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1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第2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贷款 自由主义 

2008年9月集中爆发了被称为“华尔街风暴”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得人们将之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其它的金融巨头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不仅意味着“华尔街模式”的覆灭,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深刻反思。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贷危机“与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沃克斯曼(Henry Waxman)的问题时,美联储前主席表示,他从自己的思路中“发现了一个缺陷”。格林斯潘说:“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假定各机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和其它企业)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经是神话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并且史无前例的四次连任,历经四位总统。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了“零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奇迹。美国媒体曾经毫不掩饰的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清算”到他头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错在何处?他的错误对今天的危机应当负多大的责任?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投机与扩张--华尔街模式的本质 

 

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投行,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他们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杠杆作用,对各种衍生证券进行炒作,以小博大,极短时间内实现牟取暴利。在这样的模式下,风险也随着一次次交易进行而累计、扩大,最终爆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的积极作用是“对冲”投资损失,或者说规避风险,但并不是消除风险,只不过把一部分人的风险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头上。比如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就面临着居民违约的风险;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将这些贷款合同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银行当然不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它一方面将贷款处理成债务抵押债券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让债券持有者来分担房贷的风险;另一方面,投行创造出“信用违约保险”CDS(Credit Default Swap),让保险公司如AIG等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 

金融衍生产品的另一个作用是投机和套利,炒家除了会投机升跌,还会投机波幅。在1995年时,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得到臭名远播。尼克·李森,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造成13亿美元的损失,导致这家有数百年历史的金融机构破产。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无法还贷的风险很高。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于是,房贷机构(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钱借给低收入者,投资银行给把贷款做成债券并且给予很高的等级,保险公司甚至为这种债券担保,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规律解释: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于是人们相信:只要美国地位不变,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国定居,美国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价格总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还在,我的贷款就不会收不回来。 

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以雷曼兄弟为例,从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资产负债表高达3000亿美元,主要是通过购买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贷款证券作支撑的后盾。而同一期间,雷曼只增加了60亿美元的股本--相对3000亿,可说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资产从极高位的24倍资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过来,如果投资总价值下降3%,那股东的权益便完全被销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义--格林斯潘拒绝监管衍生金融市场 

 

第4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阶段

从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来看,根本上讲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次贷危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之前,美国利率较低,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高企。大批的投资者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投资欲望,从房产供需上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房价上涨(如图1所示)。

图1中,在需求D下,满足需求的供给为S’,供求平衡的价格为P’,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实际供给S远远小于S’,从而使市场价格P>P’。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增加供给是缓解市场压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阶段:然而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举措。相反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飞涨,贷款金融机构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机构以房产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信用状况不佳,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必担心贷款者不能还款,因为将抵押的住房变现,金融机构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毫无疑问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从而使房价进一步上涨(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原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次贷的推出,进一步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至D’,市场价格随之上升到P’’。为分散市场风险,贷款机构将贷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卖给了大批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CDO抵押给贷款机构,用贷款资金继续购买CDO,继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又设计出许多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工具,此时,债务性质的资金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第三阶段:2006年6月开始,美国利率上调,造成了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下跌。由于次贷利率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优惠利率时限到期后,利率便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贷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损失。贷款机构收回大量的抵押房产,为回收贷款,大量的房地产进入市场。对于冷淡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被扩大了,房价自然会进一步下跌(如图3所示)。

图3中,抵押房产进入市场,使供给扩大至S’’’,从而使已经下降的P1进一步降至P2,次贷贷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大量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产品,次贷的损失很快便传递到市场上其他的大量债务资金上,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后欧洲、韩日等国的银行也大规模的投资了次贷,这样次贷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二、启示

第5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结构性贸易逆差 全球储蓄过剩 根源

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后,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百年老店美林证券也陷入破产危机最终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其他著名金融机构如高盛、大摩、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国际集团等也都摇摇欲坠,次贷危机进入了全面深层次的大爆发阶段,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人们突然意识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爆发了。早在2005年初,当时还没有被提名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曾提问:“为什么是美国,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向国际资本市场大量借入资金,而不是通常情况下更为自然的资金出借?”本文将针对美国长期的资本流入现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根源。

一、美国长期资金流入现状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常账户余额=储蓄—投资=贸易余额,当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赤字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要,形成国内资产。其结果会引起国外资本的流入产生对外债务,实际上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的储蓄缺口。从美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起美国对外贸易持续逆差,且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地区上来说,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分别是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是中国、加拿大和日本。

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1.全球储蓄过剩的原因

保罗克鲁格曼在其文章《美利坚,别为我哭泣》中引用本伯南克的分析回答“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外部”,即“全球储蓄过剩(global saving glut)”。其分析思路如下: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资本的主要集中地,造成当地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增长,当短期获利目标实现,这部分资金迅速撤离,经济泡沫破灭并由此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经历严重打击的第三世界国家突然意识到金融监管和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纷纷大量囤积预防性资金,加强财政的稳固地位。急剧扩大的外汇储备规模需要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出于对国内市场预期不稳定的担忧,这些国家将资金触角伸向海外市场,将囤积资金转变为海外资产以达到增值预期,于是,这些国家就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由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技术产业繁荣导致生产率提高和收益增加,同时因为美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且具有良好的监管水平以及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等优点,美国理所当然的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吸引了大量的囤积储蓄,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长期赤字。

2.全球储蓄过剩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储蓄相对于投资巨额过剩,一旦储蓄资本流入美国会导致美国实际汇率上升,经常账户赤字大幅增长。这一现象被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称为“亚洲的复仇”观点。有数据显示,美国不仅吸收了全球其他国家70%的过剩资本,而且消费占到了增加的GDP的91%,因此全球局部过剩储蓄会造成美国的过剩消费。

但是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使大量廉价商品和大量廉价资本流入,加速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就业,弥补了储蓄的不足,支持了投资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元的国际地位和美元资产的较强吸引力又使贸易顺差国的外汇储备为了保值、增值源源不断流人美国,也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美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储蓄过剩”理论是试图转嫁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根源的一种危险尝试,并非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三、美国的国内政策是导致资本流入的根本原因

1.低利率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

美国为了保持经济的繁荣和避免经济的衰退,不断地加大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力度。为此,美国利用利率和财政两个方面的政策,双管齐下地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不断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降低利率会减少储蓄,从而增加消费;降低利率也意味着减少了投资成本,从而刺激投资的增加。由于利率的降低和财政赤字的扩大,美国国内的储蓄大大降低,国内投资则大幅度增加,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

2.限制出口的贸易政策加剧赤字

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国际分工呈现新格局: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则集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美国在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需求巨大的本国市场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导致美国出现巨额商品贸易逆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内需增长性发展战略和国内提前消费的消费模式

美国经济的2/3靠消费者支出来支撑,因而消费支出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国内居民消费,美国不断放宽对信贷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力度,为最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超出当期收入增长承受范围之内的消费,只能通过从国外借人资本的方式实现,表现在国际收支上,就是贸易逆差的增加。对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等国的外汇储备流入诱使美国居民提前消费的言论,也是牵强的,因为早在中国还不是一个重要经济体甚至在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以前美国的消费习惯就开始了。美国出现房产市场的泡沫,也是美国人自己哄抬物价的结果。

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中国等亚洲国家巨额外汇储备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并由此推论此次金融危机是“亚洲的复仇”的言论是基于其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出发,而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本国奉行的财政、利率和贸易政策,尤其是国内提前消费的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 “半大孩子”该不该看儿科 该不该给孩子看激情画面 上市公司该不该分红 从公司治理看王朝政治 从公司章程看监管乱象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足球选材该不该3岁看大? 老人该不该带小孩,你怎么看? 公司要裁员,我该不该拿身体保职位? 炒股亏损,上市公司该不该赔偿? 从公司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公司本质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次贷危机的成因 从公司外部治理看独立审计的背离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 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看企业重组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乔布斯的离去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央企改革 奖品该不该分 该不该守 该不该要孩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EB/ OL].[2012-04-26]. http:///m/finalpage/2012-04-26/60912877.PDF.

[4]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 [EB/ OL].[2012-06-05]. http:///main/disclosure/ bsgg/39747865.shtml.

[5]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09年修订版) [EB/ OL].[2009-11-02]. http://.cn/assortment/bonds/ corporatebond/rules/c/1376.shtml.

[6]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亿元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EB/OL].[2013-05-22]. http://.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 php stockid=002506&id=1135890.

[7] 陆义敏.中国信用评级的战略困局及对策[J].郑州:征信,2010(6).

第7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贷款自由主义

2008年9月集中爆发了被称为“华尔街风暴”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得人们将之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其它的金融巨头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不仅意味着“华尔街模式”的覆灭,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深刻反思。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贷危机“与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沃克斯曼(HenryWaxman)的问题时,美联储前主席表示,他从自己的思路中“发现了一个缺陷”。格林斯潘说:“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假定各机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和其它企业)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经是神话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并且史无前例的四次连任,历经四位总统。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最长的增长期,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了“零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奇迹。美国媒体曾经毫不掩饰的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清算”到他头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错在何处?他的错误对今天的危机应当负多大的责任?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投机与扩张--华尔街模式的本质

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投行,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杠杆作用,对各种衍生证券进行炒作,以小博大,极短时间内实现牟取暴利。在这样的模式下,风险也随着一次次交易进行而累计、扩大,最终爆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的积极作用是“对冲”投资损失,或者说规避风险,但并不是消除风险,只不过把一部分人的风险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头上。比如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就面临着居民违约的风险;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将这些贷款合同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银行当然不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它一方面将贷款处理成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让债券持有者来分担房贷的风险;另一方面,投行创造出“信用违约保险”CDS(CreditDefaultSwap),让保险公司如AIG等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

金融衍生产品的另一个作用是投机和套利,炒家除了会投机升跌,还会投机波幅。在1995年时,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得到臭名远播。尼克·李森,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造成13亿美元的损失,导致这家有数百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金融机构破产。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无法还贷的风险很高。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于是,房贷机构(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钱借给低收入者,投资银行给把贷款做成债券并且给予很高的等级,保险公司甚至为这种债券担保,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规律解释: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于是人们相信:只要美国地位不变,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国定居,美国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价格总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还在,我的贷款就不会收不回来。

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以雷曼兄弟为例,从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资产负债表高达3000亿美元,主要是通过购买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贷款证券作支撑的后盾。而同一期间,雷曼只增加了60亿美元的股本--相对3000亿,可说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资产从极高位的24倍资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过来,如果投资总价值下降3%,那股东的权益便完全被销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义--格林斯潘拒绝监管衍生金融市场

既然认识到了衍生金融市场本身的高风险,以及银行家及投资精英可能利用专业知识和影响对其他投资者作出不当引导,那么首先想到遏制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加强市场监管。然而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从而埋下了危机的祸根。

20世纪90年代,有些人声称,衍生品市场已变得如此庞大,并且难以理解。为了金融系统的整体安全,他们要求联邦政府介入,加强衍生品监管。无论是会见政府官员、出席国会听证会,还是在听众云集的场合发表演讲,格林斯潘一直坚决反对限制衍生品交易。他希望这一问题由华尔街自行解决。[3]格林斯潘一方面信奉市场的力量,相信华尔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行为是可靠的,因为他们都应该是自己机构利益的最佳代表;另一方面,他认为与个人私利相比,政府的干预会是“邪恶的”。1998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因衍生品投资而陷入破产境地,引起一场金融风暴。但在格林斯潘施压下,美国国会仍然宣布冻结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监管权力。

格林斯潘对华尔街的信任并非毫无理由--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并且总是趋利避害。所以华尔街精英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把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低估了市场扩张的力量,一个人冒险固然不是明智之举,拉上其他人一起“摊薄”风险之后,人们的行为就要大胆得多。正是有投行的分析、金融创新作为支撑,商业银行才一再扩大次贷业务;而投行有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投资者作为客户,金融创新之举也越来越多。当经济不再增长,资金链断裂,自然是一损俱损。

在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下,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自由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爆发,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三、政策导向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危及实体经济,还将改变经济政策导向。从格林斯潘“认错”来看,金融危机将促使人们重视金融监管,背离自由导向的市场原则。

自现代经济学产生的三百年间,西方国家一直强调自由市场的力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曾频频指责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场的优点非常明显,能够促进效率,而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扩张容易导致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例,这次金融危机也是。

理论在现实面前总是虚弱的,尽管美国一再推销“让金融体系自己寻找平衡点”的自由主义金融政策,但是自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破产;“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金融自由化的好处明显:让很多人变得格外富有,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危机频繁并且代价高昂。

于是在金融危机面前,白宫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干预大旗:10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向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同时为银行新债提供担保;10月21日,美联储表示,将动用多至5400亿美元,用于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短期债务,以扶持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关键支柱;推行从陷于困境的金融企业买入问题资产的7000亿美元计划;[4]等等。

美国政府这次市场干预的政策力度堪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之最,对我们也有重要启示。首先,市场自由是相对的,比信奉自由主义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国家在经济中的职责,那就是维持经济稳定,尤其注重行业监管的力度,预防危机的发生--多数人相信,如果美国政府重视金融市场的风险,对金融衍生品加以管制,那么次贷危机不会扩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第二,金融危机的关键是如何恢复信用,政府注资私人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不在于提供资金,而在于给出一个信号:政府将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元本位制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困扰乃至灾难的风险急剧增加,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传递效应,这已是关系到我国金融战略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时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制订政策、如何对待衍生金融市场,都需要更加谨慎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引自《格林斯潘“认错”》,FT中文网,2008-10-24

[2]引自《希望,华尔街模式的消失》,扬子正如

第8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养老保险基金; 改革

2009年末,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债务危机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展为制约并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不仅整个欧元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专家称,养老金赤字是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制度是其背后推手,那么,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应当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影响

欧债危机即欧洲债务危机,是指一国以本国的为担保,向外部所借的债务。次贷危机之后,为抑制经济的剧烈下滑,各国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公共债务的规模和财政赤字,埋下了债务危机的隐患。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欧债危机由此爆发,从而引发了继金融危机后又一具有威胁性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灾难。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后果,而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过度的福利政策,则是欧元区国家长期低增长、高失业,政府债务不断加剧的最根本原因。受长期低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二战后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人口结构开始步入快速老龄化,在职劳动者与退休人员的比值不断下降,导致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增长有限,甚至还时有萎缩;与此同时,养老金领取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与待遇的刚性需求使养老金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导致欧洲国家养老金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使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不可避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欧洲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的延伸和深化。

目前,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无论是贸易渠道还是金融渠道,已经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阻碍。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其经济的整体下滑对我国出口形势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同时,由于欧元坚挺度下降,外需不足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过度依赖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出口战略上,贸易伙伴以及出口产品都应优化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分散市场风险。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对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从欧债危机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发展经济,实业立国

经济发展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从欧债危机的产业背景看: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从而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如果过度地炒作资本,不仅影响基础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也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苗头,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的本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等潜在问题逐步显现。近期温州大量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游资从实体经济“抽离”,进入房地产和高利贷等金融领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始终坚持实业立国的方针,一个强大而质优的制造业将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牢固基石。必须坚持金融行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包括防范来自国际的金融风险和抑制国内的金融异化,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奠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循序渐进,平稳运行

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高达13.7%,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浪潮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从欧债危机国家可以得到教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应本着发展与改革同步、公平与效率均衡的理念,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适应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把保障公平作为本质要求和首要原则,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基金长期平衡能力,避免短期福利政绩病,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统账结合,部分积累

第9篇: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宏观经济调控 微观经济调控

一、次贷危机的概况

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又名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按揭贷款。一部分客户由于信用问题,无法按照正常贷款程序进行贷款,因此银行等贷款机构无法与他们签署直接贷款协议,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要求,贷款机构发放了对客户信用要求宽松但贷款利率更高的贷款,这就是次级贷款。

次贷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不稳定引发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美国的次贷危机最早在2006年的春季开始显现,到2007年8月已经席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但当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小,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国内消费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等,这些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都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开始加大,2008年,美国的雷曼兄弟、美林、华盛顿互惠银行等相继破产或被国家收购,次贷危机也达到了,随后美国救市法案生效、英五千亿英镑救市、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降息、中国的四万亿救市等相继出现、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逐渐被扼制。

二、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

(一)宏观调控,充分了解经济周期的变换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其中2008年11月,国务院针对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决定两年内增加四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这次财政政策的推出,时效性很强,在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初期,就迅速的推出,而且四万亿的投资中,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其余的部分由地方财政和民间投资负责。这种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中央政策由于巨大支出而出现的财政赤字,这次财政政策主要是改善我国的民生、促进国内的消费、加大国内的投资等,投资基本都用于实体经济,充分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性。

为了很好的应对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上也进行了宏观调控,主要就表现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初期,我国实行了紧缩银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经济学者都人为,货币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通常都需要半年的停滞时间,如果货币政策运用的不当,不仅不能减少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反而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实践证明,我国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运用,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增支减税和货币政策的降低利率,等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从实际的效果看,在2009年初,由于我国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实行,和连续的下调存贷款利率有效的减缓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充分的显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松”的效果,在次贷危机发生时,通常都是社会的需求不足,生产资源过多,解决事业和刺激消费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时候财政和货币双松的政策可以很好的应对。

(二)微观调控,稳定民间企业和股市

与宏观经济相比,我国经济的微观层在面对次贷危机时,我国的企业和股市等表现都出乎意料的脆弱,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中国主动对自己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整,这种主动性的宏观调整给宏观面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给中国的企业和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了股市的大涨,虚高的股价必然导致大跌,影响上市企业的经营稳定。 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发达国家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股市中争夺这一部分资源竞争也激烈,居民投入资金也较为谨慎。即便是有四万亿的投入,也很难真正落实到居民、小企业手中,从而对股市、企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及时的做出了一些微观层面的调控,其中2007年的家电下乡、2008年的中央汇金注资农行、2011年对房地产的微观调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经济建设综合调整体制

作为国民经济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的稳定性发展是股市、信贷、金融市场等有着稳定的基础后盾。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下,要求我国必须要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应在进出口方面,加大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与科技含量。尽快完善机构调整,建立健全的经济建设,并实施能源、农产品的战略储备机制,加快经济建设。

同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结语

目前,次贷危机已经基本过去,但世界经济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秩序,我们还有待观察考证。全球在发展经济体制中,美国经济率先接近复苏。当前,在各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经济已经在次贷危机后迅速复苏。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池鱼之殃”,不容回避。能否把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应对,主动解危,化弊为利,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金融风险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于天义[J].《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前的几点思考》. 《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8期:24-26

[2]王俭贵[J]. 《劳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 《经济学家》,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