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员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院校合作;实践效果

临床护理人员的来源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等,其中高职高专方向的护理人员较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了相关教学方式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护理专业方向院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为此选取了院校内两级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教学方式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校内护理专业2013级与2014级学生各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2013级学生分为对照组,2014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学生有男生4名,女生46名;实验组学生有男生3名,女生47名。

2.方法

(1)对照组培养方式。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述理论知识,其课程教学由校内教师负责,课程设计为常规方案,初级为护理基础学教学,第二学年逐渐加入急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见习培训。

(2)实验组培养方式。实验组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培养机构选择:经由专业的承办组织选择临近3家医院为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参与教师。

课程体系设定:第一学年与常规教学方案一致,讲授基础护理学理论,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分化课程设计,以急救与ICU专科护士的培训课程为参考,强调专业领域与全新技术的相关技能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融合,建立综合教学方案。以急救护理相关需求为核心,合理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专业课程与常见急症患者护理技能的培训。

整合教师资源:课程教学由校内所筛选的教师以及院方所提供的急救护理专业护师或教授组建师资团队。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院内教师主要负责实训及技能培养方面教学。其中,实训课程教学于院内建立模拟仿真培训环境,由责任教师进行过程监督,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整合教学方式:急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多为病情危急、疾病变化快、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等工作,因此,需要结合其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课程设计,可建立模拟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单项急救技能与多人综合急救配合能力等。

建立考核体系:由校内教师与院内教师以及参与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订考核体系。针对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不同的考核,其中理论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实训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能力考核为主。

3.评价方法

根据所要调查的核心目的,对参与学生及教团队进行教学方案的回馈意见调查,同时调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结果

1.学生与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反馈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课程设计、大部分教学方式、实训课程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大部分教师对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

2.人才培养效果对比

经对两组学生考核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映出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急救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

三、讨论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机构,基于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对急救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逐渐增加了急救护理相关专业。急救护理工作需要掌握充足的急救类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其掌握急救技能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对此类护理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显然不能够充分满足急救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此,应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且参与的教师与学生均对院校合作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等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第2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空气标本;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采集

作者单位:830023新疆乌鲁木齐火车西站医院

医院环境卫生学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空气培养是检测空气消毒质量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细菌总数、细菌种类,有效的控制医院内感染。2006年年底接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以来,发现护理人员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标本采样及检查方法等理论不明确。尤其是空气培养标本采样,由于各科室没有固定专人,轮流采集,标本采集理论知晓各不相同,为此,护理部采取了多媒体培训、发放资料、提问、笔试等多种方式进行反复指导,至2009年6月,90%以上的人员掌握了规范采样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医院临床科与非临床科的护理人员。即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血透、急诊、门诊、手术室、供应室、南站分院、社区等。

1.2 调查内容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空气培养标本采样及检测原则、采样的时间、采样的高度、布点方法(含3点法、5点法)、采样方法等。

1.3 方法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调查由笔者本人独立完成。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前,对医院临床科室、非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发放问卷139份,回收139份,合格问卷131份,占94.24%。

2 结果

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对空气培养标本采样及检测的了解(例,%)

调查内容回答全部正确部分正确不正确

采样时间22(16.79) 69(52.67)40(30.53)

采样高度16(12.21) 54(41.22)61(46.56)

布点方法14(10.68) 45(34.35)72(54.96)

采样方法27(11.45) 83(63.36)33(25.19)

采样及检测原则25(21.37) 40(30.53)63(48.09)

合计95(14.50)291(44.43) 479(41.07)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 言传身教被誉为传统美德,也是护理工作者的美德,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正是由于长久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导致护理人员只注重言传身教的技能操作,而忽略了技能操作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理论与实践脱节。

3.1.2 循证理念差 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只注重简单、重复地操作,而无循证理念,只是“干”,而不想“为什么要这么干”,导致虽然操作是正确的,但在进行口述或笔试时,无法正确描述。

3.1.3 管理理念偏差 大多数管理者只注重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导致基础工作沿袭一些错误的做法,未能及时得到纠正。

3.1.4 护理人员学习机会少

一部分医院的领导“重医轻护”,不注重护理人员的培养;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大,人力资源不足,护理工作琐碎繁杂,导致护理人员学习时间和机会少。

3.2 对策

3.2.1 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纠正管理理念偏差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效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质量。为了提高管理者的创新理念,每年派出护士长进修;及时组织护士长参加短期学习班和各种学术交流,纠正管理理念偏差,树立创新管理理念。

3.2.2 营造循证护理氛围 加强循证护理理论培训,提高循证护理理念,将循证护理理论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证可循”。

3.2.3 加强三基三严 实行院科两级培训与考核。

3.2.3.1 一级培训 科室每月“四个一”培训及考核即:一次基础理论、一项护理操作、一个制度或职责、一个应急预案。

3.2.3.2 二级培训 采用多种形式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反复强化、分层培训及考核。

3.2.4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按《护士条例》要求,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4配备。减轻护士压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护士的身心疲惫程度。

3.2.5 创造条件,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每年定期派出护理人员进修、参加短期学习班,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脱产学习、自考等,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3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工科院校;四双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10-04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有别于讲究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要不同于注重操作熟练的技能性人才,从而“定格”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观点已在高等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按“应用型人才”目标所培养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厚”于高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又要“强”于研究型大学学生。这个在理论上十分合理的目标,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两个“极端倾向”。一是学术性倾向,在强调“理论知识要厚”的时候,难免会把大量的课时分配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上。那么,实验课、实践环节分配课时数就会偏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强于研究型大学学生”,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二是职业性倾向。突出“专业实践技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大量的职业岗位培训课程。这样,就会压缩许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失去了本科院校的学科相对优势,学生“理论知识要厚于高职学生”的想法,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如何避免这两种“极端倾向”,是摆在地方工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地方工科院校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托于“地方”与“行业”,培养的人才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秉承“校企互动”思想,实施“四双制”措施,在方案制定、培养实施、毕业就业、效果反馈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全面互动,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途径。

一、“四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四双制”是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双方制订制”、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学生毕业就业的“双方推荐制”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全程互动的具体方法。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双方制订制”

地方工科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人员,主要是集中于校内的相关学科专家或课程专家。由于实践应用层面相关经历的缺失,校内专家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应用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训练,即使有些方案在理论上赋予了应用能力培养的概念,但实践操作过程中并不可行或效果不显著。另外,由于学校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专家们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紧跟市场的步伐,实际应用的针对性也较低。

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邀请更加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共同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方面,企业可以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技能和员工素质的要求带入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调整、课时分配、教材选用、课程考试以及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培养方面提出建议,增加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及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把自身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合作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2 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

地方工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将教学的重点回归到生产实践、工程实践。让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实践的行动、探究的方式来强化工程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工程中掌握理论。但是,地方工科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在较短时间让学校教师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拥有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缺乏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等。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在项目管理、项目案例以及实践型人才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切实执行“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除了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重视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与“全程互动”思想的“双方负责制”培养模式是不谋而合的。

3 人才就业的“双方推荐制”

为了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许多地方工科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基地建设、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作用,广泛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但是,学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并顺利在企业就业,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企业。

因此,高校与企业全程互动,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就业心态、完善自我定位等方面取得优势,进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于职业教育中的“定单式”培养,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的“双方推荐制”模式,更加注重于把推荐就业的形式从“成品包装”转向为“产品设计”。通过联合举办岗前鉴定、岗前培训、双方推荐等方式,让学生们更了解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增强踏入职场的适应能力。

4 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学科知识考核、相关能力考查。以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等方式来体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最终的就业状况来体现。相对于前者,后者更能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就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联合、互动,建立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人才信息,更好了解毕业生是否符合单位岗位的要求,并可根据毕业生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条件,安排其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网络交流、校友同学聚会等形式,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对学校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获得最新的办学信息,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实施“四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 以校企双赢为原则

“校企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探索多年。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高校方面,一些地方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多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协议,但协议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学校只是为了评估或宣传的需要,签订“形式”协议;还有一部分学校墨守成规,缺乏开放包容的心态,担心企业参与办学,会改变学校的办学性质等等。二是企业方面,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致使学校方面处于“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另外,出于企业安全责任的考虑,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时间及参与实习的内容非常有限,一般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操作,签订的合作协议层次较浅。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推进,其生命力在于“双赢”。学校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可以弥补学校自身条件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不足。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互动过程中,可以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训、获得高质量毕业生和企业的品牌形象树立等方面上受益。

因此,学校应具备主动服务企业、积极推动合作的意识。应优先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益,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企业也应该意识到与高校合作所获得的长远利益,意识到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高校及时进行信息沟通,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2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

由于受相关人事制度的政策限制,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登上了讲台。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几乎没有任何企业任职的经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的评价意见。不能及时反馈,只能反馈于学生就业后,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几乎听不到企业的声音。这种状况影响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另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地位对等”思想,使学校失去了不少的合作机会,中小企业进入不了高校的合作名单,而大型企业却又更加愿意寻找重点大学。所以,行业协会的介入,是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搭建合作平台的契机。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其宗旨是为会员服务。它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企业交流的平台。地方工科院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与其他各会员单位平等沟通、相互帮助、合作共进。

3 以法律政策为推力

为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给予扶持,但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如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的具体划分,实习生的劳动安全、报酬及保障等方面,都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引或约束,校企合作涉及的相关事务的处理。缺少相应的处理规范和标准,这些都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全程互动。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互动合作中的助推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政府要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有关政策及管理办法,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打消高校及企业的顾虑。其次,在政策导向上。应该按照“双方互惠、共赢”的原则,制定并规范旨在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充分互动、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对校企合作的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及必要的资金保障,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监督、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4 成立校企合作组织

校企全程互动要重视对合作组织以及合作制度的建设,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因此,应积极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合作联盟协调小组,共同协商解决人才培养、企业职工培训、企业技术攻关的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就业推荐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广泛听取和征求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其次,根据企业的要求,共同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再者,共同制定一系列合作制度,明确合作项目主体及其职责,使合作更加规范、有序。

5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地方理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既熟悉业务、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但就现实而言,把地方工科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培养成具备多种素质或多种能力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以校企合作互动的方式,可以通过引进具有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教师或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工程师、一线管理者开设讲座,解决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缺乏拥有实践能力师资的现实问题。同时谋划长远,通过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决策咨询等途径,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进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4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科研知识及护理管理为最终目的[1],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护理教育关注的热点。沈宁等[2]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是临床护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能力。李小妹等[3]根据我国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临床疾病护理人员培养目标,提出了应通过增加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和教学职能的方式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因此,我国护理人员的培养应以能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才,形成新时期下中医护理转型的开拓型力量。徐燕等[1]提出,护理人员教育为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李英等[4]提出,护理人员教育应成为医院及周边服务社区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军。

二、贵州省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发展贵州省中医护理事业的先决条件,只有培养出高素质、高经验的创新型人才,才是贵州省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壮大的关键[5]。当前由于贵州省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理念起步较晚,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由于中医护理学科内涵模糊,贵州省还未完全形成独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很难清楚的划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未能清晰明确的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中突显中医医护的特点,大多数的中医护理人才不能讲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贵州省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工作诸多方面不能展现处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的特色与长处。

(二)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贵州省的护理教育起步较其他发达地区晚一些,因此贵州省在护理教育领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护士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都直接借鉴或模仿西医护理教育体系。经调查发现,贵州省的护理教育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偏向于西化,且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现象,致使中医护理本科教育体系西化倾向严重。

(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

目前,贵州省现行的中医护理规范教学中没有能突出中医护理的专业特色,而只是简单的将中医培养体系简单的压缩成为中医护理的标准,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过于简单,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没有一套完整的阐述中医护理知识的专业体系。此外,课程设置较为重复,未能将中西医护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不仅加重了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导致了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中医护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三、贵州省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应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为发展趋势

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职业特性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中医护理为特色,保证知识层次规格,培养基础知识宽、专业能力强、人文素养深、职业水平高的多元复合型人才,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按照人才规格满足社会的需要,组织满足学生就业的教学培训,使实用性与适应性并重,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型[6]。

(二)应以中医传承与护理技能培育为发展趋势

贵州省应在临床护理培养中围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结合当代先进西医诊疗护理技术,以“学习、思考、塑身、实践”为重点,将我国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及中医护理理论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得到系统、全面的整理,开发出具有以贵州省为代表性的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培养,开拓实践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医护理的过程中验证中医护理的专业独特性,传承中医护理的特色,以讲带干,在丰富学生中医护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主观兴趣意识,从而推动贵州省中医传承和护理技能培育的步伐。

(三)应以教学内容与执业能力融合为发展趋势

专业基础和理论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尊崇“强化知识、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满足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对中医护理人员实践能力的考核将成为下一步贵州省中医护理医师考核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强化教师对学员的培训引领作用,在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加入实践目标的考核机制,通过实践锻炼,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的操作流程,使实践能力培养常态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穿插、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并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探索实施“双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1] 徐燕,张广秀.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培训目标及实施.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0):15-16.

[2] 沈宁,顾询.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683-686.

[3] 李小妹,顾炜.优化本科护理课程结构的策略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18-121.

[4] 李英,万宏伟.改革护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7-238.

[5] 范宇莹,赵士斌,郭盈.护理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10;24(5):1151一1153.

第5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1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人员的教育,主要向学科型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因此,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护理医学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水平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护理伦理、护理管理、护理心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究柢是由于高职院校忽视了人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加上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已毕业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1.2缺乏专业的人文课程教育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部分人文课程没有固定的专人专职任职教师,一般是由行政人员或者专业课教师兼任人文课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代职教师的专业程度比较低,因此就无法保证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时,所以,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较低下[1]。由于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人文课程实训场地和设备就比较缺乏。而学习护理课程的学生也没有对人文课程引起重视,这就导致人文课程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护理学生也缺乏学习人文课程的热情,从而达不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提高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优化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当代社会压力比较大,因此,当下人们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而近年来现代社会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方向发展,因此对患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对身体疾病的治疗,而是更需要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注。同时,当代社会人们对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就更高。当代医疗改革中明确要求护理工作要包含两项人文素质内容,那就是伦理/法律活动和沟通协调活动。并且,当下护士的执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就包含了人文知识内容,其中护理伦理法律法规以及护理管理、人际沟通等成为了必考科目,同时人文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在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20%,由此可见我国当下的医疗改革比较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更改专业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2]。另外护理伦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关于培养护理职业道德的学科,护理伦理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尊重患者和维护患者权益的意识,由此达到护理技术与能力相统一,从而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2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为学生授课解惑的重要人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专业的人文课程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文课程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和一些教研活动,可以提高相应的教学能力。并根据人文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还可以聘请人文系、艺体系等专职教师来担任语文美学、礼仪等课程的培养,以此增加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例如进行模拟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该方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转变观念创新学习

该院护理部制定的20*年~2*0年人才培养规划中,提出了“护士要把终身学习当成自己的职业准则”,并且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护士”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有:

1.层层制订护理人才培养计划:护理部成立了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护理的周晓副院长任组长,制订了全院护理人员20*~2*0人才培养规划,按照医院的发展规模与学科建设的要求分系统培养学术带头人、中层骨干力量,按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分层次培养护理人才,使人才的成长形成梯队。各科护士长制订本科室每个护理人员培养目标、措施,并组织实施。每个护士自己制订出本人学习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个人意愿与团队需要水融。

2.对全院456名护理人员建立了人才培养档案,并且按其学历、年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制订出个性化培养方案,搭建各种平台,为护士提供理论学习机会、进修机会、才能展示机会、管理岗位机会,使学习型人才脱颖而出。

3.把护士的成长培养纳入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工作的聘期考核范畴,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竞聘上岗的工作演讲中,均把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列入日程,制订出具体措施,定期组织考核,考核结果还与年终评优挂钩。护士年终评先、评优时也要参考其年度学术成就。形成了护理部、科室护士长、护士本人培养规划实施的三级考核制。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护理部把护士的学习建设纳入到了护理管理的相关制度之中,不仅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技术考核制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制度,而且根据目前国内肿瘤专科护理培训不健全的现状,制订了肿瘤专科护理培训制度。为了体现学习的价值、知识的效能,还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

1.竞聘护士长实行学历、职称准入制:在新一轮的护士长竞聘中,护士长起码的条件是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肿瘤专科护理经验,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长队伍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知识水平。

2.凡医院推荐脱产学习专业、英语、日语均进行考试选拔,成绩前茅,工作表现突出者优先。

3.年度评先评优实行科研成果获奖,学术科研课题立项、QC成果发表优先制度,给予加分奖励。

培养护士综合素质

肿瘤专科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与护理相关的人文学科日显重要,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为了让广大护士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护理部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举办护士法律法规知识、三基培训、礼仪、人文知识培训班。

2.举办各种专科护理培训班。凡进入该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工作的前三年为专科护理培养期,每人必须完成ICU护理、肿瘤内科护理、肿瘤外科护理、肿瘤放疗护理的专门培训课程,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才进入下一阶段的定科培养。

3.多渠道多途径学习外语。护理部始终把护理人员外语学习放在重要位置,除选派护士脱产培训外,护理部更多地鼓励自学、分层次举办业余英语培训班,还自发成立了英语沙龙,英语基础好的护士与英语有兴趣的护士一起,定期开展活动。同时也邀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

4.护理办公自动化,客观上要求每名上岗护士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举办了计算机应用全员培训班,达标合格者可上岗工作。

5.20*~20*年启动护理急救技术强化训练工程,并且不定期举办护士长管理经验交流会、培训班,提高她们的管理水平。组织岗位技术比武和“三基”考试;鼓励护士走自学成材道路,提高她们的学历水平;支持先进分子出国深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护士们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很多人实现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成材之路。

打造肿瘤护理品牌

学习激发了每一位护士的工作潜能,学习使护理团队更具活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院党委与院工会的领导支持下,**省肿瘤医院专科护理特色品牌已初具规模。

20*年,护理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64篇,20*年再度荣获**省卫生系统“五四”青年岗位技术比武第一名。护理部自20*、20*、20*、20*连续四年获**省质量管理协会QC擂台赛第一名,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国优证书。

第7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1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增强管理能力

1.1加强学习,提高管理理论素养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过程,它包括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教育管理[1]。在行政管理中,人是决定因素,应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这就是管理人本性,也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业务管理是以保持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进行的业务技术管理活动,包括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管理,新业务的开展和推广,护理科研的组织领导。教育管理是为了提高护士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而采取的培训活动的管理过程,包括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护士的培训。因此,对于军队疗养院,护士长在管理模式上要针对疗养院自身特点,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参加新护士长培训班、相关学术经验交流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理论水平。

1.2锐意进取,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正人先正己,要想让别人做到,首先自己能够做到。所以护士长要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军事素质,具有积极进取的意志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强烈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苦练本领。无论在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上都能拿得起来,在护士中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护士长要具备前瞻性,要多读书,多了解本专业技术在国内外的新进展和新动态。带头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学科上的带头人、技术上的排头兵。把自己练就成为有深厚的管理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管理者。

2讲究管理方法,注重实效

2.1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军队疗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是以特勤疗养和老干部疗养为服务对象,以疗养服务为中心,以疗养接站、健康体检、疾病矫治、康复疗养和景观疗养等为主要服务方式。因此,要制定出一套与这些服务方式相适应的护理管理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并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以为疗养员服务为中心工作的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管理实际工作中去。

2.2注重人才培养与使用护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疗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服务性的统一,必须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护士长要根据军队疗养院和本科疗养工作及服务对象的特点,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素质要求等进行规划,制定出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才的培养方法:首先,进行基础训练,抓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可以通过本科人员互相讲课,参加院内组织的学习;其次,及时更新知识,主要以现代护理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学习重点,选派培养对象,参加培训班、外出进修、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学习深造。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每个人的素质,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保证本科护理人才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2.3注重用“人本性”和“伦理学”理念进行管理人本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而伦理学是讲究道德伦理的科学。人本性观点认为,护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即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军队疗养院不是创收单位而是纯服务性单位,精神动力显得格外重要。精神动力不仅可以弥补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对人的行为起到巨大振奋和激励作用[2]。因此,护士长应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新护士,适时地进行职业理想和伦理道德(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人不能单纯在物质的驱动下去工作,一个先进集体为着共同荣誉而团结奋斗;一些科学家不慕富贵,甚至不怕迫害,执著地进行研究发明。这些都是精神动力的典范,同时,也是伦理学中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护士长应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护理有奖活动,以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护理伦理学的基本规范要求护士要做到:热爱专业,热情体贴,认真负责,互尊互重,团结协作。所以,作为护士长首先要豁达大度,要有容人的气度,有关心下属的风度,以赢得大家的尊重,使团队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2.4要确保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和社会人群服务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是护理人员必须执行和遵守的规则。护理规章制度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医嘱制度。此外,还可以有结合疗养院和本科工作特点的疗养员接送站制度、健康体检制度等。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协调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保证护理工作的衔接性和连接性,以实现护理工作的安全、高效、优质的目标,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去做,从而避免因无据可循而造成护理工作混乱和人际关系紧张,确保疗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3善于处理与协调内外关系

军队疗养院是个特殊的单位,服务对象有特勤疗养员,有离退休老干部等。上下级之间,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护士与疗养员之间等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的管理者,集行政、业务、科室事务管理于一身,是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枢纽,必须具备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使护理工作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时,人际关系是工作环境的一部分,成功处理工作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个人职业成长的关键。护士长应处理好与护理人员的关系,多与她们进行交流沟通,关心她们的生活,了解她们的疾苦。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并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管理。因此,护士长在管理中应建立起良好的内外人际关系。

总之,护理管理必将把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放在首位,进行护理模式改革,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知识,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发展现代护理管理科学,并应用于护理管理实践中,做到以疗养员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以基础护理为重点,以提高技术整体功能为前提,以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为先导,以提高护理综合素质,对提高疗养服务质量,满足疗养员需要,确保疗养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9-21.

第8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措施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护理服务理念及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医疗体制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看病问题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迅速增加,对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乡镇卫生院现实状况,尤其是护理现状,存在诸多困难、问题,亟待解决[1]。乡镇卫生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改善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增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成为乡镇卫生院面临的切实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重医轻护的现象影响了护理专业整体发展不论是在人才培养或是工资待遇上,决策者一般都偏向于医生,这样一来护士的积极性不高,进修学习的机会又少,护士的素质不高,护理质量得不到改进。

1.2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的配置严重不足,导致护理结构的失衡由于护理人力不足,护士长与普通护士一样同样倒班,日常工作缺乏有力监管,年轻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业务技术水平有待高。

1.3护理人员培训机会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不稳定人员紧张,护士长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对护理知识的更新,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知之甚少缺乏新的管理理念,护士长自身素质难以提高,导致乡镇卫生院高素质护理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整体护理质量难以提高。

1.4护士专业知识贫乏,继续教育不力,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士大锅饭缺乏竞争意识,加之工作时间长,很少有护士抽出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写一些专业论文及一些经验总结性的文章。

2措施与对策

2.1以患者为中心,提倡人文化的关怀和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乡镇卫生院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尊重、理解、关怀患者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温馨、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重视患者的人格心理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通过方便、快捷、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2重视增高护士整体素质.优化护理队伍,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适当增加护士数量,满足临床护理工作,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避免过于超时间的工作,确保临床护理安全和需要。认真落实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和护理技术规范,细化工作标准,规范护理行为。责任护士能够正确实施治疗处置,密切观察、评估患者病情并及时与医师沟通,配合医师共同完成诊疗计划,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增进护患信任。

2.3尊重护理人员,加强护士培养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稳定乡镇卫生院的护理队伍,吸引护理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发展。人才培养护理部严格抓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安排、培训、考核及管理工作,选派业务程度高的护理人员带教,使实习人员圆满地完成任务。护理部组织人员对呼吸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机等进行学习。

2.4加强护理质量的定期检查考核,增高护理质量质量管理是乡镇卫生院永恒不变的主题,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是增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为了增高护理质量,护理长要不断完善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与考核细则,每月重点查,每季度普遍查的基础上进行不定期抽查、互查。

2.5全面履行护理职责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做好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支持、沟通和健康指导等任务,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2.6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考核医疗法规知识,让护理人员自觉用法律来规范护理行为。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充分尊重和满足患者要求,减少护患纠纷。在尊重维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

2.7提高护士全科知识学习,当好健康教育宣传员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不仅是护理操作者,而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者,乡镇老百姓健康保健护航者。在工作中不仅要做好护理工作还要宣传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康保健知识,让国家的利民政策深入人心,让老百姓自身保健知识得到提高,减少乡镇居民疾病发病率,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2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水平的快速进步和新医疗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学科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护理内容也大大丰富。护理工作正逐步从单一疾病护理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护理,护理的知识结构正从传统的单纯治疗护理知识优化为包括自然科学、医疗、护理学、人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以适应多元化人文护理要求。传统的护理专业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及临床经验式的传教培养的护理人员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沿知识[1],不断加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护理工作才能保持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1 护理技术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护理队伍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全日制学历教育以中专学历为主,专科学历较少,本科学历只有3%左右,而且职称结构不合理,70%的护理人员职称为初级。同时,医院对护士的继续教育缺乏有计划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实践锻炼及职称考试逐步晋升为护师、主管护士,只能通过自学掌握高级护理科学理论与技术,而多数护士本职工作繁忙,家务负担又重,真正能够通过自学提高业务水平的很少。护理人员与病床、病人比例严重失衡,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医疗机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最低的仅为0.26∶1,尚未达到卫生部1978年的要求,即病房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为0.4∶1。现实情况是护士床位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下滑,这就造成了护士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过大,无形中压缩了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空间。

1.2 缺乏高级护理人才的正规培养途径、专科护士培训不足 高级护理人才及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工作中专护士利用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高级护理人才除直接护理工作外,还可以对其他护士起咨询和指导作用,直接决定着整个科室的护理水平[2]。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并发症等诸方面有巨大作用,特别是重症专科护士,对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更是功不可没。实际实践中,专科护士还局限于ICU、糖尿病等领域,其他常规科室严重缺乏。专科护士人数比例低,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缺乏高级护理人才正规培养途径,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失,不仅妨碍临床护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影响护理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也不利于中、初级护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1.3 培训安排不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一是医院的人力资源部还在负责考勤、薪资、档案管理等一些低水平的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完成角色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把人力当成资源来看待,强调人性化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无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计划。二是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教育培训形式死板,护士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和动力。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护理工作是一套系统工程,护理效果和护理水平无法以科学、严谨、有效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教育培训往往最后以学分为考核标准,无法真实有效地反应出教育培训的效果。

2 科学规划,切实加强护理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育培训人才培养计划 护士继续教育与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人力资源部在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时应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护理发展规划需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工龄等特点,主动帮助护理人员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打破护理人员职称的“天花板”,拓展护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不同科室的不同需求,给予护士长在的培训人员、教训内容、培训方式上更大和自,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工作中来,让教育培训计划更加科学、适用,也可更好地调动护士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3]。

2.2 加强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 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护理人力资源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需要合理的经费保障。在申报教育培训经费预算时,应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基本原则。根据护理工作教育培训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结合实际需要,对比上年度预算经费实际执行情况,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保证教育培训实践中计划目标保质保量,重点项目倾斜有度,激励项目取得实效。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对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缺乏一个完善的体系或制度,很多的护理培训,包括院内或院外的短期学习班、进修都缺乏教育效果的评价,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采取学分考核的方式。甚至出现学习为学分、学分为晋升,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对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整体性、科学合理性、可发展性。要求评价体系在建设中应以医院护理发展的整体规划为出发点,评价指标协调一致、科学准确,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目标要求,并可以根据医院整体目标发展需要做出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聂成梅.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探讨[J].医药前沿,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