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动物的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的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的科学知识

第1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职学校;互动式教学

为了搞好中职学校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在整个教学中要努力做到:适当重视“科学探究”的理论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加强理论与日常生活、专业实践的联系等。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堂课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在问与答中展开教与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理解、掌握和探求新知识。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要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规律,允许学生展开讨论或争论,可以独立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感到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学习的,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与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沟通和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思维动向的主导,以及创设一个能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合作性的环境。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与“学”两个主体在行动、语言、情感、思维上互动,产生共鸣,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从而构建激情、趣味、求异、互动的教学模式。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特点,给互动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差,而且厌学情绪很重。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光靠简单的传授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给师生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为了搞好双边互动式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教学信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可以实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环境和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开展双边互动式教学。笔者现以串、并联电路设计为例,来探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某公司正门上需要悬挂“4V 0.4w”的彩灯40个,电源由220V的照明电路提供,请你运用已学的电学理论知识性设计出三种可行性电路图。

问题提出之后,据我对二个班的教学统计,大约有70%的学生无从着手,30%的学生虽然设计出其中的一种方案,但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一种设计方案:

1.该电路由哪几个具体部分组成?

答:照明电路的插座、开关、导线、40个彩灯

2.将40个彩灯直接串联在220V的照明电路上(导线内阻不计),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已经高出了其额定工作电压4V的10%,不能较长时间的正常工作。

3.如果要采用串联的方案该怎么办?

答:在干线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

4.该分压电阻的阻值应为多少?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大约70%的学生顺利地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然后我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种设计方案:

1.上述电路有哪些重大缺陷?

答:只要导线有一处开路或其中一盏灯出现开路,则40个彩灯均会熄灭;当所悬挂的彩灯超过55个时,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就会低于其额定电压而不能正常工作。

2.将40个彩灯直接并联在220V照明电路上(导线内阻不计),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每个彩灯上的实际电压220V已经远远地高出了其额定电压4V, 一旦通电彩灯及导线就会全部烧坏。

3.如果要采用并联的方案该怎么办?

答:在干线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

4.该分压电阻的阻值应为多少?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大约90%的学生顺利地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然后我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三种设计方案:

1.上述二种方案中的分压电阻各消耗了多少功率?

2.除了用分压电阻改变电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变压?

答:采用降压变压器。

3.在上述的第二种方案(并联)中,所采用的变压器原副线圈之比为多少?

4.采用降压变压器代替第二种方案中的分压电阻,有何优点?

答:变压器几乎不消耗电能,在彩灯长期工作时更宜用变压器代替分压电阻;同时,40个彩灯并联之后,若某个或某几个彩灯所在支路出现了开路或短路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彩灯的正常工作。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几乎每个学生都画出了此种方案的设计图。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一问一答”的课堂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趣味性、参与性,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又训练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创新精神。互动式教学法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师”与“生”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实现最佳的物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中职学校改革物理课程教学所需要的。

第2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3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又以课程的开设及课堂教学为载体来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理工科课程中运用较多,而文科性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本文立足通过该教学模式实现在高职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劳动合同法具体运用。

1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内涵

传统的劳动合同法课堂讲授主要遵循劳动合同的概念、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六个主要步骤,而在讲授具体六个步骤中,除了讲授含义,还有特征、法条规定等知识,高职学生从头听到尾,面对一份劳动合同,仍然不知道如何来签订。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理论而较少关注实际运用,作为高职高专类学生,高端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而会做。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为范本,融入真实案例,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份劳动合同的学习和签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依照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范本条款顺序讲解劳动合同的主体、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生效及变更等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同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完成合同条款的签订,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学会、完成一份劳动合同书的签订。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劳动合同法课堂中的应用

2.1 任务导入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设置、分析和引导。劳动合同法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一个求职者放在真实的合同签订场景中,模拟学生以一个劳动者身份与企业签订一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教师在授课中,无需对学生强调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直接将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制式劳动合同发放学生手中,提出学生需完成的任务。

2.1.1 项目内容

小张到用人单位应聘后被录用,双方需要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签订一份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

2.1.2 项目要求

①签订的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要素;

②签订的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实质要求;

③签订的劳动合同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及项目要求后,教师要明确,作为高职高专类学生的高端技能型培养要求,学生应掌握合同签订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点。因此,在知识目标中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 熟知劳动合同订立的内容; 熟练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与法律责任;熟悉我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目标完成后,达到能够按劳动合同法的要求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目标。

2.2 实施与评价要点

在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任务实施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任务的完成,还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拓展学生知识外延。本项目的开始任务中布置了一个任务:小张到用人单位应聘,用人单位同意录用该劳动者,请帮助签订一份劳动合同。

2.2.1 任务分析

为完成上面的任务,应熟知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包含的必备条款和补充条款,结合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作岗位的特点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及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

2.2.2 任务实施及检测

①任务内容:签订一份劳动合同。

②任务要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代表用人单位,一组代表劳动者,双方就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劳动合同。

③教师对劳动合同的完备程度进行总结点评。

本项目介绍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条款包括必备条款和补充条款。详细阐述了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的条件以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我国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工资的规定进行了介绍。 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劳动法还专门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解决。

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学习到了劳动合同法的理论知识点及实际运用。采取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确实能有效提高《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教育特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毅.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

[2]吕宪栋,刘伟,钟健.任务驱动法在文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学教育,2010,(7).

[3]曹晓凡.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环境法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童丽.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劳动法规》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6).

第3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任务驱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建构起“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自主学习体系。

一、高职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又称为教学计划,是教师在制定全面的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教学方案可以把一些教学问题系统化、条理化,为教师制定教学进程表和填写教案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制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要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业务,包括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时间安排等。同时,还要掌握教学方案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课时安排、教学器具、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小结(或布置作业)等。

(二)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进行具体操作。“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首先,任务的提出要具有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复习旧知识,同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其次,任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再次,任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最后,要有创新性。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

(一)PDCA的原理与特点

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其是一个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ion)”四环节构成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PDCA循环可以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其二,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其三,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四个阶段是相对的,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其四,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在处理阶段,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并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

以《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为例,简述在教学循环过程中如何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PDCA优化过程可分8个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掘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以《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方案的前期实施效果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学团队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总体方案由课程教学团队拟定,其他部门协调配合。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自由式调查方法。

步骤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教师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有教师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选拔不出更优秀的教师;没有教师选拔任用的合理通道;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没有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中发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反馈与修正等。从学生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学条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设施不完备等。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调研分析,《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基础较差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包括: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要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在《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调研的深入,结合调研结果,更新教学内容。三是改善教学条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一改过去在普通教室上课的做法,改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优化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五是改革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经过新一轮的循环,根据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中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结果,《信息资料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较以前都有了明显提高。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组织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组织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

第4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组织行为学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立国(1979- ),男,河北邢台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58-02

“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组织环境当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于组织内部行为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管理类专业的认知以及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该学科的教学工作应受到足够重视,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质量不高。要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析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指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和课程探索,在学生求知欲的驱动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处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类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设立不同的情境,学生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所设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产生互动,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任务作为驱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教、做”结合起来,从而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能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和结构,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的课程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准。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各种测试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对学生提出任务,把课堂知识融入任务中,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解决团队小组中的分配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提出任务就可以,还需要教会学生进一步分析、与他人进行合作,并且在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职业院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体相应技术能力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案例中,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促进意义

“组织行为学”属于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含有艺术成分较多的课程,适合于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侧重于个别指导和小组讨论。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组织行为学”课程对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院校的管理类课程体系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若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反复研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消化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在任务中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及今后工作中的能力。此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任务,使一些在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进入任务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针对任务还应进行反复推敲,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任务所考察的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发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任务考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通过任务中所设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既要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

1.教师应恰当选择并设计教学中的关键任务。选取适当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立一个特定情境,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利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知识。这样可以帮助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课堂任务理解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自身的眼界,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使他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因此,教师应恰当选择教学的关键任务并进行整体编排设计,在对课堂任务筛选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所挑选的任务应当符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符合学校课程的整体要求,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在考虑社会发展方面,所挑选的任务要注重时代性与先进性,能够体现当今的理论发展水平与趋向。第二,教师在设计和分析任务时应当注重任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任务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应当注重任务的生动性、实践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统一,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并深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若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学习模式,教师要给予耐心帮助和指导,以免学生在认知和学习上产生障碍和混乱。

2.“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所提出的任务应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要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任务教学中来。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质量和效果,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第一,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可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师应对任务教学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中所提出的任务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教师不仅要对课堂中的任务内容进行积极引导,还要能够从多方面对任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任务内容。教师要把理论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筛选,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有效划分,使学生能够分阶段对相关问题做逐步探讨。第三,教师应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任务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通过任务教学的方法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任务,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与自身感受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个体行为》一章中“情绪与情感”内容时,教师可将此部分的知识内容首先转化为典型生活案例(如由恋爱情感引发的事件等)进行引导,以吸引同学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3.课堂任务完成后应及时总结。总结是对任务的全面性审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总结,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修正和完善。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工作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法的延伸。所以,教师应当在任务完成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要全面又要深刻。例如,在学习“知觉错误类型”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对“首因效应”的积极意义及负面性都能够有所认识和分析,但对“首因”具体影响当事者双方的发展过程却并不能合理地描述。因此,可列举一些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例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最初印象并不很好,但随着双方的了解逐步加深,两人最终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总之,教师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所选取的任务是否得当,能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是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内容。在任务总结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有效提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等情况变化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对大多职业院校而言,“组织行为学”课程引入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院校很多其他相关课程也可借鉴该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准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培忠,任岫林.组织行为学(高职高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郝超,蒋庆斌.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4]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5]刘向红.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9).

[6]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第5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第6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的学科特点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讲授为主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

2、以演示为主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模式;

3、讲练结合的机房上机教学模式。

以上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存在着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按统一步调进行;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缺乏人际互动、合作交流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

二、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课堂带来的困惑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真正教会学生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这是违背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纵观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很普遍,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应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后来被称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专家教师们的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行驱动式教学,对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职计算机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1、任务为主线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整个的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任务的分类有助于教师设计任务。

II、教师为主导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师的作用将发生改变。

III、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信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流程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

三、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还不够深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其重点在于模式运用要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运用成功的一个关键是:能否适应职业教育的特色,能否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特征,调整教学过程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呈现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讲,应该对此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

1、必要的“讲练结合”环节:在创设情境——呈现任务之后,加入“讲练结合”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引导性的帮助。教师设置一些练习性的初级任务,这类任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联系密切,目的在于练习、巩固所讲演到的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2、动态的“难点突破”环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疑难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进行及时的辅导,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3、灵活的“总结、归纳”环节:当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获得了不少知识、体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科学的知识结构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任务设计方面一细化任务

为了适应职高学生的学习差异大,有畏难情绪等特点,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次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务。通过多层、多类型任务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优化任务驱动教学。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石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且还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

(四)、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任务设计的误区的问题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任务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1、任务单一性:任务是一个具体操作或为功能设计任务,仅以这些具体操作代替任务,只能停留在掌握技能本身,任务完成后也无从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零碎的、孤立的。

2、任务全面性:试图用任务涵盖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怕漏掉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因此,在任务设计时为了任务而任务,多了很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内容。这样的任务使学生厌倦,从而失去对计算机的兴趣。

第7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屈凯 闫晶 高虹 邱玉民 郭奇博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020083。

摘要:高职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有一些差别,因为高职有其特有的职业性,服务性等特性,所以我们在针对高职的课程教学时就

要必须按照职业的目标去培养。教材上以及所使用的教学的方法上也要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分析现阶段的实用语文这一

课程,提出使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改革。分析阐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实用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高职;实践

前言

我国在教育方面,由于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教学方面

都是以讲授为主,全部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进入高中教学

时,学生们就会出现接收学习这种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

动的接收知识,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习惯主

动去学习,但是现今社会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

求学习者能够学习而且还要会学习、主动学习等。还要适应现代

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

1.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以授课教师设定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为

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

学习、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我们将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任务驱动

式教学方法在《实用语文》这一课程中进行实践应用。在《实用

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的教学设计。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发展主要就是缺乏自身的特色,清一色的

填鸭式教学,没有多少的创新教学。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最主要

核心就是对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

教学,所以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时,要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目前

的实际学习水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适应的能力,不能对任务

存在单方面的倾向。更不可以将任务简单化,那样就没有设计任

务的意义了,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给学

生留出创新的空间,让学生逐渐摆脱填鸭式教学,自主去根据兴

趣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学生的团队精神逐渐增强,而且学生还可以回顾自己

亲自通过任务所学到的知识,因为学生们会觉得这样获取的知识

更有意义。只有把教学的目标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完成的任

务,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会逐渐的形成

主动学习的习惯。设计任务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征进行

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与工作的机会。并且

我们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原则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应

该适当的删减没有应用性的内容,一些应用性不怎么强的内容也

应该适当的删减一些。将传统语文课程中所涉猎的应用文写作设

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们自主的去进行写作,增强自

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将文学作品赏析这一类内容都构造成任务,

完美表达、创作体验等,基本上能够覆盖学生的任职需求,覆盖

之后还要考虑到学生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在任务提出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任务中的问题,这

时学生在学习时,老师在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就处于指导地位。

其实学生在学习也好,完成任务也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除了

自己查找书本之外,还有就是找老师,而老师在这其中做主要的

作用就是进行指导,所谓指导就是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主

动学习,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任务驱动中,

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留给学生考虑的空间。让学生

在逐步的思考中不断的尝试着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灵活性以及

单独设计创新的能力。在学生进行任务实施时,引导学生找到任

务中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工作

计划,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4.分组实践完成任务

在《实用语文》这一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任务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们再根据课程任务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决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就能够培养出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

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真实的再现学生

们所想的场景,场景再现这一模式可以比较完整地训练出学生的

职业能力。而且再现的场景基本都是学生所想到的,所以学生们

都能够积极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将工作任务分别穿插在具

体的实训室及实习的校外基地进行,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

习实训地点进行一体化融合,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岗位意识和

行为习惯。

5.总结评价任务效果

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时,可以将学生设计的有新意的、有个

性的任务拿出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讲解,展示自己的任务,谈

谈是怎样一个思路、怎样的布局、从这个任务中学到了哪些有益

的知识。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边实践边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引导

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最后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后,总结

整个的教学过程,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

树立求知心。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要指出所存在的不足,指出应

该努力的方向。强化学生深刻的领会整个学习的过程。

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

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适合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本

文对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实用语文》的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应用。

从实践中我们得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掌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的同时,教师的知识掌握也要不断的增加。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鑫慧,张利.高职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04,5:

125-126.

[2]李丽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J].科

技信息,2011,3:159.

第8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活动;教学创新;任务引领;实践探索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任务是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己任,教学生“做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成为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实践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中职语文课程活动中开展了任务引领型教学法探索。

一、对中职语文课程活动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的反思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水平出发,在教学中实行“任务引领”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较适应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求,既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其职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呼唤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的中职学生是基础教育阶段大多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一学习就觉得疲劳或厌烦”,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确定的目标通常都难以坚持下去。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学生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烦情绪。因此,如何将“不好”的教材转化为“好”的教学效益和学生“高”的语文能力,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大任务。

2.中职教学实践探索呼唤教学模式创新

任务引领型教学对教材确实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获得与职业有直截关联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同时任务还能相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益动机、竞争欲望和成就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很必要。在给完成成人高考后的学生上语文课时,由于没有了“教学意见”的束缚,教学便显得较为“随心所欲”,因此便有了大胆对语文课改革的设计教学,开始了尝试运用“任务引领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些任务来提高即将走上就业岗位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学习目标。

3.中职语文课堂定位呼唤教学模式创新

长期的中职教学实践催促我们不断地思考,中职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鲁昕指出要“发挥中职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的理念。”当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学生教材与普高没有本质的区别,缺乏针对性;二是教材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提振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活力。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程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1.语文思想与专业互融的教学内容专业化策略

以专业为导向组织教学,使其为专业的需要服务,以适应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目前我校语文课采用了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包括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材)并非针对某一专业而编写,不同的专业可能使用同一教材。因此,笔者开始了“重建”教材的想法,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按照工作任务灵活地使用和补充教材,尽可能去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和专业因子,从专业知识这一角度设计教学内容,采取“一文多教” “文同教异”和“各取所需”等教学策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阅读训练中,通常对现行篇目体系进行增删及重新组合,如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语文课中,进行《项链》一文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探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通过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收集一些介绍外国人些思想、习俗的书籍文章,让学生多多了解外国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同时,既对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有一定帮助,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又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学习语文不动笔是不行的。如何让大多数中职生闻风色变的写作变得亲切起来?可尝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侧重不同文体的练习,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对机电专业学生制定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专业课《机械制图》画出荣国府院落方位图的教学目标。如此便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顺利向学生专业学习领域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语文能力与素质互融的教学方式引领化策略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实用性、应用性与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求职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书面语言上,还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上。实践证明,中职毕业生如果仅有一技之长,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就会缺少某种文化精神,在工作中往往会遭遇更多的交往障碍和心理思想瓶颈,这种障碍和瓶颈又会影响其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卖白菜》时,结合作者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件,对本文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名人访谈”类的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课文情节提炼出来的在极度贫穷饥饿的条件下衬托出的母亲坚强的人物形象及莫言在获奖后赴瑞典文学院发表“讲故事的人”演讲篇中忆母亲的章节,通过小组研读、现场访问的形式,加深同学对作品的理解。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到了如信息搜索、设计采访问题、采访过程中的随机应变等很多在传统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3.语文学力与任务互融的教学空间拓展化策略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全体学生在参与中做快乐学习的主人。教师可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考虑让学生动起来,可设法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拓展延伸应为教学内容服务,应注意切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能力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如在“青春与爱情”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笔者在教学活动前,要求每位学生根据五篇课文的主题,各选一首与之最“般配”的歌曲,向全班推介,并谈谈对推介歌曲的理解和所选歌曲的原因。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后选歌,然后将全班按所选歌曲对应的课文自然分组。组内同学间交流对所选歌曲的解读,然后相互评议,选出最合适的作为小组代表曲,再共同商讨制订小组对这一主题的解析性口号。小组汇报时,其他组记录所存疑问,并提出评议意见。活动的施行,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引导他们理解爱的真谛,当然活动也体现了“文章理解”的阅读目标,既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是运用方法理解课文的检测。

实践证明,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尝试着把任务引领法借鉴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每位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构建一种学生愿意学、善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动态的和谐的有序状态。

参考文献:

第9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网页设计与制作;探索学习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具有鲜明时展特点的计算机专业课。通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笔者认为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合了激疑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和导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是将所要讲授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需要复习的知识,哪些是需要探索的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二、任务驱动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第二阶段是学生分析任务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第四阶段是完成任务,巩固提高期;第五个阶段是总结期。

1.创设情境,巧设任务——教师引导期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所以任务的提出是关键,而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中的关键。《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身的创意与设计意念。任务从易到难,小任务紧密围绕总体任务去一个个地实现。教师要充分结合网页的特点创设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

此外,要根据学生现有文化知识、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学习“超链接”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把任务设计如下:(1)运用文本或图像方式,为站点创建清晰的网页导航;(2)运用FLASH软件为站点创建特色的网页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任务期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仔细思考、分析和讨论任务,并提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问题),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例如,在表格应用CSS样式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演示具有不同表格线效果的网页,引导学生对表格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

在这期间,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单独做辅导。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期。

3.自主探索学习——交流讨论期

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先自主探索或者通过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例如,在站点需求分析与建站中,教师可提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班级主页、个人求职站点、校园社团网、本地旅游网等,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分析需求,上网了解相关主题优秀站点的设计思路和效果,最后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网页。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性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

4.调整任务,巩固创新——巩固提高期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做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具体任务作出适当、及时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使知识迁移。例如在学习标签应用时,在学生完成滚动公告栏任务时,教师应及时对任务进行调整,要求学生创建受鼠标控制的图像滚动新闻板。

5.评价反馈——任务总结期

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的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而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发挥以及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并请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学生讲解一些关键性的步骤或操作技巧,以便达到交流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实践后的反思

1.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外,还能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生能学到更多教学以外的知识。

2.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教”变“导”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探求知识,并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教师要适时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做好评价工作。

3.教师要成为一名积极的学习者

任务驱动法在课程管理、知识重难点把握、任务设计、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完成任务作出评价,是目前运用任务驱动法普遍存在的难题。这些都有赖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任务的创设尤其重要,这能使教学过程流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建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许贵贤.任务驱动法在《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