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义的信息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信息丰富却仍显不足,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实质在于企业信息需求中存在非理性、不确定和不合理因素,因而要对企业信息需求加以提炼和转化;通过用户需求调查、信息行为研究、系统学习与自适应以及业务分析等途径获取和提炼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用知识发现思想来研究企业信息需求有助于企业知识的显化和转化。
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缺乏和需要信息。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可用信息资源的扩大,信息极大丰富造成用户查找信息时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资源迷向: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扩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因而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是围绕认识对象而形成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始予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历经信息资源处理的各个环节,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需求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在竞争环境下以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支持为目的的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往往更多地带有“需求拉动”而非“资源推动”的特征。
1问题的产生和实质
1.1企业信息需求中的非理性因素
信息越丰富,信息越显不足。这一现象反映了信息需求的囚徒困境:若将人们的决策行为看作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则当博弈双方进行决策时,本来若双方均不掌握或掌握较少信息,则双方均可以在不谋求获取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然而根据“理性人”假定,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博弈双方往往会同时采取行动谋求获取更多信息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以期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并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事实上根据纳什均衡理论,由于博弈双方的同时行动。双方所获取的信息最终总是会在更大的信息熵层面实现新的均衡。可见,以追求信息不对称为动因来扩大信息需求,最终却以新的信息均衡为结果,信息需求(表现为决策成本)的加大并未带来决策结果的相应改变。
在一定意义上.信息需求的囚徒困境是企业信息需求中的非理性因素。而“信息越丰富,信息越显不足”现象的产生.还源于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马太效应,即: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信息量越多,信息需求量也越来越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信息总量呈现停滞的态势,信息需求量则越来越低于平均水平。
1.2企业信息需求中的不确定因素
事实上,在对“信息需求”的理解上,信息资源开发者和最终用户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对立的:在开发者眼里,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用户则通常抱怨开发者为何不能提供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矛盾导致了双方沟通的障碍和疏远。
由此可见。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并非是具体、清晰并且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获取和提炼,从而使这种需求得以显化并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里所说的信息需求,实质上只是一种信息需要(needs),而信息需求(requirements)是对这种信息需要的量化分析和深度理解。有学者将其构成要素概括为4W[”,即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需要信息?何时需要信息?信息来自哪儿?
应该指出的是,通过获取和提炼可以将企业的信息需要转化为信息需求,但并不是企业所有的信息需要均应得到转化。企业信息资源需求不同于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全体员工信息资源需求的简单累加,而是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总体需求,因此要从总体上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的信息需要加以提炼和抽象。
1.3企业信息需求中的不合理因素之前。由于企业外部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企业内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均较少,此时,可用信息资源与有效信息资源、企业信息需求和企业合理信息需求在外延上大致相当,两者间的联系是相对清晰的(如图1中I所示)。
随着可用信息资源和企业信息需求在外延上的同时扩大(表现为广义的企业信息资源和广义的企业信息需求),导致了原来两者之问较为清晰的关联日渐模糊并最终走向迷失(如图1中Ⅱ所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非是要重建被广义化了的企业信息需求和可用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而是要明晰广义信息资源中的有效部分和广义信息需求中的合理部分。并重建两后者的联系,如图1中Ⅲ所示的实线部分。
2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获取和提炼
在企业实践中,获取和提炼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具体实现途径有:①用户需求调查;②信息行为研究;③系统学习和自适应;④业务分析。
2.1用户需求调查
用户信息需求调查是获取企业信息资源需求最基本的手段。用户需求调查的形式既可以是随机问卷的形式,也可以借助特定网络系统来开展网上调查;用户信息需求调查的对象既可以面向全体员工,也可以选择企业内部特定对象。当然,鉴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总体需求具有战略性、决策性和全局性,因此在对用户需求调查的对象的选择上。宜重点考虑主要职能部门、战略产品相关的技术或管理人员等。
用户需求调查方式获取企业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优点是操作方便、结果获取直接而迅速;缺点是用户反馈率不高,且调查结果受调查对象选择的影响较大,以及易受用户过于个性化的需求反馈的干扰等。
2.2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研究是通过对企业用户使用信息资源时的查询和点击行为的跟踪、记录,来量化、间接分析以获取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一种方式。用户行为跟踪分析的对象既包括信息资源平台的系统日志,也包括用户在系统上游历过程和访问过程的蛛丝马迹,如信息系统对于注册用户或固定IP用户的关键字查询、栏目点击、信息条目或全文点击、信息订阅等使用行为和停留时间的记录。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并且在获取需求时真正对用户零干扰。
要有效利用跟踪分析用户信息行为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信息需求,要有一个前提,即要能保证企业内部绝大部分用户的绝大部分信息资源需求均通过相对集中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来获得,否则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全面甚至不真实,这是利用用户行为跟踪分析获取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最大不足。用户行为跟踪分析方式的另一个缺点是分析结果易受用户随机性、阶段性信息行为的干扰。
2.3系统学习和自适应
系统学习和自适应方式获取用户信息资源需求,与用户行为跟踪分析相似,但用户行为跟踪分析过程通常是离线的,分析结果无法自动反馈;而系统学习和自适应方式则通过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以在线、实时、自动的方式来跟踪分析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行为。并根据分析结果自动对系统信息资源做出调整。
系统学习和自适应方式获取用户信息资源需求,是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向知识化、智能化方面发展的体现,也是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发展的方向。但其最大的不足是系统实现难度较大,对系统设计的要求很高。
2.4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是另一种有效获取企业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途径。这里所指的业务,主要是指企业用户通过信息获取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如,用户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以及出国、会议等业务交流。由于这类业务本身就是用户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通过对上述业务及其知识成果的分析,可准确、有效地获知企业用户信息资源需求;而又由于企业用户开展上述业务活动往往需要首先获取一定量的信息,甚至提出信息查询任务委托(如科研立项、专题申请、成果申报之前的联机检索或查新任务委托等),而通过对用户所委托信息查询任务的分析。本身也是业务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
业务分析获取企业用户信息资源需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在目前阶段开展工作显得效率较低且缺乏相对成熟的分析方法,需要借助一定的软件工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分析.这是这一方式的主要不足。
3企业信息需求研究中的知识发现
3.1信息需求表现为企业知识
信息资源是知识的载体,尽管知识的社会化是实现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以信息资源为中介的知识转移仍是实现知识从个体到个体转移的最主要方式。企业信息资源在企业决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正是由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所承担的媒体角色决定的。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企业决策活动知识的外化,企业的知识首先体现在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资源和知识的需求上。
根据哈耶克的知识观和“分散知识”的观点大部分企业知识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分散存在于业员工的个体之中的。由于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与用户自身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继承和互补的关系.因而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企业员工的信息需求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经过多年业务活动的开展,有相当一部分已逐步沉淀为企业的技术、管理类信息资源。而正是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使得这部分已经沉淀的企业知识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再次被激活并表现为新的知识。由此可见.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所表现的正是企业知识
3.2在信息需求中发现知识
尽管企业决策对于知识的需求表现为是对于外化的信息资源的需求,但企业决策需要的却是知识,而不是信息资源。因此,对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掌握,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企业用户以满足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科学、高效地识别并组织企业的有效信息资源,同时还是企业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企业在员工隐性知识显化和知识共享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碍,因此,为了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快速地显化。企业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相互交流和表达自身知识的途径。而由于企业信息需求表现为企业的一种隐性知识,从这一角度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并发现企业知识的过程;对企业信息资源需求的提炼和满足的过程.就是企业隐性知识得以显化的过程。企业信息需求在与其所对应的信息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知识的发现和共享。
3.3实例
在实践中,我们利用Autonomyt“作为语义工具,设计了一个基于自助信息检索服务和系统自学习的企业知识发现模型。这一模型为本企业内重点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动态优化信息查询策略的接口,当用户输入与自身信息需求相关的线索或内容(如关键词、摘要或文献全文等)后,系统通过自动语义分析和概念提取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带有权重的关键字或概念词:用户可在此基础上选择概念词或调整权重。系统再按经用户调整后的概念模型经语义检索从数据库中检出匹配文献。供用户选择重点相关的文献并调阅。通过用户和系统的多次交互,从而最终实现用户自身信息需求特征的模拟。
借助这一过程。在既有用户参与又不致干扰用户的情况下,用户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系统显化和固化了用户信息需求并使之成为企业知识的一部分(包括概念库、文献库和知识库)。通过这一系统学习和自适应的过程,在完成用户信息需求显化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用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又实现了个体知识到企业知识的转化。
4结语
信息越丰富,信息越显不足。应该说。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是情报学科乃至整个业界都不得不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需假以时日。
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廷格在“信息资源政策项目”报告中,提出了信息资源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信息资源的定义有两种: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构成的有序化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还包括与信息本身有关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资源也有狭义和广义信息资源之分,本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NIEC)定义的狭义企业信息资源,它包括企业内在结构状态信息、客户群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三大类共60项信息类型。
有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决条件是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一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分为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两大类。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包括管理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等内部结构状态信息和生产信息、供应信息、营销信息、研发信息等内部生产经营信息;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包括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微观信息有市场信息、项目信息、技术信息等,宏观信息有政策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一个好的信息资源分类目录要求检索迅速、共享方便、信息完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设计的依据。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是一项涉及企业各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以企业门户为例,EIP软件设计要求以部门职能作为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每个部门设立信息联络员来提出需求和提供信息。这样,如财务部门,可以有一个本部门的功能模块来管理和财务信息。
信息资源按照内在关系又可以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元信息资源就是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未经筛选和处理的各种信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元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企业拥有的本信息资源,再通过企业内的知识活动转化成表达清晰、便于管理者使用的表信息资源。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五个方面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1、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通过信息的筛选、采集、加工和分类等,使元信息资源成为表信息资源。以企业内部网站的信息管理为例,分布于公司各部门的信息员负责筛选、采集有用信息,由信息技术人员按适当的格式加工,并分类到网站的不同栏目上。
信息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要及时、准确、完整、经济地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
2、存储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存储管理要确保这笔财富被安全、完整地保存。
这需要分三个层次来考虑:一是软件系统的选择,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0)、信息系统等;二是存储技术的选择,存储局域网络(SAN)、磁盘冗余阵列(RAID)都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存储策略的选择,包括存储位置(分布式存储、集中存储、服务器托管等),备份策略(备份间隔期、备份内容、备份介质、保存时间、版本控制),访问策略等。其中,存储策略的选择是关键,一个好的存储策略要做到访问方便、信息安全、完整可恢复就要规划好存储策略。在笔者的公司就发生过因为备份版本与软件版本不一致而丢失信息资源的情况。
3、功能管理。功能管理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导向和控制。功能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效率。
企业内网中,功能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企业的部门职能和分工。信息系统根据部门职能设置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并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比如,财务部和人事部,它们都需要文字信息、表格下载,财务部希望能保密查询业务数据,人事部希望得到并公开员工业绩资料,所以要为它们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并赋予差异化的访问控制。通过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各部门还可以共享信息资源。
4、信息化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管理包括网络建设、设备维护、软件应用、安全防毒等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中最耗时、最基础的保障工作。由于信息资源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具体技术,技术管理往往被忽视。但是,要流畅、安全、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必须重视技术管理。就现在的网络使用情况来看,反病毒、反黑客技术正成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5、信息化战略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结果就是进行信息化战略管理。信息化战略管理要求识别企业关键信息资源需求,制订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命和地位;设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形成信息化治理的组织结构;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行动规范和技术标准。它是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
关键词:搜商;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一、从智商、情商到搜商
(一)发源于国外的智商和情商。搜商是指人类在搜索信息和知识中所具有的一种智力能力。它不仅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所有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智力能力,更应该成为以文献信息搜索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读者服务所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1]。由于搜商是在智商与情商之后出现的人类第三种智力能力,因此,在探讨搜商时就很有必要先了解作为人类前两种智力能力智商与情商的相关情况,并以此作为搜商研究的先导。其中作为反映人类智力水平的智商出现的最早,是由法国试验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其学生在一个世纪前所发明的。它是通过一系列相对标准化的智商测试来测量人类在其成长的各个年龄段时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是通过智商测试得分来作为衡量人类智力水平的标准。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首先提出了情商的概念[2]。此后由于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使得情商成为引发全球热议的话题,加之此后他连续出版的《情商实务》和《最根本的领导力:情商的威力》等情商专著,使其被誉为“情商之父”。由此可见,智商和情商都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所发明。
(二)发源于中国的搜商。自从人类进入到21世纪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技术。同时,随着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人类在喜庆信息资源终于不再匮乏的同时,又遭遇到所需要的信息检索却由于信息的大量增加而变得愈发困难的困扰。因此,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成为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读者服务所必须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内容,而且也成为所有网络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大环境下,由中国人发明的搜商概念应运而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中国著名国际营销讲师黄泰山率先提出了搜商的概念。在其出版的《我的搜主意比你多》一书中,其搜商理论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大量搜索案例的形式予以展示,成为搜商研究的重要著作。黄泰山还给出了搜商的公式,即:搜商=搜寻意识*智商*情商。他将搜商与智商和情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搜商更多的是通过搜索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作为著名网络搜索公司中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陈沛出版了《搜商:人的第三种能力》一书,提出了另一个搜商公式,即:搜商=知识/时间*搜商指数,其中更多地强调搜商是获取知识的能力[3]。搜商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人对于人类智力研究的重要贡献。
二、人类3大智力能力的对比
尽管搜商与智商和情商被并称为现代社会人类的3大能力,然而它们的本质特征却截然不同。智商是人们的智力思维能力,即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演绎、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情商是人们调控情感的能力,即人们在调控情绪、表达情感、坚定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搜商是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搜索能力,即人们在建立搜索意识、具备搜索能力、获取搜索结果、缩短搜索时间,以及与社会平均搜商指数相比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对信息和知识的搜索能力。搜商显然不同于智商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情商的情绪能力,它的本质特征是搜索能力[4]。从搜商的字面意义上看,“搜”就是“搜寻”的意思,“索”就是“索取”的意思,所以,搜商的含义就是代表采用搜寻的手段,目的是索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搜索的过程必然是通过某种手段、工具、途径、方法去查找和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所需要的答案,用以解决问题。搜商着重强调的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最准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智商和情商所涉及不到的检索效率和检索质量问题。搜索的行为与其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方法和经验决定着最终搜索的效率和结果,而高吻合度和高效率获取的信息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所以,搜商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以快取胜、获取信息资源的利器。
三、反映搜商搜索能力的主要指标
反映搜商能力的指标有多种,而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搜索准确性的相关指标[5]。其中包括准确搜索内容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内容,而不是那些不需要的、同时又是具有干扰性性质的噪音信息资源内容。当然最好是完全吻合的内容,其次可以是部分吻合的内容,再次是少量吻合的内容,要尽量排除不吻合的内容,即所谓噪音内容。准确搜索类型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类型,而要摈弃不需要的信息资源类型。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地图、卫星地图、电子论文、学位论文、课件、随书光盘、研究报告、科学数据、三维虚拟资源、摄像头在线直播等信息资源类型。准确搜索格式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格式,而要排除不需要的信息资源格式,如PDF格式、DOC格式、PPT格式、TXT格式、EXCEL格式、地图格式等。准确搜索数据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据,而要排除不需要的信息资源数据。如精确的统计数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所需要特定历史时期的数据等。准确搜索时效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时效内的信息资源,而要排除那些失去时效的信息资源。如即时信息资源,包括即时变化着的信息资源,如互联网上的实时统计数据信息。最新的信息资源或统计数据,或所需要时间段内的信息资源或科学数据。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一种商业贸易活动,主要是以电子信息、设施为载体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其内容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将提高文献信息服务能力作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任务,电子商务代表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更能增强数字图书馆在网上信息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使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符合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模式
电子商务(e一colnlnerce,简称ec)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技术,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其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它是以电子信息及其设施为载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内容包括支付、服务及其广告等领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的选择、支付、交付以及服务等环节不仅能够在网上一次性完成,而且可以网上交易与物流配送相结合。
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电子商务是指一切采用电子技术手段或在电子平台进行的商贸行为。而狭义上的电子商务是特指internet为媒介的一切商贸活动。总之,电子商务是依靠电子技术或网络技术运行的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突破了时间、时空的限制,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它正以其成本低廉、方便快捷、跨越空间等突出的优势风靡全球。
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是由其市场业务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是由其交易主体的不同而分类的。
b to b模式,即商家——商家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也称企业间模式,主要指企业既可以是买家也可以是卖家,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互相联系,并获取和提供货物、资源、服务等生产资料。b to b是电子商务模式中最有效降低成本,发展最具潜力的一种,日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和追捧。
b to c模式,即商家——消费者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也称企业商家模式,主要指企业利用web技术在网上创建自己的商务网站,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网上商店,其包括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业务,这不仅省去的诸多中间环节,而且提高了交易效率,方便快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c to c模式,即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ustomer to customer),是指消费者互相之间通过电子互联网来进行交易的模式,它是广义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它类似于民间的"以物易物"方式的商品交换,实践中最典型的业务就是网上个人拍卖。
g to b和g to c模式,即公共服务模式((government to business或government to customer)模式,其强调政府对电子商务的介入,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电子互联网方式实施管理、不条理、手续报批、发放许可证、办理缴税交税、报关以及商检等。这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廉洁。
二、数字图书馆的涵义及其特征
数字图书馆(dibtal libraty,简称dl)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事物,随着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学术界,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比较流行观点认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是指对传统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广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内涵较丰富,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教育平台、数字新闻平台、数字情报平台、数字娱乐平台和数字商务平台等。可见,广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多样,更具现当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意义。
无论哪个层次和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其都离不开电子互联网技术、数码存储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只有依靠和运用这些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从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的模式和功能来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有:
存储功能量强大,多媒体模式多样化。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除了纸质文献以外,还要收藏声音、图像以及数字文本等模式的资料信息,而且媒体多样化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一大特征。数字图书馆所存储的大量资料信息是以图片、多媒体的形式保存的,其所占的容量远远大于纯文本形式的资料。
检索功能智能化,服务模式多样化。传统图书馆通常的检索手段是逻辑和加权检索等方式,这已经不能够满足数字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的查检要求。由于数字图书馆资料信息海量,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检索。目前,数字图书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更具个性化和快捷的满足了读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网络环境应用和管理相对优化。数字图书馆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受空间束缚,拉近了馆与馆、馆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料信息共享,而这一切主要依赖于良好的网络环境来实现的。随着电子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环境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电子业务商务化。
信息传播强大,服务模式多样化。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服务、组织为一体的集成平台,包括了信息的生成、传播和应用等各环节,同时拥有了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功能,服务模式广泛,服务内容多样,而且具备了部分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与模式。数字图书馆能够对信息进行智能优化管理,能够及时更新和挖掘信息,创造更快捷、多样化的电子网络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实际上,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下,用户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交互手段,其不仅成为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也是信息的提供和创造者,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
作为现当代电子与网络技术的集大成者,数字图书馆也是一种商业信息产品,它完全可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可以实现互补互进,共同发展,可以达到多赢格局。在电子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实施和信息服务提供交易平台,而电子商务也可以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领域。可见,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的相结合可以实现互补互赢的局面,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深化不仅具有现实迫切的必要性,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密切读者间距离,提供零距离服务。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转播方式通常是相对简易并且是单向模式。但数字图书馆存储的海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电子网络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使其传播的信息资料更具有了多样性、丰富性、快捷性和共享性特征,使数字图书馆在更大的时空、空间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可以不受任何地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再不用费大量的精力,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料。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优势是时互动式沟通,信息需求者或服务享用者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
(二)实现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实现电子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再发展。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馆藏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存储海量而具有较高价值有序的数据库,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挖掘和更新,通过直观、快捷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数字图书馆引入电子商务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电子文献的馆际互动与信息传递,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而且使有形物理馆藏与无形虚拟馆藏有机结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互补,共存、共荣的格局。
(三)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最核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为需求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可以弥补数字图书馆的不足之处。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用户所需求的独特信息资源进行独特的专门性的针对服务,更准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不同层面的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浩瀚的、无序的信息要尽快予以整合,使之进入有序状态,要求数字图书馆建立相关专题数据库,提供个性化服务[1]。从个体视角而言,用户需求可能是特定的领域,不一定是大而全面的服务,而是特定的、针对性的领域。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以用户为中心,依据每一用户不同的需求,并通过向用户、传播和提供各类数据和产品信息等手段,为用户提供多样而个性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流通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知识性、共享性的特点,为数字图书馆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满足用户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需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2]
(四)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电子商务便可通过网络采购,采购时间较短、采购过程简单。网上读者也只需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便可很快获得所需信息。另外,数字图书馆正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组织和开发信息,使原有信息不断地增值,用户只需通过电子钱包或电子转账等网上支付方式支付少量费用,便可立即拥有信息,真是"价廉物美"。
数字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其免费的那部分信息资料服务之外,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使得这一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3]
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都是电子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两者有着共同的地方,其结合可以实现互赢、共赢的局面。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和发展,而且可以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满足用户需求。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模式更为广泛密切,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服务和适应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浩.浅谈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化[j].中国信息导报,2006, (7).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金咏梅.试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2013(6):33-35.
[2]楼靖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27(5):83-85.
[3]殷翠芬.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8(3):74-75.
[4]田国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宏观管理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16(1):77-80.
[5]白淑琴.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5):93-95.
[6]胡太元.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3):124-125.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在新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正在不断的增多,当前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识,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传播.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研究;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29-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将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都联系到了一起,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网络也成为了传递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今天,在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着大量的信息更新,同时也有大量的信息丢失和被删除,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信息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与类型脱节
当前,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义和类型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1)在狭义上的定义和分类.例如,依据形式对网上的信息类型进行划分,简单的将网上的信息资源看作为网上的出版物,这就狭义的将网络信息资源划分为了HTML数据库和HTML文件两种类型.(2)广狭定义与分类,这中分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加准确[1].(3)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分类,这种情况在现代网络中存在较高,当前许多的论著在网络信息资源上都是广义之说,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则是狭义的,这也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不符,导致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1.2 多种标准被应用到同一级次划分
文献信息分类的准则表明,在统一区分上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要运用同一标准,否则可能造成类目混叉的情况发生[2].这一规律在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中同样适用,而在第一点中提到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几种划分方式却与其相违背.例如,我国学者马静在对信息内划分上依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用途上进行,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有四点: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类型信息、实时活动型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这样的信息分类不仅不准确,而且违背同一分类规律.
1.3 分类标准与方法具有较大歧义
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具有较大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张晓娟在对同样的网络信息进行划分时划分出了信息单元、文献、网络一次文献、网络二次文献.(2)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却划分出相同的信息,例如张晓娟,在对非网络资源信息进行划分时将信息划分为参考书、图书馆等,而在依据信息的存储类型划分时又将信息划分为了书目型和图书馆型等[3].
1.4 没有完善的体系
传统的网络信息划分最大的弊端就是每次划分上都需要选择唯一标准,这样在对网络信息是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入口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但却无法使人们能系统、完整的认识信息资源.
2 构建资源类型体系
对于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定义出现,目前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路传递的信息的合称,其也势必会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因此依据这一理解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可行的行为.通过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信息资源类型在划分上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例如,分层划分、定义和类型统一、实用性、体系化原则等[4].
在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可以说网络信息是一给信息交流带来一次重大的改革,信息交流的随意性、扩散范围、扩散速度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正式、半正式、非正式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其下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及网络论坛等;半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各种报告、会议文集、产品介绍等;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一次出版的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收索引擎等,二次出版的网络评述、网络导航、检索数据库等,三次出版的网站推荐、参考数据库等.在划分上我们也将非正式(出版信息)称之为“黑色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在传播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保证.半正式(出版信息)也被称作“灰色的”这一类网络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可靠性更好,具有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式(出版信息)的可靠性在三种类型的信息中是最高的,具有较高得的利用率[5].
3 网上信息资源的几大类型
3.1 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也被称作资料库、文献库,它是最早一批对电子信息资源产生冲击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使计算的资源脱离了单机模式,成功的同网络相结合.网络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数据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机检索就达到了顶峰,其本质就是数据库同通信的合理结合,也就是信息需求者在设备的终端通过检索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联机检索具有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其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费用也十分的昂贵,因此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后,网络上各种收索引擎的出现也使联机搜索逐渐的走出了“网络人”的世界.正因为联机检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需要有终端才可以操作,所以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开始努力的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可以存储、检索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发现了光盘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6].光盘数据了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优势,光盘数据同联机检索相比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检索信息的及时性没有联机检索高,因此在因特网列车上出现了光盘数据的身影.部分光盘数据库在镜像光盘塔和阵列式光盘塔及相关管理软件的使用下,也都间接或直接得融入到了因特网之中,同时被人们所应用.
3.2 网上馆藏数据库
信息集散地的最大地点就是图书馆,而近年来在网络的影响下,图书馆内的信息也逐渐的走向了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了使图书馆的信息的利用率能够最大化,我国的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在并其依靠网络向所有读者提供了联机供检索目录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已有超过6000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通过网络向外开放,这样所有的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有读者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URL查询到读者所要寻找的馆藏,这种形式是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网上出版物
网上出版物同现实中的出版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编辑、出版然后在发行,只不过同现实出版物不同的是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都要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出版物主要有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上网时间增长)这都为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使网络出版物的数量迅速的增长着.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图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网络参考书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词典、手册、百科全是等图书都逐渐的进入到了因特网中,通过网络对这些参考书进行应用可以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同网络图书相比网络期刊的数量要显得更加的庞大,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内容新、周期短、发行快,而网络的特点也正好符合期刊发行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上万种电子期刊可供上网人们进行使用,其中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也促进了网络报纸的发展速度.
3.4 动态消息
网络是一个交互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平台,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例如由政府机构所的消息、通告、回忆、论文集、新闻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动态资源的组成元素.
3.5 其他类型消息
网络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大量的其它类型信息.例如娱乐游戏、应用软件、电子邮件、教育培训,在网上这些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多数都是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近几年,微博的出现也使“120字”信息在网络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 结束语
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情报价值同时网络资源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爆炸式,这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的技术在网络上势必会逐渐的出现新类型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增多,对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的划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也要依据实际变化对网络资源类型分类进行调整,确保网络资源的定义和类型能够保持一致.
——————————
参考文献:
〔1〕杨道玲.中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问题探讨[J].档案学研究,2011,10(3):39-42.
〔2〕吴振新,王婷,向菁,等.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费用问题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2(3):37-41.
〔3〕张晓娟.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1,8(2)19-20.
〔4〕代根兴,周晓燕.信息资源类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8(2):16-18.
关键词:信息资源国民经济开发利用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决定着下个世纪的发展实力与机会,这就使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显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关键。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1、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90年间,美国、日本、西欧的CNP增长率分别为:2.97%、8.53%、1.02%,而同期的能耗增长率分别则为:0.49%、1.65%、0.17%。这组数字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物耗和能耗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信息所起的作用超过了物质和能源这两种传统经济的基础资源,信息已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积累有序化的有用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要素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其价值并被加以利用。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在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其结果是形成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认为: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重设施(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的倾向表现突出。近几年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大型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迭起,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业却进展迟缓,造成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比例严重失调,以数据为证:目前美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为:1:57,日本为:1:96,韩国为:1:566,而我国仅为:1:1129,况且,这一“重硬轻放”的现象还有加剧的趋势,长此下去将严重制约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有和控制了信息,谁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谁就能占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生产角度来看,以计算机科学力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以数字编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摇手段得到迅速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来看,传统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信息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上层建筑来看,人类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乃至无意识形态不再有国家的界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知识经济是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的经济,它的产生又导致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首先,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新的信息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其次,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依赖于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第三,知识经济直接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这就使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市场结构和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资源通信领域将成为下个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的争夺的焦点,谁占据了通信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
二、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常规方式的多,电子方式的少;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多,为企业微观服务的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国内上下千个信息库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不足10%,其余的是“死库”)。形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
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加工、产品研究开发和产品服务是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就是资金的主要投向。目前我国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方面投入很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子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信息产业群中的其它产业,如电脑业、电信业等,这就造成了整个信息产业技术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设备市场为外商所占领。例如:目前微机芯片和电脑软件基本上均需进口,集成电脑市场约有75%为外商所有。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不足,加上国内科研单位、企业大都需要零散经营,各组为战,缺乏核心经营效应,因而在技术开发上始终滞后于世界水平,这也大大影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2、信息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且法制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的信息资源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民办信息市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发育不健全,统一的信息市场尚未形成,这不仅与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市场政策,一方面,对新兴的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的法制建设极其滞后,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关于信息市场的全国统一法规,来治理市场,整理秩序,保护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信息具有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变化频繁、结构复杂、组织无序等的特点,信息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显然不利于信息进程的加快发展。
3、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尚缺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教育、流通等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应用手段。但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刻变化,对电脑、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局限。尤其是目前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比较少,这一点必然影响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政府管理、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
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抓好两个转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层面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逐步理顺信息产业群中的电子工业、电信工业、信息服务业内部及相互间的体制关系,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管理机构,优化市场机制,才能使信息化经济沿着集约化的增长方式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产业群内部诸产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兼有专门化特点,因而各个部门的发展,必须随着该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和协调推进,以避免彼此间畸轻畸重,甚至“瓶颈”产生。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或脱离工业化实际盲目追求信息化,都是不现实的。必须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我国中远期发展途径。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引导新时期的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而且,由于信息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后,信息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客流量和货运量,以此缓解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危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点来抓。
抓好大型企业与放活小型企业相结合,同时把信息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信息化进程中,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内外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程度化等工作在我国仍十分薄弱。因此,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开发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注意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两年国家经贸组织和实施的“金企业工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化的导入,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内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将要求企业对旧体制的流程及时进行改革。目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注重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尽早摆脱困境也是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廷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J].中国信息导报,1999,(5).
[关键词]档案信息;利用效益;评价分析
虽然不能准确计算档案信息的效益,但档案信息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运用效益,特点有:第一,多维性。由于档案信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形成了档案信息效果的多维性,但档案信息的多维性与物质具有的多种用途不同,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可能拥有多种用途,但这些用途不可能同时存在,但档案信息具有的多种效益可以同时并存,并且能够同时实现资源共享。第二,间接性。档案信息资源在人们创造价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限量的作用,所以档案信息的效益也具有间接性。第三,长效性。档案的长期保存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运用,所以,只要档案信息没有失效,它就可以长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较长时期内都具有一定的效益。
1、相关概念
档案信息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档案信息就是取自于档案材料,对于前面已经发生的事物进行记录的过程。档案信息具有两种意义:第一,指的是在档案材料中得到的信息。第二,指的是有关档案的全部信息。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讲的档案信息主要指的是第一种情况,这种意义的档案信息就是狭义的,必须具有一定的载体,但不反映载体的知识。广义方面的档案信息不但包括档案内容,也包括档案整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目录、索引等。所以,档案信息包含的内容更多。档案信息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档案材料中包括的全部知识。
2、档案信息利用效益分析
档案信息利用效益分析包括社会效益分析和经济效益的测算。档案利用工作的社会效益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它包括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等。例如,利用档案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利用档案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为解决土地、房屋等产权纠纷以及划定地界等提供凭证;利用档案维护公民和法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利用档案为公民提供个人出生、婚姻、财产、学历、工龄等方面的公证材料,为监督合同、契约、协议的执行提供依据;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利用档案出版物、档案展览等形式向各界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为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等。档案利用工作的经济效益包含三重意义:一是由于利用了档案信息,节约了利用者的成本投人;二是由于利用了档案信息,使利用者不仅节约了投入,而且增加了产出;三是由于利用了档案信息,利用者生产出的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或开辟了新的市场等。档案利用的经济效益的测算有两种方式:
计算方式一:1994年国家档案局的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
J = aS-C
式中:J―档案利用经济效益
S―某项活动获得的全部经济效益
S―某项活动利用档案后所提高的经济效益
C―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即成本费用)
通用公式一般不直接使用,不同行业档案利用所创造经济利益的计算须依据其生产经营的性质和特点加以转换。上述规定中列出了几个具体的计算公式,此外,还介绍了确定作用系数a值的三种方法,并给出了a值的取值范围表。
计算方式二:
(1)比率评价法
DX = LC/LX
式中:DX―档案工作的效益
LC―劳动成果
LX―劳动消耗
(2)差额评价法
DX = LC-LX
以上这两个公式,都是难以精确量化的评测出档案利用工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除了难以全面收集到相关数据外,更重要的是以上许多指标本身就难以准确量化,更难以“钱币”化。应该指出,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互关联的,即存在交叉与包含关系,如社会效益包含着经济效益。因为,对档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我们强调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其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因而社会对档案利用工作的满意程度是档案利用工作所产生经济效益内涵的核心,这使得档案利用工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上其他工作的经济效益有所不同。
3 、档案信息利用评价
档案信息利用评价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产出,也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它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档案利用信息评价主要是通过档案信息利用活动中的种种数据,对档案信息利用状况进行判断,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的水平,它有利于掌握档案信息利用活动的方向,使得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管理科学化更易得到实现,有利于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的改革,能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活动的质量。档案信息利用评价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档案信息利用评级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对可测量的定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对不能直接测量而只能定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对于定量评价,只需根据具体公式,代人相应数据计算即可;对于定性评价要进行精确的评价,一般采用二次量化法,即先定性再定量,使评价定性指标有量的概念,再以量为基础,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定性描述。
效益是一切行政管理、事业管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总目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就是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而建造的一个系统工程。国家和企业、事业单位所获得的各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包含有各级各类档案信息机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所产生的效益,这种效益是靠档案信息机构为其提供档案信息保证所实现的,同时这种效益被包含在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总效益之中。许多事实证明,各级各类档案信息机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也可明显看到其本身所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且通过各个单位的围观预算,可以为客观效益的统计测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管先海.对档案馆引入效益评估理念的思考[J]. 浙江档案. 2009(11)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方文献组织管理
Abstract:Theplaceliterature''''sorganizationmanagedandestablishes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significancetocarryontheelaborationtothenetworkenvironment,hasanalyzedthedatapoolandconstructsthestorehousethecondition,constructedthestorehousetheway,proposedestablished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typeandimprovesthequalitytheponder.
keyword:Thenetworkenvironmentplaceliteratureorganizationmanages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化时代,地方文献信息因独具的地方特色,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开发、提炼地方文献中的精华,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即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标引著录和检索输出的自动化检索,才能更大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非常多,仅在国内就多达几十种,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著名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摸等"。
狭义地方文献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中山大学骆伟),通常国内地方文献工作遵守这一概念。
二、建立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誉。它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通常这个地区的发展是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如下:
(1)地方文献可在不同时期为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制订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方面提供及时、快捷、详细、可靠的咨询服务;
(2)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的杰出人物、历史事件、风情民俗等,可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服务,比如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当地人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