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音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 音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包括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个途径。家庭音乐教育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共同发展,共同组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家庭音乐教育是指一个家庭对本家庭的成员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尚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孩子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适时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对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甚至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孩子大脑,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联系。家长通过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并指导孩子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孩子的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效的开发孩子的右脑,促进左右脑的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非智力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个人在性格、毅力、人际交往等非智力领域的发展。家庭是对儿童实施音乐启蒙教育的最早的环境。给孩子聆听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听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艺术修养。家庭音乐教育在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毅志力等方面发展,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方面非常重要。
(三)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较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将会为孩子今后在幼儿园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启蒙教师,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更早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
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
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
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
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
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4.引导孩子自制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培养孩子创造力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探索自制打击乐器,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比如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制作成沙球;用竹板制成响板;用不锈钢筷子敲击玻璃杯模仿三角铁等,并带领孩子用这些打击乐器采用多种演奏形式为幼儿歌曲作伴奏。家长是孩子忠实的听众,要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孩子,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对音乐的热爱。这个过程既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其乐无穷,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高度重视家庭音乐教育,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孩子完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炬.关于家庭音乐教育——给父母的建议[J].大众文艺,2010,(06).
[2]沈周忆.关于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5,(05).
[3]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4]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
一、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树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雨点落叶的滴答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等等。引导幼儿仔细听听有高有低,有强有弱,随手拿出筷子敲出声响,比较音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闭上眼睛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培养幼儿听觉经验,使幼儿从小具有灵敏的听觉。
二、培养幼儿初步音乐记忆力
当孩子们对各种声响发生兴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记住这些声音,让幼儿把无意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并记住这些声音,走路声,敲门声,从中找出是谁回来了,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训练,你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分辨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三、培养幼儿节奏感
其实孩子们许多本能动作都是富有节奏感的,我们可以让幼儿和我们一起拍手,让幼儿模仿,体验节奏的强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体系充分体现节奏第一的理念,让幼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拍拍手、拍拍肩、跺跺脚;培养幼儿节奏的敏锐性。
四、让幼儿学会唱
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模仿,我们可以多给他们听各种音乐,多听、多练、多唱,要让幼儿听悦音,比如优秀的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家长也要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引导幼儿多听、多练、多唱;巩固幼儿视听能力,节奏能力和发展幼儿音乐记忆力,与此同时也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发音方法,准确吐字,切记不要大声歌唱,保护好嗓子。
五、教幼儿学会动
所谓“动”即让幼儿随音乐“律动”起来,“舞蹈”起来,歌曲中有许多可以做模仿动作的元素。“如果幸福请你拍拍手……”“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孩子们乐于根据歌曲模仿动作,尽情表现自己,抒发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协调四肢动作。
六、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
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歌曲中的情绪变化,歌曲“乌鸦爱妈妈”中让幼儿体验乌鸦和妈妈的“母子之情”,“春天在哪里”让幼儿体会春天的美好,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要让幼儿在“歌唱”“舞蹈”时表现出音乐的情感。
实践可以证明,音乐是幼儿早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陶冶幼儿性格和情感,而幼儿期是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可以使幼儿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而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年龄特点和需要灵活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训练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儿音乐 音乐教育 思考
随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庭都开始把教育教学的重心 ,转换到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而少儿音乐教育由于其简单易学、陶冶情操的特点,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推崇。但是在少儿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显示出疲软的症状。因此在“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优秀少儿音乐歌曲创作的不足
少儿音乐教育是依据优秀的少儿歌曲展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当前我国优秀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不足,使得少儿音乐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许多少儿音乐教育者在进行少儿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无从下手。当前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渐渐的显示出停滞不前的状况。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还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出现的少儿歌曲,鲜少看到或听到新的少儿音乐歌曲出现在我们的少儿音乐教育领域中。
2、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娱乐休闲型的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点。整个社会潮流对娱乐的追逐,也对少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少儿音乐教育的成人化影响明显,一方面,家长加大了对孩子音乐能力培养,许多少儿过早的接触到了音乐文化,家长“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少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受娱乐潮流中选秀文化的影响,“一夜成名”的少儿发展路线,也在影响着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少儿音乐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利己主义倾向。
3、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面对少儿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部分少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有效的胜任少儿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给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1、从音乐创作入手 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中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足,我们要改变当前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滞后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创作力度,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少儿歌曲创作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其次,打通社会各领域的宣传平台。让优秀的少儿歌曲能够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宣传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少儿歌曲。再次,教育领域要加强对优秀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完善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不断为少儿歌曲创作领域输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2、从家庭教育入手 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入手,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调整和改善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式的少儿音乐教育观。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是注重音乐对孩子身心的陶冶作用,利用音乐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和人格。其次,家长要更多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少儿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向上的、积极的少儿歌曲,减少少儿音乐教育中功利化的利己主义。
3、从学校教育入手 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少儿音乐教育,这与学生升学考试不直接相关的教育课程也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少儿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少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审美性,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结语
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面对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如优秀少儿歌曲创作不足、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少儿音乐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学校要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家庭要修正少儿音乐教育的不良倾向,国家要加大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投入、社会要增加对少儿音乐的宣传。只有打通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少儿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浅谈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05)
[2]王沪红.少年儿童在声乐比赛中的成长[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羌区 民族音乐 文化保护传承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人口近31万(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内容丰富。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等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羌族有语言(羌语)无文字,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人们口传身授,而地震中很多传承人的罹难使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艰巨。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和加强羌族音乐文化教学,把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工作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让整个羌区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一起行动。如此,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危险已然存在。
长久以来,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放在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上,而所谓的人文的、民族的知识自然就面临被边缘化的生存危险。很多人甚至认为人文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不赚钱,不能当饭吃,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际上都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的被根本忽略,有的仅作为一种点缀,且对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的传授大多很浅很单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寡闻,而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无知,最终将导致认同感的虚无及精神的空虚,进而极有可能在现代生活中迷失自我。羌族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身授,和其他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化传承相比较,这无疑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承如果不从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抓起,就很难更好地实现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其一方面是要提供实用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引领社会。教育要秉承“承继传统,适应变革”的信念。在高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革,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传承方法和手段、传承内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速度更快,传承的内容更丰富,传承的范围更广泛。如何抓住这些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摆在教育者(家长、老师等)面前的一个选择和任务。
(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指所有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有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狭义的学前教育指托儿所、幼稚园等专门的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人类社会为了延续和生存,总会千方百计地把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早期的教育。而人类在保证和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业也不例外。在我国,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第二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其中的美育,即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过程的培养,以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调”。
(四)现如今,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学、教育大大替代了传统的家庭教育,高科技手段录制的少儿影像视频替代了传统的儿歌。很多带有浓浓亲情和民族特色的儿歌正渐行渐远,孩子们对父辈、祖辈的成长过程和生活无从知晓,因此,在羌区幼儿园大力开展羌族音乐艺术教育非常必要。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了羌族儿歌,他们便会不断传唱。大多数儿童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会在回到家后,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唱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还会就儿歌中的一些内容向长辈们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便初步展开了。
二、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文化传承对人有哪些影响?是怎样影响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纵观古今中外,音乐对人的熏陶和感化作用,尤其是对人的情感和气质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在当今的音乐学习和教育中,人们不单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的影响,而且也注意到了音乐学习对人的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演奏乐器和演唱艺术作品,其更有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人格的完善上作用巨大。羌民族能歌善舞,几乎人人会唱会跳,这样良好的艺术大环境为在羌族地区开展从幼儿阶段开始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那些本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比较少。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其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人的观察力高低通常也受制于一个人的注意力的发展水平,而注意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达到较高水平的。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不开的,羌区儿童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羌族人们在歌声中生活、劳动,其辨音能力一般都不会很差。这是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好条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少羌寨失去了原住地,整体或单独搬离到远离原羌族的聚居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羌族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是必然的。这就更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儿童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加强羌族文化教育,使羌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是目前羌区教育界、社会、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羌族音乐题材丰富,在羌区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教育。如:针对懒散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节奏明快和动感较强的曲目;而对缺乏激情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感情丰富的曲目;对好动的孩子则让他们多练习抒情优美的旋律。羌族儿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还有羌族的传说、民谣、童话等都记录了大量的羌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知识。通过讲故事、童话,诵儿歌、民谣,可以使小朋友们对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保护传承创新羌民族的文化奠定基础。
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注意力等智力因素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逐步发达起来的。发展智力有赖于一定的手段―那就是具体的文化及其传承过程。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在羌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加强民族儿歌,民族歌舞的教学、教导,对健全儿童人格,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音乐文化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现象。
“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也不行”这是羌族民间普遍的说法,反映了羌族人喜好歌舞的特点。羌族有种类繁多的民歌、有著名的萨朗歌舞和中国独一无二的多声部。在20世纪前,众多音乐人士都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说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但在四川松潘县小姓羌族乡、黑水县和茂县发现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证实了大部分古羌后裔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这是祖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是羌区民族音乐教育的沃土!羌族人爱唱歌,其民歌中也有很多儿歌,如《牛呢上山了》、《羊角花儿云里开》等。这些都是曾在羌区广为传唱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孩子们都可以经常听到并跟着大人们学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童趣化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示范和合理的教学评价引导和提高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们真正重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在羌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切实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便大有希望。
三、结语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羌族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和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开展羌族音乐文化教育,会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羌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学前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强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会对迎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四川省羌族研究中心课题“羌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洛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漫画》是洛克的主要代表作,着重描写了在家庭中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绅士,通过著作,我们可以认识到洛克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关键。该书被很多幼儿教育家视为教育的经典著作,及其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仍有指导价值。
1洛克家庭教育的内容
洛克是当时贵族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他反对社会不同等级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一起学习,认为这种学校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洛克主张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实现绅士教育目标的途径,因此他详细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在内的教育内容。
1.1健康教育
洛克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精神是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健康时,才能称为是一个健康的人。洛克对儿童健康方面的教育讲述得非常详细:一是要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比如学习游泳等户外活动;二是要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主张清淡的食物,一切饮食都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喂养,切不可按成人的喜好进行;在穿着方面,儿童的衣着不可过于温暖,女孩子的衣服不可太紧,尤其是胸口一带,应该让它按“自然”的方式去形成体态;在睡眠方面,洛克认为儿童的床应是坚硬的,并且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足够的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1.2道德教育
对于一个绅士的家庭教育,应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部分,身体教育是健康教育,而心灵教育则是道德教育。就这两部分而言,心灵的教育更为重要,“改造心灵是我们唯一应当追求的事情,一旦心灵走上了正道,那么你所希望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在心灵教育中,洛克给出了儿童精神健康的最主要标准,那就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他指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在于培养儿童控制欲望的理智能力;其次,良好的道德还包括养成好的习惯,虔诚的信仰、懂得人情世故和接人待物的礼仪、勇敢面对困难的冒险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养成道德的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重自我克制,及早进行规范,慎用奖励与惩罚。
1.3智能教育
洛克认为渊博的知识是成为绅士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洛克强调儿童对两种知识的学习,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的技能知识。在文化知识方面,洛克肯定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技能知识方面,洛克提倡学习地理、历史、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洛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或音乐家等,孩子不必精通各种学问。在教育方式方面,洛克认为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差异化的教育,一定要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要把学习任务强加给儿童,在洛克看来,人们是借助主体能力获得外部事物及心灵的简单观念,进而构造出复杂观念。
2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对儿童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为了逃避和推卸责任,只是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而无视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造成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家庭教育问题。
2.1注重“成绩”,忽视“健康”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很多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健康。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是他们的未来,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剥夺孩子最起码的休息、游戏和娱乐的时间,认为孩子只有好好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将来才会有好的发展。父母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孩子的成绩,为了孩子的一切成绩,为了孩子成绩的一切”,务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2 注重“惩罚”,忽视“引导”
有些家长在教育小孩方面,总是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从不和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犯错误或处理事情不佳时,有些父母更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非打就是骂,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甚至认为“严师出高徒”,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甚至会用攻击和敌意来对待他人。
3洛克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
洛克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鼓励、少叱骂和鞭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指导学习,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小孩,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应认识到,做父母的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多关心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促使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父母应该多陪伴自己的小孩,言传身教是父母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最后,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让意见交换和思想碰撞建立起一个具有平等家风、宽容态度的家,彼此接受,彼此影响,让家成为孩子感受温馨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虎妈;家庭教育
托尔斯泰说,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与人格健全的空间,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日后的成长,随着“虎妈”式教育在中国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种教育的利弊。
一、虎妈来由
“虎妈”的故事源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在《虎妈战歌》中叙述了自己采用传统而且苛刻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的经验。她对两个孩子教育非常严格,以下是她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在外面过夜;参加玩伴聚会;在学校里卖弄琴艺;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让姐姐索菲亚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 著名的卡内基音乐一127大厅,让妹妹路易莎l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此外,两人从进校门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保持着门门功课全“A”的完美记录。蔡美儿用这对姐妹的出类拔萃讲述着中国教育的成功,这不禁让美国媒体无比感叹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然而,蔡美儿这个中国传统家长化身所用方法真的适合于今日吗?“虎妈”在中国蔓延是家庭教育的进步吗?
二、中国“虎妈”之弊
“虎妈”之所以在中国蔓延,不外乎是应试制度加环境压力造就的。中国自古以来“望子成龙”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从小给孩子报名培训班、兴趣辅导班,更有母亲为照顾孩子辞职陪读等等。说到底也是为了赢在起跑线,应对考试,面对竞争脱颖而出。但是,在本应是快乐无忧玩耍的童年,硬性添加更高的成长目标,必然会对孩子童年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对一些学龄儿童而言,他们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在学校接受的是任务繁重的应试教育,在家接受的是严厉苛刻的棍棒教育,整个生长的环境都被紧张气氛笼罩,幼小的身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此外,每天面对严苛咆哮的家长,孩子从何感受家庭的温馨?我们不难想象得到,这种极端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极易亲子关系疏远,人际关系冷漠,内心深处孤独,容易冲动,脾气暴躁,争强好胜,甚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这岂不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虎妈”之子往往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依赖“虎妈”,衣食住行不能自理,完全需要母亲打理,新闻报道中上大学还让母亲陪读的就是铁铮铮的例子;二是反感家人,一到青春期叛逆极为突出,离家出走、厌恶父母等等。一旦此阶段没有梳理好,孩子未来令人堪忧;三是表面顺顺利利,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际性情被压抑,内在性格缺陷难以被发现,往往影响在后几十年的生活。
三、“虎妈”教育怎么走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在于帮助他们提高分数,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力培养、高尚品格等等都是家庭教育应重视的。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合理目标,童年生活是需要快乐、需要朝气活力的。
其次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严厉与温和交替,在大方向上位孩子把好关,在孩子有错误时指正他、教育他,同时鼓励他继续前进,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挖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结合,家长与老师协作,双方面共同引导。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光要培养他做一个出色的人,更要他活出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蔡美儿.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德国幼儿教育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严谨”可说是德国人的代名词,也正是严谨的品质,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崛起,在德国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这一点也有充分体现。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以下P者将结合个案进行分析。
一、家长自身素质影响家庭教育
这一德国家庭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原因,两年前从德国科隆市移居到苏州工业园区,当时3岁和5岁的儿子就读于苏州市新加坡国际学校。家长素质较高,皆毕业于德国名牌大学。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在德国时是护士,现在主要在家里学中文,并且每周三到儿子的幼儿园去从事一些活动。夫妻关系十分融洽。对孩子态度亲切和蔼,平等关怀。家庭气氛十分和谐。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很花心思,尤其是母亲承担了更多教育职责,经常陪他们一起玩,读书,出去骑车,去科技博物馆以及海洋公园之类的地方。爸爸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一到假期举家出游。小孩子特别懂事,有教养,很聪明。家里的藏书数量巨大,小孩子对于学习有浓厚兴趣,无论搭积木,画画还是写字,弹钢琴都十分投入,性格也很好。
二、父母对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家庭教育
(一)控制情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弟弟可能太激动了,踢到了我,他爸爸看见了,连忙把他拉出房间,蹲下来跟他很严肃地说着什么,说的是德语我没有听懂,但是大概能够猜到内容。说完之后他让儿子对我道歉,并且说“以后不许这样了。”他也向我道歉。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差不多都忘了这件事,没想到他又提了,问我,他儿子有没有踢痛我,之后有没有再这样过?我说没有,孩子可能太激动了,没事。他很认真地说“这种事情没什么大小,发现了就要严肃处理的,要制止他,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不会被允许。如果他以后再这样子,你一定要跟他说。”之后的路程,他都没有这样做过。
(二)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当我照看别的外国小孩时,做完手工后地上都是一片狼藉,我让他们收拾,他们却都回答“阿姨会做的。”连家长也说,“是的,阿姨回来打扫的,你带他们去玩吧。”这让我有点无可奈何,本来他们都有的好习惯,到了中国,养尊处优,也就慢慢消失了,之后变得越来越懒,搞得越来越糟糕,因为,总会有人帮他们收拾烂摊子。
但是这家德国小孩不是这样,在他们的意识当中,知道不管做完手工还是搭完积木,都要自己收拾残局。因此,当第一次画完沙画剪完纸后,我真是相当震惊。兄弟两个到卫生间拖出了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大的吸尘器,插上插头开始清理地面,弟弟不太会用,因此哥哥让他去拿扫帚扫地,弟弟不愿意,经过劝说他还是答应了。虽然一路扫一路撒,但我依然表扬了他。之后询问父母,才知道,阿姨打扫卫生的时候,孩子们很有兴趣,会帮阿姨忙,父母总是给予表扬和肯定。因此,他们爱劳动的好习惯也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三、家长对待孩子兴趣培养影响家庭教育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家长常会替小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让小孩子累得筋疲力尽,毫无兴趣可言。外国父母也会根据小孩的兴趣给他们选择课外活动,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众所周知,德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邦,诞生过很多伟大的音乐家,几乎每个德国人都对音乐怀有天生的热爱之情,环境中洋溢着轻松愉快而典雅的音乐氛围,父母不刻意培养,孩子对音乐自然也会有浓厚的兴趣。这对父母发现大儿子很喜欢钢琴,就和他商量是否要学习,他说想学。对于高收入的外国人来说,几万块一架的钢琴根本不在话下,他们完全有能力买最好的钢琴给儿子练,希望他将来成天才。但是德国人勤俭而不奢侈的美德在此刻又体现出来了,他们选择去看看电子琴,去了琴行以后,发现上档次的都要四五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对琴的要求比较高。我看到他们很认真地商量,母亲认为五千块买一台放在家里练练也不错,而父亲觉得,儿子才上了两节课,不能确定他对钢琴是否真的有兴趣,买这么一台电子琴是否真的有必要,这还有待商议。他希望当确定儿子真的很喜欢钢琴以后他们再决定。商量的结果是暂时不买。过了一周,他们家多了一台雅马哈的钢琴,这是妈妈给孩子租的。两百块一个月,孩子可以天天练习。我觉得这种行为不错,他们虽然富有但从不浪费,小到粮食,大到汽车。钱要用在刀刃上,能省则省。有些家庭发现孩子对钢琴有兴趣,立马就买一台。孩子的行为深受父母影响,他们看到父母随随便便,大手大脚,也就学着这样了。毋庸置疑这些老外来到中国以后,生活水平比在原来的国家不知道高了多少倍,“赚的是美元,花的是人民币”,这么形容一点不夸张,所以,难免变得奢侈。但是像这些德国人这样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自己教育方式的,的确少见,因而更加难能可贵。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兴趣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有了兴趣,孩子便会专注、投入地学习,并且尽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二)享受学习的过程
父母还发现了两个孩子的运动天赋,选择了网球作为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大儿子在跟老师学打网球的时候,小儿子就在旁边玩,跑来跑去帮哥哥捡球,也非常快乐。我问过哥哥“你周一学网球,周三学钢琴,累不累?”他说“有时候打网球有点累,但是这都是我喜欢的,学着开心。”他的弟弟也在旁边说“打网球很好玩呀,我最喜欢捡球了。”同样的话,要从中国小孩嘴里听到,那真是相当不容易。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带孩子去欣赏音乐会、舞蹈表演和画展,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对于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从而也能让他们用更多的方式把美感表现出来,而不必强求他们学这学那。孩子对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会主动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尊重孩子的决定影响家庭教育
德国父母给予小孩充分的自由做出决定,哪怕这些决定有时不合常理。但是他们相信,孩子们想这么做就有自己的道理。在很多事情上,德国父母都是给孩子们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只要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向不偏离,其他事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都是父母做好决定,让孩子去实行。父母应当与孩子平等对话,给予话语权,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有过高要求,也不要因为一点点错误就十分严厉地批评。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要让他及时改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无知懵懂成长起来的,要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还要多方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和支持。
【关键词】私塾教育模式 儿童早教 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4-02
私塾这个词汇对于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在我国漫长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私塾教育模式。私塾教育模式虽然早已被现代教育模式所替代,但私塾教育模式的很多优点亦可为现代教育借鉴,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借鉴。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教的启发展开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私塾教育模式的内涵
吴松芝(2011)在《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指出:“私塾是旧时宗族、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的统称。”私塾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教育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私塾教育模式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教书育人作用,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直至今日,仍可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普遍借鉴。
二、我国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教的启发
私塾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儿童早期教育具有很多启发。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益启示。
1.对家庭早期教育的启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很多父母均极为重视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家长对于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却并不重视。从此点来看,这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帮助儿童得以更好的发展,父母必须要充分重视早期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可充分吸取和借鉴私塾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诸如,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对孩子实施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孩子实施伦理道德教育。家长可与孩子一起阅读一些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绘本,帮助孩子尽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2.对幼儿园教育的启发
我国的传统私塾教育模式除了对家庭的早期教育拥有很多启发之外,对幼儿园教育同样具有很多启发,具体表现为:
(1)注重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并不是一定要让幼儿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积极加强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即遵循的是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教育并重原则。早期的私塾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主要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的教育教学而实现。而幼儿园也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对幼儿展开系统的《三字经》及《弟子规》教育,让幼儿通过《三字经》及《弟子规》的系统学习,建立完善的道德观。
(2)注重对幼儿的因材施教
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这一点同样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所借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于幼儿而言同样如此。他们的个性特点不同,智力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也正因为这种不同,我们才应更多的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幼儿可以得到差异性发展。诸如,有的幼儿舞蹈天赋较好,那么幼儿教师即可着重对其加强舞蹈教育,帮助其在舞蹈方面更好的发挥其天赋。又如,有的幼儿音乐天赋较好,那么即可对其加强音乐教育,帮助其在音乐方面更好的发挥其天赋。上述说法仅是一种笼统性的说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差异,积极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是更为科学的。
(3)注重幼儿对知识的领悟
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这一点极为值得幼儿园教师反思。很多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时,仅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是否进行了识记。殊不知,很多幼儿对相关知识内容并未真正领悟,以至于过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忘记了。幼儿的记忆力大都很好,通过强化训练他们很容易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识记。但仅做到如此仍远远不够,幼儿教师还应着重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教育的质量。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近年来,私塾教育模式在我国似乎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均对私塾教育模式积极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国民间亦有个人和团体不约而同的展开了私塾教育模式。对此我们不做评价。总而言之,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很多启发,这种启发不仅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很多启发。在未来,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中来,积极探索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发,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私塾教育在新世纪的今天,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松芝.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 蔡娜.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初等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