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育中认识中西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萌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词】广告创意;中方文化;差异
广告创意是一句广告表现的主题,经过论证和策划,运用艺术表现手段,塑造一种新形象的过程。广告创意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有事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广告创意不但要重于经济效益,也要眼于社会效益,所以广告创意一定受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在国际化和全球化概念已经深入大众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地域性差异是明显的,并不可回避的。
一、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
国内一些成功的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因为这些成功的广告把握住了中国人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这一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中国人重家园,以家国为本位,长期生活在以家族为社会活动中心,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社会,对家国有着很强烈的眷恋情结,以致于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都家庭化了,比如人和人的关系有家族宗法维系,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等。所以中国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维意识都与家庭意识有关。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点之一。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团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氛。这是与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的西方文化的现实反映,西方文化是带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力。
(二)公众文化不同接受习惯亦不同
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要传达给社会公众的是其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产品的性能,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情况等。当然,这就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都是有长期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形成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有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和相对稳定的共同心理定势,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济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定势便产生较大的差别,这样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区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公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问题。
(三)公众文化层次不同
广告创意作品是为消费者而设计的。广告受众理解广告的程度被广告受众的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因为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来接受广告的产品,接受广告的企业,所以我们要让消费者把广告看懂,清楚广告中说了些什么,明白其中的意思。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众文化层次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差异造成中国公众理解广告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也促使本土广告工作者结合中国公众接受广告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创作出广告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广告。由此可见,公众对广告理解能力的高低是由对商品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艺术的领悟能力等这些因素形成的,但所有这些最后都要归结为一点:公众的文化层次。西方诸多的获奖广告都非常注重艺术性,需要人们的多重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广告创意
(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仁爱之心”和“礼让之意”,伦理道德意识早已成为大家认识和批判事物的道德标准,成为中国名族文化心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吸取表现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地域风情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精华并为其所用,是形成广告文化精神的意蕴,打动消费者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源泉,它不仅仅是形成广告的文化精神意蕴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广告特征的主要依据。
(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和独立性。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思考,推理分析,有秩序的掌握事物的本质。西方人有着外向、热情、幽默、夸张、感情奔放、富于冒险精神,追求独立的精神的人格,这些在西方的广告中都可以看出其文化的特征。
三、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异
成功的广告首先需要了解、包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广告创意时,要去把握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差,要对广告受众人群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都具有了结和认识。
(一)融合借鉴中西方文化差异
导致广告主体和客体沟通难度的往往是文化的差异,所以除了要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尽可能的多了接国外的文化结构,并在广告创意时以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的需要为基础,要充分尊重消费者为前提,要尊重和研究消费者的背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达到最终效果。
(二)避免克服文化的冲突
广告人需要克服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冲突,在构思广告创意的时候,对于比较敏感的文化层次面需要谨慎选用。在准确把握商品市场定位的同时,创意又需要反映商品信息,投其所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都应在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尊重对方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去创作。
(三)扩展自身的文化
为了保证广告创意的新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广告人,需要在自身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多元化的扩展,吸取更对层次的文化内涵,重新创造新的文化条件,新的文化结构,新的创意框架,并在文化结构上做到国际化、全球化。
结 语
总之,广告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在对广告创意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引起争议的导火索,但并不是广告构思的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我们需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中西文化的精华吸取运用在广告创意中。这些对于构思的开拓创新给消费者新鲜感来说是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告创作人需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顺应或改变消费者,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春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杜艳如.浅议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刘晓丹,张敏.中美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析[J].东南传播,2007(12).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原则;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植根于语言,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离开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言:“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此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实现此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引入文化知识。课堂中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母语文化的导入,实施双向文化教育。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兼容并举,是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恰当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成为广大外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文化导入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来看,语言学家真正意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始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者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1989年赵贤洲提出“文化导入”这一概念。而后语言学家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此外,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也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等问题。刘润清提倡外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上述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使我国文化教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我国外语教学仍处于重视目的语文化导入阶段,母语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仍处于表层阶段,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这也阻碍我国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
二、中西方文化导入意义及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既符合语言教学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需要。此外,教师课堂中遵循文化导入的原则将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文化导入意义
教师在课堂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法。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师导入西方文化知识,便于学生掌握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进行听力或阅读英文材料时,能够恰当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导入母语文化知识,便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高其语言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双向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学实行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兼容并举,将有利于学生今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交际失败。同时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2.文化导入原则
文化导入原则作为文化教学中的总调节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指导着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遵循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是文化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第一,阶段性原则,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知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理性认识为主。第二,适度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不能超越学生接受能力之外的过度传授文化知识,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第三,实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和日常交际内容密切相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导入策略的建构
目前,文化导入教学相对于语言技能教学属于从属地位,教师向学生导入目的语文化偏多,母语文化偏少,外语教学“进口多,出口少”。作为国家今后发展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既要掌握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也需要了解有着较大差异的西方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句子、语篇中全方位地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1.词汇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该语言的词汇上找到痕迹。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中西方词汇的文化差异了解得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挖掘词汇中不同的文化内涵。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含有不等值性,时常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却完全不同。对于这样的词汇教师在课堂中应及时进行文化双重导入,以免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词汇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了解其深刻内涵。例如:教材中出现的动物词汇,由于中西方历史、传统、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经过历史积淀导致其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较大差异。对于布谷鸟(cuckoo)的理解,西方人认为布谷鸟的叫声是不吉利的,中国人则认为布谷鸟是春天的使者,喜欢布谷鸟的叫声。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非对应及零对应词汇,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导入。
2.句子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不同民族语言的句子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差异文化现象,同样中西方文化在句子上也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句子结构差异以及句子中典故差异向学生导入两者文化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由于句子的文化因素具有较强的外显性,加之文化渊源不同,其句子结构无疑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句子中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经常使用主动语态,尽管汉语中有表示被动的词,但表达的时常是主动含义。这说明西方人清楚地表达主语“身份”是主动还是被动,个人主义意识强,所以突出主体的明确身份。而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传统世界观,主语的主动或被动“身份”不言而喻。造句顺序上,中国人通常采用从大到小的词序造句,而西方人造句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教师在教材讲述的过程中,需导入中西方文化间不同的造句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句子中的文化差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含有典故或习语的句子时,也需要深入挖掘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而导入文化内涵差异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含义。
3.语篇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语篇都涉及英美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根据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导入与该背景文化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在理解语篇内涵的同时也懂得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4SymbolsofAmerica,教师在结合课文对这一语篇内容进行讲解时,可深入追溯美国典型的UncleSam(汤姆大叔)等象征物的来源,此外为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介绍更多的具有美国特征的代表物,如美国代表作家、音乐家等。导入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代表物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讲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象征物的英文表达方式、来源等。最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代表物,找出中美代表物历史文化差异。通过此方法,学生可以概略地了解整单元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将填补中国文化知识的空白,达到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并举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大力输出母语文化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要求更加深入,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恰当地将母语文化进行输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按照文化导入的阶段性、适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可从课堂内的词汇、句子、语篇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知识,从而在外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教育,即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王世静.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困惑和探讨[C].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2.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多,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势必会给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形成的障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常见的文化差异现象。
1.1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时往往会关切地问:"你今天好像气色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呀?""你最近变瘦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呀!""好久不见,最近身体怎么样呀?"等等之类的问候语,有时朋友之间还会彼此询问对方的职业、婚姻状况及收入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见面寒暄时往往使用天气状况或者体育赛事等话题,谈及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情况及身体健康等等都是侵犯个人隐私的不礼貌用语。
1.2 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随便走亲访友的习惯,而且在时间上的支配上也是比较随意的,有时往往不事先打招呼而直接去串门,尤其是熟人、朋友之间更是如此。然而,西方人的时间观特别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会对时间做出精心计划与安排,如果拜访客户或者友人,一般都会提前预约时间、地点,并按时赴约,爽约或者迟到是极为不礼貌的事情。
1.3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非常注重谦虚,讲求"卑己尊人",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夸奖时往往会说:"没什么,哪里,哪里""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之类的谦逊语言,这是让西方人极为不理解的地方。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当听到类似的表扬或者赞美时,西方人只会说:"谢谢!",这会让中国人觉得西方人不够谦虚、过于自信。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
热情好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交际场合或者宴请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总是会彼此之间互相敬烟敬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客套地说"多多包涵,饭菜一般,大家将就着用餐吧"等等之类的话,令西方人甚是费解。然而,西方人则认为客人吃什么吃多少应该随意与自便,用不着主人为其夹菜倒酒,否则会感到不适。
2.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背景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背景文化,也会使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出现某些障碍。中国历来推崇"中庸之道",即凡事折中,不过分凸显个人力量,还要注重集体主义,凡事以集体为中心,然而,西方人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凡事讲求创新,人人平等、自由,凸显个人力量。中西方背景文化的不同将会造成中西方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形成某种障碍。
2.2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为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中国人比较推崇谦虚礼让,倡导相互支持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追求随遇而安的生活;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自主性、自由发展、追求自我实现,认为随遇而安是懦弱、不思进取的表现,与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3思维方式的不同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常常是想什么就说什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间接螺旋式的,谈论某个话题时总是"兜圈子、绕弯子",大量篇幅围绕着主题而不直接切入正题,容易引起西方人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一些误解,直接导致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4行为规范的不同
由于每个民族的行为规范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就会使中西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快与误解。在中国文化中,有时可能会涉及到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谈论话题,这时往往被当作示意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中西方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类似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却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不尊重,自然也会大大影响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效果。
3.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研究
3.1 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素质
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在其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丰富英语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反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的书籍、杂志,参加中西方学术交流活动等来增加自身的国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降低和消除存在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3.2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要素,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在全球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音、语法教学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引导学生去接触和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内涵,为此外语教师需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注重西方文化要素的导入,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前期对各国文化不同背景的了解,才能够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实现交际沟通的顺利进行。
3.3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语境的构建对于提高语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创设,借助语境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情景对话和交际沟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最终实现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外部有利条件以及设施来辅助教学,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就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方文化的差异,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实现真实场景的模拟构建,加强语言应用实践环节的训练,降低或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3.4开展第二课堂,建立多元化能力实践环境
开展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和接触英语语言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远离课堂教学环境,处在国语的母语环境中,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应该建立多元化能力实践环境,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开展第二课堂就是要帮助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化氛围之中,同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进行日常的交际与沟通,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详细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学生自如地应对跨文化交际是极为有利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于中西方在背景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不同,造成了双方在隐私问题、餐饮习俗、时间观、客套语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具有许多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地向学生讲解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并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畅地进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东焕.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01).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受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影响人们思维语言的表达。
1.人生观差异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使得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哲学,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因此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国家则习惯先局部后整体。举个例子,我们班级有56名学生。英语表达:There are 56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但是中国学生就习惯 Our class has 56 students.这样非正规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观念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价值观差异
正是因为中西方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差异极大的人生观,也就有了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团体之上的价值观,一切以集体利益为主,不计较个人价值。而在西方文化上,则呈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它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注重个人隐私。这也是当中国人以关心的口吻提及外国人的婚姻年龄状况,总是引起极大的反感。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之一。比如“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李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老而无用”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老人叫做senior citizen.老人更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3.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在思维表达方式上习惯把主体做什么先表达清楚,而后再添加其他东西,而中国人则习惯把要表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如以下例句“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s in the bookstore this afternoon.”中文翻译应该是“我遇到一位老朋友在书店今天下午”。然在汉语中我们则会说“今天下午我在书店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英语中不被分开的“我遇见老友”这一主体在中文中就被隔开,被整合了。英语的文章通常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主题,通常在篇章的开始。而后文章的发展就以此为主,在各个段落几乎都能找到以此相关的内容,而且段落主题句通常在开头句。中国的文章以语义为中心,语义自然衔接,前后贯通,上下呼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体现整体思维就可以。在英语文章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连接词语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联系,而中文就无法这么直观。
二、文化差异与教学结合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就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英语教师也应当不断钻研中西文化差异,并且和教学有效融合。
1.与词汇教学结合
在词汇教学中要注重讲解词汇在两种语言的语义差别,真正明白词汇的概念。如“practice”一词,学生学习就只掌握“练习,实践”之意,但是它作为“习惯,习俗”学生常常忽略,这就造成理解偏差。再如有关这一颜色“白”,在西方文化里有美好、希望、幸福、快乐的涵义,如“a 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代表不祥。
2.与听力教学结合
中西文化差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尤为明显,而中学阶段就常常以听力形式加以检测。所以在听力教学中要强调中西文化差异,指导学生得体使用语言。正确使用社交用语,包括如何表扬、如何道歉等等。学会使用委婉表达,避免使用禁忌话语。
3.与阅读教学结合
在学校学习中我们更多是通过阅读各类文章来加深巩固英语学习。阅读能够接触各类话题,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无穷尽地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因为对这些差异了解度不够,造成语义偏差,不知所云的情况。教师应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始终注意强调这些差异,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
4.与写作教学结合
在课文学习和写作教学中都要注意讲解中英文体的差异。文章要分析结构特征及表达方式,体验文章的韵味,欣赏文章的措辞,学会文采的应用。然后让学生以范文为例练习写作。比如议论文、事实说话、事实证明。不要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过急体现个人情感。
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汉语的干扰,会不自觉地用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上,如何使学生摆脱干扰,又能利用母语进行迁移?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这种文化差异,要指出英汉区别,充分把教学和文化差异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实效。英语老师要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才能真正“授之与渔。”
1.1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
下面广告创意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体现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差异。在中方制作的一个宣传咖啡的广告中,广告的画面中是一个正在喝咖啡的祖孙两个人,爷爷边喝咖啡边让孙子看之前的旧照片,并说到:“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喝到这种咖啡,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围过来,现在咖啡有了,朋友却越来越少了。”之后出现一个画外音是中秋过节,多联系一下朋友吧。之后就出现了咖啡的牌子。通过这一则广告,虽然是对咖啡的宣传,但体现在广告创意里面的是满满的友情的怀念,看到了中华民族中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要人们更加重视友情。而西方的一个宣传酒的广告中,画面中是一个年轻人在喝完酒之后,发现自己被朋友恶搞,在自己的耳朵和身上穿了很多的金属环,之后出现该产品的宣传语。在这个广告中体现出来的是西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表现出西方人个性的张扬,并且不拘一格。
1.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体现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是我国的民族思维方式是抽象的,而西方民族的思维则g二是具体化的。在广告创意中中国多是篇幅较长的广告,而西方则是篇幅较短,并且语言精练的内容,广告的创意多是首先是小段很有意思的广告之后出现产品的宣传语。西方的广告中多体现的是一种直接的感觉,广告中使用的语言很精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但是中国的广告则是相反的创意理念,中国的广告一般都会使用感性的语言描述广告的背景,不会直接的进入主题,而通常广告开始之前的一大部分的铺垫均是和广告宣传的产品没有关系的,通过一个故事最后引出广告宣传语。例如有一个口香糖的宣传广告中,广告的画面中是一个女生在零售店里面买东西;最后结账付款的时候付了两瓶口香糖,之后拿走了一瓶,当她刚要走出店的时候,收银员男生对女生说:“你的益达”,女生回头以一个甜美的微笑说:“是你的益达”。这个广告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个浪漫并且甜蜜的场景赋予口香糖一个新的感觉。而在西方的一个宣传保险的广告中,一个装满旧家具的车在一个楼下面接着旧家具,一会开走之后开来一辆小汽车,正好停止刚才货车的位置,恰巧有旧家具扔下来砸到了小汽车,这时候出现广告语:生活中时刻有意外。西方的广告喜欢直接式的切入主题,而中国的广告创意则是喜欢用一个模糊的思维给广告赋予新的理念。
2、对广告创意中的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的思考
对于在中西方广告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的差异,需要正确的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注重吸取在西方广告创意中的优点,去粗取精,。在我国的广告创意的工作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理念,科学的对广告进行设计,使广告能够有更加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同时广告创意工作需要关注因地制宜的理念,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创意的设计可以中西结合,注重中为西用,也可以西为中用,逐渐的缩短广告创意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3、总结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