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鉴赏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三)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4.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
一、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概述
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中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学着欣赏并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感受其魅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我国教育家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观点,他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对艺术的兴趣。美育和人们的文化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也是推动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适当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同课异构概述
同课异构指同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或是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班级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形式。对于同一课题,教师首先依据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授课方式与手段、教学的基本内容,随后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重中之重[2]。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相互汲取意见并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异”是同课异构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如何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是探讨的主要问题。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形式由教师不断探索而来,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方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教学过程中的“异构”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教学现状,根据自身对同课异构的理解,现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同一教师,不同班级授课”和“不同教师,相同班级授课”两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形式,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1.案例一
笔者承担了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主要来自本科会计学、土木工程、汽车与服务工程等专业。笔者在此分析并解读会计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班级、同一教师、同一课程内容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这两个专业中,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土木工程专业的男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5%。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些差异提醒笔者在授课时注意调节课堂氛围,转变教学方式,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构建方式,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鉴赏课程第九章《中国民间美术鉴赏》的授课内容,是笔者结合孙乃树的《美术鉴赏》与王甍、耿纪朋的《美术鉴赏》两本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整理而来。此外,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在民间美术田野调研中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该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学参考书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课程由对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以及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三部分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民间美术的种类,其中包括刺绣、年画、剪纸、民间玩具等艺术表现形式。第二,教师要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民族自豪感。(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与不同种类作品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为民间美术的工艺特点和审美内涵。(3)教学基本内容(课堂导入部分)笔者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学情,结合自己的擅长方向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出教学预案,对教学的导入作以下修改。在会计学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型众多,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因此笔者首先选择大部分女生更感兴趣的民间刺绣作为新课导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以苗族刺绣手工艺的视频导入新课。少数民族的刺绣更加新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视频相较于图片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笔者介绍中国民间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刺绣类型与特点。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刺绣时,笔者拿出自己收藏的刺绣实物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刺绣作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交流,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相较于刺绣,民间玩具更能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此课程中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首先将编结玩具、糖塑玩具、七巧板益智玩具等民间玩具的介绍这一小节内容置于新课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笔者增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通过手工编结的方式让学生以3~5人一组制作玩具,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该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丰富了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组教材内容,将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进行授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笔者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良好。在磨课的过程中,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笔者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所助益。
2.案例二
笔者通过现场听课、参与研讨的方式,观摩了Z老师和G老师美术鉴赏的课程。通过对比发现,在同一授课班级,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方向设计同一教学内容,并展示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Z老师毕业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一年;G老师毕业于中国画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中国古代绘画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第二章内容,该章节的内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较为重要。Z老师和G老师分别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对教学进行预设,并以说课的形式向其他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下是两人关于《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的不同构建过程。(1)教学目的和要求Z老师:让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美术鉴赏知识,鉴别、欣赏、分析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会由浅到深地分析与总结古代绘画方式、绘画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开阔其视野,陶冶其情操。G老师:通过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和鉴赏中国古代绘画的能力。(2)教学重难点Z老师:教学重点为掌握中国古代绘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挖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G老师: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教学难点为让学生学会使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中国古代绘画作品。(3)教学基本内容Z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学生静心聆听教室回响的古琴声,感受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蕴,从而联系到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联想到水墨画也具有相似的意蕴。其次,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不同类型,通过PPT课件赏析五代时期顾闳中的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作品的构成形式与色彩搭配,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赏析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G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利用自身中国画专业的知识储备条件,将中国水墨画实验引入课堂。其次,除了讲授教材内容,还让学生主动感受中国画的神奇魅力。在此基础上,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再次,在分析中国画时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最后,避免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按着预设的教学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两种不同方式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都有促进作用。基于教学主体差异的同课异构研究,统一的教材有着多元的课程形态,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让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
四、同课异构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其对于改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积极影响。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美术类学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支持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课异构的方式符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育领域,教师如果都照本宣科地开展美术教学,将难以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3]。同课异构对于教师主动意识的形成非常有利,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等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音乐欣赏与歌唱》校本化课程通过自编教材,重视不同类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在体现本课程基础性和人文性等共性特点的基础上,既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审美和理解,又重视课程的整体价值,强调本课程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内涵,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尝试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首先,《音乐欣赏与歌唱》课程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整合(表1),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学生的反映不错。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音乐欣赏与歌唱》课程的极大兴趣,并尝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老师交流讨论。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来表达情感,既提升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又加深了对唱法、演唱形式、舞台剧、影视音乐及历史经典作品的了解和喜爱。还有一些学生根据课程要求的比较异同,通过写作和表演实践,来了解音乐剧与歌剧以及各唱法之间的异同。三类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的有利机制。
表1:
教学模式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教学主题自编教材第三单元《舞台剧之音乐剧、歌剧、舞剧》歌唱艺术音乐剧与歌剧之比较
教学目标选取音乐剧、歌剧、舞剧片段进行赏析,了解各剧之间的特点和异同。通过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感悟不同唱法的魅力。系统、全面了解、分析音乐剧与歌剧的异同。
教学内容选取音乐剧《歌剧魅影》、歌剧《江姐》、四幕舞剧《天鹅湖》选段进行片段赏析,比较异同。练习歌唱的共鸣与吐字咬字;视唱练习;演唱音乐剧《猫》选曲《Memory》。从音乐剧与歌剧的发展史、代表作、表演形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研究两者的异同,以文章的形式进行比较与归纳。
其次,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又将三类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见表2),为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表演平台,也推动某些剧社的发展,比如我校的科普剧社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科普剧社创建于2015年,剧社学生都觉得在戏剧表演课上获益匪浅,并先后参加过三次省和市的科普劇大赛,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表2:
教学模式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艺术实践活动
教学主题自编教材第四单元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欣赏、演唱音画对位技巧省、市戏剧比赛及学校艺术节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以及音画结合方式之音画对位技术。学会演唱电影《音乐之声》选曲《雪绒花》。了解影视音乐的音画结合方式。通过参加歌唱、朗诵、校园剧等形式的艺术实践,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插曲《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为例,辅以《泰但尼克号》插曲《在主身旁》赏析,了解影视音乐的音画对位技巧。学习歌唱的本要素歌唱的声区与音色的统一,练习《雪绒花》二声部合唱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 教学质量
现代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美以及正确地评判美,美术鉴赏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的进行美术鉴赏教育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与个人素质所设置的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尝试关注热点与时尚,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
首先,高校设立的美术鉴赏课程除了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外,还应适当地扩展学习内容以及美术欣赏的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去了解,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学校所在地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技艺等,贴近生活,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如对于人体美的欣赏。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于人体特别是两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对于异性的身体美尤其好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要加以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艺术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如经典雕塑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婀娜身姿与高贵典雅的内在气质;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对于人体艺术美的鉴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体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的辨别能力。
再次,大学生具有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对于时尚与流行元素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时尚流行的服装与饰品,尤其是具有设计感与内涵的服饰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流行元素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对流行元素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流行元素时,其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美术鉴赏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涵盖面较为广泛,包含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理论与实践并存,既要有评判性又要有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变。高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美术鉴赏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具有支持性与活跃性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体会美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学会分析是掌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体会美术作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是对多幅作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作品的艺术特征。
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做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包容其多样性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尽量让其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多面的,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话题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活跃的状态。
美术鉴赏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绘画、设计、雕塑、版画、布艺等,有很多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如美术工艺品的鉴赏,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鉴赏。实物不同于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工艺品的肌理、材质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程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理解外,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法进行实践,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
鉴赏美术作品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与构建过程,在各个方面都要互相渗透。而在美术鉴赏课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其接受美术鉴赏中的知识,学会分析与评判,促进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肖红.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7(11).
[2]曹开平.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一点想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S).
一、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鉴赏并非一般的欣赏活动,而是围绕艺术作品开展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等一系列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与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共同构成完整艺术体系。[1]对于学生来讲,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与自身的创造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的欣赏和感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才能产生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感知力。高職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需要认识到学生将逐步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应当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促使学生积累经验和阅历,实现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艺术鉴赏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作品的强大感染力,加强艺术活动交流,在生活中获得丰富感受,保持活跃的思维,继而充分激发创造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从而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产生学习兴趣。在各种影视、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实现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得以获得更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借助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释放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在遭遇困难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强大精神动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学生也能持续从音乐、美术等艺术欣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需要注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参与艺术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能力,展现较好的综合素质,顺利走上职业道路。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完成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求学生具备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由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组成,所以需要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2]开设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掌握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欣赏、鉴别和评价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学会思考和感受,从而健全人格。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勇气,引导学生从事艺术创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单一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大多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为学生设置的艺术鉴赏课程主要包含《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和《舞蹈鉴赏》。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学习。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各种形式艺术各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在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对于学生来讲,单一进行某门课程学习容易引发审美疲劳,不利于审美再创造活动。从课程内容安排情况来看,教学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近代经典中外艺术作品,着重进行作品体裁、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等基本知识点的介绍。这些内容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落后
从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延续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艺术作品的播放,然后侃侃而谈介绍作品相关知识。在该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各种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作品欣赏活动中。有些教师将艺术鉴赏课程当成是专业课程,偏重于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使得课堂气氛相对严肃,无法接受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严重抑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收看网络上的各种综艺娱乐节目,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利用微信、QQ与同学、朋友讨论新闻八卦,却难以静下心来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三)活动缺乏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将艺术欣赏、艺术评判和艺术创造等活动组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加强主体审美感受和理解,促使主体产生艺术创作需求。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活动大都是简单的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观赏类活动,与生活联系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和个性化需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学生的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入学前较少真正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一味要求学生凭借自身感受进行艺术欣赏较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会导致学生将艺术鉴赏看成是听歌、看图等活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生获得的艺术体验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无法产生艺术创作的欲望,更难以达到艺术鉴赏的培养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一)丰富艺术鉴赏课程内容
艺术作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同艺术门类具有一定共性,即遵循美学规律,通过形象塑造反映生活,带有作者审美体会,并向欣赏者传递情感。[3]与此同时,不同门类艺术也具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例如,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包含音色、旋律、音符、节奏等基本要素,能够通过听觉感官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审美方面带有音乐的协调性、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时间上的统一性。[4]在情感传递方面,音乐需要借助乐器或嗓音进行情感表达。绘画则为空间艺术,以笔、纸、颜料等为载体,包含线条、色彩等基本要素,通过视觉感官给人带来造型上的审美感受,在审美方面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在情感表达上,绘画作品需要借助构图、造型等进行情感氛围营造。在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应使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体会,掌握不同学科审美特征,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必须对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即要完成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鉴赏课程的开设,介绍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鉴赏方法进行艺术作品欣赏,促使学生对艺术魅力产生更深体会。
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围绕固定主题进行各种艺术作品的展示,促使学生加强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较,加强对不同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把握。例如,教师可以“莲花”为主题,通过播放舞剧《莲花》,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了解敦煌彩塑的故事,欣赏敦煌壁画与彩塑。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塑造“莲花”纯洁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熟悉不同艺术门类的技术知识和规律,加深对不同艺术语言的美学特点理解,进而从不同角度加深體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同时展现多种艺术形式。例如电影作品就是以音响和画面为媒介,利用银幕在多维时空中完成视听形象塑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综合性艺术。[5]从电影作品的画面中,学生可以欣赏到美术艺术。从电影作品的插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电影作品的舞蹈表现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对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从中吸取精华,继而提升审美知觉力、敏锐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等,为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艺术鉴赏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的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欣赏活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基础的不同以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要实现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获得艺术感受,促使学生顺利理解相关艺术作品。例如,在对马奈创作的绘画作品《吹笛少年》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表现当时法国艺术氛围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的自负感和才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
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作品魅力。针对各种舞蹈作品、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例如,在欣赏“中国剪纸艺术”的专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搜集不同的剪纸作品,然后制作成PPT以加强作品的直观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欣赏作品,掌握不同剪纸作品的形象特点,感受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直观形式展现作品背后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历史故事等,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认识,促使学生逐步融入到作品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对艺术作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强烈体会,继而得到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6]
此外,为强化艺术鉴赏教学的互动效果,满足学生的沟通交流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专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现相同主题的不同艺术作品。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作品,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作品欣赏。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分工,通过团队合作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等,加强对作品深刻内涵的挖掘,继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实现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它能够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艺术鉴赏活动形式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审美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艺术眼光和获得丰富阅历,才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具体艺术鉴赏活动中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创新高职院校艺术鉴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真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首先,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社团,促使学生加深对各门艺术的了解。例如,在音乐艺术鉴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建立歌剧欣赏和民族音乐等各种社团,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另外,组织歌手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实现自我价值,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只有频繁接触音乐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实现对音乐节拍、音高、调式等元素的辨别,敏锐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体味不同乐曲的情绪变化,领略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
其次,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影视艺术欣赏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布置“调查大众喜欢的电影”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人来了解影视作品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开展该类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欣赏特点进行艺术主题的设计,如爱情片、动作片等,做好活动计划,使学生能够对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参与该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看和多感受来加强对影视艺术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理解,逐步掌握作品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美育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强调和凸显,影视鉴赏课程也逐渐走进了大学课堂。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民生学院自2011年起面向全院师生开设了影视教育课程,这其中包括了影视鉴赏、微电影欣赏、影视欣赏与心理健康等多门影视通识教育课程。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影视鉴赏类公选课在我院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欢迎,产生了良好而较大的反响。但是当前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看片积极、听课消极,学生欣赏趣味与老师大相径庭,课时少、影片观摩数量与质量满足不了学生的观影需求,教师指导学生能力急需加强、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为切实实现本门课程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改变影视鉴赏课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影视鉴赏课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陈旧,应当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际,在突出素质教育思想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接受和认知,通过接收和认知,提升自身的鉴赏感知。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既不是无用的,也不是要培养出艺术家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影视鉴赏课教学应当主动承担起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层次,使其具备应对高品位艺术性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把那些沉湎于娱乐性影视作品的大学生引领到正常的审美情趣中来,自觉地进行理性的观赏和思索,多一些文化关照,多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审美愉悦。通过观赏影片,增加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展现多彩的生活图景,让艺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源泉。
(二)创建特色教学内容,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应容纳丰富和适当的教学材料。创建特色教学内容,丰富、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影视鉴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由之路。
1.注重经典作品和影视发展史的点线结合,彰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影视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诞生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电影史和经典电影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电影艺术的认识,既要拓展影视发展史与影视作品鉴赏的比较研究,将影视鉴赏放在正在进行的影视发展“现在时”中进行学习、评鉴,又要侧重研究时代潮流与文化发展,将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影视艺术放在其生长孕育的大环境中,更能比照出其思想特色和艺术成就。
2. 兼顾经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艺术与通俗、公益与商业等作品,彰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气息。电影的艺术和技术处在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中,因此关注电影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电影现象、鉴赏最新的电影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吸纳学生资源,师生共建特色教学内容;
将学生“自拍自演、自拍自导”的作品引入课堂,既贴近了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又使课堂妙趣横生,丰富了教学内容,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建设高效高容量的网络教学平台。
影视鉴赏课如果离开现代教育的支撑,就会变得单薄、没有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有序。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影视鉴赏能力的获得和提高需要建立在鉴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之上,学期初,即可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多看作品,有目的性的选择影片欣赏。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拓宽学习途径。通过电影社团、微电影社团以及学生普遍运用的qq群、论坛、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搭建观影的平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外更进一步的感受影视作品的影视魅力和人文关怀。
在影视鉴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采取横纵向比较法、讨论法、观摩鉴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把影视学习和鉴赏同文化批评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尝试写作影视评论,尝试进行剧本制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等过程,让学生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设计个性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供学生选择,实现教学考核的多角度、多方位。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当如此,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衡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既考虑学生的考试情况,也要兼顾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及课下自主学习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影视评论的整体写作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不能再将期末提交一份影视评论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因为它既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将影视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其实,要真正讲好这门课,真正发挥影视教育通识课程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聂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2.罗丽娅,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关键词】美术鉴赏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55-02
美术鉴赏,即结合视觉观察和大脑的记忆对所看到或接触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并且根据日常积累的实际经验对作品产生鉴别和感悟,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增长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能使人的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的缺失也逐渐引起重视。美术鉴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学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十分必要。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鉴赏课程的不足不断浮现出来,本文就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一、美术鉴赏课程现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方面
目前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美术鉴赏课程由于任课老师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多元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于任课老师来说,美术鉴赏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音乐哲学都应当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比较常见的中外文化知识更应该有所掌握,因为美术鉴赏教学课上引用一些相关的文化或历史等知识会增加其趣味性,学生感兴趣了,课堂效果就会更好。但是,需要教学人员注意的是,美术鉴赏课并不是美术史,不能在课上针对某个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史论分析,因为过于强调史论会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产生弱化,应当有所侧重,在课上分轻重,不能将课堂性质扭曲。
(二)关于美术鉴赏课程周期安排方面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正进行着大范围的改革,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课程安排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年来,学校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并且考核的结果也是以考试的最终成绩作为参考依据。美术鉴赏等课程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以致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上无法得到全面、专业的教育。实际上,美术鉴赏课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和拓展。但美术鉴赏等课程的考核更不能依据考试成绩来确定,因为如果只依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那么将很难得到准确的考核结果。正是由于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和家长也对成绩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对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很难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要求,也无法让学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三)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上的缺陷
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目的的鉴赏活动,其具有较多层次的鉴赏内容,也可以称为鉴赏内容的多元化,因此,也就要求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鉴赏内容的多元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却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现存的教学方式只有比较鉴赏和分类鉴赏两种鉴赏方式,比较鉴赏是把中西方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类鉴赏则是将作品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不同的美术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单独门类进行单独的分析鉴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和解读作品,而且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对于美术文化丧失兴趣,对于美术鉴赏课程失去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效果。
二、对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建议
(一)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方面的改进
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层次性,美术鉴赏的内容也应当可以划分为多个部分,目前随着美术鉴赏多元化特征的提出,学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高中也应当加快美术鉴赏课程多元化改革的速度,重视起美术鉴赏内容的多元化。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可以将上课要讲的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图片和视频讲解的使用以及实物展示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鉴赏美术作品,有画面、声音、图片和文字以及引入的大量实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程的讲解和学习中。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老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记忆深刻,具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2.可以适当安排户外课程,走到大自然中去,只有真正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才能切实感悟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大自然是许多美术作品的灵感来源,走到自然中去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而且适当的户外课程也能增加美术鉴赏的趣味性。
3.美术鉴赏课程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可以联系到一起,并且结为互动链,不仅可以使课程的教学更加方便、有趣,还有利于更加多元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
4.美术鉴赏也可以与本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一个校园的环境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美的环境不仅能够净化心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一定的雕塑、美术作品展览或广播播放优美的旋律来丰富校园文化,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鉴赏课程周期安排方面的改进
首先,在美术鉴赏等课程上,学校应当加大重视程度和关注度,应当积极推动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开展,并且要保证课程的准时进行,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全面的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程的老师素质对于课程效率的高低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培养一个专业的、有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保证美术鉴赏课程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应当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比如图书馆或者网络需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师的备课需求或者课堂使用。
其次,所有的课程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课时安排较少的美术鉴赏课程来说,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让学生掌握更加专业的鉴赏方法、形成成熟的鉴赏思维、获得足够的鉴赏能力是美术鉴赏课程的出发点,因此应当重视鉴赏思维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了鉴赏思维,掌握了鉴赏方法,能够进行独立的品鉴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成为能够进行独立的艺术感知的个体。
(三)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
美术鉴赏内容的多元化不仅仅要求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还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多元化,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水平的鉴赏内容教学。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从各种感官角度和层次上产生刺激,并且保证了课程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还应该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教育的改革需要时间,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体会,只有设身处地地关心和了解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学会充分利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和设备,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逐步完善美术鉴赏等课程教学,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鉴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77-02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
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W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
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 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 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 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
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 AE 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W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 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 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4] 杨楠楠.关于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2)
[5] 马馨馨.对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改革与对策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5(0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影视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67-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成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影视鉴赏课程既是一门艺术课,又是一门美育课,是让学生在了解与影视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影视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影视艺术鉴赏的主要方法,通过影视鉴赏实践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品味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呈现教学信息。因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中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多媒体教学形式逐渐普及,教学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只是单调的教师讲述和板书,而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共同呈现。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用于学科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呈现信息的优势,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图像、言简意赅的文字,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影视审美情趣,提高影视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动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视鉴赏虽是一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但在影视鉴赏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看片积极,听课消极。其主要原因是理论课的讲授枯燥乏味。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信息呈现优势,使单调抽象的信息呈现变为多样有趣,生动形象。比如影视鉴赏课程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中电影的诞生原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单纯用语言讲述,抽象难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让学生理解电影的原理,在PPT中插入诡盘、走马盘、活动视镜、马奔跑的电影胶片等图片,以及马奔跑的FLASH逐帧动画等,化抽象为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电影诞生的原理,使学生在轻松的图片和动画欣赏过程中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针对学生看片积极,听课消极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把影片欣赏和理论讲授结合起来,运用丰富的影像资料,以及教师生动的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由观摩影片片断引出影视鉴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影视语言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结合影片向学生阐述电影蒙太奇的概念和剪辑技巧;在讲授好莱坞类型电影时,可以把各个不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如《与狼共舞》、《摩登时代》、《雨中曲》、《蝴蝶梦》、《克雷默夫妇》等影片的经典片段串联起来进行讲解。通过经典影片的观摩,学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了解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切合初次学习影视艺术鉴赏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影片的观摩,确保了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讲授而又不单调枯燥,使学生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