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1 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高低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1 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对疾病的病因、诱发因素以及所服药物不了解,缺乏自我监护能力,以致于病情出现变化时不能及时就诊。如一些心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症状消失后,患者便认为疾病已经痊愈,而自行停药,以致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加重。

1.2 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患者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不了解,即便医生已经告知过,但仍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有些患者甚至很少关注疾病的进展,只有当病情恶化时,才肯接受治疗,如一些血压高的患者,总认为血压高些也没有关系,既不影响生活,也不耽误工作,又没有什么症状,便不积极治疗。只有当症状明显时才间断接受治疗,以致引发多种并发症。

1.3 年龄因素及受教育的程度 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多不能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疾病,同时接受疾病相关知识也比较局限,这些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下降,容易出现少服、漏服甚至误服现象。曾经有位因患心力衰竭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夫妻二人均不识字,也没有和子女同住,出院时医生开出药物后,无论护士怎样给其讲解用法及用量,患者就是无法分辨,而不能正确服用。

1.4 药物选择的种类多 心脏患者最常用的药物种类有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硝酸盐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调脂类药物等[1]。同一个病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因此一些患者因为怕麻烦不能坚持长期服药。

1.5 药物的用法及用量复杂 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服用时间各不相同,如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要求晚上服用,而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则主张早上服用,β-受体阻滞剂常常由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而逐渐加量,有些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擅自作主,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使一些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很好的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服药,致使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

2 护理措施

2.1 加强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依从行为,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1.1 冠心病知识宣教 向患者认真讲解该类疾病的有关知识,尤其是病因、诱发因素、疾病的预后及其转归情况,不仅让患者知其然,更要让患者知其所以然,提高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走出治疗的误区,同时教授患者自我监护的方法和技巧[2]。

2.1.2 药物知识宣教 将患者经常服用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详细给患者讲解,告知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在何种情况下要及时就诊,而不是盲目的停药或调整用量。宣教方法要通俗易懂,因人而异,对于既不识字记忆力又不好的老年患者,采用在药品的标签上画上不同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用法,如在药物的标签上画个太阳表示早上服用,画上月芽表示晚上服用,同时画上太阳和月芽则表示早、晚都要服用,没有标记则表示3次/d服用等。

2.1.3 生活方式及饮食原则的宣教 向患者讲解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让患者明白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恰当的饮食习惯对治疗疾病同样重要,起到和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的作用。

2.2 合理选择药物 在药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为患者选择长效制剂(如缓释剂),减少患者服药次数,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这样更容易让患者接受,而坚持长时间服药。

2.3 加强随访,提高患者复诊率 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保留联系方式,将科室电话及主治医生或责任护士的电话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便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及时咨询有关问题。通过电话联系,定期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提高患者的复诊率。

3 小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依从行为,让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的治疗和护理计划中来,学会自我监控和护理技巧,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第2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谵妄是以急性发作、病程波动、意识改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其中意识改变是谵妄的基本症状, 不仅包括警醒度下降(嗜睡、昏睡和昏迷), 而且包括警醒度升高过度警醒。认知障碍主要是指注意、记忆和定向障碍, 其中注意不集中是谵妄的核心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发生谵妄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谵妄延长了恢复的时间和住ICU的时间,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医疗成本[2];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谵妄容易漏诊、误诊[3]。护理人员识别谵妄发生危险因素及早期症状, 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降低或消除谵妄发生所致的各种危险,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收集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并发谵妄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2例, 并发谵妄者31例, 男18例, 女13例, 年龄38~78岁, 平均62.76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 下壁心肌梗死7例, 前壁心肌梗死6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5例;低血压6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8例。排除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脑梗死、脑出血、肺性脑病等疾病。31例患者均入住CCU病房,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急诊行PCI治疗。

1. 2 诊断方法 每天由2名经过培训的固定护士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本组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RASS是-3分~+4分, 则继续使用CAM-ICU对患者进行谵妄评估。CAM-ICU是专门为ICU的患者研发的一套实用可靠的谵妄评估方法。ICU护士平均2 min就能完成谵妄的临床诊断, 准确率高达98%[4]。

1. 3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15例为活动增多型谵妄, 表现为躁动、坐立不安、企图拔管、打击等;11例为活动减少型谵妄, 表现为回避、冷漠、反应减弱、嗜睡等;5例为混合型谵妄, 活动增多型和减少型表现同时或相继出现。

1. 4 治疗经过和结果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 及早诊断谵妄, 结合病因采取综合护理。本组患者于48~72 h转至普通病房, 无并发症, 预后良好均康复出院。

2 发生谵妄的原因分析

2. 1 疾病本身所致 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导致心脏输出减少和低灌注, 使身体内环境发生改变, 导致调节控制认知功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递质不平衡(如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组织胺等)而出现谵妄。部分患者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导致低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谵妄。

2. 2 医源性导致 PCI手术及术中麻醉剂的应用、医疗护理的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的疼痛都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出现谵妄。部分治疗性药物的应用可引起患者谵妄, 如利多卡因、吗啡、多巴胺等。

2. 3 舒适的改变 陌生的ICU环境和医务人员;各种仪器设备的报警声;治疗多、护理多、无昼夜节律感、睡眠倒转;活动受到限制;不允许陪护等因素刺激患者, 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出现幻觉、抑郁等。

2. 4 其他因素 高龄、原认知功能低下、营养不良[5]、炎症等。

3 护理干预

3. 1 术前护理 立即遵医嘱吸氧, 用药减轻患者组织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脱水、低灌注等状况, 以增强手术耐受性。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 加强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会患者减轻紧张焦虑的方法。

3. 2 术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足够的氧和, 保持内环境稳定, 可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3. 3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有效冠脉血流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3. 3. 1 活动增多型谵妄的护理 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防止意外发生。使用CAM-ICU评估确定谵妄, 可以增加约束用具的使用[6]。31例患者中, 10例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 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意外拔管。设专人看护, 加放床档, 防止坠床的发生。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抓伤自己和他人。严重者遵医嘱用药, 氟哌啶醇是治疗谵妄的最常用药物[7]。对出现错觉、幻觉等感知障碍和对人物、时间、地点认知障碍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给予认可、安慰, 正确引导, 必要时保持沉默, 重新建立患者正确的认知, 阻断负向思考, 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能尽早进入治疗状态[8]。

3. 3. 2 活动减少型谵妄护理 活动减少型谵妄则由于患者的反应性降低经常被漏诊或误诊为镇静状态或抑郁症[9]而不容易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谵妄漏诊的患者中, 94%为活动减少型谵妄[10]。活动减少型谵妄患者由于过于安静, 易发生压疮、误吸、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恢复程度, 定时协助咳痰及下肢运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术后恢复活动,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1]。

4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并发谵妄已不容忽视。作为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要识别谵妄发生危险因素, 避免各种不良诱因, 早期诊断谵妄, 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Milisen 等[12]报道, 护理为主的跨学科干预虽不能明显降低手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但可使患者的病程缩短, 病情减轻, 感知觉能力改善, 住院日缩短。

第3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压缩性骨折;腹胀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6)02_016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60230腹胀是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最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通常情况在骨折后12小时会有症状出现,急性期持续时间大概为7天,而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大多存在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更增加了骨折后腹胀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对63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后发生腹胀的原因分析、并进行总结,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脊柱压缩性骨折并伴有心脑血管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66~95岁,平均(7761±1524)岁。同时伴有2种或2种以上心脑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被确诊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8例,老年记忆障碍2例。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36例,胸椎新鲜压缩性骨折27例。所有患者骨折后17小时~8天(平均326±433)经手术前准备,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59例患者在护腰保护下术后24小时下地行走。4例因基础疾病原因术后延期至3~5天下地行走。

2护理对策

21护理评估:仔细评估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和既往史,尤其是胃肠疾病情况,平时饮食营养情况,排便习惯、心理及认知功能。对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等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评估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情况及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水电解质情况。注意评估平时服用药物的名称,如服:阿司匹林、华法林、波立维等抗凝药的患者需调整药物,对脑卒中患者评估四肢肌力及关节活动情况。

22护理措施:

221心理护理:骨折对大多数老年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而排便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焦虑、恐惧的心理因素都会造成便秘。合并有心脑血管病时,患者的心理负担会更加明显,护理人员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需求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环境等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感受,尊重患者。通俗易懂的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疾病的预后,使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

222预防措施宣教:随着年龄增加,老年患者记忆力、视力、听力的严重下降,应反复多次加强疾病预防宣教:

(1)合理安排膳食,多摄取可促进排便的食物和饮料,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适当食用油脂类食物,餐前提供开水、柠檬汁等热饮,促进肠蠕动,刺激排便反射,病情许可每日液体摄入量不少于2000ml。但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要注意出入量平衡。

(2)习惯性便秘患者定时给予床上排便,建立排便反射,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3)手术前1晚给予清结灌肠。

(4)手术后患者如无腹胀可进食少量清淡、富含营养、高纤维素饮食,忌喝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无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进食蜂蜜、香蕉等润肠通便的食物,少量多餐。

223腹胀护理:

(1)对于轻度腹胀或便秘的患者可给予口服通便药、胃肠动力药或开塞露塞肛,液状石蜡灌肠以解除症状;对于禁食的低钾血症患者及时给予补钾;对于腹部膨隆、腹胀明显难以忍受的患者及时予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禁食进行肛管排气、胃肠减压以减轻、缓解患者的腹胀状况。

(2)中医疗法:中医认为术后腹胀也是手术耗伤元气,气滞于中,气虚血行不利所致,术后可对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按摩或针灸,可促进肠蠕动,加速排气。

(3)按摩及热敷:老年患者肠蠕动的减慢,正确指导患者按胃肠道解剖转向,顺时针按摩腹部5~10分钟,每日3次,可被动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腹胀,腹部按摩可使胰岛素、胃泌素水平上升明显,使消化系统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由于老人对温度敏感性下降,故老年患者应用腹部热敷时应慎重。

23结果:本组63例腹胀患者,56例经服药、灌肠后腹胀症状消失。5例腹胀严重,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后腹胀症状缓解。2例因尿潴留经留置导尿腹胀症状消失。

3原因分析

31血肿压迫后腹膜交感神经:主要是胸腰椎骨折出血后容易在其周围形成血肿,损伤周围软组织,同时骨折可直接或间接地使脊柱前外侧的交感神经节受到压迫和损害,从而使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对胃肠壁肌肉运动的调节失控,导致功能低下,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道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从而引起胃肠道内容物的潴留、积气、积液、腹痛和腹胀。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会服用扩血管、抗凝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影响凝血功能,这类患者骨折后出血量较一般患者多,压迫症状重,腹胀更明显。

32排便姿势、习惯及环境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有自己固定的排便时间,使用某种固定的便具,骨折后只能在床上排便、较正常排便时腹内压下降及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正常排便而引起腹胀不适。同时,大多数老年患者患有便秘,也是腹胀发生的关键因素。

33手术因素:由于手术创伤或麻醉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肝肾代谢缓慢,影响肠功能引起腹胀,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而、张口呼吸,将大量气体吸入消化道,不被肠粘膜吸收,老年患者腹肌力量减弱导致腹胀。

34心理因素:患者担心在床上排气、排便产生的气味会导致别人厌恶,同时不想麻烦护士或家人,而抑制排气、排便,使直肠渐渐失去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加之大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燥而产生便秘。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并发骨折后更需要长期照护,患者对生活及预后的忧虑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胃肠蠕动。

35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运动及分泌功能减退,各种消化液不足,消化酶缺乏,肠蠕动减弱,肠血流量减少,肠管扩张,因此患者年龄越大,胃肠道恢复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腹胀。另外老年慢性病患者多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骨折后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下降,影响肠道功能,肠蠕动进一步减弱,导致肠管扩张。

36药物因素: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长期服用扩血管药、降压、降脂等药物,抑制肠蠕动,延缓胃肠的排空,一些便秘的老年患者长期服用泻药,导致肠感受性降低及肠功能的紊乱,加重腹胀形成。

37营养物质缺乏: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进食蔬菜水果较少,饮水量不足,肠蠕动减弱。机体营养代谢障碍,贫血、低蛋白、电解质紊乱,还有心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因水分限制,活动减少进一步导致肠蠕动的功能下降,都是引起腹胀的可能原因。

38认知能力严重下降的特殊老年患者:本组1例有老年记忆障碍患者,术后第2晚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监测心率100~110次/分,对不适主诉不能表达,查腹部轻度膨隆,腹肌软,大便通畅,有尿频、尿急症状,术后第3天症状同前,再一次仔细评估患者腹部体征,考虑尿潴留,予留置导尿,3小时共排尿2000ml后患者情绪稳定,心率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术后第3天未解大便,查腹部中度膨隆,主诉有便意及尿频尿急症状,予开塞露灌肠解大便1次,量较多,便后腹胀症状稍有减轻,予口服胃肠动力药,继续观察1天,患者仍感腹胀不适,经留置导尿,3小时共排尿2100ml,患者腹胀症状缓解。上述2例患者术前均能床上排尿且通畅,术后能自行排尿,无急性尿储留症状及排尿困难病史,老年患者腹部肌肉及膀胱平滑肌松弛,腹部脂肪层较厚,查体:不能在耻骨上明显触及膨胀的膀胱,当患者出现腹胀不适症状时,没有考虑尿潴留。文献报道曾有尿潴留患者误诊盆腹腔包块查因至手术台上,术前常规导尿后发现为尿潴留;甚至有尿潴留行剖腹探查后确认为膀胱。通过对上述2例患者的护理,我们的深深地体会到对待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必须仔细、耐心、全面,如患者有不适症状一定要查明原因,积极处理。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罹患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增高,也是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旦发生脊柱骨折更是一种严重创伤,生活质量下降,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临床应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结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内科、外科、营养、康复、麻醉等多学科团队合作,早期实施针对腹胀的治疗和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把不适感降到最低,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姚菊英,罗凯燕,喻姣花.早期系统化护理防治胸腰椎骨折腹胀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20(2):24.

邓秋媚.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胸腰推骨折术后腹胀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B):102-103.

陆彩萍,唐宝萍,苏洁静,等.系统化护理对防治腰椎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生物进展,2012,12(7):1332-1334.

宋云霞,孟祥东.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后腹胀及便秘护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24(1):49-50.

张跃华,金跃玲,谭凤霞,等.卧床便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874-1876.

宋秀芬.老年术后患者腹胀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9,22(3):406.

刘滇生,吴淑媛,刘静张,等.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胀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16(1):36-38.

第4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美国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总会担忧本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间文化的碰撞。在一些场合里,谈论着故宫旁边的星巴克、马来西亚的NIKE工厂或其他源于美国的政治或军事干涉的人们,最能找到共同语言。然而,在美国引领的全球化背景下,有一种最不寻常的影响力被人们忽略了:美国人对全世界的心理健康观念进行了“美国化”,使全球的心理疾病治疗都大同小异。

这种趋势被一些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医师的新研究揭示出来。他们认为,心理疾病并不是像病毒一样的实体存在。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证据,证明当今的心理治疗,无论在形式或时间上,从未如此趋同,而该领域应当是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的。例如,在亚洲东南亚部分地区,有一种心理疾病叫“缩阳症”(Koro),病人担心其缩入腹内导致死亡;在中东的新月沃地地区,也有一种叫“Zar”的特殊疾病,患者的精神似乎被某种力量占据,产生间歇的狂笑、叫喊和唱歌现象。

最近的几十年里,西方人将心理学的现代知识广泛传播给全世界。这一举动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进行,因为他们相信,西方的治疗法揭示了精神痛苦的生物学基础,而且消除了不科学的“神话”因素和精神病的污名。除了让其他地方的人与美国人的想法近似,被西方输出的还有心理疾病的症状名录,也就是说,美国人改变的不仅是治疗法,也改变了其他文化对心理疾病的表达方式。随之,一些心理障碍病种,例如抑郁症、创伤后压力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等,像传染病一样席卷全球。这些症状集群正在取代本土的特有精神疾病,变成人类的“共同语言”。

被“西化”的香港厌食症

李诚是香港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研究者,他直接目睹了心理疾病的“欧美化”进程。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李医生正在香港忙于观察记录一种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罕见的神经性厌食症。与美国的患者不同,他的大多数病人并非有意地节食,或表达出对肥胖的恐惧。他们的反应明显地源自身体上――频繁地感到胃部肿胀。李医生尝试着去探究这种带有本土特色的神经性厌食症症状,并希望弄清楚为何这种疾病仍很少见。

就在他发现香港的拒绝进食患者有特殊的表现和意义时,公众对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观念突然间就转变了。1994年11月24日,一名患有该疾病的少女莎琳(Charlene)突然死在了香港的繁华大街上。这起死亡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地报纸用很大的篇幅加以报道。一家著名报纸的标题是:

“厌食症让她瘦得皮包骨,女学生命丧街头”。在解释原因的过程中,香港媒体简单地照抄了美国的心理疾病诊断指南,在报纸杂志上现身说法的心理学专家们也自信满满地表示,香港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与美国和欧洲的患者没什么区别。最终的结果是,有关这种疾病知识的传递通道只有一条:从西方到东方。

欧美的学说不仅遮盖了神经性厌食症的香港特征,它们也很可能改变了疾病本身的表现方式。伴随着香港公众和心理专家开始认识“美国版”厌食症,李医生的病人们的症状似乎也变成美国式的。之前,李医生每年接诊的病人仅为个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每个月都会见到很多新的病人。厌食症患者数量的增加引发了媒体的又一次惊呼:“10岁左右的儿童患神经性厌食症的数目激增!”上世纪末,李医生的研究结果是,3%~10%的香港年轻女性显示出了饮食行为问题。与早期的患者不同,她们通常表示恐惧肥胖是她们绝食的最重要原因。到2007年,李医生治疗的食欲缺乏患者中,约90%的人都是对肥胖恐惧。新病人的厌食经历似乎越来越多地与西方版本的疾病保持一致。

李医生和其他同行认为,患者对于疾病的理解、期许和信念已经丧失,从而不能主动地“塑造”他们的症状。“文化背景对于心理学的公众认知有很大影响,”李医生表示,

“当整体的社会氛围,包括学者、媒体、高校、医生、心理学家们等等,都认可、讨论并宣传神经性进食障碍时,人们会自觉或无意识地被触动,认为自己的疾病就是进食障碍症。”

心理状况要与文化挂钩

这种倾向在全球化时代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当疾病名录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境线时。西方的心理学家,尤其是美国人,会研究制定心理疾病的官方目录,并将诊断手册推行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美国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主办着大多数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举办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高级会议,西方的药品公司会斥巨资进行研究,并花费数亿元销售自己的心理治疗药品。同时,西方的创伤学家经常来到战争或自然灾害侵袭的第一线进行心理急救,传播他们的设想――人们的精神如何遭受打击而崩溃、如何治疗才是最佳方案。上述手段加到一起具有巨大的力量,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并仍在进行当中。“伴随着西式疾病目录占据统治性地位,其他文化中可以影响个体病人的因素被丢弃了,这种趋势非常强烈。”

如果没有引入神经性厌食症的欧美模板,这种心理疾病会快速成为香港人患病清单上的一部分吗?可能不会。19世纪初期,欧洲只有少数的神经性厌食症病例,精神疾病专家花费了超过半个世纪来命名、编撰并使之通俗化,确定其为癔症的一种表现。相比之下,1994年莎琳意外死亡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民众就知道了这种疾病的名称,以及谁是患者、得了病究竟会怎样。

在专业的文献中,很少有关于西方的心理健康观念可能会影响其他文化对疾病表达的讨论。大多现代心理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相信,欧美的药物、疾病目录和理论已经超越了文化趋势和地区观念的影响力。而且,有先进的设备可以探查人类思维的工作方式,科学家可以通过许多有趣的方式改变脑部的化学成分,也可以检测异常情况的DNA序列。结论就是,先进的科学进步足以让现代心理学的实践者们避开文化偏见和盲点。

第5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银屑病 代谢综合征 流行病学 患病率

银屑病是一种因皮肤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汉族人群中发病率为0.123%。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认为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皮肤病,而是一个系统性炎症的过程。[1]常并发多种代谢性疾病。代谢综和征是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组疾病的聚集。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中心环节,中心性肥胖通过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银屑病患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症、肥胖及高血糖的发病率较非银屑病患者明显增高。故我们对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确诊为银屑病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6年-2011年12月在我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为银屑病患者。总病例数为771例。包括650例门诊病人和121位住院患者。门诊病例资料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记录银屑病患者伴发疾病情况。住院病例资料来源于我科记录完整的银屑病患者伴发疾病的病例资料。其中关节病型银屑病83例、红皮病型银屑病65例、脓庖型银屑病52例、寻常型银屑病571例。慢性湿疹为我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故选择同期湿疹患者1106例,均为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银屑病组男431例、女340例,平均年龄(36.5+8.8);湿疹组男565例,女542例,平均年龄(37.5+10.3)。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构成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诊断标准采用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提出的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2]即在以下五个成分中若具备3个或三个以上者即为代谢综合症。1.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85,女性腰围>80。2、血甘油三脂(TG)>1.69MMOL/L。3、HDL-C(高密度脂蛋白)男性>1.04MMOL/L(40MG/DL)女性〈1.03MG/〉DL(50MG/DL)4、空腹血糖(FPG)>6.1MMOL/DL.5、高血压,血压(BP>130/85MMHG).另外门诊调查表及住院病例资料中完整详细的记录了患者吸烟、饮酒及合并心理疾病情况一并进行了统计。吸烟以每日超过20支为大量,少于20支为小量。饮酒以每周少于2次为小量,每周4-6次为中量,每周大于7次为大量。根据患者有无精神紧张、抑郁、烦躁等判定有无心理疾病。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资料、病例记录的所有数据汇总整理,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率和比值使用X2检验。

2、结果

经过本次调查,771例银屑病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者178例 占23%出现代谢综合征的几率约为对照组的三倍多。而且银屑病患者中腰围、高血脂、高血压、血糖升高的比例是对照组的3倍多。(见表1)

另外,银屑病患者吸烟、饮酒及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目前,许多的研究证明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皮肤疾病,更是一种可并发多系统损害的系统性慢性疾病。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在银屑病患者中存在日益增加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近年来,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已经证实银屑病与肥胖症、血脂代谢障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联。[4-6]本文通过对银屑病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检查、对照、分析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银屑病患者较非银屑病患者更容易患代谢综合征,银屑病合并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银屑病目前普通认为是遗传介导下由各种环境因素刺激引起的一种免疫失衡性疾病,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银屑病伴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表明,银屑病伴发代谢功能失调的分子机制与体内各种致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介素23(HL23)}等的水平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银屑病增加了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而代谢综合症已证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险因素或是前期病变,两种疾病发生机制中的某些共同特点可能促成了两病的合并存在,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理生理学基础和炎症机制[7]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银屑病患者并发的代谢性疾病相关的非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以及吸烟饮酒及是否并发心理疾病的几个关于生活方式的危险环境因素。代谢综合征是上述情况的综合,近来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8]我国的发病率南北差异大[9],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发病率及性别差异也很大。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患者易伴发代谢综合征,心管疾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6]代谢综合征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是否与银屑病外用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吸烟、饮酒也是许多慢性症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本次调查显示银屑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酒精滥用、吸烟等不良嗜好,而这些不良习惯既可促发和加重银屑病。也是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每日吸烟超过20支比不到10支患银屑病的危险性高2倍多。烦恼、忧虑等心理因素是银屑病发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综上,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是两个相关联的疾病,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在诊断银屑病过程中,需同时注意观察可能并存的代谢综合征,因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果发现应予以重视。与银屑病相比,代谢综合征对生命的危害更大。另外,在进行银屑病治疗时也应考虑两者的联系,建议患者积极调整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可望降低和预防银屑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Loves MA,Bowcock AM,Krueger JG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psoriasis Nature,2007,445(7130):866-873

[2]、第6版内科学 主编:叶任高 陆再英 人民卫生出版社 P813-814。

[3] Kimhi O,Caspi D,Bornstein NM,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tic arthritis [J].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07,36(4):203-209

[4]Shapiro J, Cohen AD, David M,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oriasis, diabetes mellitus, and atherosclerosis in Israel: a casecontrol study[J].J Am Acad Dermatol,2007,56(4):629-634.

[5]Wakkee M, Thin HB,Prens EP, et al. Unfavor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s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psoriasis patients [J].Atherosclerosis ,2007,190(1):1-9.

[6]姚莎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 中国汉族人银屑病伴发疾病分析 导师 张学军 皮肤与性病学 2010

[7]王晓云 李金勇 柳林 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2):93-95.

第6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抑郁症 综合医院 就医情况

对象与方法

2006年7~8月收治诊断符合CCMD-3的抑郁发作[1]患者199例,其中男102例,女97例。年龄13~76岁,平均37.28±14.86岁。有家族史17例,无家族史182例。病程1~284个月,平均38.22±51.86个月。大专以上学历94例,中专及高中学历90例,小学及以下15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143例,公费56例。职业:无业19例,离退休23例,学生40例,农业劳动者23例,工人21例,公务员7例,公司职员31例,机关职员35例。家庭平均个人月收入<500元68例,500~1000元86例,>1000元4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医生逐项填写。本方法采取SPSS13.0统计软件包。

结果

抑郁症患者求治情况:①患者在发病初期,能主动认识到自己可能是心理疾病110 例(55.3%),认为自己是躯体疾病89例。②就诊前未求助过其他人的147例(73.9%)。③患病后首次就诊情况:在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就诊患者163例(81.9%),精神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21例,中医院就诊15例。从开始就诊到确诊为抑郁症平均花费13.78±33.6个月。④在精神科就诊的疾病知识来源,媒体94例(47.2%),社区健康教育9例,朋友介绍56例,由其他科室医生建议22例,其他渠道得知18例。⑤患者自己认为抑郁症最可能的诱因:不良性格36例,心理应激84例(42.2%),家庭遗传2例,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22例,无明显原因33例,与不良性格和心理应激均有关16例,与不良性格和躯体疾病均有关3例,与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均有关2例,与不良性格、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均有关1例。⑥当患者被诊断抑郁症后觉得很丢脸,不想让熟人知道43例;很委屈,觉得自己不该得这个病19例;很害怕,担心治不好67例(33.7%);很放松,终于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了48例;很丢脸也很委屈4例;很丢脸,很害怕担心治不好6例;感到很丢脸也很放松3例;很委屈亦很害怕,担心治不好6例;感到很丢脸、很委屈也很害怕3例。⑦在过去的1个月内有显著抑郁心境154例(77.4%),迟滞或激越81例,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103例。⑧单纯用药物治疗188例(94.5%),合并心理治疗11例。

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症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方法采取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用Stepwise逐步回归方式,分析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合并心理治疗,疾病知识来源、首次就诊医院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抑郁心境严重程度、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迟滞或激越、本次发作次数和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讨论

抑郁症最合适的就诊科室应该是精神科,据调查患者自患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选择精神专科医院长于综合医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说明人们对确定是否患精神疾病是非常慎重的,在决定前往精神科医院就诊时往往犹豫再三。本研究发现患者在发病初期能认识到自己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只有55.3%,近一半的患者(44.7%)认为自己的疾病是躯体疾病。这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其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患者首次就诊的医院往往不同。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往往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医院。综合医院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在诊治抑郁症方面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抑郁症在精神科的就诊率要远远低于综合医院和基层卫生组织,约74%的抑郁症患者大多会首先选择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2],而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对这类病人的识别率不高,据张氏等[3]对上海调查认为抑郁症未被充分识别和诊治,同本次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因此,加强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宣传力度和加强对广大医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显示发病前有心理应激因素、中低收入者抑郁症发病率相对较高,此外还提示不良性格、伴有躯体疾病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本次调查中进行治疗的患者多为自费,为此又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因素。

当患者被诊断抑郁症后大多数都不能接受,很害怕,这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

此次研究中合并心理治疗,疾病知识来源、首次就诊医院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说明媒体较社区教育、朋友介绍、其他科室医师建议更能广泛地向广大患者宣传疾病知识,能使患者能较及时地得到诊治,避免病情的恶化。首次就诊综合医院的非精神专科,如不能及时被接诊医师识别,则会耽误病情,使病情恶化。治疗过程中如能合并心理治疗则可增加疗效,使疾病较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第7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过年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对老人来说应该是最开心的,但心理专家表示,如果处理不好,特别的节日也会成为一些老人诱发心理病的“导火线”。

顾教授介绍,往年这个时候,受寂寞困扰、咨询心理问题的老人也会出现高峰。“春节讲究阖家团圆、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老年人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对于过春节怀有微妙复杂的心情。不少空巢和独居老人一方面盼望过年,渴望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同时又惧怕过节时的操劳和节后人走席散的孤独冷清。加上想到节后儿女上班、孙子孙女开学,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就会出现一些忧虑情绪。”

专家心理处方:对于春节中产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老人,心理医生建议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制订一套包括健身、学习、娱乐在内的详细生活计划,培养自己新的兴趣点。老年人每天即使只按计划做一两件小事,也会使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

同时也特别提醒为人子女者,有空尽量多回家陪伴老人,除了在节日送去关爱,对老人也要注重平时的关爱和孝敬。

其实,每年都有不少老人在春节期间出现多种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老年人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减弱,心理平衡能力减退等是造成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老人需防范下列“春节心理病”:

思念太重:

很多老人盼儿女回家,但有的子女因为工作忙回不来,也有的是不懂事不愿意跟老人一起过年。此时老人如果和儿女赌气,就可能出现心理不平衡,轻者郁闷,过不好年,重者还会患上心理和身体疾病。看到别人合家欢聚会使自己显得更为孤独凄凉,有时甚至会魂不守舍,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恐惧过年:

对于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置办年货、招待客人、给孙辈压岁钱等,都要有不少花费,每次过年都有“过关”的感觉。有的老人甚至因此睡不好觉,感觉胸闷,后背肌肉发紧,怕出门遇见熟人……等年过完了,病也好了。其实,偶尔适度的紧张无需太在意,但若因此诱发失眠、心悸等心身疾患,就要求助于精神干预治疗。

害怕打扰:

有的老人怕过年除经济原因外,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患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怕吵、怕热闹,害怕平静的生活被打乱。过年了,儿女不回来,觉得家里冷冷清清,希望儿女回来;儿女回来了,又觉得太吵、太烦,真是左右为难。

大喜伤身:

儿女们回家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但老人承受能力有限,机体功能减弱,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血管弹性变差,兴奋过度可以引起急性血压升高,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乐极生悲。

第8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心理问题;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17-02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的增加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心内科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反复发作,高昂的治疗费用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心内科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绝望、恐惧等,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加入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大致的了解,增强对抗病魔的信心,减轻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紧张感,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本文从分析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研究讨论出如何在心内科护理中进行心理治疗。

1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1.1焦虑: 患病后由于缺乏思想上的准备,而心内科疾病的病程又较长,患者容易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和耐心,对自己的病情也有担心,加之突然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会有不适应感,这些情况结合起来就容易使患者产生急躁、紧张和焦虑感。

1.2疑病: 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于关心,主要有担心病情的反复,担心病情加重,并且由于心内科治疗的治疗费用较为高昂,经济情况不乐观的患者还会担心治疗疾病给家里带来的经济负担,拖累子女。这些担心使患者始终处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下,患者会下意识的把自己的疾病严重化,尤其是农村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在发病时意识不到严重性,容易延误治疗。了解病情后心理压力又大,总是怀疑家属是否对自己隐瞒了病情,因此心情沮丧、烦躁、情绪低落。

1.3恐惧: 很多患者对于自己所得的疾病并不了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所身处的医院的那种环境会加重病人恐惧、焦躁、害怕等负面情绪,患者的精神得不到放松,会使治疗效果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疾病的恶化又会加重心理问题,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内科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程往往比较长,病情常有反复,治疗的效果与其他疾病相比也较差,甚至部分恶性的疾病的病情会日益加重,患者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的会失去生的意志,产生轻生的念头。[1]

1.4轻视: 有些患者所得的疾病发病时的表现并不明显,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绝对卧床休息认识不够,症状的不明显会让患者有一种所患疾病并不严重不需要过多注意的错觉,从而产生对自己疾病的轻视心理。

2具体心理疾病的治疗对策

2.1治疗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负责对患者进行安慰、解释病情和鼓励,能够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有的护理人员在一开始就对患者的疾病做出了一大堆保证,这会使患者认为护理人员对自己所患疾病并不了解,会增加不信赖感。所以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认真倾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的发病状况、患病情况、治疗手段后,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和保证,由于这时护理人员已经对患者的疾病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和认识,这时做出的保证会更有可信性。[2]

2.2治疗焦虑心理: 部分药物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方面有很大效果,还有些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减少因为发病而产生的疼痛感,降低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使用这类药物之前护理人员要将药物的效果作用告诉患者,患者在服药后达到预期的效果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从而增强进行心理治疗时的效果。

2.3治疗绝望心理: 护理人员平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行动和言语等,尽早的发现患者是否有绝望的征兆。但由于这种征兆不容易辨认,甚至患者自身也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潜在的绝望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是心思细腻之人,善于观察、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从而使患者能够敞开心扉的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绝望念头,恢复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2.4治疗疑病心理

2.4.1采取超前性心理治疗: 这种治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家属方面,二是护理人员方面。患者家属作为患者最为亲近的人,是患者的心灵支柱,所以患者家属要做好对患者的排解和安慰,消除疑虑;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微笑待人,态度和蔼可亲,同时注意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解释,消除疑惑,使患者配合治疗。

2.4.2采取事例疗法: 尽可能的让患者能够目睹治愈成功的案例,或者护理人员联系过去治愈的患者,让他们进行电话交流沟通,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疑虑,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3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3.1有效沟通原则: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等,选择与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沟通方式,充分认识并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例如通过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患者,有着强化感情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护理人员和患者对彼此的相互理解和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3]

3.2人性化护理原则: 人性化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的护理,是与人们日益成长的物质需要相一致的。以患者为中心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沟通技巧提出了要求,掌握基本技能并做好患者生活护理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更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的来说,心内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较多,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治疗变得日益重要,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有效沟通和人性化护理的原则,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促使病人积极治疗,恢复健康。参考文献

[1]张艳,唐莲,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05).

第9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艾滋病

该病发现已经二十五年了,如今已经成为最可怕的健康杀手,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可是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最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有关黑猩猩的试验已经结束,准备开始在人体进行试验。

老年性痴呆病

这种病不能与人到晚年好忘事的情况相提并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退行性脑病,不同的人症状不同。引发这种病的准确原因还不得而知,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普通感冒

美国每年的有十亿个普通感冒病例,但是医生对流鼻涕、引发咳嗽的感冒的原因还知之甚少,而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有成百上千。对这种病有作用的不是抗菌素而是时间和鸡汤。据报道,探索普通感冒原因的工作正在取得进展。

禽流感

人类对家禽携带的强大的禽流感病毒缺少免疫力。卫生官员担心,这种病毒会产生变种,从而引发人际传染。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到目前为止,人受感染多半是因为直接接触了被感染的家禽。最近有一连串的病例似乎涉及到了人际蔓延的问题。

异食癖

被诊断患有异食癖的病人往往有一种无法满足的冲动,专找一般人不吃的东西吃,比如污物、纸张、胶水和粘土。从分析上看,这种病的出现与矿物质缺乏有关,可是卫生专家至今还没有找到患病的根本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自体免疫病

这是一系列病痛的笼统说法,其中包括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自体免疫病是将患者体内的器官和正常功能当成入侵之敌。自体免疫病属于慢性病,一旦患上身体就会变得很衰弱。医生除了采取一些缓解症状的办法之外,简直是束手无策。

精神分裂症

这种病的患者被剥夺了从逻辑上辨别真实与虚幻的能力,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令人费解的心理疾病。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症状,其中包括妄想、幻觉、言语错乱、缺少动机或情绪。然而,医学上却没有任何明确的试验可以给出定义。

克雅氏病

这种罕见的脑病有一个通俗的名称,那就是疯牛病。吃了患疯牛病的牛肉就会患上这种疾病。新型克雅氏病发病急,而且容易致命,医生到现在为止还无法判断多数病人发病的原因,更说不上预防了。

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是一种典型的医学无法解释的体征。确诊只能靠排除法,排除各种可能性。患者除了略感疲劳之外,常常一连几天躺在床上不想起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