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特色旅游可行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旅游可行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旅游可行性

第1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扶贫开发战略;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03-02

2005年,在全国扶贫大会上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只有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好,我们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只谈“生物”不谈“人”,只见“环境”不见“人”,这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甘肃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 2005年底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 158.86万。目前,甘肃的扶贫还存在脱贫能力差、部分贫困人口还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返贫率高等问题。基于此,从实施旅游PPT战略的角度探讨适合甘肃的扶贫思路和对策对甘肃的扶贫开发进程意义重大。

1.旅游PPT战略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全世界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12个贫穷国家,其中旅游在11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并且处于迅速增长状态[1]。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 (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随后,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但该类研究关注社区整体利益而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2]。基于此,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明确提出旅游PPT(Pro-poor Tourism)发展战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从旅游的经济影响到小生境旅游中社区参与再到PPT 研究中的贫困人口发展,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如何扩大整个旅游产业是研究的焦点和目标[3]。

贵州省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一些学者如蔡雄、陈传康等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其他各省也纷纷采用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扶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旅游扶贫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4]: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型、农旅结合模式和移民异地开发安置、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模式。

2.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省区之一,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脱贫致富的难度大。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由于旅游资源富集区受人类干扰小,自然生态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础。成功的旅游扶贫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条件[5]: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城镇作为依托、拥有一定数量懂经营的旅游人才。甘肃省有一大批具有很高史学价值的人文景点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多元的旅游文化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呈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资源环境容量普遍较大,60%的资源可进入性较好,便于开发利用;人们经营旅游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具有开发旅游的区位和人力资源条件。

2.2旅游PPT战略的效应分析

旅游扶贫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诸如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成本增大、文化冲突等消极影响。

2.3实施旅游PPT战略的障碍分析

实施旅游PPT战略通常会遇到参与障碍,合作与交流、社区期望、项止实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甘肃省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障碍。(表2)

3.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对策

3.1 总体构想

旅游扶贫开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发展开发,而是一种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地贫困居民得到脱贫致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在制定旅游扶贫战略时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重点,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参与性为核心,采取政府主导、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尽快把甘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2 旅游PPT战略发展原则

3.2.1坚持和谐适度的发展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完善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不能盲目不加限制地开发旅游资源,要避免陷入“贫穷落后,资源得以保护;开发建设资源遭到破坏” 的怪圈。在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和情况下,不要盲目开发,防止和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人为破坏。

3.2.2 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

因为国内的旅游扶贫研究对象不明确,常常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是如何使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发展[6],从而使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帮富不扶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将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贯穿到旅游PPT战略的始终,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是否以及怎样从旅游扶贫开发中获利。

3.3 甘肃省实施旅游扶贫的对策

3.3.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

贫困人口的受益类型有两种,即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量化,非经济利益不可量化,在实际中对贫困人口来说非经济利益可能比经济利益更加重要[7]。在现实中,旅游业多为企业导向或政府导向,当地的社区居民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业中来,即使被旅游企业雇佣,贫困地区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商贸经验等原因,而局限在低收入、不重要的岗位上,从而限制了他们提高技能、改善生活的发展机会。由于拥有旅游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外来的投资者是旅游业的最大受益者。其后果是弱化了当地社区自身的文化体系和自利,增强了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也不利于严格的生态保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如工艺品销售不仅可以向旅游者直接销售,而且还可出口,也可以为处于更加劣势地位的人如妇女和残疾人提供收入机会。另外,贫困人口除了直接从旅游业中获利以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的“渗透作用”获利。

3.3.2 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贫困地区的人们因文化意识落后,认识不到自然山水、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等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不知如何去开发利用。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旅游扶贫首先要培养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正如Murphy(1985)指出的那样:“要在社区内开发旅游业,那么传统产业的东道主必须成为自愿的合作者。”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强调本地居民直接参与,既有利于“扶贫”功能的实现,又有利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培训、帮助市场营销等直接的干预手段和促进政策改革、支持同社区居民合作经营等间接手段帮助他们积极参与旅游。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全依赖社区和家庭,社区交通、饮食、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家庭旅馆是贫困地区解决旅游住宿问题的最佳选择。只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建设中来,旅游扶贫开发的工程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环。

3.3.3建立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

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产业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要求和游客的进一步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对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旅游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社会支持系统要求在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轨迹上,不出现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社区带来文化侵蚀或者居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态度转变而导致旅游业的衰退。要求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资源加以保护、合理利用,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管理支持系统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以上三个系统的总体发展要求,是保障前三个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

3.4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

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是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是指有目的地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甘肃的生态景观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库,但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如果不重视保护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那么原有的景观将不复存在。特色旅游是指利用地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于求知、求奇、求新、求异,甘肃有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宗教色彩、神秘的民间文化、奇异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的风土人情,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本底,而特色又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旅游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杨桂红.论PPT旅游发展战略在西部贫困消除中的积极作用[J].学术探索,2003,(2):69-71.

[2]Caroline Ashley, Charlotte Boyd,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 [J].ODI.2000.

[3]Caroline Ashley, Dilys Roe,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 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Z]. ODI, IIED, and CRT, 2001.

[4]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9(3):32-36.

[5]杨敏,宋保平,李君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3,7(4):47-49.

[6]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0,17(1): 17-21.

[7]Yves Renar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ro-Poor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St. Lucia Heritage Tourism Programme[Z]. PPT Working Paper No.7, 2001.

第2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引言

现如今,旅游业发展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加快,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的迅速增长,旅游业也在经济行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也跟随现代化的脚步发展属于本族特色的旅游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消费者,消费者是唯一的旅游行业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所以顾客的管理就成为了首要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同时基于顾客的喜好为基础,更重要的就是挖掘现有资源的独特性和可利用性。对于中华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产品和特色,这正是旅游业可以发挥的行业优势,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不同特色的旅游开发,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

一、民族特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一)社会发展现状

目前有少数的民族区域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综观总体形式,特色产品的开发仍然不足,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也占据较小,所以民族特色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都各自为战,缺乏资源的整合和合理的规划,如果只局限于对本地的资源管理和发展,地区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这样导致了各地区基本上是急性的封闭式设计和规划,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的优惠和投入政策较少,投资者由于资金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资源的开发,甚至是进行较为粗糙的开发手段,对民族特色品牌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入了恶性循环阶段。在现有的旅游地区,区域内的人们有些愿意积极的参与其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多数还处于纠结和拒绝的状态,一方面的对地区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认为是徒劳的付出,并不能长期的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是由于担心自己的资源受到破坏,由于政府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群众承担了更多的忧虑而拒绝合作和参与,再一次将可利用资源封闭家中。所以旅游业的开发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调研,基本都处于对某个地区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对全国范围的整体的分析。如刘广锐通过对民族文化衰落和兴起的研究,揭示了文化振兴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实施的可靠性;包格根图雅针对了自身所处的内蒙古环境,提出了内蒙古的红色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进程和特色进行了一一介绍,最后为本地区的资源开发提出了思考;周璐主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产品进行了分类,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设计了总方针和具体的措施,为区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刘志颐主要通过已有的基本理论,从旅游文化的形象设计、市场营销、主题设定和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保护和开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罗宇有针对性提出了生产者需要服从游客的需求进行资源开发,通过多个角度提出了经营管理的重大措施,为民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二、民族特色旅游的种类

(一)华丽集锦类

华丽集锦类主要是指通过华丽的装饰和高贵的区域文化进行集中表现的形式。如北京首

都民族村突出了我国民族风俗的特色,传承了几千年的高贵形态让人流连忘返,北京是古都也是富都之地,民族特色景观赋予更多的是华丽锦绣的壮丽景观和宏伟之势,又如深圳民俗文化村集中体现了锦绣中华的文化形态等等。这样的旅游模式资金投入较大。对于外观的设计和装饰需要高端的设备和器材,更需要全方位的保护景观的完整性,防止收到人为和天气的破坏,为顾客留下高端大气的深刻体验。

(二)复古重现类

复古重现类主要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丢失的文化和古物通过信息的收集,对以往存在的

古老文化再一次出现在旅游基地中,让游客看到了过去,感受到过去的点滴的美好,例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人物中都身穿十七世纪的劳动人民的服装和饰品,使用最原始的交通运输和耕耘方式,以及娱乐形式再现在每个顾客的眼前,使大家看到古时的生活方式,体验复古环境的美好和深邃。现有的旅游产品和特色很多都采用该方式进行设计,因为现代化的进程比较快,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更新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对于旅游的基本形态更替较为困难,所以很难不断的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此同时竞争趋势也很难适应,所以投资者和政府习惯采用复古重现的方式进行设置,因为古代的生活和风貌已经固定而且多样化,历史发展悠久,遗留下的文化资源丰富,形式不单一,所以可以进行原始形态的建设,也不需要不断的进行现代的更换,只要在质量上确保安全性和真实性,真切的变现出古时的生活状态,更加会吸引游客的深入了解和消费。

(三)特色主题类

特色主题类旅游已经逐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市场的介入,主要是指对于某个民族文化

作为特色主题,例如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各类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吸引力,也是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只有本族才能演绎的最为准确,最为生动,游客常常乐于其中,领略各个民族的看家本领和艺术

(四)生态景观类

第3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古堰画乡;文化;旅游;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79-01

“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打开古堰画乡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行浓缩简介。古堰的历史悠久、河川的生态优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古堰画乡用“生态”、“文化”、“休闲”三大特色全力打造莲都区旅游,欢迎着八方来客。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首先应看到,古堰画乡的发展还仅是姗姗学步的一小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同时还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着诸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规范管理不到位、农户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如果把视野方宽,就会看到旅游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作为一名文化新人,提出笔者一些浅薄建议:

一、在完善旅游设施方面下功夫

目前,一方面,景区没有形成规模,景区内经营多半靠自然风景和当地农户发展农家乐产业,而农家乐发展仍处于“农家吃”阶段,方式单一,庭院样式、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相似;另一方面,村庄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这都导致“留客难”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做好发展规划。打破传统的单一相似模式,规划发展景区“一村一品”、农家乐“一户一特”的旅游文化路线,形成众口可调的多向选择旅游模式。二是完善村庄整治建设。村庄整治是提升整个村庄品质的良好契机,村庄的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绿化工程等项目为文化旅游发展完备基础设施,并将一些文化诗歌与有趣指示标语相结合,在景区引导。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别样,让游客不仅感受到风景优美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干净卫生村庄环境。

二、在扩展规模和规范化管理方面下功夫

一是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及时组织有意向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参观农家乐发展较好地区,学习经验,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培养农户不是单纯模仿、而是自选特色,不是暂时开店、而是长期经营的思想观念。二是成立农家乐合作社。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业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所以及时成立农家乐合作社成为必需。合作社制定自律章程,规范日常管理,组织培训,帮助社员办理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工商营业执照等必需证件,并保证卫生监督公示牌、农家乐管理制度等一应俱全。三是提升景区和农户的自身素质。景区迎接八方来客,而当地有些农户只会说些简单普通话,定期举办文化、法律知识等培训和开展文化活动,不仅让农户学到知识,还能寓教于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四是开展景区农户星级评定。制定景区农户星级等级标准,创造景区内“景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提高规范服务意识。

三、在研究特色旅游线路方面下功夫

第4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第5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 资源整合 河南省 旅游

河南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从而造成了一些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破坏,许多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特点及布局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总体上说,河南的旅游资源是以人文资源为主,占资源总量的63.62%。河南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文明遗迹;河南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是我国自然上南北和东西两大自然地理界线的交叉地,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南北重要自然分界线,南北方向上分布的太行山和伏牛山是我国地形上重要的东西分界线,他们在河南的交叉组合,造就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占资源总量的36.38%。在这众多的资源储备中,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省辖市。从空间分布看,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资源密集区主要在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及其流域范围内的洛阳、郑州、焦作和新乡四地区的结合部。这9座城市地处我国腹地、河南省域中部,区域内有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 5万人,占全省的41%。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率较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逐步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古、河、根、拳、花”五大特色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1)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规模小、等级低;(2)协作开发意识淡薄,忽视地域组合,低层次竞争激烈;(3)人文与自然资源脱节,资源整合力度小。由此引发了该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景点、景区档次,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2.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河南省城市在空间上相互临近,市域之间有铁路、公路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内外联系非常便捷,而且9市拥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都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与分割,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提高其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三、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及思路

1.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河南省旅游资源应由政府统一制定旅游规划政策,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确定各地区的区域布点、特色内容及市场定位,以政策信息为旅游开发商提供开发指导。

(2)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发挥河南省内各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互补型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要加强省内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

(3)主题形象突出。主题是对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特色的高度概括,凝聚着区域地方特色最本质的内涵,对区域的旅游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整合作用。区域旅游的主题形象越鲜明、与众不同,表明旅游开发整合质量越高,反之,则整合层次较低。因此,旅游主题突出与否,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2.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

以促进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共享机制为重点,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加速推进区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具体如下:

(1)空间层次整合。将同属于一个较高空间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资源,建设一个大景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集中力量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2)主题整合。在某一个区域内,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3)产品或服务整合。将某些不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和服务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依据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改善市场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4)线路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组织起来,组成旅游线路整体推出,共享客源市场,丰富旅游内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5)市场整合。根据区域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将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中核心目标市场一致的旅游资源捆绑开发,打造多类型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陈蔚德王宝玉: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豫政[2006]62号

[3]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66~71

第6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 青岛市市北区 旅游业 定位

青岛市市北区旅游的定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是由城区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和空间竞争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市北区旅游定位必须考虑青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紧跟时代脉搏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共性,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市北区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青岛市市北区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1)发展旅游业可以加速市北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青岛市市北区以其良好的区位条件、活跃的经济和优越的服务设施,成为青岛市滨海旅游和青岛环城游憩带旅游接待和组织中转中心,所以通过发展城市旅游,市北区可以推动青岛滨海旅游带的旅游总体发展。(2)发展旅游业可以促使市北区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市北区在开发旅游业时必然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高度来考虑,因此在加强城市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会强化生态观念、文化观念,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努力从市容、市貌、特色景观、城市文化氛围、交通服务等各方面营造旅游环境。因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3)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市民的人居环境,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城市旅游是一个社区产业,该产业把城市社区作为一种资源,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一方面,市北区在为游客提供城市旅游项目与设施的同时,市民自身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方式也会因为城市的多元化而改变;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旅游活动在科普教育、环保教育、文化交流、对外开放、城市归属感等方面都对城市居民产生了积极意义。所以,市北区城区旅游的开发对本地居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带来良好作用。

2.青岛市市北区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1)区位优势。市北区地处青岛市市区中南部,南接市南区,东邻崂山区,北连四方区,西濒胶州湾,是青岛市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重要城区之一,也是全市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老城区。市北区处于青岛市旅游带的中部核心位置,在青岛市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同时它可以分流市南区大量的国内、国际游客,缓解它们的旅游压力;作为市南区的紧邻园,它又可以接受海洋旅游的辐射,同时加大对周边城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获得非常有利的商业机遇。(2)交通优势。市北区水陆交通发达,大港码头、小港码头及青岛港客运站均在本区。青岛港客运货运径达国内外,是全国五大港口之一,连接港口的胶济铁路和青黄高速公路穿过本区,与全国铁路网和公路网相连,设有青岛货运站及大港火车站,距青岛国际民航机场20多公里。有馆陶路、内蒙古路、利津路长途汽车站,往返于省内外各地。便利的交通,缩短了旅程的时间,扩大了客源市场的支持量,为青岛市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3)资源优势。区内地势起伏,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低平,为海岸丘陵地带,路依山而开,楼依山而建,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人间画卷。(见表1)(4)客源优势。市北区是青岛市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目前人口达50多万。众多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客源市场,可以就近吸引区内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随着胶东半岛旅游的加速发展,青岛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特征更加明显。(5)政府支持。青岛市市北区政府一贯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市北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行业来抓。市北区旅游业坚持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外扩战略和重点项日推进战略,积极整合旅游资源,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拓展旅游市场,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努方提升城市旅游功能。

二、青岛市市北区旅游发展定位研究

在制定青岛市市北区旅游发展目标和定位时应根据市北区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及产业基础,综合考虑青岛市旅游发展总格局。科学的城区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事关一个城区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因此,在制定市北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时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市北区实际情况看,更要注意把旅游功能的研究置于建设“大青岛’、“生态经济市’的战略目标这一大背景下去考虑。因此,对市北区而言,面临周边城区,特别是市南区的高速发展和四方区、崂山区的重新定位,可能要更多地考虑强化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和技术创新的生产功能,从而树立自己的强项。

2.要实行塑造城区特色功能和城市体系整体功能优化并重的原则。应特别注意各个分片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特征,旅游结构与布局等不同情况,以形成不同规模、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分区。

(1)市北区旅游发展的产业定位。青岛市市北区在今后发展中应将旅游业作为新优势产业重点加以规划,并积极培植、使其发展成为将来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北经济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对旅游业投入的加大,力争在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同时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增强旅游与经济的融合度,努力将旅游业由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市北区旅游产品定位。市北区旅游发展中应将产品开发放在中心位置,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依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客源市场的结构,可将旅游产品定位为:以商贸旅游为基础,以观光旅游、美食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节庆旅游为重点,辅之以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会务旅游等。(3)市北区旅游的市场定位。从目前市场促销状况来看,市北区旅游的市场定位应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海外市场为重要市场。市北区国内旅游市场呈明显的空间梯度结构,可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一是以市域居民购物、休闲、娱乐以及相邻市区公务、探亲、娱乐市场。他们到访率高、重复性强、易集小钱为大钱;二是作为市南区旅游发展的延伸,以到青岛进行滨海旅游的客源为主体的市场。这些游客因为市北区特色旅游资源,与市南区有较强的互补性,是进行休闲、娱乐、购物的理想去处。三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其他地区及河北、辽宁等地区的远距离客源市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购物、娱乐、旅游需求迫切,市北区令郎满目的商品及发达的娱乐产业对他们有极大的旅游诱惑力。市北区对境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市北区作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青岛市商业中心之一,是许多海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过境旅游地,根据近几年来的资料,市北区海外旅游市场应稳定发展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为主体的亚洲市场;进一步开拓以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为主体的欧洲市场和以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主体的北美、大洋洲市场;要特别关注俄罗斯和阿拉伯各国的巨大潜在市场;逐步形成以日本、韩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市场为主体,其它客源国比重逐年上升的合理客源结构。(4)市北区旅游形象定位。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其核心就是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性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吸引游客产生旅游动机。根据其资源特色,市北区旅游形象定位于:胶东半岛高品质都市购物、休闲、娱乐区。

三、青岛市市北区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1.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要使市北区旅游业走向产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的精品战略,重点推出六条特色街――激情飞扬啤酒街、时尚休闲步行街、温馨浪漫婚纱街、雅俗共赏文化街、琳琅满目家具街、IT天地科技街。

2.实施依据特色产业发展旅游战略。市北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三大特色产业――以台东、辽宁路、敦化路、即墨路及啤酒街为中心的商贸产业;以青岛科技街“一街四中心”、都市科技工业园、胶州湾新产业基地为主要构架的市北科技产业;以啤酒文化、建筑文化和青岛特有的人文氛围,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北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三大特色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市北区城市游憩商业区、科技商务集聚区、城市旅游休闲区及文化旅游区,把市北建设成为现代游憩休闲城区。

3.实施大经济发展组团战略。市北区围绕建设优秀特色城区的目标,按照“开发东部、整治中部、改造西部、建设外部”的总体思路,初步构建起东、中、西、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区经济发展体系。

青岛市市北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交通体系、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客源优势也较为突出。根据青岛市市北区资源特点和优势,市北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旅游特色,实施组团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新优势产业重点加以规划。以商贸旅游为基础,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致力于打造胶东半岛高品质都市购物、休闲、娱乐区。

参考文献:

[1]王德宾:崇左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59~61

[2]韩春阳刘仁志:浅析大连城市旅游的发展空间[J].经济地理,2001(3):376~379

[3]谷明:大连城市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63~67

[4]彭华 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9,19(1):111~115

[5]官莹:关于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的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53

第7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城市;旧城规划;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并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及各地区民风民俗、当地文化的积极传承也成为了个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旅游经济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些以旅游产业为主打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而旅游城市不仅仅需要大力体现自身的旅游文化特色与丰富资源,为了更好的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想要在旧城更新与维持旅游资源供给与当地文化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寻找更为科学有效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正确方法。

一、旧城规划现状分析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其规划的文化性、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还要重视生态与环境在其间的作用。我国旅游城市旧城更新规划工作开展多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一)传统与现代无法有效整合

旅游城市的旧城规划是对旅游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促进性工作,但规划也不仅仅只是未来建设及发展景象的预见性描绘,在具体城市规划及制定的同时,也对城市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具有科学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具体规划必须重视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旧城规划工作当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方案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的现象,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之下,所规划出来的发展预期很难与当前城市改造与更新速度相统一,同时也很难保证在未来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执行预期规划。所以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及相关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会因为无法实现或出现偏差而反复修改,要么专注保护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现代城市应有的功能,要么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偏离旅游城市的建设初衷,历史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而最终丧失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从而也会反复出现成本提升、规范性降低、严谨性降低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到浪费等消极问题。

(二)脱离当地实际,事倍功半

城市规划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也不是画家在画布上随意的描绘,对于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来说更是如此。城市规划的目的虽然在与指导未来建设发展工作,但也必须将现在的实际及当地风土人情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去,并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始终放在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城市在旧城更新时,一味的追求高科技或者流行时尚,无视当地民风民俗、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不仅劳民伤财,也没有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效,一味追求所谓地标性建筑却忽略了当地人文的深厚底蕴,无法实现感情上的共鸣,最终不过是一处没有使用功能的普通建筑。

(三)缺乏有效约束

任何工作想要切实开展都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与约束,对于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工程来说亦是如此,因为旅游城市由于拥有大量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在更新及改造工作中所涉及和影响的单位及部门更为庞杂。但是当前情况来看,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工作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应付,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提升城市规划总体水平的思考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在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及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与切实的质量提升,不仅直接制城市旧城更新、凸显旅游城市发展优势及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具体有序开展,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措施与应对手段。

(一)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旅游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质量,同时也要兼顾城市所传承下来的历史底蕴以及可以用作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以及艺术创作方面,规划工作也不可以偏概全,对于旅游城市来说,不可像其他旅游景区规划那样只凸显某一点或者某几个重点,必须全盘兼顾。同时还要重视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化城市使用功能的全面整合,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具体建设的细节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旅游城市的规划及旧城更新能够发挥真正的促发展、促交流作用。

(二)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

旧城更新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是未来旅游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与预期。而每一座具有自身人文特点及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文化特点与发展轨迹,具有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所以在城市规划工作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凸显当地特殊,首先可以在建筑材料方面加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凸显,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材料远途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与风险,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改造,再者用当地居民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其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更为有益。其次,加强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还能够以此建设属于当地的地标性文化景观,能够作为不断打造出新的旅游风景,实实在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驻足观赏,加深她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同时能够加强当地居民的心理凝聚,激发她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的热情。例如巴国古都重庆,在当地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古街磁器口进行了保留原始风味的翻新工程,同时将散落于周围的特色建筑都聚集在一起,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文物古建筑的集中保护,同时也让古街磁器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不仅仅是拿出漂亮美观的未来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这副蓝图必须具有非常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否则任凭想象乱画一气,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外毫无意义。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规划设计方面的具体质量,应该加强对设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考评机制必须以规划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评价考核标准,同时将其质量与效率与人员的奖金福利挂钩,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小组的建设与工作开展,小组人员应包括原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专门审计机构专家人员三方构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审计小组对设计单位的忠诚度。此外还可以借由专门人员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审计指导工作的丰富经验帮助设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方面更好的制定总体制度与具体细则,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发展要求,确保其审计工作能够向着科学、严谨、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栋伟.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2014.1.

第8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桂林旅游 旅游融资 项目融资 融资模式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融资现状

自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2013年7月广西旅游业发展大会召开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并逐渐加快释放多项政策红利。借助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契机,2014年桂林旅游取得了喜人业绩。据初步统计,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870万人次,增长8%。其中入境游客203万人次,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421亿元,增加20.5%。其中入境旅游收入62亿元,增加15%。

桂林市围绕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品质旅游战略。2014年实施的846个重大项目中,涉及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多达495个,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除了部分政府财政投资资金和招商引资之外,存在较大的项目资金缺口,急需各种渠道筹措资金。

目前桂林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0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8家、期货公司营业部1家、小额贷款公司3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45家(含分公司),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功能齐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但融资效果并不凸显,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有限。

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融资问题

(一)融资体制不健全

首先是融资主体行政化。桂林市许多景区管理还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不清,造成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职能部门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在融资的过程中无法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目前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因此各县(市)相继成立的城司和旅司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无法保证资金的持续供给。其次是景区管理重叠化。许多旅游景区融合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称号为一体,分别归属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管辖,在景区的开发和保护中牵涉太多利益主体,实际操作效率极为低下。另外是融资抵押不规范。虽然国家有关部委近年来大规模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但是旅游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大部分政府投资的旅游项目在融资的时候依然以财政担保和土地抵押。

(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项目建设力度有限

存贷比太低,相比份额较大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相对较低,大量存款沉淀在银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没有合理释放贷款用于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桂林固定资产投资都在高位运行,但相比固定资产投资25%以上的增速,各项贷款余额仅保持16%左右的增速,信贷支持对GDP增长支撑作用乏力,桂林市在项目建设融资中没有充分利用好银行信贷。

(三)融资模式单一,缺乏产品创新

对于桂林这样一个工业支撑乏力的地级市来说,财政收入的局限制约了政府在投资旅游项目建设上有更大的作为,因此桂林市一直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推动重大旅游项目的发展。但招商项目的可控性不强,受土地财政影响较大,风险和收益机制不匹配。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在直接融资模式上缺乏深入的探索。

三、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融资策略

(一)加快机构建设,健全融资体系

首先,加快金融机构建设步伐,逐步壮大地方金融实力。鼓励和支持各类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外汇、基金等金融机构进驻桂林,重点引进实力强、有造血功能的金融机构。加强与金融机构和国内外成熟地区进行深入交流,加大政银合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桂林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赋予桂林分支机构更大的审批和业务创新权限。培育桂林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桂林银行、漓江农村合作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资本实力,提高存贷比例,增强放贷能力。吸引和鼓励有实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其次,规范融资主体,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改变以往由政府包办规划、融资、建设、管理的低效运营模式,区别经营性旅游项目和公益性旅游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立融资主体。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割裂,因此不能完全由政府或完全由市场来操办。建立专业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运营管理流程,盘活民间资本,明晰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融资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再次,积极组织谋划,加强整合。成立旅游融资项目库,建立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对地域相同或性质相似的项目进行打包整合,统一授信,分期融资。对纳入创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融资项目库的项目,要逐一进行盘点,超前谋划,每个项目须提前备齐融资需要的立项、土地、规划、施工、环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材料。比如,乡村旅游项目可以考虑统一打包后与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扶贫金融贷款,河流和湖泊的旅游交通可以考虑运用融资租赁来筹措资金。

(二)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用于扶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我国从最初的从机场建设费中提取一定资金作为旅游专项资金,发展到中央财政拨付的红色旅游专项资金、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发展基金项目开发补助费等多领域的旅游项目,虽然专项资金额度小,审批程序繁琐,但是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项目申请方面会有一定的政策优势。相比之下,自治区的专项资金更有针对性,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重点支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等旅游目的地以及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建设。其中2013年自治区财政安排4.2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特色旅游名县,2013年桂林市获得2亿元政府债券[1]。

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契机,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旅游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生态补偿资金和贴息贷款项目。把政策用足、用活,最大限度解决项目资本金难题,有力推动桂林市旅游项目跨越发展。

(三)盘活民间资本,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国外通常称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者准股权投资,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待被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2]。我国一般概念上的“产业投资基金”,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计划性的市场化政策资金,渠道非常有限,而靠市场化驱动的产业投资基金较少。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和加强金融创新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投资基金是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的权益性金融工具,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建设的较好渠道。一方面可以集合投资,将闲散资金集合为较大规模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形式实现闲散资金的资本化,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借助产业发展战略和专业化的管理参与产业培育,以股权投资形式培养优质企业的预期盈利能力。近年来桂林的民间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近百家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机构。而大量的民间资本较为分散,可以建立股权投资机构,引导和聚集社会闲置资金投资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行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既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未来退出获得的巨大投资回报,又丰富投资主体和健全融资结构,同时民间资本的注入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BS)的实质是资产的所有人将产生现金流的未来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即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已有资产,通过一定的组合安排,以此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发行证券,从而实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3]。

结合相对成熟的桂林旅游市场,从融资特点来看,资产证券化非常适合桂林旅游项目融资。首先,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较大,而发行证券的成本和政策可变性太大,小额资金募集的效率性和可行性都不高;其次,桂林庞大的客源市场给项目带来较好的预期收益;第三,宏观环境较为成熟,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拥有18家证券营业部,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相对成熟。

可以考虑在经营主体不是政府融资平台的景区,实施和推广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首先要产权明晰,完善监管体系,去掉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的行政色彩。其次要规范财务内控管理,有完善的报表和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加强信用建设。最后要挖掘标的资产。充分挖掘管理成熟、现金流有保障的景区,探索门票收益、运输收益、民族民歌等标的的质押权。

(五)PPP项目融资

PPP即公私合营模式,是指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形成的相互合作的模式,政府没有把项目的责任全部都转移给企业,而是由合作的各方共承责任,同担风险,在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和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政府有效投资不足的困境,而且较好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4]。PPP模式是BT、BOT、TOT等项目融资模式的优化,较多适用于耗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上,近年来在国外颇为流行。PPP模式的目的在于“使政府所支付的税金获得最高价值的公共服务”。具有弥补建设资金,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等优势。因此,PPP融资模式比较适用于强调经济性和社会性相融合的旅游项目上。

鉴于大量的桂林旅游项目在实施中运用BT和BOT产生的弊端,在PPP融资模式中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加强项目风险评估。要对项目本身做好前期可行性调研,综合评估其建设风险、投融资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要素。其次,认真对投资人的选择。综合考虑投资人的资质、实力、经验、信用等,以免发生违约风险。要侧重与资本实力强、行业经验多、形象声誉好的企业长期开展投融资合作。最后,要确定责权机制和退出机制。明确责权分配后,要权衡好风险、利益和退出机制。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门票调整、景区经营权年限调整等渠道完善补偿机制。

(六)引入国际资本

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不可避免要加大力度引进国际资本。鼓励外资银行进驻桂林设立办事处,开展旅行支票、跨境结售汇等业务。争取世界银行(集团)贷款支持。在国外游客聚集的景区,精心包装适合外资投资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在桂林举办的节事旅游活动,策划一批影响深远的常态化活动,通过各种招商洽谈会吸引国外资本。通过引入国际资本,学习国外先进的旅游开发理念和旅游管理技巧,提升本地旅游企业的景区运营能力,吸引更多入境游客,优化旅游者结构,提升外汇收入,扩大桂林旅游的国际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Z].2013-06-29.

[2]冯雪君,张朝峰.成立桂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企业导报.2012(8).

[3]于玲玲.旅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2010(5).

第9篇:特色旅游可行性范文

①对民间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特色文化进行梳理,弥补当前生态旅游研究方面的缺陷,为旅游地开发规划和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供实际指导。旅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热衷于旅游活动不过是寻找一个持续感受真实自我的过程,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固然可以陶冶自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被蒙蔽的心灵,先民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同样可以让旅游者感受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人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受人类创造的文化其实就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感受自我以及自我成长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则以一种可行的现实方式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②充分借鉴生态旅游开发的成熟经验,把生态旅游意识融入民间文化的保护之中,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模式,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可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把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让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成为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并借助生态旅游开发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丰富现有旅游景观的人文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提升景点的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提升当地整体社会形象。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培养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生态旅游开发强调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使居民了解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等好处,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而将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必然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当程度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因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既是通过重新包装激活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又是培养当地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过程。④有利于建立主流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民间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抛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生态旅游开发依照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将其还原到“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之中去观照它,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承认并尊重彼此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借鉴与学习。这就涉及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问题。保持民间特色与引进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出现,当地居民需要更好的生存条件,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不断发展,而发展必然意味着某种文化变异。发展是硬道理,固步自封才是民间文化最大的敌人。

二、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境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全省统一的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来看,磐安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299个,类型63种,无论在数量和类型上在金华各县市中都属上乘。299个资源单体中优良级单体(三级以上)39个。目前,已拥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姥山省级旅游区、百杖潭景区、水下孔景区、舞龙峡等景区以及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磐安的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赶茶场、舞龙等民间艺术颇有影响力。手工清明年糕等小吃也独具地方特色。此外磐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新渥药市。香菇、茶叶、香榧等绿色农副产品深受城市居民青睐。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开发磐安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资源情况看,磐安生态旅游以自然山水主体,以生态休闲为核心,以民俗民风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依归,契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资源特色和差异性原则,磐安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山水”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深化发展磐安旅游产业独有的内涵。

三、磐安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磐安生态旅游存在二大困难。一是磐安周边多为旅游大县,东阳、武义、缙云、天台已先后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而且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尽管我县的旅游投入大幅提升,但周边各县市力度更大,差距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同质,上海游客在周边地区都占较大市场份额,客源市场趋同,使得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缙云仙都、仙居神仙居、永康方岩都是山水观光类型,农家乐旅游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拳头产品,休闲养生成为共同的新目标,武义已经召开全国养生旅游大会,兄弟县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旅游产品单一,难以适应游客需求。面对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细分的旅游市场,我县旅游产品难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继上海市场之后,温州、台州等地将成为主要的客源市场,游客类型、层次将发生重大变化。山水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的品质提升,旅游线路设计的个性化创新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在磐安独特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发展民俗特色游。磐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玉山的茶文化和舞龙文化,新渥的中药文化,隐居文化与姓氏祖根文化,以及炼火、龙虎大旗、大纸马、大凉伞等民俗文化,都极具特色,展现磐安纯朴民风、美丽乡村。对此课题组提出三种开发思路:一是开发高端旅游产品。以满足高端商务、政务游客、休闲养生游客、银发养老游客旅游需求为着眼点,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是磐安做强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依托磐安核心旅游资源,开发药文化、茶文化、菇文化、榧文化、隐居文化,发展会议、养生、康体、异地养老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磐安特色的高端旅游精品,提高磐安旅游业效益,以差异化竞争实现从周边旅游强势区域突破。二是发展专项旅游产品,以满足特种旅游需求为着眼点。依托磐安山地气候、森林环境、中药材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康体疗养、森林养生、山地运动、中药养生保健、节庆旅游、特产购物等,形成“人无我有”的磐安专项旅游产品,使磐安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也就是说应充分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形成磐安“独有”的生态旅游特色。三是以民俗为主题,培育民俗旅游产品,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包括体验民俗风情,乡村过节过年,过农家田园生活,欣赏民俗表演等。

四、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实现文化兴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