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第1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策略

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较低,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然而,他们却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师干涉。

(二)自信与自负并存

“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谁”已然成为体现他们鲜明个性的座右铭。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高的评价自己势必在将来吃“闭门羹”。

(三)享乐意识强烈

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 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

(四)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永远的庇护伞,他们缺乏对就业危机及生存压力的意识,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自己身边时还不能感应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学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因而“90”后大学生更易产生就业心理焦虑,其主要是因毕业方向的选择、恋爱分合、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引起的,继而使“90”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和恐惧。

(一)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

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如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经常脱离现实,幻想舒适、高薪的岗位,总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一毕业直奔大型企业、知名单位。正因如此,“90”后的学生就会失去就业的大好时机,表现出低落、孤寂、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灵活

1.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悠闲、福利条件比较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风险与机会并存且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尝试自己创业。他们往往只关心工作的环境、条件、月收入等现实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不去考虑太多,因此,比较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工作。

2.功利化,相互攀比。部分“90”后大学生太在乎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会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和部门工作,甚至出现“追高比低”的现象,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就业时,“90”后大学生排除了一切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这样做无疑是自己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认知自我,创造机遇

“90”后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践并了解自我能力后,还必须牢牢抓住自己的时机,便于确保以后的求职顺利。这是解决或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调整心态,促进就业

“90”后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过度害怕自己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互相沟通,征求他们的建议与支持,还可以通过锻炼、听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闷,放松心情。

(三)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90”后大学生要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要有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与标准,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多学习以及沟通了解。

(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暗示了在校期间学校应注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就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既要求“90后”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也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桂香.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

[2] 王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 梁杰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 杨彩霞.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科教文汇,2010(9).

作者简介:

第2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题名对中国知网2009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关的文献。鉴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突出,本文就以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分类看法不一

(1)罗珊和柴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种重要表现: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也不敢表达出来。甚至在面试中也不敢表现自己,答非所问,唯唯诺诺。

自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是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则是对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主动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冲突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进取;嫉妒心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虑心理:罗珊和柴颖认为,焦虑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些特殊学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焦虑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担忧,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分析与罗珊和柴颖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与罗珊、柴颖等人对焦虑、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则是余磊首先总结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认为,自傲心理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很有才华,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职业的时候严重脱离实际。

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的影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大众。这种心理容易出现在一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矛盾心理:余磊认为,矛盾心理大多发生在家庭贫寒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低收入、低起点的工作。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3)赵秀哲借鉴社会学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概括为五个: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对前三种心理形式的分析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依赖心理:他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犹豫不决,常常需要别人帮忙做决定。比如,由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帮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多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能带来的收入等个人利益,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祖国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虑范围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一心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希望能够从事让人羡慕和有高收入和职位。

综上可知,首先,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焦虑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观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就业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学者们的研究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还可以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入手进行划分。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的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针对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学者们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马杰等人认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2)余磊等人认为,学校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姚宁、郑恒云等人认为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姚宁认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会背景、职业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郑恒云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还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家庭经济情况等都会对毕业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第3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作为

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⑴各种招聘现场⑵通过书面材料⑶通过网络求职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第4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

近年来,各地高校大学生中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的研究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通过对一些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笔者发现,至今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项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心理压力来源类型的调查与研究,而很少对大学生文理科、男女、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在心理压力来源基本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中文理科、男女以及各年级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初步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本论文主要就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进行对比研究。

一、心理压力及心理压力来源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指造成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压力及问题的原因。根据对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得知,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如图1所示)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及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苏州大学文理科专业各160名,共计320名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习压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有78.8%的理科生及84.38%的文科生感受到了学习压力。可以证实,学习压力确实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一来源。且无论文理、男女、年级差异,学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都是最大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文科学生总体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理科生大,但程度与理科生相比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文科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主要在于面临考试的压力。由于文理科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不同,造成文科学生通常不太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有在面临考试的时候才会紧张起来,因此在考试面前大部分文科学生都会有学习的压力。而与此相反的是,理科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虽然日常学习压力较大,但面临考试反而压力会相对较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科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会比理科生高,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由于理科生平时课程安排紧、学习科目难,因此理科生总体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肯定会较文科生大。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女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总体来说都普遍比男生要高。探求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女生通常学习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好,且对自我的要求也较高。相反,男生自律性较差,比较贪玩,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没有女生高。

从年级角度来看,理科生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越来越低,程度上除大二阶段略有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而文科生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大二、大三高,且大一的程度最高,大四程度最低。

2.就业压力

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之大。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理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都较文科生要高。这似乎与理科生的实际就业率往往比文科生较高相悖,但事实确实如此。这可能与理科毕业生总数普遍较大有关。且据相关研究表明,文科生家庭情况普遍较理科生好,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方面,这使很多理科生都面临着必须通过就业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总体较男生高。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就业环境及所受待遇不同有关。虽然现代社会早已提倡男女平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确实逐步有所改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就往往导致女生就业要比男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

从年级角度来看,文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可能因为文科生普遍家庭情况较好,导致在低年级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特别在意就业问题。但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意识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自身今后的独立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感受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而在理科生中,大三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和程度最高,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大三开始就十分关注就业信息,希望能尽早就业。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学习与就业确实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但从感受到这两类压力的程度来看,理科生要略微高于文科生。这可能与理科生普遍学习科目较难、课程安排较,且理科生每年毕业生的总体数量较大且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关。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其家庭的未来,更是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事情。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未来的重任?笔者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家庭的关怀,自身的排解,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此次研究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深入探讨。但笔者会继续学习与研究,探索更多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黄艳苹,陈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被广大师生们所接受。在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起德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算是真正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研究。当今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考验,承受力不强,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始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属于青年时期成长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心理行为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习心理问题。学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的学生能经受住高校的各种综合测验,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效率偏低,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对学习也丧失自信,从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不良反应。

人际交往问题。每个大学生都想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缺乏交往技能,有的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对他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导致知心朋友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明显冲突,进而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卑、多疑等心理症状就随之出现。

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接触,交朋友,得到友谊和爱情,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欠缺一定生活经验,随之就会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失恋的痛苦,单相思的苦恼,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多种压力,如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重压,就会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遇到事情不能冷静思考,出现了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极易冲动,还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念头。

5、经济问题

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困难,需要靠助学金和打工来完成大学学业。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就会产生严重的落差,从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6、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们也意识到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担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面试缺乏自信,对找工作不积极,不知道怎样做简历,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自己的能力及性格没有正确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性。目前,我们可以将时下流行的观点概括为四种: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活动论”;二是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过程论”;三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辅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还有一种是“功夫论”,即注重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格,以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以上的四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界定,但是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不便。新形势下,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认为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属思想品德范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总是采取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却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产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思想品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思想品德问题也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这种观念是盲目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纯当作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因此,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互动性。此外,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实践中也是轻科学分析,重心理测试,只做重心理问题的调查,却不开展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及时更新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研究已久,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里提到的问题,它不能简单的指个别学生可能会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要先将此类问题确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要坚持面向学生,尤其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和社会,不断调整心态,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完善人格。此外,学校及教师也要发挥出教育职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等主动性教育。

重视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产生都是师源性的,因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执,同时教学开展与教学管理方式都出现了脱节现象,由此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高校整体形势分析,在校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一般多是兼职,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以“少量”、“精干”为原则,组成一支专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

第6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不止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考验。有关的调查显示,现今有众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职业的择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心理问题分别包含了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引导及处理,这不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足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理智仔细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这是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健全的基准,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为生活的相关阅历、社会方面的经验、成长的诸多背景太过简单等原因的制约,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客观、充分地了解及认知,进而在自我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对就业过程与适配职业的择选及获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卑及自负也是自我评价偏差大的常见体现。

(二)情绪困扰

从大学的校园再到职场上,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再加上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的情况下,进而产生了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差,这些情绪的反应若是过度进展,就会将人的心理平衡破坏,也对人的认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损害,进而让人们不能对环境及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价及反应,这样还可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病症、轻生等危险问题的出现。

(三)行为表现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会出现,且在事情发生之前开始尽量地避免这样的事情遇到的行动。比如,大学生经常说的考研考研,缓刑三年,其实,回避虽然能缓解心理的应激,不过在诸多时候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应对反应,从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

2.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面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主客观的状况考虑不足及判断不准确,盲目地从众。比如几年前的出国、考研。在盲目从众的环境下所做的结果往往不适合自己,最终却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致使毕业生的求职出现扎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竞争。

3.攀比。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很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进程中会互相比较,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觉得别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觉心理不平衡,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单位适不适合自己,就盲目地进行攀比。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还会在攀比时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4.依赖。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的行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就业的竞争及压力,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将希望置于别人的身上,被动地依赖自己的亲戚、朋友、师长、学校等各界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被动的择业处境,这样的心理及习惯会成为以后发展极大的阻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过渡的特性,这也会经常导致青年处在诸多的矛盾中,会受到环境的诱因影响致使出现心理问题;在求职的阶段,学生直接要面临的是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在社会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变,若是个体本来的心理行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众多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2.自我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学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经验跟水平也制约着他们对自我的充分、客观的分析及了解;还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学生总是对学校以外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导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

3.认知模式的问题。学生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形成个体本身的另一个应激源,成为导致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的诱因。

4.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学生因为缺乏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对挫折时总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举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导致某些学生对外界的支持体系有着很强的预防心理,并且还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讲或不愿意求助于学校的心理专业机构。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地严峻起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应激源。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毕业生及社会间的矛盾加大,并且毕业生还跟我国的社会结构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区性差别,大学生的就业结构非常不平衡。

2.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不足。个体在社会的环境下呈现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且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所接受,这种进程叫个体社会化。若是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就会对社会不适应,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及行为阻碍。校园及职场的距离已逐渐地成为了学生知识到工作能力转化的最大阻碍。

3.外界环境的期许。外界环境会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等的发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觉得大学生就应该要有好工作;并且人们对不一样的社会分工及职业还有很大的偏见存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择选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良好地定位

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施行以来,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迎接的毕业生,注重讲就业政策及技巧等就业安置方面的众多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技巧。应展开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职业生涯引导,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定位、发展职业性的素质,这对就业进程中学生的众多心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二)强化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众多的心理问题及就业问题都是彼此之间交织、相互的结果,这也就要求将心理引导及职业生涯的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进行部门工作的互通、互动。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就业所导致的有关问题,更要将心理引导及进展体现不能缺少的组成模块与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这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且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程度也是学生以后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程度

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是学生适应以后职场的基础,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帮学生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能很好地跟职场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职场中的环境,并依据职业的环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素质的培养。因为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类型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学校要关注软能力的发展,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辅导人员的团队建设

良好的社会体系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学校也应该发展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多种类的学生自主活动,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强化心理辅导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及背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教师要利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进行综合引导,及时地处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第7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就业;心理;表现;调适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大众化也接踵而至。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挫折和冲突,导致其产生了诸如焦虑、恐惧、攀比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诱因及调试方法进行探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好或是准备不足,经过数次努力仍不能得到心仪单位的青睐,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竞争的失败,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多见于专业冷门、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

(二)盲目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独立性不强,并且缺少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就业,不认真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文凭学历、兴趣爱好、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这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陷入盲目从众的境地。

(三)逃避心理

大学毕业生逃避心理往往不被察觉和承认,但却是大学生求职的“影子”杀手。部分大学生就业时,对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没有信心,不敢去寻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盲目地涌向公务员、文秘、销售人员等看似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低的岗位。

(四)攀比心理

学生往往认为,条件相当的人,找到的工作应该是相当的。而对“条件”和“就业质量”的评价,却往往人云亦云,缺乏客观、理性的标准。一旦发现其他同学找到的工作比自己的更“理想”,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不平衡。

(五)“求稳”心理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批企业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往往通过裁员和降薪来减少危机的冲击。这一事件也给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进入私企、外企或是个人创业。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诸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稳定”且有收入保障的单位。

(六)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评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筹,不切实际地自我欣赏。这种心理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不断对单位和岗位挑挑拣拣,导致判断偏差,坐失良机。

(七)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多见于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的女生、农村学生或性格内向、体貌欠佳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过低地评价自己,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缺乏参与就业竞争的勇气。

(八)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求职技能上,也很少积极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和自我推荐。而是消极地等(单位上门)、靠(学校推荐)、托(亲友关系),坐等天上掉馅饼。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从学校入手,加强就业体制建设

1 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关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态势,引导毕业生关注偏远城市、关注西部地区、关注冷门职业。

2 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机制,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变毕业生就业导向为在校生人生规划导向。使职业规划成为贯穿大学生一生的理念。

第8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研究对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大学生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功迈入社会殿堂,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识。受社会环境和高校扩招等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75%来源于就业压力,8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和分析新的、复杂的就业环境,是当代高校毕业生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就业自扩大引发了就业心理不稳定

自主择业的确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大学毕业生生科学的择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选择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也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确定性。

1.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人生定位尚不确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本身的一些弊端,造成大学生活与社会脱节,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不足,所以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选择一时很难决断。由此引发了许多大学生对毕业何去何从心中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在择业时左右徘徊,举棋不定。

2.传统的人事制度改革使职业稳定性和择业自主性之间成了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

尽管我们一直提倡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但是我国现有人事制度尚不具备人才可以随便流动,职业可以随时变动的条件,所以大学生们对人生之初的第一次自主择业非常慎重。

(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存在明显的功利色彩,一心希望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基本上是由其人生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在择业时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很少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发挥。

(三)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赖心理严重

新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曾博得毕业生的一片喝彩,但是喝彩声过后,毕业生面临一个更新的课题,就业越来越难。其实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总量相比,还远远不足,但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单位、非公有制单位、中小企业等就业,导致有些工作争破了头,有些工作确无人问津。[2]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正在步入成年期,他们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和“心理延续尝负期”。自我意识不足、个人素质不高和心理准备不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则是诱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因。

(一)毕业生自身因素

1.自我意识不足。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及他人,择业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2.个人素质不高。要顺利实现就业,个人素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素质好的大学生通常会比素质差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心理准备不够。缺乏心理准备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往往不能及时地调整就业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的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上的误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学校的品牌和专业的实力,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相应的工作经验。对于这样的要求,那些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没有注意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很大压力。

(三)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高校为了短期利益盲目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大学生人才结构性过剩。这些学科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情形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下降,产生焦虑情绪。

2.学考用教研的结合不够。高校普遍看重在校内培养人才,学习和考试紧密结合,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相对较少。虽然高校大都会安排时间送大学生到工厂、农村、企业、学校等实习,但这实习又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3.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体系还不完善。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迫切需要高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保持就业心理平衡;但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体系还不完善,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需要不相适合。其直接表现就是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的研究流于表面,大学生就业失败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就业失败。这种恶性循环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消极影响的表现。[3]

(四)家庭因素

父母的期望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许多父母期望通过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让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母的这份厚望,无形中给子女施加了一份沉重的心理负担。父母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心理负担会让毕业生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就业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重要关头作出正确选择。因此,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就需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要主动培养实践技能

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发展更为全面,对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解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增加成功机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综合素质,尽可能减少毕业时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

(二)大学生要适时进行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

(三)高校要完善就业心理辅导机制

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直面复杂求职环境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高校要重视开展有关就业心理辅导的课程。有效的心理辅导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

总之,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完成择业、就业,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共同的努力,只有正视就业心理问题,消除不良心理壁垒,才能走出就业误区,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步入社会,实现成功的就业。(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阙明坤.大学生心理就业疏导须加强[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9,(2)

第9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即高等教育入学年龄为18~22岁,毛入学率超过15%。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其办学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超过了40%,位居各省区第一。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突显出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对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迎接现实的考验,实现自身价值,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当下大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定位、职业准备及在求职的过程中产的各种心理现象。当代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社会心理问题三大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卑畏怯心理。一些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普通高校的学生、专业较冷偏的学生、缺少社会关系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做事缺乏自信心,毫无竞争意识,优柔寡断,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因而会感到身心俱疲,心灰意冷,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设限,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智力和意志力,从而产生了低落,郁郁寡欢的情绪;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远离人群,显得自己很不合群,越与人交往少就越无法与他人沟通,导致无法在自己的就业道路上把握机会。

2.抑郁困惑心理。在求职中,大学生因为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自信心受到打击,往往会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精神压抑。抑郁是一种由于感情低落、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杂的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会受到长期抑郁情绪的影响,情绪低落,思维抑制,反应迟缓,行动被动,生活无法主动,主观上无法获得就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遇事缺乏主动性,自我封闭,对集体漠不关心,沉默独处不合群,无法更好的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自身再有才华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展现给求职单位。

3.焦虑紧张心理。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患得患失,过分看重事业的成功,才智的发挥,利益的获得,物质的追求,造成焦虑紧张情绪。焦虑是一种不安,产生忧虑、焦躁、不安情绪的心理。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顺利走向社会,谋得理想职业,但又找不到能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经济效益高、工作环境好的单位。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还未落实单位的学生,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正是焦虑带给个体主观上预料不到的、模糊的威胁和不安,以及时常伴随的忧虑、烦躁、害怕等情绪使得当下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无法冷静,沉着应对。

4.从众随流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和信念等方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处在心性逐渐成长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容易受社会浪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以致缺乏个人主见,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判断能力。其在就业过程当中的表现一是无法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盲目听从他人意见,在当今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随意放弃大学所学专业进行“反串择业”,对自己的发展相当不利。二是过分追求实惠,过分追求功利,以为追求社会当中的所谓的冷门和热门就能得到好的就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求去考虑就业,表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5.盲目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截然相反,自负心理是在过分的夸大自己的能力,过多的看重自己的优势和突出能力,忽视了自己周身的缺点与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其表现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缺乏自我认识上限,没有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一味地求高、求大,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把“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进机关单位,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去大城市,认为读四年大学再到基层单位工作“很没面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算待业在城市也不屈就。

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康的人格,许多心理困惑就是由于自身的人格障碍而产生的。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已经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他们有的没有掌握扎实够足的知识能力,有的实践能力不够,有的沟通能力不够。并且,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一群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时候,其自身会产生矛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未能达到统一,继而他们就会焦虑不安,对自我的前途感到迷茫,失去自信,抑郁困惑。

2.学校教育。学校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充分,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就业指导相对缺乏,主要针对大四学生,没有贯彻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使一些大学生对自我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而没有针对性,只是采用一些必要的讲座,谈话,政策咨询等方法。指导内容不足,仅简单介绍就业信息,求职技巧,没有一个系统的教授过程,单纯地就事论事,没有形成一种就业知识传播的氛围。心理测试系统直接引用国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本土的考核办法。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咨询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受到限制的,往往还兼有其他职务。老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心理学、市场开拓知识的积累。

3.家庭环境。当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他们多数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心理素质整体较弱,团队合作的能力较差,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对求职者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旦遭受挫败,就不能理性地分析原因,重新振作,而是一味地沉浸在失败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同当下社会外部环境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加上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到外面受苦,使得一些毕业生贪图享受,成为“啃老”族。

4.社会环境。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历经金融危机,失业人员增多,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压力。并且,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大量的毕业生涌入,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使得当下企事业单位对求职人员的挑选更加苛刻。

三、指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