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海洋污染的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污染的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污染的因素

第1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1.立法思想存在偏差从我国刑法立法方面可看出,只有在公民财产、身体等受到严重侵害时才适用刑法,即只有当侵害发生后,才能受到刑法的调整。而我国刑法对人类未来权益的保护,比如说环境遭受的持续害或者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调整。立法只注重对已知结果的惩罚,忽略了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对未来造成的不可预知的后果无法调整。只有将环境法益的损害作为评判的起点,才能体现对公民在环境中所享有的权益保护。相关环境保护法中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现存法律中关于犯罪行为程度的界定较为模糊,配套法规长期得不到补充完善,比如说,造成“重大事故”、“重大损失”等字眼经常在有关环境污染案例中出现,而在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环境污染中“重大事故”、“重大损失”该如何去界定呢?当污染物排放到海洋中,可能现阶段所能看到的灾害只是冰山一角,对应目前状况所作出的处罚是否对未来损失缺乏评价,这种模糊的、主观的、难以量化的处罚标准难以真正保护海洋环境。

3.法律体系不完整首先是处罚力度过轻,在各类海洋污染犯罪中,无论罪行大小,所造成后果严重程度,均用行政法或者民法来调整,但是以罚金为主显然力度不够。现行刑法中,虽然实行双罚制,但是法定刑最高也不过7年,这样的处罚配置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其次,刑罚种类太过单一,仅依照《环境保护法》第91调第三款,以及刑法338、339条对污染后果进行量刑法律依据太过单薄,既使确定污染后果适用刑罚,也只能靠自由刑和财产刑来调整,这样的法律体系面对越来越多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日渐乏力,缺乏像俄罗斯、英国、日本、新加坡等海洋大国刑法种类多样的特点。

二、国外海洋污染刑法建设分析

设立污染海洋罪。作为海洋大国,俄罗斯向来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从前苏联时期就对海洋污染行为作出了较为有针对性的规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海洋污染的相关立法愈加严厉,例如197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了关于“以有害人们健康和有害于海洋动物资源的物质污染海水要加重责任的”的通令,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从重处罚。而后时代变迁,《俄罗斯民法典》第252条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方式、处罚方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同时设立污染海洋罪,刑罚种类多样且有针对性。设立专门资格刑。《俄罗斯民法典》中将污染海洋单独定罪,在多种多样的处罚方式中,包括剥夺行为人担任一定职务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这在全世界刑法中是少有的,这一刑罚能更深一层的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进行处罚,起到了良好的二次预防作用,将刑法的特殊功能展现出来。英美法系以新加坡为例立法有针对性。之所以用新加坡作为案例,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新加坡加重对海洋污染犯罪的处罚力度。其中,新加坡的《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特别详细地列举了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对不同的污染行为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不同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存。对污染海洋的犯罪行为规定为行为犯。在1971年《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等新加坡相关立法的具体法条来看,新加坡对污染海洋的犯罪行为规定为行为犯,只要是实施了法律禁止行为,对海洋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即构成犯罪,且处罚力度连年加重,特别是排污方面的量刑。

三、从刑法视角看我国海洋污染法制体系完善

1.突破传统刑法立法观念反观从前,人们对犯罪的普遍观念是造成他人或社会的人身、财产损失,并且这些损失有明确性和即时性,大多数为已经发生的行为。而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环境的污染具有特殊性,单纯的污染行为可能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危害是巨大且有隐蔽性的,其危害在现阶段所适用处罚也仅仅限制在已造成的破坏。但是,污染行为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后续造成的损害难以量化,因此,海洋污染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人们在处理海洋污染犯罪时,不能仅考虑明确即时的损害后果,应认识到对人类共同利益带来的后续损害,所以,应摆脱传统的刑法立法观念,对后续损害后果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施行持续性的惩罚措施,直至灾害完全消除,从源头上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进行防范。

2.调整刑罚结构从刑罚结构这一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刑罚结构的变迁生动地体现了海洋刑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我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从以前的只有自由刑,到自由刑与财产刑并重,再到以财产刑为中心,资格刑等多种其他刑罚措施相互配合。立足现实,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仍然以自由刑为主,财产刑并没有得到重视,资格刑等其他刑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落后的法制建设使我国海洋发展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因此,调整我国海洋环境的刑罚结构,是完善我国海洋立法的重要一步。首先,以自由刑为主,虽然海洋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较大,但笔者认为仍不适用死刑,因为死刑会使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风险成倍扩大,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将财产刑大规模引入海洋污染犯罪的刑罚中,提高惩罚力度,扩大财产刑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观过失的量刑。最后,建立多种刑罚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学习西方国家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辨证的将资格刑等刑罚引入我国海洋环境刑罚体系。

3.对海洋污染犯罪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虽然说严格责任原则是一项规则原则,只存在于大陆法系中的民法与行政法领域,刑法一般不承认严格责任原则的存在,而英美法系的刑法中严格责任原则的存在却有现实意义。严格责任原则概念。《布莱克法律辞典》解释为:“因违反维护某种案例的绝对义务而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以伤害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为条件,通常应用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或产品责任的案件中,又可以称为绝对责任(ab-soluteliability)或无过错责任(liabilitywithouttfault)”;《牛津法律指南》解释为:“实际上是一种高于通常的合理注意的责任标准,责任产生于应该避免的伤害事件发生之外,不论当事人采取了怎样的注意和谨慎,只要发生损害就承担责任,但它不是由某些制定法设定标准的绝对责任,即使承担严格责任,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某些有限的责任抗辩,不过己经尽到合理注意不在其列”。

4.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背景。在危害海洋环境的犯罪行为中,大多数所造成的后果对公众有很大影响。但是如果要证明责任人是否处于故意是很困难的,因此,如果以犯罪意图做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则不能使责任人受到应得的法律惩罚,许多虚假的辩护也会因此成立。目前,我国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刑事立法中并没有对环境犯罪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而在实践中,要证明责任人对行为后果有过失的确有很大困难,我国追究刑事责任有适用的过错原则,法律实际产生效果达不到立法期待效果,导致很多污染行为逃脱法律制裁。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理由。我国法学界对于严格责任原则的争议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侧重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另一种则是侧重行为后果。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无论行为人主观心理是否处于故意,其后果已经造成,刑法侧重的是结果的危害性,所以,行为人主观心理是过失还是故意,都不影响海洋已遭受污染事实的形成。在我国刑事立法中考虑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立法模式,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出于目的论,符合刑法目的,可以对海洋环境安全起到保护和预防作用。二是符合刑法中罪刑相适应原则,如果说难以确定行为人主观方面就不追究刑事责任,那就违背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使公众利益难以保障。三是有助于司法机关解决实际问题,严格责任原则的引用,使处理污染犯罪行为人难以确定的因素方面有了处理依据。四是有利于提高涉海企业或个人的责任心,使其从保护自身、避免刑罚出发减少海洋污染行为的实施。

四、增设海洋污染罪

1.增设海洋污染罪的意义。首先,法律存在空白性,特别是我国海洋立法在各个环节都有待完善,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填补此方面的空白,为后续法律的完善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国际上对于海洋的权利与义务已有相关规定,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合法的海洋权益。最后,增设海洋污染罪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海洋环境,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对海洋污染犯罪行为实行准确的刑法惩罚。海洋污染罪主体。我国对于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造成的后果与承担的责任严重不符,因此污染犯罪行为屡禁不止。我国很多学者对于海洋污染罪的定义特别是污染主体的限定极为狭隘,该罪犯罪主体只限于涉海企业或团体,而并没有具体到个人。换句话说,如果法律只针对团体或涉海企业,那么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行为造成的污染后果则会逃脱法律处罚,这种大网捉小鱼的形式对保护海洋环境极为不利。因此,为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为更好地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定义海洋污染罪的犯罪主体应突破局限性,将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的,其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海洋环境,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行为,应承担与其犯罪行为相对应的法律后果,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2.污染海洋罪的刑罚。目前我国学者对海洋污染罪的处罚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该罪应该根据海洋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责任人的主观心态分别量刑,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根据环境污染事故来量刑。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法定刑与实际造成的危害不符,虽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法院会根据综合情况实施处罚,但是处罚结果也仅限于法律框架之内,因为对于该罪的法定刑罚较低,即使法院认定是重罪,那么在此框架中,也很难作出与之行为后果相适应的处罚。按照刑罚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应在处理该问题时设立必要且科学的刑罚幅度,同时加重罚金,对海洋污染罪的刑罚力度应大幅度提高:对违反《海洋保护法》以及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海洋中排放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的引起海洋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污染后积极采取行动挽回损失的,并且处理结果经有关部门认定,未造成后续污染的,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3.设置资格刑资格刑就是对犯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进行剥夺,也就是从未来的角度对其进行约束,对未来的犯罪行为有很好的防范和杜绝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海洋污染犯罪行为,资格刑也有较大的适用空间。将资格刑引入刑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然人适用的资格刑,另一种是对企业、单位适用的资格刑。前者主要是剥夺其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个专业领域的活动的资格,同时应包括负有监察责任的公务人员等担任该职务的资格。后者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单位,首先对其污染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不同,酌情适用,可分为一段时间内剥夺该项经营活动的权利和永久性剥夺该项经营活动的权利。设立资格刑,一方面可以强化刑法功能,弥补现行刑法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现实角度对海洋环境进行持续的保护,达到最佳的预防、保护作用。

五、结语

第2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郑丙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负责编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全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环境保护标准专项,负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环境状况调查”和“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环境保护部专项项目(课题)。

他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类应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使用量,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海域进行石油开采应考虑开采活动对海洋生物、海洋水体、大气和地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海上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污染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石油泄漏污染频发的原因

航运、开采过程、自然因素等造成石油泄漏污染频发

石油污染海洋的重大事件在以前也曾发生过,那么,造成海上石油泄漏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通常如何处置?这次墨西哥湾重大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又有哪些不同?

郑丙辉:目前,海上石油开采活动日益频繁,海上石油运输也日趋活跃,世界上曾多次发生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的事件,对地区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海上石油泄漏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海上航运因素导致海上石油泄漏。主要是船舶与石油设施相互撞击,包括船与海洋石油设施相撞,或油轮与海洋其他船舶、海洋设施相撞所造成的海上溢油。如1989年3月24且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触礁的油轮“埃克森・瓦尔迪茨”号,造成3.4万吨原油流入威廉王子湾。我国渤海海域2005年发生了两起石油泄漏事故。2005年底发生的长岛溢油事故,是“大庆91”号油轮运载珠江口番禺油田石油至锦州途中因舱裂导致溢油,溢油主要影响到长岛及秦皇岛附近海域。

二是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钻塔或者油井因爆炸或其他原因沉入海底,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如1977年挪威北海油田突发爆炸,导致油井保险设施沉入海底,而此次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爆炸事故也属于此类事件。

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海上石油溢油事故。如1974年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两座石油钻塔颠覆造成的石油溢油事故,起因是由于飓风导致海底滑坡,进而导致钻塔颠覆,石油外溢。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是有泄漏污染。如2005年发生的渤海埕岛溢油事故是中石化埕岛油田因盗窃分子打孔盗油导致输油管道溢油。

海上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后,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污染防治。首先,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及时响应,快速、及时地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防止石油继续泄漏。针对泄漏的石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治理措施:一是使用石油扩散剂使石油迅速向海水扩散,减少石油的聚集;二是利用吸油物质和设施吸收泄漏的石油;三是利用围栏将污染区域与其他海区隔离,防止污染带继续扩大;四是当海面上石油层较厚时,采用引燃的方式将海面石油燃烧去除,但由于燃烧石油会造成大气污染,许多专家不建议用此办法。针对此次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事件,一些专家也指出,通过在墨西哥湾水域打一口减压井也是能够遏制原油泄漏的一项可行措施,但这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此次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的爆炸泄漏情况现在还未得到完全遏制,原油泄漏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国政府最初的预期,造成的灾情比当初预计的要严重得多。目前此次石油泄漏事件已经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大灾难。

首先是漏油点接连出现,大量石油从裂缝处涌出,堵漏工作难度加大。当局称要想顺利彻底封堵石油泄漏点,需要3~4周的时间。其次是石油泄漏点靠近海岸,距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仅约82公里,沿岸生态破坏严重。泄漏的石油污染了墨西哥湾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目前已出现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现场惨不忍睹。第三,石油泄漏速度非常快。如果漏油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几周内泄漏的石油将超过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茨”号事件的泄漏量。如果能够在短期内堵住泄漏点,彻底清理也需要数年才能完成,造成的经济、生态损失难以计数。因此,此次事件已成为美国海洋污染的巨大灾难。

如何减少石油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加大监督力度、落实安全生产、做好应急预案

此次泄油事件仍在继续恶化,以致美国渔业部门担心海洋生物会因污染大面积死亡,渔民生计可能毁于一旦;商务和交通部门担心,石油泄漏事件可能会影响商业交通;旅游部门担心,旅游者不会光顾受到石油污染的海滩;环境保护组织则担心,石油泄漏可能影响墨西哥湾地区数目众多的鸟类、珊瑚和哺乳动物等。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面临巨大并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环境灾害。”由此可见,此次污染事件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您认为,应该如何减少石油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郑丙辉:要减少石油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加大海洋石油开发的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对石油开采公司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能够严格落实到位,消除能够诱发突发污染灾害事件的隐患。

其次,石油开采公司应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通过自检、自查,减少正常生产造成的石油泄漏,排除安全隐患,严防突发石油泄漏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三,做好污染事故应对的应急预案,并开展全面演练。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及时应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严防石油泄漏污染区域扩大,消除污染海域的石油污染,将突发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对海洋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此次事件带给石油企业的警示

石油企业应在保障安全生产的环节上敲响警钟

英国石油公司将承担全部污染带来的损失费用。据分析,总共至少要花费140亿美元。对于BP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这次事件将带给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企业怎样的警示?

郑丙辉:大家知道,石油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石油开发和石油加工行业更是高环境风险的行业。

因此,全世界的石油企业应在保障安全生产的环节上敲响警钟,尤其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更是居高不下,更应该在生产的各环节杜绝危险情况发生,防患于未然,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更应该引以为戒,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障石油

企业的安全运行。各单位、各部门在事故发生后更应该及时、迅速做出响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把石油泄漏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海域开采石油应该考虑的环境因素

考虑开采活动对海洋生物、海洋水体、大气、地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完善海上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污染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这一事故让美国一些重要人士重新思考环保与能源的平衡关系。5月3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就突然改变其政治立场,他表示英国石油公司的漏油事故让他转向反对扩张在加州沿岸开采石油的计划。白宫方面也已经承认这个事故可能会迫使奥巴马总统重新考虑是否要开放更多海域开采石油的计划。海域开采石油应该考虑哪些环境因素?

郑丙辉:从本质上看,人类应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石油资源开采、加工和使用量,实现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目标。

如果必须在海域进行石油开采,则应考虑开采活动对海洋生物、海洋水体、大气、地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管理政策上进一步完善海上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污染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正常的石油开采业也会造成部分石油及油气泄漏,会对开采平台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泄漏的油气还会污染石油平台周围的大气环境。如果石油平台处于洋流区,泄漏的石油还会随着海流漂移到其他海域。因此,海域石油开采应该综合权衡各种环境因素,确保安全生产,严防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减轻对石油平台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海上石油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从管理政策上,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提高海域油气开采的环境管理能力,对于正常生产排放的油气也应该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管理。

政府和企业应当担负怎样的责任

政府和企业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由于此次漏油事件发生早期,美国联邦政府同意让英国石油公司着手处理漏油问题,坐视其自行善后,导致舆论对美国政府的这种监督方式产生质疑。对于突发的海洋污染事件,政府和企业应当担负怎样的责任?

郑丙辉:美国墨西哥湾发生如此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而且至今不能有效地遏制石油的泄漏和浮油的扩散,更加表明美国政府对此类行业缺乏有效监控及其治理措施的不足。另外,美国政府迟迟未参与石油泄漏事件的防治,直至爆炸发生一周后才全面介入,也表现出政府在此次重大突发海洋污染事件中反应的滞后。

对于此类突发的海洋污染事件,政府和企业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应对此类污染事件。对于发生海洋污染事件的企业,应该迅速调查海洋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时通报事件进展,给其他协同防治单位提供救援所需的一切资料和信息,确保迅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和防治工作。对于政府当局,制订防治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本着先救灾、后追责的原则,一旦发生,迅速响应,及时制订防治方案,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抢险救灾,确保将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不能先追究责任,后开展救灾工作,本末倒羞,不但耽误了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而且也加重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许多环境突发事故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

应将环境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3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海上污染;渤海;濑户内海;对策

中图分类号:[S9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81-02

一、引言

由于陆源污染的研究依据及相关数据较多,加之海上污染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导致很多学者认为陆源污染是影响渤海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不能消除海上污染对渤海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伴随着康菲漏油事件在国内各界引起的关注以及思考,为了引起群众与相关部门对海上污染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影响渤海环境的海上污染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来预防和治理海上污染。

二、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渤海环境污染及环境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表的文章多研究渤海污染与经济的关系,从经济角度分析渤海环境问题。海上污染的具体方面,林贤在2007年[4]、余江[5]等人在2006年对海水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2008年,林凤翱等人对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及发生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污染治理方面,2009年,王书明等人对渤海污染和关于污染的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回顾[1];2010年,潘书策将日本成功治理濑户内海的方法与我国渤海的治理工作进行了对比,为渤海的治理工作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2]。同时,韩俊松等人利用风险评估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出单位区域传播污染事故分先的评估运算方法。然而专门将海上污染作为研究对象,对海上污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仍然很少,因此,需对各方面的文献与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三、海上污染主要表现形式、特点及在渤海的主要表现

1.海上污染的特点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海上各类污染有以下三个特点:

(1)扩散速度快、污染范围广且影响深。由于海上污染在广阔的海域,海水的水平流动与垂直交换能力均比近海岸地域强烈,因此海上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能够较快扩散,甚至有些污染物沉于海底,很难清理。

(2)离海岸远。大多数的海上污染源与陆地距离较远,导致预防监测及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方面比较困难,因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船舶进行海上巡逻并及时处理海上污染源。

(3)很难界定海上污染源的影响程度。海上污染的界定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污染源来源于海上,污染一旦形成,很难将污染影响从海洋污染中明确的分离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影响范围广、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很难确定海上污染的污染影响及污染范围。

2.海上污染的表现形式

(1)海上工程与石油开采。海上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不仅会破坏海洋的原生态环境,还会改变洋流路径,造成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石油开采主要源于海上石油开采事故和石油平台正常作业的漏油等造成的海底管道破裂及井喷等。渤海湾是我国的第二大油区,大概有200亿吨的石油储量,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质量较高的轻质油。我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表示,渤海湾将会成为我国石油主产区之一。

(2)船舶污染。船舶污染指其在航行、装卸货物及停泊过程中由于船舶碰撞、搁浅或者船舶自身事故导致的沉没等,造成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及产生的化学物品、废气等而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渤海海域的船舶污染分布较为分散,在近岸地区分布较多。总体来说,船舶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但是近年来,天津、曹妃甸、大连三地建立了30吨原油码头,导致油类和化学品等专业化的船舶频繁出入,加大了船舶污染事故的发生。

(3)海水养殖污染。在海水养殖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固液态废物,会导致养殖水体及其邻近水域污染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水体功能随之受到影响。[4]近年来,在渤海沿岸地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虽然渤海滩涂面积很大,沿岸有辽河、海河等流入海,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是鱼虾的主要索饵和产卵的场所。但是养殖的密度较大,且一些渔民向海里撒化肥及抗生素等,造成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循环受阻。养殖产生的大量残饵、鱼虾粪便及生活垃圾等的排放,产生大量氮磷营养物质,导致渤海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四、日本成功治理濑户内海的启示

1.濑户内海的治理历程

跟渤海一样,濑户内海是半封闭式的内海,气候干燥少雨,原是天然鱼仓,是日本列岛最富足海湾[3]。直到1940年代末日本战败后,为了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向沿海集中,濑户内海沿岸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导致濑户内海成为了各种工业部门的共用下水道,工程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富含大量铜、铅、汞等重金属废水。1955年以后,濑户内海污染越来越严重,成为了水俣病的发生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着手治理濑户内海,到1980年代初,濑户内海水质已基本恢复到良好状态,海洋渔获量超过1950年,前后30年的时间,成功把濑户内海还原成基本清洁的海域。迄今,该海域和沿岸资源、环境都得到恢复和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已超过1960年代的水平。

2.主要治理手段及借鉴

(1)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都作了明确的分工。如全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环境厅协调,海上污染事宜由海上保安厅处理,其他各个省厅、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要负责各自管辖海区的污染监测。还建立了海区沿岸13个府县和5个市的知事、市长参加的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制度。在防止海洋污染的过程中,这种联席会议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2)大力加强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投资。上世纪70年代,整个濑户内海共设数700个观测站,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连续观测,并多次开展海洋污染综合调查,对濑户内海的污染现状、如何治理一目了然。

(3)成立了防止濑户内海水质污染研究会、海洋生物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许多省厅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大学和民间团体也都从事着与防止海洋污染有关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这些相关的科研配套机构为海洋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

(4)社会各阶层的宣传。社会各阶层都在宣传保护濑户内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半官方的濑户内海环境保护协会对濑户内海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民间环保组织更是大量诞生,规模之大居全世界之首。

(5)为了切断污染源头,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迁离濑户内海,并大大减少填海造地面积,濑户内海的大部分区域都被规划为国家公园,建立了800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五、海上污染预防与治理的对策

1.加强海上检测力度,多样化检测手段。渤海污染仍需要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船舶的安全检查工作,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状况。其次,强大的海监力量、网络式的海监巡逻系统是预防的主要手段。除去巡逻船巡逻外,还可以在在沿海和渤海海域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有效减少船舶事故发生。最后,可以在渤海地区广泛设立海洋污染监测站点,尤其是在主要航道与养殖场周围,通过卫星遥感等系统及时发现污染源。

2.充分发挥海岛的作用。海岛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航母”,将海岛作为海上检测的重要根据地和中转站,通过加强海岛建设,缩短海上污染治理的反应时间,对海上污染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建立各种检测机制,加强陆源污染物的产生、输移以及排放的监管,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各项工程的审批和建设制度,在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倾废管理、渔业污染事故监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3.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知识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很难解决渤海海上污染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人来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我国NGO组织的积极作用。NGO既不是政府,也不是经济体,不依靠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的NGO及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以及污染监测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差距,充分发挥NGO的作用,加强政府与NGO的合作,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动员更多的人力与社会资金进入到渤海治理的进程中。

4.政府投入与支持是重要保障。渤海环境的治理工作仍是政府的职责,海监力量的建设、人员的福利、海岛的建设等多方面均需要政府足够的重视与资金。NGO组织的顺利运转与宣传,也需要政府多方面的配合。

六、结束语

影响渤海环境的海上污染预防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要反思在渤海治理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还应该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获得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为渤海的治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周艳,李岩.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2-44.

[2]潘书策,张焱.参考成功经验――治理渤海污染[J].世界海运,2010(2):42-44.

[3]林凤翱,卢兴旺,洛昊,等.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2):1-5.

[4]林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15):143.

[5]余江,杨字峰,叶长鹏.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2006(3):111-118.

作者简介:高天航,22岁,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海洋经济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是海洋经济,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郑思远,20岁,男,浙江长兴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海洋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方向是港口、海岸带综合管理

第4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监管 排放 舱底水 海洋污染

海上运输是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天然的交通大道,随着国内外贸易量的大幅度增长,海上货运量逐年增长,船舶的吨位和尺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海洋污染问题。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往往会在各个舱底形成积水,而这些水最后都集中于舱底,在船舶排放舱底水时如果不严格按照规章程序进行排放,海事部门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管疏忽,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海洋环境资源的缺乏,危害人类健康,造成海洋污染。

一、船舶排放处理舱底水

1.舱底水的产量

舱底水的产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船舶的吨位的大小、新旧、主辅机的功率、管系的装配工艺、艉轴的密封、设备的维修保养、船舶航区和航行时间等等。据日本防污染对策委员会对不同的船舶在不同的条件下舱底水的产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是船舶每年产生的舱底水数量为其总吨位的10%左右。

2.直接排放舱底水的危害

舱底水对船体有腐蚀作用,其成份较为复杂。舱底水积存过多,会影响机器运转;自由液面的形成会影响船舶稳性,从而危及航行安全,所以船舶在营运过程中要适时地排放处理舱底水。如果舱底水被直接排入水域会引起水域污染。据IMO资料统计,由于运输损失每年进入海洋的147万t石油中,有70万t是船舶压载水、洗舱水和舱底水入海造成,其中30万t是由于舱底水排放入海造成的。近年来船舶防污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但舱底水排放造成的污染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因此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应是海事防污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船舶排放舱底水的途径

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对船舶排放含油污水有详尽的规定,排放处理舱底水一般只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将舱底水在船上贮存,抵港时排放到港口接收设施;其二是船舶航行时在适当的水域通过滤油设备将舱底水净化后排出舷外。

第一种途径处理船舶舱底水有很大的局限性,将舱底水排放到港口的接收设施,占用船舶装卸作业时间,而且港口接收设施并不完备。虽然国内主要港口都有足够容量的船舶油污水接收设施,但拥有港口污水接纳船的单位,国家规定的接收船舶舱底水费率较低,而再处理油污水的费用较高,因此他们宁愿接收处理船舶污油不愿意接收处理船舶舱底水。鉴于这些因素,多数船舶选择另一途径,即在航行途中通过滤油设备排放处理舱底水。

第二种途径为非正当途径。有相当一部分船舶违反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不使用船上的滤油设备,使用其它方式将舱底水直接排入水域。内河大型黄砂船尤其严重。海事监督人员应清醒地知道,船舶舱底水除了可能通过滤油设备排放出舷外,还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经过多种途径将舱底水排出舷外。如卫生泵、压载泵及通用泵,只须与舱底排水系统有直接的连接。公约规定,为保障船舶和人员的安全,当船体破损或其它原因大量进水时,船舶在短时间有足够的能力将积水抽排干净。而与滤油设备相匹配的专用泵的泵量相当有限,滤油系统的管径也很小。经滤油系统排放处理舱底水速度慢、故障率高。为保障排放物的浓度低15ppm,船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冲洗和保养滤油设备。如果排放舱底水使用其它的独立泵浦,则排放速度快、操作简单,唯一的麻烦是为了逃避主管机关的处罚就要冲洗掉油迹,每次排放舱底水后必须泵海水冲洗管路。除此之外,一些中小船舶干脆就用潜水泵直接将舱底水泵出舷外。

二、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海事部门通过检查有关防污设备和操作记录的手段,对船舶排放舱底水的监督管理程序很有限。

1.设备的检查

虽然海事部门对滤油系统的检查相当严格,但对设备的检查结果只能说明在检查的那一时刻设备的状况,而不能说明船方是否遵守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使用滤油系统排放处理舱底水。一些船舶的滤油系统长期闲置不使用,有些船甚至根本不安装,其保养的状态比正常运转排放处理舱底水的滤油系统的状态好的多。船舶不使用滤油设备或滤油系统失效,不能指控船舶将舱底水直接排出舷外污染水域。

2.对有关防污文书的检查

排放处理舱底水的记录更不能反映船舶的实际操作情况,没有一个船员会将舱底水违章直接排入水域的操作真实记录下来,《油类记录簿》“D”项的记录往往都很完美,完整的舱底水数量经过完整的时间通过15ppm设备排放到舷外,即使有个别船员一时“疏忽”,将“短时间内超额定能力处理了过量的舱底水”这一虚拟的操作,记录到《油类记录簿》“D”项,也只不过是估计舱底水的数量有误或伪造事实记录或记录不正规而受到主管机关的处罚,是一种极其轻微的处罚。《油类记录簿》记录的情况,不能作为指控船舶违反国家法规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证据。

将舱底水排放港口接收设施的操作和记录往往是真实可靠的,因这一操作有港方的证明,但是通过这一途径处理舱底水有诸多困难,故采取这一方式处理舱底水的船舶不多。

三、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面对目前的管理现状,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通过提高船员的素质,改善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提高船员的法律素质

船员的法律素质、保护水域环境的意识高低和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程度是使其自觉地通过正当途径排放处理舱底水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船员弃滤油设备不用,在航行途中将舱底水偷偷排掉,然后作虚假记录欺骗主管机关。为了提高船员的法律素质,应在船员培训,适任证书考试等环节中加强保护水域环境的法律教育,把防污染知识作为考试的一门主要功课,考试不合格的不能取得适任证书。

2.改善主管机关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

针对船舶直接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环境的问题,主管机关实施管理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改善主管机关监控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才能对船舶排放舱底水实施有效的管理。

(1)流量计的应用

笔者建议在船舶的滤油系统中设置流量计,安装流量计的目的是为了如实记录经滤油设备排放处理舱底水的数量,其原理和安装工艺如同家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表”如实反映出管路中流出液体的数量。安装和拆解都很简单,投资费用也很低。为了达到主管机关能有效监督船舶处理舱底水的情况,安装流量计后必须由主管机关铅封,防止流量计被人为操作。安装位置在滤油设备的含油浓度低于15ppm的油水混合物的排放管路上,流量计的读数可以反映出船舶经滤油设备处理舱底水排放到舷外的数量。

(2)关于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

安装流量计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规定处理舱底水的现象。船上许多泵浦都可将舱底水直接排放到舷外,应急情况的排放是比较少见的,而船舶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应该受到控制。从理论上说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将舱底水应急排放系统中的应急吸入阀或转换阀门铅封起来,如遇应急情况可打开铅封封着的阀门,事后必须在《轮机日志》、《油类记录簿》中及时记录,尽快由主管机关签证并重新铅封。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应急吸入阀需经常活络以保持在应急情况下可用状态,故原则上不应铅封应急吸入阀,与之相连的相关泵浦及其排放管路有本身不可替代功能,更不能铅封起来。因此,只有将舱底水系统中与排放泵浦相连的阀门铅封起来,才能控制船舶舱底水非应急情况下的排放而又不影响其应急功能。

(3)合理设置港口接收设施

针对目前港口油污水接收船处理油污水困难的问题,应合理设置港口接收设施,一方面充分利用岸上设备,使长期闲置的污水处理场得以利用,没有污水处理场的港口可建设一定容量的污水处理池。

(4)加大对船舶违章排放处理舱底水的处罚力度

即使对抵港船舶免费接收处理舱底水,也不可能杜绝个别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的现象,船方违章排放船底水的地点往往选择在远离岸线的水域,故此对违章排放舱底水的船舶的处罚力度应加大。我国的处罚规章对船舶在港内违章排放舱底水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这显然比国际公约对违章排放所涵盖的范围小,而实际上极少有船舶敢在港内违章排放舱底水,那么我们的处罚规章对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应增大处罚范围。另外,对船舶违章排放舱底水的罚款额度也应大幅度增加以震慑那些违章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环境的船舶。

目前由于船舶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油类污染,占据船舶油类污染的很大比例,船舶排放舱底水造成水域油类污染的行为往往是故意行为,主管机关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有效地控制船舶排放舱底水污染水域,而对于船舶污染治理来说,加强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坚持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和我国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特别是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统一性,正确处理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与相关海洋环境法的共性和特性关系,坚持在全面系统审查现有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将重点立法与一般立法结合起来,完善海上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时制定全国性的内陆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法规。

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针对操作性船舶污染,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船员充分认识污染海域的危害性,帮助他们了解防止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防污意识。加大处罚力度,对违章操作带来严重污染或屡教不改的船舶,对其采取处罚措施,加强对水域污染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将海域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严格贯彻落实有关防止船舶污染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提高管理标准,改善船舶防污设备的配置,使船舶具有较强的处理废弃物的能力。各类船舶均应按规定装备油水分离装置,港口建设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器材。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民众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只有思想上引起重视,才是彻底根除海洋污染的最有效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5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一)因为近年来,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水污染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得水污染。

二、研究目的

(一)因为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想要调查看看,水污染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什麼地步。

三、研究内容

(一)水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除此之外,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商业活动,工业发展,农业运作,水力开发及水产养殖,皆需水的配合。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及都市扩张,人们在高度开发运用天然资源时,因未能做适当的处理,导致整个生态系的不平衡,进而湖泊优养现象,河川浊黑及枯竭等陆续发生,使生活环境失去调和现象,水污染问题日渐严重。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於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

台湾本身就是一座海岛,四周是海故取水不易,故,内陆的水源十分珍贵,但由於现在各式能排放污水或脏物的工厂和牲畜业十分多,使得水源被污染而把目标转移到上游头上,於是上游又被污染了,就这样一直的返复下去不但没有结果反而使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现在已有人发觉到水污染对我们的威胁性及其不良影响,所以现在政府已划分了水源保护区。

(二)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地让污染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於影响水体正常用途或危害民众健康及生活环境的现象。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天然污染源一般系指暴雨迳流冲刷屋顶,街道,坡地,沟渠等所带下的污泥或有机质;人为的污染源则来自人们各种活动及开发所产生者,其大致上包括下列几类:

1、市镇地区家庭,机关团体,学校,工商事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粪便,油脂,厨余,化学药剂等,其中大量的病菌和有机物是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工业制造过程中原料,副料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其他物料或能量(例如冷却水)所形成的污染物;畜牧活动中大量的动物排遗物,未经妥善的处理即予以排放,同样也会有大量的病菌和有机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3、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部份农药对於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毒性,足以贻害生态环境;采矿时为分离矿物,在选矿时用水冲洗,此种冲洗水中含有大量之泥沙,溶解性有毒物质(如铜,铁,锌,铅等)或腐蚀性物质(如硫酸),其流入河川或湖泊后会导致该类水体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4、垃圾掩埋场中的渗出水,在垃圾掩埋初期因含有高浓度的有机质,也是水污染的来源之一;

5、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

6、以及工厂排放的气体与灰尘因降雨的洗刷而进入地表的水体,均可造成水污染的问题。

上述污染源中,以市镇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活动污染最为重要,工业废水中尤以纸浆,染整,制革,电镀及食品业废水汁污染最为严重。

(三)工业废水

本省经济建设成效卓著,工业蓬勃发展,本省河川流域内有废水排放之工厂以染整,制革,食品,造纸,电镀等污染性较高之业别为主,为河川之一主要污染源。

(四)畜牧废水

本省农民大都以养猪为副业,近年来,由於饲料之改良及养猪技术之提升,故其产生之单位污染量大多以每头猪每天产生生化需氧量100公克来计算,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

养猪废水污染情形严重

1、养猪政策调整方案未能落实执行。

2、相关法规如自来水法,水利法,建筑法等未落实执行,以致河川地非法养猪之拆除绩效不彰。

3、养猪废水处理设备操作率偏低。

化粪池处理效率不佳

1、家庭污水中仅粪尿部分经由化粪池处理后排放,由於化粪池之处理效率较低,再者因未适当维护,更使无法达到应有之处理效率。

2、未能落实定期清理制度,化粪池处理效果极为有限。

(五)市镇污水

本省河川流域内之人口约有一千六百余万人,每人每天产生生化需氧量约四十公克(其中粪尿部分计有13公克),因本省污水下水道系统建设方在起步阶段,普及率仅约有百分之一,故每天所产生之污染量,仅有粪尿部分经由化粪池简易处理,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

(六)垃圾渗出水

目前本省仍有部分乡镇市将垃圾场设置於河边未予适当之处理,其渗出水亦造成河川水质之污染,垃圾渗出水之污染量约为每人每日0。32至3。2公克,约为市镇污水污染量的5%以下,故在总污染量上可不予估计,但垃圾掩埋场系属点污染源,污染排放量甚为集中,故未经妥善处理,势将造成河川污染。

(七)其他污染源

除上述污染源外,另有暴雨迳流挟带污染物进入河川,以及滥用农药,肥料,任意弃置垃圾,水肥与其他污染物,於河川中饲养家禽,家畜等非点污染源,亦皆为河川之污染来源。

(八)由於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所制造出来的污染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变成一个大型垃圾场。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在未来人类的食物来源中,海洋生物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一九八二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专属经济海域正式列入后,各国纷纷划定所辖专属经济海域,限制别国在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故各国对自已临近海域资源之保护,更为重要。台湾四面环海,居住环境都处临海不远地带,人们与海洋之关系十分密切。海洋污染源来自何处依一九八二年海洋公约法划定之海水遭受污染物侵害有两方面:来自陆上的污染—人类生活之废弃物,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料,经由沟渠,河川注入海洋。来自船舶的污染—海上运输工具,所载运之油料泄漏,或污水倾倒注入海洋者,核能动力船舶,或载运核能废籿之船舶,辐射物质外泄进入海洋者。来自倾倒废弃物的污染—人类将工业的污染废弃物,或其他污染性物质,经由运输工具运至海洋中倾倒而形成。来自大气的污染—从事核爆试验所产生之辐射尘,透过大气进入海洋而造成污染。来自海床探勘与开采的污染—从事大陆礁层或海床之探测及开采时,因处置不当,设备不周,意外致使油,天然气,泥浆外泄,或进行采矿时,产生大量微粒物质,泥浆,都会造成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当海域被有机物质及供机物质污染时,会造成:影响生物的生态平衡,使渔坦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倾倒於海域之废弃物,若含有放射性物质或重金属时,这些东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积性物质,会蓄积在水生物体内,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变。

(九)大量使用能源虽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却也造成了始料未及的祸害,而造成酸雨危害,机乎遍及全球,危害极大。

由於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或氮氧化物(NOx),在大氧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悬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一般未被污染的雨水,pH值呈弱酸性,低於5。6便为酸雨(pH值愈小,酸度愈高);如今却频频出现pH值小於3的强酸雨(几乎与醋酸相当),不禁令人忧心忡忡。

四、研究结果

调查完后,让我发现近年来台湾的水资源越来越脏,使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不卫生,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6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海上溢油;遥感;监测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在各类海洋污染中,造成主要污染的因素就是海上溢油。由于轮船的碰撞、海上油井的破裂、翻船、海底油田泄露等各种不同的意外事故,造成大海大面积的石油污染,不仅损害海洋、自然环境,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也是一种危害。溢油对海洋的污染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海上溢油的探测系统,对近海领域进行巡视、监测和管理。一旦发生溢油事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溢油发生的位置以及扩散趋势。通过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大范围有效了解海洋面积的动态信息,对于海洋溢油污染进行定量分析,准确反映溢油污染的情况与程度。

1.遥感技术监测海上溢油范围

海面发生溢油灾害后,溢油区域水面的电磁波谱特性发生变化,相对于没有石油区域的水面有明显差别,利用这种光谱特性的差异可以划分油水分界线,从而确定溢油范围。

1.1可见光、近红外红外遥感技术

利用可见光、近红外红外波段的遥感监测技术是我国针对溢油污染发展最为成熟的监测技术。在其波段的范围内,入射物表面的电磁波与物体发生光学作用,监测系统的传感器通过记录来源物与入射电磁波发生的反射作用,由于物体不同,对电磁波的反射率也不同。实验表明,油种的类型以及厚度都会对海面油膜的光谱曲线造成影响,卫星遥感的最佳敏感波段也存在差异[1]。

1.2微波雷达遥感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侧视机载雷达(side-looking radar,SLAR)是微波雷达的遥感技术用于溢油范围监测的两种雷达。前者是利用多普勒效应,依靠短天线达到高空间分辨率。后者是一种传统雷达,造价低,空间分辨率与天线长度成正比。现阶段,合成孔径雷达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溢油范围监测。SAR传感器通过接收仪器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对物体进行识别。海面的毛细波是可以反射雷达的波束,从而造成海面杂波,在SAR传感器的图像上呈现亮图像,油膜覆盖海水表面,致使雷达传感器接收到的波束减少,无法在SAR传感器上体现亮的颜色。

2.遥感技术监测海上溢油类型

如何判断海面上的溢油类型,是遥感技术中的模式识别问题,也是遥感监测中较难实现的问题。

2.1激光荧光遥感技术

激光荧光法是利用激光作为激励光源,激发物质的荧光效应,利用物质的荧光光谱作为信息的参照,通过SAR传感器的监测,进行输入远的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当物质被光波照射时,基态的物质分子吸收光能量,由原来的能级跃转移到较高的第一电子单线激发态或者第二电子激发态。所谓的荧光效应,就是指通常情况下,转移的电子会急剧地降落,降至最低振动能级,并且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每种物质的荧光谱不同,由于石油油膜中所含有的荧光基质种类的不同以及各种基质比例不同,在相同激光照射条件下所反馈的荧光也不同,荧光谱通常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形状,这就是激光荧光遥感技术鉴别溢油种类的原理[2]。

2.2红外偏振遥感技术

作为一种新颖的遥感监测手段,被动傅里叶变换红外遥感(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是一种检测多原子分子的方法,可以实现多组目标的同时进行检测与鉴别。这和传统的红外遥感技术不同,红外偏振遥感技术是能够获取物质表面的状态以及物质的信息等相关偏振信息,这样有助于识别石油的种类。

2.3高光谱遥感技术

在针对溢油种类进行检测时,需要得到足够多的光谱信息,高光谱遥感技术是以其宽度与庞大的波段数量为主要特点,使其成为溢油种类的一种可行手段。通过光谱混合分析的方法对溢油高光谱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利用Hyerion高光谱卫星数据进行溢油监测研究,对多种原油的高光谱波谱进行分析,同时利用GA-PCA特征进行提取法与SAM-SFF方法对不同的油种的高光谱波进行提取,以达到鉴别油种的差异。

3.遥感技术监测海上溢油量

溢油量取决于溢油油膜的厚度,根据油膜的厚度对其进行分布以及估算,可以大致得出溢油总量。

3.1紫外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技术是通过紫外传感器油膜油层进行探测,对于小于0.05um的薄油层即使在紫外波段也具有很高的反射,通过紫外光与红外光的叠加,大致可以得到油膜的厚度。但是,紫外遥感技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紫外遥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紫外遥感就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

3.2热红外遥感技术

由于油膜在吸收太阳辐射之后会将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进行释放,所以采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这种技术中红外波段包含地物的温度信息,所以能够辨别油层的厚度,较厚油层表现为“热”的特性,中等厚度油层表现为“冷”的特性。经相关研究表明,发生“冷”、“热”的油膜厚度范围大致为50-150um之间,而这种技术的最小探测油层厚度大约为20-70um之间,由于厚度的区间很小,所以SAR传感器的敏感性因此受到限制[3]。

3.3微波雷达遥感技术

由于海洋的海水本身会发射微波辐射,而海上溢油发生以后油膜区域会发射比海水更强的微波信号,水的微波辐射发射率约为0.4,而油的发射率约为0.8,因此在海水背景中,溢油区域呈现亮信号,并且信号强弱与油膜厚度具有一定的比率。通过微波雷达遥感技术监测溢油量,一方面能够监测海上溢油的范围,一方面可以通过被动式的微波辐射大致计算油膜厚度。但是,我国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油膜厚度的微波遥感定量技术受到环境、传感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精度仍然有待提高[4]。

4.结语

本文介绍了海上溢油的三大监测指标,海上溢油监测指标分为溢油范围、溢油类型和溢油量。但是,针对溢油类型和溢油量的监测技术仍不成熟,随着我国海上溢油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溢油遥感技术不断发展,为实现全面监测海上溢油指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栖筠,陈维英,肖乾广,等.老铁山水道溢油事故卫星监测[J].环境遥感,2010,9(4):256-262.

[2]李四海.海上溢油遥感探测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遥感信息,2012,03(2)::53-56.

第7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海洋经济这个术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之后美国进而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以及核算方法。我国的海洋经济理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早期我国对海洋经济活动的定义主要是指与海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我国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深入探索,逐步将那些间接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也归纳进海洋经济活动的范畴。2003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3〕13号),在其中给海洋经济下了更加具有概括性、全面性的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简要来看,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大产业,即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范畴有海洋养殖、捕捞和灌溉业,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油气和深海采矿业等等,第三产业是指海洋运输业、旅游业等等。在我国当前的格局下,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时间最长,吸纳劳动力人口较多,但是产值相对来说最低,只占到海洋经济的不到8%;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而言较短,但是科技含量较高,经济产值都在45%左右,是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持产业。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的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是我国GDP增速的两倍多,特别是在我国GDP增速日益放缓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更加凸显,目前而言海洋经济产值占GDP产值近10%,成为了GDP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支柱性产业。探索和发展海洋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沿海国家都制定了海洋发展计划,比如美国先后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欧盟颁布了《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日本号称要建造2500座海上城市。海洋资源区别于陆地上的资源,海洋上的资源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抢先开采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落后的开发,则意味着自己的资源被其他国家利用。一旦这种落后开发的局面形成,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一种比较巨大的损失。因此,无论从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是从国际形势的必要性来看,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迫在眉睫。

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海洋生态恶化,环境污染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源众多,这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遏制作用。从污染源上来看:首先是陆地废水包括居民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的海洋污染,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污染物,包括了铜、汞、镉、氰化物等化学成分,对于近海水域污染十分严重;其次是石油污染,包括了海上石油开发、海洋航运溢油,一旦这种污染发生,会在污染区域形成十分巨大的油膜,对海域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最后主要污染源是近海养殖业废水,比如养殖用药等,很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现象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无论是哪一种污染源导致的污染,最直接损害到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间接导致第二产业的发展。山东海域附近发生的赤潮,从1995到2006年间高达20多起,直接导致经济损失达到数亿元,间接对于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二)海洋经济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一般而言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产值中应该占有绝对的比重,在我国也是这种情况。在总体格局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不小的差距,首先是海洋第一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产值仅仅只占5%的第一产业却吸纳着最多的劳动力人口,其次是第二、第三产业仍是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要特征,高、精、尖的科技比较少、产能比较小,比如海上油气、海洋制药等等产业仅仅只占到海洋经济的1%左右,而且科技含量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美国为了应对海洋科技的开发,投资建设了700多个相关的实验室,每年投资270亿美元进行研发,并建立了多个海洋科技园,用于发展海洋科技。我国高端的科技人员也比较欠缺,科技人才队伍也是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有待提高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有了金融的杠杆和分散风险的能力,经济可以更好的发展。对于海洋经济也是如此,长久以来,我国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在逐步提升,但是对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识。海洋经济中的第一产业中,很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或者个体经济在从事经济活动,这些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需要资金的支持,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是风险更大的海洋农业中的中小企业;在第二、三产业中,很多的项目都是十分巨大的工程,地方政府或者企业可以使用的自身的资金量十分有限,过度依赖当地的银行贷款,首先不利于银行的风险分散,也会造成企业的负债率过高,但是我国对于海洋经济活动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造成资金来源十分单一,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难度比较大、比重低等现象。

三、关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海洋污染的监管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会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污染治理是一项公共工程,需要政府认真负责起来,加强海水排污的监管,对于不合理、不合格的废水应该及时、准确地查实,并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查处;其次,在海洋污水治理领域,不仅仅需要地方政府自身加强本地区监管,也需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工作,这是由于海水污染是具有流动性的,一旦一个地区发生污染,附近海域城市的海洋经济也会受到牵连。对于石油污染,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海上石油开发企业的监管,严格减少因为开发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油污染,同时加强对海洋环保数据的检测和分析,加强海上巡查和卫星检测,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因为海上石油污染一旦发生,解决起来将会十分棘手。对于海洋养殖业的污染,政府同样需要加强监管,设置明确的监管指标,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企业,取消其养殖的资格。

(二)增加海洋经济的科技投资

科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企业。企业是以追求利润而作为其目标的,而进行基础科学研发和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介入。首先,对于海洋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政府允许海洋经济领域企业之间的兼并活动,通过兼并,企业可以扩大规模和提高产能;政府也要加强产权划分,将经营权进行明确地划分和分配,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企业短视的经济行为,否则会出现大量的过度捕捞、无序捕捞的现象。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对海洋园区的投资和建设。以山东鳌山卫街道为例,近年来,鳌山卫街道紧紧围绕蓝色硅谷的“中国蓝色硅谷,滨海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集中布局了以“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与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国字号”的项目,以“海地所”、“海洋一所”、“中船重工725所”、“北斗导航及微电网应用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尖端科研类的项目,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十九中”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类的项目,以“微软.伟东教育云研发基地”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转化类的项目,以“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学术交流类的项目,以“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为代表的高端旅游类的项目。加快海洋高科技研发、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大幅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这样高水准和高精确度的规划和投资,我国的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可以突飞猛进。

(三)加强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

第8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疏浚工程;疏浚土;软地基处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和治理环境方面采取了措施,重点保护建设地点的环境,其中就包括了海洋环境的保护,因此,各国都限制海域工程中疏浚物随意倾倒。而后方堆场建设需要大量的回填土,所以,综合考虑经济和环节保护因素,海域工程残留的疏浚土应该采取就近吹填造陆的方法;疏浚土就近吹填造陆既解决了淤泥和砂土外抛问题,又解决了港口后方堆场陆地形成回填料来源;同时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减少外抛所带来二次海洋污染。

二、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

1.定位精度和开挖精度严格

一般来说,海域里面的污染沉淀物不会太厚,厚度在10~50cm之间。开挖范围要按照污染底泥的具体情况而定,开挖层面必须和污染底泥的情况相契合。疏挖过程不仅要清理污染底泥,还必须对非污染底泥清理情况进行监控,避免出现超挖现象,防止海域里自然航道泥层遭到破坏。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底泥的清理量和成本支出。所以,环保疏浚精度要求和开挖精度要求都远远高于一般航道疏浚。

2.避免疏浚工程出现二次污染

在一般性的疏浚工程中,无需考虑疏浚之后是否会有沉积物的泥沙再次悬浮在海面,只要不会影响工程的进行,就可以不考虑输送中出现的少量泄露。原因在于,施工中虽然会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留下,但是工程结束后,泥沙会自由沉降,或者施工队伍会进行清理。但是,环保疏浚的过程应该避免出现污染物的沉积,必须防止二次污染出现。所以,环保疏浚工作要求有符合作用需要的设备和装置,以保证污染物能够被及时的清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3.污染沉积物的清理

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沉积物,应该采取有效的清理技术对其进行清理,或者使用有效的净化措施来净化污染,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附近的水域不会被污染。同时,排泥场也应该重点防控为水排放的污染源头。

4.进行专业监测

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泥浆扩散程度、泥浆浓度、回水浓度、悬浮污染物颗粒数量等污染要素进行严密的监测。

三、港口航道疏浚工程施工工艺

1.挖槽尺寸

首先,要对挖槽边坡分层进行分阶梯的施工处理,特别要关注重叠位置,避免出现处理死角。其次,在进行开挖的时候,对施工的区域展开检测,一定要实现制作好开挖断面图,假如施工中出现了漏挖事件,要对船位进行摆正,从而能够展开漏挖区域的再次开挖,使得施工满足施工设计方案。

2.挖槽深度

首先要进行试挖,然后,针对试挖之后的数据来决定绞刀和抓斗应该下放多深,从而确保下挖的深度合理。疏浚施工要依照挖泥泄漏以及回淤的具体表现来安排施工超深。超深的情况也要进行试挖之后才能够确定,确定超深后要随着施工的情况作出改变和修改。疏浚工程具有工期长的特点,所以,对上层和回淤比较小的地方先进行开挖,地层和回淤最为严重的地方应该留到最后来开挖。而且,在开挖最下面一层的时候,尽量的降低开挖的厚度,开挖过程的速度也要同时放慢。最后,要结合施工工期的长短,预留一定的回淤超深,最终确保完工的时候挖槽是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

3.河道疏浚泥浆的输送

疏浚泥浆的输送比较远,所以,要使用竭力泵。做法是将多台泥泵串联起来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接力泵站。接力泵站和吹泥船的连接可以采用串联或者中间站池储存泥浆的方法。前一种方法的做法是将吹泥船和竭力泵直接联系起来,后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个贮存泥浆的中间站,从而使吹泥船和竭力泵单独运作,提高运作效率。

4.疏浚泥土的处理

(1)尽量优选那些流速小、容积大及对挖槽、航道、码头、水工建筑物等不残留淤泥的水域。(2)为了能够缩减抛泥的工作量,应该尽量的将施工靠近挖泥点。(3)抛泥区最好有一定面积和深度的水域,这样能够提高抛泥船的运行效。在判断水深的时候,要使得泥舱在泥门开启之后的科学吃水程度,还应该控制泥堆的高低。同时,如果施工处在潮汐区域,最好能够在低潮的时候再展开抛泥工作,使得抛泥船能够更加自由的进行抛泥,如果潮浪比较大,应该减少负载量或者等到潮退后再行施工。此外,虽然水下抛泥法处理泥土的效率非常高,处理后的回淤率也很低。然而,这种方法是在牺牲挖泥船的工作时间为前提的,所以,综合来看,这种方法的疏浚效率并不高。

四、陆域形成疏浚土的环保作用

由于我国愈来愈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对海域工程疏浚物倾倒的管理,提高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疏浚土外抛带来二次海洋污染;同时港区后方场地回填砂土,对砂土材料源地的开采破坏了材料源地的生态环境;疏浚土就近吹填后方港区造陆,避免外抛带来的二次海洋污染,也避免了港区后方场地回填砂土对材料源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有着巨大的环保作用。

五、航道疏浚工程中的环保措施

在某航道疏浚工程中,工程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疏挖项目进行的时候对水质、生态系统和陆上抛泥区形成的污染,以及排出的污水对周围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等形成的不良影响。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水域内部的底质系统扰,出现了浮泥的悬浮和流动,使得施工区域湖水出现了大量的悬浮物,导致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提高了浊度。在本工程中航道疏浚项目中,分别对疏浚现场、运泥路线、抛泥区等3 个施工环节展开了施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大大降低航道疏浚对环境的污染。

1.合理选择施工船舶和施工期

某湖区航道疏浚土质为疏浚3级土和4级土,土质较软,易扰动;根据环保要求,应尽可能多地抛泥上岸。因此,我们选择对颗粒物扩散影响较小,排距大的350m3/h和500m3/h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施工。在施工作业中,控制绞刀头横移速度,采取 GPS 定位方法,提高疏浚施工精度,减少对周围水体的扰动,控制污染。在54km 航道疏浚中,有 260 多万方土抛泥上岸,占整个湖区疏浚土方的 66%,尽可能减少对湖区的二次污染。湖区染层厚度变化较大,在闸附近有较厚的污染层,厚度达2~4m。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表明,航道底泥中含有 Pb、Cr、Cu 等重金属元素和N、P元素,对湖区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很大。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疏浚对去除河底沉积物质中的营养盐成分效果会更好。因此,我们在施工中,对施工东口门等疏浚工程量较大的航段,都安排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6月份施工。

2.防止泥浆余水排放对巢瑚瑚区出现二次污染

一定要控制泥浆沉降的时间,这个工作要在排放之间就得到落实。排放时间不能够超过48h,所以,陆上排泥场一定要面积大,从而提高泥浆的沉降率。在施工东口门、王家咀一芦席咀等航段展开合理的泡泥施工,保证了排泥场内的泥浆得到了长时间的沉降,减少了被泥浆污染的可能性,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第9篇:海洋污染的因素范文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人类是怎样对待“生命之源”的?

人类对海洋的直接影响——对水产品的不合利、或过度捕捞,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人们对鲨鱼的鱼翅需求量越来越大。渔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捕杀鲨鱼再取鱼翅了——他们“仁慈”地直接割掉鲨鱼的鳍,再把它们放回大海。可是这样,鲨鱼失去了鳍,无法掌控游速、方向,曾经的海中霸王丧失了捕猎的能力。鲨鱼在长出新鳍之前就受饥饿的折磨而痛苦地死去。鲨鱼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高层消费者,如果其数量大量减少,低层消费者的数量大量增加,从而造成食物短缺,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一些重要经济鱼类的生存 。现在,大规模工业化捕捞正使鲨鱼数量急剧下降,某些品种的鲨鱼数量已经减少了90%。一些非法捕捞者甚至把网撒向了国际海洋保护区,例如哥斯达黎加的加拉帕哥斯群岛和科科岛。

去年的8月7日,西班牙海域来了一群神秘的不速之客——海蛰。这些攻击性强、毒性大的海洋生物向人类发起了猛烈袭击。西班牙政府虽然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海蜇危机并没有得到遏制。相反,这些淡紫色的有刺生物正以惊人的速度侵占整个海洋……

不但有大量的旅客被蛰伤,西班牙的经济也开始受到影响。7、8、9月是西班牙的旅游旺季,但大批海蛰的光顾使政府不得不关闭一些海滨浴场。仅安达卢西亚地区就可能因此损失数亿欧元。为了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点,西班牙环境部在海蜇泛滥海域雇用渔民捕捞海蜇,并设置全新的海蜇警告系统。

然而,这些方法并没有阻止海蜇的“攻势”。上个月,一大团海蜇阻塞了日本核电厂的海水冷却系统,迫使该核电厂局部关闭;中国大连几个浴场相继出现海蜇伤人事件;美国从夏威夷到科德角湾到处都是海蜇,且种类繁多。这让很多游泳爱好者避之不及;韩国出现一种三英尺宽的毒海蜇。另外,法国、挪威、克罗地亚、北非等许多沿海地区也相继出现海蜇危机。这些可怕的小毒物让很多国家感到束手无策。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小的海蛰如此猖狂?这是有人为因素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全球气温变暖,海水连着一起变得非常温暖,浮游生物也大量滋生,正好为海蛰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于是大量繁殖。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遭破坏,人类对海洋鱼类过度捕捞,如海龟、金枪鱼这些海蜇的天敌大量减少。天敌少了,海蜇自然会泛滥成灾。

这仅仅是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中的少许。

由于河流上越来越多的大坝截断或明显减少了流入海洋的水量,从而减少了自然水流中生物物种的交换,许多河流中的鱼、虾、蟹、藻类、微生物、植物减少或消失,多起来的是海潮难以冲击的污染物。全世界每年海上运输的30%是原油,油船慢性泄漏和海上运输的排污、海底石油管道的持续泄漏,对于海底世界都是灾难。在亚得里亚海有100个钻井平台,这些平台本身不是问题,但采完油后这些垃圾钢架将怎样处理?拖出海洋运回陆地要花不少钱。但留在海上显然也不是“海洋土著”们所欢迎的。

常常有一些人在海边度假回来后,发现自己患上了奇怪的病。刚开始,人们并没把它与海洋污染联系在一起。总有人以为海洋是无限大的垃圾桶。从陆地河流中输送到海洋里的垃圾里的无数致病的病原菌和病毒泛滥开来,它们的种类和存在形式越来越多,生命力越来越强。一种附在小虾身上的水生霍乱病毒,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也可附着在其他浮游生物上。当人呛了海水或喝了海水,甚至通过皮肤也能感染。

过多地被送进海洋中的重金属同样是危险的。这不仅对海洋中的生命,对人类也很危险。这些重金属被藻类和海洋植物吸收,小虾吃了藻类,鱼吃了小虾,人又吃了鱼。最终遭殃的是排放污染的人类。即使每公斤鱼肉中有1微克的含量也是很可怕的。

现在,许多渔民有了“更先进”的捕鱼技术——用炸药来炸鱼。这样,炸药所产生的爆炸力往往使热带浅海鱼赖以生存的珊瑚礁被炸得粉碎,几十年都难以恢复。同时产生的硫磺、硝酸等污染物也严重污染海洋。

前苏联,工厂和城市每年向湖中倾泻6000多万立方米的污水,致使600多中水生物完全灭绝。印度,每天有多达6000万多升污水排放到恒河中,当地人有90%以上得过肠胃传染病。中国,每天工业排放的污水达7000万吨。1979年,全国受到污染的河流多达850条,有些城市几乎全城无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