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心理咨询;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这是基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人口构成的重大改变: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种和少数民族逐渐占据着各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新认识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其文化特性、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重点。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文化多样性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复杂、其观念及认知行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交流和影响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专业的咨询师不仅仅应掌握对来访者精神状态、人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与全面评估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微妙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咨询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咨询效果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询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给出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学就读于中国一所重点大学,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绩优秀、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女孩。进入大学之后与母亲多次严重争吵,最近一次争吵后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经抢救后呈现中度抑郁状态,持续半年之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总分26分,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学主动前来求助时,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上大学后一直努力学习为了继续读研,自己和母亲对此都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次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是由于她身体不适、没在家努力学习,但母亲却强迫她振作起来,双方争执很久,母亲最后对她说“这个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要么就从这个家滚出去。”她感到强烈悲痛,觉得从小到大母亲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会谈中,咨询师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学的家庭观念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内部冲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决的矛盾。根据她对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认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个人主义理念的:她认为人应该独立、对自己负责,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需求,一切以母亲和长辈的要求为主,为家庭随时牺牲自己的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她从小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是权威、孩子要顺从、个人的决定要服从家庭需要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每当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这种冲突就让她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亲、家庭的需要做对;加之母亲的行为模式是支配型的,总是拿自己的权威和家庭责任等道德观念来压制童同学,最后给童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咨询师将治疗重点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主要是家庭观念——在童同学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冲突而引起她的情绪、压力问题的,帮助童同学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咨询师还对童同学和母亲进行同时会谈,让两人打开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问题和误会;更进一步建议了童同学的家长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童同学和母亲在认知上都有所转变,正确面对了双方观念上的不同,双方之间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来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妻子没有跟过来。他被他的美国室友带来咨询,据室友描述,他经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响到他人睡觉;有多次发现他什么也不做,面无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会谈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都很稳定,主动让咨询师了解到有关他婚姻的状况以及妻子为何不能跟他来。但是每次咨询师试图探索和引出他对妻子是怎样的情感时,他就努力转变话题。他在会谈中从头到尾一直表现出礼貌,但就是不表现他的情感。

相对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显露出很强的阻抗。当他的会谈录像呈现在咨询实践课堂上,欧美裔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难理解。“你对此会有怎样的感觉?”“当你想起这件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基本询问在他身上发挥不了作用。他们认为李先生不可理解、没有情感。

这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了解到,在中国、日本和亚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传统就是社会伦理和秩序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内部的情感,个人情感被认为是缺少社会意义的。东方国家一直强调在公共场合应怎样表现得体而不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类文化的隐私观中,婚姻、亲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认为是神圣但隐秘的,即使是面对心理治疗。因此,当咨询师对李先生的情感问题表示兴趣时,他产生了阻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这样不会轻易表达自己情绪、且对自己深层次情绪和需要不甚关切的来访者,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绪。咨询师明智地决定耐下心来,不着急评论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时间发展融洽的关系。李先生参加了多次会谈后,咨询师才对他的潜在情绪进行了简短的认同,获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咨询师邀请李先生加入小组咨询服务,该小组中都是在异国留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同伴,李先生在与这些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与彼此宽慰;通过这些渠道他排解了对妻子强烈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1.3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别影响了来访者自身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两个案例的有效性都归功于咨询师敏感地关注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询师发掘到了来访者本身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了不一致,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来源;案例二中,咨询师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含蓄隐忍的交流方式,从而采取了恰当的沟通模式,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华德女士是一位聪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与丈夫有着长期的矛盾,因此主动前来咨询。会谈中霍华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个残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个顺从的、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也很难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赞美或者关爱。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长在强调女权主义的西方国家,她想成为有平等家庭关系的妻子,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传媒广告业的导演。

然而霍华德女士每次谈起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咨询师总是站在她丈夫的一边,他建议她成为一个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顺从、放弃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你最大的事业和责任应该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乐,照顾好家庭。”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亚,他在一个蓝领劳动阶层为主体的父权制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义务的理解是传统的:男性应位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只能是依赖者、顺从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系统使他对于理解、接纳霍女士的情绪和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产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绝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共感的方式去帮助他的女患者发现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议让霍女士感到更加压抑和悲愤,几次会谈后她离开了咨询师,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业的朋友的帮助;她毅然和丈夫离婚,和一个温和、支持她、为她的独立自主而高兴的男子结了婚,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一番杰出的事业。

1.5案例四:

卡罗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怀孕了,而她的男友说不会和她结婚。但是无论如何她都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因此她来寻求建议。

在和咨询师讨论留下这个孩子的利弊时,卡罗说,“我知道独自抚养孩子会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她来自新教徒家庭,严格遵循着圣经中的教义而长大,非常不赞同堕胎,认为堕胎就是剥夺一条人命。她明白做一个单身母亲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以此为耻,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尽责的好妈妈。

然而咨询在讨论是否堕胎的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询师一直暗示卡罗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会一团糟,卡罗也敏锐地感觉到咨询师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想让她去堕胎。卡罗对咨询师在她的观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满,她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治疗?“

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东,是一位有些犹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来越低,年轻人的婚前性行为很多,堕胎只要有正当理由——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是可以接受的。当她和督导讨论这次会谈的僵局时,认识到自己真的对堕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导致卡罗很悲伤,在她的超我还不能容忍堕胎这个决定时,咨询师影响她去接受这一点导致她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说破坏咨询关系和效果了。督导之后,咨询师向卡罗承认她的错误,并保证自己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卡罗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生下这个孩子并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母亲。

1.6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于咨询者的文化背景与观念与来访者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别在两性观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问题上,由于咨询者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排除有关文化的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没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处理来访者的个人问题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导致咨询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和冲突。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差异敏感点浅析

以上案例中呈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众多跨文化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在研究、对比东西方文化后,积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异根源和敏感点。为了帮助咨询人员更好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脉络,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价值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敏感点。

2.1 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起源。

亚洲国家自古发展而来,经济模式与信仰模式都强调集体价值。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社会秩序的是靠伦理即道德。这种模式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价值导向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一脉传承,基督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个人价值,社会根基在于个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价值导向强调个人尊严与需求及个性自由发展。

2.2 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责任感的差异是这些基本价值导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咨询。

1)家庭观念:以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家庭利益;子女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牺牲,同时要求子女更加服从,尊重父母的权威。而西方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平等、尊重、友爱,并有明确法律的约束。

2)性别观念:东方国家重视家庭,而家庭对两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传统观念里,男性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两性观,以日本、韩国、中东国家为甚。西方国家在女权运动之后明确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3)责任观:东方文化的集体责任观着重在维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责任观则是以突出个人责任来实现集体目标。

2.3隐私观念、交往方式、运用语言的差异

1)隐私观: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主要维护群体、家庭及他人隐私,这种维护 也同时是对个人隐私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更高要求,在个人空间、个人自由方面的隐私人们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东方国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社会适应性,修身养性、自我收敛、含蓄;

因此客气得体但不直接表达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相对于重视培养个性、创造力、沟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语言运用的不同:东方人倾向以客气、婉转、取悦他人的语言形式,并伴有相对收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动的沟通方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也是其表达的重要部分。

2.4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本身的态度。

据调查,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业不如西方国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存有耻辱感,也对咨询师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产生怀疑。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咨询过程,也是跨文化咨询应努力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三、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调查表明,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愈加明显,这对心理咨询师们提出了跨文化咨询的专业要求。美国多元文化咨询和发展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三大主要派别都已经发展了在实践、研究和培训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导方针。下面一些指导方针是对与会谈和咨询有关的一些总结。

3.1培养文化意识。

1)努力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个体,注意发展意识到个人偏爱或偏见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个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问题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认知模式的。例如,诸如压抑、歧视(性别的、种族的、个人能力的)等外在问题会在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产生很深的影响。

3.2掌握文化知识。

1)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群体以及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差异敏感点,以及他们现在常出现的问题。

2) 学习多样的助人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采纳他们。

3)要知道自己文化专门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

3.3 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咨询技巧。

1)发展能调和不同背景来访者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为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之间潜在的文化差异,防止发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询师应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应尽可能小地对来访者原有的文化认知内容进行干预和改变。

3)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语行为中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东方国家非常常见。

4)尊重来访者的第一语言,保证对其语言的仔细翻译。

5)要保证背景或差异性因素是整个咨询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学会把他们的个人问题与这些背景问题联系起来。

四、小结

总之,心理咨询人员应走出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中过度强调科学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的误区,努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致力于发展跨文化咨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适应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取向》 高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05年

[2] 美国心理学会 差异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东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杨发青 百家论坛杂志

[6] 《跨文化心理健康浅探》方必基,梁世钟 科技信息杂志

第2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海外中资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措施及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资企业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必然会经历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冲突和磨合,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

海外中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相对于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

1、跨文化沟通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走出国门不久,没有意识到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重视不够;外派人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强,思想趋于保守。

2、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沟通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运用所在国语言文化进行宣传、沟通能力较弱,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较窄。外派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对所在国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沟通能力普遍较低。与本地员工信息传达和交流较为困难,很难达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对跨文化沟通重视不够,采取的管理培训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较少,沟通效果较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外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外中资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组织进行对所在国的文化探讨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指导和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因文化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组织协调难度大,员工关系紧张,市场竞争力不高,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是对所在国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培训学习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造成的。

1、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来看,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讲究团结合作,发对彼此倾轧。

2、不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社会生活的憧憬和虚妄的见解,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者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据统计,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占到世界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宗教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不可忽视。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积极倡导不同的人、有的人和无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系列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是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大不一样,如法国人绅士浪漫、德国人细致严谨、美国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热情豪放、中国人中庸善良等等,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差异。在思考问题时,东方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相融合;西方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在分析问题时,西方尽量拿事实、数据和报表说话;在制定目标时,强调目标的可度量性,注重将目标细化、量化、节点化,注重把握事物推进的节奏。东方倾向于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注重“定调”和弘扬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西方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思维模式表现出直觉和归纳。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确认知和充分尊重。

5、行为规范不同。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行政规章和法律规定等。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讲究规则、工作程序和计划性,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人情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信任、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误解、不快,出现决策冲突。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特点,承认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适宜方法,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创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发展来说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要解决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问题,必须从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和谐性。

1、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有效发挥跨文化优势。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空间的逐步扩大,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也从单一的文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的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冲突,给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差异能够带来跨文化优势,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适应多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和补充,能够弥补单一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给跨国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富的利润回报。例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29亿人民币。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的潜在优势,重视跨文化管理,使中资企业跨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国经济目标。

2、着力提高跨文化意识,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沟通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此,要积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敏感地观察和分析文化,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确做出跨文化的判断并积极寻求沟通和认同,

3、加强跨文化学习培训,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营造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尽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的可能性。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授课讲座、敏感性训练和文化适应性训练等,以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要重视员工所在国语言的培训。根据研究结果,采用所在国语言文化直接沟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译或第三方语言文化沟通效果次优,而在非华人社会里采用汉文化进行沟通效果几乎无效,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加强对所在国语言的培训,营造中国跨国公司良好的国际语言文化环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企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又能够处理重大矛盾和纠纷,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海外中资企业要积极推行和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实现企业“经营本地化”,使企业更亲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中外员工,如利用郊游、节日庆典、习俗和文体活动等创造中外员工交流机会,逐步增强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忠诚感。海外中资企业要自觉开展“公共外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信誉赢得所在国民众的尊敬。

总之,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满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钰,周颖.论跨文化交融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18).

[2]陈辉荣.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业时代,2006(10).

[3]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夏先良,冯雷.中国海外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开放导报.

第3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 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第4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商品宣传是国际市场上推销商品和进行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商品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东西方由于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体系,从而人们的观念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语言表达等也大相径庭。因此,在翻译出口商品的有关资料时,须慎之又慎,以免出现“文化冲突”(culture clash)。本文拟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谈在翻译出口商品的品名、商标和广告语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品名的翻译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1.思维切入不同汉语中的“绿茶”翻译成英语是“green tea”,而“红茶”翻译成英语怎么就由红变黑,成了“black tea”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茶叶冲泡后茶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茶叶就有了红绿、绿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茶叶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绿、黑之分便也不足为奇了。“红糖”在英语中被称为“brown sugar”也是相同的原因。我们把用来衡量跑步速度快慢的表叫成“秒表”,也可称其为“跑表”,因为在人们开始跑步的那一刻它就得开始工作了。但在英语中,强调的是它的工作成果是在人们停止跑步的那一刻产生的,就顺理成章地称它为“stop watch”。一个“跑”,一个“停”,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把东西方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思维切入体现得淋漓尽致。2.思维切分不同东西方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切分存在粗细不同的现象,从而用于对这些事物进行描述的语言也有了多寡之别。汉语中一般用“雌”和“雄”或者“公”和“母”来区分性别不同的动物,对于未长成的动物,常常只在其名称前冠以“小”或“幼”,如“母鸡”、“小牛”,等等。但在英语中却常有不同的词来表达,部分动物甚至连它们的产品(肉)也有专门的词语,不妨看看我们熟悉的鸡和鸭的有关表达:表1 英语中对鸡和鸭的具体表达种类统称词雄性雌性幼仔肉鸡chicken cock,rooster hen chick chicken鸭duck drake duck duckling duck

相反的现象,即汉语细化、英语粗化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例如:我们的“锅”、“壶”或“罐”英语中均用“pot”表示;而“馄饨”“饺子”“汤团”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2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芽菜”。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的品名时,要千万小心,以免出错给商品的出口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二、商标的翻译优秀的商标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成为商品质量和特色的象征,从而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要求,因此,商标翻译的成败在开拓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树立名牌意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就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等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又进一步阐述到: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就汉语商标英译而言,英语商标必须能够产生与汉语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功能,不仅要音、形、义完美统一,而且要符合西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要达到这一翻译上的“入乡随俗”,翻译过程中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商标间的作用不对等现象。1.寓意的丢失“红豆”,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商标,因为红豆是象征爱情的相思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饱含其中,把它用作贴近人身体的服装的商标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不管是把它译成“HONG DOU”还是“Red Bean”甚至是“Love Pea”,原有的寓意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消失。有多少西方人知道红豆就如“red rose”象征着爱情呢?就是为了让西方的消费者能更接近地体会原汉语商标的寓意,“玉兔”译成了“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已经成为月亮的代表。2.褒贬的不一我们常常会发现,表达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留下不同的感受。我们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的印象中却是一种可怕的怪物。相反,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有“aswise as an owl”一说,有一出版物就用其作商标,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是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词,如金鸡、白象、孔雀、仙鹤,海燕,山羊、蝙蝠、鹅、,等等,以及数字和颜色词。在英译与这些词相关的商标时,务必小心谨慎,以避免翻译过程中因词义褒贬的变化造成译成的英语商标不受欢迎,从而影响商品的销售。三、广告宣传语的翻译广告的主要功能是打动广大受众,诱发其购买欲。它在商品销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翻译亦然,它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被广大受众理解、认可、接受。文化差异是汉语广告英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都会影响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的效果,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1.价值观的不同汉语广告和英语广告一样,往往借助于其主流价值观来迎合它们的受众,达到打动人心,推销产品的目的。近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价值观仍占重要的地位,追求大同理想,强调群体意识仍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像这样的广告语“我们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您满意,共同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但在西方国家,如在美国,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身份、作用以及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因此,英语广告中极少出现上述的字样。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力”,政府及其行为有着很大的权威性,在广告中常常以“省优”、“部优”、“国优”、“获x x金奖”等作为承诺的依据。据统计我国有30%以上的广告利用获奖来宣传商品。但在西方,对权力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与我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特别是官方的看法,决不认为政府就是权威。在英语广告中也使用权威,但它更注重事实的权威。2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对文本内容的编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在说话和行文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让我们先来看一则中文广告:“象牙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初放曙光的史前文化。几千年来,雍容华贵的象牙雕是帝王贵戚、钟鸣鼎食之豪争相收藏的对象。如今,人类虽已进入太空时代,以料实工精为其艺术特征的象牙雕更值得人们青睐!愿美好的艺术匠心、精湛的牙雕技艺使您满堂生辉。愿集财富、吉祥、艺术、智慧于一身的北京牙雕成为您的镇库之宝!”这则广告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象牙雕来作铺垫,最后才点明了广告的要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螺旋式的思维方式。然而,英语广告受西方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更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方法。从下面这则英语广告便可见一斑:“Give him a diamond,the gift he′ll never forget.Men′sdiamond rings and men′s diamond wedding binds in bold andmasculine designs.Priced from$500 to$2,000.A D iamond Is Forever.THE MAN′S D IAMOND.W hen A Woman Loves a M en.”短短的几行就点明了购买动机、款式、特点、价格等与商品直接相关的信息。因此,受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英译汉语广告时,可采用保留、替代、删减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否则西方的受众会觉得广告的有用信息不多,从而导致广告的吸引力不强。3心理特点的不同我们知道在西方,人们尤其是女性,很忌讳被问到年龄,而在我国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这一忌讳的。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特点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差异在广告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很多汉语广告中,特别是在许多食品广告中,为了突出其受众的广泛性,常常强调“老少皆宜”,许多时候它被译为“suitablefor both the old and young”,忽视了“老”在西方文化中的忌讳性。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一些英语广告中的表达:“...efficacious for grownups and children...”(Leephick花旗参茶)“...the most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health drink andrefreshment for both sexes of all ages and in all seasons.”(鹰牌花旗参茶)“...convenient for ensuring healthy nourishment forgrow ing children and the whole fam ily.”(Dumex奶粉)同样,在我国的许多广告中常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科技技术”、“用科学方法”字眼来强调产品制造过程的科学性。可是,对于处在科技发达背景下的西方人们,物质产品的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更崇尚的是自然和返璞归真。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不难看出要翻译“经几代技术人员的努力,吸取现代先进工艺之精华......”这样的广告宣传语,下面的哪一译文更合适。(1)It’s the result of many years of intensive studies doneby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of our factory and is refined w ithmodern advanced technology....(2)The natural flavor is imp roved by years of researchedstate2of2the2art technology....翻译不但要求译者思维灵活,知识丰富,善于联想,更要求译者有敏锐的文化嗅觉,涉及出口商品的翻译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正确的品名,精美的商标,诱人的广告,才能把我国更多的商品推向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广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参考文献

[1]N 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J.B rill,1964.

[2]N ida,E.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2lation.Leiden:E.J.B rill,1969.

[3]汪 滔.克服重重文化障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86-88.

第5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交际套语 语义冲突 文化差异 交际适应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33-02

在频繁的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与合作必然要通过交际国主体语言来完成,其中英语与汉语中的交际套语成为了商务沟通最为广泛和最为普通的语言。在交际场合,看似普通的洽谈、参观、拜访、约见、宴请、馈赠等礼节性套语,以及迎来送往过程中的招呼语、问候与寒暄语、致谢与道别语等,却能体现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出人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在交往过程中发生文化冲突,而冲突造成交流沟通困难,构成理解合作上的障碍。因此,对英汉交际套语语用规约及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跨文化交际的种种不适,这对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尤显重要。

一、“入场”和“出场”式套语文化对比分析

R.A.Hudson(1980)分别将“入场”和“出场”(Entries and Exits)比喻为“招呼语”和“道别语”。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入场”和“出场”式惯用套语主要包括迎来送往过程中招呼、问候、寒暄、感谢及告别等。看似普通的迎来送往,其内里往往大有乾坤。成功的语言交际,取决于得体地使用语言。其中包括在跨文化交际大环境下用语规范,便于理解,符合习俗和礼仪等。

(一)招呼与问候

打招呼和寒暄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是商务交往初始接触时最为普遍不可或缺的用语,也是沟通人际关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开端信号和桥梁。中西方招呼语的基本功能并无太大区别。中英双方招呼与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其在使用上有共通点,都是一种愿意与对方交往的礼貌表示,旨在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风俗、思维习惯等方面差异,招呼与问候又时常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在具体运用中礼俗规范也不尽相同。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个人行为独立自主和个人领地不容侵犯,因此招呼语的主要特征就是“问候”。例如,“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How’s everything going”“Have you been on holiday”“Hello”等,其格式简单,通用性强,重在对人礼貌,而不是感情的表达,充分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简单明了,所以使用的对象和场合也较广泛。而相对于英语问候语的平等直接,汉语问候语则显得更加随机应变。招呼语中大多涉及别人的饮食起居嘘寒问暖,见面寒暄时可涉及各个方面: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如中国人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live”“What’s your salary”。作为一种问候或者寒暄的方式,这类日常询问在中国文化中只是用来表示关心,目的在于建立友好的交流气氛,至于问题的答案倒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但西方人对此却多避讳,这是一个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于涉及个人的年龄、薪酬、婚姻等个人隐私很是看重,这样的询问往往会使他们不快,感觉对方有意刺探隐私而拒绝回答,导致交流无法进行下去。英美国家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关于天气、爱好和旅游等话题。比如说“It' s fine today,isn't it”或“It' s raining hard,isn't it”等等。看似普通的招呼、问候也饱含着东西方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场白的“冲突”会直接影响后续交流,把握和理解东西方文化特性,最大限度地削弱或避免交际开端中潜在的文化冲突,才可能为接下来的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相应的交际目标铺平道路。

(二)致谢与道别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认为人们见面时互致问候标志着交际活动的开始,而相互致谢与告别则象征着交际活动的终结,二者都具有促进和加强社交关系的功能。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故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致谢规约。

在交际过程中,致谢语有“谢谢”“感谢”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感谢词自身的修辞运用和对感谢词的修饰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强度,如英语中的“Thank you”“Thanks a lot”“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enough”等表示汉语中的太感谢了、十分感谢、非常感激等等。在“致谢”方面,英国人使用“谢谢”比中国人要普遍得多,他们时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对家庭成员也不例外。但在中国文化中,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另外,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致谢语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别。在英美国家,通常采用直接言语行为致谢,如对于对方花费时间帮助自己,英语中最恰当的致谢表达是“Thank you for giving me your time”,而在中国,汉语在表达感谢时几乎采用隐性致谢语间接感谢。受别人道义上的帮助后多半会说:“让您费心了”“让您受累了”“真过意不去,浪费了您不少时间”等。当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结束道别时,客人与主人自然又互致表示感谢的客套话。英语国家的人道别很注意对双方接触的评价,以表达谢意或愉快相会的心情。若是初次见面,分手时常会说“It’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Thank you for a very enjoyable evening”,通常情况分手时人们通常会说:“Nice seeing you”“Nice to have met you”“Sorry,I have to go. Nice talking with you”“Goodbye,and 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中国人道别时一般则会以感激的心情以及贬己尊人(disgrace oneself to honor others)的态度表示谢意。例如:“今天受益匪浅,谢谢您的赐教”,“您的指点很受启发,谢谢教诲,以后常来常往”,“对您的热情款待,真是过意不去”等等之类的话。[1]p45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是由对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

适应不同文化中的谢意或道别之情,并使其真正成为交际的“剂”,交际活动才可圆满地终结。

二、不同交际场合礼节性套语话题选择与适应

跨文化商务活动涉及不同场合,在商务接触中的洽谈、参观、拜访、约见、宴请、馈赠等各方面都将涉及到礼节性套语的选择、翻译与适应。由于跨文化因素,中西方日常交际礼节性套语必然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一句礼节性套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因此,涉外交际应当具备对异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力,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及时调整逻辑思维,进入到对方的语言背景中去,进行恰当的翻译与成功的交际。

(一)参观与洽谈

户外参观或圆桌洽谈时常涉及一些对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彼此适应的问题。比如说,在一种文化中被认可的做法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禁忌,在一种文化中崇尚的价值观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重要。

首先,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在一些交际场合对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要避免听起来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就必须在译入语中做出一定的调整,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对等交流、彼此认同和相互理解的目的,这样交际才可能显得自然、得体、有礼。如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变为: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不恰当的翻译和不考虑文化差异的翻译产生的误解会直接影响到双方谈判交流,甚至引发交际冲突。正确的翻译当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户外参观接待涉及的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差别。如在一些参观场合,西方人对中方安排助理(兼翻译)的一路陪同,甚至任何一个景点都不放过感到不快,觉得自己没有私人空间,隐私权受到侵害。特别是交流中的一些习惯性客套话引起的冲突更觉尴尬。参观结束常听到这样的套话:“Thank you”与“It is my duty to do so”,这是中方陪同外宾参观后外宾表示感谢以及中方的回答。“Thank you”是出于礼貌,中外双方都能接受。中方用“It is my duty to do so”(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个句子(在汉语中是谦逊的回答),却使外宾容易误解,其含意可能是:不用谢,我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否则,我是不会做的。他们对于这种热情的款待并不理解,究其原因,这便是文化差异所使然。如果将“duty”改为“honor”的话,则更容易体现出己方代表的乐意与深感荣幸,这样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好客与热情,又能让对方受之坦然并心存感谢。

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而见面之前,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进行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进行交流的双方至少要有一方深入到另一方的文化中去,渐渐适应对方,并用对方的文化模式去理解对方的善举,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二)宴请与馈赠

宴请与馈赠是商务活动的一项礼仪习俗,也是彼此认同和相互理解的一种交际策略选择,它对于巩固跨文化交际成果以及在各国文化中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民族的宴请客套话和宴客礼仪是有差异的。宴席上常听到中国人说这样的套话:“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本是客套话,可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会认为,既然宴请我们,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诚心,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则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另外,中国人热情好客举世闻名。中国人宴客以劝酒劝菜为礼貌。但英语国家的人请客,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只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绝对不会勉强别人,[2]p43主人最多说一句:“Help yourself,please.”而中方习俗中的劝酒文化在西方人看来,则尤为显得鲁莽与勉强。其次,在送礼和收礼方面,不同的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礼俗,套语表达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中国人馈赠礼物时往往会说:“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即便是用心准备的昂贵礼物,也时常用“薄礼”这种说法;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会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同样,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等客人走后才拆开。同时受礼时通常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让您破费了”等客套语。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Very beautiful! 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等等。

由上可见,在与不同文化的国家建立商务关系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宴请与馈赠礼节,从而使宴客与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交际套语,虽仅仅是跨文化商贸活动中的冰山一角,但文化差异带给交际的影响不容忽视。驾驭文化差异、寻求文化协同途径,克服双方在价值观、习俗和思维习惯方面的冲突与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融合与并存,彼此间才可能有良好的友谊与合作,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交际成效。

【参考文献】

第6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目前,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商家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市场方向,争取能在这个商业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知道,商家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都会普遍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推向世界。商品如果想顺利地出口并在国外占有一定的位置,这就不仅要求产品本身要质量优良,而且产品的介绍、商标翻译要迎合国外消费者的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产品及商标翻译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是积极的,它能给消费者留下好的印象,激起他们内心的消费欲望。而不成功的商标翻译对消费者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形象。而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东西方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贸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以及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要重视其文化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要兼顾国外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忌讳、文字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同时注意应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语意传达完整贴切,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正确运用好语言,使中西方文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2 商标的翻译

众所周知,商标在产品销售中起到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汉语的许多商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这些文化内涵要通过翻译完整地反映于译文中非常困难,因为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而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能够设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译出的商标才有意义。比如,我国着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为“White Elephant,”在字面上,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不准确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这个大臣发觉这头白色的大象很棘手,它的胃口极大又无法安置,但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候着它。不久就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狮子)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真是威力无比,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我国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多年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它具有上乘的质量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与白兔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不无关联。但假如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或许销量会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那里的人们不会喜欢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是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词,如金鸡、白象、孔雀、等,以及数字和颜色词。在英译与这些词相关的商标时,务必小心谨慎,以避免翻译过程中因词义褒贬的变化造成译成的英语商标不受欢迎,从而影响商品的销售。

3 广告宣传用语的翻译

广告的主要功能是打动广大群众,诱发其购买欲,它在商品销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翻译亦然,它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被广大群众理解、认可、接受。文化差异是汉语广告英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广告离不开语言,而广告用语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一个较难的领域,国际商务英语中,广告词往往带有跨文化、跨语言的色彩,任何广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成长环境、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的效果。比如,宣传中国海南岛的广告语 “欢迎你到天涯海角来” 在对外宣传英语时曾经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而 “The End of the World” 有“世界末日”的意思,试想一下,当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广告时,有谁还敢来游览“天涯海角”呢· 那么,商务工作者将它译为“Welcome to 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再如:有一则广告“Take the TOSHIBA,Take the world”这里的Take一词的翻译是关键,不能按照字面将其译为“拿来”或“带来”,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拥有东芝,拥有世界。”有些广告语在东道主国很出色,但是被翻译成外语之后便显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所以对于这种翻译,多采用四字成语、生活谚语等来展示它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的是翻译时的灵感和经验。例如:

1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2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3The new digital era数码新时代。(索尼影碟机)

4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他人效仿(理光复印机)

5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佳能打印机)

6Take time to indulge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

7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

8Just do it只管去做。(耐克运动鞋)

9Make yourself heard理解就是沟通。(爱立信)

10Start ahead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

看这些经典的广告语翻译,翻译之后语言的力量更强,更富有创新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

4 商品名称的翻译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汉语中的“绿茶”翻译成英语是“green tea”,而“红茶”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黑,成了“black tea”。这是因为汉语是就茶叶冲泡后茶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茶叶就有了红、绿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茶叶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绿、黑之分便也不足为奇了。“红糖”在英语中被称为“brown sugar”也是相同的原因。

中国许多出口特产,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语译名,这些译名已形成一定的模式,若译者随便“硬译”,必然会造成物名分家。如:清凉油: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Jiang oil,风油精: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you jing;另外还有“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 和“卷心菜”。我们把用来衡量跑步速度快慢的表叫成“秒表”,也可称其为“跑表”,因为在人们开始跑步的那一刻它就得开始工作了。但在英语中,强调的是它的工作成果是在人们停止跑步的那一刻产生的,就顺理成章地称它为“stop watch”。一个“跑”,一个“停”,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把东西方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思维切入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的商品名称时,要千万细心,以免出错给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如,我国着名老店品名的翻译:全聚德—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吴裕泰—Wuyutai Tea Shop-Since 1887;同仁堂—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1669;瑞蚨祥—Ruifuxiang Silk-Since 1862;荣宝斋—Rongbaozhai Art Gallery-Since 1672;王致和— Wangzhihe Gourmet Food-Since 1669。这种译法既保持了老字号原有品牌,又介绍了产品,让外国人一目了然,使用公元纪年突出了老字号悠久的历史文化。

5 提高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51 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词语的意义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并与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关。语境不同,词汇的意义也有差别。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经贸合同中指“合资企业”,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多个投标人为了满足招标人提出的条件暂时结成的联营体常译为“联营体牵头公司的名称”。“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的是“总包(交钥匙)工程招标文件。”此外,现代英语中一词多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汉译时如果不懂专业,随意去选择词义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结果不但使译文失去原文的规范性,也会使译文令人费解,使读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10000 pieces

如果订货超过一万件,我方将给予你公司一个特别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这笔钱,他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拿去贴现银行贴现。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ie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汇经纪人只赚取这些差额,即利用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价,以小数点表示的贴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词,但分别用于不同的专业,即表达三个不同的意思。外贸业务中表示“折扣”,银行业务中表示“贴现”,而外汇业务中表示“贴水”。可见,这里的discount一词的翻译极为关键,翻译时一定要格外谨慎。

52 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

比如“亚洲四小龙”这一词语,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众所周知,这个词语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对当时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迹所作的评论。但英文的原词却是“the 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s”。这就是鲜明的文化对照。尽管谁也没有见过“龙”的庐山真面目,但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龙早已被刻画、渲染得淋漓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威武雄壮,生气勃勃。而虎是地上的动物。在中国以及亚洲华裔中,人们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历代皇帝穿的是龙袍;北京紫禁城的台阶上雕刻着龙;中国以前的房屋屋檐上都刻有龙头;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尊贵地位”。然而,由于思想文化意识不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是指凶恶的鬼怪。含有贬义。而tiger(虎)被认为是“勇猛,富有进取精神”的象征,在这里,虎与龙,这两词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表达一种赞叹。因此当有人把“tiger”翻译成中文的“龙”时,就更能确切的表达原意,并被人们接受。这也是“亚洲四小龙”之所以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的缘故。现在许多西方人就用MaoTai 一词指代中国的酒,而不译作 wine 或alcohol。实际上英语表达的wine与中国产的白酒有所不同,它指不含酒精的酒,即汉语中的“黄酒”,英语中white wine 指白葡萄酒,red wine指红葡萄酒。在英语里白酒指含酒精的酒,叫liquor或alcohol。

从上面这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译者不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就不能做到准确地翻译出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一味地按字面意思去翻译不仅是错误的,同时也完全传递不了笔者要表达的意思。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谈不上确切地理解和翻译。

第7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1.引言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婚姻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离婚率较中国高得多。在美国,如果某一对夫妇的婚姻历程能够超过五年,人们就会为此感到吃惊。他们会想,和同一个人相处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吗?而如果有人说自己要结婚,他将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时,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吃惊。对多数美国人来说,当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情时,就会考虑并最终选择离婚。而中国人受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束缚,以及考虑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也许会维持所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且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中国人。

2.2对赞扬的反应的差异。

听到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说:“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国人在表示接受赞扬时,会高兴地说:“Than k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有失礼貌;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不够虚心。在称赞别人的问题上,也会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中国人还忌讳男士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否则就会认为他不够稳重,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却很平常,被夸奖的人往往颇为高兴。

2.3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Lucy等),而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此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中国长期以来尊师重教,对于老师,学生是不能当面直呼其名的,否则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称呼涉及礼貌,按上下、长幼有别的传统体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常尊称比自己年长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如“小李”,以表示亲切。

2.4时间观的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尊重过去,人们敬老尊师,重经验,重资历,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中国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在他们看来,将来是更重要的。另外,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赴约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别。对于美国人来说,一般的社交时间差是5分钟。如超过5分钟,迟到者就必须向对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约方面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淡薄。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对于正式的社交约会大都准时赴约。

2.5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礼节与孝道,人们行事应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们往往以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2.6等级观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确定等级和地位的标准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在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贬己而尊人”的交际规范,说话时尽量抬高对方的地位。如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后,往往会补充一句,声称那是自己的“拙见”,请求对方“指正”、“帮助”,即便其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明显尊卑之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甚至子女对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彼此意见不同时,常是各持己见,不会仅仅因为对方年长或地位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2.7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个人融入集体,依靠集体,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国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愿受到别人的干预和限制。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家庭内部的道谢方式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着不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很少说谢谢。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在家庭内部不注意讲礼貌,而是中国人表达谢意的方式较含蓄,不常说出口。而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无论长幼,只要接受对方的帮助就要表示感谢。

中国人常把提供某种服务或物品等看作是热情周到,比如中国人在宴请别人时爱劝食且不停地为客人添加饭菜以表示热情周到,有时甚至劝酒,使得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而西方人只是会礼貌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加饭菜或饮料。

“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暄语,类似于英语的“Hello”。但对不了解汉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此话并非是寒暄语,而会认为是对方想邀请自己吃饭,有可能造成误解。诸如此类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中国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时不时地插话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则,会让讲话者感觉倾听者对此不感兴趣或已经厌烦。而西方人在同样情境下则插话较少,会让讲话者长时间倾诉,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以示对说话者的尊重。

3.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和谐统一,注重集体的力量。此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怎样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宽容对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这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促进中美,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Larry A,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6]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43-45.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4:165-167.

第8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 翻译 认知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所谓翻译,有人称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思维准确的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括两种基本方式:直译,意译。而无论那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两种基本原则:第一,要忠实于原文,(原文的内容.及原文的创作风格);第二,流畅并给人美的艺术享受。

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

1. 受特定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外语初学者最明显的翻译错误存在于谦词,敬语等及禁忌语的使用上,

一、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谦虚,集中表现在敬语谦辞的使用上.

古代中国官员在帝王或者上级面前称“卑职”,自己的儿子称“小犬”,别人家女儿是“令爱、令媛”,别人父母是“令尊、令堂”,自己的父母亲是“家父、家母”面对赞美说“不敢当”,“受之有悔”等等。现代的中国人面对别人的赞扬也往往会说“过奖了,哪里”之类的话。西方人对这一点很不理解,其实,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东方人受孔孟思想及中庸文化的影响,比较谦虚低调;而西方文化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宣扬人的独立意志,人的能力,比较重视个人的表现。因此,当别人称赞时,他们会把这理解为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理应欣然接受。 所以在翻译是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影响。

二、禁忌语对翻译的影响.

禁忌语之一:“老”

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敬老爱幼”,对别人的称呼就体现的很明显,如年龄大的长辈称为“老前辈”等。而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国家,“老”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忌说“老”.

禁忌语之二“数字”

中国人对数字的选择上很讲究,“6、8”是多数人的首选。谐音于“六六大顺”,“888---发发发”,寓意选择这两个数字会顺利又发财。 多数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4”,原因是谐音“死” 。

西方人最喜欢的数字是“7”。据《圣经数学》作者爱德华・瓦劳伊介绍,数字7能带来“幸运”的说法源自《圣经》。他说:“《圣经》‘启示录’里多次使用数字7,7象征着精神圆满,所有生命都以这个数字为中心。”

而西方国家最忌讳的是"13", “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但中国人却大相径庭.江苏南京的明代帝王陵叫"十三陵"无独有偶中国古书中的女英雄是“十三妹”.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2.受特定物质,精神文化的影响,翻译中会出现的问题.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美食享誉世界。而“吃文化”,“酒文化”更是源源流长。譬如,中国典型的早餐是豆浆和油条,油条被翻译为“oil stick”。很久以来就是这种翻译,我私下认为这不够贴切.闭上眼想想,油条---黄灿灿,香喷喷的美食竟想象成油榨的小棍,有何美味可言。其次,丸子被译成"meat ball".不知菜丸子是否译为“vegetable ball”。事实上,中国的事物指带明显,稻子就是稻子.大米就是大米,而英语只有“rice”可用了!这是翻译中要注意的一大方面。

二、文化意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中国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红楼梦》中贾母为给久病的宝玉“冲喜”而迎娶宝钗,《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之妻.被称为“扫帚星”,即“灾星”只带霉运,不带好运,为人所鄙弃.这种现象在西方文学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他们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如果翻译这种文章,就要先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才能翻译到位。

3. 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东西方人的不同,有关“神灵”的翻译中多有混淆现象。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说“宗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而文化又是语言的载体。中国人多为无神论者,长期以来仍受“三教九流”的影,尤其是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专门从事美国社会研究的学者王恩铭的研究表明:基督精阿神影响美国人的行为方式.故“god”一词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god bless you','my god','for god sake'是全美人 的口头弹.

《红楼梦》中宝钗说到冷香丸时,周瑞家说“阿弥陀佛,真是巧死了!”梵文"amitabha"是表祈祷,感激神灵.而霍克(hawkes)译为:god bless my soul.用上帝来代替“无量天尊”是不准确的,这会让不了解东方文化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也信奉基督。

同样《西游记》中 有句话“你就是有三头六臂,我也敢碰你!”即'I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demigod'是希腊神话中 "半人半妖"的怪物,"三头六臂"在佛教中有"神通广大"之意.这样的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同时也说明在翻译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有关翻译的方向问题

东西方人的认知及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表现在教学法上就是,中国的是圆圈式教学,西方的是直线式教学。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传统作品的翻译应走向模糊与朦胧,而欧美作品的翻译走向要具体而准确,也就是英译汉应是走向具体与准确,而汉译英则是走向模糊和朦胧.

结束语:

翻译中的失误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以上只是其中的几部分。尤其是中国人讲究“天人和一、无为而治、和合、修身养性、阴阳调和”等,这些对西方人是种全新的理念。因此只有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要力求做到忠实的再现原创的风格,并让读者达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第9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

[关键词] 商标 文化差异 对等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商标的选用和翻译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对等,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在我们打造某种商品品牌而考虑商标名称的初始,就应有国际市场意识,就应想好将来闯入国际市场时商标的国际英文名称,避免商标在国内市场名称和国际市场名称的较大差异甚至脱节。同样,在引入一个品牌时,也必须从文化层面考虑译名是否容易被国人理解,同时又体现英文商标名称的文化寓意,为被国人认可、接受进而得以畅销打好基础。然而,在实际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下面,本文就三个方面探析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再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Nike和Shell商标是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Shell商标译成“壳牌”,不仅词义上对等,音也极为相近,还使人们容易联想到石油的产生源于地下生物体的演变。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商标中颜色词的运用是很普遍的,在颜色词的选用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翻译成Blue Sky,意思便是“没有用的”,这样商品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则预示着喜庆。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四、结束语

各民族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商标所体现的文化的可译性受到限制。商标的选用和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选用和翻译是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