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室内设计艺术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广大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正逐步走上中国室内设计的舞台。与此相比,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步伐显得有些迟缓,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系统、深刻地探讨。
近年来,室内设计教学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已经取得了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室内设计教学,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的设想是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一、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三、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目标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所以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室内设计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新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在不断地增加,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结构相同、缺乏特色。实际上每个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室内设计虽然是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导性。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轻学科理论、重设计实践的现象,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课程不足,有关地方性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是缺乏。我们强调与目标接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相似性,因而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分强调一致性,将缺乏创造的个性和激情。要使室内设计教学特色明显、更趋成熟,除了专业课程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艺术设计理论的框架,重视理论教育并非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原理性理论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实践性或技法性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表现;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探索与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责任,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为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达,它还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室内设计教育就必然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鲜活的民族艺术为特征,结合现代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体现其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127.
[2]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97.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室内设计;审美与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表现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和融合传统文化呢?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有着自己纯朴的艺术形式。现代室内设计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传统艺术元素广泛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决非偶然。它是设计师对当代人们社会审美动向、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精准把握和分析的结果。室内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元素,还要深入理解文化元素所展示出的美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美学因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现代是信息比较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室内设计师要把握住这种发展演变,把握住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审美发展,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重点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与情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元素不只是视觉符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人们都喜欢和向往美好的事物,所以往往都采用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图案。例如喜鹊、蝙蝠、仙鹤、鲤鱼等。它们寓意象征着吉祥美好,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上,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设计语言,主要表达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使人们通过设计元素,就能掌握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经常喜欢运用一些木雕纹样装饰空间,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又具有着美好的象征寓意。比如喜鹊象征着家有喜事,蝙蝠象征着健康长寿,鲤鱼象征着鲤鱼跃龙门等。可见,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也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表现手段,使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具有风情和魅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体现和传承了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被创新。由于人们普遍崇尚平和,重德、重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和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能产生共鸣,因而设计师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这样才能为大众接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大众的心理审美是不同的,我们设计师要努力把这种经验代代相传。如中国传统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气质的象征,梅兰竹菊图案,又是人品行为的象征,荷花、牡丹又寓意着清廉和富贵等。我们要把这种审美意识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室内设计中
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统装饰纹样的运用、传统家具的运用、传统色彩的表现等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传统装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沉淀,一些装饰图案形成了风格独特、各具特色的经典装饰纹样形式。在室内设计中也运用得极为广泛,从天花、墙面、梁柱、门窗、家具到陈设物品等,都大量地使用这些素材,成为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纹样凝聚着民族文化内涵,每一个都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其题材多数以历史典故和民风习俗为主,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电视背景墙、门厅玄关、餐厅背景墙等的设计,多数都喜欢运用一些吉祥图案的木雕纹样作为装饰。在陈设物品的选择上也多数选用一些常用的吉祥文字。如“福”(图1)、“禄”、“寿”(图2)、“喜”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再通过变形或重构,重新组成“百福”“百禄”“百寿”“百喜”等图案,然后再与室内陈设品和屏风雕刻结合起来,颇具韵味。
(二)传统文化元素手工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手工工艺如传统漆画、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常被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来构建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传统漆画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代表着我国华夏民族的精神,表现出丰富的东方意蕴。今天,我们将漆画引入到室内设计中,不仅因为漆画丰富的材料、玄妙的肌理,更因为它能营造出诗意般的境界。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传统工艺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被人们用来装饰空间,烘托气氛。例如吉恩-米歇尔•加蒂便是一个把东方元素运用到极致的国外设计大师。在他的设计作品里经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历史传承过来的历史遗迹和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完美融合。这足以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受外国人的青睐与认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时尚设计潮流。可见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是非常欢迎和喜爱的。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具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和装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明式家具表现出来的感觉是装饰优美、简洁典雅,还有部分雕饰富丽,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来形容似乎很合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家具更能突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主基调,传统家具对室内环境整体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礼制和传统观念。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中,多数都是传统的木料颜色、简洁的外形,重点体现了人们自然、简单的心态。随着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深入了解与研究,在我国设计界逐渐确立了“功能第一”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观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传统家具的运用方面应该更多地进行延伸,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其隐含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传统家具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寻找其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及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寓意和语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的造型和艺术表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传统文化经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大繁荣。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备受人们欢迎。
(一)借鉴传统“中庸合一”儒家哲学思想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的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重视“天地仁和”的哲学理念,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在设计上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境界。
(二)体现“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体现的是丰富的空间文化内涵,例如利用空间的穿插与围合,将室外景色引入到室内;利用门、窗、隔断等彼此借景,烘托一种“营诗情,造文气”的风格。通过传统的色彩表现以及质朴古雅的材质和传统装饰符号等的引用,可以使人入情入境入性。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运用,是华夏文明的传承、民族特色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现。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最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室内设计,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真正的“中国设计”。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审美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了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将会使现代室内设计更具表现性。
参考文献:
[1]张继渝.设计色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寻胜兰.浅论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J].装饰,2000,(01):59-61.
一、美术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艺体系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单位。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重视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美术学学科教学规模与层次完整、师范美术教育研究人才集中的单位,是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0余人,研究生170余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摄影3个本科专业,艺术学、美术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等4个硕士学位点。设有中国画、油画、综合艺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影像艺术、艺术理论等7个教研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取得可喜成绩。近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艺术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题,以及多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在全国、全省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管理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教育及艺术创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学生中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国、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二、招生专业简介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美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艺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基础、设计及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等课程,以及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版画、平面设计、电脑设计、室内设计、摄影、美术理论等选修课程。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了解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设计艺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设计学概论、设计史、中西艺术比较、设计基础、书籍装帧、CI设计、招贴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设计实践等课程,以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影像传媒设计、彩墨画、壁画、版画等选修课程。
摄影专业
培养能独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图片新闻采访、编辑,商业广告摄影、影像设计与制作,胜任社会文化、出版单位多媒体影像产品设计、制作,普通学校摄影教学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基础有:世界摄影史、中西艺术比较、绘画基础、设计基础、摄影技术基础、黑白摄影、摄影器材、摄影创作、新闻广告摄影等课程,以及风光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电影画面造型基础、影视短片创作、广告学概论等选修课程。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美术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2月2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2月27日,以学校准考证上时间为准。
考试科目:素描人物造型(全身动态、头像);色彩组合与设计(静物或风景)。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2月2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2月28日,以学校准考证上时间为准。
考试科目:素描人物造型(全身动态、头像);色彩组合与设计(静物或风景)。
摄影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2月28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1日开始,以学校准考证上时间为准。
考试科目:摄影基础知识;室内实拍(自备6百万象素以上数码相机)。
提示:摄影专业要求学生自备中档以上数码相机,学习期间耗材、外出采风费用相对其它专业偏高,请考生报考时慎重考虑个人经济承受能力。
注:1、2016年起我校摄影专业招生将改为美术类专业内容测试,具体细则详见当年简章。
一、工业风格与餐饮空间设计
1、工业风格的由来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的工业革命开始,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快文明的前进进程,人们再不断的兴建更多更大的工业厂房,以用来满足对工业发展的需求,工业化开创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文明。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全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迅猛的提升,带来了许多普通物资的浪费,曾经使用过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及相关的工业生产物资逐渐成为了工业遗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然而,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样式的东西在特定时刻有着怀旧情怀的思念,使得具有工业风格得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一种新的风标。
2、工业风格餐饮空间的的特点
1)工业风格餐饮空间的鲜明性。
鲜明性是一个餐饮空间生存和发展的资本,餐饮空间的一切都应该以其为中心。因此,工业风格的餐饮空间应将其鲜明的特征直观的表现出来,再围绕其鲜明的特征来展开经营活动。首先,餐饮空间的外观应该体现出其鲜明的内涵,位于江苏南京奥体内部的LaMona餐厅在建筑的外观上利用了落地玻璃窗与简单的管道将二楼的外玻璃窗面进行了简单的几何切割,具有很强观赏性与商业作用,并且利于将周边环境融入到室内当中。其次餐饮空间的室内装修装饰与餐饮用具应该与之相配套,让整个餐饮空间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色彩。再者,服务员的服饰也可以作为营造餐饮空间整体氛围的道具,作为一道流动的餐饮空间的软装为其整个餐饮空间增加显著的特色。使餐厅更加的突出了其主题性。而菜肴的选择,菜名的命名以及餐单的整体设计要突出餐饮空间的显著风格。总之,餐饮空间中的所有一切硬装软装以及发生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充分考虑到餐饮空间的鲜明性,用各种手法来体现其鲜明特色。
2)工业风格餐饮空间的文化性。
本文阐述的是工业LOFT风格的餐饮空间,其餐饮空间区别于普通餐饮空间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餐饮空间的文化性,我们赋予餐饮空间以文化,从而使顾客在其消费期间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引发顾客的联想与追忆,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某种深刻的回忆。在空间设计中个性化的肌理材料,与之贴切的色彩搭配,独特全新的分割组织构成,贴切营造的灯光氛围等等都是为其鲜明的文化氛围所设计服务的。比如在前文提到过的LaMona餐厅,设计师在餐饮空间中应用到了红色砖墙,还在其中增加了白色砖块和“镜子”伪造红砖墙的效果。利用三种不同材料排列出来的砖墙,很好的突出了新旧质感的对比,并且让人看上去层次十分丰富。并且设计师还在色彩的搭配上运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在色彩心理学上来说,鲜艳的色彩有助于增进食欲的效果,红色是容易使人感觉十分兴奋的颜色也会让人联想到可口的食物。同时在餐厅里搭配黑白两色,也可以让顾客在餐厅里进餐感觉十分的愉悦。选择了鲜明的风格元素,就是去经营某种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餐饮环境空间的里里外外,体现在经营的全过程当中。
3)工业风格餐饮空间的独特性。
一个餐饮空间对顾客的吸引的地方有很多,如菜肴的口味,服务员的服务,餐饮空间的整体环境等方面,而主要吸引顾客前来消费的重要方面就是其空间环境氛围。围绕整个工业风格餐饮环境空间展开的设是可以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感,对顾客营造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空间环境里面,人们不仅是来进餐的,更是来享受精神上的食粮。在LaMona餐厅中,工业风格给人的感觉虽然十分浓烈,但是在灯光和色彩的搭配上应用的十分得当,使宽敞和开放的大厅里面散发出十分轻松,温馨的气息。并且,在餐厅的格局中还增加了开放式的吧台区域,使整个用餐空间更加具有趣味性,增添了许多生活的味道。另一区域是与开放式大厅形成强烈对比的“阁楼”用餐区域。地面与阁楼的落差让整个空间格局显得相对独立,会相对于大厅更加的安静,隐私性更强。并且在展示台的摆放上更添家庭气氛,营造出一种悠闲地就餐环境。
二、结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需求的多变,餐饮空间设计应该融合艺术、技术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工业风格的出现、流行,势必是满足了当今社会对文化空间的诉求。工业风格自由、流畅、随意以及原生态环保型的材料使用,已经越来越受人喜爱,也许以后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工业风格元素的餐饮空间得到极大地提升。
作者:陈斌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空置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室内设计艺术[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形式语言;建筑设计语言;词汇特征
近年来,我国形式语言理论的发展速度迅猛,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人们常常将设计师的设计作品经过形式语言理论的分析抽象成设计语言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例如将古希腊古罗马式样进行整理概括成为装饰词汇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形成了欧式古典室内设计风格。而本文以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和思想为载体,试图探究新时期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发展与衍变,从而分析得出安藤忠雄的建筑语言词汇特征,反映出形式语言理论的现代主义特征和的时代性诉求。
一、形式语言概述
所谓形式语言的概念,众多的学者都对其作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卢景同认为:“形式语言是为了特定应用而认为设计的语言,是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1]“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是设计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2]而尼跃红则把形式语言的构建理解为“依靠图像思维(具有不同类型、含义的图像)进行逻辑推演的过程,也是运用这些语言来传达设计理念的过程。”[3]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形式语言是利用符号或者图形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描述并表达作者的情感方向,尤其运用到建筑设计领域,利用空间构造、形态、色彩、光影、质感与装饰等艺术词汇,将设计对象所包含的情感与理念进行符号化和图形化,变得更为直观与形象。
二、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分析理论
(一)建筑设计与形式语言的转化
建筑设计与符号学理论密不可分。卢景同认为:“设计在古代的本意是画记号,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使之得以被认知的依据或媒介。”[4]建筑设计与符号学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方面,符号学理论中皮尔士的“三元一体模型”(如图3.1-1)诠释了符号用于表现或代表另外事物的东西,被建筑设计沿用,表达建筑设计的深层理念。在哲学方面,而符号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作为认识对象认识设计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使得符号作为语义学名词对建筑师的建筑哲学具有指导作用。通常来说,我们将建筑设计元素通过符号的加工与整合,形成建筑的形式语言,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综上所述,符号是建筑设计与形式语言相互转化的桥梁与纽带,建筑设计者通过符号的运用来表达其建筑设计形式语言的内在信息。而使用者通过符号的解读来理解和分析设计建筑作品的内在思想与理念(如图3.1-2)。
(二)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探索
利用形式语言理论来对建筑形式进行探究,早在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已有所涉及。而第一批在符号学与建筑之间建立连接的著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文丘里曾指出“以建筑为对象的符号学研究这一路径”[5]。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形式语言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开始由功能性表现转向语义学的表现。胡飞认为“建筑不仅提供了作为机能的骨架,它更实际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6]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在建筑中的参与活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各事物在被感知的过程中都有其意义,因为它所参与的活动本身便又牵连了另一串彼此相连的客体层次。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因而建筑语义学探讨更多的是建筑形式上的深层含义。所谓建筑设计深层意义是产生于各种建筑外在性因素中(建筑外因包括文化、哲学、宗教、审美、价值观等),产生的意义建立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态度。使形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为一些可以认知的形象,借此熟知的形象去寻找新的意义,令参观建筑的人们根据这些语言及意义与整个民族或者地域文化有所联系。
三、安藤忠雄建筑设计语言的词汇特征
(一)建筑符号
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与词汇特征受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影响最多,后汲取了赖特、阿尔托、巴拉甘的建筑符号与词汇,并在伊萨姆•诺古奇的引导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符号词汇语言,特征如下:1.大量采用象征性符号。他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符号带给人们的是纯粹与厚重的感受,同时象征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细腻与庄重,他的建筑语言并非国际主义那种只是借用现代主义的“外壳”的形式主义实质带给人们冰冷与单调的观感。回顾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建筑符号的发展衍变。从1976年的设计作品“住吉的长屋”(如图4.1-1),这是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运用的开端,奠定了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再到越野的房子(如图4.1-2)与六甲山集合住宅丰富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符号,而之后的安藤忠雄摆脱了住宅的建筑功能,设计了宗教题材的教堂建筑,将建筑符号与自然和谐统一,使人趋向安静、纯净、澄澈的心境。2.建筑符号的巧妙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因为在建筑内外的角度变化,而且是在于安藤忠雄的巧妙设计使他的建筑符号赋予了多重属性。例如1988年安藤忠雄设计的水之教堂(如图4.1-3),若是将建筑外的十字架理解为装饰性词汇,那它确实具有室外的装饰意义,满足了游览或者是婚典时的拍照纪念意义;若是将十字架作为功能性词汇,它相当于建筑的一个特殊结构移到室外,将建筑与室外的水、光、风等自然要素衔接,将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联系在一起,使室内外区域不再孤立,此时的十字架又有了功能性属性;若是将水之教堂与光之教堂联系在一起,水之教堂室外的十字架恰似光之教堂的建筑外面缺失的十字架造型,此时的十字架又转化成概念性符号,在建筑之间形成了图与底的关系。如此巧妙的设计,令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即使采用的是简洁的建筑符号,建筑的符号形式也会变得丰富多样。
(二)建筑的语法特征
安藤忠雄在建筑设计上形式语言的语法构造,与他的早年经历与建筑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安藤忠雄年少游学欧洲自学建筑,欧洲宗教建筑追求永恒、纯粹神圣的建筑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思想。因此安藤忠雄的语法特征主要包含两方面:1.运用减法表达建筑的永恒性。在建筑空间内部安藤忠雄为了是空间更纯粹和简洁,将天花板和墙面以减法的语法结构都采用以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符号表现特征,使天花与墙面的界限变得模糊,整个空间浑然一体(如图4.2-1)。在建筑结构方面,他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的干扰,采用减法的语法结构将墙设计成与柱子等厚,不需要柱子进行支撑。因此空间内极少有柱子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如图4.2-2)。在建筑外观的方面,安藤忠雄继承了“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不刻意设计建筑外观,而是根据减法的语法结构将建筑内部由内向外生成建筑外观(如图4.2-3)。因此,我们说安藤忠雄建筑的是运用减法的基本语法结构,追求永恒性的建筑哲学思想。2.运用组合法表达建筑的诗意性。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建筑空间内部与西方不同,他寻求现实空间巧妙创造虚拟空间的效果。安藤忠雄的建筑带有独特的诗意和韵味,这种建筑感官深度是他通过间接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的建筑语法结构表现出来的。在城市大环境中,安藤忠雄的建筑常常以独立、个性化的姿态出现,但是进入建筑内部则以开敞的中庭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内部的庭院也成为整个建筑的采光口,对于此类空间的设计上,安藤忠雄采用了组合的建筑语法结构,采用了天井式与自然式的方式,利用清水混凝土墙进行围合和空间划分,使阳光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形成了具有诗意性的空间感受(如图4.2-4)。因此在建筑的语法结构方面,安藤忠雄运用了组合的语法结构来营造具有诗意性的建筑空间。
文章谨以形式语言为理论基础浅析安藤忠雄建筑语言词汇特征,我们能够从他的建筑语言的词汇中解读出他所要表达深层设计理念。而对于建筑语言的审美价值问题等,在今后的探索与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但是希望设计者们能够继续发展与探索现代设计的词汇语言,不断丰富词汇语言的深刻内涵,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设计作品。
作者:傅昊 张书鸿 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卢景同.形式语言设计符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10
[2]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
[3]熊明.建筑美学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27
[4]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8-198
【关键词】创新人才 传统元素 传统手法与高科技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80-03
一 市场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曾经说过,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因此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造就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点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同样需要大量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当前,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而目前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因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艺术设计专业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另外,艺术设计工作又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工作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要求艺术设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广泛的科技信息,以及人文、社会、传播与管理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 传统元素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渗透美学韵律的技术,自然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中国传统元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中西合璧的新的艺术环境中,传统元素的创新势在必行,也是大有前途的。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设计图像的结合,到进入各国的交流活动,引领了更具融合性的年轻一代。在设计领域,图形是其视觉语言,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全球化的前提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构思和表现,在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述上基本是一致的。
1.中国传统笔墨创新
众所周知,“笔墨”广泛地应用在艺术家的各种创意设计理念和实际设计案例之中。笔墨历来是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理论著作《笔法》中明确指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清代画家恽南田也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样笔墨也无时无处不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中国画色墨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滋养。墨和色的应用具有极强的意象性特征与辩证关系,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见红画红、见绿画绿的客观化,更不会刻意追求物象因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复杂多变的色彩关系,所有的色彩运用都是为了深化作品的主题,讲究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意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色彩观。因此,也就有了“以墨代色”“素以为绚”“运墨而五色俱”等艺术主张。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青黄朱紫矣。”这是对水墨画意象色墨观最好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较好地认识与领会中国画意象的笔墨观,更好地运用中国画这一特有的语言,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具中国民族绘画特点,更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设计作品。
中国画的笔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延绵相继,历经数代的发展与变革,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与不断改进的。在历代画家、理论家、文人等的不断钻研与探索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整体面貌,不同风格的画家有不同笔墨风格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传统墨守成规,甚至止步不前,相反,我们要不断创新与突破,要与现实结合,与时代接轨,创造出符合时展潮流的、崭新的笔墨样式。只有这样,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才能够与时俱进,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绚丽的光彩。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因此,我们在笔墨创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创造、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法”到“有法”的发展变化过程,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常规,解放思想,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甚至可以逆向思维与幻想。
2.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环境艺术)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并认识到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健康要求、人体尺度要求等)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他艺术审美的重要价值。但是,我们看到,任何艺术总是以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尤其是在今天人们审美意识普遍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三 传统手法与高科技结合的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电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并展示最终设计成果等,电脑技术无疑给传统的设计及其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1.电脑技术是把双刃剑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并为其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首先,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视觉效果。如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在最初传统模型构思的基础上运用电脑虚拟技术来检讨、完善和深化,最终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般的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次,电脑技术亦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冲击。电脑还是一种能够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是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
然而,与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许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变成了电脑效果图;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又如,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国内有位设计师曾说:“设计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但电脑技术及其软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
2.手绘效果图能提高创造性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显而易见,电脑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二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高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带给设计的变革也毋庸置疑。但电脑不是“一切”,它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无法替代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电脑只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通过脑―眼―手―图形的有机的、不断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观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的设计修养,能使设计者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
四 结束语
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发现以往在视觉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现代视觉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创新和求变。只有将未来的设计着眼于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之上,注重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需求,才能设计出高品质的、多元的,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设计作品。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投身到实际的社会工作环境之中,将学校所学到、所悟到、所总结体会到的东西投入到具体实在、充满憧憬期待、又困难重重的设计生活中去,从以上几点的探索感悟,再结合具体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学习,力争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荆浩.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回顾整个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学,是以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体系所规定的艺术结构为基本视点去进行的。或者说,这里的艺术学一词的具体内容,是被当前的学科体系所定义的。因此,要运用这一词汇之前,先要知道其具体的界定。当前的艺术学结构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艺术学而形成的。
在本科目录里,学科门类工学(08)里的机械类(0803)中有“工业设计”(080303),其注曰:“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与艺术类中的“艺术设计”略同。总而言之,本科目录对研究生目录有进一步的扩展,但基本上还是按照研究生目录中的八个二级学科来结构的(本科目录中的斜体归为扩展)。因此,可以把研究生目录的八个二级学科作为中国艺术学由学科体系而形成的结构。
中国艺术学在高校中形成这样一个学科设置,是学理体系、现实条件、文化关系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在学理体系上,艺术学应有怎样一个结构,是由自己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比如在西方的主流学术中,这一内在逻辑体现为艺术门类,首先是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20世纪以来,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电视(以电视剧为主)作为第八艺术。由于自现代性以来,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从而世界学术也是按照西方文化的内在逻辑来理解艺术学的结构的。艺术的共性,是在这对门类的综合中产生出来的。当然还包括一些小一些的艺术门类,如舞蹈、书法、摄影、工艺等。这里的“小”一是指在学术体系上的地位(如工艺1),一是指的非世界主流的本土文化中的门类(如书法)。总之,艺术学的学理逻辑是形成具体的艺术学结构的基础。现实条件和文化关联可以放到一起来讲。在教育体制中,艺术学的设置,除了以艺术学的学理逻辑为基础之外,还要考虑到[1]社会对现实的操作性需要(数量规模),[2]各艺术门类与其它学科的实质联结,这样文学因其庞大的规模和与其物质载体语言的紧密相连而可以构成一单独的学科:语言文学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建筑因其与庞大的学科技术相连而形成工学门类中的建筑学一级学科2,并由其最可定量分析的技术性成为学科分类中目录归属。这样中国高校的艺术学,在以学位分类、院系设置中呈现出来的学科体系,就是排除了文学和建筑之后的其它艺术门类的总合。
在艺术学的结构中,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设计艺术学。由于中国社会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的自身发展,城市、商店、屋室、产品的日益精致化而产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不断地与世界的主潮产生互动,西方的设计学科和思想理念不断涌入中国,于是,以前的工艺美术学其内涵和外延都向外扩展,而形成了设计艺术学。因其来源的多元性,设计艺术学,虽然以一级学科艺术学为核心。但却散布在各个学科群之中,以研究生目录为例,它散布在工学类,建筑学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工学类“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中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二级学科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工学类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农学类,林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这也是如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既有艺术类里的“艺术设计”,又有机械类里的“工业设计”。这些都呈现了设计艺术学由旧出新,范围扩张着,与文化的其它方面有多种关联,并还正在进行着新变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本科目录里叫“艺术设计学”,在研究生目录里则叫“艺术设计学”。可见,就是在这一学科的命名词中,应该强调“艺术”还是强调“设计”,尚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学科名称,我国是借自日本学人对西方的翻译而来,20世纪初以来叫“图案”,20世纪50年代确定为“工艺美术”,现在直接与西文对接,叫设计艺术。要说明的第二点,是阵营庞大且本为艺术之一的绘画没有成为二级学科,而是与雕塑、书法一道成为美术学这一二级学科,而相对小得多的舞蹈学却成为二级学科。这与建国初期教育改制中形成的历史有关,又与艺术学各门类的具体特点相连。在当年的专科艺术院校中,设了七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而舞蹈由于具有独特性要专设,又由于其小,设置为舞蹈学校,即1954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所舞蹈学校升为学院,这样正好是八个类型,把戏剧与戏曲合为一类,共七类。这一现实基础以及以在这一基础上的演化,形成后来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绘画、雕塑在西方古典艺术学中虽各为一大门类,书法在中国传统艺术学中虽为一大门类,但在现实中都被归在美术学院里,而舞蹈却单独是一类学院,舞蹈本因具有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特征而不易被归划到它类,在这一现实中,不单设二级学科对它发展不利。为什么书法不设二级学科呢?全国文联中都有一个与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并列的书法家协会,但书法从来都没有一个学院,而且书法一直都安置在美术学院,在里面书法无论就规模还是地位都不如绘画大,绘画尚不是一个二级学科,书法就更谈不上了。
理解了艺术学在教育体制中以如是的一种方式形成之后,可以知道学科体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它一方面要以学理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方方面面需要,是从教育需要和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文学和建筑被区分在艺术学之外,这与建立在学理逻辑上的学术体系是不相符的,如何弥补这一学理上的缺陷呢?这就是由理论艺术学(即二级学科艺术学)中的艺术概论来补上的。自1978年以来,艺术概论型的著作和教材出了约50本,绝大部分书中,都把文学和建筑放了进去。也只有被放进去,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艺术概论才是完整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学的学理完整性一方面被学科体系所分裂,另一方面又在连结艺术各门类的基本理论的教科书《艺术概论》中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正是在基于学理的学术体系和基于教育的学科体系之间的二重关系中,我们把由学科体系而来的中国高校的艺术学称为中国型的艺术学。
2,艺术学的内蕴
我国的艺术学内部,有着学科地位、文化功能、艺术体系三个方面差异。
在我们的艺术学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分量和地位是不一样的。由共和国前期而来的各艺术院校的分布基本上可显出其学科的地位:与音乐学相连的专科型音乐学院有9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与美术学相连的美术学院各有8所: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中国美院(前浙江美院)、四川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鲁迅美院(在沈阳)、广州美院;而戏剧戏曲学相关的专科学院只有3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广播电视学、电影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相关的学院各只有1所,中央工艺美院(1998年并入清华大学,改名清华美院)、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改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艺术类学院起了很大的变化,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纷纷开办各类艺术院,各师范大学为增养师资而设的艺术学院也向研究型转向……但是历史传统积累下来的力量而形成的各学科的重要性还是从很多方面显示出来,这一学科布局基本上构成是大艺术家和大学问家的分布。具有历史传统的老艺术院校的分布和数量基本上是与该领域名家的分布和数量成正比的。而名家的数量与这一门学科在文化当中的地位相关联。这构成了这一学科在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决定着这一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等级。从艺术学以序号体现出现的学科排序上可以透出一些学科地位的信息,在思考为何有如此的排序中,可以理解学科的序位和地位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二级学科艺术学是从学理角度对艺术学各科进行总体把握,因此位列第一;音乐学老院校数最多,排在第二;美术学老院校数仅少一所排在第三;设计艺术学老院校虽少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显示其上升的势头,在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上已经最大,因此居第四,戏剧戏曲学以其三所院校而居第五,电影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而电影的学术水平明显地高于广播电视的水平,因此电影第六而广播电视第七,舞蹈相对来说范围最小,因此第八。在这一已成的学科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同的,在同一个二级学科里,各三级学科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如美术里,中国画与油画与现代画,其地位在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在音乐里,古典乐与流行乐,前者高位而后者低位。艺术学科体系中这一已成的地位不同,具有历史承传、自身演化、现实境遇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一不同既是在不断演化中形成,又还在继续演化。各二级学科地位差异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的演进出现的浮动变化,是观察中国型艺术学一个不应忽略的视点。
在我们的艺术学中,各二级学科在自身的演进和与文化的互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电影和美术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获奖以及由获奖赢得的符号促进了大片进入国际市场,美术通过现代性的象征进入国际对话,通过价格的高涨而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在这一意义上,电影和美术对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的世界的艺术形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广播电视学具有最大的主流性和日常性。自电视机在中国普及以来,电视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高涨,由于电视是嵌在生活中的,因此反映日常生活和民风情感的故事占据着电视荧屏;由于电视受众最为广大,因此主旋律的故事得到最大的弘扬。可以说,电视剧在反映主流思想和反映日常意识方面是最为突出的。如果说,其它艺术门类都更加突出自己的精英元素或高雅元素或先锋元素的话,那么,电视剧最强调自己的现实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广播电视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呈现大众心态,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音乐从文化功能上讲,在中国分为两极,一是高雅的西方交响乐和中国古典乐,一是市俗的流行音乐。前者成为了音乐学的主要内容,后者则广泛地参与社会的日常心态之中,并与其它艺术和文化形式有极大的互动。从文化的中坚来说,前者更重要,从社会的影响来说,后者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具大变化都与流行音乐有关,而且往往形成重大的文化/艺术事件,如邓丽君歌曲的流行、崔健摇滚的火爆、红太阳歌曲的风靡、周杰伦成时尚、超女的巨大影响。在这一意义上,音乐一方面在保证艺术的高雅性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另方面在表现大众的情感心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戏剧戏曲在电影电视的巨大扩张中由大众欢迎变成只受小众喜爱。但其特有的现场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会永远存在。戏剧戏曲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挥文化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电子文化扩巨大张以来,一直是戏剧戏曲学人和整个社会在为之思考和探索着的问题。如果说,音乐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形式分别担负起了把高雅性和日常性的不同功能,那么,戏剧中最引社会关注的先锋戏却力图把高雅性与日常性结合起来,而戏曲中最引人注意的京剧和昆曲却努力要承担作为文化象征的任务。
舞蹈在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艺术学结构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设计艺术学。设计学由相对狭隘的工艺美术一方面扩展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另一方面扩展为工业设计、商业设计、装帧设计、室内设计等与广大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领域,特别是后一方面其理念与传统的艺术概念既有逻辑的联系,又有巨大的不同。因此,把设计艺术放到艺术体系里来,给作为理论的艺术学(二级学科)出了难题,理论艺术学不但要把从学科体系分割出现的文学和建筑放到一起思考,而且还要思考设计艺术带出的与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紧密相关的生产美学、消费美学、生活美学,并从包括设计艺术学在内的各门艺术中总结出共同的艺术本质和规律,这是设计艺术学对艺术理论的挑战。
这里,要指出的是各门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是不同的:电影和美术突出了国际性,广播电视彰显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趣味,音乐呈现为高雅性和通俗性,戏剧在结合先锋和大众,设计艺术则全面走向一种具有现代趣味的社会生活。各门艺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发挥的不同文化作用,是考察艺术学在改革开放30年演进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型的艺术学中,包含着着三大艺术体系:一是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体系,二是以西方古典艺术为基础的体系,三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础的体系。在中国艺术体系里又可以分为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如在音乐学里有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在舞蹈学里有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包括西方古典艺术和苏俄艺术,苏俄本把自己看成是在西方古典基础上的最高发展,我们以前学苏,可以说是学的包含着巨大西方古典艺术内容在内的苏俄艺术,改革开放后,仍然坚持着这一艺术体系,只是苏俄艺术的元素渐少,而对西方古典艺术的强调渐多。
改革开放后初期曾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认作是现代化的象征。因此,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基本就是一个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并将之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现代艺术努力冲锋,激昂高扬,而其它艺术体系,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遭到批判和否定,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现代艺术终成正果以后,三个体系处于多元共生,各显其长,相互辉映的关系之中,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上升,文化自觉高涨,虽然多元共生仍为主流,但宏扬传统艺术的话语有所高扬。
改革开放的历程,一方面是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这三大体系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与整个文化的互动中获得,发挥自己的文化功能和形成自己的学科地位,并汇合成中国型艺术体系的新格局的历史。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从1978到2008的这30年,就是三大艺术体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整体中一道共进的30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艺术学的特点
中国型艺术学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先是在实际上,后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话语中(以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为规范),形成这样的一个理论七个艺术门类的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显示出中国型艺术学有怎样的历史演进?而这一体系的凝结又体现了怎样的具体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型艺术学的进一步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呢?这里且只从包含了过去和未来于其中的已成体系的显著的特点讲。
七个艺术门类,折射出了中国艺术学的历史,这就是前面讲的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前期教育体制改革中形成的专科艺术院校的历史。这一历史成为中国艺术学在改革开放进行转变的出发基点。这个基点的第一点,是单科性突出。由于中国艺术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单科院校上,而不是放在综合性大学的,因此突出的是一种专业技术,而不是一种文化高度,正是因此,中国艺术学的专门人才,虽然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人才辈出,但总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地低于被设置在综合性大学里的文学的水准甚多(附带说一下,建筑学由于被放到单纯的理工科院校里,其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样低于文学的水准甚多。)虽然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办了艺术学院,但其磨炼积淀的历史太短,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来,十几年来在艺术学具有学术水平的领军人物,基本上其本科训练都是来自中文系。当然,中国艺术学的单科突出并没有妨碍艺术学人在艺术上的紧跟时代,在与时俱进上显出自己的艺术天才,然而却对其把自己的天才作一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提升上却功亏一篑。正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学由单科性转向综合性的转型中,艺术学在理论上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这个基点的第二点,就是艺术与文学和建筑的分离。这一艺术内部的分离,一方面会给艺术理论的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意义引起整个文化中用语的含混。但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艺术理论以其自身学理逻辑的推动下,又会而且已经在艺术概论的层面将其整合起来。这个基点的第三点,是中国艺术学从一种苏联模式走出,走了多远,走向何方,都可以以此作为一个指标来进行对照。
在七个艺术门类中,也显出了中国艺术学的进步,其一,例如前面讲到了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学的变化,这里回应着整个世界和中国的这一领域的巨大变化;其二,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舞蹈学校提升为舞蹈学院,这里领先于后来在教育中各类学校的名分和档次的大提升;其三,还有前面提及过的,在院校名称上,从广播学院到传媒学院的变化,在学科名称上,体现为广播电视艺术学,这也在电子时代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变革。其三,戏剧戏曲学中对戏曲的强调,表明了在学科体系中一直都存在的中国传统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三大体系并存互动的中国艺术学的特色。
理论艺术学进入显示了中国型艺术学的特点,具体地体现在艺术概论(也有的叫艺术学概论)上。艺术概论不但把艺术学的七个门类统一了起来,也把学科体系以外的文学和建筑统一了起来,还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统一了起来。中国的艺术概论,就其来源来说,来自苏俄的艺术理论,但又与苏俄不同,特别是突出了中国艺术在整个艺术体系中的分量和作用,这样,艺术概论如何一步步从苏俄模式中走出,不断地参照西方艺术理论,在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中,努力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正是中国艺术学的一个特点。
从理论艺术学和七门艺术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型艺术学的一种世界眼光。1978年开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道进行的中国艺术学,本就是在变革自身和走向世界的过程走过来的。中国艺术学30年,第一,是不断地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并完成了现代艺术体系在中国学院中的正规位置的30年;第二,是不断地通过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而重新认识西方古典传统艺术的30年;第三,是不断重新审视自身艺术传统(包括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代艺术传统和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艺术传统)的30年。正是在这三种艺术体系的互动、碰撞、对话的张力之中,中国型艺术学有了一种其它任何一个文化都没有而因中国独特的千年历史和独特的现代性历程而产生出来的独特的世界胸怀。
注释
[1] 工艺美术在西文中的名称之一,就是minor art(小艺术)。
关 键 词:纽带与桥梁 技术视野 人格塑造 8+2
目前,人们对“环境设计”这个词组的含义有一定的曲解,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其也有偏颇的看法。故此有必要从本源上进行分析与明确,以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词的含义上看“环境艺术”与“环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学术交流与讲学中所指“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指“环境设计”。笔者以为这种混为一谈的说法是欠科学的,广州美院尹定邦教授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使用了“环境设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其定位是准确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nd Ar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家在湖中筑起螺旋防波堤,在峡谷中挂起幕布之类的环境艺术。那么环境设计(Environment and Design)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学术理论界又称之其为——艺术设计三大类中的新学科?以及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准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发展并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作的一些框架层面的研究,谨供参考。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现状;原则
1 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种,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一般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非物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艺术等环境。然而我们更关注的是从设计的角度理解环境,那么依据设计的本质,也就是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环境的概念应该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也就是说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组成的,并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个概念下,环境涵盖的范围也是比较宽泛的,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以山川、河流等地理地貌为特征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依靠人的力量在原生自然界中建成的物质实体的人工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创造生存和生活空间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不断地改造、协调自然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善提高自身的生存环境,这充分体现出人自身的能动性。其主旨就是以人这个主体为核心,创造一个能符合人们生活的,具有一定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即满足功能需求;而且能带给人以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激发健康灵性,即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同时也能够沟通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欢愉的情感,建立一个美好的人类生存家园。
2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2.1 城市监管机制制约了环境设计艺术的品质。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城市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市政部门管理,环境场所的日常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环境的艺术品质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但愿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也能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一个长远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因此,无论是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角度还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与复杂性自身,都迫切需要在城市中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咨询机构,统一协调城市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从而使得不同地区性质的城市,形成各自独特的环境景观;并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从而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美化人们生活的目的。
2.2 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力度欠缺。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设计等,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很多环境设计变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但是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
2.3 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时代风格。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上一哄而上的玻璃幕墙、“帽子工程”以及在广场绿化中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已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城市缺乏艺术设计与特色,而设计观念的陈旧和盲目的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造成了目前我国千城一面的尴尬状态,而丧失了每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发达国家一些优秀的环境设计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地方性的体现与现代科技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4 现代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这对我国公共环境设计观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尽管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贯崇尚自然,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事实上在我国一些流经城市的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往往都采用混凝土的砌筑护堤。当然这种设计的前提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污的功能,但类似的设计显然有只注重功能的满足,简单化的倾向,没有考虑到它在环境整体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即违背了生物多样的原则。
2.5 教育师资缺乏及专业设置混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同步协调和密切合作。现在国内大多数院校是把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专业内容更本没有改变。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和一批更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这恰恰是许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3 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依赖的几个原则
3.1 总体性的把握与统一
环境艺术是一个整体,主要是由两大块所组成,即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因素我们较难以改变,那些地形、山川、河流、当地特有的地貌以及风土人情我们是没有能力将其改变的,人工的因素同样是复杂多样。一些道路、交通设施、灯光、各种的机械以及原有的各种建筑物。环境艺术不仅仅包含有实体性的内容在里面,还同时具有许多思想、理念、学识等内容包含其中,不仅有物质还有更为重要的精神元素。所以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有一个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效的整合的构思与加工,我们都清楚,整体是由一个个的局部所构成的,可是局部与局部单纯相加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残缺的整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所以我们在开展艺术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整体。
3.2 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本理念
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是为了给人们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人才是艺术设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主角。可是以前我们的设计工作却往往走人了误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重要性。人才是环境最终的使用者,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按照人的需要来构建起符合人的理念的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以人为本的理解需要全面,对这个的理解需要采用发散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一些基本性的概念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是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这样的想法可以让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人的本质以及我们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我们的设计工作并不是仅仅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而是最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让人们的心理获取美的感觉。
3.3 与自然相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自然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很难再次恢复原貌。我们的能源也是极为有限,难以再生,而且有不少能源是根本用一点就少一点,根本无法再生。我们原先有不少可以有效调节气候的湿地,现在已经很难得一见。甚至于不少原先绿树成荫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不毛之地。这样的例子在全世界真是四处可见。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所造成的环境灾难是极为惊人。所以,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要想到今后。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是需要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当中去。
3.4 需要即引进别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好好利用民族的元素
我们以往的设计是为了追求到一种美的意境,主要是利用一些自然地植物的使用,在这个上面,我们的园林设计工作做得是非常的出色但是我们需要紧紧把握住传统设计中需要展现的一些理念与真实的意境。同时要加入进我们现在的元素,如一些高科技的材料以及灯光的使用,让我们的设计作品能够有现代身影,同时我们也要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争取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