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计算机硬件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硬件体系

第1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EDA技术;计算机专业;硬件体系;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硬件类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若计算机硬件类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实验平台,开设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就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1.1硬件设备投入高,硬件项目开发周期长

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硬件类实验消耗很大,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做保障。此外,硬件课程建设周期也较长,硬件实验项目开发也非一蹴而就,实验教师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电子学知识,而且需要反复的实验和长期的实践,才能自如的设计实现,这一过程比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或一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要难得多和慢得多。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及实验项目长周期开发难以满足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步伐。

1.2教学实验台的设计针对性强,硬件线路相对固定,实验内容受硬件设计的制约

很多教学实验台的设计针对性强,是针对某门课程而开发设计的,硬件线路部分相对固定,其扩展性很有局限,更新实验内容受硬件设计的制约。硬件实验设备的高投入和实验器件的大消耗,在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在现有硬件设备上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开设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难以实现。

1.3硬件实验教学彼此脱节,缺乏系统化的实验体系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必修课程一般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与通信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选修课程一般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这些课程之间彼此存在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当能逐步建立起整个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技术,掌握计算机的控制应用。但在具体课程和实验安排中,却往往忽略并割裂了这种内在联系,实验内容没有从模块化、系统化的角度整体考虑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控制应用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阶段性、模块化、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十分重要和必要。

2构建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

EDA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出现及不断推旧出新,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EDA技术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硬件设计技术,而且将在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体系实验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采用EDA技术可以实现硬件设计软件化,其实以软件实验替代硬件实验的方法也将是计算机硬件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早已不用那种传统接插式箱式实验台,采用EDA技术进行硬件实验,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修改和重构,实现系统编程和硬件逻辑设计的软件化,设计方法较灵活。由于所有的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利用软件来完成,不需连接导线,修改测试极为方便,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与通常的实验手段相比,“软件化”实验无器件损耗,可节省实验经费,并减轻实验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量。采用EDA技术将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硬件设计的兴趣。因此,构建EDA技术贯穿于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2.1研究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设计递进层次的实验结构

要合理设置计算机实验课的结构,在强调计算机实验课之间的逻辑顺序的同时,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衔接,上下呼应,以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统一。建立基于EDA技术的基础设计、综合设计、应用研究设计三个递进层次的实验结构。

基础设计:主要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运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例如,数字逻辑实验课程中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中功能部件的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课程中I/O接口部件的设计,学生用EDA软件原理图和硬件描述语言的方法在设计或描述这些功能时,必须清楚部件的结构与性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以基础设计实验替代验证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能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综合设计:综合所学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设计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如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与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课程结合,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中断控制器、总线控制器的设计,及RISC、CISC的CPU优化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可以在单科单个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实验内容打通,建立统一的平台,完成多科目的综合应用。实现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达到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融会贯通。

应用研究设计:进行软、硬件综合设计,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例,此时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就不仅仅是单个或综合的实验教学了,而是一个总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的设计项目或软、硬件综合设计。学生以接近于实际应用环境,完成高质量综合设计为训练手段,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与工程的概念。如基于SOPC的嵌入式设计项目,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应用系统设计作为主要训练目的,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个硬件系统、软件环境有较全面、较系统的掌握,才能完成设计任务。

2.2以EDA技术为纽带构建阶段性、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仔细研究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阶段性、层次化、系统化的实验体系。EDA技术好比纽带,将那些分散的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有机地连接起来。具体可构建如下几个层次的实验:

(1) 数字逻辑层次实验

完成常用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以及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逻辑系统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熟悉EDA设计的的全过程。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层次实验

主要完成运算器、存储器、CPU等大规模器件的设计,通过计算机的功能部件或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计算机接口与通信技术层次实验

完成计算机I/O接口部件的设计,侧重于硬件逻辑实现,如定时/计数器、中断控制器、DMA 控制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VGA显示器的控制电路等。

(4) 计算机体系结构层次实验

完成诸如RISC、CISC和总线控制器等的设计,实现计算机的各种组成部件或整机系统,追求结构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的能力。

(5)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层次

主要完成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的设计和软硬件综合设计、多机容错系统设计、多机并行算法设计等,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开发和运用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任务调度和管理,最终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

3实现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的措施

3.1增设EDA技术课程是当务之急

EDA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主要介绍当前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的主导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及PLD的体系结构、硬件描述语言HDL、EDA开发工具和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实验教学是EDA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如基础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应用研究型)的实验,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EDA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熟悉EDA设计的全过程。

EDA是以PLD及其开发板为硬件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HDL和EDA技术为开发工具,以软件设计的方法实现硬件的功能。EDA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掌握某种HDL语言和某种EDA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思想,能够用形式化的方法来描述硬件电路,并能综合运用先进的EDA技术对设计进行仿真、综合和测试、验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高校早已经在计算机专业应用EDA技术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和CPU的设计。国内著名高校近年也在计算机专业开设了EDA技术课程,开始应用EDA技术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在计算机领域应用EDA技术是计算机硬件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还没有开设EDA技术课程或在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还不能自如应用EDA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尽早增设EDA技术课程。

3.2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设置

精选一些基本的实验作为计算机实验的必修内容。在内容选取上,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如以基础设计替代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以训练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在实验类型的设计上,强调实验项目的设计,拟定方案、调试方法等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上得到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应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目的实验,如基础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创新设计型或应用研究型。合理设置计算机实验课的结构,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衔接,前后呼应。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层次实验,学生需掌握EDA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熟悉EDA设计的全过程;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层次实验,学生需掌握嵌入式处理器组织结构,如NiosII CPU软核或MicroBlaze CPU软核。

3.3抓好计算机硬件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其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将影响学生久远。从事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值得思考的是,在当今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迅速,实践教学指导难度加大,社会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教师仍然被定义为“教辅人员”,在岗位津贴、晋升职称、项目申报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与重视实践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合谐一致。需要尽快转变传统的观念,抓好计算机硬件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计算机硬件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进行新技术培训、实践教学方法培训;此外,加强与企业单位横向合作,鼓励老师走向社会,多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建立开放式EDA实验室

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使得在一个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成为可能。SOPC集成了硬核或软核CPU、DSP、存储器、I/O及可编程逻辑,采用基于SOPC的实验平台,使学生调试、验证自己的设计项目成为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软硬件协同设计实验,面向DSP等实际应用的实验,基于SOPC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等,使学生能够应用EDA技术完成大型硬件的原型设计,或进行创新性课题的研究。

由于PLD自身的特点,学生最初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借助于EDA工具完成设计输入、编译、仿真和综合,这样学生在普通的计算机上即可完成PLD设计的大部分工作,最后再到EDA实验室进行编程下载和验证。借助EDA技术学生能完成涉及多门硬件类课程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硬件课程后,就可以采用EDA技术,自行设计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设计或复杂应用系统设计。

采用这种模式开设硬件系列实验,建立一个一定规模的EDA实验室,配备一定数量的SOPC实验台和配套的计算机。这并不需要很大的实验室,也无须与学生规模相配套的实验设备,在计算机上安装各种成熟高效的EDA工具,实验室作为开放式实验室,可以是实验时间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EDA技术的应用贯穿于计算机硬件体系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得到极大提高,这无疑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发展迅猛的学科,实践环节是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合理

的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硬件基础,提高学生设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至关重要。构建系统的EDA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有利于随时更新实验内容,开设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建立EDA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必将极大地推进计算机专业硬件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万晓冬,王友仁等.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4-6.

[2] 郑秋梅. 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石油教育,2002,(2):69-71.

[3] 艾明晶. EDA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硬件体系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0):88-91.

[4] 徐煜明. 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的研究与改革[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3):83-86.

第2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趋于多样化。在诸多培养方向中,大部分专业是基于软件理论与应用方向的偏软件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而在这些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又以软件教育为主。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应用范围广、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扎实的硬件知识基础是计算机类人才正确理解计算机,掌握软件开发机理的关键,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区别于短期培训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同时,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1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

1.2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中开设的硬件实验课程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往往提供了实验的所有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对实验的实用性进行延伸思维,只按设定好的正确线路、程序、步骤、数据一一照做。这样的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学习,通过实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不到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要求。

1.3在认识方面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努力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硬件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2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思路。

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盘考虑各门计算机硬件课程,把他们捆绑起来,统一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既要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现象的发生,又要做到各门课程的无缝衔接。在教师方面,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搞好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做好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大兴趣导向的实验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建设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课程建设方法,按照“整合─分科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整合阶段,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门课程进行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工作,并重点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合:a.《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整合。在《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b.《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整合。整合中侧重于硬件编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芯片的指令与功能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微机系统,并具备扎实的硬件编程基本功,有利于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分科执行阶段,依照整合阶段所确定的大纲及教案,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各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引入课程认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合阶段,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例如万年历电子表设计、贪吃蛇游戏机设计等集趣味性、设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此阶段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融合所学硬件相关知识,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

3结论

本文阐述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方法,本方法将硬件相关课程通过整合-分科执行-融合的过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晦涩的硬件知识,同时将硬件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为评价本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课题组将此系统引入了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系统的建立,学生对硬件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4-147.

[2]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45-46.

[3]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孙晓燕.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4]惠丽,吴玲.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8-79.

第3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组织体系;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具备计算机素质;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强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历史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传奇,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追求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创新意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构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结构的发展,了解其技术发展的概貌。

(三)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计算机新技术和应用

包括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层次多,但课程和课时都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把教学手段、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

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讲授过程和演示过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案、多媒体软件演示课件、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等。

学生经过上述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才能体会到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前一个思考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内容到具体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部分;后一个思考则是提高、联想的过程,从一个软件联想到更多的软件,这是面向发展的部分。

为进一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以及考试环节之间的互相配合,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更好地实施管理,我们还进行了网络化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支持学生有约束地完成开放式上机实验。网上考试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异地实验与同地考试相互结合,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环境体系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二)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三个计算机考试系统。

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四千道试题和答案。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课题组研究了与改革方案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近500多张幻灯片、20多个屏幕剪辑,还有其他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种声音和图像文件等。这些幻灯片远远不只是一个单纯播放文本和图像的幻灯片,而是在上面放置了大量“对象”,可以执行各种功能。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而,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以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为例:第一部分为计算机概述,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类型和用途;第二部分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如操作系统的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计算机管理、帮助系统等;第三部分主要是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等;第四部分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在该部分中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知识、Internet的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新的教材还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五)教学内容变化快,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而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前瞻性,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2]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第4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策略分析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技术不断的发展的进步。但是当前计算机发展侧重于软件技术,对于硬件的设计安全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就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且硬件的整个安全性问题会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所以仅仅是发展软件技术是远远不行的,没有计算机硬件作为载体软件就没办法运作,这对计算机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现阶段希望部分计算机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硬件的安全设计上,保证软件技术和硬件安全同时进行,这样也对计算机在今后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计算机硬件的安全问题进行举例研究,并对计算机安全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希望能够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有所帮助,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 计算机硬件所面对的安全隐患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当中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逻辑部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安全问题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计算机运行当中最重要的三个部件控制器、存储器和运算器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的系统运行。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CPU(中央处理器)、硬盘等处理系统的安全设计问题是关注的重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信任度、信息内容的隐私性、版权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外部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影响,今年来信息泄露问题是有发生,攻击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取计算机的信息资料,或是损坏其内部的处理系统造成计算机的整体瘫痪的状态,这样对于计算机的安全非常不利。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也会由于使用者的操作失误,造成整体的硬件系统瘫痪,或是信息外泄的现象,这样对于计算硬件的安全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计算机硬件安全的概述

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的设计安全,是对于内部信息的安全问题考虑。主要的信息安全就是对于信息的处理、应用和保密三个部分的设计安全,同样使用这对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在一方面加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也就是避免使用盗版的软件或是浏览不安全的网站,这样就能在基础上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再加上相关设计人员对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控制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硬件的安全问题。

3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现状分析

3.1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发展现状

现阶段计算机的设计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传输信息的安全以及计算机内部的安全防御。首先对于传输信息的安全,由于计算机属于庞大的网络信息终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作为媒介浏览网络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数量较大,而且涉及范围较广,人们在获取到信息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安全问题,这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网络病毒的侵入,造成计算机硬件安全隐患问题。主要通过人们平常浏览信息网页的时候,部分恶意病毒就会通过网络入侵到使用者的计算机当中,主要就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泄露情况。

上述问题随着现阶段技术的发展,通过相关杀毒拦截软件可以解决,但是在部分杀毒软件当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下面就是针对内部的安全防御问题进行讨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内部安全防御软件多种多样,不同的软件开发公司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是在安全防御软件在防御过程中,对于病毒信息库没有升级更新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无法识别信息是否具有危险,这样就造成内部的防御系统受到损坏病毒入侵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

3.2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分析

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这要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节约成本的相关问题,对于安全的设计较少,在目前的网络环境当中,计算机的硬件安全设计主要针对木马病毒的恶意侵蚀系统的问题,木马病毒能够攻击原始芯片,并产生一定的恶劣问题,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会是芯片的内部信息泄露,所以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直接影响了硬件的安全性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4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的策略分析

4.1 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

内置安全确认,主要是在计算机芯片的测试和制造过程中运用PUF技术和EPIC技术通过电路设计方式来保护硬件IP。计算机硬件内置保护的流程工作大体如下:原始设计好的IC在IC制造厂采用PUF技术后得到芯片变异了的PUFID,经过EDA工具编译后得到物理版图,先前得到的PUFID与加密后的IC数据信息合成得到校验密钥,接着可以在IC的物理版图中预先选择关键区域,将校验密钥加密后的验证模块附加在原始设计好生成保护的IC版图,最终用于IC产品制造。这样在充分了解内置保护工作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性。

4.2 检测外置辅助安全

对于目前的检测外置辅助安全问题,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新阶段采用的RAS技术也就是远程访问服务,利用远程操控的方式,结合可信的密钥管理,并配合其内部的公开密钥和私用密钥对加密芯片的相关信息存储到标签电路当中,私用的密钥一般存储在密钥存储其内,对于外部安全问题主要是密钥存储器产生作用。

4.3 在计算机硬件研发中注重安全设计

在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过程中,不单单要注意技术层面的保护检测,更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设计理念、工作侧重点和设计人员等。在计算机硬件的研发进行时,质量和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加强设计研发人员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加强对计算机硬件安全性能的注重,从内置和外置入手,做好安全设计。

4.4 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中注重创新技术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应该考虑到当前网络大环境信息多样化的问题,网络信息不断的更新当中,之所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会出现许多问题,是因为相关的设计设计人员对于当前的信息网络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使当前的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对于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应当注重创新,也就是跟随当前的网络环境,掌握网络信息发展趋势,并且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做出一定的改善,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信息系统,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做最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有利于计算机的使用和今后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为了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掌握网络发展方向,做好内部系统的更新维护工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相关人员对于网路的安全维护,这样就能够保证计算机今后的硬件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只有保证计算机硬件信息的安全,再加上软件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使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从而有利于今后人们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科超.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

第5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需求;构建;宽基础;分层次;活模块;多证书;课程体系

一、前期准备

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托原有校校合作优势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节点的区域优势,与区域内工业园、电脑培训学校、广告传媒中心、印刷厂、广播电视台、数码影像有限公司等与专业相关十余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二、调研、了解市场、确定专业方向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与相关计算机行业企事业尤其是与联合办校合作校,校企合作中多家企业的信息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对中职层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的结构、能力要求、确定了计算机应用的专业方向为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画设计、计算机应用几个专业。

三、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成立开发团队。成立由专业负责人及主要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专业教师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实践者。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针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将计算机相关企业员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总结提炼,确定“三位一体,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策略。(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和企业能无缝接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在设计、制作和从事相关产品营销、多媒体设计和策划方面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广告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游戏制作、多媒体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决定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制订时要考虑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恰当比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环节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专业课与综合实践环节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由此既能体现教学质量,又能综合体现学校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中职国家级示范院校的需要。(4)教学大纲建设。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制订教学大纲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重点、难点。既要明确体现出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体现出教学过程的科学规范,同时还要能够反映出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必须制订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5)考核办法。针对课程特点制订规范的考核办法。考核重点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试方法为技能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

四、产学合作内容

专业设置上紧随市场走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实践课程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由校内教师承担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主要针对动漫结构速写、PS图形图像处理、Flash设计、3DMAX模型制作、动画运动规律、3DMAX材质贴图、材料动画、Premiere pro影视编辑等课程进行产学合作。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聘请其他高校教师和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多熟悉二维动画、三维动画、FLASH设计、游戏软件设计等方面,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二是鼓励青年教师业务进修。通过努力,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日趋完善,日臻成熟。

专职教师要进行常规及专业教科研活动,不定期深入企业实习,始终保持与市场接轨,带领学生长期从事本专业的企业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专业教师对相关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知识,树立正确教书育人理念,正确处理教学、科研、服务之间的关系。

六、学生素质建设

第6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5

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践课程,被人为地划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采取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典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这种课程体系逐渐在高职教育中淘汰,原因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侧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这种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与未来职业岗位脱节,不能根据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随着高职生源质量下降,企业用人层次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省及周边省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在对企业职业岗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提炼了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服务衡阳市、湖南省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软硬件维护等技能,能胜任计算机操作、系统维护、Web开发、电子商务建设、网站建设、移动平台开发等工作,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IT行业技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 职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的调研、统计、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明确了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从就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就业岗位,其中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了Java程序员、Android程序员、Web前端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和图形图像设计师;发展就业岗位包括了软件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工程师(架构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员)、软件维护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技术类)、数据库工程师、图像设计师。从人才培养方向划分,可分为3个方向,即Web方向、Java开发移动程序方向、媒体设计方向,其中Web方向为本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

根据计算机职业岗位层次化、细分化的需求状况、任职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行业对计算机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态度评价标准,与湖南青鸟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智邦科技有限公司、衡阳新浪潮、衡阳同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衡阳市远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信鸿科技、中兴网信衡阳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深入调研,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知识范围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分产业进行细分,按工作岗位能力形成与拓展的需要,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项目包、套餐制、递进式”课程体系。

3.2 课程体系模块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共五部分构成,形成以体现专业文化素养要求的素质提升为先导,以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专业平台课程为基础,以体现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体现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为关键,以体现专业拓展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承接的,具有对接职业资格考证鲜明特色的“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素质提升课程包括了“基础”、“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及应用文写作、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11门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应用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等6门必修课程。

专业定向课程包括了数据库设计与开发、Linu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Java Web程序设计、Java Web高级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ICT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图形图像处理实训、网页设计实训、网络工程实训、IT认证、Java程序设计实训、WEB应用开发实训等14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了军事训练(含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实训、生产实训(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5门必修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有音乐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现代礼仪、演讲与口才、个人理财实务、旅游常识、文学鉴赏、普通话、形体训练、网络安全、实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多门选修课程,学生从中选取4门课程进行学习。

3.3 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课程设置

以下就几个典型的职业岗位,分析其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对应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具体如表1。

4 结束语

工作岗位及能力目标分析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包括对工作岗位、典型任务、能力目标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课程设置。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只要以当地本行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实践为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为社会服务的方向,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都丽莎,张龙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通讯,2015,(09):1314,29.

[2]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4):5457.

第7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欠缺,学生始终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程序的操作上;人才短缺匮乏,普遍表现在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少;此外,教师队伍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5年,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占工业销量产值的三分之一,将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年产值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IT人才缺口约在6万~9万人。调查数据中显示,按照我市IT产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产值2500亿元时,人才缺口将高达30万人。

1确立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规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计算机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庆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定位的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影视编辑员、网站设计师、IT产品营销师、文秘、排版技术员和程序员等。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及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采取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哲学、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及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在课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1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式为,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利用暑假,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办公技能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顶岗工作;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顶岗实习,将在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进行顶岗实践;第三学年就进入毕业设计学年。前半个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需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网页制作等专业性工作。

2.2确立符合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的,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理论,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或企业认证的考核鉴定并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解决时间与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授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2.4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3构建市场项目认可的考核制度以适应院校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同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关于计算机专业只是针对个别理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因为行业分工体系的不同,技术工种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基于传统的认可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考核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以项目或者作品考核代替笔试。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在设计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作品设计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市场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用市场需求认可度来完善现有课程评价考核中的不足。

4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且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其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和监控,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多花时间。

参考文献:

[1]董红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

[2]吕岩.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

[3]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简介:

李芳(1979~),女,山东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可信技术等

第8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实现培养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及适应生产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功能,从实际考察存在的特点及自身的情况。改善管理模式,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分析专业状况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具备有稳固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的软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熟悉网络安装、网页设计、硬件维护、多媒体处理和管理、维护的能力和软件开发,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培养具备有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根据于毕业生就业的发展方向来看,许多毕业生都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专业单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对自身的专业不扎实,不能满足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研究分析,在专业培养的过程找中,应该仔细分析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了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征、功能、内涵等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内涵及结构进一步深层了解分析,对改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着促进的作用,从而不断的提高培养新型人才的质量。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应用

实践教学应用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验、课堂实验、毕业项目设计、专业顶岗实习等等。实践教学应用体系是由软硬件构成的,硬件环境包含于校外合作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训机房,则软件环境包括有实践教学大纲、、实验计划、、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等等。

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具备良好的实践性与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及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精神。通过学习本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发展,更是改进实践教学的要点。对计算机科学概念、操作应用及理论的了解,应该要不断的去验证科学理论,及自主独立完成操作,温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二)了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根据工程流程和既定的质量保准,高职院校相关教职员工需要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认真的改善教学计划,目的是要达到教学质量索要求的目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保障机构和实践教学活动为前提,以达到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目标,依据制定的特定的运行规则与质量标准,采用一些管理策略手段,有利与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熟练成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及多方面信息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实践教育质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实践教育质量在校内实训环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质量保障体系主体不同,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部分,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内部保障体系包含有专业教学团队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及学校,与外部保障体系紧密相连,主要是负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则外部保障体系是属于区域性的教育保障机构及全国性的高职教育保障机构,其中包含有行业组织、专家,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实施高职实践教学鉴定。

四、培养改革的教学方案

(一)培养专业化细分

针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讲,对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目标不是很明确,通常关于计算机应用的课程都会进行广泛开展。比如:多媒体设计、网页制作、、网络应用、平面设计等等,很多学生一般是什么都学了,但是,感觉又什么都不会,只是学习表面的一些皮毛。关于计算机是设计多元化、行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计算应用型来了解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型人才的短缺,比如,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信息管理这些人才远远是供不应求。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打破了常日笼统的的格局,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划分,制定相关的实用的细分专业方向。

(二)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

高职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专业化培训与当地的行业需求,产业结构紧密相结合的,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科学发展观,在开设专业课之前,首先要做多方面调查,跟专业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单位,明确当地需要的专业人才,针对学生具备有哪些专业能力,例如,依据一些企业管理注重数据库的开放等相关课程教学。然后在进行制定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

(三)和企业合作进行培养

大部分的专业培养中,结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算机应用专业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其我们要考虑到跟其它企业相互合作的前提,并且,充分利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对于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由学校来安排。专业核心的技能课程可以通过借助企业的一些人才来进行培训,从而能够解决学生的就业之忧。

五、结束语

从实际需求出发,改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要根据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发展需求,构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磨练成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才能、职业及专长的匹配,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符合自己的岗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董静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J].教育探索. 2010,4(09) :99-100.

第9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硬件 故障 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中常见的故障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当中,硬件是整个网络运行的载体,也是网络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旦硬件出现故障问题,会对整个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影响。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网络适配器、连接线、路由器等等。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这些硬件设备常常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服务器故障

在所有的计算机网络硬件中,服务器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硬件设备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部分,它的故障多数都是由具体的部件问题引起的,如主板故障、CPU故障、显卡故障、硬盘故障等等。导致这些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件自身原因。由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个别元件老化、电路板故障等问题,致使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其二,外在原因。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服务器所处的运行环境,如潮湿、灰尘过多等,另一方面则是人为拆卸服务器没有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进而导致服务器故障。

(2)网络设备故障

由于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相对较多,若是这些设备彼此之间不兼容,则很容易引起故障。在网络设备故障中,线路故障比较常见,引起此类故障的原因主要是电磁干扰,所以在建设计算机网络中硬件时,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抗干扰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应当予以重视。

2计算机网络维护的有效途径

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当加强维护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日常检查维护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计算机网络硬件的故障发生几率,就必须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工作,不但有利于延长硬件的使用寿命,而且还能预防网络故障。在具体检查维护中,应当先对交换机、线路、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检查,看其是否运行正常,有无故障现象,随后,在对硬盘、内存、显示器等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故障硬件应当及时进行维修或是更换。此外,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清灰,以免因灰尘过多引起设备故障,清灰过程中,应以风扇、风道等容易聚积灰尘的部件作为重点。

(2)故障诊断方法

计算机故障具备多种表现形式,在计算机维修之前,要先对计算机故障进行诊断,根据计算机启动原理查找硬件故障原因,而后再有针对性地实施维修措施。计算机故障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替换法、观察法、隔离法、插拔法、综合判断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等。当故障诊断出来之后,采取重新拔插、更换换件、给主板放电等维修措施解决故障问题。

(3)服务器维护

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关系到计算机网络的稳定运行,为了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必须重视服务器的定期维护工作。在服务器维护过程中,可应用网卡冗余技术,用来确保服务器冗余备份与负载处于均衡状态。此外,在工作站设有网关的情况下,如果工作站向不在本地路由信息表中的计算机软件频繁发送信息时,那么就会大幅度增加网络内部广域上的链路负荷,进而影响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此必须重视这一点的维护与管理。

(4)内存与硬盘的维护

在维护管理计算机内存部分时,要对内存条及时升级,选择与原内存条相同品牌的内存条进行升级使用,并且确保用于升级的内存条与原内存条的外频相同,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更换计算机内存条时,要确保更换内存条的工作电压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电压一致。若内存条发生了氧化现象,则应当使用橡皮擦擦除氧化层;在维护管理计算机硬盘部分时,为避免损坏硬盘,应保证在不断电的状态下进行硬盘的读写处理。若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要使用硬盘,则要避免移动硬盘,并将泡沫或海绵作为硬盘保护层,做好硬盘的防震工作。在硬盘的日常维护中,要避免喇叭、手机、音响等具有磁场的物件靠近硬盘。

(5)加强线路维护

在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过程中,对布线系统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电源,坚固耐用的线槽,以及传输质量较高的网线,以此来提高线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进而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为了保证线路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有与线路布置相关的档案资料全部都应当妥善保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此外,由于网线的布设较为复杂,若是某一条线路出现故障,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找出。为此,可在对布线系统进行维护时,对网线进行编号,这有助于故障的快速排除。

3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可靠性,应当网络硬件建设过程中,对各种故障问题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维护途径,减少或杜绝故障的发生,不但有助于确保网络正常运行,而且还能延长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吴小玉.企业计算机网络维护平台搭建及治理案例分析[J].电力信息化,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