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动症小孩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遇到班里有多动症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多动症孩子有些典型症状,例如常离开座位,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他焦虑、愤怒、攻击。
因为生理限制,孩子就是会坐不住,可是老师多半因为不理解症状,也不知道该如何协助他,只是训话。次数一频繁,孩子就忍不住打人。其实,打人本身不是多动症症状,而是引发出来的。
班上有多动症学生,老师该如何协助?该如何和家长沟通?该怎样做好班级管理?
Q:当怀疑孩子具有多动症,我该如何跟家长说?
A:与家长沟通前,先做具体的观察记录,记下孩子何时发生什么事,例如分心、冲动等。
以“他上课常看着窗外,我已经帮他调整座位,也提醒他上课要专心”,用具体、没有价值判断的陈述表达孩子的状况,说明你用了哪些方法仍不见成效。将困扰提出来和家长讨论,问问家长,孩子在家是否也是如此。要先排除跨情境的差异,因为有时只是课程安排不当造成的,学生不是真的有多动症。
如果担心“建议带孩子就医”会让家长产生“你认为我们家小孩有问题”的感觉,不妨请特教老师或辅导人员协助沟通。重要的是,沟通的过程要让家长感觉你以孩子为中心,努力想帮他。
需要注意的是,家有多动症小孩,家长从小到大都被告状,教养过程的挫折常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职的父母。有机会的话,多给予父母支持、不断鼓励,适时提供好的方法。
Q:我要如何引导班上其他同学跟他互动?
A:通过全班性的宣导,如绘本、影片,或是像“费菲尔普斯获八块金牌”的新闻事件,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营造出比较包容的班级气氛。
有老师曾经用计时器的隐喻让孩子理解。她告诉孩子,上天在每个人身上装了计时器,时间一到就要动一下,有人十分钟才动,有人五分钟动,可是有些人十秒钟就要动一下。他不是故意要作怪,是生理不同造成的。
“老师的身教”是班级气氛的关键,老师如何对待这个孩子,全班学生都在看,如果老师温暖、包容,能够看见这孩子的特别与优点,其他孩子也容易学到这样的对待方式。
Q:我要如何帮助他收获较好的同学关系?
A:多动的孩子坐不住、喜欢插话,常易招来同学异样的眼光。这时不妨指派一些任务给他,例如发联络簿、帮老师倒水等,让他的“坐不住”可以合理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行为问题时要尊重孩子,不要让其他学生觉得他不好。
让孩子知道,你关心他、愿意协助他,针对他的一些行为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建议,必要时私下和他建立一些小约定。例如让他知道当你跟全班说“安静”而且敲一下黑板时,好像是要全班安静,其实是在提醒他回位置坐好。这使他随时被提醒,又不至于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
Q:孩子明显很不喜欢来学校,我要如何帮助他?
A:多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久吸收负面信息,加上生理限制,所有团体规范对他而言都是辛苦的。因为承受太多情绪上的痛苦,他对学校常有强烈的负面感受,但是他还是要上学。
帮助这一类孩子生活结构化,减轻他们学习上的辛苦,可以在孩子桌上贴一张检验表,当他专心做事时,就可以自己打勾,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他约定一天打满多少勾可以领奖品,让他的努力被鼓舞。
孩子在空间管理上也需要老师协助。有老师曾遇过一个孩子,他的座位乱七八糟,加上过敏体质,他常流鼻涕,用过的卫生纸往抽屉塞,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后来老师帮他买了几个盒子,贴上标签,让他分类收纳,再加上一个小盒子挂桌旁丢卫生纸,只用了一天就改善他的情况了。
适当的座位安排也可以协助这样的学生。面对面上课容易与同学打闹,造成分心,所以传统教学排排坐的方式会优于小组讨论教学。
座位安排上尽量往前,这样他比较容易注意老师上课内容,老师也可以看到他的学习状况。不妨安排一个情绪稳定、正向的孩子当他邻居,适时协助他。
当孩子情绪得到支持,知道老师看见他的困难及努力,会使他对“来学校”这件事不那么排斥。
和孩子建立关系,让他知道老师在乎我、关心我。多与他互动,少一点消极的责骂。
当他违抗你,或是说一些挑衅的话时,难免会引起你的怒气,不要在怒气当下针对他的话做回应,但可以让他知道“你讲这句话让老师很生气”。
Q:班上其他家长对于这个孩子的行为很不放心,我该怎么做?
A:某班上多动的学生上课时随意走动,同学一直叫他“坐下”,几次之后他很生气,骂了脏话,结果引来同学的怒气,两人就打起来了。
如果到网吧看看,我们会发现泡在网吧里的大多是男性,其中还有不少是中小学的男生。作为一个群体,男孩更容易网络成瘾。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网络成瘾,这有充分的证据: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同样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女性高出7.18个百分点;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
除了网络成瘾以外,在其它物质成瘾行为上,男孩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孩。
在吸烟成瘾行为上,对北京、上海等18省、自治区、直辖市213253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男生吸烟行为远远高于女生:男生尝试吸烟率是女生的2倍;男生现在吸烟率是女生的5倍;男生重度吸烟率是女生的6倍;男生首次吸烟年龄13岁的报告率是女生的3倍。
在饮酒成瘾行为上,不管是我们的经验还是调查数据都说明男生的饮酒成瘾行为远远高于女生,如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2003年对5169名中学生的抽查结果表明,69.9%男生尝试过饮酒,远远高于女生。
在吸毒等其它危害更大的药物成瘾上,男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性。
男孩,更多的情绪问题
男孩,情感更脆弱
一般人认为男性的情感应该是坚强的,但这其实是假像。男孩看似坚强的外表背后,隐藏着脆弱的一面。男孩在情绪、情感上比女孩更脆弱。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婴比女婴就更容易烦躁。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改变或者妈妈、爸爸稍微严厉一些的口吻,都可能使小男孩变得更烦躁不安。
压力,让男婴更不安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想知道,在压力情境下,男婴是否更容易不安。他们将六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请到实验室,在事先设定的情境中玩耍并进行录像。首先,母亲给婴儿看玩具并与婴儿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接下来,母亲要尽可能地安慰婴儿,抚摸婴儿,注视并跟婴儿说话。
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慢速播放录像带,分析婴儿和母亲的表情及行为变化。结果发现,男婴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比划着想让母亲抱自己,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在母亲试图安慰他们的时候,男婴也表现得更难平静下来,母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男婴高兴起来。
离婚,对男孩伤害更大
人们通常认为,面对父母离异的事实,男孩比女孩更加漠然,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父母离婚,男孩受到的情感伤害比女孩更深。女孩往往会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她们受伤害的情感,从而减缓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伤害,而男孩往往把伤害深深埋藏于心底,日积月累,危害加剧。父母离婚,男孩往往跟母亲生活在一起,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父母离异,男孩会因缺少父亲的“示范”而变得缺乏阳刚之气,成年后更易成为所谓的“娘娘腔”。
男孩,更不擅长情感表达
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表达情感,女孩对情绪和情感更加敏感,2岁的女孩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女孩比男孩更多的使用“爱”和“伤心”这样的情绪词语。
儿童时期如此,到了青少年期,这种情感差异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更不敏感,更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男孩往往更容易情绪失控,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自己,这就是自杀,更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他人,就是暴力。
男孩情感,受到更多文化束缚
男孩虽然天生情感脆弱,但是他们天生并不缺乏情感表达的能力。
研究者已经发现,婴儿初生几个月大时,男婴比女婴更能表达自己,但是当男孩到达就学年龄时,他们表达情绪的能力下降,甚至已经隐而不显。男孩子五六岁时,与女孩子相形之下,就显得更不会向父母师长表达他们的失败或郁闷。
那么是什么使一个开朗、热情洋溢的男孩变得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男孩研究专家波拉克给出两点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在培养坚强男孩的过程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使用羞辱的手段,让小男孩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感觉到丢脸,特别是对脆弱、害怕与绝望的感觉有罪恶感。
第二个原因是男孩与母亲之间的过早情感分离,使男孩的心理受到创伤,从而影响其情感发展。
这两点原因,其实背后都是一种文化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社会对男孩的性别偏见。许多人认为男子汉不应该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的文化往往对女孩的情感发展给予鼓励而对男孩加以抑制。
英国精神病学家瑟巴斯汀·克莱默指出:“社会对于男人有着更大的压力,人们看不惯男子汉的软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还是小孩子时,男人就有着很大的压力,他们更加敏感,并在两岁以前就压制住了许多天性和本能。”
男孩,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
众多心理学研究指出,男孩容易患各种疾病,除了抑郁和焦虑以外,男孩在绝大多数常见心理疾病上的发病率都高于女孩,其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最常见的心理病症、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等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
多动症 大家都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八枚金牌的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小时候患有多动症,像菲尔普斯一样患多动症的男孩要远多于女孩。
你知道吗?孩子的性格是有“颜色”的。如果你能掌握孩子性格的“色彩密码”,就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性格颜色”的说法源于“性格色彩学”。心理学家将人的性格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其背景理论是气质类型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四种气质类型。而运用红、黄、蓝、绿四色性格分类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一个人具备哪些气质和特点。多数人认为,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特点不同,红、黄、蓝、绿各有千秋,无论你的孩子是天生具有领导气质的“红色性格”,还是天生追求完美的“蓝色性格”,同样都有其相应的优势与缺陷,家长需要做的是:辨识“性格颜色”,准确判断自家孩子的性格色彩;根据孩子的“性格颜色”特点,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家有“红色”孩子
(熊女士,32岁,商务中心职员)
我对“性格颜色”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常看一些有关书籍,还在网上听过相关的视频讲座,因此很早就判断出我女儿茗茗是“红色性格”的孩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教育,效果很不错。
“红色性格”的孩子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敢作敢为,喜欢表现自己,在意别人的赞美与认可。根据这一特点,首先我就注意多给孩子分配任务,多给她做决定的机会,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我都尽量让她显显身手。比如负责下楼买报纸,打电话跟水站要水,提醒她爸服高血压药,通知表哥、堂妹等周末参加聚会,等等。让孩子多承担一些职责,看得出来孩子特别有成就感。其次是重视她的想法,经询她的意见,让她来决定一些事情。比如,要布置她的房间,我会问她喜欢什么风格,要贴什么样的贴画也由她自己决定。双休日外出游玩,我也会事先征求她的意见,是去科技馆、动物园,还是游乐场,由她决定。除此之外,我还时不时地表现出对孩子的“依赖”。这一点好多家长可能都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大了还靠不住呢,哪能依赖小孩子?其实“红色性格”的孩子,天性好强,勇于担当,乐于助人,从小你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依赖他,没有他事情就不会做得那么好,孩子不仅会表现得更加出色,还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
生活中我常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女儿的依赖。比如,前段时间我利用双休日去练车,便征求茗茗的意见:“爸爸有事不能陪妈妈去练车,你愿意不愿意陪妈妈去练车呀?”茗茗很高兴地表示:“我陪妈妈去!”星期六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一下床,她马上跟着坐起来了,闭着眼睛问:“妈妈,是该去练车了吗?”然后,便带了一本《民间童话故事》跟我去了练车场。我练车,她在一旁看书,而且很快就和教练叔叔混熟了,一口一个“叔叔”地叫,还给教练叔叔讲故事,逗得教练叔叔好开心。我练了几圈下车休息,茗茗又是给我递水,又是帮我擦汗。教练说我比上两次有进步,茗茗便趁机鼓励我:“妈妈加油!”我感觉女儿特别贴心。星期天的早上,为了陪我练车,她不仅早早就起了床,还忙着装矿泉水、面包、纸巾等物品。别看孩子年纪小,你一依赖她,她还真知道操心。她爸爸表扬她:“咱闺女真能干,都会照顾妈妈了。”女儿听了一脸自豪。
当然,“红色性格”的孩子也有自身的缺点,比如想法比较多,会不断地提要求,喜欢按自己的主意办,因此需要给他们建立规则并严格执行。比如,小孩子夏天都喜欢吃冷饮,茗茗也不例外。我给茗茗规定,每天可以吃一支冰糕。一天,茗茗提出要多吃一支。我表示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你今天多吃一支,明天、后天就不能再吃,你可以选择每天吃一支,也可以选择今天多吃一支而放弃明后两天的两支。”她不管那么多,贪嘴非要再多吃一支。可到了第二天,她又想吃冰糕了,还很会想办法,问我:“你猜我闻到啥味了?”我没理她,她便拽住我的胳膊说,“妈妈,你猜我闻到啥味了?”没等我回答,她便顺口说了下去,“我闻到冰糕味了。”可不管她如何耍花招,我始终坚持按规矩办,告诉她我们约好了的,昨天多吃一支这两天就不能再吃。从那以后,夏天每天一支冰糕的规矩再没有被打破过。
管教“红色性格”的孩子,有时需要严厉点,需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否则孩子会变得任性而不守规矩。
学会“识色”教孩子
(高先生,34岁,电子工程师)
我和妻子以前完全不了解什么“性格色彩”,更想不到根据孩子的“性格颜色”来教育孩子,是后来面对顽皮多动的儿子束手无策时,经专家指点才懂得了一点“识色”教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我儿子小武从小就精力旺盛,特别好动,只要眼睛睁着,就很少停下来,整天爬高上低,哪怕你把他抱在怀里,他也是扭来扭去不老实。学会走路以后,他就更闲不住了,在家里跑来跑去,翻箱倒柜,忙个不停。玩具丢得“天女散花”一般到处都是,厨房里的餐具经常被他弄到阳台上,洗手间的瓶瓶罐罐不是被他塞到床底下,就是盖子不知去向,冰箱的门经常大敞着……妻子开玩笑说,儿子就是孙悟空转世,天天在家“大闹天宫”。平时还没啥,要是家里来了客人,那就尴尬了,他是一点也“不识相”,当着客人的面上蹿下跳,甚至在客人身上爬来爬去,趁大人不备翻人家的包,大人说话时乱插嘴,要不就是趁大家聊天或打牌时在一边变着法子捣乱,比如把电视的声音调得忽大忽小,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我和妻子都有点头疼,觉得儿子太顽皮,太难调教了。妻子有时实在憋不住了,就“啪啪”照他屁股上拍几下,可根本不管用。
上幼儿园后,儿子很快成了老师“投诉”的重点。老师反映,他在幼儿园不遵守纪律,特别调皮捣蛋,尤其是上课,就像屁股上有钉子一样,根本坐不住,不停地摇桌子、晃椅子、乱翻书、咬铅笔、玩文具盒……老师的提醒、制止或批评,对他也不起作用。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似乎破坏欲特别强,小朋友们玩游戏时他过去捣乱;小伙伴花了好长时间用橡皮泥捏了几个小动物,他三下两下就给人家揉成了一团……一天我去幼儿园接他,老师正在办公室里跟我告状说他如何难管教,我背靠着桌子一时没留意,他又玩起了老师桌子上的东西。老师不客气地说:“你看你看,这孩子多调皮!”我扭脸一看,他用铅笔把老师桌上的新报纸戳了好几个洞。老师强调说:“你家小武太好动了,我建议你带他好好检查检查。”
老师的话还真提醒了我,回到家我就赶紧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资料,这一查不要紧,我觉得小武的表现好多都与多动症的症状相似,而且相关资料上说,我国患多动症的儿童不计其数,男孩患上多动症的几率比女孩大三倍。我和妻子不由得忧心起来:儿子是不是真的患上了多动症?我们立马带孩子到儿童医院检查。专家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告诉我们,小武并没有患多动症。我十分疑惑:没患多动症为啥这么顽皮好动?又有什么好的教养方法能改变儿子?随后我专门向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教,第一次从专家那里知道了孩子的性格可以按颜色分类,不同性格颜色的孩子性格特点不一样。专家帮我分析了小武的“性格颜色”,说他属于典型的“黄色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淘气好动,所以经常被误认为患了多动症。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家孩子是“黄色”的,他的淘气好动都是“黄色”惹的祸。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试着根据专家的指导来教育孩子。专家说,四种性格颜色中,“黄色性格”的人“玩性”最大,干正事的时候很难长时间坚持,因此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特别要注意给孩子留下更多游戏和娱乐的时间。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就要求儿子在读书、写字、画画时要坚持坐15分钟,然后才可以起来玩,然后慢慢地延长到20分钟、25分钟……循序渐进,而且其间不断地提醒他该做什么事了,还需要坚持多长时间等,逐渐帮他养成动静相宜的好习惯。
专家还告诉我们,对于“黄色性格”的孩子,要想让他改掉缺点和毛病,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表扬,“黄色性格”的孩子最适合赏识教育。回想一下,因为儿子过于调皮捣蛋,我们还真的很少表扬他。后来我和妻子就注意多表扬他:“小武今天在幼儿园听课专心多了。”“小武知道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了,不错!”“小武画的这张画想象力真丰富啊!”表扬还真是很奏效,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多动的儿子比以前沉稳多了,我们也渐渐对教育儿子有了信心。
让“性格颜色”为我所用
(刘教授,女,45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我们常说对孩子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而判断孩子的性格颜色,就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方法或渠道。关于如何通过性格颜色来了解孩子并对孩子因材施教,我想谈两点。
第一,性格颜色也是多元的。虽说性格色彩学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红、黄、蓝、绿四种,但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很少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单纯色彩,不少人的性格色彩是多元的、组合式的,也就是说,有一个主色调,但还可能有次色搭配。比如红+黄、蓝+绿、红+绿、蓝+绿等。主色代表着一个人的核心性格,而次色说明了这个人还兼有其他色彩的一些性格特征。家长在辨识孩子性格颜色时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蓝色性格的孩子谦虚、腼腆、不多事、关注细节、追求完美,但他们可能还具有绿色性格的一些表现,如节奏较慢、动作迟缓,并且很怕被家长唠叨……遇到这种蓝+绿的孩子,教养时就要既注意到他(她)蓝色性格的主要特点,也不能忽视他(她)还兼有绿色性格的一些特征,这样你才能更全面地因“色”施教。
心理热线联系方式:
1.省略;
3.移动用户短信发送“XL+您的心理问题”到5757511(资费:1元/条)。
小孙女为何要躲我
我的小孙女快满2岁了,由于我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一直是我和老伴儿带养。不久前,她姑姑接她去住了6天。谁知6天后,当我们去看望孙女时,一见面她竟就又哭又躲。据她姑姑说,小孙女现在一见成年人就哭,也不向以前那样爱说话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南 吴贤村
吴贤村读者:
从您提供的资料看,您的孙女已经有心理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智力、情感和意志等是构成心理健康的基础,而教育、环境和遗传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这些品质的形成。各年龄的孩子均可出现心理缺陷,进一步就会发展成心理障碍性疾病。像您小孙女这个年龄段,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是孤独症、海勒综合征、瑞特综合征等。
根据信中所说,您小孙女最大的病因,可能是生活环境和带养人突然都改变而引起。庆幸您对这个现象关注较早,现在,您应该逐渐增加和她接触的时间,尽可能和她一起玩她喜欢的游戏,并给她创造接触其他小朋友的机会等。如果孩子经过引导后,上述表现减少或消失了,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继续发展,甚至有智力减退者,一定要到医院检查。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教授 方凤
小儿脱毛,怪癖还是疾病
我有一个小亲戚现读小学4年级,自去年起,家人发现他的眉毛没了,大家都以为是自然脱毛,没有在意。今年,逐渐发现他头顶的头发脱成一条2厘米宽的“通道”。很显然,这是他自己用手拔的,但他一直不承认。请问,这是一种怪癖,还是得了什么疾病?
广东 黄松炎
黄松炎读者:
首先,必须弄清是自行脱落还是人为拔落,这可以通过耐心询问小孩、以及其周围的伙伴,或通过观察其行为、毛发及皮肤情况得以确定。
如果是自行脱落,则要注意是否有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疾病,或是微量元素缺乏等营养性疾病,以及是否患有免疫性疾病。
如果是小孩自己拔落,则小孩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孩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并不少见,有些单表现为对身体某部位的破坏,如拔毛发、剪头发、咬指甲、甚至损伤皮肤;有的同时表现出焦虑、抑郁或孤僻;还有的可与一些神经疾病,如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等并存。
老总的儿子叫我爸爸
2005年大学毕业后,岳阳男孩赵态来到海口找工作。第一次面试,他走进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你好,我叫赵态,今年7月大学毕业。我的专业是幼教……”话还没说完,老总就打断了他:“我这里不是幼儿园。”赵态羞得满脸通红。简历还没递上去,他掉头就走。
“等等!”赵态的后脚跟即将跨出门时,老总叫住了他。“你学的是幼教专业,应该对小孩的心理很了解吧?”赵态愣了一下,说:“是的。”然后大谈小孩的心理行为特点,接着把自己的简历递给老总。老总看完满意地点点头:“你明天来上班吧。”竟然连赵态应聘什么职位都不问。
老总姓周,今年41岁,开广告公司已经6年多,资产上千万。由于工作繁忙,周总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平日里,两个双胞胎小孩都是被关在家里的。时间久了,两个小孩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周总担心这样下去会使小孩形成不良的性格,于是把他俩放出来,让他们和同学朋友玩。
可没想到两个小家伙一出来就学坏了。他俩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打电子游戏、赌钱,还吸烟。周总的爱人对孩子溺爱有加,根本管不了小孩。周总只好把他们关在家里,这是无奈之举,他的心永远有一处疼痛,孩子哭声经常回荡在他耳边:“别人的爸爸经常带着他们出去玩,你只会把我们关在家里,你不是个好爸爸。”
赵态到公司报到后,周总没有安排他在公司工作,而是让他带他的两个小孩。周总给的工资是3500元。周总说。“如果你干得好,我会给你加工资的。”
“这是赵叔叔,以后你们要听他的话。”周总把赵态介绍给两个小孩之后,就匆匆出去了。两个小家伙撅起嘴巴,丢给赵态白眼,根本不理睬。赵态径直走到电脑旁,装上游戏软件,自顾自地玩起来。“叔叔,给我们玩一下好吗?”两兄弟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变,他们一个叫周丰,一个叫周富,今年9岁,都是上3年级,在同一个班。
游戏只是个接近他们的幌子。第一天,赵态带周丰和周富到海边玩,教他们游泳,之后,到一家西餐厅吃比萨。回家后,赵态让他俩写日记。两人在日记里说:“今天是暑假里玩得最开心的一天,赵叔叔还教我们学会了游泳。”晚上,两人还高兴地和父亲谈起今天的乐事。这么久了,孩子第一次主动和自己说话,周总很庆幸,那天及时叫住了赵态。
赵态把学寓于玩之中。在带他们出去玩的同时,给他们介绍一些自然地理知识,还抽空教他们数学和英语,两兄弟把拉下的功课全补了回来,还掌握了不少日常英语对话。
2005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学生写暑假记事。兄弟俩把暑假里游玩过的景点一一详细叙述。老师当场表扬了他们,还给全班同学宣读他俩的作文。课后,老师对他们说:“你们的爸爸真是个好爸爸,他那么忙还带你们游览了这么多地方。”兄弟俩相视一笑。
回到家,一放下书包,两个家伙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告诉父亲,“老师表扬了我们,这全都是赵爸的功劳。”周丰说。“赵爸?”电话里的周总一下子糊涂了。“真笨,就是赵叔叔啊。”周丰说。电话里立即传来周总爽朗的笑声。
没想到两个小家伙竟真的把赵爸叫顺口了,一见到赵态就赵爸叫个不停。弄得赵态在周总面前无比尴尬。
“替身爸爸”横空出世
赵态很认真地安排两兄弟的周末活动。周六早上,赵态教兄弟俩功课,下午,赵态带两人去参加体育锻炼。周日早上,是玩乐时间,他们爱玩什么,赵态都尽量满足。下午赵态教他们琴棋书画,培养他们的业余爱好。
一个学期过去了,两兄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在学校的英语演讲大赛中拿到了一二等奖。
周总的一些好友对周丰和周富的变化感到很惊讶。他们问周总:“你整天那么忙,怎么还能把小孩培养得那么优秀呢?”周总开玩笑说:“我请了个‘替身爸爸’!”然后,把赵态介绍给他们。
周总的朋友也大都是公司老总,他们一直都在为没时间教育小孩而苦恼。听了周总的介绍,他们都找到赵态说,“小赵,你顺便也帮我们带带小孩吧。”
细心的赵态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公司的老总都是整天忙碌的,根本没有时间陪小孩。他们又不敢擅自将小孩放出来,一则怕小孩学坏,二则担心小孩的安全。赵态想开一家提供“替身爸爸”的服务公司,专门为有钱而又没时间的老总们看管孩子。
赵态的想法得到了周总的支持。周总出资帮赵态注册了公司。凭借周总的关系,赵态很快就揽到了业务,为10名小学生提供“替身爸爸”服务。
赵态很快就和这10名孩子混熟了,有趣的是,这10名孩子竟然和周丰周富一样,都喊赵态为赵爸。这些孩子从7岁到10岁不等,而且性格各异,管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欧阳才今年8岁,正在上小学二年级,是某建筑公司老总的小孩。欧阳才是个有多动症的小孩,为了防止他到处乱跑,他的父亲把他关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结果,他的多动症不但没有改变,脾气反而变得非常暴躁。
5月的一个周六早上,赵态组织孩子们上兴趣课。欧阳才不断地和同桌说话,赵态发现后说了他两句,结果他拿起书本砸向赵态。整堂课闹哄哄的,根本没法上。
赵态对他头疼不已。后来,赵态终于找到治疗欧阳才多动症和脾气暴躁的好方法。他让欧阳才学习刺绣。这是女孩子干的细活,开始欧阳才说什么也不愿意学。当赵态拿出一些绣好的精美作品后,欧阳才被那些精美的图案吸引了。最终他很认真地学起了刺绣。
这种穿针引线的慢活还真的慢慢把欧阳才的不良性格纠正了过来。欧阳才的父亲惊喜地看到孩子的巨大变化后,硬是请赵态到海口一家高级餐厅吃饭。
在带孩子出去玩时,赵态不是盲目地让孩子随便玩,而是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互助精神。
“六一”那天,赵态开着一辆由家长提供的面包车,把孩子们带到文昌的农村,让孩子们体验农家乐。10个小孩像放飞的小鸟,一下车就直奔果园帮农民摘果子。中午,赵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饭。这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竟勤快地拿起锅碗瓢盆,忙碌起来。他们有的洗米,有的生火,有的洗菜,分工还很到位呢。一个小时后,饭菜做好了,虽然味道很差,但小家伙们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赵态组织孩子们生火烧烤,10个小家伙边烧烤,边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第二天回校后,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儿童节,我们过得非常有意义,赵爸带我们去农村玩得很开心……
“替身爸爸”让孩子不再缺失父爱
2006年5月的一天,赵态发现一个名叫卢全的小男孩眼圈红红的,好像受了什么委屈。赵态问他:“全全,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卢全抬起头对赵态说:“赵爸,以后学校开家长会,你能充当我爸爸去参加吗?”说完,竟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全全不哭,快跟赵爸说说是怎么回事。”赵态安慰道。
原来,卢全的爸爸妈妈都是生意人,经营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夫妻俩经常到国外出差,很少在家,更不用说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了。班上的同学从来没看到卢全的爸爸妈妈来开家长会,便私下议论纷纷,都说“卢全是个没爹娘的孩子”,骂他是野种。小小年纪的卢全怎么受得了这样的委屈?
听了卢全的遭遇,赵态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安慰卢全说:“全全别哭了,赵爸答应下次和你去开家长会。”卢全这才擦干眼泪,露出笑脸。
7月的一天,当赵态和卢全出现在家长会现场时,卢全拉着赵态的手,大声地亲切地喊赵态“爸爸”。同学们顿时投来惊讶和敬佩的目光,卢全满脸自豪。那一刻,赵态心弦一直颤动着,眼泪都快要滴下来了。
后来,赵态才发现,他所带的孩子里面,竟然大半的父母都没去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孩子心理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维护孩子的面子,赵态只好充当每个孩子的爸爸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然后再把开会的内容传达给家长。
但这时,赵态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自己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他只好招聘了3名大学生。赵态招的这3名大学生都是幼教专业毕业的。
医学上的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疾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人越来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就越来越多,小孩都开始自闭了,成人迷上酗酒了,老人更愿意磨人了……
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类疾病,大家都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就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出解决手段,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为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解除病痛的医者。具体来说,精神医学专业涵盖了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下面将对这些方向一一介绍。
方向一:儿童精神病学
前几年,李连杰、文章主演了一部电影,叫《海洋天堂》,这是一个有关自闭症孩子的故事。其实,这并不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真实的病例每天都在上演。2013年,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也就是说160万个家庭备受疾病的煎熬。自闭症是儿童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此外儿童精神病还包括小儿多动症、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睡行症(梦游)、异食癖、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等等。儿童精神病患者常有些怪异的行为,与平时的小孩哭闹、惹小麻烦有所不同。早期的鉴别对医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治疗,某种程度上比给成人看病更困难。假如你在这一领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会有很多个家庭因此受益。
如果你喜欢孩子,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可以选择这一研究方向。今后可以做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也可以从事儿童早教,等等。
方向二:戏剧治疗、音乐治疗
将艺术融入医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戏剧治疗和音乐治疗了。几十年前,戏剧治疗作为艺术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欧洲等地兴起,广受欢迎。相比之下,戏剧治疗近年才流入中国内地,是个后起之秀。我们平时看电影和戏剧,大多是为了娱乐、放松自己。那么,怎么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呢?戏剧疗法运用戏剧和电影的情节作为引导,患者在其中可以得到缓解症状、情感的生理整合并获得个人成长的效果。戏剧治疗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模拟笑剧、木偶剧和其他即兴表演形式进行,方式很多,既能针对个人治疗,也能进行团体治疗。戏剧治疗不一定只在医院进行,只要治疗者技能精湛,学校、心理治疗中心、监狱等都可以成为戏剧治疗的规定情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时候受过车祸惊吓的孩子,一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长大后又目睹了同样的场景,精神崩溃,无法正常生活。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只会和她聊天。而如果是掌握戏剧或音乐治疗的医师,则会侧面了解这个孩子平时是否有喜欢的音乐或电影。如果有,可以在屋子里放给她,引导她进入状态。一旦她可以有节奏地跟着乐曲舞动,下面的谈话等过程就会更加顺利。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优秀的戏剧治疗师最好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储备,或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类的知识背景等。
方向三:精神药理学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名目众多。在大众的意识中,很多抗抑郁药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宁可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也不会去求医问药。其实,从专业角度上看,精神类药品投入药厂前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是合理的。精神药理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精神类药物的学问,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心境稳定剂、抗癫痫药、促认知药、抗帕金森病药、抗多动症药和治疗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药物等,都是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在学习期间,需要同学对药物作用基础、精神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及影响精神药物效应的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同时,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时刻关注国外的新药研究进展。
方向四:老年精神病学
到2051年,我国的老年人规模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人口老龄化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对老年健康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热门。从老年人的脑生理、生化和心理特点入手,研究老人的精神病相关问题,是老年精神病学的任务。一些老人生病卧床后完全不配合治疗、辱骂儿女,也有一些老人健忘明显,是否吃过早饭自己都不记得。其实,这可不都是因为我们常说的“老糊涂”,很多都是因为疾病,而老年精神病学研究的就是通过老年神经系统检查、老年神经心理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给予诊断和对症治疗。
老年疾病的治疗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治疗原则,因为老年人常常一身兼患多病,加之其身体功能的逐渐衰退和老年患者的自觉症状出现晚且轻微,造成病变的复杂性和不典型性,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不断地适应和提高老年疾病的诊治技能。
时下,老年精神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在我国老年医学发展迅速,对老年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老年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各医院也建立起老年精神卫生研究所或治疗中心,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该专业学生也可以为养老机构做医学顾问等,都有较好的职业前景。
方向五:临床精神病学
这一方向因跟随不同的导师,研究的具体方向各有侧重,但都与临床接轨,是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精神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同时,这个方向也充分展现了人文精神,因为涉及自杀以及法律等相关问题,对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感兴趣的医学生也可以报考。
【关键词】数学意识;良好习惯;智障学生
社会的包容性很大,智障学生是其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每个人都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大脑的发育不良就会让思维有所缺失,进而出现了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事物认知上有一定限制。在面对数学学习时,这些智障学生大脑更加空白。因此,在针对这些学生时,就要对其进行数学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好习惯的养成。
一、建设情境,增强自信心
在一些智障学生的脑海中,其认知的世界与生活是非常简单的,也不具备好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一些有趣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在玩耍中进行学习,将数学学习和玩耍中的快乐心情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增加智障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1]。比如,可以给每位学生发放5个气球,要求其在8分钟之内吹破。之后在规定的时间中,看谁吹的气球最多,谁吹的气球最少。然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观察,看最后班上的学生一共吹破了多少气球。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随意的抽取出一组学生,让班上其他学生观察这一组人,看看有多少男孩与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能逐渐地学到数学知识,同时还在这其中形成数学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10张卡片,将这些卡片发给十个学生,让拿到偶数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再让拿着基数的同学上去找自己应该按顺序站的位置。
二、使用爱心建立自信
智障学生因为其智力上的天生缺陷,在其头脑中对事物的认知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十岁的学生智力还比不上2到3周岁的小孩。面对这些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排斥与歧视,要在教学中使用爱心指导他们,从而实现尊重与接受。然后再依据其每个人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育。比如一个学生是智障,并且有一定的多动症。在上课的时候喜欢离开座位,甚至大声说话或者喊叫。这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给其一定的鼓励,表现好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给一颗糖或者给一块饼干,然后就马上在黑板上写下阿拉伯数字1,并且让学生将这个糖拿起来,指导学生说这是1。然后教师就可以拿出其他能够体现一的事物,比如一支粉笔、一本书等,让学生回答这是多少,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来,一定要安抚并且告知这十分正常。在学生情绪稳定时,就可以继续进行鼓励与教学。若是学生不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的位置,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启发与鼓励。不管学生呈现出怎么样的行为,都要对其进行支持,这样才能够让智障学生在学习中有信心并且主动进行数学学习。
三、使用耐心,助其记忆
很多的智障学生在先天的智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有其他一些残疾,所以在数数以及记忆上十分困难[2]。比如有小儿麻痹症的学生,其会有智障与偏瘫的症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四肢上十分不平衡,行动与思维相互之间不协调。依据其身体特点,教师要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对其进行数学教学。其具体是可以拿出一盒粉笔,并且让这个学生将盒子里面的粉笔拿到另一个盒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左手慢慢拿,然后再使用右手拿过来,如此这样反复进行。在长时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被培养起来。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鼓励下,其数学意识也被逐渐形成,其手上的协调性也得到了提高。
四、使用实际操作,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语言结合
智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其具体是使用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低层次思维活动,其数学学习与实际活动不能够分开,这是培养其培养其数学意识以及行为习惯有效的方式之一。操作过程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减法教学,教师先在粉笔盒中拿出7支粉笔放到桌面上,一边拿就要一边数。之后就问学生:桌面上总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回答了7支粉笔之后。教师再问7支粉笔是使用什么数字呈现的,然后学生就在本子上写出“7”。之后教师就在粉笔中拿出两支粉笔放回粉笔盒之后,再问学生:现在放到粉笔盒中的粉笔是多少?学生就回答“2”。之后再问学生桌面上还剩下多少支粉笔?然后就教导学生使用减法来得出答案。将7-2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再把桌面上剩下的粉笔数一遍,得出5这个数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十分直接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使用操作激发思维,使用思维带动操作。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学好数学,还应要求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和搜集一些生活资料,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深化课堂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培养其数学意识以及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学生先天智力不足,并且可能还伴随着生理上的其他一些残疾。智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比较困难,其记忆力低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根据普通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中要进行随时的表扬与鼓励,通过物质性的奖励提高W生对学习数学的关注,从而培养其数学意识以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时至今日,“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正以电影与书籍的方式,流传并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唤醒人们的善心,期待每一个人都能学习这一家,面对生死难关与衣食无着仍然不屈不挠,乐观地面对人生。
3个孩子只吃一碗面
2006年3月初,台湾正是春寒料峭的初春时节,台中市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安宁病房义工黄秋凤发现,她负责照顾的一家人很奇怪。这家人姓魏,母亲因癌症晚期住院,这家5名小孩竟然都在医院轮流陪伴妈妈,甚至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雪婷也每天请假到医院,帮助瘫痪在床的妈妈清理大小便、洗澡,而爸爸却很少露面。黄秋凤很生气,觉得魏家爸爸太过分了。
有一天,黄秋凤看到3个在病房陪妈妈的孩子实在饿得不行,就带他们到医院餐厅吃午饭。她原本想帮3个孩子点3碗阳春面,给他们一人一碗。但没想到他们3人只合吃了一碗面,说另外两碗面要留给爸爸、妈妈与另两个孩子吃。这时黄秋凤才意识到,原来魏家穷到了连一碗面也吃不起的地步。
事实上,台湾南投竹山镇的魏伯彦一家七口,此时正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考验。魏伯彦靠砍竹为生,月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两三万元新台币。一家七口以收入最好的月份来算,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也只有新台币3000元左右,与台湾平均国民所得每人每月约41000元新台币来比较,他们穷得可以说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这时,魏伯彦的妻子吴慧萍被查出罹患癌症晚期,一家人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魏伯彦平常不工作就没有收入,5个孩子又要上学,他必须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妻子,几近心力交瘁。
饥寒交迫之时,曾有人建议魏伯彦将孩子送人(台湾多年来都流行“养子”、“养女”制度,将小孩给人领养,可以获得一笔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让孩子过上较富裕的生活。但是魏伯彦却说,妻子虽然已经病重在床,时日无多,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5个小孩,她一再叮咛他不要把孩子送人,我们会挺过去的。
生命已快走到尽头的吴慧萍知道“一碗面”的事情后,哭得泪流满面。魏伯彦说:“你们三个小孩自己吃饱就好,爸妈没有关系。”女儿雪婷则说:“爸爸吃饱才有力气照顾妈妈。”魏伯彦回答:“爸爸体力好,不吃也没关系。”结果全家为了这一碗面始终推来推去,直到黄秋凤又为他们买了几碗面,他们才不再推辞。
面对善款不为所动
看到此情此景,黄秋凤深受感动,在网络上发了名为“三个小人,一碗阳春面”的帖子。不料此事在网络上越传越火,不到一个星期,各地民众踊跃捐出的善款就有169万元新台币(约合49万元人民币)。台湾媒体也很快发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纷纷加以报道。
一转眼,魏家“一碗面的故事”已经是台湾媒体最热门的话题。每天,吴慧萍的病房里记者穿梭不断,各地善款以一天五六十万新台币的速度增加。
对此,魏伯彦仍旧一脸腼腆,没有一丝“洪福将至”的喜悦,反而坦率地对媒体说,他家有县政府低收入家庭生活补助及孩童生活费补助,慈济每月也补助5000元新台币,全家人的医药费、学费、午餐费都有政府协助,加上他还能打工赚钱,生活能过得去。“有很多家庭比我们更贫苦,诚恳希望社会大众将款项捐给更需要的人,多关心其他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对钱财淡泊的磊落胸怀让台湾人大为感动。
病床上不忘教孩子做人
吴慧萍虽然重病在身,仍不忘教导孩子做人。当时读小学四年级的老大冠宇虽有多动症,就读特教班,但非常孝顺,会做家务,也会帮忙照顾弟妹,这是吴慧萍心中最大的快慰。她教导冠宇,将来要当爸爸的好帮手,带好弟弟妹妹。老二雪婷学习成绩很好,兄弟们的功课都由她辅导。她很能干,也很贴心,吴慧萍因癌细胞转移瘫痪在床,也全靠雪婷清理大小便、换尿布、洗澡、换衣服。
有两个贴心与上进的孩子,吴慧萍很是欣慰。她告诉孩子们,日子再穷再苦,也不能去偷、去抢,要对人有礼貌,永存感恩的心。魏伯彦则说,他只要求孩子将来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孩子们这么懂事,他觉得自己很有福气。
去年4月11日,吴慧萍撒手人寰。
今年吴慧萍的周年忌日,财团法人“爱生爱・美生美慈善基金会”筹备处特别制作了名为《一碗面精神传承》的纪录片,其中有许多吴慧萍生前的珍贵镜头,并首度在台中市德安威秀影城公开播映。
这一天,吴慧萍的5个孩子各自带着妈妈生前最爱吃的草莓、葡萄、蛋糕、牛奶、布丁来祭拜母亲。老三梓敬,一直是妈妈最放心不下的孩子,如今不但功课上进,连坏习惯也都改掉了,还当选为学校“表现最优异学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儿跟你不一样。
托马斯先生在书中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发现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的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
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上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开学后,几乎所有来教过课的老师一节课后就记住了他------A同学。上课时,他好像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总是不来看你,不来听你,伸出自己的手做周伯通“双手互搏”状,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嘴里还发出“啾啾,啪啪”之类的怪声;学校实行音乐铃声,不管是上课下课铃声,还是眼保健操,《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总能听到他独具一格的配乐声,引得小朋友哄笑。下课时更是情歌满教室飞,令我哭笑不得。这些还不算,最让我恼火的是,他“酷爱”美术!经常早上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今天有没有图画课?”如果回答他:“有。”他便欢天喜地地去准备美术用具,如若今天没有美术课,他便会现出很疑惑,很无辜的神情,而且追着你问:“为什么今天没有美术课?”我们戏称:他是美术老师狂热的“粉丝”。我曾经暗地里猜测,这孩子会不会有多动症之类的问题,但从他家人所讲该同学在家里的行为看,又不像有这类问题,比如他在看动画片,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手工,画画,那可是专心致志,很像模象样呢。于是,一开学,我就被这个同学困绕着,苦恼之极。一个多月下来,学完拼音了。A同学每次成绩都在倒数之列。
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A同学并非真是“学业残疾”,他应该有他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是作为教师的我并不清楚而已,并非他在学习上患有“不治之症”,而是我没有找到对症之药……我努力探寻促使他成功的方法。首先将他开学以后表现出的不适应学校生活的现状与家长交流,平时发现他有一丁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发现他老毛病又犯了时,悄悄地在他耳边说:要管住自己。一天上课,我发现平时两手不停的他,居然一本正经地将手平放在桌上,虽然从他的眼神,我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刻,他的思想不知道正在哪一片太空中神游,但还是走到他身边,微笑地看着他,夸奖他今天坐得好。他很意外地抬头看着我。过了一会儿,开小火车读生字时,快到他了,我特意靠近他,用眼神提醒他:“快到你了,准备。”他结结巴巴读出生字,使他们小组“小火车”顺利开到,得到了奖励。放学后,我还有意地在他奶奶面前夸奖他进步了,今天表现很棒!虽然我做的这一切,他并不是很领情,但在我夸他时,从他突然露出的一丝笑容中,我还是感觉到了他被肯定的快乐。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