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

第1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管理;信息化;特点;

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管理的问题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开创了很多新技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中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面临着很多激烈而残酷竞争,再加上我国的制造业在企业管理的模式、方法、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一)、落后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通常采用的是台套计划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物料需求计划、准时生产、供应商管库房、同步生产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模式,不然将会把差距越拉越远。

(二)、生产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如今,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订单式生产已占据市场主体,订单式装配,订单式制造,订单式设计,大规模定制已经是市场的主流。制造企业必须遵守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准确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客户订单式的要求。

(三)、成本控制差,计算缺乏依据

成本费用分摊不够细致,大量成本数据的采集多是人工归集,数据准确性不强,造成成本计核算算不准确。大都不采取标准成本计算,未进行成本分析,因此,造成成本控较差。

(四)、信息管理分散、不能及时、准确、共享管理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未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工具也比较落后,对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适用性较差。

二、提高机械制造业管理水平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目前在管理中出现问题,直接对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严重地影响。对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采用积极的措施,为制造行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提供的帮助。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咨询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使企业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克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管理效率与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加强,是企业所面对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必须做出的选择。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的管理和其它制造业的管理相比有相同也有区别。我国的制造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

离散制造是指不同的物料通过非连续的移动和不同路径,制造出不同的物料与产品。象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都属于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是指物料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物料大都连续地经过相同路径,制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来。其又可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以及混合制造等几种类型。在管理方面对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都有要求等特点,这些一般都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单件生产是指产品按订单的设计、按客户的需求生产,产品一般比较复杂。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都很长。一个合同有时需要按部件进行多次交货。生产组织可以按工艺进行划分,设备都是通用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一般是指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是根据预测的,或按订单进行加工,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可以分为车间、工段、班组等。它的生产计划具有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特征。大批量生产是指产品是标准或者少数选配。需求主要依据预测,但也考虑订单需求。生产设备主要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等)为对象,组成流水生产线。他的生产计划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与批量生产的零件需要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的计划要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大规模定制一般是指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与大批量的生产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组合。生产组织仍然是流水线作业,但产品的配置却是多样化的。在生产计划控制等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进行综合应用。因此,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不相同,所选择的信息软件也要按照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开发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此外,不同企业的管理重点也不一样,在选择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选择。

(二)、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是依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他们的ERP系统设计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订单顺利完成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他们所强调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物料,依照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目的地。ERP的运用对西方国家的制造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起到了较好地解决作用。

我国的管理偏重于人的作用与价值的实现,忽略制度效应与条例管理。因此,没有法规制度,人事关系过于复杂,理性精神的不足,这些都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因此,西方ERP想要在中国进行应用,就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在管理中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ERP是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其具有两个方面属性

ERP是制造业在的先进管理工具,其具有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对中外企业来说差别不大,它们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利益,为此他们对生产制造周期进行缩短,采取降低成本、降低库存、按时交货、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等措施。因此,ERP的基本原理对中外来说都适用。社会属性,是指一般企业管理都会受到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运用ERP时一定要根据各国国情。

(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比较复杂

由于机械制造业需要物料品种规格较多,生产不够连续,生产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其他制造业要复杂得多。此外,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模式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专业化分工也不够细腻,企业的内部管理与他们相比要复杂,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国外是最复杂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目前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对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非常不利。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刻不容缓,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2]祁宇翔,杨杰.制造业信息化网上支持平台[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第2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3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首先,产品数量的确定不到位。产品数量的确定关乎产品成本计算是否正确,产品数量模糊势必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国内通常是利用核算产品台账来确定产品数量。具体内容是:各个车间、班组在生产产品时要严格记录下本车间、班组在工作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然后根据管理需求以及生产类型进一步以加工工序、工艺流程来组织产品的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基础台账的有效管理与记录常常出现产品数量的计算不准确,从而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脱离实际。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约当产量法的使用最为普遍。但是,约当产量法的计算稍显复杂,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难度常常采用在产品不计算的方式,从而降低了实际成本总额的精确性。最后,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不全。一些制造业企业虽然要求各个车间、班组记录原始台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原始台账的记录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原始台账的数据缺失严重。

2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2.1制造企业库存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是客户在订单中对产品的数量、品质、截止交货时间等进行预测,并且将其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整个过程以由后向前的方式推进,从而达到安排生产任务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最终目的。通常,制造企业在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装运的过程中以“适时制”为原则。采用“适时制”最大的好处在于杜绝了原材料以及库存商品的长时间滞留,最大可能的降低了库存成本。

2.2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促进制造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严格将市场作为导向,把企业的历史最好记录做为依据,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材料采购成本以及完工产品的出厂价格将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做到最佳。

2.3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明显提高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客户订单信息的处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后,客户的订单信息将交由专人负责并且履行子订单信息。举个例子来说,负责处理应收账款子订单的财务人员需要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收集。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工作经过信息化管理的流程被交予具体的工作人员。这样,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会极大的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醒广大员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得到奖励,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杜绝团队中好逸恶劳、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此法比较适合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提高了账款回收速度,保证了账款的回收效率,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结束语

第4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泉州 云制造 企业转型

一、云制造原理及应用

1、云计算与云制造

通俗地讲,云计算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由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而成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这种超级计算模式里,厂商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器集群,以免费或按需租用方式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硬件租借、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服务。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这样企业的各种数据可以存储在独立运营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个人用户也可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借鉴了云计算思想,2010年初,科技部提出“云制造”的设想。李伯虎、陶飞等对云制造的内涵、系统和体系架构、实施云制造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系统讨论和研究。综合起来,云制造是一种以规范化和通用化的行业标准为基础,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支撑环境,以满足顾客个性化产品需求和提高加盟制造商利润为目标,具有智能化、绿色化、低消耗、高可靠性、高可伸缩性的先进制造模式。云制造将现有网络化制造和服务技术同云计算、云安全、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实现各类制造资源(制造硬设备、计算系统、软件、模型、数据、知识等)统一、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为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提供可随时获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优质廉价的各类制造活动服务。可见,云制造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新兴物联网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产物。

2、从系统的角度理解云制造的本质

要理解云制造的本质须从系统的角度入手。从云制造概念可知,云制造系统中的角色主要由资源提供者、制造云平台运营者、资源使用者三部分组成(见图1)。由于云制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概念还未统一。资源提供者又称云提供端,该主体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服务;资源使用者又称云请求端,该主体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提出服务请求;制造云平台运营者也称云制造服务平台、中间件,该主体根据用户提交的任务请求,在云端化技术、云服务的综合管理技术、云制造安全技术和云制造业务管理模式等支持下寻找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并为云请求端提供按需服务。

为了实现上述云制造系统,必须形成相应的云制造体系结构。该结构从下至上分为三层(见图2)。

(1)资源层。资源层的构成有:设备资源,如各种加工设备等;软件资源,如产品设计、仿真、加工过程中涉及的设计专业软件、仿真软件和控制软件等;人力资源,如人的经验、能力等;无形资源,如企业无形资产、商标等;技术资源,如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通过嵌入式云终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可以将资源层中的各类物理资源接入到网络中,实现制造物理资源的全面互联,为云制造虚拟资源封装和云制造资源调用提供接口支持。

(2)制造云运行支撑平台。制造云运行支撑平台的实质即为云制造的技术体系,如资源感知与接入技术、资源能力的虚拟化和服务化技术、虚拟化云制造服务环境运行技术等,为云制造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其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提供各种资源的云化技术,包括资源的服务化描述、服务化封装、服务注册与等;二是由于云服务往往由不同服务提供者提供,且用户的需求往往需要多个服务组合完成,因此,该平台需要提供面向需求的云服务调度、优化和组合支持;三是云服务的运行与监控管理,以可视化的形式监控服务运行质量。

(3)服务层。服务层面向服务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各种制造服务,如设计服务、制造服务、供应链服务、营销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和不同行业用户只需要通过云制造门户网站、各种用户界面(如移动终端、PC 终端、专用终端等),就可以访问和使用云制造系统的各类云服务。

3、云制造的应用

(1)对大型集团企业而言,可以构建制造云平台。大型集团企业一般下属企业、关联企业众多,利用网格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集团企业内部的制造资源、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形成快速制造能力及面向复杂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平台,为集团内部各下属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完成多学科优化、性能分析、虚拟验证等产品研制活动,可以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创新设计能力。

(2)对区域产业集群而言,可以构建加工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制造加工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却存在制造资源分散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化技术、物联网以及RFID等先进技术,建立面向区域的加工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加工制造资源的高效共享与优化配置,可以极大促进区域制造业水平提升。

(3)对中小制造企业而言,可以构建公共服务云平台。中小企业一般缺乏信息化建设资金与人才,可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云平台,为其提供信息化知识、产品、解决方案等资源,提品设计、工艺升级、制造、采购和营销等服务,提供在线监测,远程诊断,设备维护和大修等服务,促进中小制造企业从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商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供应商转变,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4)对制造物流而言,可以建立物流拉动的现代制造服务云平台。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高的现状制约了制造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RFID、网络、物流优化等技术,建立物流拉动的多方协作模式或第三方模式的现代制造服务平台,为整机制造企业、零部件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协作提供服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泉州制造企业的“云制造”能力评估

1、泉州制造业一般描述

(1)泉州制造业支撑了泉州GDP的发展。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活跃的地区,这两大因素保证了泉州GDP一直居于福建省第一的位置,甚至还超过多个省会城市如南昌、合肥等。如表1所示,泉州工业增加值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达56%,而另五个地区则分别只占35%、42%、44%、44%、33%。可见,泉州制造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与基石作用。

(2)泉州制造业产业集群显著。泉州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这体现于其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如表2所示,泉州的五大传统产业集群的增加值都在100亿元以上。这些产业集群基本集聚于泉州的各区、县及县级市,如纺织鞋服集聚于晋江、石狮,机械制造集聚于南安、晋江,甚至有些产业集群积聚在某个镇,如南安的水头是个闻名全国的石材镇。

(3)泉州制造企业数量众多,许多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据泉州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泉州市共有制造企业19683家,拥有资产合计3142亿元,其中纺织鞋服有6342家,建筑建材5430家,机械制造2565家,食品饮料1569家,工艺制品1359家。在这数量众多的企业中,不少企业的规模已很可观,根据《2012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1704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93家企业超10亿元。不仅如此,更有一些企业已成长为行业龙头,在产业价值链中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地位,如体育用品业中的“安踏”、“特步”、“匹克”,男装中的“利郎”、“九牧王”、“七匹狼”等。

2、泉州制造企业的“云制造”能力评估

云制造的典型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五点,即制造资源和能力的物联化、虚拟化、服务化、协同化、智能化,其综合地体现为“智慧化制造技术特征”。可以看出,云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延伸与深化,所以衡量一个企业云制造能力,首先要评估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美国管理系统协会给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参照美国管理系统协会的这一模型,本文给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将其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无管理级别、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战略一致性管理。五个级别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为了评估泉州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本文在杜栋、傅铅生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见表3),接着选取了泉州制造企业中的恒安、安踏、特步、凤竹、利郎、九牧王、雅客等七家具代表性公司进行考察,分别得出分值(见表4),最后计算出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的平均分是4.54分。所以,综合起来,泉州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基本处于信息化中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即单机级管理级别或技术系统级管理级别。

单机级管理级别的企业处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会独立开发或请第三方开发并实施面向事务功能处理的部门级信息化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但没有实现集成。这一级别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基本停留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网络的维护上,没有独立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若有,职责也仅限于是硬件和网络系统的运营维护。

技术系统级管理级别的企业处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级阶段。这一级别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但其信息化规划主要是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规划过程对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的协调性没有考虑;同时,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采购信息系统等初步实现了集成化的运行,但集成方式还停留在接口型的初级集成方式上。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技术部门,比较重视信息化应用和信息系统的使用,但未设立CIO的职位,也没有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因而对于信息情报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基本空白。

根据以上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看出泉州制造业基础雄厚,对泉州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出泉州制造企业的“云制造”能力几乎为空白,与先进制造模式之间有极大距离。为了保持制造业的优势,泉州制造企业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转型更好地迎接云制造时代的到来。

三、云制造模式下泉州制造企业的转型思路

1、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方法、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化问题。目前泉州制造企业虽然在提升信息化能力上有了一定积累,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极大提升空间,重点应在两方面努力。一要制定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并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起到良好协同效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IT技术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企业业务部门和功能部门的支持性、基础性技术,信息化战略是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企业成立集企业经营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部门,CIO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形成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应用。二要形成适合信息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接触的信息量激增,传统的科层组织常使得信息的传递失真,降低了企业决策的质量。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低效、迟钝的职能型科层组织结构与职能化管理模式,要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扁平化战略改造,建立快捷、灵活、高效并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形成新的以团队为组织单元和以流程为导向的运营模式。

2、大型企业要向云制造服务中心转型

这里的大型企业主要指已拥有稳定市场份额、已树立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在未来的云制造体系中,大型企业不能简单地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而应该成为云制造的运营者,在云制造的服务层中拥有一席之地,如此才能实现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产品价值链低端向产品服务价值链高端转移。为此,大型企业应该调整资源的配置,努力构造虚拟私有制造云管理平台,包括设计服务平台、制造服务平台、供应链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等,同时和众多的企业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与合作企业共享相关资源。

3、中小企业应实施歧异集聚战略成为优秀的资源提供者

歧异集聚战略来自波特的思想。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如何在一个狭窄的单个产业细分中寻求竞争优势。集聚战略又有两种变形:成本集聚和歧异集聚。前者指在一个狭窄的单个产业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后者指在一个狭窄的单个产业细分中寻求歧异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体化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个行业都进入了重组整合的阶段,出现了一批巨型的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的规模和资信能力可以在一个细分产业中实施成本领先或标歧立异战略。但泉州的制造企业还处于中小规模阶段,应以歧异集聚战略为妥,通过识别企业价值活动、重构企业价值链、确定企业优势等环节,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针对特定的顾客群提品或服务,并且利用自己的经营特色,锁定目标顾客群,获取歧异优势。这种战略的利基点在于拥有独特的制造资源而能够在未来的云制造体系中易于与其他主体形成协同效应。

4、企业应主动与其他经济组织结盟共同构建云制造的公共云平台

全球化背景下,单个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生态更激烈、更复杂,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大、更多,而单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解决这样的矛盾是与企业或其他组织如高校、研究所等结成联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知识经济效应等。对于泉州而言,更积极的方法是结成产业联盟,然后以产业联盟为平台,共同构建云制造的公共云平台。资源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分别向公共云平台发出供应与需求申请,由平台中的合作辅助支持系统针对需求进行多方案的组合、优化和推荐,由供需双方自由选择,形成合作关系;也为没有形成合作关系的资源或处于空闲状态的资源与需求方提供一个达成合作的交互平台。借助于构建公共云平台,企业可在“干中学”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身的资源配置或战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注: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12年JK项目《云计算物联网在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编号:JK2012041);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经费。)

【参考文献】

[1] 王家仁:云计算及其发展前景[J].网络与信息,2012(9).

[2] 李伯虎、张霖:云制造典型特征、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7).

[3] 程武山:云制造――先进制造信息化[J].系统仿真学报,2011(10).

[4]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7).

第5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1.1成本管理思想落后

机械制造业企业一般以订单式模式经营为主,受到机械制造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中以完成企业的产品订单,实现生产任务为主,而对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却不重视,造成机械制造企业形成重生产经营忽成本管理的经营理念。有的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其并没有发挥成本管理的整体功效,而是仅仅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手段。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成本管理与控制属于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工作,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普通员工没有关系,因此他们也不会重视对普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

1.2成本管理范围狭隘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周期比较长,因此成本管理也应该覆盖生产全过程,但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范围却比较狭隘,其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消耗的管理,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但是其忽视了事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造成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1.3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虽然计算机已经在机械制造企业得到普遍应用,但是机械制造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全面,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造成企业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与信息技术没有实现融合,降低了信息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机械制造企业缺乏具有计算机技术与成本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专业人才,造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还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软件,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2.1更新成本管理观念,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随着机械制造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了价格的竞争上,而价格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竞争。企业降低产品市场价格的前提就是企业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利润空间的扩大必须要增强产品的成本管理,因此企业一定要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的成本管理理念;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成本管理不仅要贯穿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还要在产品的设计阶段、销售阶段以及售后服务阶段等进行成本的预测与控制。同时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要由过去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增加到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将管理理念融入到每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制造企业的生产结构转型,也需要企业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指导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建立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

2.2依靠技术创新,增强成本管理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市场地位是买方市场,因此机械制造业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要借助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在机械设备研发过程中企业一定要突出自主研发的创新意识与观念,更新生产经营理念,加大新产品的科研力度,以科技水平高的设备占据市场,同时企业在保证研发新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重估新技术压缩产品的价格,实现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的实现,并且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3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信息化水平

成本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信息化管理,因此机械制造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进而确定企业的生产任务,形成现代化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机械制造企业要积极推行资源计划,将物流信息、资金流动信息、工作流程信息等加以分析与总结,将企业的客户信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原材料信息等实现企业内部的共享,并且将产品设计、原料的购买以及产品在市场中的情况及时反馈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以此增强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其次企业也要积极利用信息化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对产品生产工艺和零部件的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等,实现产品的高效率生产,增强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2.4提高资金使用率,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保障

资金是机械制造企业的“血液”,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因素,加大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率的管理,积极借助各种融资手段,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借助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等,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实现机械制造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的作用。

三、机械制造企业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要以人为本。

在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因素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成本管理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目的。

3.2注意成本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机械制造工程,是一个整体系统,因此在成本设计阶段就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考虑到人为因素,也要考虑客观因素以及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等;在执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也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式方式,而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必须要获取企业员工的全力支持。

3.3注意综合性。

成本管理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行使成本管理时一定要采取综合分析的态度,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杜绝断章取义的现象发生。比如在确定企业生产量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企业的库存情况或者市场的短期销售业绩,而是要将目前的市场情况与未来市场发展、企业整体战略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4注意持久性。

成本管理并不是企业一朝一夕的决策,而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在不断的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成本管理追求的目标并不是以实现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为重点,而是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主。

四、结束语

第6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Abstract: Eighteen big reports of the party put forward clearly, "adhere to the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pth fus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llowing an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fusion of subordinate enterprises talks about bit of superficial view.

中图分类号:F279.23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目前,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无论是从宏观经济、企业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制胜的必要手段。最为明显的就是一个全新管理职位首席信息官(CIO)的诞生,改善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企业市场需求分析的能力,优化了工艺和生产流程,保证了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协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网上采购,使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了30%,通用电气公司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2000年节省成本16亿美元;美国的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拥有2.6亿烟民的个人档案数据库;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3000万顾客的个人档案了数据库;从最初成为该产品或服务商的客户开始,通过档案管理产品和客户生命周期,分析客户使用产品周期和制定新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仅占总资产比例的0.3%,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10%。

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建设了企业内部网、财务管理软件、企业外部网站、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客服中心系统,但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应用系统独立性强,信息整合能力差,不能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而中小型企业甚至还没有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目前在国内各种规模的企业中,信息化普及率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除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经验主义,不能与时俱进的以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信息化的作用,直接导致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应用。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甚微,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的水平相距甚远,在规模、层次和总体水平上也都存在很大差距。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状态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不过仍存在设备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企业资源不能共享。即使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也存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小,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程度低问题,急需优化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制造车间数字化严重脱节,基本对立的发展模式,缺乏整体规划,设计研发加工本应连续的业务链,断点比比皆是。对于新技术盲目追求,没有从成本、产品和人员等多个方面考证新技术的有效性,造成新技术在使用中的名存实亡。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加快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统一企业网络基础平台,建立网络系统建设标准;信息管理代码标准;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标准;制造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标准;软件应用评测标准;信息资源整合规范;ERP应用规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加快基础网路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网路平台,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设计与生产之间、生产与经营之间、经营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纵向互通、横向互联,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企业基础网络平台的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应用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企业协同设计、制造与管理集成化建设

积极推进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工作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的信息共享。完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数据管理系统,加快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试验测试等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研制过程协同、工作流程集成,促进产品研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综合的集成应用。加快以设计制造集成、制造单元集成、企业资源管理集成、试验测试集成等为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科研、生产和管理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新工业体系的形成,促进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积极的推进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提高企业综合设计能力、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方法。加快CAD/CAM/CAPP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促进CAM/CAPP技术应用于数控编程及工艺设计上,提高数控机床(CNC)设备的应用水平,提高工艺设计及工艺管理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快完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系统,使该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起来,统一管理,建立企业快速、敏捷、灵活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体系,系统的分析、预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工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加快ERP与PDM、SCM、CRM的整合;加快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两个纵向垂直的(公司到成员单位)应用系统整合,实现内部结算和内部资金有偿调剂,人力资源合理配备。

加快工程设计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工程的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与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关系,工程设计与利用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工程设计与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加快工程设计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建设工程设计信息化平台。

建设工程设计信息化平台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模拟平台,可以促进工程设计人员掌握现有工程设计的前沿技术和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程度,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状态,实现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后顺利的加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工程运行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无缝连接,提高设计水平、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建立工程设计项目数据库。

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建立工程设计项目数据库,推进工程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项目主体数据库,方便工程设计者的查询;建立项目需求管理数据库,解决系统的分析项目需求、科学地分析项目需求,保证项目的科学实施;建立项目模型和项目功能模型数据库,要从项目的实际出发,对项目结构和项目功能等进行分析,要认真的描述业务过程、业务活动和层次结构,根据现行项目的中、长远目标,建立其逻辑关系,建立项目模型和项目功能模型支持项目设计和实施;建立项目元素数据库,明细项目单元,明确项目责任;建立项目设计指标体系数据库等,促进项目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7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作为国内发动机及发电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开普动力自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产品自主研发和创立民族品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第一”:从最早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小型风冷柴油机,到研发出国内第一台便携式汽油数码发电机组,再到目前可进行大型工业用发动机、发电机组的研发生产。其产品行销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拥有强大竞争力。

这家年轻的民营企业,何以在国际巨头垄断的高科技制造业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开普动力董事长肖亨琳表示,除了坚持发展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建立起的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平台更是对开普动力保持这一核心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携手惠普等合作伙伴,为我们部署性能强大、安全性极高的信息化研发平台,我们的研发工作效率有了飞跃,安全性也得以极大提高,进而帮助开普动力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始终保持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信息化成就创新“源动力”

从创立之初的小型生产企业,到如今的享誉国际市场的创新型民企,开普动力在发动机、发电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一直是企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而对于大型制造和研发企业来说,为了实现高效的自主创新,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以开普动力的研发部门为例,由于承担着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其对信息化的要求也就非常严苛。“对于研发来说,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安全和高效。以往,我们都是使用传统PC来进行研发,但安全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总会担心信息泄露的问题。同时,在做一些高精尖产品的设计研发时,传统PC的性能也有所欠缺,妨碍了研发效率的提升。”在肖亨琳看来,随着开普动力业务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也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升级,从而确保自主创新过程的安全和高效,帮助企业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时刻把握市场先机。

为了实现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开普动力联手惠普公司,逐步采用了惠普工作站、服务器、存储和瘦客户机等一系列IT前后端设备,构建了一体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在全面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为企业的核心数据打造了坚不可摧的安全壁垒,同时一步到位地解决了设备兼容问题,实现售前售后服务一体化,从而为开普动力进一步向创新型制造企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源动力。

化解安全之忧

企业自主研发过程中,经常由于信息化设备的漏洞、研发人员的流动而导致自主研发成果被泄漏,从而使公司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以破坏硬件的传统手段提升安全性又会带来诸多不便。“以前的图样是分散在每个人的普通PC机里面,所有的图样都是他们个人来管理。一方面PC机容易损坏,另一方面数据是很容易丢失的,很容易插个优盘就拷贝走了。这种图样的损失是很难用钱来衡量的,如果我们的核心产品信息丢失的话,对我们的竞争力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开普动力副总经理丁士才如是说。

对此,在对内部资料要求绝对保密的研发部门,开普动力部署了惠普制造业数字安全解决方案,采用“前端・瘦客户机+后端・工作站”的应用模式,通过将客户端运算与数据存储分离的方式,将所有数据保存在后端工作站上,前端瘦客户机只能读写,不能拷贝,从而化解了公司研发数据丢失、泄露的顾虑,为开普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现在每个人的桌面上是一个显示器加一个瘦客户机,瘦客户机没有任何的数据,它是通过千兆的网线连接到中心机房,所有的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心机房的服务器上面,在磁盘阵列柜上面,大家通过远程来访问这个数据。”在丁士才看来,这就相当于为企业的核心数据打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壁垒,无论是研发人员的流动,还是设备的故障,都不会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安全,从而避免了企业的信息风险,充分保护企业的核心资产。

增添高效之翼

惠普制造业数字安全解决方案以兼具高性能与高稳定性的惠普工作站为后端计算平台,飞跃性地提升了研发部门的数据处理速度,就算超大数据量的连续运算,惠普工作站也能做到不卡壳、不宕机。“惠普工作站比PC要稳定多了,由于采用至强CPU和ECC内存,很少出现死机、退出,甚至内存溢出的情况,运算时设备的反应速度要比原来快多了。”丁士才对惠普工作站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印象十分深刻:“自从换了惠普工作站,我们的研发工程师说以前等待图样打开的喝茶时间都没有了。”

第8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 库存管理系统 信息化 ERP

ERP的早期形式――INVENTORY CONTROL(库存控制)是为适应机械制造业中离散业而设计的,发展到今天,ERP虽然已经可以适应任何形式的工业生产方式,但是从适用度来看,还是机械制造业最能取得成效。所以本文以ERP应用为策略谈谈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

科学的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管理和库存管理两方面内容,是制造系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其中库存管理对企业影响日益显著。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已经很难在管理的其他环节降低成本,而存货成本降低的空间仍然存在,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纷纷上马ERP、MRP等管理信息系统,对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开始重视,转向库存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组装及按订单设计,追求零库存战略。中小制造企业在这种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在这方面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库存管理策略,才能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

1 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

在我国,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型制造类工业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特点是:①生产过程和生产控制较简单,生产周期短;②生产计划的制定根据市场预测和定单,倾向于市场定单驱动,一般是直接产生短期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③产品结构较简单,所以BOM表层次不太深,一般为3~5层;④对信息化有需求,但投资预算有限,管理基础差,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依然凭经验,数据标准化工作做得较少,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基础数据较少,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在纵深应用、产业成熟方面造成阻碍。

2 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处于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整个供应链中,对库存控制目标的优化体现在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在确保顾客满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成本这两个方面。然而库存管理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缺乏物流供应链整体观念,对库存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

持有一定的库存对于企业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库存功能的体现。传统的库存管理流程和方法还是多以经验为准,这样整条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独立持有自己的库存,并非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其结果往往是库存的大量积压,造成企业资金减少。

2.2 对物流顾客服务理解不够,缺乏物流服务标准化的意识

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形成物流系统个部分及物流过程个环节的标准,而实际中顾客期望值与实际获得服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3 库存信息传递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组成供应链的各经营者之间的买卖关系,库存的人工记账,软件应用层次不高,这些因素使经营者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难以在整个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2004年赛迪顾问对年销售额在500万到5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系统建设状况调研发现成功应用ERP系统的中小企业仅占0.6%,传统的交易方式会导致不必要的库存,给企业增加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又将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上,从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2.4 库存管理的决策过于简单

良好的库存规划和管理能力是以尽量低的库存保证正常的销售需求为基础,而许多公司简单地进行“一刀切”,不按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根据库存品的性质和特点分类,对所有的库存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采购与生产、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生产与销售等等矛盾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3 企业信息化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影响

机械制造行业由于工艺复杂的生产特点,工艺及在制品管理困难,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借助ERP这一管理工具,通过信息化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企业组织运行、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竞争领域的扩大和生产制造管理等方面将有巨大的影响力。具体体现为:信息化管理给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恰当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给企业以及员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行为以客观的强化;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中小型制造企业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扩大其利润空间,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管理的“时空压缩”和“时空放大”效应,极大地扩大了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竞争领域;在信息化管理中采用柔性制造技术,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资源得到合理优化,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等的库存降低,资金运营状况改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各功能之间和谐运转。

实际的情况是各软件公司先后推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为实现企业信息化也做出一些举措:收购一些功能有限的ERP产品,将大型复杂软件剪裁成简单财务加供销存等等。然而,信息化实施多年,却没有实质性进展。

4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集成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解决的方案。企业信息化集成方案是在企业的产品、过程、组织、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下,包含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管理、财务等业务上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的集成,每个子系统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其他多个关联子系统的变化,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一种灵活的、通用的、能与其他商务平台系统集成、易于管理和维护的企业信息化集成方案的开发技术成为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的关键。

可以先利用IDEFO建模方法对ERP系统进行功能建模,再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按照IDEFO法建模基本原则简化ERP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使其作为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计划企业资源的一项活动。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内容,将ERP这个总活动分解为采购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车间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九个子活动,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分解,库存管理机构承担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控制策略的任务,包括物料的采购和运输、保管和配送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内容,通过库存管理实现通过一定量的库存维持销售产品的稳定。

制造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本质是企业的全面信息集成和优化运行,面向制造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ERP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支持企业的全面信息集成和优化运行。在这一基本观点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制造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为框架,建立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体系结构,根据所采用的分布式对象技术规范的不同,可以提出基于Windows DNA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体系结构和基于CORBA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侯开虎,牛骁.最小最大库存计划模型及计算机实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9,4.

[2]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ERP集成应用: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小平,程昔武.我国ERP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6):140-144.

第9篇: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手段 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46-01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已是企业不可阻挡的潮流,公司将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融合,以实际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引领公司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这是公司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公司领导也一直在强调信息化的发展要做到信息化管理无“盲区”。

随着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升提出了要求,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均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公司自2009年开始进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在技术信息化方面,如CAPP、PLM等应用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技术人员编制工艺文件的效率,降低了工艺文件的出错率,促进了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工作,节约成本;大大提升了新员工入职后对工艺文件的熟悉速度,加速了新员工的成长速度;管理信息化方面,如OA、公司内网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及深化应用提高了各类业务流程审批效率,规范使用短信平台,可以适当节约短信费用,通过使用会议管理模块,方便会议主管部门通知会议和安排会议,提高工作效率;ERP项目的上线运行加强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部门间人为协调工作减少,沟通成本大幅降低,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由系统数据做支撑,直接效果是库存降低,停工待料和延期交货减少,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2013年计划将各类信息系统的引进,将在更大程度上提交生产效率、加快生产节拍,通过各类信息系统的结合使用实时收集现场的设备、工装、质量、物料等信息;与呼叫系统的整合,可以传递生产线各工位的实时状态信息,建立更加透明的生产现场;通过引进条码系统,运用条码自动识别和无线网络技术,增加仓库的作业效率。

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后,传统的管理手段与新形势下的公司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以仓库条码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仓库条码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背景:

公司自ERP上线运行后,实现了所有仓库的收发货单据的流转管理,但还无法实现在SAP-ERP系统中针对仓库内部作业的管理,如:库区、工位器具、立体货架的管理。同时,仓库保管人员使用SAP-ERP系统还是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使得保管增加了工作量,并存在错误率高、及时率差、工作效率低等一些管理瓶颈。为了解决可预见的物流操作效率等问题,希望借助于无线网络和手持终端完成物料编码条码扫描的作用方式加快物流效率,同时借助信息化推进手段实现仓库工位器具定容定量管理。

突出问题一:公司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该项目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中心统一部署实施的,在实施初期集团公司采购中心为唯一试点单位,在系统运行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集团公司内部推广,而福莱格公司在这个阶段正在为解决SAP-ERP系统数据录入及时率、准确率的管理瓶颈上纠结。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跟从信息技术中心推广方案进行项目立项,导致在项目前期数据准备阶段就夭折了。

首先,因该条码系统一期实施推广应用(采购中心)未与SAP PP模块集成,在系统运行中会存在不能与SAP-ERP系统数据实时传递,反而增加仓库作业人员工作量。

其次,公司在工位器具的管理上为规范,缺乏有效管控,如:工位器具型号、类型、SNP值的制定,而且工位器具投资金额需要百万以上。

2013年根据公司实际管理需要,重新制定实施方案,针对在该项目准备阶段发现的一些管理问题,如:汽车零部件行业仓库工位器具的管理、SNP值的控制;仓库条码技术运用中的业务流,零部件(自制件)仓库是否实现条码管理等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对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薄板车间进行项目调研及管理经验交流。在物流管理经验方面学习到借鉴点,如:零件的专用工位器具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这样既保证了物流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产品防护;有物流配送专用工位器具,标准化程度高,每个工位器具上发有物流配送单等,这些管理方法为仓库条码系统在公司仓库全面推广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

突出问题二:业务断点明显,部门间沟通困难,项目实施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

部门与部门之间,特别是部门与车间之间的协同存在很大的困难,虽然很多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在完善其流程,但始终是站在其部门角度来制定,存在片面性,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形成扯皮及推卸责任现象,这样的流程无法承担企业协同增值的目标。

例如:项目调研初期,工位器具的管理职能设置在储运部,工位器具SNP值的验证也由储运部来完成,这种流程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工位器具SNP值为得到充分、科学的论证,车间在执行方面就出现问题:首先,SNP值公布不及时,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其次,车间与仓库之间经常因为SNP值的不认可问题上发生办票难问题;三是,生产计划一直未按照SNP值倍数下达,车间在零件装框时就出现况;四是,IT技术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要加强,才能支持项目推进方向。

2013年公司也针对这些管理问题进行了流程优化、职责的划分,逐步推进工位器具的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展,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最终要实现所有仓库借助于条码技术对公司物流管理进行管理提升。

突出问题三:生产管理缺乏前瞻性,生产环节缺乏信息化的支撑

在对仓库条码管理系统项目调研的情况下,走访了集团公司三装厂、一汽卡车厂、中航起落架等各企业,了解了多种生产、管理模式。公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各级计量设备的归口管理、缺乏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支撑,数据经多部门参与后形成最后的报送结果,从而造成数据部分失真,需要借助于MES系统的实施进行管理提升。总结了如下车间管理的典型问题:

(1)质量追溯、批次管理。

(2)同一条生产线需要混合组装多种型号产品的时候,自动校验和操作提示以防止工人部件装配错误、产品生产流程错误、产品混装和货品交接错误。

(3)生产线上出现的产品缺陷是什么?次品数量各是多少。

(4)目前仓库以及前工序、中工序、后工序线上的每种产品数量各是多少?要分别供应给哪些供应商?何时能够及时交货?

(5)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有多少时间在生产,多少时间在停转和空转?影响设备生产潜能的最主要原因是:设备故障?调度失误?材料供应不及时?工人培训不够?还是工艺指标不合理?

(6)对产品的质量检测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精确区分产品质量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将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