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渔业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市场分析

第1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本文

>>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与改革历程研究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问题探析 中国民航运输市场季节性特征分析 竞争与规制:我国民航运输业市场化规制改革研究 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 关于渐进决策模型视角下的中国民航运输放松管制政策 对我国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思考 中国民航与高速铁路竞争分析 基于TCT/PAT的民航运输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空中客车中国民航市场预测 兰世立:28架飞机“豪赌”中国民航市场 中国民航业规制效果的实证分析 中国民航业的垄断规制分析 中国民航发展与未来浅析 中国民航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航业发展与改革 浅谈中国民航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中国民航业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民航运输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民航运输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中国民航运输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北京100101;2.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北京100740

本文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06―07―20;[修订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胡瑞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运输与物流系讲师,博士生,E-mail:huruijuan@u.he.edu.cn或huruijuan@yahoo.COB;匡林,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副处长;王晓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任,副教授。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民航的管制制度变迁,并运用多项指标,比较全面地归纳了中国民航运输业市场化发展以来的业绩表现;运用1991―2004年间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产业的年度总体数据,对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结构、要素利用率、管制制度等变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中国民航运输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70―08

1 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中国民航业放松管制或市场自由化已成为公众热门话题,但从学术角度展开严密论证的文章却不多。国内代表性研究包括:连海霞(2003)运用传统产业经济的“结构一竞争一绩效”(structure-comrpet.ition―performance,SCP)框架,通过赫芬达尔指数――赫胥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和前8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认为民航直属企业垄断性增强与民航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并存于现实之中;李眺(2002)运用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讨论了中国民航是否应放松管制的问题,认为中国民航不属于可竞争性市场,不应放松管制。外国研究包括:勒(Le,1997)讨论了中国民航产业的政府管制制度变迁;张和陈(Zhang andChen,2003)讨论了中国天空开放问题。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管制制度的描述上。此外,王爱民(2002)对中国民航业的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态势、管制制度的变迁发展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文计算了航空公司的市场份额和HHI指标,分析了中国民航的重组,并借助航线数据对中国民航的盈利率做了实证分析。杨秀云(2003)引用1992―2001年间数据,计算出中国民航业CR4、CR8、HI等指标,运用囚徒博弈理论对中国民航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对中国民航产业结构研究较为深入,但未能对产业组织、盈利率、管制制度变迁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分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论证的解释力。

本文在全面回顾中国民航管制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民航现行管制措施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运用1991―2004年各年度数据,既计算了产业的集中度指数,且进行了OLS回归分析,进而从产业层面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民航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运行绩效之间的联系。

2 中国民航管制政策回顾与分析

2.1 独家垄断

1953―1984年间,中国民航由直属于中国民航总局的一家国有航空公司独家经营,全行业由财政补贴,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配给式服务,产业规模很小。例如,1978年,全民航客运总量仅为231万人次,其中,国际客运仅有11万人次。

2.2 市场化改革与政企分离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航业也启动了市场化改革,以期减少财政补贴和亏损。1984年年底,民航总局向国务院递交《关于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1987年1月获得批准。依据报告,民航总局实行了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职能剥离,仅行使行业管理、审批等行政权限。

2.3 市场进入放松与市场重组

自1984年起,一批新航空公司获准进入民航市场。到1998年,共有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10家、地方航空公司24家,市场竞争也相应加剧,并在当年出现了中国民航总体上此前从未有过的亏损。民航总局认为,行业结构不合理、航空公司规模过小、数量过多是其重要原因。基于此,民航总局开始鼓励航空公司之间进行兼并和重组,并指导完成了几起兼并联合。2002年1月,《民航体系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颁布,对其直属的10家航空公司和部分加盟的地方航空公司进行重组,形成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三大航空运输公司以及三大航空供应集团。

上述重组,加上地方“龙头”海南航空集团公司对地方航空公司的兼并,使得民航市场形成了中航、南航、东航、海航4大巨头,其市场份额2004年已接近90%,其余市场份额由6家小型地方航空公司所有。而这6航空公司亦在酝酿兼并联合,第5大航空集团的生成与正式运营指日可待。此外,航空公司之间还通过互相参股,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深圳航空公司由国际航空公司持有49%股份;四川航空公司由南航、上海航空、山东航空等参股,其中南航持股39%。

2.4 价格管制放松与调整

1992年之前,票价完全由政府(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调控。由于运力不足,票价相对较低。随着市场进入管制的放松、航空公司的增加,价格管制逐步放松。1992年,民航总局首次允许国内39条航线使用折扣票;1996年,国内航线实行票价幅度管理。管制由严至松的过程,也是民航市场相对活跃的时期。独立经营的航空公司达到创纪录的34家,运力不断扩大甚至过剩。因此,票价管制松动之后,销价竞争此起彼伏,加之监管乏力,全行业利润遭受损失。1995年,24家航空公司中有15家亏损,有些小型航空公司甚至连年亏损。1997年,更为灵活的“一种票价,多种折扣”政策颁布,航空公司可根据航线需求和季节,自主实行最高60%的折扣。为减少票价管制放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998年,民航总局调整了票价幅度。然而,1998年行业首次出现亏损,促使民航总局1999年放弃了这一灵活的票价政策。但迫于人世压力,2000年,民航总局在新星联盟海南联营航线上首次推行票价市场化试点,再次允许对旅游团实行折扣票,并于两年后放开所有航线上对旅游团队的折扣票。2004年,民航总局、发改委联合颁布《民航票价改革方案》,给予航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折扣范围,可在基础票价(每吨公里0.75元)的55%一125%之间浮动,并对垄断定价行为施加了限制。

3 中国民航市场结构与运行绩效概况(1978―2005)

3.1 产出水平:总运输周转量、旅客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货运量

图1 总运输周转量、图2 客运输周转量、图3 货动周转量

图4 客运量、图5 货运量

如图1―5所示,中国民航以运量计量的总产出水平在这一期间迅速上升。这也说明,全社会从民 航产业发展中享受到的福利在快速上升。

3.2 总平均载运率、平均客座率、国内航线客座率、国际航线客座率

除总产出外,载运比率和客座率也是衡量民航运输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载运比率是航空公司飞机上平均载运的收费总吨公里数与飞机上可用吨公里数之比。客座率则是航空公司运载的付费旅客总人数与飞机的可用客座数之比。

从需求看,载运比率尤其是客座率成为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载运率越低,服务的可获得性愈高,质量愈高。但从供给看,载运率愈低,浪费运力愈多,获利能力愈低。图6―11显示,中国民航的总平均载运比率和客座率始终在不断波动中。总体看,呈现下降趋势。1993年之前,国内航班基本处于“购票难”状况。1993年,客座率平均为76.6%。此后,这一状况开始缓解。随着民航企业和运力(飞机数量)迅速增加,产业供需状况开始滑向另一极端。总平均载运比率和客座率、国内航线载运比率和客座率均在1998―1999年达到最低点。此后,通过宏观调控,该比率又开始上升。2004年年底,平均客座率达69.6%,比2003年高5%,行业总利润达86.9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种不均衡情况:一是国内国际航线供需状况的相反变化。国内航线的平均载运比率和客座率均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反观国际航线,则呈现相反趋势。二是客运与货运供求状况的相反变化。这一点虽在图中没有直接显示,但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相应年份的客座率都要高于总平均载运比率。这说明,货运载运比率要远低于客运。然而,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平均载运比率与客座率比率相当,一方面是客座率下降,另一方面,货运载货量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图6 总平均载运比率、图7 国内航线载运率、图8 国际航线载运率

图9 平均客座率、图10 国内航线客座率、图11 国际航线客座率

图12 旅客平均旅行距离、图13 平均货物运距

3.3 旅客平均旅行距离、平均货物运距

首先,位移本身是民航的一种产出,运距上升可视为产出增加的一个方面。其次,平均运距上升,在一定范围内可带来平均成本下降,即产出效率上升。

3.4 名义收益率、真实收益率、业务收入水平、运输收入水平

名义收益率是运输总收入除以相应年份的总运输周转量。真实收益率则是名义收益率除以相应的消费价格指数后的值。可以看到,名义收益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在1997年到达最高点,此后又开始下降。而真实收益率则从1994年即开始下降,2001年后开始上升。名义相对票价水平是名义收益率(票价水平)与当年人均GDP之比。真实相对票价水平是真实收益率与当年真实人均GDP之比。所有真实数据是名义数据除以当年的消费价格总指数(1978=1)后获得。相对票价可用来衡量居民对民航票价的负担能力。国内有民航学者认为,中国民航的相对票价水平在世界范围相比仍然较高(李晓金、邓戟,2004)。从图16和图17可以看到,民航相对票价水平虽有所波动,但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民航产品正向平民化迈进。

图14 名义收益率、图15 真实收益率、图16名相对票价水平、图17 真实相对票价水平、图18、运输总收入、图19业务总收入

3.5 业务总成本、单位吨公里业务成本、业务毛利润

业务总收入和运输总收入则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民航业产出。业务总成本是民航业主营业务(含运输业务和其他业务)发生的所有成本。业务毛利润是业务总收入扣除业务成本之后的余额。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业务利润并非民航总局每年对外公布的利润总额。因此,在民航总局宣布亏损的1998年,业务毛利润仍处于较高点。总体看,中国民航业务毛利润极不稳定,2001年出现负值,但合并后毛利润增长很快。

3.6 飞机小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民航业界人士认为,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利用率普遍低于世界民航业平均水平。飞机大量增加和利用率大幅下降,是导致中国民航票价水平居高的主要原因。然而,从图中看,飞机的小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保持较大幅度的上升。

3.7 市场集中度

赫芬达尔一赫胥曼指数(HHI),是根据1991―2004年间,中国民航国内市场各主要航空公司按年运输总周转量(收入吨公里)计算的市场份额乘以100后的平方数加总而得。4厂商集中率(cR4),是将市场上最大的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加总得出。这两个指标都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沿用SCP路线)用来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相比而言,HHI比CR4对市场结构的刻画更为准确。正因为此,美国和欧盟反垄断执法相继放弃CR4和CR2(类似CR4,市场上最大的两家企业市场份额之和),而改用HHI作为市场结构衡量指标。运营企业个数即当年市场上正式运营的航空企业的个数。笔者分别计算了总体市场和客运市场的这3个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和企业个数是笔者根据兼并联合后的航空集团重新计算统计的。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笔者只计算了1990年之后民航市场的总体集中度指标。此处的企业并非按照统计资料上单独统计的企业来计算,而是从产业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界定企业,考虑到联合兼并会影响单独统计的企业在定价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行为,因此,这里的企业是按照企业集团来界定的。例如,笔者发现,2002年合并之后,中国民航运输市场上真正相互竞争的独立企业仅有10家。可以看出,2002年民航总局指导的合并对市场结构改变巨大。合并后的总体市场的HHI超过2400(2003年为2407),CR4几乎达到90%(2003年为89.67%),客运市场的HHI超过2200(2003年为2271),CR4也接近90(2003年为87.88)。布雷斯顿(Borenstein,1992)对美国国内民航客运市场1977年到1990年进行了测算,美国国内民航客运市场的4厂商集中度从1977年放松管制前夕的56.2%上升到了放松管制后的61.5%,HHI从1060上升为1210。可以发现,中国民航市场结构的变迁与美国国内民航市场存在某些相似点,即市场都经历了市场集中度相对下降之后又上升的阶段。

2005年,中国民航市场再次松动,民航总局相继批准4家民营航空公司进入市场。但由于相关数据尚未公布,无法对民营航空公司进入对总体市场的影响加以分析。

图20 业务总成本、图21 单位吨公里业务成本、图22 业务毛利润

图23 飞机小时利用率、图24劳动生产率

图25 总体市场HHI、图26 总体市场CR4、图27 总体市场企业个数

图28 客运市场HHI、图29 客运市场CR4、图30 客运市场企业个数

4 中国民航总体市场的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对中国民航产业发展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描述。以往关于中国民航市场的分析通常就此止步。本文根据上述数据,运用定量处理方法,通过OLS建立了关于中国民航产业市场的实证分析模型,对中国民航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演变做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民航市场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4.1 变量及数据说明

在分析中,本文使用的主要指标及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为了对中国民航产业的总体市场结构发展演变进行说明,笔者选取9个变量,进行不同的回归分析。

国外许多民航市场研究者(Borenstein,1992; Morrison and Winston,1990等)选取名义收益率来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本文也选用该变量作为回归中的被解释变量。该变量是用中国民航运输总收入除以收入吨公里数,也即航空公司从旅客和货主那里收取的实际运费总额除以航空公司出售的运输产品总数,可反映旅客或货主为每单位(吨公里)运输产品实际承担的运费率,该收益率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竞争程度。

之后,笔者选取了4类解释变量:第一,平均载运比率。该指标主要反映航空公司运载能力的利用率,同时也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国外研究还用该指标反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认为载运比率过高(70%以上),意味着乘客不能乘坐自己理想的航班的概率上升,也即服务质量下降。因此,该指标对平均收益的影响结果很难清楚预见;第二,劳动生产率和飞机利用率。这两个指标是航空公司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的衡量指标。前文提到,民航业界认为,要素利用效率,尤其是飞机小时利用率会影响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收益率或市场费率水平;第三,市场集中度指数HHI和4厂商市场集中度指数CR4。具体计算公式如表中注释所示;第四,用来表示政策变化的两个哑变量。首先,考虑到中国民航的票价改革始于1992年,在此之前,航空公司完全没有定价权,为了考察此次改革对市场的影响,笔者设立了一个“1992年价格管制变量”,1992年之前取值为1,以后年份取值为0。此外,如前文所述,2002年10月中国民航总局对所属的航空集团进行了重组,通过兼并联合组建了3大航空运输集团,同期,非民航总局所属的海南航空集团也从2002年年底开始统一运营。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民航整体市场从2003年开始按照4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两家地方及航空公司的模式运营。按照产业组织的一般理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很可能对费率水平有所影响。模型中进一步设立了一个哑变量“2002合并变量”,对2003年和2004年取值为1,其余年份取值为0。

4.2 OLS回归结果

鉴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计算之前,笔者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原始数据都不平稳。因此,笔者进一步对所有变量进行了一次差分,经检验确认数据平稳后,建立了4个不同的OLS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4.3 回归结果分析

首先,从4个回归模型的结果看,变量的系数一致性程度相当高,回归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力都比较强。在模型一和模型二中,笔者分别使用HHI和CR4作为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包括了前文提到的7个其他解释变量。除“1992年价格管制”变量外,其他解释变量在统计上都高度显著(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在模型三和模型四中,笔者剔除了“1992年价格管制”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力受到的影响很小,剩下的变量统计显著性仍然很高,加上样本数据经差分后剔除了趋势和滞后的影响。因此,用这4个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的可信性比较好。

回归结果说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载运比率与中国民航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这与中国民航市场的现实情况十分相符。观察中国民航的发展过程,自民航总局限制地允许航空公司自主定价之后,屡次爆发低价竞争。其背后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运力增长快于需求增长,载运比率正是衡量供需比率的重要指标。

第二,产业平均要素投入利用率的提高,可导致市场平均票价的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些要素投人利用率提高,往往会带来平均成本下降,这与中国民航产业所处的发展初级阶段也是相吻合的。行业的平均成本下降时,在存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会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导致行业平均收益率下降也就容易解释了。

第三,中国民航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数与行业平均收益率(市场价格)水平之间呈现反向变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市场的HHI和CR4反映的市场集中度的上升,都可能导致行业平均收益率(市场价格)水平下降。这与一般产业竞争理论的结论恰恰相反。传统产业组织研究认为,市场集中度上升有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上升。

西方学者(Bailey,1981;Morrison,Winston,1990等)在对民航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与价格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有别于一般产业组织理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航空运输市场票价,不仅取决于已进入航空市场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取决于将要进入的企业,或在位者认为的潜在威胁者的数量。

本文虽没有对潜在威胁者对票价的真实影响进行分析,但由于分析的是中国民航整体市场,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所有包括在回归中的数据是从当时在民航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计算得来的,而这些企业中每一个对于其他航空公司都可能有两重身份,即直接竞争者和潜在威胁者。因此,这里的市场集中度指数也包含了潜在威胁者的影响。

笔者认为,解释这一结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民航市场上产品的高度同质性。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手段单一化。只要市场上存在一个以上的企业,就可能导致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这正是中国民航市场的真实写照。高市场份额并不能保证企业可以控制市场票价,消费者会根据票价来选择航空公司,只要存在一个威胁者,市场就难以形成高票价。因此,市场集中度指标与票价反向相关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民航总局屡次“禁折令”阻止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票价竞争,也进一步说明中国民航市场产品的高度同质性。

第四,2002年由民航总局主导的民航重组,对平均收益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点似乎与前一点有一定矛盾。

然而,重组给整个民航市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市场集中度上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重组,各航空集团企业的航线结构和运力结构更加合理,这往往伴随着载运比率的提高等多重效应,多种不同效应的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平均收益率的正向变化。

由于“1992年价格管制”变量不显著,本文无法根据这两个模型对该变量做出更多的解释。可以认为,1992年民航总局有限制地允许航空公司自主定价的政策,并未对市场价格造成更多的影响。

5 结论

中国航空业从政府独家经营到企业市场化经营,从严格管制到放松管制,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服务绩效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期间,中国民航的整体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传统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绩效的理论在中国民航市场上是否契合?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1991―2004年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严格统计处理的数据保证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国民航市场上用平均收益率衡量的市场价格变量与载运比率、劳动生产率、飞机利用率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符合理论假设,与市场现状一致。然而,市场价格与集中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却与传统理论假设相左。本文认为,这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中国民航市场属可竞争市场;二是中国民航产品高度同质性。模型结果还对民航总局的两个政策变量进行了解释,发现,2002年航空公司合并对市场结构以及价格都有重大影响,而1992年有限制地放开价格管制对市场影响并不显著。

第2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拉萨;酒店业;市场分析;预测

自治区首府拉萨,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其城区坐落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谷地,主城区位于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城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30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5%。拉萨以厚重的文化底蕴、神秘的宗教仪轨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其成为著名旅游城市。据《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全年自治区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58.4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1.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拉萨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首府拉萨市接待游客650.83万人次,占全区60%强,全年旅游总收入65.48亿元,占全区近52%。拉萨一市在全区旅游的重要地位一目了然。拉萨旅游业近年来的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青藏铁路、地区机场等进出立体式交通方式顺利构建并健康运营,“游”在过去对于内地游客来说是高端旅游市场的格局也将被改写。据拉萨市旅游局预测:拉萨市2016年末将实现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300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4亿元。如此巨大的旅游扩容市场为拉萨的酒店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拉萨酒店业现状分析

1.拉萨酒店业的规模数量。对拉萨目前现有的酒店的调查显示(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以下没有特别说明,均以此为时限),目前拉萨有五星级(准五星)酒店5家;四星级(准四星)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27家;二星级及以下涉外宾馆、社会旅馆达381家,共计427家。

2.拉萨酒店的星级布局。根据对拉萨酒店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及以下涉外宾馆、社会旅馆比例分布格局分别为1.2%、3.3%、6.3%、89.2%,此点将目前还是以中低档次酒店、旅馆接待为主的格局表露无疑。在某些特殊接待时点,住宿接待容量能否保障也值得商榷。

拉萨酒店星级布局详见下表:

其饼状分布图如下:

3.拉萨酒店的区位分布。瑞吉五星级度假大酒店位于拉萨市政府原驻地,江苏路东段。其坐南朝北,与拉萨市委和自治区教育厅互面而立;雅鲁藏布五星级大酒店位于江苏路东段,拉萨市东郊;其他五星级酒店散布于拉萨市老城区周边。老牌四星级酒店拉萨饭店位于拉萨西郊民族路与北京路交叉处,拉萨老城区中及城东区域基本无四星级酒店分布。三星级酒店分布较为分散,城东、城中和城西均有布局。二星级及以下涉外宾馆和社会旅馆主要集中于以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为中心的拉萨老城区周边。由上可见:不同档次酒店在拉萨不同城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

4.拉萨酒店业的经营状况。(1)调查数据表明,拉萨酒店业的入住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拉萨的旅游淡旺季相契合,旅游旺季时的平均入住率为80%,而淡季时平均不足15%。青藏铁路、地区机场等进出立体式交通方式顺利构建并健康运营,使得入藏旅游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积蓄已久的国内游客游呈现“井喷”之势。每年7月到10月之间,不管是拉萨星级酒店、还是社会旅馆的入住率均高达95%以上。并且一向被视为淡季的冬季旅游亦有解冻的迹象。(2)调查数据还显示,酒店位置和交通状况对于入住率有着较大影响。拉萨现有市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30万。遵照“东延西扩,跨河发展”建设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见:以2013年为起限,在五年时间内,拉萨市的城区格局及城区组团将会有较大改变。目前,拉萨市的酒店布局呈现明显的“三点一线”格局。所谓“三点”,即以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为中心进行布局;而“一线”,则是以拉萨市北京路为贯穿主干道进行分布。布局于这些区位的酒店,要么依托拉萨旧城区,紧邻世界文化遗产;要么毗邻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占尽地利之势。所以位于布达拉宫或大昭寺附近的酒店旅游淡旺季节入住率均高于同等规格的竞争对手。(3)特色藏式酒店的淡旺季节入住率要高于低档次宾馆、社会旅馆的入住率。但在此档次中仍有因区位、经营管理因素所带来的个体差异。

二、拉萨酒店业客源特征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拉萨酒店接待的客户主要是以来藏旅游客人为主,占入住客人的90%有余,其中团队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本地客人,占入住客人的不足10%,主要是会议和培训,这表明拉萨目前酒店的经营对象主要是针对国内团队和境内外的旅行散客。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其一:2010年以来,以商务洽谈、参加会议、单位培训等为目的的本地消费有增长之势;其二:自治区和拉萨市的公务会议和培训主要集中于两家星级饭店,这就提醒酒店从业者,如何为这些潜在客户提供更好的商务和会议条件从而在旅游淡季寻找利润增长点而努力。对于酒店的入住选择,从普通游客角度分析,一般来讲,作为旅游观光者其选择入住酒店都希望:一是酒店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出行便利;二是价位适中;三是购物方便。按照这样的标准,老城区酒店就是首选。而对于来藏商务人士的下榻选择,一般都是选择交通便利、环境清幽,附近有银行、邮政等公共服务机构的酒店。

三、拉萨酒店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个酒店行业管理不太规范,价格制定比较混乱。虽然自治区和拉萨市物价部门有相应的价格制订指导文件和规章,并且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施行价格制订备案制度,但在价格的制定上各个酒店还是根据自己的星级标准和经营状况来制定服务价格的,对于政策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由于整个市场价格的制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定价,使得酒店之间往往通过“价格”这一因素来以吸引客人,不可避免地展开价格战,其结果就是使得整个拉萨酒店业的平均利润缩水,这种现象在旅游淡季表现得尤为突出。(2)硬件设施滞后。部分酒店客房在设计和装修布置上未能真正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有些星级客房内部设备已经相当陈旧,设备的配置档次不够,不够精致。(3)软件服务亟待提高。拉萨酒店业界在就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所提供的酒店产品偏于大众化,服务的项目也过于统一和单一,没有真正考虑不同客户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和多元化需求,而整个酒店的管理服务也很少体现出客人主体定制化的趋势。(4)酒店现代营销力度不够。拉萨某些酒店管理者在经营服务方面思维过于保守,缺少创新意识。这种经营服务之道使得酒店在客人更深层次需求方面开发不够,而在酒店的营销以及消费理念的引导方面工作做得较少,这样的结果使得自陷牢笼,自缚手脚。

四、拉萨酒店业的发展趋势

青藏铁路2006年通车特别是地区机场等进出立体式交通方式顺利构建后,游对于国内游客属于高端市场的格局将被彻底打破。国内客人进藏旅游将会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进藏游客数量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在高峰位运行。拉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一般是进藏旅游的第一站,这对于拉萨的酒店业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1)拉萨酒店业界硬件设施的建设已经出现并将维持一个高峰周期,并以豪华、舒适型建设为主。我们来看一组2011年到2016年旅游实际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并结合自治区旅游局对未来若干年旅游接待的预测数据,看一下发展趋势:

趋势图如下:

如图所示:入藏旅游人数在进藏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后,将会呈现一个迅猛的增长势头,到2015年,境内外游客入藏旅游就要达到1500万人次。目前拉萨市所有的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合计所有的接待床位才30000余张,接待压力非常大。所以拉萨酒店业界的硬件设施建设将会掀起并持续处于高峰状态。(2)酒店业的扩张必然带来设施设备采购、内部装修需求上涨。新建酒店与原有酒店的翻修升级,必然导致与酒店业相关的产品需求交易增加。这也为拉萨市的酒店或酒店集团的多角化经营提供转型机遇。(3)科技的发展及其在酒店管理方面的大规模运用将会更加强调以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的酒店业务。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就能为客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有效的避免“酒店产品,千店一面”模式。(4)拉萨酒店业界的合作将会出现高峰,酒店间的收购兼并顺理成章,拉萨旗舰酒店集团呼之欲出。酒店业未来的趋势是单体乏个性饭店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理性竞争、专业化经营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实现酒店与酒店之间的联合,走合作、参股、托管的连锁化经营模式将是拉萨酒店业的必然出路。(5)注重各自特色的同时,营造酒店“家”的氛围也将会成为共识。拉萨地处高原,客人甫抵,个体差异,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从游客消费心理角度出发,不论酒店如何更新硬件设施,改进服务,关键一点是饭店要像个家,需要服务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心服务,更具有家庭温馨的氛围和环境。(6)拉萨酒店的营销会更加注重品牌效应。现在的酒店业发展形势已经说明,酒店业在不断的细化市场,千方百计的为客人提供特色服务。所以,酒店在注重产品营销的同时,更要注重酒店整体品牌的营销,在消费者中树立新形象,然后逐渐巩固并不断加强,力求事半功倍。

在未来可预见的若干年中,拉萨旅游业发展速度将会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意识的加强,国内游和入境游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届时,拉萨酒店业将会出现更大的市场空间,酒店产品的呈现形式也将会出现多元化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百科全书[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5:36~42

第3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物流;统筹一、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概念

1.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自由地同别人交换产品,以获取共同的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也指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目标,包括市场调查研究、目标市场甄选、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与市场产品推广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

2.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皆指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质实体的物理运动,它由一系列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活动构成,包括基本的运输、储存、统一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及信息处理管理等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拿最低的成本投入,通过运输、仓储、配送等,实现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商品消费地的转化交流。

二、营销与物流的关联

1.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区别

首先,因为在市场营销和物流绩效评价层面的差异,一般会由此产生一些必要或者不必要的冲突。营销部门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不断变化,采取扩大销售量和销售面的方式,希望不断以小批量的方式,多次生产,但由此会产生更高的运输成本投入。他们要采取的订单处理系统,可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但增加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成本。

其次,企业的产品可以出售,获取利润,市场营销手段是关键因素。物流是企业管理性的经营工作,让我们在正确的地方,以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不断控制成本,那么物流便成为关键因素。营销人员为主性的工作主要是与外部客户不断接触,了解市场中客户的需求,根据政策制度,制定销售计划。而物流管理人员与供应商和内部组织会有更多的接触,营销管理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广告、促销活动、特价、打折、给予买赠等方式来销售更多的产品,增加市场占有量,与物流管理工作更多地考虑市场供应,满足物品交易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保证供应效率。

2.市场营销对物流的影响

二者相互影响,应该共同促进。首先,在材料采购的决策时,企业需要从研究市场营销的视角,包括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技术规范、设施设备状况、企业信用市场调查,不断建立完善供应商的档案,规范管理供应商。充分采集市场相关信息,了解动态的材料价格,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为掌握在采购过程中的主动性,降低采购产生的成本。销售和客户服务的项目人员一般在市场的前沿,对市场发出的信息最敏感,这就需要物流管理相关人员收集产品及相关产品需求的相关意见,并反馈给市场部,并提品战略的制定的可靠依据。

其次,在产品成熟期,企业一般情况下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如果出现经济发展的衰退,这些材料非常有可能因为生产计划的不断积压。因此,产品的开发策略和生产管理计划,与库存控制产生有效结合。为响应采购计划的编制要求,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尽量压缩库存物资,避免库存积压。此外,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也应以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设计、配送路线合理的经济选择。

3.物流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首先,物流是构成市场营销的重要要素。以消费者需求为关键因素的市场营销,需要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程序,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进而获取利益,因此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对营销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物流是整个企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方面,物流可以不断调整生产加工、销售与库存之间的比例,产、供、销的节奏也可以通过物流管控来解决。另一方面,商品的整个销售过程中,从工厂到供应商再到客户,这一系列的物质运动最终都会归结到物流管理的环节,从而能够快速及时的把握商品的运动,进而调整市场营销的活动。

其次,物流为市场需求创造途径。商品从生产企业到达消费者必然要经过物流,目前物流管理以及价格设计成为企业产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现代市场营销工作中起着不可预估的作用。一个企业如果物流管理跟不上,必然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整个企业的利润。相反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服务、运送速度、降低物流价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总结

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相互关联影响,产生相互作用。企业的运作管理过程,由于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工作的脱节,造成产品的销量受限制,投资得不到回报,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策略出发,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之间的交流合作。从现有企业的整理利益价值出发,使两者相互协调,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才能使企业获得有效的投资回报率,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谢如鹤.论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J].商业研究,2007.

[2]曹丽娟,杨路明.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J].中外物流,2006.

[3]沈祖志.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一、文秘英语的行业市场分析

(一)行业竞争力

全世界目前有160余种职业,文秘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需求数排在第三位。岗位与应聘人数比例是1:6,因此今后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成为民营企业秘书需求的主要类型。岗位需求量与应聘者数量比例越来越大,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大。

如此大需求量的人员输出就导致了两种片面性的发展愈演愈烈,一是专业的文秘行业人员英语水平相对弱势,另一方面则是英语类专业人才对文秘知识的掌握量不足。而这种片面性的发展更是突出了文秘英语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对文秘英语这一课程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外向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掌握文秘知识和技能,顺利从事文秘日常工作和行政管理事务,仅仅是基础性工作职能,行业英语更是基础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市场格局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减,而外资企业、民办企业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增。不同行业岗位间对于英语类文秘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不可比较的,经过前期调查发现,生活用品类、食品酒水类和建筑类的大型外贸企业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量高居不下。这就证明了文秘英语类人才的输出方向并不单一,且存在多样性发展空间。但市场大格局显示,对各小语种的需求逐年上升。对于小语种专业人才而言,英语是必修技能,这对英语类文秘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英语类文秘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必须高过人均水平线。

(三)职业能力

现代的英语文秘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秘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文秘英语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对各方面技能要求很高。对文秘英语人才而言,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字功底,能够运用不同手段进行英语沟通。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业务能力及相关能力。文秘英语的核心业务能力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会议组织、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协调工作、文件档案管理、接待工作和信息工作。相关从业能力主要包括法律与法规知识、商务知识、速记速录、财务管理等能力。

二、文秘英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课程设置

在文秘英语人才培养中,根据市场情况更新课程。对于主体需求较强的行业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补给,增加通用型基础知识课程,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类别培训,细化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以适应各行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比重。开设“秘书+商务英语”、“秘书+财会”、“秘书+国贸”、“秘??+商务管理”等秘书方向,走复合化培养道路。复合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涵盖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如企业文化学、企业管理学、经济法基础、书法等,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了解。

(二)提升专业技能

在课程调整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基础知识只是前期储备,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是适应工作的关键点。针对需求量大的行业可以着重培养,尤其是涉及各行业相应涉及的法规条例、涉外条例、商务礼仪、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等一系列专业技能。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现在企业对秘书知识结构的要求,更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公司所处行业的不同,也对秘书提出了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例如,IT、通讯、机械、电子、微电子等行业,就越来越多地要求秘书在工作中可利用自身所学的行业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一些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产品和商务解决方案。

(三) 提高英语口语

文秘英语行业要求从事人员有流畅表达英语的能力,熟悉各地域口音,熟练的进行交流,这是必备能力也是应聘时必须考察的能力。文秘英语不仅要熟练书面表达常规格式,更要注重口语交流,准确翻译和流畅应答是文秘英语人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各行业的相关用语和地域差别都要有所涉及,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5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转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市场经济的转型方向

首先,市场经济正在向知识型经济发展迈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刻呼吁更多实用合理的科学技术出现,从而促使其发挥更为现实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良好科学技术的存在以知识储备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市场经济自然需要以知识型经济为发展方向,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手段、产品包装等环节都会与科学技术发生密切联系,并在知识后盾的推动下实现自我管理层面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因此,知识型经济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行道,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前进动力。

其次,市场经济正在向低碳型经济发展迈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逐渐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联系,其自然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兼顾自然环境的变化。在市场转型的契机下,市场经济也必然呈现出低碳经济特征。低碳经济不单单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还要兼顾生态环境效益的形成、积累及分配。因此,市场转型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既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更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互动,使企业发展目标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二、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如果企业无视市场转型的客观趋势,一味闷头前进,必然无法收到预期的发展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会延误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完善规章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需要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然而,很多时候,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未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努力符合市场转型趋势的前提下,必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革新和完善,使规章制度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其次,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强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且强化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现管理上的创新,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从而预期的创新效果就会得到巩固。

再次,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转变工作态度的重要契机。企业员工之所以出现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方法简单粗放、工作效果明显等问题,根源主要还是在于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员工创新意识存在瑕疵,企业员工自身素质还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需要,这既与市场转型的客观背景相背离,也不利于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因此,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员工才能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状态,才能懂得优胜劣汰的真正含义,从而积极的面对工作。

三、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企业管理的创新需要借助企业发展的现有状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避免盲从思维,采取谨慎合理有效的策略,确保企业创新管理在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下顺利实现管理目标。

1.强化领导创新观念,为管理创新打下基础

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不是依据简单的口号,不是单单需要工作人员来实现和践行,还要具备领导阶层的更多重视,否则,管理创新就丧失了现实出发点,缺乏了行动上的指引。因此,企业领导要积极学习创新的管理知识,注重对管理技术的提升,对管理理念的逐渐革新。如此,才能将更好的管理效果呈现出来,从而与市场转型趋势保持一致,继而进一步证明市场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为创新打下坚实的领导基础。

2.注重企业合同的有效管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意义上讲,企业合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经济往来、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借助合同来实现,从而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使各方的行为得到法律层面上的约束,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做到有据可循。因此,企业合同管理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当然,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角色。因此,企业对内部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显得尤为必要,从而使员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投入工作,使他们更加积极的配合企业管理,用配合度的有效提升来保证管理创新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管理技巧的有效积累

企业管理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员来践行。因此,企业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升。首先,企业领导要与管理者进行事前沟通,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传达给管理者,使他们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其次,领导要格外注重管理技巧的提升,应当重视对管理者的有效培训,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使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手段、效果都朝向预期方向实现;再次,领导者还要鼓励管理者自学,让他们掌握更多可行的管理方法,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不断推进。当然,管理者也要自觉融入管理创新氛围,在没有领导鼓励的情况下,也要积极探索管理上的创新策略和方法。

4.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而言,还会体现在企业的对外形象的塑造上。因此,企业在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承担起作为一个企业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并将这些责任细化具体化。比如,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企业要积极的承担起社会责任,使公益事业能够更加稳步的开展下去,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注重产品的各项指标,满足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各项指标。如此,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转型趋势的具体要求,在管理上实现有效创新突破。

四、结语

在市场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实现创新,有利于企业实现健康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帮助管理创新的效果,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越双.基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6):30-31.

第6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 市场营销策略 分析 建议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煤矿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营销策略。

一、我国煤矿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煤炭是主要能源,煤矿企业发展较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煤炭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煤炭从供不应求,转向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许多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出现了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价格策略所占比重过大

价格代表着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过分依赖价格的调整,经常出现价格战,这使得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灵活的面对各种问题,对价格没有进行很好地级别划分,只是简单地进行调整。

2.销售策略比较浅显,营销意识欠缺

虽然我国的煤矿企业已经有了市场观念,并且建立起了各自的营销策略,但是,这些策略普遍比较初级、浅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对煤炭产品的营销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市场中去,没有对强化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销售渠道过于简单

过去煤炭黄金十年,使得煤炭成为皇帝女儿不愁嫁,销售煤炭一年只需要一二个订货会就能解决问题,面临目前市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何拓展销售渠道成为当前解决销售的主要问题之一。

4.对客户的服务不到位

在过去,其它能源的开发有限,过多的是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煤炭行业作为一种“垄断行业”,始终有一种高傲的态度,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在进行产品交易时,多是客户处在被动地位,对客户的态度和服务较差。新的市场经济,需要我们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以客户为中心,给予客户最温馨的服务,这样才能做好营销工作。

5.销售团队不够专业,销售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我国煤矿企业一直对销售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的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市场部的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整过来的,许多销售人员不具备专业的销售知识,对企业产品不够了解。对市场把握不准。

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价格策略

煤矿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既要从自身的盈利状况来分析,还要对市场竞争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格策略,煤炭作为一种传统能源,受到着来自新能源,国内外煤炭,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和每个矿井自身储备量、煤质、地理条件、所处区域等多个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制定价格策略时更应该谨慎科学,充分调查市场各方面的因素,为产品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面对目前煤炭产品的价格不断下滑和供大于求,煤炭企业首先要正确对待,积极寻找商机、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其次,要采取积极地措施取得当地政符、业务部门支持减少中间费用。再次做好区域煤炭供求调研,减少低层次价格竞争的出现,避免兄弟单位互相压价行为。并扎实做好各项相关服务、产品质量工作,使得企业产品在质量价格上对客户更有诱惑力。

2.增强营销意识

根据我国煤炭市场进行多维度的划分,将煤矿企业生产的产品特殊性结合起来,对产品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在强化销售意识之前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使客户接受企业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如果质量不过关,即使有再好的销售策略也无济于事。市场部的人员在与客户接触时,还要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与客户多进行沟通,针对客户对产品质量提出的问题,与生产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改进产品质量。生产质量性价比最高产品做到客户企业共赢。

3.拓展销售渠道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和市场销售状况之间很不协调,销售渠道的建立不够科学,在煤炭运输等环节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煤炭的价格变高,影响了销售。所以,改善销售渠道,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紧市场终端销售中心的建设。销售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节省在运输等环节的经费消耗,简化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降低了煤炭产品的价格,使得企业和客户对市场比较满意,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不断的完善销售渠道,稳定供销合同,同时要加强对运输环境的管理,维护好与已有客户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的发展新客户,增加销售渠道。其次是建立新的利益划分方式。企业要把销售渠道中的相关部门和每个环节都有效的结合起来,尽最大的可能合理分配价值。对于渠道的中间核心环节,要充分保证其利益最大化,以便维持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4.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营销团队

第7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运营商 光纤 竞争 竞争情报 宽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IP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预测表明,IP将承载包括语音、图像、数据等在内的多种业务,这意味着对带宽和速度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光纤通信也因为其在传输上的特点而广受推崇。而随着当今社会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广泛,家家户户用上宽带也是潮流所趋。

根据2012年4月非政府组织宽带论坛(Broadband Forum)最新的报告称,去年全球宽带增长达到了新高,而中国的宽带用户数则位列全球第一位。报告称,2011年,全球宽带和IPTV的增长都达到了过去5年来的新高。2011年全球宽带用户增长6549.36万,宽带用户总数达到5.97亿,季度增长率达到2.6%,年增长率达到12.3%。中国宽带用户数达到1.58亿,位列全球第一。由此可见,中国的宽带市场不仅有着极大的容量,还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这对于运营商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谁也想着从中能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

1 中国光纤的发展状况

光纤作为宽带接入一种主流的方式,有着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保密性能好、适应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等的优点。正是由于光纤这么多的优点集于一身,未来在宽带互联网接入的应用可预料会非常广泛。根据市场研究与预测公司IDC预计2012年中国光纤接入用户数将超过2660万户,未来5年保持56.4%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且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网络设备市场之一。截至2011年底,中国光纤接入端口数已超过1亿个,同比增长超过100%;中国光纤接入用户数已达1556万户,同比增长超过370%。比起中国1.58亿的宽带用户数,光纤接入用户数还将会有非常广阔的上升空间。庞大的用户基数,决定了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根据我国光纤宽带发展计划,到2015年全国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T,城市家庭带宽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以上,农村家庭带宽能力基本达到4M以上;家庭光纤接入覆盖超过500万户;无线局域网的公共运营热点规模将超过15万个;届时将实现全市公益性机构光纤到达率100%,实现全部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等商务类场所的光纤到楼、到办公室。

2004-2009年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09年达到1331.5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市场规模达到1050.9亿元。而中国基础运营商始终牢牢掌控着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较大的份额。不过近年来专业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长,这也是由于市场需求大,利润诱人的原因,如下图。

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的宽带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必将是未来宽带运营商对抗的主战场之一。而光纤宽带的普及也是大势所趋。所以未来宽带市场的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光纤宽带的斗争。

中国电信集团副总工程师靳东滨4月份透露中国电信光纤宽带用户数量三年后将超过1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联通也明确了2012年新增光纤到户家庭1000万。中国移动在2010年在三大运营商光纤光缆招标量达40%-50%。可以看出各大运营商对于光纤宽带这项前景看好的业务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2 光纤宽带的竞争

运营商发展光纤宽带需要及可能面对的问题:

1.重新布线的进场费。要发展光纤取代铜缆,必然要进行重新布线,而为了进入小区而支付给物业管理的进场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资费下降与份额的矛盾。宽带资费下降是大潮流,如何在资费下降中,更大更有效率地占有收入份额是运营商应该考虑的问题。

3.与无线技术的竞争。4G技术日渐成熟,加上无线网络便捷性,其速度也能满足用户绝大部分需求,或许也会有越来越多用户会选择无线网络,这是否会降低光纤宽带的用户量?这个问题也是运营商有必要探讨的。

4.用户接受难。因为住宅结构的原因,光纤入户的时候需要对住宅墙体进行破坏,容易引起住户抵触情绪。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在保证光纤使用的情况下,合理地施工,使施工对住宅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补偿及专人做心里工作,缓解打消用户的抵触情绪。

5.光纤到户成本问题。单单从设备成本来看,光纤成本要比铜缆低很多,相当于80元/芯公里,而光收发模块价格和ADSL设备价格相差不大。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最后一百米的接入,每户FTTH的改造成本远在ADSL安装成本之上。这样计算下来,光纤到户的总成本还是要比ADSL高出不少。这也大大提高了成本回收的难度。再结合目前国内各设备厂商的发展来看,今年上半年,几家主流厂商的财报越来越严峻,利润越来越低,已经难以维持目前的低价现状。假若设备升价,运营商的压力也会增大,这是整个业界都要承受的。

面对这些问题可能采取的策略:

1.对于进场费和用户接收问题,一方面对于物业管理者不合理的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另一方面从入户工艺入手,在尽可能不影响住宅结构的情况下施工。

2.对于无线技术的崛起,虽然与有线技术有一定竞争关系,但是各大运营商都拥有自己的无线网络,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有线宽带形成融合产品,互相促进。

3.对于到户成本问题,首先在设备采购上采取谨慎态度,在保证质量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采购付出。在入户改造上,要注意各种入户方式的对比,做好统筹工作,选取最优方式进行入户建设,如下图。

光纤宽带未来竞争可能出现的发展模式猜想:

1.与其他通信业务联系加强,因为大运营商都拥有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固话网络,可以与光纤宽带配合,组成新的融合套餐,既可以增强产品多元化,又可以充分利用各产品的潜在价值。

2.运营商组建自身的互联网服务,要利用自身终端资源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培养客户使用习惯。

3.跨行业交融加深,随着光纤宽带的推广,因为其拥有的安全,易普及的特性,可以令到跨行业的应用更加便捷,也是跨行业融合的一个大平台。比如网络课程,网络电子竞技,物流管理等。

4.与无线移动技术的融合增多,随着带宽不断增加,宽带运营能承载的数据量日益增大,类似wifi,wlan的技术应用也会持续发展增加,以充分利用带宽给生活工作带来便利,如下图。

如今社会发展对网络的要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光纤宽带的普及流行也是在进行时,各大运营商也应该及早做好逐鹿光纤宽带市场的准备,抢占先机。

Based on the Broadband Optical Fiber in the Future Market Analysis

Hu Jiayao

(SM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Hangzhou 510600,China)

第8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需要实行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做;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仅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对企业年金产生积极影响。当然,面临的一些问题须先行解决。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资本市场;市场化

目前,酝酿多时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完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该办法的出台将为企业年金的入市提供可能,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有章可循,这无疑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概况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的养老保险,从其法律关系和运营特征来看,它是一个长期承诺的、受法律保护的延期支付合同,也是一个基金管理、资金运用和待遇制度不同环节综合发展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国外,企业年金一般被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职业年金计划或雇员年金计划,我国在2000年以前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后来为与国际接轨而将其更名为企业年金,并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以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概括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三个支柱理论,即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应由国家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构成,我国在l991年便按照这一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模式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三个支柱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推行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美国,基本养老金提供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补充养老金约为30%,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在德国,补充养老金相当于在职工资收入的l5%,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加了补充养老保险;在日本,有6o%民营企业实行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我国的长远结构目标定为基本养老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占20%,但是截至2000年底,企业年金的参保企业只有16247户,覆盖人员560.33万,只占基本养老保险的5.3%,所以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累积资金不足,近年来收支缺口逐年扩大,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养老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转,亏损巨大,再加上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即便从85%下降到60%,国家仍难以负担如此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必要性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企业年金之所以要走向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一般而言,企业年金大多采用DC计划,即“限定缴费计划”,它是指由企业设立、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按个人账户积累额支付退休金的一种退休金计划,DC计划事先确定每期的缴费金额或比例,职工对个人账户拥有投资决策权,并承担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

2,普遍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投资回报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退休金水平取决于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的缴费额及其投资收益,因此退休金并不确定。

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企业年金要求投资的稳健与收益的稳定,也即有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必须由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事实上,这正是国际上通行的运作方式,但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状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在当前的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分布中,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占企业年金总资产的80%以上,存入财政专户、现金以及股票等其他形式的资产不足20%,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在国家连续降息的情况下,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很低。

2000年,中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平均只有2.79%,其中行业为3.2%,地方则更低,仅为1.34%。其次,根据经济学上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制衡关系,低风险与低收益相对应,但对我国的企业年金来说,却是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信息技术系统、业务管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是成功经营企业年金的三道阀门,没有这三道阀门,企业年金发展就会缺乏安全保障机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是由现行的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缴费征集、会计核算、个人账户的登记、基金账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基本上依附于企业的劳资、财务等职能科室,汇集的基金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甚至将基金用于企业生产资金投资营运,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无论在账户管理上,还是在投资管理上,甚至在基金资产的保管上,基本上均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并且只接受来自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这势必影响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根据马克维茨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应采取多元化、多样化、分散化的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年金的盈利性,而且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保证年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我国的企业年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因而风险较高。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问题,实行市场化运作,把企业年金引向资本市场是一个必然选择。

三、企业年金入市后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1.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积极影响。

(1)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使其投资渠道趋向多元化,不仅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还可投资于股票、企业债券、抵押贷款、不动产、国外资产等。这种多样化、分散化的投资保证了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同时也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保证了其安全性、流动性。

(2)企业年金走入市场后,其经营管理将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等参与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企业年金将由这些“谨慎者”管理,执行“审慎决策”原则,并与“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实现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年金“既安全又高回报”的梦想。

(3)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会引起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使它们在保持“谨慎管理”的同时,尽量为投资者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2.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入市后,企业年金可以导致对债券和股票的需求,这种长期的资金来源将会大大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从而激发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的活力。

(2)企业年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其对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需要市场上的“谨慎者”实行“谨慎管理”,从而强化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降低资本市场的多变性,推进其安全性。

(3)市场对企业年金有效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会使企业职工认识到专业管理个人存款的好处,这将会进一步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如投资基金、保单等,多样化的个人储蓄和投资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转贴于

四、关于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建议

前面对企业年金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积极影响的讨论仅仅是理论上的,要达到理论上的效果,我们还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在资本市场方面。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十分成熟,总体性风险很高,企业年金的多元化投资虽然能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因而面临的风险依然很高,难以满足其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的绩效稳定性不显著,通过对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与大盘的比较,并考察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发现基金的整体业绩比大盘要差,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所以难以保证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另外,从国外经验来看,债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要超过股票,债券因为风险小,收益稳定,受到了退休基金的欢迎,投资组合中的债券比例通常均高于50%。而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存在着较多缺陷,市场规模小,缺少连续性,难以满足企业年金投资需要。所以,若要实现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有利影响,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因为只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才有利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企业年金产品;二要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的运做,强化其理性投资的意识,尽可能在保证企业年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收益性。

2.在企业年金方面。

第9篇:渔业市场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62-0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吴江区的环卫作业市场化现状分析和调研,对市场化前后进行对比,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使市场化作业能更好得发挥功能,美化城市环境。

关键词 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考核

1 环卫作业市场化背景及现状

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对环境卫生事业要求的提高,政府和居民对环卫处的人员管理,结构体系,工作方法转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环境卫生作业如何通过市场化,引进更为新颖的管理手段,是眼前重要的课题。南京市早在2000年就制订了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方案,深圳更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卫市场化率比较高,目前深圳路街扫保的市场化率超过80%,垃圾清运市场化率达到65%,现有从事市场化作业的公司按所有制的不同分为国有、集体、民营、中外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但在承担市政道路的清扫保洁服务中,国有清扫公司还占较大的份额,根据深圳环卫处给出的数据,企业化运作之后,每年给财政节约资金2000万元。

2012年3月,我区环卫处也正式实行区域环卫作业市场化,将两个标段的环卫作业区域承包给明珠保洁和快捷物业两家保洁公司。现经过几个月的实行和摸索,正逐步走上正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我区环卫作业市场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之处,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2 环卫区域市场化前后存在问题分析

2.1 市场化前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环境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不广,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然而环卫事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垃圾清运、压缩,填埋场建设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环卫行业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社会上普遍认为没有文化没有本事的人才去扫地,冲厕所,而忽视了环卫事业本身的必要性;环卫工人干活苦,待遇差,收入低,年纪稍微轻一点的都不愿意加入环卫行业,致使环卫工人结构老龄化。另一方面环卫事业本身是一个公益性的行业,没有其它方面的盈利,环卫工人待遇又差,难以建立严谨的考核制度,奖惩措施力度不够,环卫工作的展开又不能依赖于人的自觉性,使得环卫工作要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标准有一定的难度。

2.2 市场化后存在问题分析

2.2.1 工人缺乏经验:环卫作业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人结构老龄化的问题,作业公司不再启用一些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工人,多招募的是较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但是新招募的工人有些没有从事过环卫行业,或对工作区域的保洁情况不熟悉,缺乏经验,工作拖沓,往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使得这些区域的环卫作业情况相比市场化之前环卫处自己管理反而要来的差,垃圾袋发放不及时等情况导致居民满意度下降,反响强烈,经常有举报电话。

另一方面居民对保洁区域的市场化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多少会有不满之处。

2.2.2 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环卫作业公司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有些是小区物业公司从其它岗位上如保安队长等,调过来管理作业,缺乏管理经验,往往不能管理到位。同时还存在环卫用具发放不到位等其它问题。

2.2.3 责任分工不明确:环卫作业区域市场化后,有一部分合同内没有明确规定的少量建筑垃圾,树枝等作业公司不愿意清理;另外,保洁区域的交界处常常垃圾堆积,无人打扫。环卫作业公司的消极合作给环卫工作的执行带来不便。

2.2.4 环卫设施管理不到位:环卫作业市场化后作业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减少环卫作业人员,拖延环卫设施的维修。路边垃圾桶损坏,公厕水龙头、蹲位挡板损坏不能及时修理。公厕无人看管,居民偷电偷水现象时有发生。

3 环卫作业市场化工作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对环境卫生事业的重视:环境卫生事业是一个公益性的行业,自身缺少相应的执法权利,而且很少盈利,要展开大范围的工作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环境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应法制体系。完善环卫事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以提高环卫作业的效率。

3.2 管理考核体系精细化:要建立健全环卫作业的管理考核体系。尤其是环卫这种没有盈利的公益性行业,建立健全管理考核体系有利于环卫工作的展开,使对环卫作业的考核有据可依。

3.2.1 对作业企业的考核:建立明确的考核明细表,相应项目不符合的,要对企业进行扣分。这项考核我环卫处已经在进行,还要继续细化,完善。

3.2.2 企业对工人的考核: 将企业考核落实到工人,环卫工人保洁不到位的,要相应的处罚,具体由作业企业操作执行,由环卫部门监督。

3.3 提高环卫工人待遇:资金不足是造成环卫工作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卫工人作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差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一个资源分配极度不平均的年代,要靠环卫工人自觉遵守行业规范,有一定的难度,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有利于提高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招募年轻一些的员工,加强环卫作业的新生力量,也便于制定考核扣分制度,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规范工人作业行为,从而提高环卫作业的整体效果。

3.4 实现管理社会化:搞好环境卫生不是某个部门单独的事,也不是单靠环卫工人自觉就能完全搞好的,假设居民、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没有一定的素质,不断的制造垃圾,乱倒垃圾,有再多的环卫工人也没有用。

环卫处要主动加强于社会、居民之间的联系,让居民知道环卫处为城市的环境美化做了些什么,让居民投诉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政府要有规范的法律制度,同时对乱扔乱倒垃圾等违规,不文明现象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法律的手段进一步规范居民的行为,使环卫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在建立良好制度的同时,环卫处要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合作,加大社会的宣传力度,使环卫事业深入人心,树立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领导的城市,搞好环境卫生还是要靠全体市民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才能美化我们的城市。

参考文献 

[1] 林清毅.浅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