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教育思想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思想体系

第1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摘要:洛克是最早提出"三育",并把体育列为"三育"之基并系统地论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教育家之一,更是率先系统论述体育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他的体育思想对于教育体系的完善、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现代体育学科的建立,还是对体育从古到今的转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研究论述了体育在"三育"中的基础地位,阐明了体育发展对人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述了体育在形成健康的身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塑造绅士气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思想;洛克;三育;绅士教育

1前言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因其自由主义政治学说、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学说、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唯物主义经验论等领域卓有成效的建树而成为了西方政治学史、哲学史和教育学史上伟大的学者,对后世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极大地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等人,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由此可见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巨。对于洛克的体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如张爱红[1]、吕姿樵[2]、王青松[3]、移素林[4]等人,但以洛克体育思想中的“三育”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洛克的“三育”思想为切入点,研究洛克的“三育”视角下的体育思想及其对人的成长的价值。

2“三育”并重,以体为基的教育思想

思想是人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人成为众多生物中的独特存在。思想是经过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观点和体系。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结晶,约翰•洛克的思想体系无疑是人类思想结晶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提出的“白板说”为当时教育思想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以论述“绅士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其论述了当时刚掌控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教育,在书中洛克认为绅士既需要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与上流社会,也需要有实业家的进取心———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人才。并且洛克在此提出了绅士应该接受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三育”的教育。洛克将身体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都是因为娇生惯养而变得更加虚弱”[5]。而众所周知,提高身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参加体育锻炼,“就像拥有天资禀赋的奇才比较少见一样身心生来就健康的人也很少。

作为社会人,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的教育”[5]2。可见,身体的健康被洛克认为应放在教育之中并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是教育的基础。洛克曾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父母在为孩子选导师时,不能把他的知识当作唯一的标准,导师品行端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德行”[5]140。所以,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之中德行是重于知识的,其教育思想分为德育、智育、体育,构成了“三育”教育体系。在洛克的体育思想中,体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层面,也包括了心理和精神层面,即注重身心的健康,正如他在《教育漫话》中开篇就提到,“人的身体和精神只要一方面不健康,我们即使得到种种也是徒然”[5]2。洛克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5]2,其中揭示了精神与躯体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健康的躯体才能孕育健康的精神,人的各种行动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支撑,反之健康的精神有助于更好地锻炼躯体,保持躯体的健康。人要是不健康,身体虚弱,那么就算其拥有无匹的智慧,也无法发挥出全部。所以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的锻炼,通过身体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培养健全的身心。教育应进行德、智、体多方位的培养,“三育”并重体育为先,体育是“三育”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别提快乐生活了。

3“三育”之中体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从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三育”教育体系,洛克体育思想的范畴包括了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领域,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他认为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都离不开健康身体的支撑。因此,洛克认为体育在形成健康的身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塑造绅士气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1形成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精神、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良好,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有良好的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健康的基础;二是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强,有环境适应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及道德,这与洛克提出的健康不谋而合。洛克认为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应该还包括对身体的保养,“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还包括对身体健康的养护,这将身体健康的概念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了”[6]。洛克提出要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健康教育,养护身体。提倡“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接触自然,多睡眠,食物要清淡,不喝酒类和烈性饮料,少用或不用药物,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要包裹得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多与水接触”[5]15。洛克对于健康饮食也是非常看重的,“孩子如要健康地成长,吃得科学合理是最关键的因素。”[5]19他认为“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小,器官没有发育好,而随便喂他成人所吃的食物,孩子难以消化,有可能还会出现危险;而孩子吃得过多过饱,造成营养过剩,变得肥胖不说,还容易生病,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如此”[5]20。对于人体的作息时间,洛克提出“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5]11,“早睡的习惯可能在以后的环境影响下有些折扣,但不管将来怎样,这个习惯对现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5]12总而言之,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一个不易生病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体魄。

3.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表明了这个国家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我国一直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解释了我国教育的应然目标,反思全面发展的教育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7]洛克认为,体育是以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得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以及气质都得到提高,这与我国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洛克的这一观点对当时的狭隘的体育教育思想造成了冲击,打开了对体育教育新认知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体育教育的前进方向。对于心理健康方面,洛克主张对待学生的过失要耐心地加以教导改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加以引导,“只有触动心灵、改变顽固心理的鞭笞才是一种正确的管教方法”[5]74,以温和耐心的教育方式代替责备与惩罚的教育模式。因为“恐惧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特别严重,容易引起各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且还不容易治愈。”[5]35对于智力发展方面,洛克主张人的思维活动应该从易到难,学习的方式应该循序渐进,智力的发展应该与身体素质发展的程度匹配,按照规律来开展学习。正如《教育漫话》中所说,“有些大人强迫地让孩子读《圣经》,结果是他们可能知道了上帝的存在,可能熟记了教义之类的知识,但对于宗教的思想却杂乱无章。”[5]144这就是洛克列举的一个典型错误示范。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体育教育,那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若是身体都不健康,连教育都是一句空话。

3.3塑造绅士气质绅士

在人们的认知中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良好等,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对于怎样成为一位合格绅士,洛克有着独到的见解。洛克认为“绅士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有一部分得从书本中汲取,另外一部分得从实践中获得,就是多加练习,这些练习一开始得由老师指导”[5]168。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特定的体育技能,可以有助于绅士气质的提升,比如击剑、舞蹈、骑马、游泳以及一些户外活动。其中舞蹈与一个人举止是否优雅是有关系的,能使人具有男子气概以及足够的自信;击剑除了健身效果之外,还可以培养人勇敢和应变的能力,培养人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气质;骑马不单单可以训练马匹成为得力的伙伴,还可以使人镇定与优雅;游泳可以塑造好的形体,并且培养一项求生能力等。所以绅士气质的产生、培育,可以通过锻炼这些技能而塑造。

4洛克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启示

总体来看,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肯定“智育”与“德育”的重要性的同时,将“体育”放在“三育”最重要的位置上,是三育的基础;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科学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体魄;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体育教育,那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若是身体都不健康,连教育都是一句空话;将绅士气质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培养被教育者的绅士气质,这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和美育三个方面。

4.1重视身心健康,关注“三育”的体育

洛克认为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当然也是教育的根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见,洛克的“三育”教育理念当中,体育是最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基石,而在我国这个理念同样适用,当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需要一个科学的体育教育体系来改善这种情况。

4.2重视绅士体育,关注体育的价值

洛克认为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以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得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以及气质都得到提高,而在我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体育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尚有待开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洛克提出的绅士体育中,洛克详细划分了各种体育技能带给人的益处。但是,其中一些体育技能不适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以马术为例,马术需要的场地以及马匹的饲养和学生的安全都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所以绅士教育内容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爱红.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58.

[2]吕姿樵.约翰•洛克体育教育思想之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37.

[3]王青松.简论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38-39.

[4]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5][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成墨初,蒙谨,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89.

[6]李军兰.洛克的健康教育思想解读[J].外国教育研究,2005(8):78-80.

第2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高校青年教师即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高校教育链条的中间力量,其自身的学术造诣、思想政治素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高校“产品”质量,大学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产品”,高校青年教师关乎其大。

西晋陈寿提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在物欲横流和思潮泛滥的今天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1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生态观认为:环境影响主体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还以潜移墨化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①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还有自身的独特小环境影响着青年教师,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师德师风以及老一辈逐步沉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引领着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长,需要传承和发扬。

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必须符合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

2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倾向严重。用业务标准来衡量青年教师是导致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晋级和评优基本上按教学和科研数量与质量为基础,忽略了师德和政治进步,对思想先进的典型树立和宣传很不够,不完善的评定机制亦助长了青年教师的功利性思想。②对青年教师师德、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形式也过于宏观,致使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

(2)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院校在大规模扩招后都面临着学生人数激增和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加上受科研任务的束缚,导致青年教师不能或者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有的即便参加学习,也是心不在焉,甚至把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休闲”,或是一种负担。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虽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安排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但教育方法较多地实施了“单边政策”,主要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方式来进行,缺乏一定的艺术性,这些枯燥、单一的形式,也很难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而且教育过程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抽象、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青年教师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3.1 必须贯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要求体力的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讲台就是图书馆和实验室,往往忽略了运动锻炼,缺乏人际交流,也少有音乐与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些东西的缺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心情,反过来抑制了学术增长的动力。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细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就不无裨益,一场趣味运动会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交流机会,一场高雅的音乐盛宴不仅可以发掘潜能,还可以荡涤青年教师的心灵。青年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他有养家的重任,有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应酬,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站稳脚跟的压力,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重建自信,达到良性循环,这也是教育者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3.2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规律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或外界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已的个体意识,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已的价值准则的过程。外化:是指受教育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使其成为优秀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所处阶段不同,作用不同。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目的相同,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即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很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向。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特定的社会要求。⑤传统的说教模式,没有实践基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内化和外化所需环境。

3.3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为与教学管理水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与败。⑥

虽然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其叛逆的性格和广博的见闻,决定其不会逆来顺受,这就对教育者本身的造诣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必须倾力打造和培养一支经过了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要求教育者能与时俱进,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4 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制度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要求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标准,要配备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进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没有一个理想的较为完美的制度

教育部门乃至全国上下都很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必须从党的建设层面高度重视,要配备专班,要有人专管,要转变重业务,轻教育的观念。

对 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打造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身边的典型,不要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其次是通过加强党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的,制度要紧扣青年教师的特点,遵循规律,恰当的将业务成绩与思想政治进步挂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业务工作中。

建立的制度必须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能够通过教育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制度标准要严要高。检查考核执行力要强,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强化与抑制功能,但不能激发反感情绪,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⑦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漫长的过程,可变因素较多,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实践和探索。

注释

① 唐生标,胡成功.试论基于生态观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97.

② 邓文珍,李煜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36.

③ 吴明勇,曾咏辉.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02.

④⑤史成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考察[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4):39.

第3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 个体性 思想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体性思想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体性思想教育的涵义

一般来说,思想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境界的实践活动。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个结构系统,它包括个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能力三个维度。现在意义上的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建立于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之基础之上。个体性思想教育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通过思想活动提升自己素质和人生境界的重要资源。个体性思想教育所培育的不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操纵者,而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现状

当前,一是由于很多学生面临社会转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二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个体性德育的丰富性,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缺少了个性化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挫伤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个体性德育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利益生出矛盾和冲突。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主体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严重束缚了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更谈不上自主性,更无从谈起创新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单项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把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种长期将学生作为“被塑造”者进行教育,抹杀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压制了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严重束缚了他们个体性的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途径探析

高中生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个体性思想教育中领会并体验人生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个体性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坚持以人本的教育理念

1999年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个体性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转变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培养个体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是思想教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教育要求,产生内在的自我认知,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受教育的行为。

2.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中生个性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参与式教学、生态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亲自投身社会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外在的思想教育价值和规范体系,给自己打开一扇天窗和一个开放的发展环境,让个体可以在这样的价值空间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和构建属于现代社会和他们的思想教育体系。

第4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作为教学内容的体现者,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坚决杜绝粗暴野蛮行为的发生。教师用自己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修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和得体的衣着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楷模,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的话,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二、提高素质。成为楷模

体育教学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强化个人技能训练,绝不能有半点的懒惰行为。让学生达标的项目首先自己要达标,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你让学生做仰卧起坐l0o个,自己却连10个都做不上的话,学生怎么去崇拜你?篮球知识你给学生说不清楚,让学生怎么去欣赏、评判一场球赛?尤其是老教师,如果墨守成规,不学新知识、新规则,你怎么观看乒乓球赛、排球赛?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你讲不清楚规则,学生能佩服你吗?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在教学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体力行,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表率。

三、培优补困。以优带困

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掌握动作的程度和速度也有区别。教师要耐心地辅导那些身体素质差和协调性不好的同学。这些同学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畏惧困难的情绪,所以教师的态度要诚恳,多表扬,少批评。可以采用单独辅导和重点帮助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培优补困、以优带困的方法,让动作要领掌握得快的同学去帮助这些同学。这样在活动中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四、多元交流。培养品质

第5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魏书生讲的关于教学上的“两大点”和“一小点”。“两大点”即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一小点”就是“一松二静三匀四乐”,就是说:“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人凡事要想的开、想的透,要乐观进取,不管有多大的事都要保持“心灵静”“情绪乐”。要时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教育家魏书生谈到教学管理时,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在处理班级的事情方面,要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分个职务,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老师很器重他们,把分配的任务尽可能做到极致。“人尽其责,人尽其才”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二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要想改变一个人,就要发现他存在的问题的多种因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根据他们的优点去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班里的一些重大事情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方式去解决。凡是“一般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去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要干”。总之,凡事要靠方法,这样,班主任干起工作来就很轻松了。他强调必须注重管理,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提高了管理实效。比如,在学生中建立起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等制度,考试时由学生分工出题互考、补考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另外,教育家魏书生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每天都带领学生长跑3公里的路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从不间断。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信念,使魏老师的成功成为必然。

在他给我们作报告时,50多岁的人一站就是半天,而且一直是“金鸡独立”的姿势,用他自己的话说,“能一个人干的事不要让两个人去干,能一只脚站着,就不要让两只脚都受累”。

魏老师的睿智与幽默,精辟的见解与渊博的学识,从容不迫的叙述与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并折服了我。让我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和人生中的某些哲理。魏老师用四个小时述说快乐人生,笑声掌声不断!从他的报告中,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的还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他把从事教育工作看作是对党、对人民的回报,把工作看成是品尝人生的欢乐,树立视事业如生命、爱在其中、以苦为乐、为之献身的信念。学习他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他对待教书育人工作真心实意、踏踏实实,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不管在做人还是在做事上都能守住一颗平常心,尽到生存的责任,享受生存的快乐!他把平凡的岗位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他说:“人尽其才固然可喜,大材小用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第6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体育;教育作用

茶在中国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被冠以“国饮”的美称,对于华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中国茶道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已经相当完善、成熟并富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近现代国外文化入侵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弘扬茶道文化思想,将其与各种类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融合茶文化思想,对提升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运动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

1.1茶文化思想

“茶”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之一,善于从自然风物中寻求精神支持的中华民族,将茶的地位追捧的很高,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势必会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精神寄托。茶文化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禅意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讲究的内涵当属“怡、清、和、真”四个方面,“怡”即“怡然自得”,形容的是饮茶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态,“清”即“水洁冰清”,形容的是茶叶本身和茶水的品质,“和”即“心平气和”,形容的是饮茶时的一种和谐氛围,“真”即“真心诚意”,形容的是饮茶人的一种诚挚的心态,饮茶人真心体会饮茶之道,茶文化思想的内涵才能被完全揭示。从上述四面可以看出,茶道文化思想分别从饮茶心态、所饮之茶、饮茶氛围以及饮茶之人提出相应要求,而这几点恰恰能够与大学体育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1.2茶文化思想与体育教育目标

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首先确定的教育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将之拆分开来就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存,这正如茶文化思想所追求那种健康之道相近,常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这就是人们饮用茶的最初目的。如果饮茶对身体有害,那么是不会倡导人们常饮茶的,这就正如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魄是一个道理,体育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每个锻炼者对运动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强个体体能的目的。茶有多种类型,红茶、绿茶等,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用所有的茶,那么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选择,以利于自身发展,体育项目也一样,不是每一种体育项目都适合每个人,有些人体能较差,可能适合对体能要求较低的项目,如健美操等,有些人就喜欢激烈对抗的项目,如篮球等,所以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锻炼者形成一种轻松与平和的心境,正面对待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而达到身心健康的锻炼目标。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处于大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成年,但人格发展在大学阶段依然不可忽视,因此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就是要通过集体性活动开展,在相对热烈的氛围中帮助每个学生塑造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人格。茶文化思想的内涵显示出一个人就应该像一杯茶一样,爽快直接、不做作,公平公正、不掺假,尤其是在体育项目开展中,要秉持平和、冷静、公平公正的态度,这与国际上很多体育组织所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坚决杜绝一切作弊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锻炼者的人格发展形成良性影响。中国人一向乐于以茶会友,茶文化也是最能体现包容以及和谐之意,古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使是在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中,“以和为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是被极力推崇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可以保持更加平和的心态,也摆脱了传统教育中将体育视为“副科”的误区,为学生体育技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茶文化思想中对饮茶之人的要求是最能够体现出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这种要求不仅是对茶道的尊重与敬畏,更说明只有真诚之人才能体会出茶文化的思想真谛。同样的道理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学习者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开展中要保持真挚的初心,不弄虚作假、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只有用心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进一步领会体育精神。

2茶文化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养成运动心理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运动心理养成的基础。在面对学业等多重压力时,学生要面临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发挥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心理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弘扬体育精神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在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静心”的品质,即保持自身内心的平静,在这个繁杂烦扰的社会中要保持一颗静谧之心实属不易,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在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学生在喧闹的活动中归于平静,保持一颗平常心,将自身体育水平完全发挥出来,不受外界干扰、得到属于自己的成绩。近年来,很多运动比赛活动中都能够听到作假、作弊的新闻,一时之间对体育竞技精神的质疑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人对体育竞技失去信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消极,相信新一代青年在正确的指导下必定能够保持初心、坚持底线。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避免过于重视成绩而忽略人文教育和道德培养,正确利用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将茶的清正、廉洁、纯粹、质朴等品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健康运动心理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茶文化思想中一直强调在制茶、泡茶、倒茶、品茶、鉴茶的过程中,要从善如流、稳稳当当,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品鉴出茶水中的独特滋味,领悟心灵纯澈的美好。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要不急不燥的将每个动作展示出来,行云流水的动作流畅输出,既能体会体育运动的美感,也能体现出运动者平心静气的气质。

2.2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体育项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活动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之多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学生而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处将运用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体育项目。如茶之种类,有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和红茶之分,每个人体质不同所选择的茶种类也就有所差异,绿茶、新白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属凉性茶,重发酵的乌龙茶、一定年份的生普和白茶属于中性茶,红茶、熟普属于温性茶。那么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首先要对自身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如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可以从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着手,选择一些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包括健美操、太极拳、交际舞等,而对于热爱高强度运动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

2.3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在品茶过程中重要的就是心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能够品鉴出茶文化中的内涵真谛,进而将这种思想延伸到人生哲学中来,那么在体育锻炼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茶文化思想开展体育锻炼。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学生要讲求运动的真心,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运动,是从自身能力发展与体能训练出发,将体育锻炼这项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每周的固定课堂学习;日常锻炼还要求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盲目与其他同学攀比,不要因为其他人的选择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在平淡之中予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最终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日常锻炼过程中还需要创造一种和谐的运动氛围,良性的体育锻炼应该是最大程度促进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而不是被功利化,因此秉持茶文化思想中的“怡、清、和、真”四大内涵,对开展健康常态化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2.4茶文化思想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不仅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轻松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开展综合学习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诉求;综合学习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文中我们将重点针对“礼仪”与“审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该放在客人右手前方,在谈话过程中要及时为客人添加茶水。正是因为饮茶过程如此的讲究,才能使得人们在对待茶时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而茶文化中的礼仪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显得更加珍贵。体育虽然是一种激情澎湃的运动,但基本的体育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的重视将促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制度化与和谐化,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礼仪培养。比如茶文化中宣扬的“长幼有序”,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就应该充分尊重授课老师,尊重同学,做到谦让有礼。茶文化中的艺术之美也是非常具有欣赏力的,茶艺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烹茶过程中的艺术性,茶与艺的结合向世人展现的是一种饮茶人的日常习惯与生活艺术气息。茶艺当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对茶艺的习得要求也非常严格,首先需要对茶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然后是对茶品质的追求,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茶叶的本身,也体现在泡茶叶所用的水源,甚至于现在有专门提供泡制茶叶的供水组织。茶艺的艺术欣赏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同样,体育项目的美感也是需要学生在接触、了解与熟悉中不断发现、探索出来的,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其在动作、韵律、节奏上的美,例如举重、铅球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力量之美,高低杆、吊环、健美操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动作灵活之美,轮滑、游泳等项目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形体和谐之美。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压力下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好好欣赏体育项目当中蕴含的美感,这对学生开展运动项目时的心态要求也比较高,但却能够让学生在繁杂尘世中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欣赏周边事物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培养大学生艺术追求领悟力、人文素养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7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教学工作经验推进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其实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的本身就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身体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心理也在进行运动,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灵与身体是一起运动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或者是结束的时候,人的身体和心灵都要承受着很大的疲惫感,如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育运动的良好效果,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大学生们能够克服体育运动带来的疲惫。体育运动和锻炼是需要按照一定规范一定计划以及规范性时间来进行的,不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效果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并且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足够健全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其实是从体育教育的本身衍生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体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包含的体育项目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并且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项目优势和项目特点。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其实和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体育项目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地位是有着一定优势的。例如,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往往会有传统的长跑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项目会让学生们感觉身心疲惫,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对体育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体育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为学生讲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热情到体育学习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该注重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2.教学方法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性的。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训。体育的教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制订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学习方案,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体育方案进行体育学习。3.教师个人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有一定主导作用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但是不同的学生都会以教师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会去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以身作则,从根本上做好体育学习以及体育训练的任务,用自己正确的方法与经验来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同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丰富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发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

综上,在学习阶段,体育学习对学生的日后学习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近几年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下,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在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既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陈三忠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精神;人文体育;体育人文精神;

前言:体育活动是人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健康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强大的精神追求,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大副度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副度提升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整个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更高、更新,现代大学体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体育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大学生的实际客观情况,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计划,将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促进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充分发挥,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事副度地提高,促进大学生掌握进行日常身体锻炼的基本体育技能和技术,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形成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得体育课堂教学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在原始的学校体育教育对人文体育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以及在体育实践中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体育价值方面的培养,导致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偏差,也忽视了引导大学学生对人文体育精神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领会,这显然对大学生培养和保持体育健身习惯是十分不利的。

一、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中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终身体育意识不强、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等等问题,具体来说其实质就是人文体育精神的缺失问题。多年来,大学体育教学深受陈旧体育教学观念的负面影响,在陈旧的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被作为教学的中心,单方面强调的老师的主导地位,弱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仅是课堂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教学是向学生灌输运动技能技术的过程,而测试则是检测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水平的手段,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是十分狭隘的,使受教育者成为掌握体育技能技术的机器而已。由因以前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主体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往往是散乱的,更有甚者相互间还是矛盾的,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思考如何利用广泛的体育学习,力球自己发展、自己完善,培训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致使大学体育教学几乎将人文精神完全抛弃了,淡化了人本身对体育精神世界的追求,严重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培养以及完善人格方面的培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促使大学生的身心都健康全面发展,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成为大的时代趋势。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高价值所在,大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中去,并给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带来无穷的益处。。

二、注重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体育精神

1、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进行人文体育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目前的大学体育老师当中,还有部分体育老师在人文素养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就在于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主要以技艺性、技术性为主,几乎都是在技术层面上来确立教学任务,侧重于运动的结果和成绩,在设置课程方面,人文知识所占的比重极小。因此,为提升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大学体育老师的人文修养的有效提升是实现上述任务的基本前提,也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另外,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课程的开设以及评价都是技能技术为主,侧重于运动的结果和成绩,人文知识所占的比重极小。然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

2、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大学教育也成为了今天社会所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之一,设置体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针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早在2002年我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其中虽然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但对于运动项目的分类和课程模式的建设方面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各个大学都可以视本校的具体校情而自主设置体育课程,在本项工作中努力将本校的特色和风格充分展现出来,建构出适合本校校情的独特的本校体育课程模式。人文体育理念指导下设置大学体育课程,首先必须要将以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要满足所有大学生的不尽相同的需求,力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力求促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在原本的基础之上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力求设置的课程能够反映出鲜明的个性性培养。随着经济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加大,大学体育中的硬件设施水平也得到了大副度的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就开始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让学生按各自有兴趣的体育项目开展学习的方向发展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空间有了较大副度的提高,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学生还可以按照个人喜好、专业特点、设置的内容以及个人的实际需求而选择体育项目,使其更能有效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去。其次,在实施多样化设置体育课程时,还要使之遵循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满足学校教育的整体要求以及体育课程的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面向所有大学生设置各个体育项目的低级班和提高班,使体育课程在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弹性,不那么死板,以期能够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体育、保健、安全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促成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使大学生的体育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使之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其中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

3、重视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体育精神教育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针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问题,而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应环境和气氛的营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形体育精神并不是都是靠课堂教学或考试的实施,而很多都在靠学生本人在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本身的感悟和体验。这就需要学校要具备必要的体育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大量的体育运动,满足大量的需求又不一样的大学生,以保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化是逐步从生物体育转到了人文体育观,面向所有学生,大力彰显大学体育的休闲娱乐性和健身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理念和体育能力;也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使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他们能在未来很好适应全球化、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学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封闭隔绝。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部分家长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形成了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封闭式的家庭教育,管教多、疏导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使得孩子与社会隔绝,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却只抓智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方向、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内容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和实际,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从而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必须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重点抓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只有健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家庭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当好家庭的“小帮手”。比如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应以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其次,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如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感染、引导他们,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