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从学生的思维看,小学生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习惯于具体数字的四则运算,习惯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上又有过份的依赖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很难提高质量。
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学生领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代数式概念,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认识数式通性的思想);(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适应字母式问题的能力)。因此,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指导学生学好代数入门知识能起关键作用,并为后续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分类。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根据问题的特点,把它分为若干种情形,再加以研究解决,这就是数学分类的思想。初一教材中的分类问题主要有:(1)有理数的分类;(2)绝对值的分类;(3)整式分类。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请分类的要求,做到不重、不漏;分类的方法,即相对什么属性分类。只有通过分类思想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一个字母,在没有指明取值范围时,可以表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的三种情形。这是学生首次认识一个有理数的取值讨论的飞跃,不要出现认为一个字母就是正数、一个字母的相反数就是负数的片面认识。这样,学生做一些有关分类讨论的题也就不易出错,使学生养成运用分类思想解题的习惯,培养严谨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数形结合。数与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显著特征。将一个代数问题用图形来表示,或把一个几何问题记为代数的形式,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可使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情形,常称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初一教材中的数轴就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要讲清数轴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明确数轴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的合理性:任意一个有理数可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从这个数形结合的观点出发,利用数轴表示数的点的位置关系,使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乘法运算都能直观地反映出来,也就是借助数轴的思想,使抽象的数及其运算方法,让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4.方程。其实,方程在小学数学中早已见过,只不过那是叫“求未知数”。所谓方程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一些求解未知的问题,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从而化未知为已知。初一代数开头和结尾章节中,都蕴含了方程思想。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重要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既包括已知数、也包括未知数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最后使未知数成为一个已知数。而算术解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所求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这样的解法是从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其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居高临下,省时省力。通过方程思想的教学,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及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得到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听说;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的学生要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具体如在日常交际的问候,感谢,道别,指路;一般的涉外活动中的迎送,安排日程月活动,安排住宿,介绍公司工厂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产品的类型、规格和市场等,合作意向,签订合同等。毋庸置疑,对于高职生而言,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现状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仍然较差,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词汇、词法、句法基础相对薄弱,发音不准确,听不懂英语,用英语与人交流更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即便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英语交流,但是质量仍然不高,依然存在着语法错误多、发音不准、意思表达不完整,缺乏对话策略等问题。这说明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并未达到《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
三、成因分析
高职学生大都来自于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不可否认,高职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的确面临许多困难。造成高职学生英语“听不懂”、“说不出”的主要原因有:
1.学生因素。一是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了得分的高低,而忽略了技能的长期培养。二是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由于三校生的教学目标定位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到高职后又由于分层教学面临实际困难,高职课堂往往是50个以上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无法顾及水平不一的学生,因材施教很困难。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相对本科院校很多学生中计划毕业后的考研出国等后续发展而积极学习英语的要求,在高职生层面占的比率很小。四是高职学生属于在高考中成绩不突出而不得不进入高职学习的人群,很多高职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把上高职理解为混日子, 混文凭,即便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是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学习上,对大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程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热情,同时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也未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固然有很多的因素,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2.教学因素。教学理念陈旧,教师不顾学生的需要,仅仅按照教学大纲传授教学内容,没能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单一,传统的听力、口语教学通常是以跟读、模仿、复述、背诵等机械式训练为主。缺乏有效的语言训练情景和有效的交际式练习,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试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理论因素。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在理论层面上,尚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习得理论和方法。现行的高职英语听说课程体系,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本科层面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高职英语听说课的改善策略
首先是确立从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即任课教师要以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听说课程改革为集视、听、说为一体的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课,引导学生重视听说语言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课程设计要体现高职特色,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如下的方面入手:
1.工学结合的模块化: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比如针对国际贸易和商务专业的学生,围绕他们职业的岗位需求,也就是根据他们以后在工作环境中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设计在公司、工厂、贸易等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情境对话,实施同实际业务。比如订单、议价、折扣、付款方式、交货日期等专业用语,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具体范围内的口语训练,采用视、听、说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以及通过播放实际中的涉及英美风俗和文化特色的视听资料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听力方面对学生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训练。尽量选取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视听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语方面培养学生在理解视听材料的基础上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使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交谈,能就所听材料或熟悉话题进行谈话或连贯发言。
2.加大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听说能力的考核比例: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按专业划分的方法, 将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期末考试分为听力(50%)和口语(50%)两个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本课程考试与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考试是平行的。视听说课程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对话式、短文式篇章理解能力和根据听力篇章内容笔头回答问题的能力,短句、短篇的词或句子的听写能力;口语测试考查学生一般性的自我介绍、一般性的对话能力,这样既符合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能让学生在短时准备后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最后是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有创新情境教学: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采用示范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一个具体的听说任务为线索,把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分组讨论法:在课程教学中,经常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方法。教学以小组方式进行,2至4人一组,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具体项目案例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网络教学: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将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上网,并利用电子邮件、课程论坛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与环境。通过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重点地选取再学习的内容,并能通过网络自测系统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大大提高了课程学习的效率。
五、结语
作为为国家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在教育实践中勇于人先,善于人先,弄清楚学生在听说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改变观念,运用策略,为实现他们职业生涯的有效语言交际培养扎实的听说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比于城市初中英语教学来看,乡镇中的初中英语教学是人们易忽略的。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除众所周知的师资力量不足和素质不高之外,农村严重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和积极性也是阻碍乡镇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拦路虎。对于农村初中英语师资力量问题,教育部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及吸引优秀的英语毕业生充实农村初中英语师资队伍,使以往体育老师充当英语老师的历史彻底成为过去式。
当然,改善农村英语学习的环境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亟需解决的,而这方面就是教育部和在职英语教师的共同任务。事实上,农村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是由社会、家庭及学校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1)社会环境: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教育部投入资金较少、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差及现代化教育方法应用不广泛等,农村学生接触不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严重影响其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2)家庭环境:相比于市民,农村人知识普及程度不够,父母文化等级过低,父母忙于农活或远走务工,这就会使学生感觉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在无意识中,很多孩子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自觉性。(3)学校环境:教学理念的落后及专业素质不高致使英语课堂学习的低效率,英语课堂缺乏良好的语言氛围与互动的乐趣使上英语课成为多数学生的负担。
此外,农村初中英语学习环境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相扣相连的,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每一位在职英语教师的共同期许和任务,所以关于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在这里,我就从一个在职英语老师的角度提出几个建议。
1.课堂氛围
上课是每位初中学生无法逃避的,英语课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然而,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我觉得讲课的节奏感很重要,松弛有度,就像打球一样,能够主宰球场上节奏的一方往往是胜者,所以一旦感觉到位,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而对于我来讲,节奏感的控制建立于师生互动,知识内容可以引起共鸣的基础上。英语知识可以很深奥,但也可以很通俗,就像有句广告语似的:你可以很世界,但也可以很自我。如果老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图像化,趣味化,那么就会很自然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便会释放出巨大的热情。这样一来,英语教学就不会变成老师一个人的江湖,独孤求败的感觉很难受。兴趣带动学生的热情,课堂氛围自然会很活跃,互动的机会就会增加很多,过去沉闷的英语课堂变为人性化、趣味化的知识交流地。当然,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分组合作学习、趣味性举例讲解、激励奖赏教学等。
2.学生的主角地位
教师虽然是能动的,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但切莫忘记学生是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学生才是英语教学中的主人翁,这就跟一部电影似的,学生是主角,而老师仅仅是配角。因此,判断初中英语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为老师,家长来说,我们仅仅是辅助及引导者。自主学习是学生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将是一个重要任务。我们提倡对英语的自主学习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快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此同时要关心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材施教,特色化教育。学生怎样才会意识到并且扮演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角地位呢?作为老师,在尊重学生的主角地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并促使学生在对英语的学习上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大胆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究和实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课外阅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建立自信心,充分发挥主角的功能。这样就会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学生就会发挥自身的主人翁角色,克服各种障碍和挫折,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独立、自主的英语学习能力。作为家长,他们的义务就是尽可能的配合老师,提供有利于孩子自主学习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师生关系
学习是老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初中英语的学习必然离不开师生间默契的配合。而在这个配合过程中,老师常处于支配地位,如何引导学生,使之敢于和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呢?和谐、放松的师生关系是必须的。如果英语的学习变成朋友间的交流,我想对英语的学习会是莫大的帮助。老师的亲和力在培养师生间和谐的关系是重要的,在尊重每位学生的前提下,老师应使每位学生体会到自己备受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课上课下与学生打成一团,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提供帮助。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和维持师生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4.现代化设备的合理应用
众所周知,借助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趋势,而且农村初中教学中也拥有部分多媒体设备,相比于传统板书教学,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传递了更多的教学信息。但多媒体技术仅仅是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不应过于依赖它,否则会忽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角地位。老师们追求的不应是花哨的教学形式,而应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我们不应把初中英语教学的不足掩盖于现代化设备中。当然,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现代化设备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英语的本土文化、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等系列有益于英语教学背景的知识,进而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所以我们要现代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作用。
5.创设交际环境,开设第二课堂
—— 英语组 郭惠珍
教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总幻想有一种方法,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把英语学好。哪怕自己多浪费点时间。有时想来,我们的教学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每天不分上课上自习,都是一个样。也就是说在不误课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时间应该是比学校规定的时间多,然而教学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每天看着自己的队伍步履蹒跚的前行,自己不由的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由于我在学生每天记十个词前,先领读他们一遍,再分开音节,讲一讲英语的拼读规则,发现学生的记忆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更让我有理由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十月的有一天突发“奇想”,是不是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把每单元几句重点句背下来更好呢?单词需要积累,这点勿容置疑。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典型句子同样需要积累。句子背下来,在用的时候就可以举一反三,就像语文中背范文一样。对于我们我们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交际时需要模仿,在他们的记忆库中贮存就是十必要的。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去表达的话,说明这些典型的句子他们已经掌握。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方法更容易适用于尖子生,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多学生只是充当的观众。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对的,但不让学生背也是不对的。
随着学习英语内容的增加和难度不断的加深,学生对英语的听力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在学习第七单元的2 a时,我足足让学生听了五遍,能全部听出来的仍然没有几个。课后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事先没有给学生扫清障碍造成的。首先是学生对各种颜色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虽然以前这几种颜色就有所涉及,但面对各种颜色让他们一时分辨出来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其次,这一单元所学的各种穿着物品,学生没有巩固。因此,我想,如果在做听力前让学生先巩固一下各种颜色的穿着物品,比如先让学生练一练a big hat ,a green T-shirt,red shorts等等,学生做听力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初一我觉得要使学生能养成这几个习惯:
第一,记好课堂笔记。例如 ,对于单词的学习,我要求学生要自己过一遍,先把不会读的单词在前面用“V”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有利于我了解学情,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单词时选择重点。然后让他们先在小组中问,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我在教单词时,再学生把辅音的发音用横线勾出,把元音及字母组合的发音用波浪线勾出,使他们能够从中掌握发音的规律。
第二,每天坚持记单词。对于一个想学好英语的每一个人来说,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怎么也无法绕过一道坎儿。这了让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单词量,我要求学生每天要记十个单词,任风吹雨打,每天雷打不动,自己坚持亲自听写,亲自每天批改。
第三,上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英语是一门语言课,英语 是说出来的。但对于我们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开不了口,说不出来,既便说出来了,不是不准,就是声音太低,听不清。
总之,我认为英语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与时俱进,努力成为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教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指路人,因为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高度可塑性,接受什么样的影响和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英语课程标准》,认真理解其基本理念和课程目 标,将它们作为自己教学过程总的指导原则和目的。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备课时将前后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在每个单元中将各部分的内容整合,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初一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如:
1、纪律性差,不习惯中学的作息时间,上课不能坚持45分钟,一般30—35分钟后,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表现出坐立不安、小声与同学说话、在课桌下玩小玩意儿、趴在课桌上睡觉、东张西望、看窗外等等。
2、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没听清楚,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或干脆不交作业。
3、自我约束力不够,不能自觉地学习,随时都必须有师长的督促,如果师长放任自流,学习就一落千丈。
4、不刻苦钻研,不爱思考,学习经常“点到为止”,不求甚解,问题越积越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5、不能持之以恒,学习全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6、懒惰,经常不做作业,但不是因为不会做。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专业为导向”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90-02
Application of Basic Teaching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Computer Optimization//Guan Lili
Abstract This basic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start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mployment-oriented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c course teaching optimized many aspects of the proposed reform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teaching.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actical to do services to the market.
Key words vocational;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employment
Author’s address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China 1501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深入职场中的各个领域,社会上需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标志之一。因此,如何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够尽快占领这一领域,并且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优化,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1 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以及Internet应用。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已经有所接触,内容上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而且在教材中,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2 学生的起点不一,对教学要求各异
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仍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则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吃不饱”。
1.3 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计算机水平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许多生不会用Word制作基础的表格文件,不会用Excel进行货物进出数量的统计汇总,不会演示企划方案,甚至不会上网查资料,更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能胜任应用计算机的最基本工作岗位。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优化
计算机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将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很快地运用到工作中,并且能够应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既有理论知识,如二进制及与其他进制转换,又有Office办公软件等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例如可以结合Word的文字设置以及图片设置介绍图文混排等实用知识,将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制作企业文件、企业求职表、企业宣传册等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编上也应该贴近就业岗位,坚持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为主,贯穿计算机基础知识为辅的原则,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增加实训的内容,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2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优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电子课件+讲解”的简单模式,同时结合一些上机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教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将来如何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如何胜任工作岗位?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因此,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可以将课程知识结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任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专业岗位,如企业文件的排版与制作,职工工资报表的制作,收集和存储、处理企业产品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使用,进销存系统的应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相关产品资讯,各种常用外设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修复和安装等。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并以答辩和实践报告的方式交流汇总,最后将出现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由教师突出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2.3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促进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采用笔试或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也可以设计专业岗位计算机操作项目,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注重对项目总结报告考核、小组合作团队意识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考核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最好能再通过对岗位模拟操作和计算机课程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
3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优化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10-02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始终贯彻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第二,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第三,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文化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和关注点。语言教学已不能再局限于语言技能教育,而是将语言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面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重心必须向文化教学转移,真正培养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显文化特色,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等语言形式的学习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还有待探讨。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其教学内容不应是任意的、无目的的。现阶段的文化教学,概况起来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意识的培养。从18~19世纪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德到20世纪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再到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近现代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各自领域对语言、文化二者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指出二者互为载体、互相影响,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传播,语言反过来也影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果在英语教育中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便会出现脱节,并导致实际交际中因语义、语法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等差异的出现造成沟通障碍及误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国家、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全球物质及思想的交流过程中来。事实上,巴别塔的建造每一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与中文的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进入一个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极易发生交际失败。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里,仅用几年时间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化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可能达到以英语为母语人的水平。因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成了关键问题。
2.文化知识导入。虽然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已经推选了许多年,学生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一门语言,特别是它背后的文化仍旧是个美好的梦想,难以企及。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他们对英语的认知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说,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文化知识的导入应通过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等交际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
3.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掌握在于不同文化的另一方交流过程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可以说,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既要求前文提到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识输入。很难预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何时能够达到现实社会要求的水平,甚至限于环境等多方因素,教师自身也不能非常有把握地宣称自己具备了足够的文化交际能力。但真实的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输出,毋庸置疑,是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大要素,语言教学应该不断向这两个标准靠拢,才有可能尽量多的靠近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探索性地尝试一些文化教学,努力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向。
1.课堂讨论比较法。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语言的层面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对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长难句分析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英文句法的特点,指出英语句法结构上封闭性特点,任何一个独立句子结构里仅含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同时,对长难句的译文无疑又是最好的说明中文句法结构开放性特点的最佳例子。再引申到段落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者无疑对英语语言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再此基础上,教师再引中西文化交际的文化碰撞案例为联系加以解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无疑将超越语言现象这个初级层次,而将对语言后面的文化根源产生兴趣,慢慢学会从文化角度审视语言现象。
2.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设定一定的情况,让学生扮演角色,从全控制型练习到半控制型练习,再到开放式练习,适时点出文化现象和文化禁忌等文化知识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写作方面的输出练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建立自信,很适合目前条件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3.交际情境实践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尽管目前真正的目的与环境很少,但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开辟渠道,让学生亲生体验目的与文化。事实上,目前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层面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是同学们在接受一定程度语言文化教学后实践的理想场所,也是真正掌握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学习更多地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才是文化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们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交际能力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其方法也是丰富的,在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可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丰富立体的教学手段,实现尽可能多的输入真实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语言输出。唯其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可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摘要: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阐释了图像分割、图像融合和图像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分割 图像融合 图像重建
图像处理技术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离散数学理论的创立和完善,以及军事、医学和工业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长,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更加完善,已经在宇宙探测、遥感、生物医学、工农业生产、军事、公安、办公自动化、视频和多媒体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图像处理在医学界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病理研究还是临床诊断都大量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它因直观、无创伤、方便安全等优点而受到人们青睐。图像处理首先应用于细胞分类、染色体分类和放射图像分析等,20世纪70年代图像处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重大突破,1972年X射线断层扫描CT得到实用:1977年白血球自动分类仪问世:1980实现了CT的立体重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的信息处理,医学图像在临床诊断、教学科研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医学图像主要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MRI(核磁共振)图像、B超扫描图像、数字X光机图像、X射线透视图像、各种电子内窥镜图像、显微镜下病理切片图像等。但由于医学成像设备的成像机理、获取条件和显示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人眼对某些图像很难直接做出准确的判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图像变换和增强技术来改善图像的清晰度,突出重点内容,抑制次要内容,来适应人眼的观察和机器的自动分析,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医生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一、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不同区域分开来,这些区域使互不相交的每一个区域都满足特定区域的一致性。它是图像处理与图像分析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比如基于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fast marching算法和watershed变换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能得到快速、准确的分割结果。图像分割同时又是进行三维重建的基础,分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三维重建后模型的精确性,分割可以帮助医生将感兴趣的物体(病变组织等)提取出来,帮助医生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进而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解决和分割有关的基本问题是特定领域中图像分析实用化的关键一步,因此,将各种方法融合在一起并使用知识来提高处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图像分割的研究热点。
(二)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多幅图像间的冗余数据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可读性。对多幅图像问的互补信息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多种模态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和它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及时高效地诊断疾病。目前的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像像素为基础的融合方法:另一类是以图像特征为基础的融合方法。以图像特征为基础的融合方法原理上不够直观且算法复杂,但是实现效果较好。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中,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其中小波变换、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配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图像融合研究的热点与方向。随着三维重建显示技术的发展,三维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是从数据到图像的处理,即输入的是某种数据,而经过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也是图像。CT是图像重建处理的典型应用实例。目前,图像重建与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把多个二维图像合成为三维图像,并加以光照模型和各种渲染技术,能生成各种具有强烈真实感的图像。
二、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医学图像处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的处理方法,构造新的处理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将围绕研制高清晰度医学显示设备、更先进的医学成像设备,向着高速、高分辨率、立体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图像、图形相结合,朝着三维成像或多维成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