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禹治水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专注于情境讲解,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只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足够了,忽视了时效性,过于注重艺术性。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大禹治水》这一课文进行讲解时,先打开自己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卡通剧《大禹治水》,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吧,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之后再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因为情境创设过长,且过于注重艺术性,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缺乏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其独特性,还可以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反感,所以纷纷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只要学生愿意听、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就足够了的错误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讲一个有关课文的小笑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没有必要去学,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再如,教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讲了很多有关于狐狸和老虎的寓言故事,虽然塑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严重脱离了课本知识,也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造成了阻碍。
二、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模拟现实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教学过程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与课文及其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接收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从而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正确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活动,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例如,相同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可以以“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为课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生动形象,激励表达
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能促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例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小猴子后,我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许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面对这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孩子们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再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看谁描述得最形象、最生动。”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孩子们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孩子们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孩子们同桌对说,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说得心花怒放,这就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运用,推波助澜
课堂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目的在于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及情感的升华。
说到情感,我们常会想到触景生情这个词语,不难看出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而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还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例如:教学《大禹治水》课文中,播放百姓们被洪水淹没的情景,风声、雨声、遇难百姓的呼声,那悲惨的场景,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使孩子们更加体会到大禹治水的坚定决心。在悲凉的音乐营造下,孩子们的情感闸门一涌而出,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又如,《蚕姑娘》一
文,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但毕竟还是抽象的语言,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蚕由卵—蚕—茧—蛹—蛾的生长变化生动地呈现给孩子们,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快了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能背诵出来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三、科学设计,取利舍弊
好的课件可以让课堂锦上添花,但有的课件只能是画蛇添
足。有些教师误以为图片越多越好,殊不知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会造成干扰。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则会喧宾夺主,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课件的制作和屏幕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和界面友好、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音乐和配音要注意艺术性,要优美、轻松、恰当。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教学的时候,孩子们课堂阅读和自学的能力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在慢慢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更要少而精,留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很多教师会用大量的图片,其实让学生抓住文中三个主要的景色来感受秋天的美,即小河、原野、天空。把文中重点的、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画面出示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与文章毫无关联的图片,学生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秋天的景象,这样感受会更加真切。画面太多,学生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因此作为教师,要力求课堂效率最大化,必须要精剪课件,懂得取舍,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课堂的最佳效果。
四、主次分明,用之有度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误入“一言堂”的怪圈,它只不过换了一种身份出现,带着华丽的外表却内置着孔乙己的“长衫”。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总之,课堂教学时刻不能淡出“学生”二字,要能够从中寻求突破口,让学生有话可说、无话不说、言而无尽,达到这个目的,多媒体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辅助教学蓬勃兴起,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的确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组织教学;疏导;规范书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48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 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但顽皮、好动,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的情况严重。要改变变这种现象,就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歌谣、游戏为主,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总结出了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提高四步法。
一、组织教学不放松
众所周知,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学习兴趣的有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上课的时候就会听得比较认真,学得快。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在此方面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学习好,上课就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听是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了教师的要求,他们才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所以,课堂纪律是关键。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活泼好动,纪律性不强,不如中、高年级学生上课井然有序。鉴于此,我每节课前必须先组织教学,然后才能授课。 在课堂中间,凡是总结方法的时候,必须先组织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组织教学。教师组织教学必须经常变换形式,不然就会变得乏味。如,教师:小眼睛;学生:看黑板。教师:看谁做得端又端,学生:看我做得端又端。教师:身体姿势不能忘;学生:身正,肩平,两腿稳,身体姿势记心中,等等。这样学生在口说身动中身体姿势自然得到了矫正,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
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低年级学生上课爱乱说话,纪律性不强,爱乱动,我抓住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进行疏导。大家知道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办法一生也没把水治好,而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没用多长时间就治好了水,于是本人放手让学生动,张嘴让他们说。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情景图的内容,说一说做题的方法,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等等,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例如在位置教学时,教师先示范说,然后再让学生“开火车”说: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伸出小手指一指,理清位置与方向。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先让学生探索“凑十法”的数字规律,然后编成顺口溜:一九一九好朋友,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真亲密;四六笑眯眯笑眯眯;五五五五握握手握握手。这几句连在一起就起名“好朋友歌”。
三、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书写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如果不注重书写,形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到运用,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下降。书写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开发儿童的智力。笔者从事教学多年,感觉练习书写是一个非常好的陶冶情操的方法。书写是学生的基本技能,所以数学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书写。字如人的外表,干净的书面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具体数字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将图形抽象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如,“1”的书写,学生写出来的“1”没有斜度,非常呆板,于是我编成顺口溜:“1”像小棒斜着放;“0”容易写成“o”, 于是我编成顺口溜:“0”像鸡蛋扁又圆;“8”容易写成上下一样大,于是我编成顺口溜:“8”像葫芦能装水。然后根据其他数字的特点编成:“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勾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9”像气球随风飘。最后把这些顺口溜连成《数字歌》。一堂课,只有有了教师这个鲜活的思考者,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灵动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做教材的奴隶,照搬照抄,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在顺口溜中,一边说,一边做,一边写,兴趣盎然,把抽象的数字变为了活生生的动作,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了图形来表示,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对图形再次进行抽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数字符号。整个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化枯燥为乐趣、情趣
数学教学比较枯燥,不像语文教学能把学生引向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引向迷人的童话世界。本人充分利用班班通一体机制作课件,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教学认识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形象的立体图形,我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于此同时,学生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点。多媒体课件能刺激视觉和听觉,消除视疲劳和听疲劳,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集中注意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重点、难点。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如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一堆苹果图:小刺猬第一次运走4个苹果,问还剩几个?第二次运走2个苹果,问还剩几个?第三次运走1个苹果,问还剩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减法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积累了减法的数感。
五、方式方法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探究式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1自主性原则
所谓自主性原则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抛出问题和学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股脑的把答案直接告诉我学生。
1.2兴趣性原则
所谓兴趣性原则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一系列小故事制成教学 PPT,让学生围绕PPT 导出的历史故事,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探究历史的热情。
1.3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说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的抛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将历史学科教学开展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如何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景,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及将历史故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等等多种方式来带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2.1营造学习氛围,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决定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依赖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利用音频、视频等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多媒体技术可以声情并茂地展示丰富的史料,可以为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条件。在明确探究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古今中外发现的历史图片、影像以及文字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展示,以最为直观的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例如,信息技术可以将书本上抽象的历史图景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2创设问题情景,发散学生的思维
探究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可以说是全新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问,多多抛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之前,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探究的方法等等。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教学中,在界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和探究的主要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制作学习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追踪学习知识。
2.3历史故事的渗透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相应的历史事件的讲解,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难对历史学科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不妨用简洁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将历史事件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编成小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教师在讲解到古代埃及灿烂的古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埃及的电影,比如《埃及艳后 》让学生观看片刻,观看结束一一举手谈谈自己的认识。 也可以问学生,埃及最著名的建是什么?你们知道这建筑背后的故事吗?同学们听到教师的发问,可能会说老师请您给我们讲讲好吗?教师,在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时,一定会心生欢喜心,讲起课来也更有热情了,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悄然活跃起来,相信这一定是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结果。又比如教师在讲到中国唐朝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中国人在当时被称作唐人,为什么外国人都来中国学习?唐朝有哪些名人轶事?有哪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还可以问学生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入藏和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你们知多少等等?教师发问结束,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讨论时间,时间到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汇报给老师和同学们,老师耐心听取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和指点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前面来扮演历史书中的某个历史人物,上演一出历史情景剧,感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历史人物的心理,加深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大禹治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又比如神农氏尝百草,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的曹操和刘备等等。又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国家会有这样黑暗的一段日子,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回报我们的祖国母亲等等。教师不必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沉默片刻,鼓励学生分?M讨论,讨论结束将结果汇报上来。教师一边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一边给予正面的引导和点评,趁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对学生进行爱过主义教育。总之,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循循善诱,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回应教师的发问,在一问一答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丰富生活经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说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只有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把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一年级的学生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语言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顺序来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言之有序了。对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人、事、物,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如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春天。清澈的河水、抽芽的柳枝、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勾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们欢笑着,想象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他们的心田:“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花儿绽放了笑脸,小鸟唱起了歌,小朋友放起了风筝。”“春风像一把梳子,把柳树姑娘的头发梳得美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解除了学生的束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绚丽多彩。
二、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现象,或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把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如教学口语交际“招待客人”一课时,我请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表演接待客人的小主人,我当客人。
小主人在书桌前认真地做作业,客人走到门前敲门。
小主人:谁呀?
客人:我是王阿姨。
小主人:(把客人迎进门)王阿姨好!(端上一盘水果)阿姨,请吃水果。
客人一边吃橘子,一边和小主人交谈,小主人一一作答。
客人起身要走。
小主人:(送客人出门)王阿姨再见!
表演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合作表演刚才的一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让学生形成了人际合作意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2.组织有趣的主题活动
有趣的主题活动能使口语交际情境活泼、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我最爱吃的水果”时,我让学生做两个准备:一是把一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带来学校,不事先告诉别人自己带的是哪种水果;二是为自己准备的水果编一个谜语,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课堂上,学生在猜谜语的情境中玩得不亦乐乎,接着我让学生分组品尝了水果,并说一说自己所品尝的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口感等。
3.设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创设了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时,我将洪水冲倒房屋,淹没农田,无情夺去无数生命,百姓无家可归的画面制成课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被这一幕幕真实、残酷的画面震撼了:“这洪水实在太可怕了!”“洪水真凶猛呀!”“农田被洪水淹没了,老百姓没有食物可以吃了,一定会有很多人被饿死。”禹在观察水流和地形时,走遍了千山万水,课件上我出示了许多山山水水的图片,这些山不仅高,而且非常陡峭;这些江河又宽又深,水流还特别湍急。我及时追问:“你们能想象得到禹吃了哪些苦吗?”学生们积极展开想象:“在爬高山的过程中,禹可能会一不小心摔下山崖。”“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禹可能会中暑。”“冬天到了,大雪纷飞,禹可能会被冻得生病。”多媒体课件给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感受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三、把握教学契机,训练思维,让学生乐说
1.利用教材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既要与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相契合,又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如教学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时,可从以下步骤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学生在干什么。(2)小组讨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做法,其他学生作评价。(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幅图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交流。(5)拓展延伸:当你发现生活中有这样的行为时,你会怎样劝阻?
2.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也可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说一说字的结构,说一说如何记住某个字或某类字的构字规律。如在教“驰”“地”“他”“池”时,教师可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知道“驰”是马字旁,是马儿奔跑的意思;“地”是土字旁,与土有关;“他”是单人旁,与人有关;“池”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灵活掌握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是教师与课文、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雨点》这首儿歌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儿歌的语言形式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随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在此,我出示题目:雨点落进( )里,在( )里( )。我问:“学完了课文,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话吗?”学生马上回答:“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接着又问:“雨点还会落进什么地方?它又会怎么做呢?谁能用刚才的句子说说看。”学生们兴奋起来:“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玩滑梯。”“雨点落在石头上,在石头上跳舞。”“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蹦跳。”我又问:“雨点多可爱呀!假如你们是小花伞或石头,你们欢迎它吗?你们会对它说些什么呢?”教室里的气氛更活跃了:“如果我是小花伞,我会对它说:‘喂,小雨点,快来呀,到我这儿来玩滑梯吧。’”“假如我是小石头,我会说:‘小雨点,快来我这儿跳舞吧。’”“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谁愿意扮演花伞、石头、雨点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学生心底流出,真令人欣喜。
关键词:读书法;课前读书;知识要点;学以致用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找到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我决定进行“读书法”。经过部分班级试点之后,我在任教班级全面施行,经过三个学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上课前三分钟读书
上课前三分钟读书是实施“读书法”教学模式的关键。学生平时的习惯是预备铃声响起之后才稀稀拉拉地开始进教室,到正常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学习工具还没有准备好。上课前三分钟读书起到了宁心定气的作用,使学生迅速摆脱课间的喧嚣,立刻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读书法”的制度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上课前三分钟读书并不要求科任教师必须到班,而是由班级的历史课代表组织实施。因此,课前读书就对班级的历史课代表以及班长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地组织读书取决于班干部的责任心和个人能力,选拔优秀称职的课代表非常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和训练,班干部及学生课前读书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良好的课前读书习惯已经形成,各个班在预备铃响起的时候都能做到正在读书。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式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的读书任务已经完成,教师都能够直接步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其次,“读书法”强调“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最为关键。读书时要求声音中等,不要过大;语速中等,不要过快,这样不仅能保证读书声音悦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读书过程中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要及时提醒读书不认真的学生,同时要纠正读错的字,并及时调整学生读书的节奏,保证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读书法”还强调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过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可以预告设计几个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另外,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实行集体朗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集体朗读的内容主要是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也就是书上大字部分,书上的小字部分为个人自由阅读,通过这种形式的读书能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不预习、预习不充分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寻找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提示,再一次研读课文并迅速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尽可能当堂掌握它们,从而有效地识记重要的知识点,这种做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紧张、亢奋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大大提高。最后,师生共同合作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能全面地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也能正确把握本课在单元、全书中地位和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始终贯穿四个字:“因果”“联系”。“因果”本是佛家用语,这里的“因果”强调的是要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要搞清它“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此外,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如“外国的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三者就存在“因果”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查书阅读发现其中的关系。而这里的所讲的“联系”则强调把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类似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比较,如讲“”就可以联系比较“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以强化学生对“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认识。
三、研读史料,学以致用
研读史料、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史料与知识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重要的文字史料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段史料摘自于《吕氏春秋》,初学之时学生都知道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禹治水”,但是,当学生学过
“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后,在认识上就出现偏差,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特别是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对本段史料研习存在更大的问题,成为错误率极高的知识点。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资料、图片等,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感受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尝试分析资料和图片,并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里就需要学生再次阅读课本,重点是书上的小字及书上引用的史料,加深对史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现史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方式解决。
四、集体朗读,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核心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有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再次把握,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环节。但要注意的是,当课程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学生已经出现明显的疲劳、懈怠情绪,往往听不进老师的讲课,在这种状态下,小结最好是事先做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这样做比教师单纯地讲效果可能要好得多,这也是“读书法”在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的运用。
[关键词]流体力学 板书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B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程的板书教学被多媒体教学取代。流体力学作为机械、土木、能源、采矿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内的流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力学规律及其与固体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一门科学。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所不同,其主要反映在用场论的观点处理力学问题上。
流体力学中介绍了拉格朗日和欧拉法之间的区别,我们原来都是用的拉格朗日法来解决问题,即对物体的某个质点属性进行研究。而由于流体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流体具有易流动性,因此某个质点的研究就不能代表整个流体,此时我们引入了欧拉法,即将物理参数(速度、压强、动量等)通过空间点的属性来进行研究,这是在学习中容易造成混乱的一个地方。此外,流体力学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分别都做了各种假设条件。例如,N-S方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般解的存在,那么在对N-S方程求解时,就必须做一些假设来简化该方程使其求解,这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地方。
流体力学被认为是高等数学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流体力学,首先要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及大学物理的基础。流体力学还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黏性,在流体中体现在什么方面,黏性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等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细致地讲解。所以学习流体力学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有比较强的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样才能学好这门课。那么如何教授这门课、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且记住,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
一、板书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板书加讲解,有的时候会用到一些教具,但这些都是静态的,对于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很难表达清楚。流体力学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能口述进行概念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即使和实验课相结合,有部分概念还是无法表达清楚。而且除了概念以外,该课程还有大量的方程推导,很多的文字说明、画图等需要大量的板书,每次课几乎都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擦,不仅教师感到筋疲力尽,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流体力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但是很重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幻灯片中放上讲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放出来进行“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课本的扫描,上这样的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昏昏欲睡。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幻灯片在课堂上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二维及三维动画的演示,甚至是视频或者实验录像、现场工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为理解难懂的概念、定义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尤其是丰富的现场工程、实验的图片、录像等不仅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对于流体力学这样的课程如果仅有幻灯片加板书的内容,那么对公式的推导也不能很全面地讲解。我们知道,公式推导就是边讲解边思考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如果省略板书学生对于前因后果都不太容易理解,且信息量大,没有思考时间。
如何将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的问题。
三、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制作的课件(包括幻灯片、动画、影片等)应该与课本结合紧密,包括章节名称、讲解顺序、重难点等都要根据课本内容在PPT中按照板书表达出来。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一次出现整页的文字,这样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没有时间思考,直接就能看到结果,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逐字逐句通过人为的控制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边讲解边让学生思考,逐渐地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当然这样做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下面具体说明怎样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首先,对于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解,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足球射门、火箭升空、消防等动画或视频对学生讲解本门课程的目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以此可得出该课程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产生兴趣,感到该课程并不难。
其次,对于难理解概念的讲解,可以制作动画来表现。例如,流体质点,我们定义的文字叙述是指体积无限小的流体微团,即宏观尺寸充分小,微观尺寸足够大。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呢?如何利用动画来表示?我们首先可以在一个流体中取出非常小的一个点,指出该点就是一个流体质点,由于是一个点我们可以说它是没有尺寸的,这个尺寸指的就是宏观尺寸。再利用放大功能将该点无限放大,此时该点的区域内部存在无限多个细小颗粒(点),这无限多个点就代表了足够大的微观尺寸,再将放大镜去掉,那么就又回到了宏观上一个无尺寸的点。通过这个动画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第一个概念――流体的研究对象:流体质点的定义,形象直观,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其他的内容,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的说明,以及流线、迹线等概念的解释都可以用动画来表达清楚。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生涩的定义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次,对于公式推导方面的讲解,可以和板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静止流体对平面壁的作用力时,用幻灯片给出已知条件即平面壁面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重心、型心所在的高度等,以及示意图。但是,公式的推导过程必须使用板书,推导时给示意图添加一些当时所需要的力或假设条件,得到结论以后,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对每一个物理量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例如,平面壁上的总压力P=γhcA,这里说明A是淹没面积,此时根据需要,幻灯片上的淹没面积就可以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对公式的每个数学符号在计算时就不会带错值,对公式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另外,对于实验方面,可以将动画和实验视频相结合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讲解。以雷诺实验为例,可利用flas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描述,再逐一播放动画使学生了解层流和紊流的定义,以及各自存在的条件。等学生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再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录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能对该实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真正实验时就能更好地记住实验的条件、过程以及结论,并能很好地记住该实验的结果及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对于例题、作业的讲解,如果是选择题、填空题都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是计算题、证明题可以和公式推导类似,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和图,利用黑板进行讲解。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到流体力学这门课上起来是生动有趣的,让教师感到一节课下来是轻松惬意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宝,王梓.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79-80.
[2] 陈二云.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47.
[3] 吴益华,谢洪勇.流体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初探[J].陕西教育,200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