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

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第2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1)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专业开设初期很多院校环境设计教师原本从事建筑学、工艺美术、雕塑等相近专业,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其原有专业相近,甚至一些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因人而设”,把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课设置在环境设计培养方案当中,导致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专业、知识量不足、专业引导偏差等问题。

(2)专业投入不足大量的传统授课模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很多设计院所反映录用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前期培训,经过一段实践的培训才能正式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断档,其实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践教学环节过少造成的。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如少,没有校内实习基地,造成实习靠讲、实训靠看的状况。甚至有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任其自己找公司实习,处于放任状态,根本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多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不同规模的专业设计竞赛。

二、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有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

地域文化拥有者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足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环境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相比如出一辙的现代设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更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历史教学、艺术教学、地域文化与设计如何融合的专业性教学。

(2)“因校制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因生源录取存在差异,所以培养目标也不同,有研究型的,有应用型的等等。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设置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各高等院校对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环境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不同与其他专业,每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与开发学生的指导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适宜的教育。

三、结语

第3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改革

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的发展导致设计人才需求量上升,学院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几年,创意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却成为了非常措手的任务。每年艺术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招考艺术类的学校也在增加,2010-2015年,全国高校艺术类招生人数增加了两成左右,年平均增幅高达30%,全国各类综合性本科、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更多是关注学术研究型方面;而高职却更多的关注设计市场人才的需求,关注课程设置是否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开出比例、工作室模块的建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的主要内容。但是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着岗位定位模糊,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采用本科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类教学特色。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如何找准其自身定位,该如何深化改革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是迫在眉睫之事。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建立明确的岗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侧重“重实践、重应用、轻理论”,突出设计人才的高技能性、高素质性等特点。1)按企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专业,做到“按需进行培养”,遵循设计行业的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由负责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模块,从而明确所从事的岗位工作。2)培养目标定位清晰。目前,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借鉴与学习的,其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结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划分。大致分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师傅学校和专科学院四大类,都制定了明确的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达到相对应的工种学习。在我国,高职院校则应秉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原则;高职毕业生则应具备“理论适度、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职业素质高”的特点,分层培养人才。设计类人才层次划分为“设计总监(白领)、设计师(蓝领)、设计员、助理设计师(灰领)、”,灰领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也需具备一定的设计师的知识面,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对核心课程与延展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构建以灰领教学内容为主,蓝领教学内容为辅的教学内容体系,只有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优化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的课程开发体系

1)构建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分,先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后续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延续,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断开的联系,对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的选择又该如何考虑?而是要共同选择,共同选择需要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的共同参与,将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整合,根据实际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符合职业工作各个流程。例如:以“助理包装设计师”岗位为例,课程内容以“助理包装设计师”工作流程为参照,分析每个流程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得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内容。构建先修课程——核心课程——后续课程的排序结构,先修课程为基础课程,包含与包装相关的基础教学课程,核心课程则为商业包装设计课程,后续课程则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延续。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构建即体现了职业性特点,同时又能更好的完成以项目内容为引导、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体系。2)构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体系。高职艺术设计各专业在确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后,由企业、专职教师及专家建立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开发。例如:职业核心课程的商业包装设计的课程开发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包装设计项目为引导、以任务驱动为载体。课程开发小组针对核心课程的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该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工作环境,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以商业包装设计项目为载体,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上的重构,确定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应用为主,以够用为辅,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的完成以“小型”项目或任务为主贯穿整个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3、尝试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特色即实践开出率较高,学生技能实践是检验教学过程是否完整的根本;落实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落实主要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否能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这种模式较为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使我们想打破这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尝试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何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可以理解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围绕岗位工作职责对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作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要求为标准,以课程模块为内容而建立的。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建立广告设计工作室、品牌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商业摄影与画册设计工作室等,各工作室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教学体系框架,完成教学任务,各工作室之间也有课程内容的联系,相互形成交叉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又可以联系学习。打破以往常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优先学习模式,打破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真正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学内容提出灵活管理、相互转变的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只以“教”的身份存在于课堂,学生也并不是以“学”的身份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是空间的转变,同时也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通过“工作室”制这个实践教学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依靠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真实项目教学、真实项目管理方法、真实人物角色,这种实践教学平台真实实现了学生与职业岗位、岗位工作内容的零距离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岗位的理解、以及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的学习。

4、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与否成功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专任教师高度的参与和实施,一线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关系教学质量是否得以提高,而且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教学的理念和职业素质发展和提升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如何实现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通过企业安排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先进的设计潮流和设计方向,不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采取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学习新的设计技法来提升专业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需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来担任专业教学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相互学习必会推动专业教学的教改。其次是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鼓励专业教师建立设计工作室,不仅能在外承接设计项目,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教师与行业的互接,取得丰富实战经验,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项目的真实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专家、专任教师的共同参与。但是,探索、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建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育出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型设计人才。

作者:李睿 刘婷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2]赵燊;浅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第4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席卷世界经济浪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很多城市都大力着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高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可观,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已经开始全国性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非物质”产业在迅速崛起,可见,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必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环境设计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是感性的非物质的设计创造。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大的“能源”。因此,研究环境设计教学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一、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世界各个国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时间不同,受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也大不相同。我国文化创业产业今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相当于DGP的2.8%,这样的数值足够证明文化创业产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与英国、韩国等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环境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设计专业,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环境设计教育也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扩大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催生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学生选择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专业骨干投入到环境设计教学当中,更多的学校开设并不断完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教育机构,汇聚了庞大的环境设计人才队伍,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多院校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更大程度的适应了市场需求。比如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建筑学院就以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在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能为实习企业提供创意人才支持。

二、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专业开设初期很多院校环境设计教师原本从事建筑学、工艺美术、雕塑等相近专业,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其原有专业相近,甚至一些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因人而设”,把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课设置在环境设计培养方案当中,导致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专业、知识量不足、专业引导偏差等问题。

(2)专业投入不足大量的传统授课模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设计院所反映录用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前期培训,经过一段实践的培训才能正式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断档,其实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践教学环节过少造成的。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如少,没有校内实习基地,造成实习靠讲、实训靠看的状况。甚至有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任其自己找公司实习,处于放任状态,根本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多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不同规模的专业设计竞赛。

三、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有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地域文化拥有者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足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环境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相比如出一辙的现代设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更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历史教学、艺术教学、地域文化与设计如何融合的专业性教学。

(2)“因校制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因生源录取存在差异,所以培养目标也不同,有研究型的,有应用型的等等。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设置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各高等院校对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环境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不同与其他专业,每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与开发学生的指导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适宜的教育。

四、结语

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直接途径,从环境设计教育抓起、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水平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5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项目化教学;培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为基本价值追求。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理论结合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创新创业理念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专业。因此,教学目标上应立足于艺术教育特色,研究艺术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艺术表现。

自 1953年美国纽约大学开设“创业与革新”课程以来,以培养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目的创业教育,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洞察力和行动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中写道:“高等教育应该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但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我们将创新与创业理念加以融合,可培养出综合型的优秀艺术人才。

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方式

2.1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理念相结合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的教育方式,能否对学生今后创新创业有指导意义呢。以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展示设计为例,在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展示设计师成长项目训练,通过将专业课程项目化融入“创新实践”教育方式,以本校每年召开的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设计为载体进行,让学生进行“真枪实弹”式的实践。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分析一些优秀的展示设计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激发学生浓厚的设计兴趣。其次,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师工作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设计,开发一些“兴奋点”,慢慢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理解设计的创新理念。再次,项目化教学,主要通过将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活动展示摊位设计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结合本学院的整体形象设计不同方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研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从而形成能力。课后,要求每个学生给学院提供展示摊位设计稿,由学生互评,然后老师点评修改,学院相关部门给出反馈意见,学生还需按照学院要求进行设计作品完善。最后,设计整理出一套展示设计方案并写出设计总结。这种根据一个真实项目为主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项目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展示设计要与企业的品牌文化、企业的风格定位、价格定位、销售渠道、市场进行有目的的结合,使艺术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融合,提升设计能力,这也是培养展示设计师的快捷通道。

2.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理念相结合

专业教育渗透创业理念。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创业思想,形成创业思维,树立创业意识。再以展示设计课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展示策划和市场定位,添入校园创业者的内容。以本院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为载体,让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来做出展示策划和创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从“市场――价格――活动详情――盈利模式”等内容上,大家都提出了详细的方案,与学生互动中教师简要讲述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率的知识,并评出优秀方案。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也让专业教学充满创新性和灵活性。

2.3 考核模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同样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技能的能力。例如,展示设计专业课就是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通过完成整套设计项目,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核心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

3 “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训教学的结合

主要是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实践,“真题实做”项目化实训教学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一种双赢模式。工作室联系合作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作室,工作室像小型的设计公司,有教师指导完整的组织系统,接到设计任务后分工合作,按要求按时间完成任务。大三学生还可以结合毕业设计承接完成中小企业的设计项目,学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不同方案,被选中的设计稿由企业加工制作,进入流通环节。通过工作室的形式实践,使学生有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

总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海.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河南农业,2007(4).

第6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第7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更新观念是改革的“开山斧”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创办音乐教育专业已有25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新的方案会降低现有的专业水平,会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可见,若想改革,来自主客观的阻力还是很大的。基于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吃透精神,把握实质。通过多次学习研讨,我们从学生的出口对教师的观念进行疏导――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从事的并不是音乐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而是对艺术情操的培养。因此,在专业上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广而深”,并不是“专而精”。教师们加深了对教改意义的理解,促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初步统一在《课程方案》及《课程纲要》要求的基点上。

学生观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减少专业小课的课量及对合并一些理论课程不理解。如改革后,“和声学”“复调音乐”“作品分析”“配器法”等课程被整合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学生们认为这样做会降低教学质量,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针对这些想法,我们通过对就业形势和人才能力的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实施新方案的意图及学院的良苦用心。通过以上工作,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有所增强,都能自觉排除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已开始大步向“师范性”靠拢。

二、艺术实践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实验场”

表现力是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鼓励他们参加艺术实践,督促学生在艺术能力养成上先行一步。

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表演机会少,缺乏艺术实践的状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鼓励学生在声乐考试中为同学伴奏;或者经常举办钢琴、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举办各种钢琴演奏比赛、声乐比赛、钢琴弹唱比赛、歌曲伴奏写作比赛,等等。除此之外,还专门开设艺术实践课,每学期3周(一年级上学期和四年级下学期除外),共18周、18学分。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并记录成绩。组织演出,作音乐教学的辅导工作,是学生展示才艺和检验实际能力的“实验场”。因此,每学期我们都定期安排几次演出,可以在校内,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深入到社会,特别是深入到中学,配合教学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实地演出和进行教学实习,引导学生要关注自己的编排音乐创作能力和施教辅导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

师资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个专业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和进修提高;二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成熟和完善,以有经验、有成果的教师为楷模,采取互相听课、评课的方式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三是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以上举措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作。

四、改革行动是检验态度的“试金石”

为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对基础理论课程、演奏技能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音乐基础课程按学生程度授课。坚持教学以人为本,坚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学科之间交叉和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分班制教学,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实行A、B班分层次教学。A班学生基础较好,进度可快一些,教学内容也可更深一些;B班则要在进度上稍慢一些,要求从基础抓起,为下一步的提高打好基础。

将钢琴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钢琴伴奏的基础训练融为一体。以往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重视个人弹奏技巧和表演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缺乏师范特色。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将技能、技巧训练与钢琴伴奏(主要指边弹边唱)训练融为一体。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一面抓钢琴技能训练,一面抓伴奏(边弹边唱)练习,只有做到两面抓,才能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

五、对实施《课程方案》《课程纲要》的几点建议

其一,有些课程的开设不尽合理,如必修课程中《中国乐器》和《外国乐器》都作为必修,我们认为由于学制的制约,改为任选一种为宜。

其二,选修版块学分安排欠合理。由于各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公共课中有些课程的开设和专业课程的开设存在一定的重复。如我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中开设了《教育学》(64学时4学分)、《心理学》(48学时3学分)、《教师技能》(48学时3学分),根据教育部的方案又需要增设三学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108学时6学分),从而使专业任选课程中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偏多,学分也显偏高。

其三,选修课程的设置很有意义,但过于理想化,对大多数师范院校来说,由于受师资结构、教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课程开不齐。

第8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体育类表演专业迅速在我国体育院校蓬勃开展起来,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相继开设体育表演专业虽有10余年,但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专业较高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尚不清晰,使得学生竞争力不够强。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着扎实基本功和较强专项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是十分重要的。我院是专业类体育院校,也是培养体育专项人才的摇篮,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对于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的学生来说具备体育表演才能且又具有良好的专项实践能力是增强其竞争力的必备前提。

关键词 体育表演 健美操专修 专业实践能力

一、我院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标,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蓝图,同时为学校各项工作制定指导思想和整体的培养思路,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反,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为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院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单位的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1]”。从秉承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跟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培养创新的道路[2]。专业实践内容的安排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面是我院2012年制定的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大纲。

能力培养环节:记写绘图文字表达能力:记写课堂笔记;简图记录所学的组合与成套动作;编写教案、教学文件、工作计划、分析课报告。领操能力:对口令、手势指挥及语言提示这三项能力,进行分层、分阶段实习,提高领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讲述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及技术分析;进行自我评课和互相评课;纠正错误;读书报告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编能力:自编有氧健身操组合,自编不同种类健身操组合,自编集体大众健美操成套练习,自编竞技健美操组合。教学能力:采用轮流值日,进行课堂常规练习;进行有氧健身操组合实习;准备活动实习;健身操全课实习;竞技健美操训练课实习。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编排健美操竞赛规程;参加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参加大众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裁判理论与实践考试。

二、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指标的确立

在对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的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书籍,专著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不改变体育表演专业的特点的前提下对健美操专修学生的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给出新的命名,并根据专家指导对构成要素进行权重系数汇总,筛选和分类,确立体育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初步框架。最后,对初步框架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再一次专家指导论证,使其完善。具体过程是: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问卷,统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给出的评定结果,然后再次请专家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确立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的框架,同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构成要素各名词进行修改,补充遗漏指标。经统计评定结果,专家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普遍表示认可。根据教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照统计学原理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依次统计出数据。得出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指导能力、审美能力、组织策划活动能力、科研能力。

有关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它是多种因素,多种功能,多个层次的完整的集合体。通过阅读了大量有关体育实践能力和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确立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健美操实践能力构成指标,力求在前人对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成果。

三、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构成体。根据专业以及学科的不同,它的构成指标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问卷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教师及学生数据统计,把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四、结论

我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解决体育表演专业中出现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及时对体育表演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践视野扩展,进一步加强表演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该专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西安体育学院本科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培养方案[Z].2008.

[2] 西安体育学院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教学大纲.2012.

第9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动画艺术专业;教育

我国动画展业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发展迅猛,随之而来人才稀缺的问题有待解决。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学校培养动画艺术人才入手,加强高校动画艺术培养改革,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来培养出符合教育模式、艺术类型、市场规律的大规模人才,解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一、动画教育出现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对动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是很重视的,对于动画教育在我国快速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还是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对动画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部分院校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培养动画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手段上盲目的追求高标准,没有结合实际学生的整体素质条件和市场对动画人才的要求,出现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近几年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上可以看出,人才的参差不齐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都是造成学生无法适应市场要求的体现。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是当下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高职院校动画艺术专业的培养体系混乱

高职院校对动画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把握不到位,用一般性的培养方案和基础技术教育进行专业课的培训,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动画产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来培养动画专业的学生,没有科学性的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适合动画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体系的不明确导致教育模式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掌握动画艺术的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能力不高,还需要企业进一步的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也没有加以培养,不能深刻的理解一部动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协作创造在能完成,导致学生跟不上动画行业的节奏,无法适应动画产业对他们的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力

师资队伍力量是培养大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高水准的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相对高素质、符合型的人才。许多院校的师资力量匮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培养需求。导致很多院校聘请动画公司的员工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画制作参与经验的都非常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手段,不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4.动画理论研究的缺乏

动画与其他文化艺术要求一样,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一定的研究和讨论来完善动画理论的知识,促进动画在理论上的发展。相比于动画产业,动画学术的发展比较落后,研究探讨的氛围不够,不能以新的理论体系带动产业的发展。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我们动画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5.动画教育与产业不相统一

我国动画产业属于刚刚“启蒙”,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目标还在磨合阶段,人才与产业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整定。许多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太重视,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实践,造成了学生没有在实际动画产业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就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来说,提倡知识的市场同步和技术的先进性虽然很重要,但也要注重实际产业中实践能力的考核,锻炼学生适应产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动画艺术人才

1.国家积极鼓励引导动画教育

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时间较晚,稳定和谐的发展动画教育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帮助动画教育高效快速的发展。政府应该对高职院校资金的拨入根据有关政策加大力度,努力加强动画教育的产业化发展。高职院校自身应该端正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动画产业的人才需求目标,自觉制定和动画产业挂钩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使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对方,紧密结合动画教育与产业。

2.分层次分特点培养动画人才

动画产业对不同的人才要求也不一样,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市场要求,因人而异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比如动画中期的制作要求人才的一面担当的能力,除了要求人才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外,还需要实践能力强、事业心强的素质;而动画后期处理的工作需要人才心细谨慎,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不同岗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各自的特色理论教学体系,优化已有的课程设计,教育模式,整体规划不同的人才发展。

3.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动画产业是文化氛围浓郁的产业,需要的形式和工艺要求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法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未来动画产业的发展对艺术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高效对学生的艺术文化的培养显得很重要。动画涉及的领域有音乐、表演、美术等,动画专业的学生要从不同角度主动加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术,从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文化书籍中广泛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物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和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人才,来适应动画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