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第1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发展前景;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59-02

各种职业技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都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焦点,这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这些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这使得社会对拥有这些基础性技能的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多。与普通中学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教学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为中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性技能人才。毋庸置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中职教育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况

1.学校类型。技工学校:这一类学校是以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学校,主要招收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三年。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是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为目标。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1]。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

2.办学模式。目前重庆市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单一,多为独立办学,部分学校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独立办学模式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就学校而言,独立办学容易出现学校的建设资金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规模不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不强,生源少及学生质量差等情况。对学生来讲,独立办学使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践学习,并面临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校企联合办学虽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任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生源少及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和扩展等问题。

(二)教师现状

截至2013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2 179人,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师生比为1∶47.3。而重庆市普通中学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109 303人[2],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2],师生比为1∶17.5。由此可见,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人数少,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并且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缺乏,即缺少大量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3],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在校教师共606人,“双师型”教师共114人,仅占全部教师的18.8%。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本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技能技术水平不高,对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由于中职教师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对中职学校新专业的开发极为不利。

(三)学生现况

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社会对职业及专业的发展了解不深。特别是对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前景不甚了解。调查分析发现,34.3%的学生认为目前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专业就业涵盖面窄,29.1%的学生没有关注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时多会偏选工商、机械电器等相对较为热门专业。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扩大等原因的影响,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这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四)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落后,这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学校的器材老旧,实验设备简陋,跟不上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普遍缺少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校办工厂实践场所,使学生无法将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由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途径不多,造成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相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仪器操作能力和工作中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实验技能等放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但迄今为止大部分人群任认为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远远大于职业技术,许多人认为产业所需要的都是高学历的科研型人才,对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少,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严重不足。

2.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调查中有68.3%的学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低水平、被认为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还属于发展时期,经费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学校规模成长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效应是办好学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布点多,规模小[4]。学校在一个小规模的空间内得不到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影响了中职学校生物教学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而非科研型人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非常重要。中职学校都缺少一支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解决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及技术产业的认识。针对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真正形成“学历文凭代表过去,能力素质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要使大家真正懂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但是只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知识同样不能转化为生产力[5]。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使人们认识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基础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日趋增加,中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将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前景。

2.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条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渠道办学的方针,改善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改进职业教学资源,使学校的仪器设备跟上中国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中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使学生成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加强社会调查,开创优秀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当注重社会调查,依据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职业技术发展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新专业。从职业或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适应性原则。

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于供给,还在于有效需求。根据这一特点,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

三、发展前景

如今职业技能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应用型职业技术与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校企联合办学将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随着中国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职业技能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不断增加,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社会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生源短缺、师资队伍与教学不相适应、教学设备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实践基地,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开创优秀专业等措施的协同作用,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子或,李波,蓝志敏.浅谈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致富时代,2011,(9):172-173.

[2]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1[EB/OL].http:///tjnj/2011/yearbook/,2012-04-13.

[3] 张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宝应县中职招生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第2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高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学校自身、学生个人、教师队伍、学生家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倦怠具有疲乏困倦之意,是对人长期心理状态的描述,处于倦怠状态不仅生活质量降低,同时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高职学校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社会层面:营造重视职业教育氛围

社会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大环境,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与社会对职业教育大力扶持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因素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第二位因素,而且社会因素对学习倦怠除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个人因素对学习倦怠起间接作用。”行政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社会舆论氛围是一支风向标,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轻视的大环境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升自身的“作为意识”。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教育的直接领导部门,也是联系高职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增强与地区行政部门、社区等的互动。

一方面,做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宣传活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而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帮助人们调整思想认识,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学校,引导人们走进职业学校以及相关企业,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前景,提升学生学习激情。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目前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方面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首先,要确保国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金补助,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其次,要重视与企业与社区的互动。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在积极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新形势下,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资金问题,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使学生在新型办学模式中,感受到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提升职业教育内在引力

职业学校除了外力援助消除学生倦怠感之外,根本的一个途径是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不断改善校园硬件设施,抓校园文化建设,抓班风学风建设,抓教师队伍建设等。

(一)抓校园硬件建设

职业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讲解或者演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倦怠感。高职学校要抓好校园硬件建设,包括学校基础硬件设施,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硬件设施,为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满足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堂创新要求。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内在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抓班风学风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的有效措施,学校要重视班级班风学风建设。首先,通过班级目标引领学生。班级要形成目标意识,在班级考评中尤其要突出学习目标考评;其次,通过班级氛围熏陶学生。各班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三,通过制度规范学生。各班要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突出学习管理制度的比重,进一步规范出勤、听课、作业等行为。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做好班级学生学习倦怠感的管控。

(三)抓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深刻的。新时期高职学校要重视学生学习倦怠感管控,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学生学习倦怠感管控落到实处。学校要通过环境建设在全校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要借助学校社团、技能大赛、各项文艺活动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要弘扬以“乐学、好学”为主题的正气,树立典型,让学习典型现身说法;要利用好网络文化阵地的作用,建立学校班级等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用健康的文化抵制与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四)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一个缺乏教W艺术的教师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抓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的重要渠道。

高职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情与职业教育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不少高职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两条线,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难以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学生学习倦怠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加强教师之间互动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至关重要,高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校内校际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与企业的互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最新专业动态,提升课堂新引力,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三、家庭层面:积极发挥家庭教育援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环境,高职学校如果能够重视家校合作,重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家庭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援助力,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意义重大。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优雅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家风、雅致家庭环境布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高职学校要针对不同家庭进行沟通互动,引导家长能够身体力行,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尤其是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要发扬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的人生价值观等,良好家风的核心就是一个“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风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平和的学习心态,摆脱外在物质社会诸多诱惑的困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互动

尽管高学校生源来自各个地方,与学生家长沟通存在一定的时空制约与不可操作性。但是现代网络为学校与家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高职学校要提升自身在家校联系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现代交互平台的优越性,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微博等,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建立网络家长学校。一方面,学校加强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定时将学生学习质态汇报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四、学生层面:合理调整学习与择业观

上述三个层面都是着力于外在因素,要有效消除学生的倦怠感除了从外因着力,更要从学生的内因着力,消除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自身影响因素是改变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一个必要环节。”高职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提升心理教育效能、强化职业前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一)重视思想教育引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职学校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引领。目前不少高职学生由于心理自卑,存在混学习、混毕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高职学校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要发挥高职学校社团作用,结合传统节日、月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引领高职学生思想成长;要结合社会实践渗透德育,社会实践是高职学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也是高职学校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高职学校要抓好契机,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高职学校抓好了思想引领,思想教育必然会反哺于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二)提升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教育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学习倦怠感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因此高职学校要提升心理教育效能。目前高职学校心理教育特色不显著,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有着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对自身缺乏信心,不少学生缺乏长远目标,抗挫能力差,学习倦怠感严重。高职学校要开设好心理教育课程,尤其是要提升心理教育实效性,为特殊心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此外,还要结合高职德育活动与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升学生抗挫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教育,突出学业中心,从心理上消除学习倦怠感。

(三)强化职业前景教育

学生学习倦怠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自己对职业前景的认识有关,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前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强化职业前景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涉及到具体岗位,加强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目的性。学生对职业前景了解了,信心提升了,目标明确了,有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学生的学习倦怠感自然就削弱了。

(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3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教育;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渴求仍然十分迫切。随着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及规模上的不断壮大,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存在现状,进而缩小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促进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填补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

1.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近几年国际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的迹象表明,未来几年内,中国很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机械制造业中心,“高级蓝领”将会更加“抢手”。但现在大多数人有“白领情结”,年轻人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也不去钻研技术。有的人则认为,现在提拔干部靠文凭,有绝活也上不去。为此,专家提醒求职者,“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格局必将改变,文凭不再是地位的象征,有真本事才能谋生。在未来几年,受过良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比大学生甚至博士还要吃香。

2.现今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我国近些年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依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所提供的高级技术人才都哪里去了?”面对这样的设问,笔者通过访谈对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1)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不足。

(2)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3)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普遍不够灵活。

3.职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合理化建议

3.1大家对于职业教育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是家长方面。多数没有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表示抗拒,多数已经让孩子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家长也只表示无奈。其次,是学生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都更倾向于接受小初高到大学的普教之路,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蓝领的代名词,是社会劳动力结构的最底层,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成了多数人无奈的选择,同时,各职业院校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即招聘单位,对高等教育的认可远高于职业教育,所开列的学历条件节节提升,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从而导致了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差的现状。

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人有了更多选择高校的机会,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不仅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也必须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尴尬场面。而事实上,职业教育无论是作为市场经济下优质劳动力的供应手段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人才供给方式,他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

3.2职业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质量,与市场与技术接轨,才能逐步取得大家的信任。这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从三个方面抓起:

第一,端正教学目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层次。现在许多教学机构并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伺机追求利益,他们的教学质量该如何保证?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的职业院校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满足现状,坐等政策。还有的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这就导致了耗费教育资源的社会底层劳动力过多,而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却不足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仍是以劳务输出型为主。如此造成一些学校把学生当做财源,学生“进口”有钱,“出口”也有钱。谁招的学生多,谁赚的钱就多。有些地方的中职教育就是为了招生,为了就业,为了赚钱。

第二,优化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理论课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纸上谈兵;实习指导老师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些职业院校舍不得花钱去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担任老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尤为不足。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与公办教师待遇不对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都存在后顾之忧,人才引得进来,留不下来,部分学校成了避难所、中转站、培训部,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三,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亟待更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都过于陈旧,不能与社会的先进技术接轨,这种条件下又怎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3职业教育的办校体制灵活性还需提高

一些依托企业办校的教育机构,虽然在规模和教学质量上略高于民营办校,但他们的体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办校,学校就会受到企业的影响,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企业对学校的各方面的投入会多会好,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学校就随之波动;企业办校限制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应该说企业办校的模式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国企办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并不畅顺,条块分割,“婆婆”多,谁也管,谁也管不好的局面也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办校也有成功案例,台企富士康,他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在岗职工工休时间完成一定学分,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一边就业一边学业,工休时间是文化理论,工作时间是实训实战,一边挣钱一边捞文凭,多好啊。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弹性教学,如“带薪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要死搬死扣教条,要根据现代企业的需求发展和现有设备,灵活调整课程、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缓解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

3.4不仅要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更要加大投入监管

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大部分靠自我筹措,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规范性也亟待提高。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将资金过多的用于广告宣传和招租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毫无益处。

第4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成才;技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如学费减免政策、助学金政策等等,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在民众中的认可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职业院校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更好地适应工作积蓄能量。但是,随着职教攻坚工作越来越深入,伴随着专业课教师价值体现的另一面,体育课教师的处境却越加尴尬,许多体育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

一、技校体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前提

技工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各专业、工种的技能人才,专业课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的课程配置基本上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障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教学时数。因此,作为从属地位的体育课程往往沦为“陪衬”角色,不但课时数无法保证,而且通常被安排在学生学习较为疲惫的时间,且经常被占用。在学生的各项量化考核中,专业课教师都有较为强势的话语权,而体育教师则往往难以赢得发表看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技校体育课存在的必要性产生强烈质疑,并进一步使教师丧失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成为了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

二、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技校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助推剂

在中小学阶段,各级各类体育活动、比赛开展频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普遍重视。初中阶段体育课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中考体育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升至50分,并引入了先进测试设备现场打分,进一步限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掀起了学生重体能、练体能的。操场上处处可见学生奔跑、跳跃的身影,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体育加试备战中得到了提高。

走入技校,制度上的约束被弱化,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学校连春、秋季运动会都不再组织。这样,学生从思想根源中丧失了对体育课的激情和兴趣,旷课、逃课情况层出不穷,进一步助长了老师的职业倦怠。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前景与心理预期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使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作为技校教育,各行业、工种的专业课教师都享有许多学习、进修、业务提升的机会,每年各级各类业务素质培训层出不穷,这些培训工作的开展,对相关专业课教师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许多培训通过政府层面统筹资金,不需教师个人负担,相关教师可在寒、暑假,甚至因公脱产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期间享有在职职工所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极大调动了各工种、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工作主动性。有些专业的任课教师甚至经过了多次学习、多轮培训,夯实了相关专业教师梯队的配置及人才储备,展现了强劲的职业发展前景。

反观体育课教师,极少获得业务提高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这些机会似乎理所当然地由专业课教师所享有,而体育课教师则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忽略,甚至极少的机会也有可能被剥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逐渐加快,许多体育教师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技术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补充和升华,使得体育课教学的水平整体落后于学校各专业发展的步伐。许多体育课教师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内心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职业倦怠的程度。

四、在评优、评先、评级中的弱势地位,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业时的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作为教师,每年的评优、评先、评级应当是这种回报的重要表现形式。每年此时,各种奖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专业课教师往往收获颇丰。以技校系统的比武课、优质课为例,年年的一等奖总是车、钳、电、焊、计算机等专业的任课教师,体育课教师的名字往往只能从二等、甚至三等奖的人群中去查找。即使一名体育教师毅力足够坚强,年年参加优质课比赛,也极难获得一等奖,这里面除了个人业务能力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任教的科目在与专业课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除了这些以外,体育课教师往往难以成为班主任的人选,班主任人选更多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其理由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更紧密,对学生情况更了解,更易开展班主任工作。这样,当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人拿到优秀班主任奖项时,有的体育教师却无缘奖项。

最关键的是,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体育课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与专业课教师的比拼中被远远甩在身后。这种现状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准的晋级名额,多被专业课老师所独揽,有些体育课教师甚至连参与的资格都很难获得。笔者身边一些年龄较大的体育课任课教师,有些至今连中级职称还没有评上。这种现状的产生,直接挫伤了体育课教师的工作动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第5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行业协会;信息功能;协调功能;监管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9-0043-04

一、现代职教体系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功能

国家层面首次明确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是在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然而,真正在全社会掀起建设热潮的时间则是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后,《纲要》确立了现代职教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为发展目标,反映了国家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高度重视。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提升我国职教水平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职教质量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举措,更是职教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行业协会发挥功能是现代职教体系本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其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也表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当遵循外部适应性原则,也就是努力实现与社会需求对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围绕产业发展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产学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客观要求必须打破教育系统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的有效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职业教育天然具有发达的利益相关者网络,职业院校获得的资源除来自政府外,还来自个人和其他社会机构,这种利益分化特点使得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时不能延用传统模式,必须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行业协会是由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1]。行业协会自身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充当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关系协调平台的最佳选择,是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方式。因此,激发行业协会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发挥功能,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行业协会功能的积极发挥,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建立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功能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院校办学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缺乏开放性,在专业、课程与教学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行产学合作。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必要借助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组织的联合体,代表企业组织利益,更易于促成企业与职业院校沟通合作,应该成为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然而,我国行业协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发挥存在明显不足。由于行业协会自身问题、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约束了行业协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中行业协会存在明显的功能不清与功能缺失,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难以发现行业协会的身影。整体看来,行业协会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功能发挥与实际能力有着较大的差距,行业协会难以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这是制约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功能,激发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自身功能。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

在当今知识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所有的社会主体都非常重要。全面、准确、通畅的信息沟通是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基础,国外职业教育长期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越发展,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间的信息联系便越紧密。然而,当前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内部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职业院校不了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数量和规格,对于新型技术设备了解不够,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同时,由于专业性限制,政府部门对于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发展前景也了解不多,对于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掌握不够,导致政府对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行业协会拥有比较健全的信息渠道,能够为政府、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信息交流搭建平台。行业协会信息功能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供等环节,行业协会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构造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构建多边信息网络,从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讲,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是指行业协会利用中介角色,一方面向政府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向职业院校提供信息,使得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两个主体都可以获得充分信息,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

(一)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官办的状态,政府拥有职业院校发展所需的巨大资源,决定着职业院校未来发展走向。政府在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时必须以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前提,只有充分掌握行业发展信息,了解有关专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前景等信息,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然而,由于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同时,市场瞬息万变,也增加了政府对行业发展信息全面掌握的难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时难免会出现误判。

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科学的宏观决策必须以准确的信息为依据。行业协会能准确掌握本行业的人才供求现状、未来发展状况等信息,行业协会可以以专家的角色参与进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组织业内专家,定期开展行业技术和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全面收集行业相关信息,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通过调研、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向政府提供较为权威的数据资料,并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给出基本结论和建议,同时,向政府反映职业院校的意见与呼声,提高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政府教育部门及时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二)向职业院校提供信息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的现象,以至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但是,有些行业却由于缺少技术技能型人才,出现人才荒,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校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现行办学体制下,只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功能,才能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国外行业协会一直将其自身的信息功能发挥到最大,努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行业协会就定期行业技术需求状况,向职业学校提供最新的岗位的技能要求、劳动力现状与需求量,并在本州TAFE 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案的调整过程中,为相关职业院校提供大量的行业企业信息作为参考。

我国行业协会可以向职业院校传递行业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提供行业发展相关动态,将人员标准和人员结构等需求信息反馈予职业院校,使学校及时掌握行业信息。职业院校依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有关资料与数据,了解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专业方向,修正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在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注入行业发展的新成果,并把行业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指导职业学校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

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能够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之间发挥很好的协调功能,起到剂作用,调节多重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稳定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协调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是举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校企双方利益难在同一层面上形成有效的沟通并达到理想状态,行业协会作为主体参与不足是一大原因。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一般来讲,职业院校都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企业的热情不高。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在市场中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必须以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来处理与外部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当与学校进行产学合作的时候,企业首先要考虑投入的成本与获取的收益之间是否成比例,也就是是否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企业认为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一般是不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的。例如,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时,企业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原先正常的生产活动,再加上国家相关激励政策缺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难以提高。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利益无法达到均衡,同时,双方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因此,主动寻求与职业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少。

行业协会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由于行业协会是同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代表,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同,行业协会能够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未来收益告诉企业,取得企业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把行业协会作为主体纳入职业教育领域,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成为企业与学校间的重要纽带,调和理顺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当职业院校在与企业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争论、冲突时,行业协会能够以中间人的角色进行评议、公证与调和。可以说,行业协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使校企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行业协会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距离,较好地实现产业结构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同步,从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协调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6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当前我国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世界主要港口城市教育发展指标的比较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教育模式初探

探析“以项目贯穿”开展高职专业课改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浅谈科学对待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设置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探索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法制化研究

老年教育数字化可行性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成人高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探讨

在职民警培训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甲烷催化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基于SIMULINK的输出模块应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线圈的优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安装工程造价与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浅谈船舶实施ISPS规则对限制区安全管理出现的误区

试论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及其意义

德国张力减径轧机机架国产化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院90后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的思考

开展与西部职业教育互助合作的思考

滨海新区创建高品质社区学院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社区性职业教育集团在推进社区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成人高校科研工作途径探究

人生再美,也需艺术伴随——谈成人高校的音乐教育

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服务滨海新区建设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荣辱观教育要在结合上下工夫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以学校文化建设引领艺术职业学院发展

谈高职专业建设改革的切入点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察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的启示

创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以改革创新促进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撑和社会基础

谈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战略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民警培训与公安学历教育的互动关系

质量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成人大学生出勤率低的心理分析

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企业文化导入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影响

以单证技能竞赛为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特色教材

谈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

第7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改革取向

Abstract: Presently, in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al existence neglect culture basic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dea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ten only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but the light cultural basic course, the cause culture basic course’s teaching has come under the serious influence,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s teacher often is in the very awkward region, implements the teaching without knowing where to begi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in the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basic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 briefly,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the landslid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causes the education idea to be unbalanced, the policy-maker lacks the big education idea is it forms the reason, and has analyzed the harm which the neglect culture basic course create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duty education culture basic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proposal: Acquires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understands it fully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tus and the importance; The correct localization culture basic course, processes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 relations; Multi-channel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basic course; professional course; reform orientation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对于文化基础课的争论特别多。总体的趋势是从管理体制到课程设置,从师生观念到行动取向,都往往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致使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现状及其成因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技能教育、实践教学导向引领下,普遍对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予以空前的重视。这纠正了以往实践教学薄弱的弊端,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取向,但遗憾的是,这一取向有走向极端的趋势,从管理体制到课程设置,从师生观念到教学行为,都只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的“地位”一降再降,课时与内容大量削减,致使文化基础课很难进行系统地教学。文化基础课固然要为专业课和实习实验服务,但每一门文化基础课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体系,盲目地打乱与拆解,势必影响其学科价值的整体发挥。那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1学生整体素质的滑坡造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考成绩还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学点技术”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几乎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不听,他们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我来职业技术学校是学技术的不是学文化课的,否则就去读高中了”。[1]

1.2就业压力导致教育理念失衡

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不得不降低门槛。但做不到“宽进严出”,因为毕业生就业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这就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职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切功能均可归结到就业导向上来。

1.3决策者缺乏大教育观念

作为学校中的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决不是“终结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而职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不能人为地终止这个持续性。另外,政府的一些错误导向也从中发挥了作用,一味地强调“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但如若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值得商榷了。

2对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新取向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对学生进入社会的生活前景和职业前景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有效地进行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2.1树立人文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人文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普通教育,应该是与每一阶段的形式和教育都相称的,从而使每一个人在通过专业训练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才的同时,成为一个有充分人文精神的、心灵健全的社会人。学校应设置一些以人为核心整合自然、社会的课程,并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专精的学问钻研后,也是可以达到人生之“道”的,就如庖丁因解牛而达到对人生游刃有余的感悟。中职学校要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2.2正确定位文化基础课,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的关系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2.3多渠道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建设

首先,要加强文化基础课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现状,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难易程度上、知识数量上等方面下功夫,编写出适用的教材。其次,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再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清醒地认识忽视文化基础课所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间的关系。打破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重要性 发展前景

中国的教育体制备受诟病,随着高等学历毕业人数的增长却没有出现人才的饱和,许多需要技术人才的部门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用人荒,于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看似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貌似矛盾的人才现象凸显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露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各有各的特点,本文拟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农村背景下加以观察和研究。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描述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可以有效消除贫困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帮助社会人终身学习并进入某一就业领域或者某种职业的以培养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手段。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如何转移农村社会劳动力,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虽然都充当着重要的建设者角色,但所从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条件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劳动者不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缺少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职校进行学习,以具备更高的素养。

现阶段,农村经济逐年增长,许多农民企业办得有声有色,甚至逐渐出现了家族化、集团化的规模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从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这里是从数据统计上得到的结果,如果详加分析,还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是培训机构纸面上的功绩,落实到实处则会大打折扣,再考虑到取得的实际效果,真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显然非常少。究其原因,这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才刚刚11.7%。文化水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培训的看法,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培训、学习。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教育背景中,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农民不仅自己没有主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习惯,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在他们的观念里总以上普通学校为正途,视职业技术学校为末路,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国民素质培训方式。在即将展开的高考改革中,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学术型教育做了明确的分离,这有助于人们用客观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急功近利,对于能够短期发生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多,而不能很快见到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少,且课程设计变得浮躁而功利,课程内容距离农村的需求远。此外,教学方式上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对能力培养欠缺,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以农村企业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为重点,不仅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农村科技技术培训,还要俯下身来问农民所需,抓住农民的需要,真正把他们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更要要眼光放得开、放得远。一方面,向外输送劳动力,使他们掌握热门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准备,和当地企业结成联盟,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此外,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农民和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出规划,为他们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承担主要的培养功能,走精专的道路,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最终改变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集团指的是基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目标,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及与之相关的行业组织等所共同联合形成的教育团体,职业教育集团一般借助契约签订、资产投入等手段,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服务经济发展、强化创新能力等目标。[1]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变革之后,成绩可谓斐然,但同时也存在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其成绩与作用,并对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思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历史

1992年,北京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首家职业教育集团,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因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进步,职业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地区的职教集团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

1.1规模的增长

随着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意识的形成,沿海开放城市首先做了一些尝试性的举措,全国各地也相继产生了一些职业教育群体,但数量和规模都相对较小。[2]进入21世纪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教育,并积极响应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号召,使职业教育集团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截至2018年末,全国职教集团的数量已经高达1700余个,而且依然有上涨的趋势。从范围来看,职教集团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分布,而且以区域化、行业化、校企合作化的模式为基本特征。

1.2类型的丰富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如果考虑到主导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院校主导、行业或者企业主导以及校企合作型几个类别;如果考虑到职教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职集团、高职集团、中高衔接集团几个类别;如果按照职教集团的功能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紧密形式、松散形式、中间形式几个类别。多种类别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使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管理体制更多元

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建,职业院校本身、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的行业组织等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比较理想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全员参与教育管理的效果,避免了传统和单一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病。[3]

2.2育人模式更先进

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存在,传统职业教育对于产业发展前沿动态不了解的问题得到解决,有效带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使校企无缝衔接的理想得到实现,让应用型人才的塑造、未来社会的需求处在统一观照之下。

2.3办学机制有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校企协作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机制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它加大了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让行业企业可以有效地投入人才培养过程,和职业院校共同拟定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课程内容,让人才培养直接指向执行岗位标准。

2.4办学实力更强大

首先,借助集团化办学模式,企业组织可以直接与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相关联,这对于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参考最新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报告,可以发现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组织普遍增加了对于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投资,使得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改善。[4]其次,利用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让企业组织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保证学校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两点都是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变得更强大的保证。

3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密切关注,并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倡议,在倡议中强调:鼓励多元主体完成职教集团组建工作,使集团化办学发展机制得到创新,活力得到增强,让集团化办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两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办学价值、实现方式、服务水平、保障政策等方面给予指导。[5]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全国多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问题和成绩同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中,依然面对以下困境:

3.1职教集团运作流于形式

随着国家不断关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按照2018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报告,至2018年末,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超过1700个,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涉及成员单位逾50000家,其中包括2000余个政府部门、10000余所职业院校,以及30000余家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等。可也有数据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末,形成专门门户网站的职教集团数量只有320个,而且因为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载入内容比较落后,网站的关注度很低。这可以充分说明,很多职业教育集团只是因为有了政府的推动而被动形成,但工作的持续性不强,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

3.2职教集团结构关系松散

很多集团的联合因为政府驱动而形成,本身并不具有合作的基础,彼此的目标统一度不够,而且未能明确集团主体地位,缺少相对独立的资金支持也是结构松散的突出表现。除此以外,管理机制没有向职教集团的方向倾斜,一些已经成立多年的职教集团,虽然有相应的章程,可完备程度远远不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做到对职教集团的有效管理,在上述情况的限制下,职教集团的理想功能无法得到发挥。[6]

3.3职教集团合作不够深入

在职教集团实际运营时,双方或者多方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无法做到深度协作。首先,企业的资金与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或者不能主动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拟定活动,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职工作的机会不多等。其次,学校没有在合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缺少对于在职员工的专项培训,为企业提供的实习生技术培训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和集团化办学宗旨的要求差距较大。

4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中的困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成立基础不够扎实

1992年,中国职业教育集团产生。2005年,在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下,职业教育集团大规模组建,数量优势变得越发明显,毕竟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历史较短,各组成部门对其了解不多,很多都属于被动参与,甚至有些部门并不了解何为职教集团、因何要成立职教集团以及如何去治理职教集团等等,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进行,势必导致集团功能的弱化。[7]

4.2组织运行缺乏有效指导

对于很多职业院校、企业组织来说,职业教育集团属于比较新鲜的事物,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给出统一指导,组建样板中必要的组织章程、管理结构、运行模式、各自的权利义务等规范欠缺,从而造成各地组织形式的杂乱无序。

4.3主体协作动力不足

职业教育集团的两个重要主体即企业与院校,彼此协作动力不足,是比较典型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是会认为教育应当以政府与院校为主,企业的功能定位是创造更大的利润,人才培养不是企业的义务。二是企业如果需要人才,可以借助外部招聘的形式,职教集团不是唯一的途径。三是虽然学校按照集团规范约定,需要优先给成员企业提供人才,但学生拥有就业自主权,学校无法做出强制要求,也是企业协作动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四是学校给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训的目标不易实现,虽然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是其优势,可专业培养内容及方式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看,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单位,能够使学生在就业时享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对于带动教学效果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而在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后,之前的优势却比较模糊,很难发现自身的利益点所在,因此存在比较明显的挂名心态与形式化行为。

4.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没能形成与之相关的专业指导机构,对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给予指导的效果不理想。另外,职业教育集团所需要的专门配套资金、专门法律体系、奖励措施政策等的滞后也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5中国职业教育集团解决对策

5.1寻求利益共通点

从企业角度来说,大多数希望能够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寻求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借助职业院校所具有的教学科研长处,带动解决企业所存在的技术障碍、管理难题等。另外,很多企业还希望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培训企业在职员工,希望利用参与职业集团的机会得到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比如税费减免、专项资金补助等。从职业院校的角度看,则希望可以在职业教育集团中获取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或者使企业帮助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制定,而且获得企业更多的资金、设备等投入,用以促进院校办学条件的发展也是绝大多数院校所希望的。[8]与此同时,把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带给学生,达到校内人才培养和企业及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效果,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状态下获取一定的报酬,也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综合考察企业和院校的不同需求,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背景下,发现二者的结合点,使之可以分别从各自的利益需求出发,完成更加紧密的协作,是教育集团发展的稳定基础。

5.2提升共同发展理念

各方的教育与就业协作,往往是出于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学校,均需要革新发展理念,谨记自身发展先行的必要性,完成自身的义务,才能带来更多的潜在效益,赢取与别人广泛协作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适应这种趋势,进行相应的内部管理结构优化工作,以实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目标,让企业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则需要按照就业市场需求,使自身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机制。

5.3优化集团的联合模式

首先,要形成真正需求下的协作,也就是相关各方一定要在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协作,不盲目参与、不走形式过场,不贪大求全。其次,要保证协作的内容充实,各方发现并应用各自的利益关键点,使合作内容真实有效,避免无实质性的联合。第三,要保证各合作主体的功能发挥,也就是职业教育集团所进行的一切协作,应当使各方,尤其是作为核心主体的院校和企业有功能发挥的空间,而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则要做好协调工作。最后,依托集团的联合模式优化,要注意到动态信息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使各方在信息支持下达到广泛联合的效果,为此,建议构建形成国家级的职教集团信息平台,集团内的各院校把本校基本信息、专业设置、培养前景、利益需求等在平台之上;集团内的各企业本企业基本信息、岗位要求等。再利用信息的整合对比,由校企两方分别甄别,决定是否进行更加深入的协作。

5.4改善政府主导下的环境

政府部门要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积极协调功能,促使外部教育环境变得更加理想。为此,首先,可以考虑成立更加专业化的协调机构。如果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完成统筹工作,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势必困难重重,后续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成立专门的政府平时管理机构是必然的选择,比如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公室,可以让各方资源得到整合,同时使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税工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真正发挥出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职教集团发展的优化。[9]其次,要关注法律制度保障的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国家与各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发挥出了深化协作的督促引导作用,但这些政策往往是指导性的意见,同时,不同地区的政策也存在区别,刚性约束力不强,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为各方协作提供法制保障。第三,激励机制的形成与落实问题亟待解决,以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各方,均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若没有合理化的激励机制,则不易确保各方的积极参与。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关注激励机制的建设问题,比如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职教集团协作考评体系,并借助考评体系给出的结果,使之应用于企业的税收、院校的经费拨付等方面。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此类考评体系,满足院校及企业对于社会荣誉的要求,促进其品牌价值的形成与维护。

5.5形成职教集团办学的全新模式

各地应当深入研究国家教育部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积极进行有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在此期间探索构建股份制以及混合所有制的高等及中等职业院校,并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企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对于教育权利的要求,使之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式投入到教育发展过程中,利用股份制的形式完成产权划分与确立工作,形成与现代公司制度相近的法人治理教育结构,如果从本质上分析,这也是符合职业教育集团前沿发展思路的妥善做法,更可以给未来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