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成技术及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合成 基钻井液 应用
随着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逐渐突出,以及石油钻探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能源开采尤其是石油开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水基钻井液适用范围较窄,在当今逐渐复杂化的井下情况,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而油基钻井液因为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迫于相关环保法规的约束,一直难以推广使用。因此,作为二者的替代体系出现的合成基钻井液在既保留水基钻井液的环保特性的同时,又很好的继承了油基钻井液的性能特点,成为了海上复杂地层以及其它敏感陆地区域钻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钻井液体系。根据现场的使用情况反映:合成基钻井液具有携砂能力强,性好以及抑制页岩等一系列优点,同时其有效地避免了油基钻井液所出现的污染环境、影响测井和试井资料等问题。
1 合成基钻井液组成特点
合成基钻井液一般由人工合成或由改性有机物连续液相、分散液相、分散固相作为基液,通过加入乳化剂、降滤失剂、稳定剂、流型改进剂和加重剂等来合成,是一种非水溶性合成油基钻井液,因此其具有油基钻井液的特性。其中,连续液相主要有酯类、醚类、聚α-烯烃类、线性石蜡、线性α-烯烃和异构烯烃等;分散液相一般为CaCI2饱和盐水;分散固相一般为有机土。
合成基钻井液因很好的融合了水基钻井液的环保特性以及油基钻井液的性能特点,同时其所具有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钻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钻井液。与传统的钻井液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
(1)较好的抑制性能以及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合成基钻井液由于在其滤液中不含有水相,故具有黏土抑制能力,能有效的降低井壁失稳,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钻屑的水化分散,从而达到较强的抗污染能力。
(2)流变性能、热稳定性能优良。一般情况下,合成基钻井液的黏度较高于油基钻井液,约油基钻井液的2~4倍,但在高温情况下,黏度较小且长时间下不会发生热降解,热稳定性能优良。
(3)良好的性能。合成基钻井液的基液一般均由极强性的物质组成(尤其是第二代合成基液),具有优良的性能,其性能充分满足钻井需求,可作为界面剂使用。
(4)极强环境兼容性。合成基钻井液正是因毒性小、可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而广受欢迎,其蒸气中不含芳香化合物,对哺乳动物几乎无毒,完全达到国际排放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
(5)综合使用成本低廉。虽然合成基钻井液的单价高于油基钻井液,但考虑到采用合成基钻井液可有效提高钻速、钻井稳定性、节省了处理钻屑的成本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以及可多次重复使用的特点,其综合使用成本还是低于油基钻井液和水基钻井液,陈本低廉。
2 合成基钻井液分类以及研究现状
2.1 第一代合成基钻井液
第一代合成基钻井液体系主要有酯基钻井液、醚基钻井液、聚α-烯烃钻井液和缩醛基钻井液四种。其中,酯基钻井液是通过有机植物脂肪酸在水存在的条件下与醇反应并以酸为催化剂合成,是最早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合成基钻井液;醚基钻井液的基液通过醇的缩合和氧化作用制得,是R1-O-R2型化合物的总称,与酯基有类似的物理性质,不含任何芳香烃物质。使用变体二乙醚基钻井液比使用单醚基钻井液更容易产生微生物降解,环保性能更好;聚α-烯烃钻井液的基液由乙烯聚合制成,其聚合程度较高,在分子链末端保留有双键,易产生微生物降解。基液中不含芳香烃和环烃化合物,无毒且易于生物降解;缩醛基钻井液基液通过醛类缩合制成,其具有运动黏度和闪点低于酯、醚基液的优点,但相对成本较高,实际采用偏少。
2.2 第二代合成基钻井液
第二代合成基钻井液主要有 线型α-烯烃钻井液、内烯烃基钻井液、线性烷基苯钻井液和线型石蜡基钻井液四种。其中,线型α-烯烃钻井液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其较其他合成基钻井液,特有基液黏度低、倾点低、在钻屑上残留少、单位成本低等优势;内烯烃基钻井液与线型α-烯烃钻井液结构相似,具有黏度低、成本低的优点,但毒性较大;线性烷基苯钻井液基液的化学性质与甲醛相似,其具有运动黏度低及陈本低的优点,但因其含有芳香烃等有毒物质而在实际中使用较少;线型石蜡基钻井液是最具代表意义的第二代合成基钻井液,其自身所具有相对成本较低、性能稳定、降解速率适中等一系列优点都凸显出第二代钻井液的优异性能。线型石蜡基钻井液的毒性略高于酯基、聚α-烯烃,适用于各类环境复杂、钻井液环保要求较高的区域。
3 合成基钻井液的发展前景分析展望
合成基钻井液作为油基钻井液的替代品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其所具有的优良特性,是目前钻井行业中较理想的钻井液,在环境复杂、钻井液要求较高的区域替代水基和油基体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今天这个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空前强烈,合成基钻井液凭借其污染小(或无污染)的优势势必受到广大钻井企业的欢迎,其发展前景较好。但随着合成基钻井液在海上油田的广泛使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合成基钻井液普遍存在流变性调控方面的问题,包括井眼净化、重晶石沉降、高循环压耗,原因主要是温度对流变性影响明显,低温时钻井液黏度过高,高温时钻井液黏度太低,特别是动切力太低,不足以有效携带钻井液中的固相。同时,研究应用表明,合成基钻井液在高温乳化稳定性、油水比、
钻井液密度方面有一定的阈限值,要使这些钻井液完全成为人们所接受的油基钻井液替代品,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对合成基钻井液体系下一步的研究,应在在寻求和改进合成基钻井液的基液、乳化剂及流型调节剂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体系的高压高温稳定性,进一步改善体系的流变性,提高其密度阈限值,并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同时,应在合成基钻井液的回收和可循环利用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效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秀灵,沈丽,陈文俊.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1-24
关键字语音合成,文语转换,语音人机界面
1引言
由人工通过一定的机器设备产生出语音称为语音合成(SpeechSynthesis)。语音合成是人机语音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音合成研究的目的是制造一种会说话的机器,它解决的是如何让机器象人那样说话的问题,使一些以其它方式表示或存储的信息能转换为语音,让人们能通过听觉而方便地获得这些信息。
语音合成从技术方式讲可分为波形编辑合成、参数分析合成以及规则合成等三种。
波形编辑合成,这种合成方式以语句、短语、词或音节为合成单元,这些单元被分别录音后直接进行数字编码,经适当的数据压缩,组成一个合成语音库。重放时,根据待输出的信息,在语料库中取出相应单元的波形数据,串接或编辑在一起,经解码还原出语音。这种合成方式,也叫录音编辑合成,合成单元越大,合成的自然度越好,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合成语音的数码率较大,存储量也大,因而合成词汇量有限。
参数分析合成,这种合成方式多以音节、半音节或音素为合成单元。首先,按照语音理论,对所有合成单元的语音进行分析,提取有关语音参数,这些参数经编码后组成一个合成语音库;输出时,根据待合成的语音的信息,从语音库中取出相应的合成参数,经编辑和连接,顺序送入语音合成器。在合成器中,通过合成参数的控制,将语音波形重新还原出来。
规则合成,这种合成方式通过语音学规则来产生目标语音。规则合成系统存储的是较小的语音单位(如音素、双音素、半音节或音节)的声学参数,以及由音素组成音节、再由音节组成词或句子的各种规则。当输入字母符号时,合成系统利用规则自动地将它们转换成连续的语音波形。由于语音中存在协同发音效应,单独存在的元音和辅音与连续发音中的元音和辅音不同,所以,合成规则是在分析每一语音单元出现在不同环境中的协同发音效应后,归纳其规律而制定的如共振峰频率规则、时长规则、声调和语调规则等。由于语句中的轻重音,还要归纳出语音减缩规则。
现在展开大量研究和实用的是文语转换系统[1](Text-To-SpeechSystem,TTSSystem),它是一种以文字串为输入的语音合成系统。其输入的是通常的文本字串,系统中的文本分析器首先根据发音字典,将输入的文字串分解为带有属性标记的词及其读音符号,再根据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为每一个词、每一个音节确定重音等级和语句结构及语调,以及各种停顿等。这样文字串就转变为符号代码串。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生成目标语音的韵律特征,采用前面介绍的合成技术的一种或者是几种的结合,合成出输出语音。
本文所讨论的语音合成应用系统就是一种面向TTS应用的语音系统。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作为人机交互的一种反馈手段,用于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或状态以语音的形式加以输出。该系统的应用背景是作为卫星测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用于增强人机交互能力。通过引入语音合成技术,将原本需要测试人员主动观察的数据、状态或指令等内容以语音的形式即时播报出来,相应的测试人员只需被动收听即可,只有在敏感内容出现时才加以主动观察,从而降低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对语音合成系统的要求是响应速度快,计算复杂度和存储空间复杂度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合成语音清晰度高、可懂性强,适于科学术语、符号和单位的发音合成等。基于以上系统需求,我们开发了专门针对科学应用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内常见的科学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和数学公式等文本分析模块,以及新型的基于规则和参数的语音合成技术。
2系统结构
图1中给出了本文讨论的语音合成系统的结构框图。
从外部接口上看,该系统的输入为文本输入接口,用户将要发声的文本内容通过此接口送入系统,输入的文本不需特别的格式;输出为音频输出接口,系统将合成的声音以某种编码方式由此输出;此外系统中所有语音信息模型均存储于语音模型库文件中,各种符号、单位标注、单词字母以及词汇的发音等均存储于词库文件中,这些库文件作为语音合成系统的内部输入。
图1语音合成系统结构
从内部结构上看,输入的文本主要通过规范化处理和符号转化,将其中的特殊符号、缩写、英文单词以及计量单位等转换为可识别的发声单元标识。在分词模型中,对输入的文本按预置的分词规律进行单词的划分,通过分词处理就基本确定了句子的韵律结构以及多音字的发音。韵律预测决定各词发音;协同发音决定了各词之间的连接关系。选词模块按照韵律要求及词的发音在词库中选择最优的发音,经过语音重构将波形恢复出来。各词的语音波形经过拼接模块在拼接参数的控制下完成最终语句的合成。
3声学单元的选择及生成
为使合成语音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可懂度以及自然度,通常采取基于波形的语音合成技术。波形拼接语音合成中的合成单元是从原始自然语音中切分出来的,保留了自然语音的一些韵律特征。根据自然语言的语音和韵律规律,存储适当的语音基元,使这些单元在确定的存贮容量下具有最大的语音和韵律覆盖率。合成时经过声学单元选择、波形拼接、平滑处理等步骤后输出语音。通过精心设计语料库,并根据语音和韵律规则从音库中挑出最适合的声学单元,使系统输出高质量的语音。
常见的语音单元候选可以有词组、音节、音素和双音素等。就词组而言,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方语系,都和确定的语义相对应,因此使用词组作为声学单元可以比较容易的解决合成语音的可懂度问题[2],但是由于词组的类别非常多,而且在不同韵律环境下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这样会造成所需的声学单元趋向于无穷大。所谓音节,一般都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元音是音节的主干部分[3]。以汉语为代表的一些东方语系,音节数目较少,而且音节基本上是“辅音-元音”结构,但是对于一些西方语言,音节数目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使用它并不但不能避免大多数协同发音的影响,而且会引起音库容量的急剧增大。音素是最小发音单位,可以使语料库设计时的灵活性好,但由于音素受相邻语音环境的协同发音影响很大,对这些影响考虑的不合理时,就会造成音库在语音和韵律上的不平衡。另外在挑选单元时,由于音素的声学变体很多,所选择的样本不合适时,会导致相邻音素间存在基频和共振峰上不连续,需要采用谱平滑法进行处理,这必然会降低合成音质。
综合上述对音节、词组、音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它们各有优缺点,因此在构造波形拼接所需要的语料库时,可以结合不同类型样本的优缺点,例如对于自然语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协同发音强的音素、音节组合,在通过波形拼接形成目标语音时,应该尽量避免在这些协同发音影响大的音素组合之间进行拼接,否则单元挑选的稍有不合适,就会造成听觉上的难以接受。所以在构造实用合成系统时所采取的声学单元的类型和长度都将是不固定的[4]。
在选择声学单元构造语音库时,通常利用某种损失度函数来描述具有相同大小语音库的合成能力。一个典型的损失度函数可以表达为:
(1)
其中f为当前声学单元的词频,d为声学单元的预测时长,c为该单元中所包含的音素之间协同发音的大小[4]。在不考虑韵律条件下,构造由声学单元组成的语音库时,应使由(1)表示的损失度函在该语音库上的取值最小为目标。用于拼接的声学单元通常由连续语流中切分获得。通过检索含有大量航天、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卫星领域内关键字的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文本处理,将文献切分成词和句。通过对词汇的统计可以得到词频信息,并在词频信息的指导下挑选由文献获得的句子,使得选出的句子对高频词具有较好的覆盖,这些挑选出来的句子成为稍后需要录制的脚本。
挑选合适的播音员,对照脚本进行合理朗读,并且录音。将录音所得的语音波形数据按脚本以及声学单元的划分进行切分,通常对于汉语可以切分为词、字(CV结构)而英文通常需要切分到词以及少量音素或双音素,从而构成发声单元库。对切分得到的声学单元按其在原句子中的位置(前中后)以及前后相连的字词进行标注。这些标注信息对选词模块的判决提供依据。
4韵律的生成
韵律的声学参数一般包括基频、时长、能量,对于一个TTS系统,韵律生成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韵律参数对于控制合成语音的节奏、语气语调、情感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汉谱普通话,基频是和声调直接相关的物理参数。汉语的构成原则可归结如下:由音素构成声母或韵母,韵母带上声调后成为调母,由单个调母或由声母与调母拼接成为音节。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5个调,1200多个有调音节。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的音,即音节字。由音节字构成词,最后再由词构成句子[5]。
基于规则的韵律生成。通过对汉语语音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总结一些通用的韵律规则,利用这些先验知识,可以建立一个基于规则的韵律生成系统。通常规则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用规则,比如四个调的基本形状,上声连接的变调规则,时长变化,语气语调的音高变化等;二是目标说话人的特定韵律规则,比如个人的基本调高、调域、语速和停顿等。此外在连续语流中,每个字的发音是会相互影响的,连续语流中一个字的发音的声调与这个字单独发音时的声调会有所不同,在合成的连续语流中,只有具有这种声调变化才能使合成的语音具有较好的可懂度,否则将只会是单字语音的生硬连接。汉语普通话语句中的变调以二字词的变调最为主,因为二字词所占比例约为74.3%。它的调型基本上是两个原调型的相连的序列,但受连读影响使前后两调或缩短、或变低。
基于机器学习的韵律生成。虽然目前已经得到了许多关于韵律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对于形成非常贴近自然的韵律还相差很远。为能够发觉隐藏而且难以描述的韵律规则通常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实现韵律的生成。常用的算法模型有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以及决策树等[5][6]。
基于参数化模型的韵律生成。基于机器学习的韵律模型提取一些人工无法分析的细则,大人降低人工参与分析的工作量,但这种方法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一般的学习算法都要求比较多的数据资源,特别是属性特征比较多的时候;其次,如果己有数据资源分布不均匀,将造成训练的整体偏差,影响分析结果;再次,专家知识没有很好的结合利用进来,是一种信息浪费;第四,训练模型没有和语言特征和人的感知挂钩,无法进行转移和调整。基频和时长是影响人的韵律听感的直接声学参数,两者都是随时间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参数模型利用先验知识,先分析基频时长和语言特征、人的听感的关系,对此关系建摸,提取基频时长和语言特征及人的听感直接相关的参数。这样的模型有效利用了专家知识,就可以用不多的数据训练出文本语言特征和参数的关系,同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就可以达到改变听感的韵律特征的目的[7]。
Fujisaki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基频参数化模型[8][9],它主要通过模拟人的发音机理来预测基频的变化。Fujisaki认为基频的改变主要有两个原因:韵律短语边界(Phrase)的影响和音节调(Accent)的影响。基频曲线的产生是按照声带振动的机理,以Phrase和Accent作为预测系统的输入,以基频曲线作为系统的输入,其中以脉冲信号的形式产生Phrase形状,以阶梯函数产生Accent形状。在该模型下基频曲线可以表示为:
(2)
其中函数Gpi(t)以及Gaj(t)的表达式分别为:
(3)
(4)
在表达式(2)、(3)及(4)中各参数含义如表1中所示。
表1Fujisaki韵律模型参数
Fmin基频最小值αi第i个Phrase命令控制系数
IPhrase元素数量βj第j个Accent命令控制系数
JAccent元素数量θAccent命令最大值参数
T0i第i个Phrase命令的时间标记Api第i个Phrase命令幅度
T1j第j个Accent命令开始时间Aaj第j个Accent命令幅度
T2j第j个Accent命令结束时间
Fujisaki模型的机理很简单,对于每个phrase命令,就是以一个脉冲信号通过phrase滤波器,相应的基频值上升到最大点,然后逐渐衰减。对于连续的phrase命令,基频曲线则产生连续的波动。Accent命令由一个阶梯函数初始化,因为accent滤波器的参数α远大于β,使得Accent元素很快达到其最大值,然后迅速衰减。
5系统实现及应用
整个语音合成系统由一系列动态链接库构成,分别对应图2中的各组成部分,各动态库由C语言书写。这种动态库的使用方便未来对局部进行修改。通过对动态库的加载,可以方便的将该语音合成系统集成到任何应用环境中。该合成系统输入以汉语为主,允许混合少量英文单词、希腊字母以及其它通用符号。
声学库中的语音波形分别采样AMR及MFCC两种编码方式,此外MFCC编码后再进行矢量量化处理,由此形成多种码率的声学单元库。采用不同的单元库将获得不同音质的合成结果输出。系统的录音为女声,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如基音同步叠加技术(PitchSynchronousOverlapAdd,PSOLA)算法,在输出端对音色进行修改。
该系统作为我所研制的卫星测试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该系统所构造的VoiceUI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机界面。计算机通过语音将卫星的实时状态汇报给监视人员,极大的降低了监视人员的观察强度,提高了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D.H.Klatt,Reviewoftext-to-speechconversionforEnglish,J.Acoust.Soc.Am.,82(3):737-793,1987
[2]R.Linggard,ElectronicSynthesisofSpeec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5
[3]J.Allen,M.S.HunnicuttandD.Klatt,FromTexttoSpeech:TheMITalkSyst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7
[4]陈永彬,王仁华.语言信号处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5]陶建华,蔡莲红.汉语TTS系统中可训练韵律模型的研究.声学学报,2001
[6]初敏.自然言语的韵律组织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在语音合成中的应用.第七届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厦门,2003
[7]倪晋富,王仁华.模型化F0曲线中的升降模式控制机制.声学学报,1996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有机合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41-02
有机合成制备精细有机化工产品,如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等的重要方法,也是实验室中合成复杂有机物、提供样品的有力手段[1]。有机合成化学是一门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比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化学、化工专业都开设有有机合成的课程。由于有机合成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多而复杂,合成设计图及工艺流程图较多,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在有机合成教学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根据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针对我院选择的教材及本院化学专业与化工专业学生的所学基础课的不同以及就业方向的差异,在保留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两套课件内容侧重点不同,比如化工专业可偏向于合成反应在工业生产的应用,而化学专业就应偏向于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在编辑课件的时候,我们首先仔细钻研教材,设想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动画效果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实例时,先在幻灯片上给出原料和产物,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合成路线,经讨论后得到结论后,再将结论以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展现在幻灯片上。实践表明,采用动画描述过程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另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内容有限且不断刷新,不能像板书一样留在黑板上,课件制作时使用了超链接,使相关内容可以方便的联接上,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链接到大纲幻灯片上,同时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总结,以避免学生对所讲知识不能整体把握,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
在有机合成课件设计过程中,最多的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对于这些相对单调的部分,我们一般遵循简洁清晰的原则。在屏幕布局方面,屏幕背景主要使用干净的白色,文字使用醒目的黑色,对于需要突出重点的部分,使用红色表示。在屏幕内容方面,将描述性的内容精炼化,用尽量少的文字分几点来进行表述,以避免满屏文字造成视觉疲劳。对于例题的处理,我们这里主要根据步骤在屏幕上一步一步地去显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接受。同时,屏幕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在授课的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连接以及解释和分析性的讲述都是建立在老师课前良好的备课基础上的。只要将课件与老师的讲述有机的结合,课件才能算是成功的课件。
二、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其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使用方便自如,图文并茂,有效地将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表达方式集成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界面,将难于用语言表达的课程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效率[2]。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表达简捷、灵活
有机合成中,内容抽象、构造复杂、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并不少见:大量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工艺原理图,设备示意图等。在传统教学中是通过板图、挂图来讲解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费时间。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听懂[3]。但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此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信息和要求等以连接的方式制作于课件中,从而解决了课本内容与现实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使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应用需求更接近,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加大了课堂信息传输量,节省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板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仅降低了课堂信息的传输量,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多的等待时间,使课堂变得枯燥。应用多媒体进行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可以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如化合物的构造式、结构式、反应方程式等预先制成课件,上课时,点击鼠标,把教学内容工整、规范、形象、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用不同的颜色或加特殊标记把重点标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立体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立体化教学[4]。教案在线,使得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教学的进度、授课的内容以及每堂课的要点所在。课前播放多媒体教案,可以方便的预习;课后翻阅在线教案,,可以轻松的复习。另外, 在自己的空间自学,也不失为优等学生猎取更多知识的一种好途径。有很多学生已经养成在课后浏览多媒体教案进行复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传统的答疑方式主要是利用课间时间,由于时间不充足,来答疑的学生又很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采取在校园网上开设《有机合成化学》的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必要的教案以及授课课件等资料外,最主要的是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具体方法是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任何一个有机化学的任课老师都可以给予学生及时地回答,另外还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教学互动,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
三、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合成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学生不记课堂笔记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合理的板书内容可使课堂结束时,黑板上依然保留有本次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内容,容易使学生系统的作好课堂笔记。而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上课时只带有教学参考书和笔,在上课过程中不记笔记,这可能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较快,信息的出现和消失速度往往也较快,不能有较长的时间保留下来,使得学生顾了听,顾不了记;顾了记,顾不了听,学生很难记好课堂笔记,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没有一个完整的笔记,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课件的制作需认真研究。
(二)老师讲课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略了讲课技巧,结果在多媒体课堂上难以自己的讲课思路,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像播音员一样按照课件逐一念下来,缺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必要的眼神或肢体动作,这样一堂课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言,更别提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了。特别是当课堂氛围发生变化时,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不了,表情变得沉重,老师就显得比较被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仍面向学生而不是计算机。
(三)课程进度过快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不用写板书,但这也导致老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大幅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课程的进度过快,同时每堂课的信息量也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解决办法之一是每次课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习题讲解。通过课堂习题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的减缓了课程的进度。此外,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适当地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多媒体无论多么先进,也只是辅助教学手段,教师的讲解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应相互结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过程[5],安排合理整个教学活动,扬传统教学之长,避多媒体教学之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贵林.现代有机合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8:1.
[2] 唐鑫,钟胜奎.探讨多媒体手段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6):237.
[3] 叶勇.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光盘技术,2009,10:57-58.
关键词:语音识别过程;动态时间规整;隐马尔科夫模型;人工神经网络;语音识别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2.34
1 语音识别技术基本原理及过程介绍
语音识别系统由语音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式匹配三部分构成。第一步预处理,主要有A/D变换、预加重和端点检测部分。经过预处理之后的语音信号,要进行第二步特征提取,该过程就是在原始语音信号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特征参数,从而得到特征矢量序列,特征提取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语音识别的核心,也就是第三步模式匹配,也就是模式识别。系统框图如下[1]。
图1 一般语音识别系统框图
2 语音识别方法
目前,主要的语音识别方法主要有特征参数匹配法、隐马尔可夫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
2.1 动态时间规整
动态时间规整(DTW)是早期的模式匹配方法。由于语音信号是一种随机性非常大的信号,例如相同的字,不同人说时的发音会不同,时间长短也会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说相同的语句,发音结果也会不同,于是,在模式匹配时,要识别字词的时间轴将不断扭曲,以测试模板与参考模板对齐。DTW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优化问题,它用满足一定条件的时间规整函数W(n)描述测试模板和参考模板的时间对应关系,求解两模板匹配时累计距离最小所对应的规整函数。动态时间规整也存在一些问题,它的计算量大,比较适合同一个人说话语音的识别,而且不能对样本做动态训练,语音信号的时序动态特性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所以DTW多用于孤立字词的识别。
2.2 隐马尔可夫模型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是一种统计模型,用来描述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它是由马尔可夫链演变来的。[2]
HMM可用三元组表示:λ=(π,A,B)
A:状态转移概率的集合。
B:观察概率的集合,表示每个状态输出相应观察值的概率。
π:系统初始状态的集合。
这三个元素π,A,B可以分为由π、A描述的Markov链和由B描述的随机过程。
HMM是一种理想的语音信号模型,如今,连续语音识别,非特定人识别系统大多是基于HMM模型的。HMM是对语音序列的时间序列结构建立统计模型的,HMM是数学上的双重随机过程:一个是具有有限状态数的Markov链来模拟语音信号统计特性变化的隐含的随机过程,另一个是与Markov链的每一个状态相关联的观测序列的随机过程[3]。
尽管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理想的语音信号模型,但是它还有很多不足。HMM有三个不现实的重要假设,假设一“状态转移的Markov假设”: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状态向下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转移的状态转移概率仅仅与当前时刻的状态有关,而与以前的状态无关。假设二“不动性假设”:状态与具体时间无关。假设三“输出值的Markov假设”:输出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这三个假设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任一时刻出现的观测值的概率不仅是依赖于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也可能依赖于系统之前时刻所处的状态[4]。
2.3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在模拟人脑神经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计算机系统。ANN是模拟人类思维中“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思维”。ANN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它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储存和并行协同处理。单个神经元的结构简单,但是大量的神经元所构成的神经网络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ANN更接近于人的认知过程。人工神经网络也存在一些不足,它的训练、识别时间较长、动态时间规整能力较弱并且不容易实现。
3 语音识别的应用和前景
如今的科技领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成果出现,而语音识别也是这科技研究的一热门领域,也应用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音识别的应用非常广泛,语音输入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通过说话,而非手动输入来作出正确的响应,这样使输入变的更加简单,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可以使驾驶员用语音指令操纵车载设备,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语音识别、语言理解与大量的数据库检索和查询技术相结合,就能够实现更轻松的信息查询方式。比如,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将能够对来自用户的语音输入进行理解,并将它转化为相应的指令,从数据库中获取结果并返回给用户。这种技术同样可以运用于银行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语音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口语翻译,例如,可以让与聋哑人对话的对方带上一个智能语音识别的微型摄像装置,或者给聋哑人带上一种特制的手套,然后,就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将手语翻译成声音语言,同时,系统还能够完成将正常人的语言翻译成聋哑人的手语,这种口语翻译一种语音输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语音输出。除此之外,语音识别在军事,航空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语音识别将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人类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力.语音信号处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05).
[2]何彦斌,杨志义,马荟.一种基于HMM的场景识别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1(04):254-256.
[3]吕云芳,基于模板匹配法的语音识别系统研究与基本实现[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4]刘云中,林亚平,陈治平.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文本信息抽取[J].系统仿真学报,2004(03):507-51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in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 in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chang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way, discusses the new assessment method. It points out a way of reform for more effectively achieving teaching reform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关键词: 数控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course;assessment method;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93-02
0 引言
《数控技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1],因此,《数控技术》课程就应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设置,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能采用传统的先进行集中的理论讲解,再进行集中的实践训练模式。这样,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1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数控技术》理论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卷面成绩”考核方式,而“平时成绩”占20%左右,大多是“出勤+作业”,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抄袭他人作业,或者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出勤成绩尽量每次课都来到课堂,但是不认真听讲或者在课堂上埋头大睡,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卷面成绩”多数占总成绩的80%,这种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的套用编程指令格式、固定的编程模式解答试题的习惯,导致学生平时无需努力只要考前几天突击背诵主要指令格式就能过关,一份试卷决定该课程是否通过,考完就忘的恶性循环,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过程性。一般上机考试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考核中所占有的比重较大,这样使得考核带有不确定性。由于零件最终的加工质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机床本身的精度、工艺的参数设置、刀具的质量、毛坯的材料,甚至考试时因为机床自身原因撞刀或者量具误差造成测量出错等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综合成绩不合格,这样就会出现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其综合成绩却不合格的现象,影响到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应该是一个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3]。另外,实践教学考核的试题形式比较单一。为了体现学生成绩的公平性,每组学生的考核试题都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设备有限,通常一台设备3~4人只需加工出一个工件进行考核。这样容易导致个别学生偷懒,不自觉主动地学习,反正一组只需要加工出一个工件,只要说自己参与了加工,实际上自己没有动手操作,甚至没有参与加工内容,其参与性较差,不能有效地考核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2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整个项目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根据应用型本科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讲实践操作,也可以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先接受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先简练的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现场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就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辅导,再实践训练,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必须探讨新的《数控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3 新的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控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从重视考核的结果到重视考核过程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能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应该让考核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考核的总成绩应该由不同阶段的成绩组成,如果整个课程共由5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由于所考核内容的重要性不同可以占不同的比例。同时,每个阶段的成绩又可以分为平时出勤及平时遵守纪律的表现成绩,实际操作表现和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阶段任务的理论考核成绩等项目,对同一阶段的不同项目成绩又可以设置不同的比例。这样,最终的总成绩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能更有效地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
3.1 考核阶段的划分 《数控技术》课程可以采用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完成教学任务,根据项目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设置不同的阶段。这样,就好像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模块,完成了若干模块的学习和考核,就完成了该项目的学习和考核,如果考核通过,就掌握了该项目所涉及的数控技术方面的主要知识点,就掌握了数控技术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就达到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例如,一个项目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占该项目总成绩的20%,第二阶段占该项目总成绩的30%,第三阶段占该项目总成绩的30%,第四阶段占该项目总成绩的15%,第五阶段占该项目总成绩的5%。
3.2 考核内容的组成 针对某一考核阶段,该课程的成绩可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平时出勤及平时遵守纪律的表现成绩(占15%),对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占10%),完成该阶段某一零件的加工过程,包括读图——加工工艺分析——程序编制——程序仿真——程序输入——程序调用——对刀操作——最终的零件加工精度全过程(占50%),对该阶段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占25%),具体成绩所占的比例根据不同专业对《数控技术》课程的考核要求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沉着稳重的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较为充分地反映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表现[5]。考核内容的设置要涉及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4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相应的考核方式随之改变。采用这种新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学生只要认真地学习,通过考核将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考试压力,这也符合考核的基本出发点,即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对加强课程的建设,推动相关专业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06):51.
[2]张峰.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1):236.
[3]曹林.对非考证专业的零件数控铣削课程考核形式的探讨[J].职校论坛,2010(21):306.
关键词:基坑支护;土钉墙;复合土钉墙;放坡
中图分类号:U65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复合土钉墙技术简介
土钉墙是用于基坑开挖和边坡稳定的一种挡土结构,它由被加固土、放置于原位土体中以较密问距排列的细长金属杆件(土钉)及附着于坡面的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形成一个类似重力式的挡土墙,以此来抵挡墙后传来的土压力和其它作用力,从而使开挖坡面稳定。
对于需要严格控制土体变形的基坑来说,可将土钉与具有主动约束机制的预应力锚杆联合形成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达到即保证基坑开挖稳定又控制基坑变形的目的。复合土钉墙是近年来在土钉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支护结构。它是将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微型桩及钢管土钉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复合支护技术。
二、复合式土钉墙的构造设计
1、止水帷幕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效果好,应用较普遍。搅拌桩法适合于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粘性土(fsk≤120 kPa)等软土地层。搅拌桩的排数一般为l~3排,根据工程需要,可选用壁状或格栅状的墙体结构型式。桩伸入基坑底部3~5m,最好能进入到坑底不透水层l~2m。
高压旋喷桩造价比深层搅拌桩高,但适用地层广泛,如粘性土、砂性土均可以。采用二重管法或三重管法进行旋喷,或采用定喷或摆喷方法做止水帷慕。旋 喷桩直径600~l000mm,相互搭接100~200mm。
2、微型桩
微型桩常采用直径100~30Omm的钻孔灌注桩,桩插入基坑底面以下3~5m。 微型桩配置钢筋笼或型钢,配置型钢时,以l6~22号工字钢应用最多。微型桩上常设置小型冠梁或连梁,将桩连接在一起,连梁上可设置一道预应力锚杆(或土钉)。
3、土钉
目前,常用钻孔注浆式土钉。先在土坡上钻一定深度的横孔,然后置入变形钢筋,沿全长注入水泥浆填孔,浆液固结后使钉杆与孔壁土体牢牢地粘结在一起。该类土钉钻孔直径为φ70~φ120mm,土钉杆筋多为直径φl6~φ32mm 的Ⅱ、Ⅲ级螺纹钢筋。
4、预应力锚杆
对于有锚杆参与组合的复合式土钉墙,预应力锚杆可采用钢绞线、粗钢筋、钢管等。锚杆头部必须与喷射混凝土面层连接可靠,可设置承压板和喷射混凝土连梁。预应力锚杆设计荷载一般为300KN左右。预应力锚杆起到控制土钉墙侧向位移的作用,应根据基坑深度和控制变形要求,确定锚杆的层数和锚固长度 。
三、复合式土钉墙常见形式
复合土钉墙将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微型桩及钢管土钉等结合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见图一。
图一 复合土钉墙常见形式
1、土钉支护+土层锚杆
对于基坑周围变形要求比较严格的情况,常采用土钉与锚杆复合式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大大提高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应用非常广泛。
预应力锚杆一般施作在基坑顶部的第1~2 排,对主动区土体施加初始力,限制基坑的位移,把土压力荷载传递到深部的稳定地层中,调动深部稳定地层的潜能,土钉支护体系、锚杆、深部稳定土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承受荷载,使基坑边壁稳定并减小位移。土钉与锚杆二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比之单独土钉支护或锚杆更有效,是复合土钉支护常用而有效的形式。但是这种复合支护方式要求面层和自由段的土体应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因此在土、砂土等不良地质土层中,预应力达不到设计值,不宜使用该种支护方式。
2、土钉支护+止水帷幕
当基坑有防渗要求,防止因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过大而引起地面沉降过大时,可以采用土钉与止水帷幕复合支护形式。基坑开挖前,先采用深层搅拌法或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水泥土止水帷幕,然后再分层开挖施工土钉和喷射混凝土面层 。
止水帷幕的作用在于阻止基坑开挖后土体渗水,保证开挖面土体局部的自立性,减少基坑底部的隆起。这种形式适用于软弱土层。
3、土钉支护+超前微型桩
基坑开挖前,在开挖线外侧垂直打入钢管,在钢管内高压注入水泥浆,形成沿基坑开挖线以一定间距分布的一组微型桩。基坑开挖过程中,按照土钉施工方法,分层开挖,分步设置土钉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并与微型桩联成一个整体。
这种支护方式适用于土质松散,自立性差的土体。对于限制基坑的变形、增加边坡的稳定性是十分有利的,但不能起到止水隔水的作用。
4、土钉墙+放坡+外加剂(粘稠剂、密实剂)
该种土钉墙,我们称复合放坡土钉墙。一般的土钉墙都作直坡,或稍微倾一点,放坡土钉墙是根据库尔曼公式分层计算确定各土层的开挖密度及坡角,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后,配合挖土每开挖一段就浇筑一段坡脚矮墙,该矮墙既可保护边坡稳定,同时也可作为浇注基础底板的外模使用,便于后期土建施工,放坡有利于开挖和边坡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它的安全程度,保证坡体的整体效应,击入土钉,对土体潜在滑动面进行加固,同时主体中应加适当的外加剂。
复合土钉墙在有的工程中是以上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在土钉墙的施工中,不但要做好支护方案,同时也要作好一些隔渗、防水、降水措施,还要不断的进行变形观测,开挖后立即筑墙,击土钉,对于特别软弱的地基应采取超前加固措施。
四、复合式土钉墙支护方案选用建议
1) 土质条件好,基坑开挖较深( ≥5 m),应优先选用土层锚杆参与组合的复合式土钉墙支护。
2) 若基坑上部不能放坡开挖时,土钉墙部分应垂直支护,如土层软弱,需在土钉墙与护坡桩之间加设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进行超前支护,即构成土钉墙 +止水帷幕+护桩+支锚系统的复合支护体系。搅拌桩双排布置时,后排桩是否需要插入型钢,应视支护工程实际情况而定。
3) 遇较厚的淤泥或淤泥质粘土时,可采用土钉墙与微型桩(或S.M.W工法)组成的复合支护。如基坑较深,具备内支撑作业条件时,采用土钉墙+护桩+内支撑系统组成的复合支护较好。
4) 对于流塑、软塑粘土层中深大基坑,为控制挡墙侧向位移,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粘聚力c),降低护坡桩的入土深度,在基坑开挖前可采用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注浆法或静压注浆等方法对墙前土体进行加固,加固深度3~6 m,宽度5~9 m 。
5) 有深搅桩等止水帷幕参与复合式土钉墙支护时,只在基坑内侧设置降水井点(或明沟排水)即可;并应按水土分算法计算基坑外侧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以确保支护结构受力计算的安全性。
五、结论
1) 复合式土钉墙是在传统土钉墙的基础上,配合采用预应力锚杆、水泥土搅拌桩、超前树根桩(微型桩)等技术措施,以控制土钉支护的变形,满足环境对支护技术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支护技术。基坑工程实践证明,该项支护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
2) 对于垂直开挖的基坑,如采用复合式土钉墙支护的设计方案,既扩大了土钉墙的应用范围,又确保了支护体系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成本。
3)对于周围场地较宽阔,具备放坡条件的基坑,采用放坡与土钉墙支护相结合的复合支护方式,往往既能整个保证基坑结构的安全,又能降低经济成本,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4)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土层的复杂性及施工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独使用某种支护形式,有时往往达不到工程要求。为了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提高基坑的稳定性,以达到安全、经济、实用的目的,通常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将各基本形式加以组合,对基坑进行支护。常见的有土钉墙+止水帷幕+预应力锚杆、土钉墙+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止水帷幕+微型桩+预应力锚杆等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崔京浩.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998.
[2] 龚晓南.土钉和复合土钉支护若干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10):80—83.
[3] 杨志银,张俊,王凯旭.复合土钉墙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2):l53—156.
[4] 张飞,刘忠臣,陈国刚.预应力土层锚杆与土钉墙复合支护的力学工作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2,23(3):292— 296.
关键词:有机化工合成;应用;过氧化氢;技术
在我国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之下,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的治理难度及其不可逆的后果,为此,在环保绿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下,绿色化学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们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毒或危险性的试剂和溶剂,过氧化氢就成为了绿色化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绿色化工产品,它运用新型的反应器,并基于过程集成与强化的视角,将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工艺与其他生产工艺相集成,从而实现了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1过氧化氢应用概念分析
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它在溶液的状态下被称为双氧水。过氧化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它既具有氧化功能,同时还具有还原性能,可以当作催化剂在化工合成中加以应用。它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性能强于在碱性介质中的氧化性能;而恰恰相反,过氧化氢在碱性介质中的还原性能强于在酸性介质中的还原性能。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过氧化氢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都会生成没有污染、没有毒性的水和氧气,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试剂。它在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之中有少量的存在,如:放屁甲虫。过氧化氢最早是采用硝酸酸化过氧化钡制备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过氧化氢的全球产量已经超过了220万吨,并且其制备方法也改为蒽醌自氧化法(AO)制备。还有采用酸处理的碳载体Au—Pd纳米催化剂催化O2和H2,即可以直接合成过氧化氢,这种新型方式极为经济,也较好地避免了蒽醌自氧化法的污染大、能耗高的劣势。随着过氧化氢的绿色化特性的不断实现,普遍性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纺织、造纸、电子、卫生、军工等。在过氧化氢中的催化活性组分,主要表现为:(1)Pd基催化剂。它在氢气和氧化的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技术运用中,极为普遍。相较而言,单金属Pd催化剂则无法获得这种高选择性和高产率的过氧化氢。这种Pd基催化剂掺杂有第二金属活性组分,如:Pt、Ce、La、Fe、Co、Ni、Cr、Mn、Zn、Cd、Cu等,这些不同的第二金属组份可以极大地提升Pd催化剂的活性,但是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却不尽相同。(2)Au基催化剂。Au催化剂对于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活性影响。如:SiO2—Al2O3、Al2O3、ZnO、MgO等载体,都可以产生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活性影响。在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反应中,还有诸多新型的反应器的参与,这些新型的反应器,极大地提高了合成反应的安全性和生产能力。它们主要包括有:(1)膜催化反应器。在这种新型的膜催化反应器之中,主要是由膜分离技术和催化反应技术合成,在这个新型的反应器之中,可以使反应物选择性地穿透膜,进入到反应区内,实现对某一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调节。这种致密无机膜还可以将氢气和氧气活化为原子态或离子态,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在无机膜的隔离作用之下,使易燃易爆的反应物从膜的两侧进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反应的安全性。(2)介质阻挡放电型反应器。这种新型的介质阻挡放电,是指在放电区域内插入绝缘介质的气体放电,并使绝缘介质覆盖于电极之上,当放电电极间施加有足够高的电压时,电极间的气体就会被击穿,而生成介质阻挡电压。(3)微通道反应器。这种新型的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由于其微通道的宽度和深度较小,反应物可以在流动中快速、充分地融合;合成反应中的反应物的用量也较少,对于昂贵、有毒的反应物的用量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减少,提供了环境友好合成研究的技术平台;在连续流动的方式下实现反应过程,可以精准地控制反应物的反应时间。尤其适应用于异常激烈的合成反应,可以较好地规避爆炸的风险。
2过氧化氢人名反应简述
2.1过氧化氢的Fenton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过氧化氢和亚铁盐的条件下,将α—羟基酸氧化为α—酮酸、1,2—乙二醇氧化为羟基醛。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2过氧化氢的Ruff—Fenton降解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应用于糖类的减链或脱羧,将过氧化氢、铁盐与醛糖酸进行反应,可以得到减少了一个羧基的醛糖。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3过氧化氢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可酮或环酮转化成酯或内酯,这种合成反应要在过酸下实现。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4过氧化氢的Harries臭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将烯烃双键断开,并在还原条件下获得醇或羰基化合物;在氧化条件下获得羧酸和酮。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5过氧化氢的Dakin氧化反应这种反应是在碱性过氧化氢的存在前提下,将芳甲基醛或酮氧化转变成酚。它的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6过氧化氢的Algar—Flynn—Oyamada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在碱性过氧经氢的氧化反应条件下,将2—羟基查尔酮转变为2—芳基—3—羟基四氢苯并吡喃—4—酮。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7过氧化氢的Milas烯烃羟基化反应这种反应是指烯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钒或铬氧化物的催化条件下,被过氧化氢氧化,转变为顺式邻二醇。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8过氧化氢的Baudisch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过氧化氢和铜盐的存在条件前提下,将苯转化得到邻位亚硝基苯酚。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2.9过氧化氢的Brown硼氢化反应这种反应属于烯的硼氢化—氧化反应,通常应用于醇的化工合成。其化学反应式如下:由上可知,过氧化氢的有机合成人名反应,应用极其广泛,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3过氧化氢在有机化工合成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过氧化氢在有机合成的中的实践应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绿色介质如:临界流体、氟相、离子液体等参与其中。过氧化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多种如:氧化反应、羟基化反应、氧卤化反应等,并从反应起始物和目标分子而言,可以应用于如下有机物的合成过程:(1)过氧化氢在醇的氧化应用在醇系列的化工合成过程中,过氧化氢是必不可少的化学试剂,由于醇系列如:仲醇、脂肪族伯等产物,极易与过氧化氢试剂产生氧化反应,因而应用极为广泛而重要。醇在过氧化氢的合成作用之下,便会生成羟基化合物,形成良好的循环状态。然而,醇的氧化与其他化合物不同,在钨、锰、硒的化合物之中,醇系列产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甲醇是常用的醇系列产物,它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乙二醇。由此可见,醇系列的氧化反应有其常见性和特殊性,需要在化工生产中加以严格而有效的控制,使其产品与市场的安全标准相契合。(2)过氧化氢在烯烃的氧化应用过氧化氢在烯烃中的氧化应用也是极为常见的类型。在不同的反应条件前提下,过氧化氢可以实现对烯烃的氧化,生成类型不同的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使用催化剂,则可以对氧化反应条件实施有效的控制,使烯烃在过氧化氢的反应作用下,转变为环氧化物。然而,对于分子量较大的烯烃来说,其氧化反应又有所不同,烯烃要与钨酸盐、磷酸盐、转移催化剂按照1:2:1的比例,加以混合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转移催化剂主要是采用常见的甲级三辛基氯化铵的环氧化催化剂。在这个氧化反应中,由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酯的环氧化物是塑料的增塑剂,因而显现出氧化反应的重要性。在氧化反应之中,由于钨酸的作用,过氧化氢对链烯的氧化,可以开环生成邻二醇,随后在催化的反应作用条件下,过氧化氢又将烯烃轻基化,使之成为顺式邻二醇,在这个反应中,过氧化氢对链烯具有立体的选择性,当生成顺式邻二醇之后,如果条件充足,邻二醇还可以被进一步氧化,生成酮和醛式酸,实现对植物生长的合理调节,并可以广泛应用于对芳香醛的制备生产过程之中。如:茴香脑制茴香醛。(3)过氧化氢在芳香烃中的氧化应用在金属离子存在的前提下,过氧化氢可以与芳香化合物在氧化环境内,产生极为剧烈的反应,其反应后生成的产物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些反应后生成的产物主要有氧化偶联、羟基化、支链氧化等混合物。在化工企业的冬麦制备芳香烃产品的过程之中,如果需要在制备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产品,就需要使过氧化氢与芳香烃产物充分结合,具体的方法是先利用钴盐、铁实现催化作用,在过氧化氢参与的条件下,与20%~30%的苯酚产生化学反应;随后,当化学反应终止之后,即会生成70%~80%的邻苯二酚。这种化学反应极为迅速,也可以获得较多的合成产物。另外,在乙酸存在的条件前提下,过氧化氢可以与芳香烃反应,使芳香烃物质的侧链与过氧化氢产生氧化反应,生成酮、醛的化学反应,具有极为重要的工业价值和现实意义。(4)过氧化氢在羟基化合物中的氧化应用醛是相较于醇而言的更易被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合物,它可以在缺少催化剂的环境下,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作用而被氧化,并生成羟酸。但是,醛与醇不同的一点在于,芳香醛物质是极为特殊的物质,它在碱性环境下可以与过氧化氢产生“达金反应”,在这个环境作用下所生成的甲酸酯会在水的溶解下,得到比原料少一个碳的酚。它在酸性环境下,可以与过氧化氢产生反应,对环酮进行反应处理,生成二聚环烷和三聚环烷的过氧化物,在对其进行加热和分解之后,又可以生成大环烷烃和内酯,这是制备大环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但是产率较低。另外,在酸催化的条件前提下,羟酸可以与过氧化氢产生反应,生成过氧酸,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一旦产生酸,则会迅速与反应物发生反应。这种过氧酸具有比过氧化氢更为优良的氧化作用。(5)过氧化氢在含磷、氮、硫化合物中的氧化应用在碱性存在的条件前提下,含磷、氮、硫的化合物与会过氧化氢产生化学反应,得到产率较高的硫醚,硫醚还可以被氧化为亚砜或砜,在氧化反应中生成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便会生成四烷基秋兰姆化二硫。硫醇、胺在与过氧化氢的氧化反应之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这种氧化反应通常用于制备炎黄酰胺。
4结束语
关键词:无人机 航测 山区 电力工程 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050-02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全省80%以上的地区为山地、高山地,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省内的电力线路工程路径一般都远离居民聚居区域,往往沿着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地区布设,尽可能减少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因为征迁引起的工程造价、时间成本的巨幅上升。这就造成了工程地形条件复杂,勘测设计难度大等现实困境。如果采用以往输电线路勘测作业方式,需要大面积砍伐路径通道,既不环保高效也不符合福建省政府关于“青山挂白”整治的要求。同时,由于非航测的作业方式,路径方案需要在获得现场测量数据之后才能确定,造成现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定下的路径方案缺乏全局观和整体性,往往会随着线路往前推进,新出现的种种障碍因素对前面已选定的方案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最终造成重复工作量巨大、效率难以提升、工期滞后。所以采用航测手段辅助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已是大势所趋。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全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充沛。这也造成了传统的大飞机航摄窗口期极为短暂,另外由于山地地形,即使在晴天,也会因为山区特有的地形云而无法利用大飞机进行航摄。而且,随着主干电网基本建成,目前省内输电线路基本以短线路为主,以赣龙铁路配套220 kV输电线路工程(下称:该工程)为例,总线路长度为82 km,分散为3段,分布在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每段长度20~40 km,如果使用大飞机航飞,一方面时间窗口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航飞收费也较为高昂,从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看都表现较差。
随着近年来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测绘工作应用无人机获取影像数据。无人机体积小巧、机动灵活、生产效率高、综合成本低,在小区域和飞行困难地区的高分辨率影像快速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利用固定翼无人机航摄系统,对该工程项目区域进行航空摄影,获取影像数据后利用Inpho、HelavaDPS等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立体场景,并在该立体场景内完成线路路径优化选线工作。
随着近年来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测绘工作应用无人机获取影像数据。无人机体积小巧、机动灵活、生产效率高、综合成本低,在小区域和飞行困难地区的高分辨率影像快速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利用固定翼无人机航摄系统,对该工程项目区域进行航空摄影,获取影像数据后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立体场景,并在该立体场景内完成线路路径优化选线工作。
1 无人机航空摄影及航测内外业
1.1 航带设计
依据项目任务书,在无人机航飞技术设计软件中,进行航摄技术设计。考虑到测区为零散分布的带状高山密林区域,技术设计时特加宽部分区域,以确保加密分区中可以有足够的区域选定接边点。
1.2 航空摄影
采用燃油动力无人机执行航飞任务,搭载传感器为佳能5DⅡ型数码相机,焦距为35 mm,像素尺寸6.41 μm,像幅大小5 616×3 744像素。该项目一共航飞10个架次,获取影像超2 000片。经检验,96.2%的像片倾角小于5°,像片旋偏角、航线弯曲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1.3 外业控制测量与调绘
该项目外业控制测量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3度带正形投影,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航测外控作业主要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坐标点量测,采用GPS-RTK、CORS-RTK等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测量,沿线路路径走向合理布设外业控制点。共布设主控网点15个,像控点186个,外业控制成果精度较好。
由于该项目是输电线路工程,在进行像片调绘时,从满足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的角度出发,对关注点进行详细调绘,对其他低敏感度地物有选择地取舍。详细调绘了线路附近的电力线、通讯线、道路、河流以及对线路路径走向有影响的地物和地貌,如炸药库、采石场等,为后续的路径优化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
1.4 空三数据处理
该项目按航摄分区共建立10个作业项目,每个作业项目对应一个目录,作业项目的所有相关数据都存入对应目录。作业项目建立后进行空三作业,依照影像输入、内定向、图形区域建立、自动点测量、交互式编辑、控制点量测和区域网评的步骤进行处理。表1为某分区的空三加密精度检查表。
1.5 空三成果导出
由于航测路径优化系统是基于HelavaDPS二次开发的软件系统,其立体显示模式是基于单张像片的sup文件,sup文件里记录了该像片的位置参数和姿态参数。这一模式与前期空三处理的摄影测量软件有所区别,所以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工具,读取空三数据成果文件,快速生成HelavaDPS能识别的sup文件,这样就实现了不同摄影测量平台的无缝兼容。
2 线路路径优化
2.1 展绘及调整路径
在HelavaDPS的立体场景中,选线人员将初步设计路径展绘到全数字影像地形图上,并做初步调整,使路径基本成立。选线人员带上立体眼镜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一个一个模型仔细观察路径两旁的地物与地貌,如同观看立体电影。通过其测量模块,量测建筑物、电力线、通讯线、采石场等对线路有影响的地物到路径的距离,以及陡峭地貌的坡度,加上对地物地貌的识别及时向他们提供线路是否跨越房以及房屋的属性,局部地段立塔条件是否具备,能否跨越电力线,以及转角的度数和数量、转角间的距离等信息,从而确立路径的成立与否。
2.2 电子模板实时排位
将数字高程模型DEM转换成ASCII文件,运用断面提取软件扫描三线断面和电子模板软件进行杆塔的优化排位并检验杆塔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根据排位的结果,返回立体模型上观看地面是否具备立塔条件。同时,可加入交叉跨越信息,排位的结果及相关参数全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每基塔位都可按坐标返回到立体模型上。由此可判断在规划的塔型下,路径是否成立,若路径不成立,可马上重新调整路径。
2.3 优化成果输出
选线完成后,对排位中间成果、最终成果、最终路径等数据均可存储和导出,还可将相关数据转换为AutoCAD支持的dwg数据格式,方便线路设计人员调取和使用。最终路径确认后,利用出图模块,叠加等高线、调绘信息等内容,生产工程全线的正射影像路径图。
3 结语
(1)此次工程化应用,探索了在高山密林区域,以输电线路工程的勘察设计为应用背景,对带状区域进行勘察测绘,应用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和Helava航测路径优化技术做无缝对接,应用于输电线路工程的路径优化设计。该工程基于优化设计的线路方案,比初步方案的线路方案线路缩短了10%,节省了1 000余万元的工程总造价,减少了拆迁量和植被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可以看出,在中小面积的面状或带状测区,无人机航测相对大飞机航摄或者工程测量,具有较大的效率优势。相对于大飞机航摄,其具有较大的效率优势,能尽量抓住每个航摄窗口,虽后期增加了一些像控的工作量,但使用福建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Fujian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FJCORS)的情况下,总体仍然表现出了很强的效率优势。相对于工程测量,航测能全面发挥其作业效率优势,尤其在高山密林区域,生产的安全性、数据质量等都有显著提高。
(3)此次成功的工程化应用经验表明,在电力勘察设计领域,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航测路径优化技术适用于风电场等电源建设、电源接入主网的中短电力线路的勘察设计、电气化铁路供电线路建设的勘察设计。在长大电气化铁路干线、长大输电线路建设日趋饱和的大背景下,新的核电、风电等电源建设会成为建设重点,其接入主网的中短线路需求会增加,因此中小区域的勘察设计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为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在电力勘察设计领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数据整合技术模式应用
对各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较为常见,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为显著。基于整合、分析统计数据基础上,为公司、单位研究事物发展动向与趋势提供有效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属于数据整合范畴,且最为常见,是一种以普遍结果为指导而预测未来趋势的行为。针对水利工程设计而言,统计、分析技术数据是工程设计中所蕴含的数据整合任务,并正确反映设计结果与实际设计结果间的参考值,为综合水利工程设计设计与实际结果创造有利条件。
1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即共享或合并两个及其以上应用的数据,创建一个多功能的企业应用过程。针对数据整合的具体概念,在业界具有一定混乱性,例如,应用整合、主机整合、系统整合、数据库整合以及存储整合等。诸如此类的不同概念,其实质是基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计算机系统整合的内涵与外延,是计算机系统整合下的多种技术手段与整合方式。
2 分析数据资源环节
为满足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完善水利工程数据资源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数据资源分析,需合理应用设计决策分析模式。基于设计决策过程中,确保数据统计的有效性,促使数据体系更加完整,达到提升运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同时,强化不同数据类型的利用与整合,统筹、协调外部结构情况与内部资源,提高数据利用有效率。然而,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决策中应用效果并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大增加了数据分析工作量。
一方面,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工程数据利用率偏低。信息平台与系统间缺乏兼容性,致使不同平台间提出数据困难,加之不同信息系统接口与平台未得到统一,增加数据库集合和统计工作开展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未对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与记录,大大增加后续工作开展难度。鉴于此,为满足决策信息系统发展需求,应用数据整合技术,高度整合办公管理、图档数据资源、计划经营管理以及项目设计流程等各项工作,实现数据集中平台的统一性。
第一,在整合与应用数据库资料的过程中,做好不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工作,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管理与技术设计环节,保证水利工程设计与预期要求目标相一致。第二,强化数据模块化分析,提高生产信息数据库利用率,提高数据库整合与分析工作效率,致使工程设计建设中数据资源分类合理化。第三,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建设流程的管理力度,确保图档设计与综合办公管理决策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水利工程数据整合分析与工程设计建设结果的对接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针对招投标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工程合同以及顾客资源信息等,构建健全的信息库。在使用合同信息过程中,以信息库中的信息为依据,高效审核资质,保证产品交付使用合理化。总之,在设计水利工程时,必须重视项目信息环节建设工作的开展,其中,任务命令库、项目工作信息数据库等均属于该范畴。在分解项目任务时,严格控制关键流程与路径,提高任务资源分解的信息化程度。
3 优化数据整合体系
优化数据整合体系是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基于集成建设信息数据库的方式下,满足水利工程建设数据信息整合的需求,保证SQLSERVER数据库的应用和建设的合理化效果,协调发展工程技术与理论数据,满足工程技术设计需求,促使数据库性能得到优化,提升资源有效性。与此同时,强化应用触发器功能,提升信息提出有效性,提高信息资源查询性能。针对数据信息整合技术而言,编程开发人员工作经验与对实际操作的理解程度是影响信息整合和提取效率的关键因素。另外,基于外部因素影响下,数据分析与整合效率难以得到保障。专业性与标准性不强是数据库开发和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整合、分析发展现状难以达到统一化效果。因此,水利工程设计部门应加大对数据库的研发与建设,促使数据整合效率得以提升。
目前,数据信息整合常见的运行模式是ETL模式。ETL模式具有协调技术数据的作用,促使数据转换环节得到优化,提高数据抽取有效率。然而,ETL模式所具备的协调与优化作用正是水利工程数据库建设与设计所需要的。基于ETL模式下,实现对特定目标水利数据库的优化,达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整合与交换效果,与水利工程数据库使用与设计需求相一致。ETL模式,在改善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整合数据传输过程与联系过程,迫使数据资源使用率得到提升,充分发挥数据模式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优势与价值。以ETL模式为前提,优化处理垃圾无用数据是水利工程设计中数据库建设需重视的问题,为数据整体性能提供保障。针对不同数据库与信息库而言,在优化数据平台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连接应用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与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目标。同时,可借助特定数据转换软件,达到数据共享与应用效果,实现数据间的交流与转换,提高数据整合效率。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设计合理应用数据整合模式,有助于提升工程管理决策水平,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效率,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设计的可靠性提供保障,达到决策科学化与合理化目的,推动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工作的发展。鉴于此,水利工程设计部门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数据整合模式,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仰彬.水利设计环节中数据整合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15.
[2]蒋鑫,丁建彬,马一鸣.水利工程设计中数据整合技术模式的应用解析[J].科技展望,2015,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