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动物的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的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的科学知识

第1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职学校;互动式教学

为了搞好中职学校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在整个教学中要努力做到:适当重视“科学探究”的理论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加强理论与日常生活、专业实践的联系等。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堂课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在问与答中展开教与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理解、掌握和探求新知识。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要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规律,允许学生展开讨论或争论,可以独立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感到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学习的,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与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沟通和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思维动向的主导,以及创设一个能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合作性的环境。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与“学”两个主体在行动、语言、情感、思维上互动,产生共鸣,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从而构建激情、趣味、求异、互动的教学模式。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特点,给互动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差,而且厌学情绪很重。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光靠简单的传授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给师生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为了搞好双边互动式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教学信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可以实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环境和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开展双边互动式教学。笔者现以串、并联电路设计为例,来探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某公司正门上需要悬挂“4V 0.4w”的彩灯40个,电源由220V的照明电路提供,请你运用已学的电学理论知识性设计出三种可行性电路图。

问题提出之后,据我对二个班的教学统计,大约有70%的学生无从着手,30%的学生虽然设计出其中的一种方案,但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一种设计方案:

1.该电路由哪几个具体部分组成?

答:照明电路的插座、开关、导线、40个彩灯

2.将40个彩灯直接串联在220V的照明电路上(导线内阻不计),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已经高出了其额定工作电压4V的10%,不能较长时间的正常工作。

3.如果要采用串联的方案该怎么办?

答:在干线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

4.该分压电阻的阻值应为多少?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大约70%的学生顺利地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然后我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种设计方案:

1.上述电路有哪些重大缺陷?

答:只要导线有一处开路或其中一盏灯出现开路,则40个彩灯均会熄灭;当所悬挂的彩灯超过55个时,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就会低于其额定电压而不能正常工作。

2.将40个彩灯直接并联在220V照明电路上(导线内阻不计),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220V已经远远地高出了其额定电压4V, 一旦通电彩灯及导线就会全部烧坏。

3.如果要采用并联的方案该怎么办?

答:在干线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

4.该分压电阻的阻值应为多少?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大约90%的学生顺利地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然后我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三种设计方案:

1.上述二种方案中的分压电阻各消耗了多少功率?

2.除了用分压电阻改变电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变压?

答:采用降压变压器。

3.在上述的第二种方案(并联)中,所采用的变压器原副线圈之比为多少?

4.采用降压变压器代替第二种方案中的分压电阻,有何优点?

答:变压器几乎不消耗电能,在彩灯长期工作时更宜用变压器代替分压电阻;同时,40个彩灯并联之后,若某个或某几个彩灯所在支路出现了开路或短路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彩灯的正常工作。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几乎每个学生都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一问一答”的课堂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趣味性、参与性,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又训练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创新精神。互动式教学法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师”与“生”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实现最佳的物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中职学校改革物理课程教学所需要的。

第2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3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又以课程的开设及课堂教学为载体来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理工科课程中运用较多,而文科性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本文立足通过该教学模式实现在高职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劳动合同法具体运用。

1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内涵

传统的劳动合同法课堂讲授主要遵循劳动合同的概念、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六个主要步骤,而在讲授具体六个步骤中,除了讲授含义,还有特征、法条规定等知识,高职学生从头听到尾,面对一份劳动合同,仍然不知道如何来签订。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理论而较少关注实际运用,作为高职高专类学生,高端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而会做。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为范本,融入真实案例,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份劳动合同的学习和签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依照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范本条款顺序讲解劳动合同的主体、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生效及变更等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同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完成合同条款的签订,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学会、完成一份劳动合同书的签订。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劳动合同法课堂中的应用

2.1 任务导入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设置、分析和引导。劳动合同法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一个求职者放在真实的合同签订场景中,模拟学生以一个劳动者身份与企业签订一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教师在授课中,无需对学生强调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直接将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发放学生手中,提出学生需完成的任务。

2.1.1 项目内容

小张到用人单位应聘后被录用,双方需要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签订一份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

2.1.2 项目要求

①签订的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要素;

②签订的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实质要求;

③签订的劳动合同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及项目要求后,教师要明确,作为高职高专类学生的高端技能型培养要求,学生应掌握合同签订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点。因此,在知识目标中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 熟知劳动合同订立的内容; 熟练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与法律责任;熟悉我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目标完成后,达到能够按劳动合同法的要求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目标。

2.2 实施与评价要点

在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任务实施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任务的完成,还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拓展学生知识外延。本项目的开始任务中布置了一个任务:小张到用人单位应聘,用人单位同意录用该劳动者,请帮助签订一份劳动合同。

2.2.1 任务分析

为完成上面的任务,应熟知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包含的必备条款和补充条款,结合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作岗位的特点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及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

2.2.2 任务实施及检测

①任务内容:签订一份劳动合同。

②任务要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代表用人单位,一组代表劳动者,双方就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劳动合同。

③教师对劳动合同的完备程度进行总结点评。

本项目介绍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条款包括必备条款和补充条款。详细阐述了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的条件以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我国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工资的规定进行了介绍。 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劳动法还专门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解决。

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学习到了劳动合同法的理论知识点及实际运用。采取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确实能有效提高《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教育特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毅.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

[2]吕宪栋,刘伟,钟健.任务驱动法在文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学教育,2010,(7).

[3]曹晓凡.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环境法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童丽.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劳动法规》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6).

第3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增强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运用信息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改变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传统认识。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加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同时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任务的“导火索”是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任务中展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学习怎样给学生提出本课程单元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或研究怎么样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觉得设计任务时,首先,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其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

第三,要有整合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第四,任务布置时不要面面俱到,只规定一些基本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思考和尝试空间。如在 “演示文稿的制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至少使用五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要设计动画效果,设置至少一个超链接。不规定演示文稿的主题、内容、幻灯片的设计模板等等。当然内容所反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制作要美观。学生在见到这个任务后,都跃跃欲试,充满了信心。

二、合理组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1.分析任务

设置任务完成后,教师不要立刻讲解,让学生讨论任务,分析任务,并设想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个时候课堂气氛应该是非常活跃的。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以前学过的,学生自己分析后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这也就是设计的任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提出。刚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醒。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学模式。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开始发现不了,但随着学习的开展,学生逐步提出问题,并且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独立探索或相互合作探究活动任务。学生围绕主题来学习,获取资源信息,尝试探讨,完成提出的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

学生在任何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虽然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又会提出其他的问题,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任务。

3.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和教训,使之真正提升自己。不应太过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正确和错误。课堂评估是对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客观评价,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又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应特别注意,不只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仔细审查每一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在建立了一系列典型操作任务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创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培养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郭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第4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组织行为学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立国(1979- ),男,河北邢台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58-02

“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组织环境当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于组织内部行为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管理类专业的认知以及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该学科的教学工作应受到足够重视,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质量不高。要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析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指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和课程探索,在学生求知欲的驱动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处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类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设立不同的情境,学生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所设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产生互动,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任务作为驱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教、做”结合起来,从而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能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和结构,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的课程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准。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各种测试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对学生提出任务,把课堂知识融入任务中,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解决团队小组中的分配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提出任务就可以,还需要教会学生进一步分析、与他人进行合作,并且在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职业院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体相应技术能力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案例中,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促进意义

“组织行为学”属于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含有艺术成分较多的课程,适合于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侧重于个别指导和小组讨论。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组织行为学”课程对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院校的管理类课程体系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若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反复研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消化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在任务中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及今后工作中的能力。此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任务,使一些在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进入任务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针对任务还应进行反复推敲,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任务所考察的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发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任务考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通过任务中所设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既要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

1.教师应恰当选择并设计教学中的关键任务。选取适当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立一个特定情境,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利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知识。这样可以帮助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课堂任务理解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自身的眼界,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使他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因此,教师应恰当选择教学的关键任务并进行整体编排设计,在对课堂任务筛选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所挑选的任务应当符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符合学校课程的整体要求,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在考虑社会发展方面,所挑选的任务要注重时代性与先进性,能够体现当今的理论发展水平与趋向。第二,教师在设计和分析任务时应当注重任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任务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应当注重任务的生动性、实践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统一,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并深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若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学习模式,教师要给予耐心帮助和指导,以免学生在认知和学习上产生障碍和混乱。

2.“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所提出的任务应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要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任务教学中来。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质量和效果,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第一,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可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师应对任务教学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中所提出的任务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教师不仅要对课堂中的任务内容进行积极引导,还要能够从多方面对任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任务内容。教师要把理论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筛选,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有效划分,使学生能够分阶段对相关问题做逐步探讨。第三,教师应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任务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通过任务教学的方法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任务,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与自身感受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个体行为》一章中“情绪与情感”内容时,教师可将此部分的知识内容首先转化为典型生活案例(如由恋爱情感引发的事件等)进行引导,以吸引同学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3.课堂任务完成后应及时总结。总结是对任务的全面性审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总结,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修正和完善。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工作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法的延伸。所以,教师应当在任务完成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要全面又要深刻。例如,在学习“知觉错误类型”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对“首因效应”的积极意义及负面性都能够有所认识和分析,但对“首因”具体影响当事者双方的发展过程却并不能合理地描述。因此,可列举一些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例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最初印象并不很好,但随着双方的了解逐步加深,两人最终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总之,教师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所选取的任务是否得当,能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是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内容。在任务总结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有效提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等情况变化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对大多职业院校而言,“组织行为学”课程引入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院校很多其他相关课程也可借鉴该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准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培忠,任岫林.组织行为学(高职高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郝超,蒋庆斌.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4]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5]刘向红.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9).

[6]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第5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第6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在高职院校中,其在对学生们进行培养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培养的对象以及其相应的目标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作为高职院校中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等类的相关课程中的专业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对培养学生对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其对程序设计的相关基本方法的掌握有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正确程序设计思想的形成。其中,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有提高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1.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和原理

1.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作为实施探究教学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围绕着一个目标进行学习,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对相应的任务进行解决,对学生相应的独立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学中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工科比较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个学期要学习与掌握的相应课程进行设计,把一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浓缩成几个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对其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掌握,从而使其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1.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具有很强的目标性以及针对性。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以及任务进行主要分析,使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中的难点以及重点都有相应的了解,这种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紧迫感,对具体任务的完成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以及提高。

2.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任务

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设计的任务进行解决以及完成。在对相关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内容必须与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紧紧相连,使任务对相关任务点有突出总结的作用,其中,任务的形式以及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切,保证学生对其拥有一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对任务进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轻松学习氛围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亲和力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2.2 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相关知识点的任务进行设计和提出后,需要运用多媒体以及相关教学设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介绍,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陌生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引导学生对相应任务进行完成的大体思路。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完成,从而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3 对任务进行执行

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及训练,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相关教学任务的具有难度,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采用。其一,教师在面对相对较难的任务时,可以先把任务的整个解决过程完成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其二,对与一些中等难度的任务,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具体的解题思路进行相应的引导。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任务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具体要求完成任务。

2.4 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运用的时候,对任务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对解决完成任务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及操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从实践中引出相关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教师在对其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任务的重点进行突出,从而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对学习中的知识重点更加深刻的掌握。

第7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屈凯 闫晶 高虹 邱玉民 郭奇博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020083。

摘要:高职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有一些差别,因为高职有其特有的职业性,服务性等特性,所以我们在针对高职的课程教学时就

要必须按照职业的目标去培养。教材上以及所使用的教学的方法上也要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分析现阶段的实用语文这一

课程,提出使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改革。分析阐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实用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高职;实践

前言

我国在教育方面,由于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教学方面

都是以讲授为主,全部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进入高中教学

时,学生们就会出现接收学习这种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

动的接收知识,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习惯主

动去学习,但是现今社会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

求学习者能够学习而且还要会学习、主动学习等。还要适应现代

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

1.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以授课教师设定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为

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

学习、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我们将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任务驱动

式教学方法在《实用语文》这一课程中进行实践应用。在《实用

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的教学设计。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发展主要就是缺乏自身的特色,清一色的

填鸭式教学,没有多少的创新教学。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最主要

核心就是对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

教学,所以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时,要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目前

的实际学习水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适应的能力,不能对任务

存在单方面的倾向。更不可以将任务简单化,那样就没有设计任

务的意义了,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给学

生留出创新的空间,让学生逐渐摆脱填鸭式教学,自主去根据兴

趣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学生的团队精神逐渐增强,而且学生还可以回顾自己

亲自通过任务所学到的知识,因为学生们会觉得这样获取的知识

更有意义。只有把教学的目标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完成的任

务,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会逐渐的形成

主动学习的习惯。设计任务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征进行

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与工作的机会。并且

我们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原则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应

该适当的删减没有应用性的内容,一些应用性不怎么强的内容也

应该适当的删减一些。将传统语文课程中所涉猎的应用文写作设

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们自主的去进行写作,增强自

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将文学作品赏析这一类内容都构造成任务,

完美表达、创作体验等,基本上能够覆盖学生的任职需求,覆盖

之后还要考虑到学生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在任务提出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任务中的问题,这

时学生在学习时,老师在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就处于指导地位。

其实学生在学习也好,完成任务也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除了

自己查找书本之外,还有就是找老师,而老师在这其中做主要的

作用就是进行指导,所谓指导就是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主

动学习,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任务驱动中,

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留给学生考虑的空间。让学生

在逐步的思考中不断的尝试着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灵活性以及

单独设计创新的能力。在学生进行任务实施时,引导学生找到任

务中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工作

计划,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4.分组实践完成任务

在《实用语文》这一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任务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们再根据课程任务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决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就能够培养出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

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真实的再现学生

们所想的场景,场景再现这一模式可以比较完整地训练出学生的

职业能力。而且再现的场景基本都是学生所想到的,所以学生们

都能够积极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将工作任务分别穿插在具

体的实训室及实习的校外基地进行,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

习实训地点进行一体化融合,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岗位意识和

行为习惯。

5.总结评价任务效果

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时,可以将学生设计的有新意的、有个

性的任务拿出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讲解,展示自己的任务,谈

谈是怎样一个思路、怎样的布局、从这个任务中学到了哪些有益

的知识。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边实践边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引导

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最后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后,总结

整个的教学过程,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

树立求知心。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要指出所存在的不足,指出应

该努力的方向。强化学生深刻的领会整个学习的过程。

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

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适合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本

文对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实用语文》的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应用。

从实践中我们得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掌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的同时,教师的知识掌握也要不断的增加。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鑫慧,张利.高职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04,5:

125-126.

[2]李丽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J].科

技信息,2011,3:159.

第8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和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

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

1.提出工作任务,即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

2.有计划地完成工作任务,即教师安排工作任务完成的计划及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有计划地完成工作任务;

3.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适当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4.展示任务成果,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

二、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实例

1.应用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与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站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而项目四车站客流组织是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站务人员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影响车站客流组织的因素有车站的平面布置、车站有关客运服务设备设施配置、客运服务人员素质、车站管理制度及作业标准、车站客流特点等。车站客流组织又包括日常客流组织和特殊客流组织两个任务,同时我系本专业站务方向主要以订单培养为主,同学们均在地铁车站认识实习和志愿支援过,对车站的客流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的客流组织措施还不了解和掌握。因此,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是可行的。

2.应用步骤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准备工作。

首先老师应熟悉所在城市地铁车站,再根据不同车站的客流特点、平面布置特点选择一些典型的车站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研究车站。

再次,根据平时对同学们的了解及与班主任沟通进行均衡分组。为使同学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岗位意识,指定组长为值班站长,分别指定其他同学为值班员和站务员,由值班站长分配子任务,其他成员应在值班站长的指挥下来完成任务。

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哪个小组到哪个地铁车站去研究本站日常客流组织方法。

2.2任务布置

日常客流组织措施对于不同的车站是不同的,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客流组织方案是今后工作重点。制定有效的客流组织方案,必须先要分析影响客流组织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不同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法进行比较,才能分析出影响因素。这次的任务:根据同学们抽签确定的车站,到车站去观察了解和分析这些车站的日常客流组织方法,分别画出车站站厅、站台层公共区平面布置图,在图上标出进、出或换乘流线,并在流线上注明进出客流引导的关键点,根据观察描述本站日常客流组织的措施。

同时,还应根据铺画的平面布置图,分析本站在进、出站或换乘客流组织方法上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并分析影响本站的日常客流组织方法的因素,考虑目前本站日常客流组织方法应如何改进。

2.3任务实施

将任务分配后,请各小组同学在本组值站的领导下到车站去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记录后再进行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最终完成任务。

2.4成果展示

同学完成任务后,可抽取一部分小组来展示完成任务的成果。展示的内容包括车站站厅、站台的平面布置图、车站实际的客流组织方法、影响日常客流组织因素的分析及改进的方法。在展示过程中,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应用的效果分析

3.1课堂效果

课堂从传统的老师讲同学们被动地接受的方式转变为学生“讲”老师“问”的方式,使得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生动活泼起来。这样老师教起来愉悦,同学们学起来快乐。

3.2学生收获

通过这次任务,锻炼了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同学们团队协作意识,又立了职业岗位意识。再者,学生们主导学习的整个过程:课下自主完成任务过程中独立地思考问题、信息汇总和整理;课上激烈的讨论及机智的应对,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3.3老师收获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一个人的思维和专业技能主宰着全班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全班不同小组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在成果展示环节,老师能从不同小组成果汇报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 “知识”,会发现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优势,从而增加了对学生教学的信心,也就保持了想“教”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

1.对准备工作的反思

教学准备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以这个任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对所选车站的客流组织情况(包括:客流特点、客运服务设备情况、平面布置情况及日常客流组织方法等)应该掌握熟练;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及现有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教师的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要进行一定的预想等都属于准备阶段的工作,这些工作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

2.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因此,学生的自觉意识特别重要。而实际过程中,作为同样是学生身份的“值班站长”虽然有管理的义务,但并不能有效管理,从而有部分学生会越来越无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点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

3.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

3.1专业能力方面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此任务为例,教师除了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应有:将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客流组织的理论知识是通用的,而不同的车站其客流组织方案却不同;即:应具备根据不同车站的特点制定本站客流组织方案的能力。

第9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网页设计与制作;探索学习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具有鲜明时展特点的计算机专业课。通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笔者认为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合了激疑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和导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是将所要讲授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需要复习的知识,哪些是需要探索的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二、任务驱动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第二阶段是学生分析任务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第四阶段是完成任务,巩固提高期;第五个阶段是总结期。

1.创设情境,巧设任务——教师引导期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所以任务的提出是关键,而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中的关键。《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身的创意与设计意念。任务从易到难,小任务紧密围绕总体任务去一个个地实现。教师要充分结合网页的特点创设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

此外,要根据学生现有文化知识、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学习“超链接”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把任务设计如下:(1)运用文本或图像方式,为站点创建清晰的网页导航;(2)运用FLASH软件为站点创建特色的网页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任务期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仔细思考、分析和讨论任务,并提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问题),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例如,在表格应用CSS样式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演示具有不同表格线效果的网页,引导学生对表格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

在这期间,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单独做辅导。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期。

3.自主探索学习——交流讨论期

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先自主探索或者通过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例如,在站点需求分析与建站中,教师可提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班级主页、个人求职站点、校园社团网、本地旅游网等,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分析需求,上网了解相关主题优秀站点的设计思路和效果,最后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网页。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性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

4.调整任务,巩固创新——巩固提高期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做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具体任务作出适当、及时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使知识迁移。例如在学习标签应用时,在学生完成滚动公告栏任务时,教师应及时对任务进行调整,要求学生创建受鼠标控制的图像滚动新闻板。

5.评价反馈——任务总结期

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的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而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发挥以及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并请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学生讲解一些关键性的步骤或操作技巧,以便达到交流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实践后的反思

1.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外,还能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生能学到更多教学以外的知识。

2.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教”变“导”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探求知识,并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教师要适时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做好评价工作。

3.教师要成为一名积极的学习者

任务驱动法在课程管理、知识重难点把握、任务设计、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完成任务作出评价,是目前运用任务驱动法普遍存在的难题。这些都有赖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任务的创设尤其重要,这能使教学过程流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建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许贵贤.任务驱动法在《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