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教育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一轮的课程的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保证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一、新课改需要有学习、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教师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普及,要把基础打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学习的能力。教师如何把音乐你、表现的重点体现出来是关键问题,今天孩子也在变化,他们在网上接触到大量新的音乐知识,在不少的孩子当中,有的真的是无师自通,进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教师必须应时展的要求,要学习新知识,要力求创新,没有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的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二、要吃透、理解课改精神,做好音乐教师转型工作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新课程给了教学很大的挖掘,不仅考验学生对教师综合素质更是一种挑战。对音乐教师而言,音乐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促进了这种变化要顺应时展的要求,这也是课改的最大成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积极认真审阅音乐教材,教参等资料,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各种模块相互交流的教学思路,取长补短,对整个教学材料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每个章节的教学进行了补充和取舍。
三、落实学生课程选择权是课改中的全面实现初中音乐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的具体体现。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和音乐较好的学生大胆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多方位的学习或单项深层学习,以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初中音乐课程目标。
四、解决好课程编排是保证课改的必要前提,运用课外训练场地、舞蹈厅、体育馆、第二课堂活动室等场地进行教学,要充分考虑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等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与展示,同时还要根据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拥有教学场地来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失,井然有序。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每一个细小环节。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的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音乐教学;合作学习;初中教师;积极主动性
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停地向前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推崇。而作为初中的音乐教师,理应有意识地来探索合作教学的方式,把握合作教学的机遇,并充分地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提高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为在以后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而努力。
一、初中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明显的变化,它鲜明地提出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同样也提出了“应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初中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结合起来,合理地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以团体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以及要求的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音乐思想的一个主要的场所,在新课改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实施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学生不应该存在心理上的压力,应该将自己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之间彼此尊重互相沟通,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获取音乐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当下初中音乐合作学习的现状
当下初中音乐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不够和时间不足两个方面。
在参与度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有的教师在教授一些民族歌曲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制的三角铁和沙球来进行表现,但是学生在明确了自身的表演内容之后,教师却自顾自地弹奏,没有照顾学生的演奏,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有的根本就不会敲,有的学生甚至在捣乱,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展示。
在合作时间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合作状态,学生的讨论过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还会因为自身的一些私事还有赶时间的原因,中断或者干预学生的合作学习。譬如,在某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就“风琴的演奏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可是正当大家讨论激烈时,教师却因为怕拖延教学时间,打断了大家的讨论,进入了新的教学环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合作的效果。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改进策略
1.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智力或者能力。例如,在进行新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促使相邻两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巩固新歌的过程中,可以从游戏转变为小组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地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努力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效,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为了能够使合作学习这种机制长效的坚持下去,教师应该致力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学生搭建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重视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客观地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班级内不定期地举行音乐会,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我们也可以对以往的测试方法进行改良,除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测试外,还应该设立合作表演的奖励加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让他们合作排练,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的平台,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参加,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获得音乐知识。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音乐教师应该倡导积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和交流,这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探索合作教学的方式,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当下的良好机遇,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音乐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山平.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改革,2009(8).
[2]谢婷玉.运用小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音乐教育,2009(9).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1
一、学生现状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到五年级十六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情况分析,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年龄小、组织纪律性较差,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个别差异,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中、高段年级学生则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都需要加强,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对上课的管理。执教的十六个班级学生音乐由于年级课程跨越比较大,我会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音乐教材内容有:歌曲八课,每课还包括“音乐欣赏”、“器乐”、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歌: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欣赏: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器乐:各种器乐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的能力。视谱:通过学习认识弱起小节、长调、短调等。
三、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1、通过歌唱,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少年。
2、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3、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4、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5、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四、具体方法和措施:孩子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强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1、深挖教材潜力,备好课,上好课,让每节课都有一个闪光点。
2、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孩子们既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孩子们,在他们乐于接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孩子们很喜欢流行歌曲,但现在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爱情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以有选择的给孩子们多听听他们喜好的音乐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处理好矛盾的“两面性”,在适当时间用通俗歌曲可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适当把握好这“度”!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常规教学
第二周:第一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三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四周:第二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五周:国庆放假
第六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七周:第三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八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九周:第四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一周:第五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二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三周:第六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四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五周:第七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六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七周:第八课:教授新歌,了解调号拍号,歌唱形式
第十八周:歌曲的复习,知识与技能的检测,音乐欣赏
第十九周:音乐会表演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2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音乐学科教学研究的工作思路是:组织和引导中小学音乐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艺术教育工作工程规程》,进一步深入研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品质。要以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以课题研究和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基地的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器乐进校园”和各项艺术活动,努力促进我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2.进一步健全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研讨活动。
3.组织高中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必修模块进行集体备课,开设研究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小学、初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实施能力。
1.继续组织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课标本新教材的实践研究,组织和开展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培训。
2.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学习常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能力。
3.搞好高中音乐各选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工作。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才艺大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积极发现、总结、推介教学第一线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
7.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三)搞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部分音乐教师结合音乐学科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模块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
2.研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关注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表现,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学生的音乐活动之中。
3.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初中学生音乐学业考核、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为抓手,组织课题组老师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4.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与进修,对青年教师的范唱、伴奏能力要有一定的考核要求。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小学、初中音乐学科中心组会议。
2.思考器乐进校园有关事宜。
十月份
1.十月教科研月主题活动。
2.武汉8+1城市圈交流研讨会。
十一月份
1.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唱歌,唱好歌》专题研讨会。
十二月份
1.音美教师才艺大赛。
2.小学音乐教师器乐进校园活动初步验收。
元月份
1、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要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音乐课又是是美育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所以作为音乐老师,上好音乐课责任重大。
在新学期以新的音乐课程理念为指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体制。通过培养
学生在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选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优势:
1、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
2、接受能力较强,敢于尝试接受新事物
3、有主动学习动向和能力,有了细腻的思想感情
劣势: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个别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意识淡薄,不喜欢学乐理,观念不正确。要根据其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三、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套教科书有以下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明确小学教育目标,落实《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体现基础教育观念,打破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学科体系,面向学生的实际需要。3、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科书》采用单元的形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单元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主要分为唱歌和欣赏两大部分。“唱歌”、“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经精心设计,巧妙的被分布到各个单元,较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任务
1、唱歌能够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欣赏能够欣赏我国各族和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3、合唱学习多声部歌曲,做到音准、和协、动听。
4、乐理熟练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五、教学措施
1、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及能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如奥尔夫教学法)
2、以“教师的范唱美”、“语言美”、“节奏美”严格要求自己
3、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吸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4、将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旋律”、“图谱”、“游戏”等“原本性”教学内容与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5、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准备丰富精彩的音乐课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当今音乐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1]
【关键词】
音乐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发展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音乐课堂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娇子,不仅时代呼唤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音乐课程的标准也对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辅佐教学技术用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之中。[2]
1.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现代冲击,音乐教育课堂也不例外。传统的方式基本上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无聊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的远远不足以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要求。我们十分有必要对音乐课堂,乃至整个音乐教育进行一场巨大的改革甚至是革命,对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偏离严重影响着我国当代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教育,具体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学的乐趣使其自发自动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让其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启迪灵魂,让音乐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从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生活之美,进而让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采用合理的音乐学习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文追求。
2.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传统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优点,其一扫传统音乐教学空洞无聊的缺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教学优势。在先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领下,原本很多昏昏欲睡的学生变得精神抖擞,个个生龙活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获得音乐乐趣和提升审美体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获得更大愉悦感,这样做就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计算机多媒体能够让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对创造出理想的教学学习环境十分有帮助。
(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已逐步蔓延在现代教育各个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广泛运用于中学音乐课堂之中。“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话。这句话形象的说出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他是我们当下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施行和贯彻。教学课件里是教师整个的课堂设计,这些课堂设计,优化了板书示范的教学教育效果,提高了教学教育的效率,对于接受教育教学的学生来说,它所呈现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认知水平,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加深了他们知识的深度,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和启发。
二、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
(一)找出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广泛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令人眼花缭乱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课件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中得到多元呈现,很多教师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当作是他们的救星,甚至有的多以计算机媒体课件为主导,音乐课堂的授课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单一展示,给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眼花缭乱,用于教学的装饰性元素盖过了音乐课堂真正应该拥有的音乐主体元素,忽略了——“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这一基本音乐原理。
1.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音乐活动是音乐审美的体验,很多音乐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容易导致音乐课程中呈现的信息量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显得特别紧张,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有效接受时间为十五分钟,过于冗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处于超负荷的接受信息的状态,不免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审美疲劳的欣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一次次的播放。在教学设计时,不应该全靠优秀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设计来增加教学教育质量。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的贯穿,故事的提示,语言的描绘,学生的演唱来进行导入计算机多媒体内容。
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应该使自己如磁铁般一样的去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如号角一样去引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纷繁复杂的呈现,导致教师变得更加依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容。
(二)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方法
如何更好的应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把双刃剑,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于是计算机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策略应运而生。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教育的优化策略: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实时进步的教学教育观念,专业优秀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方法以及课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现实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合法地分配教师自主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比重,广泛开展师生互动互学的双向交流,而且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学手段得以更好的实施,这三个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必须明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思维,鼓励学生认识到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的音乐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转变教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更好的诠释音乐在生活中的多样性,独特性与创造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面对所有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经验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使之有良好的音乐品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使学生为了未来的发展更好地打下基础,成功的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开展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
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手段必须正确合理地协调,使它们共同在音乐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在中小学音乐的传授过程之中,师生互动一方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调动音乐教学的气氛,在音乐教育中,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真正意识到音乐的无限美好和乐趣。
结语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当今的音乐教学课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能更直接地参与到正规的音乐创作之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当今的计算机潮流和其前沿的发展成果。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意识到音乐的乐趣,培养一颗颗爱音乐,爱生活的心灵,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更加卓越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人士共同的美好愿望。
作者:刘艺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琳(1964—),女,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就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从主导性主体与发展性主体互动、尊重学生个性与师生观念更新互补、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互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针对如何转换教师教学观念,所应采取的态度,应具备的素养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
关键词:音乐课程;音乐教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10138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被理解成一种多元“文本”,教学研究领域也开始用多学科语言来解读,这种课程形式的转变在音乐课程中亦得到体现。音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门类,其发展会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得到重视,课程内容转向以生活技能为本,并强调了课程的统整性。对于艺术的价值认识也深入到关于文化与社会面貌的层面;情境学习的方式取代了以往被动接受、单一的学习方式,逐渐消除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分界。面对课程改革的汹涌大潮,音乐课程改革发展也向整体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并在新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背景下,以更加主动积极和开放的状态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要探讨音乐课程改革势必会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在此,我们仅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从教师教学来探索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际发展。
音乐教师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是教师群体里的一份子,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开拓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视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音乐教师的内涵我们也应以新的眼光去理解,为其注入新的解读。当代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是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如何教育学生的教育家,又是在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方面有较高造诣的音乐家。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中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时处于引导而不是领导的地位。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音乐课没有生趣,教师上课没有热情,这些是因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和附庸,而自己一直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师生间形成一种称之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学活动收效差,学生无法发挥主体意识,当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割裂之时,音乐课堂也就变为一潭死水,了无生趣。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中,音乐教师应该以新的眼光去审视,以新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教学。以下从三方面来探讨音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转变,即师生关系的转变。
一、主导性主体与发展性主体互动
对于师生主次关系这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总是有各自在理论上站得稳脚跟的理由。历来我们所习惯的是“教师中心论”观点,在后现代的新型教育阐释学里一般把这种观点理解成基本的教育模式,即“传授式”。在模式里,教师始终充当着一个主动传授知识的专家,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音乐课堂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音乐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教学场所,老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所具有的特权是权威的讲解,学生只是充当学习的对象。近些年,针对这种说法又有不同的观点提出:第一种,“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地位被忽略了,他们才是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中心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我们的思维定向。第二种,“儿童中心式”认为,应把儿童各种各样的需要作为注意的焦点。两种观点带来的结果是动摇了我们坚信的教学权威,尽管两种说法都有自身欠缺之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不合时宜,自身具有的不足越发地显现出来。这时又有人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种说法是一种中和前两者说法的中庸之道,他们认为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然而这种观点还是把教师放在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只是换了一种面貌而已。当然,还有一种更为隐性的教学模式,它也是后现代要对其重构的一种基本教育模式——“促进式”。在此种模式中,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十分普及,对其的依赖也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教师在课堂上充其量担当一位“主事”,给学生指点一下以便在互联网上找到好的、有用的网站,布置一下课题,顺便把学生当堂的质疑解答好,就算完成了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任务,至于其他,教师也不会去费心有所为。其实,不论是哪种教学观点,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近些年来,部分教育家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这种观点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一种人性化的平等对话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认可;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解决好自身的学习问题,对于知识应具有一种积极的迎合心态,这是自身发展的必须,因而学生便成为发展性主体。
我们支持这种“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的论点。因为它既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又没有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引导者身份丢失,恰如其分地处理了师生之间微妙的关系。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音乐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情感体验场所,具有音乐的情感性、审美性、直觉性、实践性、丰富性等特点。学生不仅亲身参与,更要用心感受,把自身的体验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更应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不能把自我的一种意识强加于学生身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对于他们表现出的不寻常理解与表达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带有批判性的见解,教师更应以赞赏式的肯定对其评定。这种融洽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
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渴求是教授对象的一种需要。主动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又是课堂的参与者,有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完整的课堂教学,否则都是失败的教学。这种双方共同组织建造的课堂其实体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主动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这也是音乐教师理应具有的能力。音乐是一种音响艺术,在时空中交互进行,学生需要的是淋漓尽致地表现时间和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知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激发对音乐的激情和热情,使被动无趣的课堂成为他们步入音乐艺术殿堂的踏脚石。
二、尊重学生个性与师生观念更新互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当这么多的个体集中在一个设定的音乐课堂情景中时,他们犹如一首未完成曲稿的组成部分,五线谱中时值最小的音符。而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些“小音符”按他们各自的特点排列好,把他们应有的种种特性充分展示出来,使这么多“小音符”以最自然的形式呈现,成为一首让人心动、充满遐想的“乐曲”。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因为个人原因,忽略了学生在表达个人音乐感受时应有的尊重,总会引导学生往自己设想的方向去思考,其结果是课堂的评定成为一种判断是否具有共性的产品验收。如果说这是我们预想的结果,每个声音都只有一个声调,那么音乐给予人们的无穷尽的想象空间岂不是成了一种幻影。当然,新的教学观主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也并不是一味地让老师顺着学生走,教师要学会从深层次上感受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把音乐课堂的协调组织者的角色担任好,使每个参与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音乐课堂,也是每个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
每个畅游于音乐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但每种声音都不足以把音乐的种种奇妙和绚丽表达完全,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体验,使自己的表达更为完整和丰富。音乐课堂就是一个交流音乐体验之场所,把真我的感知向对方敞开,接受我和你是怎样地共同处在音乐带给我们的遐想空间,让这种和谐的相处显现出来,让每一个和“我”交流过的人得以分享。同时,这也是一种认识自己的途径,从他人的身上看清自我,深刻地了解真我传达给他者的感受。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拥有的不同,并乐意超越简单的差异,进入创造性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体会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享氛围,以达到一种自我的动态调整。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音乐课堂更适合这种处在互联关系中的教学情境,学生个体的沟通和对话,相互协作并共同发展的模式,是音乐带给人们内心欢娱,体现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音乐教师当然也要参与学生的沟通,不了解学生便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并有效地教导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及时去发掘学生在一刹那的音乐感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思,把他们的真实体验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书本的世界里找寻生活的种种踪迹,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一种生活的态度、生存的方式,真正实现审美教育赋予的美学价值。在我们所期望的课堂上,有一种专家分析预测的和谐互动的积极模式,那就是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是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等三方面组成。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方多维度多层次的接触,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并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在动态的、不断的调节过程中,使课堂的气氛始终活跃,这样不仅使师生双方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成功,而且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永远能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促进的大团体。
三、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互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身份所包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似乎也正逐步地发生着改变。教师队伍中一些有“我已经是老师了,不用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学习了” “我已掌握的知识是现在的学生无法超越的,我不必再花时间去再度读书,只要完成好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就行了”……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单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原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里学会与他人沟通以便更好地共同生活;如何学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下去。帮助并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学生是有独立意志与思想的完整个体,无论是他们的思维逻辑还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总是阶段性地处在某个层次上。这种相对的完整还是需要教师去逐步重构与修缮,以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度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们看到,课程改革的意向往往最先反映在教材的改革上。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高校的各式教材在很大程度地发生着面貌的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教材不再是封闭式的,而是结合了多种形式的主题和单元,有着较大弹性和开放度,使学习成为一种挖掘开发式的活动,以点带面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整合的块状知识。同时,教材中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涵盖面比较广,对材料的开发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特别是艺术教材,逐步淡化了技术技能上的要求,开始转向开发学生审美情趣意识的相关内容。以音乐课程为例,课本里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比如说《夏日泛舟海上》 《白桦林好地方》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每一个主题无不渗透着诗歌、散文、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从听、唱、舞、玩中感受出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愉悦。而且在一个单元里介绍了很多音乐知识,例如音乐剧、舞剧、歌剧、交响曲、幻想曲、通俗歌曲、艺术歌曲等各种音乐体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涉及到了现代MIDI音乐的制作、音乐电脑软件的应用等知识。可见,新的音乐课程教材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文本写照,是多年来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结晶。
然而,音乐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并非易事。大多数从音乐师范院校或音乐学院毕业出来的音乐教师,经过“按部就班”式的正规培训后,在灵活运用现有教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上相对欠缺。再加上受以往已经突显出不合时宜的课堂组织、教学法和专业技巧等观念的指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达到在深刻的文化层面上进行教学的高度。
音乐教师应担当起音乐文化的“调解人”,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技能,而且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再教育,为能够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师一职,把跨学科甚至是跨文化的“讲解”工作从事好,使学生对于音乐这种特殊的文化理解得更为全面和透彻,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将大家带入音乐的日益深入的理解之中”。简单点讲,在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音乐教师既面临着挑战,又被赋予了新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在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既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科书,相对于狭小的开发空间和缺乏个性发挥的平台,设计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且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独到见解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让我们的音乐教师有了一个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和设计编排能力,使风格迥异的课程内容在编写上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音乐课程教材在近些年来已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无论是主题还是单元设计都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层面和维度外,还体现出了一种可调节的伸缩弹性。这也意味着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发展的程度来选择一个教学剖析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层层切入、面面俱到。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跨越陈旧的教学平台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一种新的眼光让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已有的教学观念中去。尽可能地去寻找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统整的结合点,开创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实践。另外,不要什么都依葫芦画瓢,教材就是一种媒介,而媒介最终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音乐知识。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应对新知识的能力
音乐课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性训练课程,它也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所能发掘到的、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我们越来越能真实感受到,并要我们去正视的一大问题。艺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艺术成为了联结文科和理科的桥梁,在文化层面上也提升到了足以受重视的高度,成为审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音乐课程在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是音乐教师最先能体会到的。例如初中三年级阶段的音乐欣赏曲《蓝色狂想曲》,是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代表曲目,由于它特定的创作年代关系,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爵士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黑人音乐是否与爵士乐同出一辙;爵士乐在当时盛行的原因,以及各个社会阶层接受的程度差异;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在聆听的同时,还要注意曲式结构上的编排,音色、和弦的渲染效果等等各个方面。教师以知识记忆结合听觉艺术语言,随着音乐旋律的走向,把学生的学习焦点集中到了所设计的一个爵士乐场景,加强了音乐与社会学科的综合;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带有兴趣地去探讨爵士乐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加上视觉的效果,使学生以多种形式来体验音乐给予感性上的升华到理性上的一种创造性思考。这种音乐知识与不同方法的重新组合,突出了审美要素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突出了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四)音乐教师应具备拓展知识领域的能力
音乐教科书注重了整合的块状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因而教材本身的涵盖面广,选择弹性较大,并且结合了与此有关的探讨和赏析评价。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就难以驾驭新课程的教材。为了适应音乐课程的改革,应对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拓展知识领域,不断吸收新的观念,提高知识层面。还要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技能,开发信息方面的处理能力,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新的信息技术当作“工具”加以利用。只有不断处在学习的动态之中,教师才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地解析,让学生受益匪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