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务创新;服务创新过程;制造业服务创新
1.服务创新
全球经济正逐步从商品或者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转移到以服务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并且在通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人口就业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都引导着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宏观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6%、日本为727%、中国为43.8%、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中国2013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亚洲以及拉美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为64.92%和64%,并且从2000到2011年,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服务竞争(许庆瑞,2003),很多制造业企业也正是通过把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绩效的,而对于大多数服务型企业而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就好比产品制造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一样(Sawhney et al., 2004)。因而,随着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服务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延伸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
服务活动能够补充销售,能拉动有形产品的需求,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能力提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些服务能提高现有产品的可接受性、实用性、灵活性以及销售绩效),是形成产品差异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有学者还指出,这种产品-服务的结合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减少敏感性.,在市场扩展以及技术更新相对缓慢的行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在成熟的制造业行业来说也可以获取持续的利润增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服务都会有利于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在制造企业的服务缺乏系统性,服务战略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实施
Chae(2012)认为,所谓服务创新就是把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元素进行组合和再组合的动态演化过程。Teece(2007)指出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包含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服务业领域内的创新,许多研究表明,服务创新具有多维度性,有的研究强调了供应商方面的重要性,有的研究也表明了消费者方面的重要性,而Chae(2012)进一步认为地域或者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对服务创新带来的影响。因而这种多维度的创新以及所面临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服务创新,它无法完全揭示服务创新的本质,因而针对服务创新需要采取新的研究方法(蔺雷,2004)。
2.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模式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服务创新: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高端技术;与顾客的合作。
2.1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
Johnson指出,在服务业领域,知识本身就是产品,人力资本是其主要的资本形式。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最本质来源,对服务创新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并在服务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还有研究表明,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对创新来说会形成一道障碍,尤其对于高素质员工或者高知识密集度的服务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而,人力资本在服务产生以及执行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和持续地人力资源投资相联系起来。
而员工培训是员工更新知识的关键步骤,进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员工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很有可能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国家、产业的制造业数据统计资料更进一步指出了人力资本在创新成功方面存在的关键性作用.。Walsworth (2007)指出,员工培训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都存在积极影响,Beugelsdijk (2008)暗示了员工培训在产生渐进性创新方面的重要性。Amara发现,通过不同的培训学习方式,对创新新颖的有关。
人力资本和员工培训在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Raja(2010)强调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因为员工的新技能是支持服务化过程的关键。然后,我们希望在员工培训和服务创新之间找到积极的相关关系。
2.2 高技术的获取
服务由于其不可接触的本质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内容,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因为它能够更好的收集和分享来自竞争对手、市场以及顾客需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系统化,因而与初始服务创新密切相关。高端的信息技术还能使企业在劳动力、设备、原材料以及财务管理上发挥优势,此外,这些技术能使企业更加灵活,从而应对环境变化以及不确定性,对战略计划来说更加重要。技术的采纳还能激发企业的学习动机。因而高科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都增强了创新性。这样,我们就期望找到使用高科技对服务创新之间存在积极影响。
2.3 与顾客的交流
与顾客的交流是与众不同的,对某些服务过程来说甚至是基础元素。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其服务本身,而且要注重传递给消费者的行为举止的准确性。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交流的结果就是,使得一些创新活动能够符合顾客的特定需求,并且,这个过程也可能被视为创新的一种形式。欧洲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性越强,顾客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大。
当创新成本高昂时,成本分摊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选择。考虑到实施服务战略的成本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具体性,合作将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Mathieu, 2001),与顾客之间的合作将会特别有效,因为强烈地顾客为中心的方式会是服务化的关键特征,顾客不仅仅提供有关产品的建议,还提供更加宽泛的定制化方案,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混合中。这样,与顾客的交流将会是创意的源泉。我们就期望找到顾客交流对服务创新之间的积极影响。我们分析了顾客对服务、产品以及工艺创新的不同影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Llu??s Santamar??a a,n, Mar??a Jesu? s Nieto b, IanMiles c. Servic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Spain,[J]. Technovation, 32 (2012) 144C155.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国际化发展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制造业企业将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结构调整,开辟出“中国制造”的发展新空间。
当然,“一带一路”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如何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与合作方协同发展之间找到共赢模式。
解决挑战最关键的因素,是拥有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制造业队伍壮大,拥有牢固的基础,但要满足“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仍有大幅的调整空间。比如,中国制造业的高层次研发设计人员较少,拥有国际视野的运营人才不足。
瀚纳仕在调查中发现,2017年第一季度以来,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受到中国制造业的追捧。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其海外经验可以帮助企业组建强有力的管理构架,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付诸实施。
瀚纳仕中国执行总监兰熙蒙(Simon Lance)指出:“很高兴看到‘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制造业人才调整向好的趋势。海外归国人士备受追捧,也有一些公司也会考虑聘请外籍人士。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扩展过程中,希望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来实现成本节约,同时有效地管理员工。”
此外,最新的《瀚纳仕季度报告》显示,借“一带一路”东风,从2017年第二季度起,中国人才市场上对于技术和运营类管理岗位的需求――包括厂长、总经理和董事总经理等――大幅上升。
原因是,目前中国工厂的生产量达到近五年的最高点,制造业管理人才因此需求大增,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能够推动销售和实现高效管理运营的人才以及科学管理库存和仓储的人才供不应求。“一带一路”带来的热门类人才还包括销售经理和其他高级销售人员。
关键词:去工业化;再工业化;产业空心化
一、美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
1、 去工业化
经历了工业化革命,美国工业迅速崛起,随着工业的继续推进,美国工业发展到顶峰,然后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扩散,随后美国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即去工业化进程。“去工业化”概念最早Barry Bluestone和Bennett Harrison在1982年提出的[1]。然而,对于去工业化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英国学者Stephen Bazen和Tony Thirlwann认为,去工业化就是制造业部门的长期萎靡和就业出现长期绝对下降。[2]。Pieper Ute认为去工业化是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不断下降[3]。Jefferson和Heathcott提出去工业化不仅是只就业数量、质量方面的变化,而且包括与工业化本身相关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基本变化。国内学者王展祥等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系统梳理,将学界对去工业化的理解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地理学的去工业化,一种是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去工业化。
本为认为去工业化还可以从由主动去工业化到被动去工业化的方面理解。美国完成工业化之后,工业产出份额大大提升,超出了国内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对服务业需求性增大。所以产业向金融服务业转型,工业在本国失去优势,开始向具有资本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主动的去工业化。当工业发展到最环境造成很大伤害以后,去工业化得产业转移就变为被动产业专业。
2、去工业化的影响
美国去工业化以后,国内的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工业主导经济的的趋势逐渐减弱。去工业化最明显的是抑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尽管制造业增加值在持续增加,但占GDP比重份额急剧下降,制造业生产就业人数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下降。美国的去工业化使得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美国一度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其经济总量超过80%转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更是在美国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最终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
二、 再工业化的措施及效果
2003年美国老公联合会了《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报告。报告指出,制造业是美国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着。因此,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美国总统奥巴马重新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为了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201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制造商搬迁回美国。美国出口和制造业恢复增长。但2010年,美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紧随我国之后。美国GDP自09年以后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平稳,因此美国工业正在缓慢的前进。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制造业产量增长率为4.5%,超过同期GDP增长率1.7%。在制造业就业方面各国也都有明显改善,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9%,种种迹象显示美国工业正在缓慢复苏。
三、美国再工业化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转移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影响,首先,跨国公司FDI在我国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转移和撤离的发展演变态势。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新设的外资企业数逐年减少,特别是在08年以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变缓。其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陷入低迷,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改善本国的经济市场,美国开始了加强贸易保护。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加剧。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2020年起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履行同等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尤其突出的是,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行政干预现象。再次,美国再工业化将会加剧国际出口市场竞争。为了扶持本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优势,可以迅速研发高科技产品,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可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而对外贸易是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将会加剧国际出口市场的竞争。
四、 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启示
(1)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一个国家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保障。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经济还没完成,不能摒弃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应将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低廉成本和丰富资源等优势,成为发展低端制造业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伟大的战略目标,我国需加快对高端制造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保持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强大竞争力。
(2)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投资大幅度增加,《2013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吸引外资达111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而大部分外资投资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仅占很小一部分。美国的再工业化,加剧了对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因此,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完成我国产业转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一,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质,使资本良好的在国内和国际间运行。二,加快法律法规的进程,使外资能在国内合理、合法得到利用,同时保护好外商资产不被侵害。三,在不影响和损害国内投资的情况下,适当给予外商宽松的政策服务,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四,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外商投资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Barry Bluestone and Bennett Harrison.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n.Plant Closings Community Abandonment,and the Dismantling of Basic Industry,1982,P4-5.
论文摘要:提出制造业企业知识的内涵,在总结其知识构成特征的基础上,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例,分析制造业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重点,并以此探讨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一般意义上的讨论已相当深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均有重要的研究积累,然而知识管理本身在制造业企业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针对制造业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知识形态具有重要特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问题值得专门探讨和分析。
1制造业企业知识的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突出特征被认为是知识密集(Cantwell,1995)。实际上,这一特征在制造业行业也越来越具有同样突出的表现。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熊彼特主义的竞争学说强调了创新过程对于原有经济发展途径的所谓“创造性”破坏,而不是传统观点上的所谓均衡状态的暂时偏离。世纪之交基于企业知识经济的种种研究(如Granstrand,Bohlin&Oskarsson etal,1992;Zander,1997;Alberto,Guido&Stefano.1999等),从各类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人手,分析知识激励和知识积累过程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肯定了早先熊彼特主义的发展观点。Gambradella&Torris(1998)曾将创新活动的深刻变化与知识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并对创新活动的新特征重新定义:“创新,即是应用已有知识来产生新知识的活动,它需要系统化的力量和高能量的组织”。与此相对应,企业知识的战略管理方面也产生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注意企业已有的知识价值,如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评估,而且还特别重视未来或潜在的知识,于是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如,知识资本(knowledgecapita1)、知识股权(knowledgeequity)等。这些概念目前在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里已经成为与常规性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样重要的经营管理理念。
一般来说,制造业所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规则化知识和非规则化知识。前者表现知识内涵和边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后者表现知识的创新频率和延展范围的不确定性,突出不同组织方式下知识产出的巨大差异。在制造业场合,规则化知识往往可以物化为工艺设备或管理程序,只要遵从即定的程式进入这类知识,知识的产出是可以没有差别的。
2制造业知识构成的特征
制造业行业的知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描述,一方面是以软件行业、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为代表的典型服务业企业和以信息技术装备、机电、化工、材料、纺织行业等典型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另一个方面是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管理的差异。迄今为止,针对这两个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别是针对后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综合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总结其特征如下:
首先,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在于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环节,因而制造业流程的信息采集和转换成为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基础。
由于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生产、企业核心资产构成、企业间外部合作模式和客户类型等方面都与服务业企业存在很大差别,资本形式的工艺设备、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同样都具有重要的创造知识的意义。
在制造业企业,知识的构成既具有信息处理的关键部分,同时又具有获取信号和进一步将无序信号转化为有序信号的关键过程,而这一有序化的过程也是构成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从制造业企业的层次看,所谓信息实际上包含人一人、人一物和物一物交流三类,而后两类是更为重要的信息类型。在制造业企业,知识的构成与企业的设备类型及其作为生产资本的质量具有密切联系。与此相反,服务业企业,特别是IT行业企业在数据一信息一知识的转化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取技术相对容易,因此信息仅仅被看作是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其次,制造业的知识构成还在于将即时生产的信息和知识流程规则化,反映为规则化程度。
制造业的知识构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结构化和规则化的知识。由于制造业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规则流动和规则化控制,以达到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质量和一致性,因此,机构化和规则化的知识尤其重要,而规则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专用设备及其运行准则、工艺标准及操作规范等。
再次,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还在于应对资源配置变化的适应性,即知识的柔性组合程度。
制造业生产过程分为稳态和动态两种情况,前者侧重知识积累及其有效利用,即与知识存量的管理过程相联系,而后者则侧重知识的激励,即与知识流的管理相联系。其中,知识流的管理更为重要。
由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会导致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过程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因而对于动态技术和知识的管理,或说对知识流的管理结果往往形成新的企业运行规则。显然,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流管理的战略特征最终体现为企业竞争特点的改变。
3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80%。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和国内市场竞争日渐强盛,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的战略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根据对8家典型国内制造业企业,包括6家航空工业企业和2家制造业企业(1家化工制造企业和1家机械制造业企业)进行的调查,得出以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构成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这四类知识的重要性随行业、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各个环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较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国内航空工业企业的调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非规则化知识向规则化知识转化,即规则化过程。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除了短暂的接受设备时的培训学习之外,主要是通过操作过程中规则化知识的学习。规则化知识在操作中越来越取代非规则化知识。制造商出于质量一致性的考虑,已经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不确定性通过设备工艺和管理框架的规则化降到最低,因此,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要求不高,同时也不允许操作人员对生产模式和工艺规范做任何改进,即所谓靠管理,靠技术,而不是靠工人的技能。他们通过管理强调工人的责任心,而非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在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企业重视对非规则化知识的总结和管理。由于非规则化知识是创造新知识和实现持续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因此,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视非规则化知识的有效管理。
4结论
事实上,技术创新的过程在于不断地把非规则化知识转化为规则化知识,这种过程与A—U创新理论所指出的从流动阶段发展到固化阶段的过程是类似的,知识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固化的过程。特别是,创新活动首先明确非规则化知识的运动范围,从而明确阶梯性,之后再明确知识运动的关联特征,并将其动态变化内容相对固化。于是可以得出结论,知识管理实际上只有针对动态变化的知识,即针对非规则化知识才有突出的作用,而对于规则化知识,由于其已经是创新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知识管理的结果),如果再对其知识内涵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效用便逐渐消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要根据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准确划分出规则化知识的边界,以实施有效率的知识战略管理。虽然规则化知识和非规则化知识都可以构成企业的专有技术,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规则化知识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当前竞争的基础。
其次,由于非规则化知识的主要作用在于挖掘企业的未来竞争潜力,因此,制造业企业要运用适宜的知识管理工具管理非规则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潜在竞争力。
2012年,中国制造业内外交困。一方面,人力成本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部分欧美企业的回迁动作愈演愈烈,如美国福特汽车计划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
在全球产业转移新一轮大洗牌中,发达国家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竞争者,中国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在发展模式、培养人才和价值链延伸方面有无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业应对冲击
在以全球产业展望著称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企业家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成本优势下降,技术空心化和发展模式落后。
雷诺-日产联盟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表示,越南汽车行业平均人力成本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具有生产优势。皇家帝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谢白曼(Feike Sijbesma)说,有些跨国企业已选择把生产车间从中国沿海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减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产业技术空心化问题。以中国汽车业为例,虽然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我们是空白。整个制造业包括汽车行业,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的打造,都是挑战。
2011年9月,世界首辆3D打印机制造的汽车在加拿大温尼伯市问世。以3D打印机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对传统的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全球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由量变到质变,汽车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载体。这给中国汽车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增大了难度。”徐和谊说。
波士顿咨询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博克纳(Hans-Paul Bürkner)表示,中国企业应该使用更为节俭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人工成本还是资源消耗而言,中国的空间已不像过去那样富裕,发展方式应该开始转变。
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凭借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一些领域实现对先进国家的弯道超越吗?在回答本刊记者的提问时,长期研究中国制造业的深圳合众咨询3A企管顾问董事长刘承元博士表示,任何一次技术上的超越或者革命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足够量的积累,靠式的产业投入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仅不能实现超越,反而会深受其害。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在产业装备和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才能避免处于劣势。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生产现场的工人的劳动向技能型和知识型提升。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和知识型员工的缺乏,加之制约高端人才流动的诸多制度壁垒,成为中国制造业应对的主要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技术的革命,核心在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皇家帝斯曼集团CEO谢白曼表示,随着制造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绿色、节能等高科技产品投入市场,中国众多制造企业把技术发展放到了发展的核心领域。“中国制造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培养,将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生产一线,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中,如管理、物流、营销等领域。”
德勤全球行业领导合伙人盖瑞·科尔曼(Gary Coleman)认为,我们对未来制造业评判的标准,主要就是人才,尤其是创新性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因为在这个新的制造业当中,具有全球性的创新性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提高在生产方面的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全球价值链的价值。
“制造业企业要成长,主要通过放大销售额和增大附加值两种开源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型人才是企业锻造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制造业来说,管理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都很重要,而且前者更加重要。比如说华为公司,其研发人员都很优秀,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再优秀的人也是没有用的。”刘承元说。
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升级”或“重技术引进,轻管理学习”的问题。过去30年,中国企业花大量资金引入设备和技术,对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用一流设备、超一流厂房,却只能生产出二流、三流的产品。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管理以及管理者培养的重要性。刘承元表示,制造业管理者的培养不同于一般商业人才的培养,商学院以及通常意义上的培训是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的,因为他们需要面对一个多可变因子(人、机、料、法、环)的复杂系统,需要拥有更多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他认为,培养制造管理人才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教育养成正确的管理人格,即树立正确的管理信念,比如下属工作不好一定是管理者的责任;第二,系统学习各种科学有效管理方法;第三,通过长期训练累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企业高层的主导下,积极推动精益改善活动,促进员工全面参与,可以极大缩短培养优秀人才的进程。
向关键价值点延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9月13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出口放缓和资本流动日益频繁,正在对亚洲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挑战。“提升亚洲经济的根本仍在于振兴制造业。”朱民说,“一方面要让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系建设,为这一产业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在雷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看来,包括日韩在内的众多制造业强国,都是从生产低端制造业产品开始,最终进入高端产品领域的。中国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向高端领域转型没有障碍,所需的只是渐进的时间。
【关键词】 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 振兴制造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关系到国民的根本生活所在,在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发展基础制造业就必须稳扎实打,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先进技术,最后要注重人才运用与产业规划管理;在最适中的地域发展最适合的农业制造企业,真正让我国制造业走上正轨。
1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省份的制造企业争相发展,虽然各省在发展规划上都很宏远,但是在现实的实施中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品牌效应上以及市场占有份额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就拿重庆省的制造业发展来说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如下:
1.1 生产企业规模过小
据相关调查分析,在2005年重庆省农机制造业方面年产值超过五千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只有仅仅六家而已,在2006年,天津市的制造企业在年产总值超过五千万的企业有近10家而已,所以这与大的企业相比相差甚多,所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只有一个企业做大并且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才会有机会发展。
1.2 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家企业的发展更是所必须经历的渠道,一个族民缺乏创新就会使整个民族走向衰败,一个人缺乏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同理一个企业缺乏创新也会被社会淘汰,因为在这造业中只有掌握了自己开发的核心技术才可以让企业有发展得可能,另外在创新之路上拥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也是相当重要的;在1988年1月17日发生的铁路列车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分别为40,19人次,其中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列车制动失灵,造成与其他列车相撞,事实上在火车制动器这一致命零件的生产上我国存在技术落后阶段,此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打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此时又不加以创新,所以只是事故发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3 惯用老式经营理念
很多制造企业认为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产品价格方面过于低廉,在产品生产数量上过于少量,在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方面过于微小,所以制造业在发展趋势上由于定位不准造成发展受限;而此时的定位缺乏就是由于还是一味的惯用老式经营理念,运用以往手段来发展制造产品的销售网,认识不到经营理念的过时。
1.4 产品市场影响力低
在现代化市场需求中,由于各省份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在产品品牌效应上有很大的困难,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企业来说能带来较大收益,换句话说品牌的效应决定产品的销售量,比如重庆合盛公司与重庆农机企业相比两者的品牌影响就会有显著差别。
2 制造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从2007年一月份到七月份之间,我国制造企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率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在发生的事故数上下降了23%,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方面下降了14%,而在一次事故中伤亡最大的人数也同比下降了21%。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矿业是发生事故最多的制造企业,由于这些年国家对煤矿业的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频率,从以前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5%,通过以上数据的显示,虽然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事故发生频率以取得显著效果,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改进,把安全事故降带最低。
2.1 与农业经济要求脱轨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仅只存在于品牌效应一个因素,由于生产技术问题导致产品滞留量增加,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用耕种的需求,从而影响产业链发展,例如发生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公司的拖欠银行贷款一事件,在2006年齐齐哈尔机床公司由于研发了重大技术组装方案而导致疯狂的集资研制计划,此研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银行的支持,所以只是该公司可以大展拳脚,但没成想事实却不是如人所愿,由于技术的研发失败致使贷款无法偿还,进而使员工共同受到限制。那么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在没有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就支持企业大肆的研发项目,其二是企业未能认识到当前技术根本不符合此企业所能研发的阶段,设备落后,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管理不完善等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发的失败。
2.2 发展道路方向模糊
要想制造业前景发展广阔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从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把生产设备的资金降到最低,而且在人员管理上要符合国家专项人事管理条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现代化工业步伐,还没把基础打牢就想跃升脚步,所以结果只能是失败,依照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在没有把握的状态下不要盲目追求。
2.3 与全球发展方向不统一
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眼光受到约束,只是停留于中国自身角度上,没有正视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化方向,在世界激烈化竞争市场中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符合趋势而行,那么最后也会走向失败,而现在我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正是如此,只顾眼前利益不敢跃步发展,对外资的投入不加以重视与接纳,最终发展停滞;就当前我国2008年前十省份制造业数据如(图1)。
从图1可知在2008年江苏省是制造业年产值最高的省份,即使是最高才达到4145亿万的产值,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这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所以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在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制造业牵动着民情,所以要实现国家进步就要在制造业上也要加快脚步。
2.4 安全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每年的各企业事故报告数据显示,在2005年,我国有近100万起事故是发生在制造企业中的,而事故的伤亡人数达到14万之多,并且造成国民经济损失的数目更是惊人,数目达到我国总生产总值的4%,这些种种事故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企业中发生事情的因素很多,由于生产的复杂性和存在一定的意外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设备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合理性,另外还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
3 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由于制造业对技术的应用还是大多采用传统式技术,所以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没有新的功能,最后使得产品市场停滞不前,据调查分析我国的纺织业在1980年到2012年之间产品制造率从原来的6.1%下降到2.7%,而且在食品工业上产品销售率也有所下降,现阶段只维持在3.7%左右,所以我国现如今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需要科技的创新,通过人才对技术产品的研究创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化制造产品。那么现阶段我们的产品创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产品开发符合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话高端科技手段,开发未来制造业中农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例如:现阶段平原地带的耕作设备已经达到饱和,但是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制产品还尚未进入市场,正因为山区丘陵地带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必须具有高端化,从这角度出发运用高端技术开发符合这一要求的产品打开这一市场,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于我国制造产业技术也是一大突破,既保证了科技的含量,又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能。
3.2 国家的扶持政策
一个科技的创新需要得到国家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一定资金支持也是徒劳的,所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要取得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创新的风险降到最低。
3.3 建立创新团队
在制造企业的的发展规划中,成立专业的技术中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预谋性对策,另外此技术中心建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将创新产品做到标准化,符合国家的法制规定,质量可靠,品质保证等一系列条件,为各大院校机构建设一个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的通道。
3.4 开设多元化渠道
科技创新需要前期的多方面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如果在此阶段的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会使创新之路终结,另外还存在一方面原因就是即使得倒政府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财政紧缺而不能足够支付,所以也会造成创新之路终结,所以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要实施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与投资,其次是寻找能够给予一定资金的的投资者或者是某个单位,按照国家一定的法制程序实现科技创新,最后一方面是遵循一个谁投资谁享受的原则,寻找社会有能之士加入。
3.5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所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对人才的培养是必然手段,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制造企业的队伍中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立,要做到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高端人才,人才不在乎出身只要有能力就值得培养值得重用。现代化社会是科技型社会,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科技的运用,所以在制造领域也不能懈怠。
3.6 科技创新产品市场化
在机械设备成功研发之后,对于产品的前期宣传以及推广需要做到位,让基层殷实的享受到科技产品的优越性,认识到高端技术的真实性,从而打开产品市场之路。
4 创新的措施应用
开设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通过网络的运用来实现现代化产业销售平台,以及也可以通过网络端口的运用扩大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从额外手段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4.1 加强各企业制造技术改进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方面都显现出科技运用的不足,尤其在铁路建设,纺织产业,重要器皿设备制造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问题,这些产业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都隶属于国家的重点扶持产业,所以在这些产业中应该先一步实施科技的融入,创建科技核心团队,为生产一线设备达到高端化;大力开发重型设备产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国家机构的重点建设,为产品的市场占有做出应有的准备。
(1)扩大生产合作范围;(2)产品信息化结合的实际运用;(3)吸纳多元资金,开放改革战略;现今的中国已经是在慢慢融入到世界组织中,不再走封锁道路,虽然大体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4.2 实施领域互补策略
对于国家制造业针对的重点领域,需要重点扶持,在铁路的建设装备上与电子装备以及我国发展较弱的动力设备方面,加强这两方面的技术运用,高端化的实施与基层人民相结合的装备产品,真正意义上实现军工设备与基层设备两方面的制造企业相结合,做到互惠互利。
现代诸多制造企业都需要科技创新思路的融入,才能进一步发展产品的高端化,才有走向全球化的可能,所以现阶段我国要加强在此方面的力度,重点建设各制造业中所存在的科技问题,要做到真正认知问题并解决问题。
5 结语
振兴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准备,注重核心技术的运用,增加科技创新理念的融入,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产品市场的推广占有,全面的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提供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制造业中科技运用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对我国中小层制造企业做出辅助功效。
参考文献:
[1]张俊敏.振兴铸造业策略的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9-7.
[2]苏凤昌,周阿莉.危机影响下的西安装备制造业振兴研究――西安五大主导产业细化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2009-02.
[3]廖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10-5.
[4]刘厚民,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9-05.
[5]王秋菊.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8.
[6]陈涛.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05.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中国 相互影响 因素
引言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且逐步细化,不断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了发展道路。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积极影响了消费业发展,而且有利于生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始,生产业逐渐发展成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门,增长速度赶超了制造业,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20世纪80年代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向服务型经济。随着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系及产业化不断强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界限,表现为互相作用并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生产业是制约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以及对就业人数的吸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还不到50%,而美国为74.5%。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由此可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呈非均衡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间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从目前来看,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不相匹配,需要摸清生产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其前提是要了解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影响因素。因此,探讨分析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合理政策建议,不仅可优化我国生产业的良性发展,也将促进我国就业结构的优化。
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产业和制造业进行了研究。在制造业服务化组织结构调整研究方面,如 Francois(1990)、Diaz(1998)分析认为制造业与生产业表现为互动,技术进步影响了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也使服务业独立形成了新领域,增强了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Sawhney(2004)认为企业对产品和服务业务分开管理,从制造业务向服务业务转型中,较少出现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Lakemond(2006)认为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服务业,需要服务业务独立于产品部门与制造运营外。Gebauer et al.(2006)、Gebauer and Fleisch(2007)认为具备自身规范与价值体系的独立的服务业务单元可避免组织内已有制造业务规范对服务业务单元间的冲击。在生产业和制造业关联模式方面,Marceau等(2002)认为服务和有形产品关联可分为常规阶段、网络化和外购、产品服务外包阶段。陈宪(2004)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可演变为两阶段,一是劳动专业化分工的相对离散又独立发展阶段;二是相互依存与互补式的良性互动关系。路红艳(2009)认为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功能互补与延伸。卞曰瑭等(2011)以Lotka-Volterra模型验证了生产业与制造业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两者体现为相互之间的产业引导、产业延伸以及产业孵化。在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区位方面,Andersson(2004)认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函数关系,联动效应是由这两者的客户―供应商引起的,制造企业在距离较近的空间内可充分实现对生产业的利用。江静等(2006)分析了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联系,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敏感性,生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区域,而制造业出于对要素的敏感性,逐渐向大城市的周边地区靠拢,引发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在生产业和制造业互动效果方面,Paolo Guerrieri(2005)以8个国家为例分析了国家制造业的专业化对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业要素的作用专业化分工会加强。江静等(2007)分析认为生产业的扩大,制造业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效率有积极影响。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2010)以辽宁为例,以生产业和制造业关系,验证了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关系显著。
综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学者们分析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重要性和政策建议,并认为两者有不断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但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欠缺。因此,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从两者的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影响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使两者在发展上更具可持续性。
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生产业是直接与制造业相关并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配套服务业,本质上依附于制造业,是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五个方面。
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看,专业分工的加深,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活动垂直分离出来,成为提供中间投入的产业,因而,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产业关联性,表现为:生产业中的研发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作为制造企业的中间投入;与新生产相匹配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等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发展、资金周转等方面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提升企业管理绩效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增强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推广企业产品的广告服务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空间互动关系看,从不同的比较优势出发,生产业和制造业以要素流向及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完成在广域空间内的合理分布,空间距离和适度是影响生产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的因素,合理的取值才能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运输成本方面,由于产业链上的分工所出现的垂直专业化使得产业链在空间上分离,具有不同职能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完成企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而才使产业间的空间互动成为可能,而收益是企业衡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互动的运输成本较低,其可预见的收益才会更具吸引力,最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产业关联性。显而易见,只有相互关联的产业间才会形成空间的互动,因此产业关联性是空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应该避免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减少产业间由于存在过度竞争而产生的阻碍。
制造业也会反向拉动生产业空间集聚,由于空间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共同作用,制造业逐渐从大城市退出,并向周边相匹配的中小城市移动,另一方面,生产业逐渐向大城市靠拢并形成城市内的集聚。因此,制造业从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地区集聚趋势的转移反向拉动了生产业在大城市的不断集聚,从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了两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的变量设定为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Sca)、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体制因素(Nat)、城市化水平(CITY)、技术水平(Tecm)、人力资本(Quia)、区位因素(Tra);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变量为生产业专业化水平(Ser)、制造企业发展规模(Sca)、城市化水平(City)、资本有机构成(Ftxc)、技术进步水平(Tecm)、外资影响(Rta),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自2003-2011年数据,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在分析的基础上,两个模型通过豪斯曼检验,其 p 值分别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适。构建的模型分别为:
LQit=α0+α1LQitm+α2 Scait+α2GDPit +α4Natit+α5Cityit+α6Tecmit+α7Quait+α8 Trait+μ it (1)
Manit=β0+β1Serit+β2Scait+β3Cityit+β4 Fixcit+β5 Tecmit+β6 Rtait+εit (2)
其中α0、β0为常数项,μ和ε随机误差项,i为地区,t为时间。本文利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验证结果如表1。
通过上述检验分析,影响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同因素是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且它们均具有显著影响,他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23、15.651、0.099百分点。
结论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并将生产业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拉动产业之一,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生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验证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 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个百分点,同时也表明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应以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政府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强生产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引导并创新生产业与制造业,不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建立共享机制;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业,突破生产业发展的瓶颈;战略规划与布局城市全面有序的发展,加深城市化对生产业的承载功能。
参考文献:
1.Paolo Guerrier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自动化;应用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216-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广泛的采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机械制造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式,对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
1 机械自动化技术简介
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
2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行业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表现。欧美国家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较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科研领域不断创造神话。我们要突破技术瓶颈,紧追猛赶,缩短差距,大力发展机械设备的机械化,可以明显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资源和成本,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收益。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机械自动化生产脱离实际
在购买机械自动化设备时,应时刻保持清醒,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购买然后进行实际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主要分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运输业、工程方面等几部分,不能盲目效仿、盲目消费,切忌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盲目引用机械自动化的设备。时刻谨记,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也要保证产品的高品质,这两者对于企业的信誉、形象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3.2 机械自动化生产依赖人力,理念落后
设备机械化融入自动化技术,投入高,收益较慢,短时间内难以看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多雇一些员工可以替代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雇佣员工会产生人力费用,工作损耗大大增加;其次,机械自动化设备可以解放劳动力,降低能耗,即使现在用一个人也比原来用十个人的效率要高。
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基础薄弱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伴随科学技术不断变革,得到了长足的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手工劳动比重相对很大,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
4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注重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应以企业生产与技术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基础。只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自动化生产模式,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用,即,改变过去盲目自动化的生产理念,追求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否则,如果机械自动化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则应放慢脚步,完成高品质、高水准的产品生产,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虽然较大,但是缺乏扎实的生产技术,并在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要循序渐进,戒骄戒躁,问答问答,铺垫好基础,突破技术难关,逐步迈入自动化的高台阶。
4.2 机械自动化技术要与国情相符
总结欧美国家大量的工业发展经验可知,当真正应用自动控制器实现机器操作后,生产方式已经由机械化过渡到机械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以及数字控制自动化。只有成立自动化工厂生产,才能真正应用自动化,全面提高生效率。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状况,围绕计算机技术开展技术改进,尽量在不改变机械制造系统的情况下,实现机器设备或者其生产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处理信息、自动化检测以及自动化分析判断等,并可以自动由制造一种零件转换为制造另一种零件。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要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以机械制造业的试发发展为出发点,改革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自动化技术发展道路。
4.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基础薄弱,全自动生产设备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应该注重引进自动化技术人才,吸取国内外生产经验,大力发展适合我国生产实践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另外,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的制造模式。在产品的生产开发、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与堆积,使得工业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
5 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但只要我们保持高起点,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各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灵活的提成本、见效快的技术,坚持提高与结合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就一定会为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开辟一条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收益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索春英,冯哲.浅析如何提高机械设计的自动化程度[J].价值工程,2011,6.
[2]李金枫.机械自动化工程的发展研究[J].民营科技,2008,3.
[3]乔固.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浅谈[J].科技风,2010,7.
[4]张伟.浅析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原则[J].魅力中国,2011,8.
特朗普是一个开发商,但他的竞选纲领中更多的是打制造业的牌,这一方面迎合美国国内蓝领阶层对美国制造业外流的不满以及出现的美国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业之间严重的“断层线”的担忧;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经济大国的重要经济策略看,主要大国都开始反思制造业政策,反思“后工业化”的思维,重视制造业成了后危机时代经济大国争夺全球新的经济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出于这样的考量,特朗普的前任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力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相对于过去似乎取得了成效。
从回归美国的企业数量看,2010年仅有16家,2011年为64家,2013年有210家,2014年有300多家,逐年增长。当年奥巴马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特朗普的制造业政策和奥巴马政策的不同在于,特朗普除了希望美国公司回流美国,更希望制造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很多人过去一直认为,美国制造业在衰落,判断的标准在于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美国制造业创造的就业。
按照这些指标,美国制造业的确在衰落。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高达40%,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创造就业早高峰时的1979年,制造业就业人数接近2000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接近30%,而现在,美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9%,占美国GDP的比重不过13%左右,创造的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甚至不到10%。然而,这些数字完全误读了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以上底值谋浠,一方面是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美国服务业的崛起是制造业比重下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下降也是“产业漂移”的结果。
自1860年以来,制造业的中心开始在全球转移,新的制造业中心的出现拉低了美国制造业的贡献和比重,但如果从制造业的产值看,美国制造业的产值总量一直在增加,在2010年以前,美国维持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超过100年,即使在2010年被中国超过,但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二制造业大国,那些认为美国不再做制造业的看法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2005年之前,制造业一直都在美国的GDP中占有最高的百分比。2006年,房地产业上升到首位(14.9%),制造业屈居第二(13.8%),但是在2008年之后,制造业再次跃居首位。
而且,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统计,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仍然是全球第一;如果看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数一数二的强国,占据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很多高端。单就苹果一家公司,其智能手机占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比重超过了90%。说美国制造业衰落的人完全是被假象所蒙蔽。
在美国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一直在所有行业里排第一,没有其他产业可以取代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它也不可能会有创新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登在其出版的著作《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兴衰》中谈及财富和大国兴衰的规律,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前途的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大数据、互联网等风靡一时的东西,而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制造业。
可以说,振兴制造业在美国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奥巴马做了,特朗普也在做。尽管特朗普的很多行为有点极端,但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通过放松监管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以美国制造业并不具有成本优势认为特朗普是“胡闹”。但是,最近10年,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不断在下降。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现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
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这是为什么一些企业包括中国的企业到美国设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当然,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不仅仅因为成本,更重要的是,是美国制造的创新和核心技术,以及对全球制造业未来的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