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第1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融资环境;技术创新;R&D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引言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已得到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企业取得巨大的发展,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农村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技术创新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以获得所需的人才和设备(吴延兵、米增渝,2011)。农村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积累能力有限(姜长云,2000),一般无力承担R&D投资,需通过融资以支持创新活动。但对农村企业而言,融资渠道有限,融资困难(姜长云、张晓敏、刘明轩,2010),融资环境并不乐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出我国经济结构与落后的融资结构之间的矛盾(谢世清等,2011),企业技术创新得不到充分支持(凌江怀等,2010)。本文认为融资环境的改善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文献中,通常把创新活动分为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方面,创新投入以R&D支出和R&D人员来衡量,创新产出以R&D产出来衡量(吴延兵,2008)。本文从R&D支出、R&D人员与R&D产出三方面来考察我国农村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设定假设如下:

假设1:融资环境的改善对企业的R&D支出起到积极的影响。

假设2:融资环境的改善对企业的R&D人员起到积极的影响。

假设3:融资环境的改善对企业的R&D产出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乡镇企业局于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调查”项目。调查内容涵盖农村企业的基本经济数据、筹资与融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发展环境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2.控制变量定义与描述

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同时,引进企业销售额(SALE)、企业年龄(AGE)、技术结构(TES)和政府满意度(GOS)等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如表1。

3.模型的建立

四、回归结果

检验结果

表2得出了R&D支出、R&D人员和R&D产出的回归结果。融资环境系数都为负,说明融资环境改善对R&D支出、R&D人员和R&D产出起积极影响,支持假设1、2、3观点,即融资环境的改善能技术创新行为。

融资环境对R&D人员的影响系数绝对值,远小于R&D支出和R&D产出的影响系数。这与农村企业创新活动中主要靠技术的引进与设备的更新,忽视对人才培养的情况有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在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吸引优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关键(张海洋,2008)。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R&D支出、R&D人员与R&D产出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融资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融资环境的改善能对农村企业的融资行为起到的促进作用。

实证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改善农村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支持农村企业信用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增加财政扶持,通过贴息或利息优惠等方式提供支持;完善金融体系,推进由银行主导向资本市场主导转化,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二,鼓励企业建立和壮大技术创新人才体系。不能只盲目依靠引进设备和技,更应关注技术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提高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J].Foreign Affairs, Vol.73, Nov-Dec 1994,62-78.

[2]吴延兵,米增渝.创新、模仿与企业效率——来自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1(04):77-94.

[3]姜长云.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与思考[J].经济研究,2000(02):34-39.

[4]姜长云,张晓敏,刘明轩.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资金来源及政策需求[J].农村经济,2010(11):3-6.

[5]谢世清,李四光.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信誉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2011(01):97-111.

[6]凌江怀,李颖.基于企业类型和融资来源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来自广东省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06-113.

第2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浅阅读;传统阅读

一、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特点与隐忧

数字化阅读的迅速发展,在当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阅读趋势,从而导致基层图书馆门可罗雀,基本上无人问津。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群对传统图书馆的远离,对基层图书馆带来了莫大的挑战。据我国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阅读开始普及,从青少年到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已达54.3%。其中,网络在线阅读以25.7%排第一,手机阅读以16.7%排第二,另外还有人通过PDA、MP4、MP5、电子词典等手持式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有信息量大、刷新速度快、形式多样、便于复制、交互性强等特点。从读书到读屏,数字化阅读所体现的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信息音视屏并茂、可以随意选取等特点,深受青少年欢迎,亦成年人所青睐。很多关心时政新闻的读者都习惯于手机读报,只要一有空就会掏出手机在线看书或读报。它从文字和图片扩充到了视频、音频,给人一种立体阅读的感受,并且阅读、保存、传播都极为便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多数网络内容是免费浏览的,网上空间极大,检索比较方便存储也方便,是一种更环保的阅读。而且,网上阅读还有着极强的互动性,作者和读者能够极为方便地随时进行网上交流,这也便于作者更了解和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趋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人们在共享这一便捷、高效的现代科技成果时,对同时伴生的“浅层次阅读”现象也产生了深切的忧虑。什么是“浅层次阅读”?它是指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方式,其特征是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数字化阅读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为这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方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面对目不暇接的信息流,即使排除娱乐性需求,用最少时间浏览最多信息的“效益最大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目标,同时也契合了人们时下的浮躁心态。然而,“效益最大化”的阅读理念与国人的浮躁心态,也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强化了部分阅读行为中的功利化心态,使浅阅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导致驻足图书馆、读报亭涉猎读物的人不断减少,并且影响青少年的文化心态和消费作为。

二、基层图书馆引导读者回归“深阅读”的对策与建议

1. 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一是基层图书馆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深度阅读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在政府支持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建立起政府支持下,由基层图书馆发挥主导作用,以企业、农村为重点,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共同参与的民众读书协调机制,通过“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民众深层次阅读水平。二是加快图书文化设施改造力度,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增强读书活动的吸引力。积极向上争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科学规划,在民众聚集区大楼兴建图书馆、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同时对现有图书馆、职工书屋、农家书屋以及军营和校园图书馆的服务形式进行调整,针对特定读者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活动,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 履行基层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目前,基层图书馆仍然是民众参与深度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组织富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的图书阅读活动,而且组织读者参与到读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来,不再让读者是单纯的被动阅读,这既是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基层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要求,一方面,基层图书馆要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好工作与休息时间,使读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深度读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新版图书购置,积极开展图书阅读指导和服务,提高指导读者深层次阅读的能力和水平。还要注重关心图书馆职工的身心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育和引导图书馆职工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情趣,以促进其开展深层次阅读暨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活动相结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3. 提升基层图书馆的平台价值。

第3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央企业职工创新工作情况,研究推广央企职工创新成果的新思路、新模式,3月13日至17日,国资委群工局与中国发明协会组成调研组赴南方电网广西公司开展调研座谈活动。

调研组一行由群工局工会处副处长贺建飞带队,群工局工会处吴月华、中国发明协会朱汉夫及南方电网公司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刘文权等一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广西电网公司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贵港供电局、崇左供电局、百色供电局等职工创新工作各具特色的基层单位。

广西电网公司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工会主席瞿佳兵和工会副主席苏宏羽出席座谈会并介绍了公司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广西电网公司是南方电网全资子公司,员工5.1万人,下辖22家分公司,44家县级供电企业,资产总额511亿元,年售电量933亿千瓦时(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广西电网公司工会成立于2005年9月,与广西电力工会合署办公。2005年以来,有6人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8人获得广西劳模称号,15人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劳模称号,5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9人获得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5人获得广西技术能手称号。广西电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有两大亮点:一是试点建立“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以师徒结对、传帮带的方式,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二是不定期举办青工“五小成果”(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评比活动、现场召开青工创新成果会、举行五小成果巡展,及时把获奖的成果推荐给业务部门推广应用。近两年来,评出职工创新成果282项,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65项、优秀奖142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700万元。

广西电网公司各单位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也很有特点。南宁市供电局在22个基层单位设专题开展“员工论坛”、“创新论坛”、“管理论坛”,围绕“如何防止外力破坏”、“如何消除设备隐患”等25个专题开展讨论,挖掘职工创新成果,并组织推广应用。2011年在南宁市总工会指导下,首设“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先后投入220万元为创新工作室添设备、改建培训场地,激发了技术标兵和劳模的创新热情,在工作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贵港供电局每年都会组织各部门申报技改、创新课题,聘请QC(质量控制)专家进行指导,生技部、企管部跟踪每个项目小组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每年召开QC成果评审会暨会;围绕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等。崇左金马变电站班组共11名员工(2名研究生、7名大学生、2名大专生),负责5个变电站的巡检和运行维护,探索出“行政班+备班”值班模式。百色供电局借助集团整体的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和成功模式,快速提升了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涌现出央企劳模黄战英等一批创新标兵。

据南方电网集团工会职工权益部刘文权部长介绍,南方电网今年将建设50个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年底将评选出十大优秀创新工作室,以此全面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第4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83-03

数字经济是一场数字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这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推动力,以开放的知识为基础,从制造领域、管理领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扩展到包括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切经济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体系。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 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1]。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2]。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3]。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4]。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 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5]。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6]。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见表1),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见表2),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 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4] Rosenberg, Nathan. Inside the Black Box[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31-232.

[5] 龚伟同.技术创新毁了苹果[J].商务周刊,2004(4).

[6] 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5.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American Digital Economy

HE Xiao-yin

(Commercial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第5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反垄断;技术创新;阿里巴巴;平台经济

1前言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将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涌现出网络购物平台、外卖平台、网络社交平台以及娱乐平台等,标志着新经济的崛起以及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对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提升消费者的福利水平都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经济中的头部企业集中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多,部分企业出现了“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收集以及侵害客户隐私”等垄断行为。阿里巴巴因为“二选一”的违法事实被罚款182亿元,该罚款的金额成为了反垄断行政处罚之最,被称为我国反垄断的“第一案”,被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回顾整个事件,2020年12月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涉嫌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开展了调查;2020年4月10日,对阿里巴巴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处以其2019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阿里巴巴迅速回应“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当全球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数字技术时,数据资源的争夺就会愈加激烈,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应对严峻国际环境的唯一出路。企业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离不开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先前学者文章进行研读时,发现对于平台经济反垄断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与消费者的利益相关联,着眼于对企业甚至行业技术创新的文章相对比较少。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反垄断与技术创新的勾稽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反垄断阿里巴巴的原因

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成为了一种国际趋势,欧盟、美国、德国等众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立法和执法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措施。在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司法部控告IBM垄断了数字计算机市场,发起反垄断诉讼;到1998年微软因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对网景和Sun两家公司进行打压而遭受到托拉斯诉讼;再到当代美国司法部对Facebook、Apple、Amazon、Google四大巨头企业的诉讼,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反垄断从未停止。其他的发达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比如:自从2007年微软在欧洲的垄断事实被坐实以后,欧盟相关的反垄断机构不断地强化对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其中对谷歌做出共计90亿美元的罚款最令人瞩目;此外,德国反垄断机构对Fa-cebook发起的反垄断诉讼等,这都说明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是全球化的趋势。相较于国际上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的层层推进,我国的反垄断就相对比较的薄弱,主要是源于反垄断法的不完善。但在最新的经济会议上,明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未来的工作重点;在2月7日《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等种种行为展示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的决心。中国互联网的增量空间变少,资本红利见底,巨头开始加大行业的壁垒。我国平台经济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分工。政府一方面大力度甚至超前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又一批相匹配的人才,鼓励“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初期给予互联网产业大量的政策优惠,鼓励研发创新,不干预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因此,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一大批互联网巨头。根据CNNIC的最新《报告》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的挖掘,互联网潜在客户资源已经微乎其微,互联网之间的内部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很难再挖掘新的用户,互联网的巨头们为了不让自身流量流失,开始用原始积累的资本去限制其他企业的创新或者直接资本并购,这就形成一个严重的问题———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导致恶性垄断的产生,对行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巨大的危害。根据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利用市场的支配地位对商家实行“二选一”是阿里巴巴的违法事实,这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危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抑制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阿里巴巴作为我国互联网平台的独角兽,自然在这次改革中是不可避免的。阿里巴巴的违法事实是“二选一”,可是,我国的其他网络平台在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行为,如美团对饿了么、阅文集团等,这些平台却没有如此高昂的罚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阿里巴巴集团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中属于巨头,所涉及的领域已经延伸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营业的规模比较大,产生垄断的危害对于整个行业的创新也十分的深刻。同时,反垄断阿里巴巴对于其他的互联网平台的巨头会产生比较大的震慑作用,以督促其他企业自省、规范,最明显的表现是自阿里巴巴进入反垄断调查以来,同类型龙头企业的股价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如腾讯、美团等,尤其是行政处罚落地日的下跌更为明显。

3反垄断推动技术创新的路径

反垄断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阴影也是一时的。反垄断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股价短期内会造成负面影响是必然的,但随着反垄断诉讼结束,利空出尽、尘埃落定,相应的企业也会迎来大幅度的上涨,这意味着反垄断不但不会对龙头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反而在一定程度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股价从2月中旬开始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4月中旬出现反弹,而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反垄断调查的期间,4月10日行政处罚正式,这段反垄断诉讼也算靴子落地。这刚好验证反垄断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时的,反垄断的目的不是打击大规模的企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的秩序,从而刺激平台经济的技术创新。正如人民日报点评“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受到反垄断的规制互联网平台头部企业会释放出一部分的市场、客户以及技术,为其他平台企业提供了崛起的空间。美国的反垄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美国司法部反垄断的影响下,诞生了一批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如:20世纪70年代IBM受到反垄断的诉讼,不得不释放出个人计算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给微软等公司占领PC领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如果没有开放技术,那么这些企业不会成长得如此之快;同样的,微软受到反垄断限制,不得不放弃此前的战略,退出浏览器的软件业务,这也为未来的谷歌、脸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道路。换而言之,阿里巴巴由于该次反垄断的限制而释放出的市场,给一些平台得以喘息的机会,商家就可以在多个平台进行相应的平台促销,这有利于平台之间为了争夺商家客户流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和研发。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可以抑制巨头的资本的无序扩张,为创业者提供创新的动力。以2020年一时鼎盛的社区团购为例,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等都纷纷下场,各大商业巨头纷纷利用异常低廉的价格吸引流量,抢占市场,打倒资本比较薄弱的企业,形成相应的行业壁垒,再进行相应的抬价、抽成。这种模式就如同当年的美团和饿了么,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平台企业巨头拥有平台经济的头部资源:资本、数据、技术,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应当致力于技术的创新,“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上述的种种现象反映出:垄断导致资本的无序扩张,不仅影响着互联网平台本身无心搞研发和技术创新,更是阻碍其他行业和创业者的创新。一些底层的创业者兢兢业业创下的一片天地,一旦被巨头们看上,只能拱手相让,把项目卖给资本是最好的出路。这种现象导致垄断越来越深,巨头无心创新,创业者没有创新的动力。所以,我国出台的平台经济的反垄断将会有效地抑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资本的无序扩张,一定程度上保护创业者创新的动力;同时在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上,巨头为了持续获得利润,就必然得继续创新,换句话说,反垄断也激活了“大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国外科技的垄断和压制下,反垄断的出台可以使得国内自主研发更加的迅速。在当今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多端,经济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相较于国内的反垄断,国外更加的严苛,要想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外的压制,本身就要严苛,着眼于技术与创新,俗称“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美国对华为以及Tiktok的打压。

4运用反垄断手段,平衡垄断与创新

反垄断是一种监管,要弄清反垄断的目的,不能为了反垄断而执法。反垄断的本质是为了鼓励竞争,拆除竞争的限制,而不是为了抑制大企业的发展。垄断的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十恶不赦,可控范围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对于创新是有一定益处的。就如熊彼特假定指出“大企业的垄断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有资金,有人力,可以通过前期积累的资源,更大程度地放到技术创新上来,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也更强,比如阿里巴巴的云服务,历经3年才研发成功,要是换成其他没有雄厚资本的企业,可能就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过强的垄断,则会抑制技术创新,垄断会导致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利润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树立行业壁垒上,加大其他竞争者进入的难度,从而获得利润,这就会导致故步自封,也不利于其他竞争者的创新。垄断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但是超过一定的峰值就会破坏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反垄断就是防止垄断过于强,是对互联网巨头的规制,是对行业的一种整顿,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平台经济的反垄断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才能确保互联网行业的有效竞争状态,从而推动该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反垄断是政府在合理时机对市场进行的一种行政干预,如何把握“合理时机”,就需要政府能够积极接受各方面反映的问题,保证了解渠道的畅通,并且能够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同时要对于重要的垄断风险方面进行主动的调查,了解市场上的竞争状态、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行业壁垒等各方面,这样才能了解市场上的真实状态,才能对症下药,建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外,需要执法部门加大惩罚的力度,令这些企业感受到“痛”,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反垄断与技术创新都是漫长且没有尽头的道路,要做到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垄断是企业发展获得超额利润的最终目标,企业不会停止垄断,政府也需要不断地反垄断。从美国对高科技领域的反垄断案中可以发现,从60年代至今反垄断从未停止,企业为了应对政府的反垄断,不断地投入研发,开创新的领域。反垄断的作用就是在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5结论

近些年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而造就了一批超级平台,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平台垄断。在这个倡导全民创新的社会,要辩证看待垄断与创新的关系,利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采用反垄断的手段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永福,陈林.平衡好反垄断规制与创新激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3-31(004).

[2]方兴东,钟祥铭.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的本质与对策[J].现代出版,2021(2):37-45.

第6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第7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行业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十多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在施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施工技术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由于当前建筑行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站稳脚跟,寻求更多的发展,就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动力,大多数建筑企业要想避免在更新换代较快的高科技时代被淘汰,就需要寻求发展创新的新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我国建筑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但是相比国外,在建筑施工技术方面,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施工技术创新方面。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可以通过社会生产力水平清晰的表现出来。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创新现在已经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未来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研究与投入,不断提高现有施工技术的创新与改良能力,只有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研究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2)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当前,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一旦沦为弱者,则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过于重视规模的扩大,而忽略了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等问题,则必将在竞争中越来越脆弱,最终丧失竞争力,淘汰出局。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建筑企业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变大、变强,则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前制定竞争策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融入到实际工程建设当中,在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速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最终保证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3)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技术等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普及,对施工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建筑企业更高品质、更高性能建筑物的建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会致使建筑企业施工成本增加,但是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后期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超出了成本。同样的,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当中,建筑行业也不能例外。建筑施工企业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各个方面全面进步。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措施

(1)建筑施工生态技术

所谓的建筑施工生态技术,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考虑环保问题,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最小化,使建筑施工本身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今年北京的雾霭已为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而建筑工程往往会给周围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和破坏,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改变周边地貌地形的工作,加之其施工过程往往会带来大量的粉尘和大量的建筑垃圾,所以说建筑工程施工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施工现场陆续的测量发现,施工现场周围颗粒浓度明显上升,PM2.5浓度高达500微克每立方米,PM10浓度更是超过了900微克每立方米。更有相关的雾霾源报告称,城市雾霾PM2.5主要归咎于工业,工业工艺排放占到15%,电厂占到7%,建筑施工粉尘也占到5%左右,可见建筑施工对于空气质量确实有较大影响。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应就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建筑垃圾的处理考虑在内;在选择建筑材料时,除了考虑价格和质量外,也要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会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不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建筑垃圾;在建筑完工时,要检查工地周边的建筑垃圾处理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绿化工程,帮助保护建筑工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目前有不少建筑采取与生态共发展的新型建筑施工生态技术,将生态与建筑工程有机地组合起来,比如空中花园、屋顶农田等建筑形式。

(2)建筑施工节能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越来越多,资源和能源的紧缺已经成了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而作为世界上能耗最大的几项工作之一的建筑工程,对新的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而建筑材料的革新无疑是重要环节之一。建筑材料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根基,建筑工程的造价有一半都是集中在建筑材料上的,同时有部分建筑材料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举例来说:现在已经取缔的建筑红砖,虽然它在建筑史上可以说是建材的老前辈了,但对于制作建筑红砖的原材料粘土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在烧结建筑红砖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对周围空气质量造成破坏。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新的墙体材料往往更轻,更节能,比如说空心砖,它的自重远远小于红砖,而且空心砖制作所需要的粘土量不到红砖的三分之一。新的建筑材料为建筑节能和控制建筑成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对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创新并不仅仅局限在原料的节约上。在现代建筑中,人们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大大提高建筑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扩大了建筑的自然采光能力,为建筑节能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比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用于建筑外体保温材料,具有材质轻、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抗老化性强、易于施工等特点,有效提高建筑保温性能。再如苯板保温层的应用在近几年建筑施工中十分普遍,建筑的保温性能提高了,冬季室内供暖可以相应减少,间接地节约了资源。同样具有保温功能的施工技术还有硅酸盐符合绝热砂浆,以海泡石和硅酸铝纤维为原料,辅助以多种轻质无机矿物,其隔热性能优良,而且施工简单,直接涂抹于建筑外体即可,也值得推广。

(3)建筑施工信息数字化技术

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复合性行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凭借其便利、准确和快捷的优势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于施工技术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高效率的同时要保证精准性,而这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强项,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应用是一蹴而就的。举例来说:测控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也就是GPS、全站仪等高新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上的应用。在以前,测量工作必须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去户外架设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工具,并做好数据记录,再带回室内由专门的绘图人员进行绘图。整个工作复杂且耗时耗力,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人为的不可避免的误差和失误,但测量工程的数字化则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测量人员在户外架设全站仪就可以全自动地进行地貌观察,并由全站仪自带的电子本进行数据的自动记录,可以大大减少手写记录产生的误差,同时记录的都是电子信息和数字文件,最终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生成地貌图,大大减轻了测量工程的工作量,可以说是既高效又准确。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应用

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行业内部的高度重视。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需要通过建筑市场反映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比如在当前大多数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是创新施工理念的最好体现,不仅能够体现出施工工艺的艺术性,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能够使得施工环节更加简便,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施工和维修的成本。另外,在当今环保和节能的时代主题下,环保节能技术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其具有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特点,施工技术创新方面就可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施工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环保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方面都应用了环保节能技术,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有效的降低了施工成本。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不但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速度,而且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再次创新,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便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君.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8:24.

[2]翁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门窗,2013,04:109.

第8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一、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我国城建档案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全国660多个设市城市中,已建立了近500个城建档案馆,区(县)城建档案室达1000多个,馆藏量在4000万卷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4年,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150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269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17亿元。值得说明的是,从目前管理体制上讲,城建档案工作由建设或规划部门领导,业务上接受档案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城建档案工作直接由档案行政部门管理,因此城建档案管理体制也正处于一个新的探索和变革时期。

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模和行政管理归口划分有很大的不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和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差异。依据《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规,从归属和流向上讲,房地产档案、国土档案无疑属城建档案,但除了极少数城市城建档案馆能收集本市房地产、国土档案外,绝大部分城市都是房地产档案馆(室)、国土档案馆(室)和城建档案馆并存,许多城建档案馆因不在规划口,连规划报建档案都难以收集,更不用说环境保护、勘察测量、水文地质、电力管线、人防军事等资料了。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建设职能在城市一级更趋复杂化、详细化,使得归口于建设职能部门管理的城建档案馆在档案收集上出现很大困难,有的城建档案馆渐渐成为工程竣工资料档案馆,馆藏单一,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存价值和利用率正在迅速下降。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档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建档案行政执法应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但实际工作中,城建档案执法出现较严重的混乱和空白,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另一方面,城建档案专业性很强,包括大量有关勘察、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信息。城建档案馆是应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建档案大量积累的现实需要建立发展起来的,重档案资料收集,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不论是人才,体制,还是经费,经验,甚至是理论水平,技术条件等方面都是非常不够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依靠惯性在积累,依靠经验在整理,依靠感觉在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上的软肋与城建档案工作发展上的强势是一个剪刀的两个分叉,来源于同一个支点,却各行一方,愈前愈远,相互不能呼应,给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原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固然说手工的档案检索要被计算机检索代替;档案的组卷、复制要被数字化信息直接下载或打印输出代替;完全纸质档案资料的报送要被光盘、磁盘、缩微胶片等多元载体代替;甚至人工报送也将由网络传输所代替……但是,如果说原来把城建档案统一归集到城建档案馆管理是为了档案安全和资源共享,那么现在信息完全可以实现网络共享的情况下,集中保管还有没有必要?档案报送的载体如何确定,是都要,还是有所选择,如何选择?档案是全部数字化还是部分,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每一个城建档案馆都要制定数字城建档案馆目标,建设数字档案馆吗?怎样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同时,确保信息的安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求解,无疑会对原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带来冲击,我们希望冲击的火花是创新的灵感,创新的结果是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飞跃和提升。

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的几个方面

城建档案是城市的记忆,也是编制城市梦想的元素。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应立足于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服务,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创新提供一些尝试和参考,在体制上不断优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断深化,切实增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互动的能力。

1.体制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从体制上讲,就是要创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创新城建档案内在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加充满活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城建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在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初城建档案工作初创时的模式,作为政府建设或规划行政职能部门的下属科技事业机构,在各城市以城建档案馆为主体,开展城建档案业务,进行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诚如许多学者所言,这种模式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体制创新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连续过程,调整一种管理体制,必须在整个管理体系里营造出一个成熟的环境,正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条件具备了,新的体制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从引领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潮流’的广东顺德的情况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顺德便完成了党政机构的改革。2000年,顺德区委、区政府在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关于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就经过了广泛酝酿,并在党政、人大、政协、各部门形成了共识;在2001年11月,由编委下文,将原规划国土局主管的城建档案室并入区档案馆;2002年7月,区委、区政府又同意将房地产档案工作并入区档案馆,区编委下文设立房地产档案室,作为档案馆的内设机构。可以说顺德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连续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做了充分而扎实的准备和过渡性工作,并在上上下下形成了合力。体现在工作上,就是体制调整比较顺利,工作得到平稳发展,产生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效益,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

2.理论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创新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借用成熟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对城建档案工作中“档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框架。一是对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展开研究,突出“城建”特色,充分汲取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结算以及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理论,组织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骨骼和肌体。

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城建档案工作体系与综合档案工作体系相比,理论上是很薄弱的。宏现上讲,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只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一部分,而且城建档案古已有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城邑图》可算做是一份城建档案,但那时人们并没有专业档案的概念。城建档案概念的提出实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城建档案的档案属性是第一位的,是本质的,不论城建档案工作专业性如何强,管理上如何复杂,职能定位如何广受争议,但它毕竟是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一般理论对它都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城建档案工作者不应排斥档案一般理论,而应积极主动地用一般档案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事实上,最近几年,国内档案学者借用连续体理论、集成化理论等对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城建档案的城建专业性是体现在档案形成过程、档案内容和档案的利用价值等方面的。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档案,其科技含量非常高,牵涉面非常广。以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为例,就有18种专业管线之多,每一种又有一整套符号和测量规程,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很难理清其顺序的,更别说编制真实、规范、便于利用的档案了。因此,城建档案工作光有一般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自己的理论肌体。笔者认为,至少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归纳出城建档案生成理论,显然这个生成理论不同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它是对城建档案生成程序进行研究,不是对某一档案生命进行描述。二是对城建档案类别进行研究,归纳出城建档案编制和库房管理理论,这也不同于全宗理论。一个城市的城建档案排长几乎接近甚至超过了综合档案馆,因此,再用全宗来思考和管理是不利于信息资源建设的。这个分类,即要考虑档案产生源,档案专业属性,工程类别等等。国家建设部提出过一个分类大纲,各地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分类办法,但理论研究很缺乏,实践和交流上存在许多混乱。三是对城建档案载体、文件、图纸、格式、符号进行规范研究,形成各种标准。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细致的工作,对城建档案理论创新具有基础性价值。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要能解读才会有保存价值和可开发性,而城建档案的解读远比一般的文本文件要复杂得多,必须要以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做基础。

3.技术创新

研究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技术创新综合起来有三种思路,一是人与环境,即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上现代化的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环境。二是硬件和软件,即设备、物理条件和人才、制度、应用工具。三是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三者既相互交织,又各有侧重。

笔者认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制定长远规划,采取渐进步骤。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目标诚然好,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建档案馆来说,无论从经济条件上讲,还是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来讲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可行的。从美国、英国的情况来看,真正实现了数字档案馆目标的也没有几家,要我国每一个城市建一个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反而可能浪费我国宝贵的发展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方便,制定国家整体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而不是数字档案馆遍地开花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各城建档案馆应制定长远规划,但不一定是数字城建档案馆,在具体步骤上一定要有可行性、持续性、渐进性。二是结合城建档案发展现状实现技术创新。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处于高增长期,城建档案馆的工作仍将以档案收集、保管为主,利用为辅。因此,技术创新要围绕档案收集、保管来开展。要将档案编制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与档案接收和保管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结合起来,不断引进和开发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平台,提高编制质量,提高接收效率,创造开发利用条件。三是加强安全管理。档案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高耗的过程,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安全而脆弱的时代,这一对矛盾提示我们技术创新既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又要用技术创新提高安全水平。安全管理既包括信息不会丢失,不被破坏,还包括信息不被窃取,不被滥用。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又是运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锻炼人、发现人、培养人、提拔人。对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也要有从业操守上的要求,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4.利用创新

第9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

――彼得・杜拉克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脊梁,制造业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当中国加入WTO,当中国走进世界,华普汽车董事长徐刚先生曾这么形容过他、他的公司以及中国整个制造业面临的世界形势:“中国制造业包括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制造业来说,不是与狼共舞的时代,是生存的问题,我像一只小兔子指望着进入这个花园就能吃到青青的青草,但是现在毫不容易进去抬头一看全都是豺狼虎豹,所以这时候面临的是怎样生存,在这种状况下,解决的惟一出路在于创新,在于怎样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求生存,谋发展。”

理解自主创新中的“自主”

中国制造业进行自主创新必须明确什么是“自主”。徐刚先生认为“自主”首先是一种体系化的能量,有着四方面的含义:1,要有自主品牌,以及对品牌的发展、定位和后续的一系列的规划具有自。2,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也就是技术创新,掌握制造产品的核心技术,这是自主最关键的环节。3,要有一套把好的图纸转化成好的成品中间的一套完整的自主生产,或者自主制造的体系,也就是制造业的配套工业、质量过程控制、员工的素质等等,如果没有好的员工,好的体系,是组装不出好的产品的。4,要有自主论证的能力,如果不能掌握标准,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标准,是不可能提升自主能力的。而在这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慢慢的拿所谓的很先进的标准体系来影响、限制中国的自主企业发展是一种趋势。“这四个方面代表了自主的能力,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到提升,都创新,都发展,才能真正的提升中国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它的制造能力。”徐刚先生说。

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先生也说到了关于自主的理解。首先,自主有自己创新战略和体系,并且有持续的坚持和推进。比如海信不仅有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而且有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形成的系列文件、规范和流程就把海信的技术创新从最基础的层面,从原始性创新到集成创新一直到产业拓展方面做了积极的规范。其次,所谓的自主创新,所谓的自主并不排斥合作,而合作、引进贵在自主,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发展,而不是一味让别人来做,否则就不是一个自主品牌。

徐刚先生和郭庆存先生关于自主的阐述,都在强调中国制造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的创新发展,自主创新中的自主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改革至关重要,不光要创新,更要把创新的东西完全发展成自己的。

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

“关于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有些人认为某些行业不需要去做创新,比如OEM,比如做外包等行业,用别人的创造进行加工制作就能赚钱。但是真正的中国自主品牌的创造业如果离开自己的创造的话,在今天已经到了寸步难行的程度,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区间。在今天音视听产业、数字电视产业、互联网产业,很多标准加专利所构成的垄断已经使得在这个产业领域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家们已近寝食难安。在CRT这种显像管的领域在某外国公司还有500个专利在垄断着,数字电视的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今天非常火爆的手机产业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甚至不上一个,它的相关的核心技术也不在我们中国制造业手里。在中国制造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充其量只是一个组装业,很难说把命脉掌握在手里的制造业,所以目前这种情况,从这些基本的现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个坎,如果不走过,后面的道路将更加艰辛,当然我们国内开的新领域另当别论,而在国外布满了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国的企业如果不奋起创造自己的一条路,后面的道路将更加艰难”。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先生这么形容我国的制造业急需进行技术创新,“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虽然是最难的,特别是核心技术突破是最困难的,但是最有价值的。”

海信人用行动和成果证明了技术创新为海信带来的巨大回报。从变频空调到平板电视,技术海信没有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策略,但每一次技术创新却成为其最好的营销武器,海信坚持了独特的以技术驱动市场的营销模式。2005年,由海信自主研发的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顺利通过鉴定,一举突破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一直缺芯的产业瓶颈,为海信电视向平板电视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海信用技术创新创造了海信广阔的市场。

海信科技创新技术的领头人郭庆存先生关于中国的制造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认识也许会给我国制造业的企业家们一些启发。

郭先生认为,要形成这么一个认识,在所有的各式各样的创新里面,只有技术创新的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垄断程度越高,排他性越强,因此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他给权利人带来的利益就越大。今天有很多企业不生产,它不造产品,但是他凭借他的专利费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在今天的美国、欧洲这样的公司它就叫专利许可公司,就是卖专利,卖标准。因此,在创新中,尤其是技术创新可以有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应该是最最重要的。通过自主创新海信取得了收益,海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海信在数字音视频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这个领域已经取得突破,这个突破就为海信后续产业领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自主创新当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和其他方面的创新相比,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重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也应该不一样。在发展到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技术创新的选择,技术创新的课题的选择,方向的选择,层次的选择是不同的,企业的初始阶段商业模式很重要,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竞争很激烈的产业里面想取得高利润的话,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海信认为这个阶段已经来临,必须要做技术创新。

技术海信有着自己的研发规划和创新体系,在创新体系里面,海信的研究开发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事关键性、共性、和核心技术的开发,旨在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个层面,是多做下作,面向以产品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第三个层面,海信搭建了一个共事的公共开发的平台和基地;第四个层面,海信还有群众性的参与活动。海信与山东大学创造了海信研究院,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的模式和组织结构。海信手下的子公司有合资公司的也是从合资公司中提升自己产品的品位和质量,提升对技术的把握能力。

技术创新为海信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可是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还不是很具备那么强大的

经济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国外公司进行技术竞赛,我国整个制造业显然还不具备那么强大的能力。

自主创新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被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吴瑜章总裁认为是自主创新中最关键的模式。

吴瑜章总裁为我们列举了韩日制造业在引进消化再吸收方面的创新,值得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深思。

“这些年韩日发展非常快,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创新,在不断走这样的轮回,韩国这几年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痛定思痛以后走的是很快的,这样走的结果就是说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大幅度的消化吸收,使得国内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同时看一下韩日投入的模式,技术引进花一块钱的时候,消化吸收花七块钱,同样引进一元钱的东西,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花费是10块。看一下中国的情况,我们消化吸收只花费七分钱。

确实,引进消化再吸收的问题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郭庆存先生关于自主的理解相得益彰,所谓的自主创新、自主并不排斥合作,而合作、引进贵在自主。引进消化再吸收,把别人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既相对节省了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代价,又能使中国的制造业掌握先进的技术。当然,我们所说到引进消化再吸收,并不是说企业可以放下自主研发的“担子”,只是在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情况下,通过此道路帮助企业加快对新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进程,而我们贵在坚持的还是要自主,要消化了,吸收了,而形成我们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形成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

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如何掌握技术,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从核心能力到核心产品到终端产品,都是为了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但是我国制造业还要有关于商业模式(商业价值观)的创新,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也是非常关键的。

自主创新中的商业模式思考

“我认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在一种全球视野之下重新审视我们过去二十年的商业竞争模式以及我们的商业价值观。”为企业家摇旗呐喊的《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主编牛文文先生提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牛文文主编谈到了中国制造业的二十年,他认为中国制造业要走向下个辉煌的阶段商业模式要创新。

对于国际比较来说,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第一非常了解中国客户的消费需求、了解市场,并且掌握市场导向,第二成本控制的厉害,成本低。而中国的制造业导向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穷人的需求,以低价满足穷人的需求。

牛主编谈到了中国的资本成本,低成本问题很令人深思,“大家都认为中国是低成本国家,其实我们不低,只是有些成本没有去付费,成本你不需要付的?出来混迟早要还,制造业拿了这么多土地需要社会来还吗,尤其是用到一些最基本的原材料,由于垄断价格很低,还有水电,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你付出巨大代价的,你这个成本都是有价的。供应链其他关系被压榨了,工人员工有非常大的危机,中国有民工荒,下一步消费水平提高了以后,我们是不是能够在老龄化到来之前就能致富,这是一个全球观的问题,如果我们劳动力供应没有那么强的话,今天制造业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其他的股东、政府、供应商员工都被压榨,只满足了温饱时期的穷人的基本的消费品需求,这样的商业伦理,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可能需要创新”。吴瑜章总裁也谈到了中国的“低”成本与自主创新的问题,“中国前些年企业的日子太好过,钱随手可以拿来,汽车可以卖到比全球市场贵得很多,还有好多人买,他连引进吸收都不做,更别说创新了。”

中国的制造业更多满足的是穷人的需求,中国制造业用所谓的“低”成本打入市场,而当需求满足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却只能面临尴尬的处境,实在是有些令人感到难过。而更令我们难过的可能是,当我们压榨了我们别的商业环境来换取广阔的市场时,却只能是“便宜货”“地摊货”,还要时不时得被打上“反倾销”的帽子,这样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商业价值观,的确是我国制造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改变的。

另外中国的制造业关键还需要加速各个程序上的创新,例如渠道创新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至关紧要。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根本产业,以往中国制造业低的人工成本会发挥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成功的根本所在。但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必须转型,唯一能走得路就是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维护企业的稳定,以自主创新进行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后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过四大发明这样的创造,但是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凝重的话题。而在一个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崛起,中国人要站起来,没有创新能力,恐怕是很难如愿以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一个企业的创新精神,培养一代人的创新精神,这的确是我们入世后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教我们的下一代干什么,我们这种体制,这种文化,这种观念能不能催人奋进。我们中国人只有在自强不息当中培植提升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

美国科技的领先,使美国成为世界生产力成长速度最快、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也成为互联网时代工业国的价值核心。它输出最新的科技,也进口全世界货币,美元因而成为全球投资人最佳投资工具,各国必备的避险武器;它输出纽约和好莱坞的生活价值,也进口世界最厉害的人才,把美国的创新能力磨得更尖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