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有机合成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合成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合成专业

第1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雨水专业 道路专业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A Few Words on Integration of Road Discipline with Storm Water Discipline in Municiple Engineering Design

--Design Experience from Bani Walid Infrastructure Project

Liu pengliang

Summary:Road Discipline and Storm Water Discipline in Municiple Engineering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mutual restrict, the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whole through elaborated design.

Key Words:Municipal EngineeringRoad Discipline Storm Water Discipline

引言:作为城市基本载体的市政工程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它融合了各单项的专业工程,如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它应当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但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许多单项工程无论在设计前期,还是在后期的施工和管理都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实际工程中各专业的设计可能分属不同的设计院来完成,即使工程由一个设计院负责,不同专业也分配给了不同的设计人员,这将造成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设计中各专业侧重各自的技术指标,先行完成的设计未给后续其他专业留下充分的设计空间,从而造成衔接上的困难。尽管从各自的专业审查角度出发,不存在任何理论和计算上的错误,均能满足各自的规范要求,但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往往由于先行的设计考虑不周,给后续设计增加难度,导致施工困难和造价增加,甚至有时后续设计无法进行,须调整先行设计,造成设计的返工,影响工程进度。本文结合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心得,阐述了道路和雨水两专业设计人员如何通过紧密配合,精心设计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过程。

1项目概况:

工程地点位于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拜尼.沃利德市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180公里,距海港城市米苏拉塔约10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东经14°01’,为丘陵地形,地势高差达50m,

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峡谷,地质为岩石,气候属于沙漠性气候,年均降雨量为50~80mm。

拜尼.沃利德地区城市建设较差,现有市政设施缺乏,区域内无雨水管线,工程设计覆盖市区约18平方公里,设计范围包括:市政道路、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照明、通讯,市政道路总长约240公里,其中雨水排放是此次市政设计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

2工程设计

2.1雨水排放的特点

拜尼沃利德项目雨水排放有以下特点:1、汇水面积较大;2、降雨量较小,暴雨强度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4、城市现状硬化程度不高;5、现状没有市政雨水管线全为路面排水;6、没有固定的雨水排放口;7、岩石地基管沟开挖难度巨大。

2.2 雨水设计

雨水设计时认真分析了雨水排放的特点,确定了设计原则:

1、根据地势起伏情况合理的将整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汇水区。在划分小汇水区域时根据地形情况将主干线道路中心线作为分水岭。

2、本地区虽然属于沙漠性气候,但是随着城市化加快,道路、城区硬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采用地面径流排水不满足设计要求,但是综合考虑本地区降雨总量较小,地基属于岩石地基,管沟开挖较困难,及业主要求降低成本等要求,所以排水方式采用路面排水和管道排水方式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总造价;

3、排水区是利用北部峡谷作为主排放区,建挡水坝设调蓄池。南部低洼地无人居住区为次排水区。其他不能够排放到峡谷或低洼地的区域,可利用规划的大面积绿地作为就地雨水排放区,或根据出水口标高建调蓄池。

4、采用路面排水时,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需要控制单侧道路路面排水最大积水高度不大于100mm,大于100mm的需要采用管道排放方式。

5、在设计采用路面排水时,需要采用如下公式及数据确定道路排水长度。

(1)、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t为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计)流达排水设施所需要的时间,它是有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1和沟渠或管内有入口到控制点的的沟管历时t2组成。[1]

t=t1+t2

现在我们主要讨论道路排水。考虑路面排水时,不计及沟渠内的汇流历时。

路面汇流历时t1按照柯皮奇(Kirpich)公式计算确定[2]

式中:t1----坡面回流历时(min);

Ls----坡面流长度(m);

Is----坡面流的坡度;

(2)、路面排水水位高度采用浅三角形沟水力计算公式。

(3)、流速采用曼宁公式:

(4)、道路粗糙系数采用0.017。

2.3 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由于拜尼沃利德项目属于城市市政综合项目,主要考虑城市内部雨水设计与道路设计的结合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道路雨水设计,雨水专业提前介入到道路设计,两专业人员认真沟通,仔细推敲,相互协调,在道路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达到道路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与道路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道路低点,在满足路面排水高度要求采用路面排水方式,尽量能就近排水,上述情况满足不了的在周围又没有合适的排水口时采用管道排水。

两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1、道路平面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首先找出道路平面中的设计高点和设计低点,然后根据高点和低点的分布情况,划分汇水区域,确定排水流向。在此过程中,发现部分低点的排水不合理,和道路专业仔细分析研究,现场踏勘,在不影响行车安全、周边住户出行等条件,道路专业适当调整设计标高。

2、道路纵段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作为重力自流管道,雨水管道流水底纵坡一般根据道路的设计坡度,取相近数值。雨水工程的水力计算是根据排放的水量来确定合理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及流速v,其中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决定了雨水管道管径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工程的造价。而根据v=1/nR2/3I1/2,在n(管材粗糙系数)和R(水力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流速取决于坡度I。管渠流量公式Q=Av=A(1/nR2/3I1/2),显然当其中一个变量为常数时,流量Q随着另一个变量增加而增加。在管材管径确定的情况下,A、n、R为常数,流量Q与坡度I存在递增关系。在实际设计中,雨水专业着重对道路坡度比较小的区域进行分析,跟道路专业协商,通过适当的提高道路设计坡度,使管道坡度提高,从而减小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即减小管径,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以上原理同样适用于路面排水,通过适当提高道路的设计坡度,增加道路断面排水流量,减少道路积水高度,延长路面排水距离,减少管道排水长度,减少造价。

3、道路交叉口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道路设计横坡采用2%的坡度,采用道路路面排水时,为了保证水流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避免交叉路口处存在积水。在设计道路交叉口竖向时,道路专业需要根据雨水汇水区划分,路面排水水流方向,结合主次道路要求,设计道路交叉口处竖向。采用路面排水的道路及交叉口处主要设置在次要道路上,主干线、及重要的交叉口还是要设置雨水管道的。在布置有雨水口的道路交叉口处,通过调整道路竖向设计,使水流方向指向雨水口,便于排水。

由于管线上游采用道路路面排水,管道排水起点处雨水口数量需要根据路面排水水量确定,设计采用多箅或联箅形式,根据水量增大雨水口排水管道管径。

4、人行道路缘石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部分道路两边布置有绿化带,绿化带内建有雨水调蓄池。雨水排放可以直接就近排放到地势比较低的绿化带区域,然后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当需要排放到绿化带时,需要调整和修改道路人行道高度及人行道形式,使雨水能够自流到绿化带里。具体设计详见附图。

人行道导水槽形式

3 设计总结

在本设计中,虽然雨水专业只是要调整个别点设计标高,但道路专业却要对路网中相关道路都要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这需要两专业人员充分沟通,相互理解。雨水专业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道路设计修改,影响道路专业设计工期,但对于总工期完成确是有保障的,它可以避免今后因雨水排放不合理,而道路专业大返工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市政设计中,不仅是雨水和道路专业,其它所有专业都存在结合问题,设计中应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出发,作为同一条道路下的各种附属物,在规划前期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作好衔接,统筹兼顾,而不应各自为重,否则就会造成相互干扰。这也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尽量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另外设计人员要细心、耐心,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出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

参考文献

第2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Www.]

参考文献

[1]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2008-12-10.

第3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 优化 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全球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国内沿海产业升级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而相应的外贸高校毕业生虽然接受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在专业技能方面却有所欠缺,难以在就业市场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见不断探索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调查分析

1.1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说明

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07级国贸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取样。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业意向五个方面展开。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8份,有效率98.3%。

1.2 问卷调查的研究

(2)教学内容。主要用于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以及哪些课程知识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哪些课程有待改进。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内容充实,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法往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详略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使用上受到了诸多限制。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不但易于引发思考,而且易于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是有利于吸收专业知识的最优方式。但是书本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差异,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情景设定,锻炼和培养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所以在实操的教授上更有效果。另外根据调查,学生在查找资料扩充知识时35.11%选择网络,30.15%选择书籍,10.67%选择杂志,其他选择是请教同学或是老师。说明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除课堂外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建立互通的网络平台,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料共享,在线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4)教学效果。研究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应的学习任务可否满足工作需要,各类资格证书对于就业的帮助度等问题。

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课堂上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是38.26%的学生认为国贸实验课的效果为41-60%,23.48%的认为是61-80%,8.70%认为达到了较高的81-100%,说明国贸实验课的教学没有达到较高的期望效果。07级毕业生离校前拿到的证书数量排名前五位是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三级、外贸业务员及单证员,和外贸业务有关的专业证书数量仍然有限,如何在教学中把课程安排和学生考专业证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有效契合,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一个方向和重点。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就业帮助一般,一方面是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面向市场面向目前的外贸环境,更要面向就业,实现独立院校的市场定位。

1.3 分析总结

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是特别满意,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内容更新速度慢,必修课程较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对职业的认识也变得更深刻、清晰。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定位也更加明确。学习方法从大一时的“教师教”,变为大三之后的“自己学”;学习的内容从理论课程过渡到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知识。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

2.1 校企合作下的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下外贸人才应该是适应企业岗位发展需要,具备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能力,毕业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校企合作下外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考虑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增加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选修课程,培养出具有爱国、诚信、求真、勤劳等价值观的大学生,本文认为应当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学习模块,以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模块中的课程进行学习。为此本文提出从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角度设计模块课程,共开设6大模块,如表2所示。

经过课程优化后的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进入实习和社会提供了专业基础,同时较好的完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薇.转型升级下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第4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质核心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37-02

2010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出通知,确定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教高函[2010]27 号),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名列其中,被确定为2011年启动建设的单位。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于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高[2010]8号)。

高职骨干院校建设提出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可理解为将“核心课程”建设达到“优质”的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所以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来确定核心课程,要使课程达到“优质”的水平,就必须坚持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改革和创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一、船舶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创立于1959年,1999年被确定为辽宁省教改试点专业。2003年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担任交通教职委 “船舶电气技术”主任委员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同年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200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人数680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1.8%。作为学院的主干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已累计为船舶行业培养3 000余名船舶电气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对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构建、实施和评价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施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资源、教学仿真软件等6个方面进行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带动专业支撑及船舶电气专项技能训练等课程建设,最终建成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其他课程11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4部,完成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二、船舶电气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为导向,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进行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通过船舶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以船舶电气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参照船舶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设计教学情境。

基于教学情境的任务分析和完整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实施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再现工作过程,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核心课程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任务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达到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项目化课程资源(包括:项目教学视频、动画、企业技术案例、虚拟仿真、行业企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习题、在线测试等。

在核心课程教学组织安排中,根据校内外实训条件,将不同学习任务分别安排在校内专业一体化实训室与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进行,由校内外专兼职

教师分别按照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形成课程建设整体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见表1。

三、船舶电气专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过程

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建设过程如下:《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是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船舶电站及配电系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现有技术,具有从事船舶电站及相关配电设备的初步设计与安装调试方面的专业技能,具备在专业领域继续发展的能力。课程教学设计以船舶电站为核心,以船舶电站建设任务为驱动,完成船舶电站建设项目需要的设备选型、设备安装、继电保护调试与试验;按照船舶电站的设备构成及内容,设置电源选型与设计、配电装置与调试和系统试验与管理维护3个学习情境;按照船舶电站安装调试与运行使用要求的具体工作内容——电站系统初步设计、发电机起压、继电保护与整定、发电机并车与调频调载、电站自动化、系泊试验及电站管护,设置了7个“调试”的项目任务,并对每个项目任务进行分解。

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实施基于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的六步式教学法。通过在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的认识和经验,获得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需要。

《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同时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船电气设备系统为载体,在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营造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课堂与车间一体化、学校学习与岗位操作一体化。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按照任务完成的六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进行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船舶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技术规范、生产实际新工艺、新方法,建成船舶电气技术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4部,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

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能力目标,实行过程考核、阶段考核相结合,采用理论考核、现场操作考核、实践报告、项目操作、口头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最后,通过三年建设,将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验收标准,完成工学结合的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特色教材4部,同时带动专业支撑及船舶电气专项技能训练等课程建设11门,编写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参考文献:

[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eb/ol].http://topic.vecity.cn/bhcbzyxy/.

[2]张西振,陈金玉.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第5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OBE;导游实务;课程考核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W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本文在《导游实务》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达成度评价上提出一些看法:

一、应当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评分标准,科学、合理考核学习成果

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考核方式(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中,应当既有定性的考核(如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也有定量的考核(如作业、案列分析等),最关键的是,考核内容必须细化,评分标准必须明确,才能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下针对作业、案例分析、集体调研报告分别进行细化分析:

1.作业:应当针对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各种作业的题型,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作业提出如下评分标准:首先对于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占不同的权重---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1、基本概念掌握权重0.3、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权重0.4、是否能够提出解决方案权重0.2。

在作业完成进度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提前完成-90-100分、按时完成-75-89分、延迟完成-60-75分、补交-60分以下;在基本概念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中,同样按四种方式打分:80%以上概念清晰-90-100分、60%以上概念清晰-75-89分、40%以上概念清晰-60-75分、40%以下概念清晰-60分以下;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中,方案能够解决80%以上的问题-90-100分、方案能够解决60%以上的问题-75-89分、方案能够解决40%以上的问题-60-75分、不能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60分以下;在是否能够提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考核内容中,能够基于不同原理提出多种不同解决方案,且比较有效-90-100分、只能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比较有效-75-89分、能够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但有效性不足-60-75分、不能提出解决方案-60分以下。

2.案例分析:应当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设计案例分析问题,以系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下评分标准:与作业一样,对于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占不同的权重---资料查阅情况(权重0.2)、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权重0.2)、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权重0.4)、表达能力(权重0.2)。

在资料查阅情况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查阅内容涉及80%以上知识点-90-100分、查阅内容涉及60%以上知识点-75-89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上知识点-60-75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下知识点-60分以下;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每次都参加-90-100分、参加2/3以上-75-89分、参加1/3以上-60-75分、参加1/3以下-60分以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能运用80%以上的知识点-90-100分、能运用60%以上的知识点-75-89分、能运用40%以上的知识点-60-75分、能运用40%以下的知识点-60分以下;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90-100分、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表达技巧和条理-75-89分、表述不清晰,缺乏条理-60-75分、不能表达个人观点-60分以下。

3.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团队精神的定性评价,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的评价,本文首先提出定性评价及其对应的等级评价:很好-A、满意-B、有待改进-C、不满意-D。

然后提出对于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表现的考核内容---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

最后对于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别进行评分:在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方面,能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很好-A、能经常开展合作-满意-B、能开展合作,但很少-有待改进-C、拒绝合作-不满意-D;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方面,能承担角色的所有任务并主动帮助他人-很好-A、能执行角色任务-满意-B、执行的角色与分派的角色不一致-有待改进-C、不能执行团队分派的角色-不满意-D;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方面,独立工作,无需提醒-很好-A、稍加提醒,即能独立开展工作-满意-B、需要提醒才能开展工作-有待改进-C、总是依赖别人开展工作-不满意-D;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方面,坚持倾听并适当回应他人的问题-很好-A、多数时间在倾听-满意-B、大部分时间个人在讲,很少允许别人发言-有待改进-C、个人滔滔不绝不允许别人讲话-不满意-D。

二、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推动课程持续改进

基于OBE理念的《导游实务》课程考核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对课程不间断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后进行纠偏,以保证学习成果的达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所以所谓课程达成度评价,就是利用本课程的各类考核资料,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

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必须做到:

1.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即如前述,必须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指标点的达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2.取得有统计意义的足够样本。根据本课程学生数量的多少,抽取具有统计意义(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足够样本数量,要求样本中的各个档次成绩的数量比例基本均等(建议样本数不低于总数的50%)。

3.有合理的评价依据。在对某门课程开始评价之前,由学校教务处指定专人(外系教师)对该课程的评价依据,即教学大纲、课件、考核结果(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4.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定性(等级)或定量(分数)考核数据,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课程分目标和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第6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关键词】导游专业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在我国教育仍然依赖传统纸质文件的时候,其研究结果也清楚地显示: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学生的课堂,以显示出优势效应。但是即使在那些最先开始进行此类探索的发达国家,21世纪初期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停留在查询资料、实时沟通以及管理保存这几点基础功能上,并没有多少国家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课堂活动中去。这其中不乏一直以来人们对教育的主流传统观念的原因在作祟。经过长久地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真正的课堂上,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得不依赖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跟多媒体没有太大关系,于是信息技术整合在课堂上的问题一直只是围绕课前或是课后来展开,反而是国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技术人才的丰富,近几年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 研究背景

我们如今已经有所了解的是信息科技已经与基础研究教学成功接轨,在许多高校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然而在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平台中却很少见到有交融。就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而论,特有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充分将人类知识的结晶应用到新的学术教育中去,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优质技术人才,帮助社会培养优质公民。我们所指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的发展做到促进作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资源的充分协调,同时也需要方法和教学的本质进行联系,共同高质量完成学科任务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共鸣,使毕业生顺利获得导游资格,并且能够比从前更加胜任工作内容,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每年都有一大批同学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进入导游行业,许多年来导游专业的教学也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仅仅熟悉的是书本知识,并没有许多实地实践,当他们真正走上导游第一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熟悉景点布局、旅行线路不清晰、不了解景物特点,这些东西在从前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在课堂里被学生消化,这造成导游上岗的困难,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经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来解决,具体是否真的能有助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的教学效果,仍有待实践考察。

2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注意事项

2.1信息技术不应仅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教学

想要信息技术与导游专业课程完美整合,首先需要学会正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育辅导方向的作用,而不是单单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信息科技已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影响如此巨大,从习惯到方式选择,从品位到格调,从呆板到灵活扩张至世界,这都得益于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真正融合,它代替监控器形成几乎无所不能的物联网,它代替电视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它代替污染环境的纸张与公文包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这些都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和工作的氛围逐渐能在信息技术上得以体现,并且这种体现使得人们节省了时间、精力和物资,这就是它凭什么占据我们的生活,更是它之所以必然会出现在教育领域,吸引教育革命的重要原因。

2.2建立整合方案评价机制

既然这是一项实践研究,我们需要制订出一系列评价机制来判断信息科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好坏。指标很简单,我们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导游质量,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着整合手段是否合适,因此我们通过不断总结提高,得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的最佳整合方案。

2.3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导游专业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以及意义

如果将信息科技与导游课程教学这两者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引导导游课程教学的重要改革。一味地遵循传统或者只是将教学内容生硬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上最终只会导致落后,都不是真正的整合。真正的融合应该是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使导游课堂成为更好的导游资格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主导人们的生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像其他教育领域一样重大的教育改革使命。国家希望这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能在毕业以后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荐职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力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导游专业课程研究中去,创造一种新型教育氛围,培养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导游工作者。

整合即融合集成于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课程的整合可以从课程设置、设计以及评价等方面来考虑,尽量使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帮助导游课程更加优秀高效的完成。需要提到的是,很多人提到信息技术就会想到计算机技术,其实这是一个谬论。信息技术除包含计算机技术之外,还包括微光电子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行业,有数字信息的东西就包含信息技术,却不一定包含计算机技术。

2.4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目标以及方法

随着物联的起步和高速发展,社会逐渐呈现信息化趋势,这对传统旅游课堂教学也造成强烈的冲击。职业技术学校导游专业的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必须与当代旅游业接轨,并具有创新意识以及组织和职业规划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导游专业的课堂带来新的契机。不管怎样整合,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方法上,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参考,研究他人已经得出的劳动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其次可以选择一个班级或者其他性质单位团体来进行追踪观察,以不同的整合方案进行实践对比,并从期间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改进研究。由于人力的限制,在没有得到跟踪调查的师生群体中,可以采用匿名在线问卷的形式获得一手反馈信息,以便于后期总结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呈现出高效益、低成本的模式,资源与环境接卸更是重要课题,科技决定国家的强大,而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的大量供给。我国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实际人才数量有限,高职院校在受教育人口这一块占比重很大,如果在这一块未开发的人才之地下功夫,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担起责任,必将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又一力量分支。这些年来经过国家的努力,已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教师们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只是强调导游规章制度以及技能,而是在强调基础专业知识的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导游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认知而不仅是学会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才能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不断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不断改变的世界;学会做事而不仅是要学会做学生;学会共同生活而不仅是独立自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而不是依赖别人。

社会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急速提高,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而是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享受生活上,这点在旅游行业上显示得尤为明显。每年不同国家的国家生产总值总会被旅游业的交易占据很大一部分,旅游业已经是全球经济环境里面发展最迅猛、空间最大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就业的改善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导游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这项职业也往往在年轻人中很受追捧,于是出现了层出不穷的职业学校培训具有导游资格的工作人员。由于导游具有的综合实践性质和丰富的文化性质,教学上也应该带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导游行业。把实践和景点通过信息技术带进课堂里面,帮助学生感受正式做导游时的氛围。同时导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传统本质不会改变,企业对导游人员的要求也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以信息技术的融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修养。

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学说

最早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理论是结构主义,它很好地阐释了人类在学习时候的认知反应规律,能很清晰展示给人们其从接收知识到知识在脑海里面形成印象的全过程,现在已经成为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普遍同意的观念是知识是学习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通过其他帮助以及学习资料自行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的面授就能得到的。根据这种思想,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其所学知识在其脑海中印象的形成,而信息技术可以将书本图像化,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帮助并简化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所以说,教学的设计并不全部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更是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氛围的创造,这是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整合的最关键内容。同时,虽然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老师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在信息技术创造的适于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情境下,老师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动机;其次,学习的过程中毕竟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小课程单元,就算学生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该课程的知识,也仍然会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即分散的知识理解很透彻,却无法将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连贯化,如果老师不起引导和总结作用的话,学生就算当时掌握了所学知识,这个记忆时间也注定不会太久,归纳总结反思了的知识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同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安排定期的交流,互相提出不懂的地方,及时查漏补缺并加深印象。

另一个是后来的智能理论,它追求对学生脑力的开发和整体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体系更有利于良好社会人品质的塑成,保证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对新鲜事物的接收时间缩短。

教育过程在心理学家看来,是学生在老师提供的问题环境里面学习。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处理问题收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帮助导游专业的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仅限于课本上知识的简单累积。同样重要的是,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已经具有成人应该具备的行为能力,应该可以以目的为导向配合学习,但是,学习的兴趣依然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而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地将知识视觉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灵动,学习氛围灵活轻松了,学习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所学到的导游专业知识首先是从无到有,经过大脑处理进行记忆,最后通过知识详解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学生在熟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在实地考察,首先这种机会存在的可能性就不大,其次费时费力,学生也不大愿意接受这种课下作业,学习将会是一种负担。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后就不同了,方便了师生的同时,也节省了各方面资源。因此,网络环境的创建显得非常有必要。

4 信息技术与学校导游专业整合方式讨论

整合过程应根据课程的不同而做相应变化,但也不应与传统教学内容完全脱离,而是应该以此为依据,追求整合的互相促进的效果,使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上的意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模拟活动中去,感受一线导游的工作实情。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得到了改善,信息技术额也尽可能得到了应用。信息技术与导游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传统教学的突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着重以学生个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到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督促监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会给良好的师生关系牵线搭桥,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所以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导游课程的整合的成功同样也需要老师们素质的提高和对学生的关爱,努力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保证学生的亲师重道,不仅仅是方便教学效果产生的前提,更是影响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导游专业课程的整合时候成功的研究的前提条件。

同时,学生在课堂或者模拟实践中存在不理解的问题,不仅可以在在线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也能在网络资源中搜索相关信息。信息技术的融合嵌入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丰富的资源,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熟悉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够成功地推动课程教育的良性循环,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建议甚至批评,更少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也不能懈怠,如果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导游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项工程,那么老师就是这项工程的主要工程师。其组织、引导、作为等都会对整合效果造成决定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角色在整合形成之后不再单单只是负责讲台上进行说教的教师,而是研究人员、引导人员或者讨论发起者。正确的整合方式逐渐会在改革的道路上留下清晰的痕迹。除了教师应该做好课堂上气氛的营造以及引导,课外教师自我能力修养,尤其是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能停止,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的合作也应高追求进一步巩固深入,争取将课堂带进科学研究的气氛中去。然而在很多中等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与设备甚至资金的不充足,基础设施仍然无法完善,资源利用率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整合进程,学校应尽早完善资源环境以及各项教育设施的建设,并保证教师和学生们的信息素养进修课程正常进行。与此同时,由于设施的全面覆盖暂时几乎不可能,学校不应该为了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应该在传统教育方法优质的部分予以传承和发扬,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要形成优势互补的整合,没有谁能完全代替谁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当然,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们不断总结方式,从而得出结论,寻找到导游课程中不同子课程最适合的整合方式。

由于职业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改革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行业资源虽然丰富,直接适合教学的却非常少,这些都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认真做课题,积累资源,为日后进一步改革打下坚实牢靠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要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方式上做全面的改革,这些设计方案是没有先例可以进行借鉴,很多老师会反映备课的问题,知识点如何以全新的方式在课堂展示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仍需要我们在之后的实践中总结结论。

【参考文献】

[1]郑雪.关于导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8):68-69.

第7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幼师成绩评价专业能力核心为了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价模式,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能力,笔者立足本校的教学评价实践,对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传统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定的现状与弊端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剧他们的厌学程度。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评价中尝试进行了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出勤纪律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后来又增加了实践考核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基本上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但却暴露了很多问题:

1.关注学业分数,忽略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学业分数层面,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考试内容也过分依附于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很多学生的惰性。

2.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是幼师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培养和评价中,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评价比较重视全面,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比较笼统,造成学生重理论,轻能力训练的现象。

3.评价的内容、方式相对单一

考核评价内容仍拘泥于书本,考试的题型死板不灵活,虽有过程评价,但也只限于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

4.评价操作不科学不规范

如理论考试内容不确定,哪些是应考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全是老师说了算,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践考试内容比较随意,不能全面测试学生的水平,评分不能客观公正又效率低下,难以抉择。

二、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成绩评价的探索

(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制定幼师教育理论课程考核标准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幼师生的内在要求,依据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我们把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十种能力。三大类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专业技能、教育实践能力。十种能力包括:书写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弹唱能力、儿童舞创编能力、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教育设计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育评价和反思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拓展能力。在十大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

(二)开展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学习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平台。在评价中我们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1.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评价

幼儿教育理论课内容抽象枯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激励性的课堂学习考核评分表,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找到个人不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学习评价的主体。

2.加强课堂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活动不仅是幼师专业课的学习方式,而且对理论课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中,通过上台讲练、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热点辩论、模拟教学等课堂实践活动,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表现作出反馈,既有口头的评价,又有激励性的加分,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能力的评价,也弥补了理论课学业评价内容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成绩评价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1.尝试作业形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除了常规性作业,我们还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报告、资料收集、制作手抄报、社会调查、见习和实习也纳入平时作业考核。

2.在考试中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不断压缩减少传统的试题形式,增加辨析、材料分析、教育小论文和心理小论文写作、幼儿教学活动片段设计、教学活动模拟等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根据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要求和中职幼师学生特点,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分为:课前提问、课堂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期末考试。

1.课前提问占5%:每次课前由四名同学回忆总结上节内容,通过课前提问考核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

2.课堂学习表现占20%:老师和科代表根据课堂学习评价表记录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加分和扣分。

3.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等占25%: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4.课后作业占10%: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章一次的课后作业,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5.期末考试占40%。

在评价中,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毕业总评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个人、小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作业完成,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促进了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梅.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2,(02).

第8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一)总体教学目标的优化。会计知识已成为财税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工具,在设置总体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体现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总体目标设置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财政、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税收政策、税收与会计实务操作,能够在税务、经济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税收筹划、企业财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优化。(1)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各高校财税专业会计学课程的设置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普遍课时量较少,任课老师的授课重点往往在于具体事项的处理,对基本财务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讲述不够深入,。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后续课程的要求,在制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时,应加强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基本理论为纲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通过讲授税收法律知识及中国税收体系,使得学生熟悉税收政策,增强学生税收实务的应用能力。(3)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和《税法》,由于财税专业学生《税法》课时量较多而《会计学》课时量相对较少,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会计知识的讲述,以本课程作为会计类课程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比较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异同点,使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各类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4)税务稽查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税法》与《税务会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基本方法。

二、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教学计划的优化整合

第一,适当增加《会计学》课程的学时。以本学院为例,学生需要在48学时内学习会计的基本原理、簿记系统的构成、基本操作程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中一般会计事项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操作方法,课时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建议将《会计学》分为《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中介绍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复式计账、账户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试算平衡、调整与转回;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简介、财务会计核算程序与组织等,《中级财务会计》介绍企业一般会计事项的具体核算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第二,在课程开设学期的安排上应做出优化,将《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之后按照《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稽查》的顺序,依次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保证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一方面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前导知识,又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教师授课时过多介绍与本课程相关但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后续课程又重复讲授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三、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会计学教学内容应更具针对性。首先应重视对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解,加强学生依据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到具体事项时也应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方法的理论根源;其次,会计学教材对于涉税事项往往做出了简化处理,但是对于财税专业学生而言,涉税事项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查找税法相关规定,思考若不做出简化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预习后续的税法课程;最后,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稽查要点和稽查方法是税务稽查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对会计报表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各个项目的经济含义。(2)将会计学知识融合于税法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税法的理解,提升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3)税务会计教学侧重于增值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避免与税法和会计学内容重复。现有的税务会计教材主要介绍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和涉税事项会计核算,有些教材中还介绍纳税申报和调账方法,结合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体系,应以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教学重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消费税会计、出口退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及其他税种会计,其中又以综合性最强的增值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为教学重点。(4)税务稽查主要讲述税务稽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主要税种的稽查要点和方法。

第9篇: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原告:湖南岳阳广利置业有限公司。

    被告:湖南城陵矶开发区金海实业总公司。

    湖南岳阳广利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利公司)与湖南城陵矶开发区金海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金海公司)讼争的土地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琵琶王新立交桥东南侧。原湖南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宇总公司(以下简称环宇公司)于1993年3月16日与岳阳市国土局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办理有关手续后,取得了位于岳阳市琵琶王新立交桥东南侧土地使用权,面积为98792平方米。环宇公司于1993年4月28日与广利公司签订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约定:环宇公司转让位于岳阳市琵琶王新立交桥东南侧13500平方米土地(折合20。25亩),每亩地价为21万元;环宇公司于1993年7月30日前完成居民拆迁、土地的平整、地下水管道及电源线接通等工作,延误交付土地,按月利率15‰承担预付款的利息,超过一个月则按月利率20‰计息;广利公司于合同签订后,六日内预付地价款的80%,余款于7月31日付清,延误付款,一天罚款5000元。同时,对转让土地的四至、交付手续等均作了具体规定。由于合同中约定转让的土地有部分是岳阳市邮电局享有使用权,环宇公司遂于1993年5月6日又与广利公司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转让土地面积为15600平方米(折合23。4亩),预付款人民币388万元;如果7月30日交付土地时,环宇公司与其他有关部门未办妥地块调整手续,为履行合同,双方同意将土地整块西移,保持临街面积150平方米和23。4亩面积不变。同日,广利公司依照补充协议的约定付给环宇公司人民币388万元。1993年7月30日,环宇公司因市场情况变化等因素未能履约交付土地。1993年9月,环宇公司分立,环宇公司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和补充协议中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由金海公司承担。1993年10月,岳阳市国土局因环宇公司未依法交足土地出让金,依法将该地使用权证收回。广利公司对此情不知,后又曾多次找金海公司协调,无果,便于同年11月8日向其发出《催地通知书》催要土地,金海公司对此未作答复。另外,补充协议对西移土地的四至亦未作具体约定,没有红线图,双方亦未到有关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双方当事人对西移土地的四至指认不一,在履行中发生争议,经协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广利公司于1993年12月18日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金海公司返还已付本金,赔偿利息损失62万余元,并终止协议履行。

    金海公司辩称,其未能按约交付土地,系因市场情势的变化;现广利公司不愿继续履行协议,是违约行为。广利公司的损失不能由我公司负担。

    「审判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金海公司与广利公司签订的转让岳阳市琵琶王新立交桥东南侧土地的合同和补充协议是合法有效的。广利公司守约支付了预付地价款,金海公司没有依约按期交付土地,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双方当事人签订的补充协议所约定的土地西移条款中,对西移土地的具置表述不明确,引起履行争议。对此,广利公司与金海公司都有一定责任。现双方当事人就原签订的转让土地合同和补充协议的履行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广利公司提出终止双方签订的合同和补充协议,请求金海公司退还预付地价款并支付此款利息,是合理的,应予支持。金海公司应返还已取得的广利公司所预付的地价款及依合同约定偿付此款的一定利息,广利公司也应自负部分利息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4年6月8日作出判决:一、金海公司与广利公司于1993年4月28日、5月6日签订的转让土地合同和补充协议终止履行。

    二、金海公司返还人民币388万元给广利公司,并偿付此款自1993年7月30日始至本判决生效之日止月利率10‰的利息,限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付清。逾期则支付双倍(月利率20%)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本案受理费35000元,由金海公司负担25000元,广利公司负担1万元。

    审判决后,金海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有误,适用法律不当,对双方责任划分不正确,判决有失公平;双方签订的合同和补充协议有效,应继续履行。

    被上诉人广利公司答辩称:一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对违约责任的认定不当,请求依法公正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在1993年4月28日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中,金海公司对约定转让的一部分土地不享有使用权,非法转让了他人使用的土地,因此该合同无效。1993年5月6日双方签订的补充协议,对西移后土地的四至约定不明,没有红线图,并且没有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故补充协议亦应无效。金海公司未依法交纳土地出让金,主管部门收回其土地使用权证,其已不再具备转让该幅土地的资格。金海公司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和补充协议无效,应承担主要责任;广利公司对合同内容审查不严,约定不明确,亦应承担一定责任。一审法院判决金海公司返还广利公司所预付的地价款人民币388万元及偿付该款10‰的利息,是正确的。二审审理期间,本院依法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协议。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六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3月19日判决如下:一、撤销一审判决书第一项。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和补充协议无效;二、维持一审判决书第二项;一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35000元由金海公司负担25000元,广利公司负担1万元;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35000元,由金海公司负担。

    「评析

    本案两级法院虽然在判决由金海公司向广利公司返还预收款及偿付此款的利息上是一致的,但对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所适用的法律却是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