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呼吸道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护理诊断

第1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护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诊断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四)治疗原则

    此病一般无需住院。如有合并症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需慎重使用镇咳药;对有支气管痉挛喘息症状者可适当应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对有发热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否则不宜作为常规使用药物。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询问病人健康史,发病原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帮助病人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

    (2)病情评估  主要是对病人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和发热等,以便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咳嗽性质,如干咳、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随的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视程度,评估是否掌握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病人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反应,如呼吸道症状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胸闷、气短所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改变。

    2.护理诊断  病人可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护理诊断基本相似,但与个体差异有关。护士可根据病人不同相关因素提出确切的护理诊断。

第2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ICU;下呼吸道;感染;护理

ICU病房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ICU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因此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尤其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2]。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和预后与护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近年来我院对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ICU患者共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45-83岁,平均70.5岁。入住ICU时间:5-21天。入住ICU平均时间8.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均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排除转入ICU前已经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2结果

2.1下呼吸道感染与年龄的关系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大于60岁的患者有49例(占89.1%),小于60岁的患者仅6例(占10.9%)。

2.2下呼吸道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2周的患者有45例(占81.8%),

2.3本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3例(占5.5%)死亡,32例(占58.2%)加重原发病情。

2.4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本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55例患者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3例(占23.6%),革兰氏阴性杆菌40例(占72.8%),真菌2例(占3.6%)。

3护理体会

3.1加强基础护理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如痰液呈黄色或绿色,或体温升高的患者,均应警惕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3]。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要经常协助其翻身,更换姿势和叩背等,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翻身要到位,每次翻身时均进行拍背。对昏迷患者要定时吸痰,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吸痰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吸痰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②吸痰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③吸痰时应注意患者的面色、心率、呼吸、心电监护等,如患者出现面色发紫、心率增快等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氧气吸入。待患者症状好转后再进行吸痰[4]。每天两次进行口腔护理,护理时特别注意清洁咽喉处的分泌物,以降低口腔内菌群的寄生和繁殖,达到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目的。根据口腔分泌物pH值的高低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口腔清洁液,保持口腔处于清洁湿润状态。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并消毒,已达到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的目的。对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的规则。

3.2呼吸机的护理呼吸机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使用呼吸机前必须对呼吸机的各个管道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到一人一换,以预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②护士应经常检查呼吸机有无发生漏气、各个管道有无接错,从而保证呼吸机的正常工作运行。③对连续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士应每日拆下呼出回路的管道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更换已经消毒的管道继续使用[5]。

3.3加强ICU病房管理护士应注意对ICU的环境加强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出入,要求进入ICU必须要更换隔离衣、换鞋及戴口罩帽子等,每2天进行一次空气消毒,每月监测一次空气质量。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对抵抗力低下的高度易感人群进行保护性隔离措施,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将其搬至相应的隔离区域[6]。

3.4合理应用抗生素医院应建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应尽可能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规范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7]。

综上所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避免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秦毅.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J].2011,30(10):78.

[2]张艳莲,付秋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94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65.

[3]于秋菊.浅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护理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145.

[4]赵粉莲.ICU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15.

[5]吴珊珊.ICU病房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4):1285.

第3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结果 观察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呼吸道感染;交叉感染;护理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是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与脑卒中预后关系密切[1]。治疗护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我科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予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取得较好效果,有效预防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2]。男56例,女24例,年龄(53.6±9.78)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54例,出血性脑卒中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除外意识障碍,有慢性咳嗽病史及发病前有肺部感染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吞咽障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按1999年日本学者才藤提出的7级评价法评估[3]。下呼吸道医院感染诊断参照卓安民[1]标准,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除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外,采用系统康复护理训练措施:①呼吸控制训练。先让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练习以鼻吸气,以口腔呼气末用手按压其腹部给予辅助,并练习屏气,使进食吞咽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相互配合,每次5min,每天3次。②口、舌、下颌训练。让患者练习张口、闭唇、鼓腮、伸缩功能等,以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患者不能做到时可进行被动或辅助运动,使其能充分张口摄食,闭口咀嚼运动,每次10min,每天3次。③冰刺激。方法是用冰长棉棒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提高软腭及咽部的敏感度诱发吞咽反射,用冰块刺激面颊及下颌部位,促使下颌关节闭合,增加咀嚼肌收缩力,每次5min,每天1~2次。④门德尔松手法[4]。对喉部可以上抬患者,让其空吞咽并保持上抬位置,吞咽时让患者舌抵硬腭,屏住呼吸并保持数秒。对喉部无力上抬患者,可按摩颈部、上推喉部,以促进吞咽。每次3~5min,每天2次。⑤咳嗽及发音训练。让患者反复练习咳嗽,促进喉部闭锁,用力张口并尽可能延长时间发“a”音,以强化声门闭锁,增强呼吸肌控制能力。每次3min,每天3次。⑥直接训练法。对于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通过改善食物形态、味道及进食,进行直接吞咽训练,并指导家属掌握技巧,每日多次进食,每天5~6次。

1.3 评价方法

1.3.1 疗效评价 护理4周后,分别对两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①显效:吞咽功能提高到7级,摄食咽下没有困难;②有效:吞咽功能提高1~2级,勉强进食咽下;③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变。

1.3.2 下呼吸道感染评价 ①脑卒中发病后3天发生;②有咳痰等呼吸道症状;③肺部干湿性罗音或不同程度肺部实变体征;④体温≥37.5℃,伴血白细胞≥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0.76;⑤胸部X线呈炎症性改变;⑥痰培养并获得病原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PEMS 3.1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为27.50%(11/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4,P<0.05)。

2.2 两组吞咽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吞咽康复效果比较(略)

χ2=8.07,P

3 讨论

3.1 疗效评定分析 本组结果显示,对照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5%,与文献报道[1]脑卒中吞咽障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26.0%相近。经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2 护理体会 ①病人入院后即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拟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护理计划。我们对3级以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均尽早行插胃管鼻饲,既可有效预防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也可改善吞咽功能。但鼻饲时,食物反流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故鼻饲前先缓慢推注温开水20ml,或冲洗胃管,如病人无反呛,再缓慢试推注入少许食物,10s后仍无呛咳则开始喂食,每天5次,每次200ml缓慢推注,3天后改为每天4次,每次250~400ml,每日加1次菜汤、肉汤、鱼汤等。鼻饲毕取80°~90°位或抬高床30°~45°防止反流。而4级以上吞咽障碍者,除吞咽功能训练外,着重注意进食、食物形态的选择,同时注意食物温热适宜、色香美味,以增进食欲,引起咽反射。②进食前后的口腔卫生护理也很重要[5],因口腔不卫生而滋生的细菌和胃液反流与吸入性肺炎有关[6]。鼻饲管及餐具定期消毒,鼻饲管3~4周更换1次。③促进排痰:采取侧卧位或辅助拍背,加强呼吸,咳嗽训练,痰咯不出者,可采用吸引器吸痰,如因痰液阻塞致呼吸困难时,行相应气管切开,有利痰吸出[7]。④病人及家属的宣教: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整洁的进食环境,给患者更多的耐心、关心、体贴和鼓励,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其积极配合,指导家属参与制订护理干预计划,掌握鼻饲、吞咽进食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计划训练。

参考文献

[1] 卓安民.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分析253例[J].世界感染杂志,2005,5(1):77-78.

[2]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29(6):237-238.

[3]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J].现代康复,2001,10(10):78-79.

[4] 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赵峻,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44.

[5] 杨志峰.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9);38-39.

第4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精神科 医院感染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使用抗精神药物对白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同时精神病人病程迁延,住院时间长,病人长时间生存在人口密度高的环境中,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本文对本院2009年患者出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针对院内感染率高的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分析原因及提出预防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 1156例,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确定院感诊断,发生院内感染共84例次。其中呼吸道57例(67.85%),胃肠道10例(11.90%),皮肤感染7例(8.33%),口腔感染6例(7.14%),其他4例(4.76%)。

2 易感因素及预防管理

2.1 上呼吸道感染

2.1.1易感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房为封闭式,病人群聚在一起,门窗关闭致使通风换气不良,室内空气混浊,成为呼吸道致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患者生活自理差,多数患者体质较差,因此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的镇静作用,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吸入的灰尘微生物保留在呼吸道而发生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致吞咽困难[2],病人进水、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2.1.2 预防管理 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减少空气中致病微生物是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每日晨晚间护理后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月一次做好病房空气质量监测,冬夏季使用空调后,护士要严格调节好空调温度并定期对空调清洗。

加强病人的卫生护理,特别是对病情不稳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不知冷暖饥饱的患者要帮助病人随着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合理调配膳食加强营养,对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给予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组织病人到室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用药护理,督促病人平时睡觉侧卧位,预防呛咳。同时饮食清淡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多进软食,如蒸鸡蛋,肉糕等。饮食时给予足够的时间,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甚至噎食等。

2.2 胃肠道感染

2.2.1易感因素 精神病人卫生观念差,生活懒散,用餐前不洗手,有些病人甚至洁污不分,常会捡垃圾吃[3]。同时精神病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另外精神病人饮食实施共食制也可能增加感染率。

2.2.2预防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训练和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病人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捡脏东西吃,防止病从口入,对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低下的病人采取一帮一结对并由相应的床位护士负责。做好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对家属送来的食品和水果一律统一存放,由保管员负责检查管理,定时定量分发以防止暴饮暴食,水果一律用84消毒液消毒后再发给病人。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碗筷平时每日三次用84消毒液浸泡用流动水冲洗,每周一次送高压蒸汽消毒。对肝功能正常与异常的餐具要分开应用分别处置。病人饭菜凳椅每次饭前用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水杯毛巾每周二次集中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并固定专人专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病人立即实施床边隔离,集中管理感染者以切断感染途径并对床单位做终末消毒。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有的患者已发生感染但无明显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平时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及表现,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小变化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住院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另外工作人员要注重洗手的依从性,规范护理操作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的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使人体正常免疫体制缺损,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期处于封闭式环境中群居,活动减少,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因素。本文发现精神科院内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占总院内感染的79.76%,因此要减少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消除易造成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精神科护士只有加强工作责任性,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从细微处入手,抓好每一个环节,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服务态度,把精神病人当成亲人,无微不至关心、照顾,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J].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第5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摘要】 目的 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将1999年6月~2005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104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 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昏迷;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low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ICU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risk factors of ICU coma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low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then perform relevant nursing care to reduce the HAP rates.Methods From June 1999 to Janurary 2005,104 ICU coma patient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artificial respiratory tract(ART)or not,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and these patients were all without COPD or HAP before being enrolled.These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same nursing care such as changing positions at regular time,back patting every two hours,appropriate sputum suction.Results In the ART group HAP rate were 85.07%,non-ART group were 35.14%.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ART such as trachea intubation and tracheotomy,which can damage respiratory tract natural defensive function,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of HAP.Those measures to balance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respiratory tract of to meet its physiological needs will result that HAP in ART patients reduce.

【Key words】 coma;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isk factors;research

昏迷的患者由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易发生痰液阻塞,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肺部感染。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而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又破坏了气道的生理屏障,使菌群移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CU住院日是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研究我院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与人工气道建立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1999年6月~2005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无人工气道组共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18~79岁,平均(45.5±15.6)岁。其中脑外伤13例,高血压脑出血18例,其他6例,APACHⅡ评分(17.51±4.45)。有人工气道组共67例,男45例,女22例,年龄20~80岁,平均(52.8±8.2)岁。其中脑外伤32例,高血压脑出血29例,其他6例,APACHⅡ评分(18.36±4.23)。两组患者APACHⅡ评分值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两组昏迷患者GCS评分均在5~10分,<5分与>10分者均予排除。且入住ICU时间>3天,并除外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有吸入性肺炎或转入ICU前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

1.3 护理方法

1.3.1 无人工气道组 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每2h给予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无休克的患者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每8h评估肺部呼吸音1次,监测体温、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X线胸片。有咳嗽、咳痰者及时留取痰标本,方法为先给患者用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再用无菌留痰装置吸取痰液,操作时要注意采取严格的无菌技术,痰液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监测有无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1.3.2 有人工气道组 人工气道端口接人工鼻,并连接封闭式吸痰管,该管的T型端口再接上人工鼻,以保护气道使之与外界不直接相通。当患者咳嗽、咳痰时,护士即可用封闭式吸痰管吸除痰液防止堵塞气道与人工鼻的透气材质,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果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同样连接呼吸机机用人工鼻,并连接封闭式吸痰管,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用恒温湿化器湿化气道,呼吸机管路积水及时倾倒,管路与湿化装置每周更换1次,人工鼻与封闭式吸痰管每24h更换1次,如被痰液污染时及时更换,进口的呼吸机管路经高压蒸气消毒后使用。同样给予患者肺部物理治疗,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人工气道建立的当天、第3、7、10天以及第15天分别留取痰标本。方法为留痰前,先用碘伏消毒人工气道外口,并消毒内口2cm(注意消毒液不可滴入气管),再用无菌留痰装置吸取痰液。操作时要注意采取严格的无菌技术,痰液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监测有无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1.4 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标准 人工气道组入住ICU的当天、第3、7、10天以及第15天分别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无人工气道组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时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连续两次以上培养出同一菌株被确认为致病菌。所有菌株都进行药敏试验。胸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肺部有浸润阴影或出现新的浸润阴影,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并且有下列条件之一:(1)血白细胞总数增高(>10.11×109/L),体温37.5℃以上;(2)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1.5 结果 见表1。

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的患者,而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患者的感染率又比无人工气道的患者高,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3]。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需求,是预防感染发生的关键。

2 讨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等组成,鼻腔的鼻甲结构使吸入的气体经过黏膜丰富的血管与黏液充分的加温、加湿并清除异物,从而保护下呼吸道免受或减少受微生物与有害物质侵袭,维持正常功能[4]。呼吸支气管以上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黏膜纤毛运转系统,它们的清除功能对防止感染非常重要。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上述生理功能,从而使呼吸道上皮细胞受到干燥、低温的空气侵袭而功能障碍,易使细菌入侵、繁殖而发生感染。人工气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气管导管气囊以上部位常积聚许多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可沿着气囊周围漏入气管,使致病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而发生感染[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护理尤其重要。

首先,要使气道与外界不要直接相通,使用人工鼻,起到过滤外界粉尘与温湿交换作用,保持气道的充分湿化。上呼吸机的患者采用恒温湿化器,温度为32℃~35℃,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吸痰操作时严格采取无菌技术,用封闭式吸痰装置,痰液黏稠者,最好由两人操作,一人吸痰一人注射湿化水,行气道冲洗,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吸痰前后用呼吸气囊加压给氧,每次吸痰前后行肺部听诊,以判断吸痰效果。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可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与气切内套管,该管气囊上方有一导管开口,连接负压球可吸出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冲洗,防止分泌物流入气道。

其次,做好肺部物理治疗,每2h给予翻身、拍背。拍背时,手掌形成弓形,在背部由上至下,由外到内,有节奏地进行。也可用肺部治疗震动仪,调节好频率,使用之前要给患者雾化吸入,使气道充分湿化,用毕吸尽痰液。翻身要到位,用靠枕使患者侧卧位达45°~75°,每次翻身时均进行拍背。同时注意对ICU环境的管理,限制人员的过多流动,进入ICU要更换隔离衣、换鞋、戴口罩、帽子,空气消毒每天2次,每月监测空气质量。

充分掌握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证,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或尽量缩短人工气道的时间,并重视对呼吸道的合理管理,从而减少与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 李秀云.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266-2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陈志斌.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3,8(1):51.

第6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感染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76-01

随着新型医疗设备的更新、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把患病危重的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其优秀的医疗资源和护理技术的重症护理学发展起来,重症护理是一种现代的医学管理方法和新型护理技术,而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的病房即为重症监护室[1]。由于重症监护室中的病人多为病情危重的患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治疗护理时侵入性的操作增加和抵抗力的降低等原因,较普通病房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感染,其感染机率要高5~10倍左右[2],由于重症病人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常常大量使用,这反而增加了患者感染率。重症病人感染后会增加病人的风险和治疗难度。重症病人若大量流动,将给其他病房的病人带来感染风险[3]。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机率,从而降低控制重症监护室病人流动造成的病院的感染十分重要。本文对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护理措施和管理经验,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来源于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患者均已经出院或已经死亡),其中有85例男患者和80例女患者。年龄范围在15~85岁之间。在165例重症监护患者中,感染45例,其中有26例男感染患者和19例女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85岁之间,感染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患者均已经出院或已经死亡)进行回顾,分析感染的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和影响感染因素等。

1.2.2诊断方法 诊断的依据为患者各项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相关监护记录。诊断患者感染标准按国家2003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2.3 护理方法 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要加强环境和人员卫生的控制,如医疗器械的消毒,医疗人员无菌的操作等;由于患者呼吸道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呼吸道护理的相关技术培训和加强呼吸道的相关护理如吸痰、口腔护理等。由于感染的发生机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因此应加强护理和监护老龄病人,杜绝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见表1,表1中可见,在不同的感染部位中,感染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7.7%为最高,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次之。由此可见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的环境、人员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3 讨论

从文中数据看出,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感染率为27.3%,感染率较高。而在不同的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7.7%为最高,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次之。应针对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感染加强护理。其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是重要的危害因素之一,应予以格外重视。针对此因素应采取以下的护理干预。培训方面,应对医疗人员进行疾病的预防、救治和护理方法进行培训如吸痰、进行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细菌数量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4];环境方面,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应予以隔离措施,防止其交叉感染。使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消毒,一般每天三次。对于医疗器材器械应用75%乙醇溶液每天擦拭消毒,呼吸机应用环氧乙烷消毒,对病房内的空气中的细菌数目应随时予以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情况。有条件的监护室还可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人员方面,进出重症监护室应进行消毒,并更换防护服,医疗人员应进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侵入性的操作以免发生感染;废弃物方面,废弃物应经过灭活后处理,且其应密闭良好,以免给环境造成污染。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重症患者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自身免疫力下降是使老龄重症患者感染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因素,在以上环境、人员、操作的基础上,应增加对老龄重症患者巡视、监护的频次,呼吸机等医疗器材做到专人专用,加强心理疏导,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做到专人护理,精心护理。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呼吸道的感染为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主要危害性因素,针对危害性因素,对医疗人员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地培训、对重症监护患者进行有效隔离、对病房环境进行定期彻底的消毒、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出现和控制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能有效地杜绝交叉污染、提高治疗的效率和降低流动性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士静,董立亭,张秀云等.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9-11.

[2]易文华,张彩云,赵艳群.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J].广东医学,2012,33(15):2246-2247.

第7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精神患者;院内感染;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60-02

院内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及院内获得,在出院后而发生的感染。精神病患者多表现为精神活动紊乱,如兴奋、吵闹、反应迟钝等,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就导致院内感染率增加[1-2]。感染性疾病主要有胃肠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对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对本院在2011年1月~2012年9月接诊的精神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了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1年1月~2012年9月共接收诊治4 504例精神患者,精神障碍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 765例,女1 739例,年龄17~51岁,平均(28.0±2.7)岁。院内感染的诊断依据国家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负责人进行诊断,已经确诊为院内感染者及时上报。统计分析患者的病史、用药等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145例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22%。其中,男79例,女66例,年龄18~51岁,平均(29±2.7)岁,病程3~18年。以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较多,呼吸道感染100例,胃肠道感染36例,分别占感染人数的68.97%、24.83%,另外9例患者出现皮肤感染,仅占感染人数的6.20%。

2.1 呼吸道院内感染的疾病种类

调查显示,4 504例精神患者中,精神分裂患者为3 649例,占81.02%,其中发生院内呼吸道感染65例,占精神分裂症的1.78%,并占院内呼吸道感染的65.00%;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患者共占院内呼吸道感染的35.00%。

2.2 抗精神病治疗与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100例呼吸道院内感染患者中,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45例,合并电休克治疗55例,见表2。

2.3 胃肠道院内感染

有36例精神患者出现胃肠道院内感染,其中27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占75.00%。25例胃肠道院内感染发生在秋季,占69.44%。

2.4 皮肤感染

有9例患者出现皮肤感染,占6.21%。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群体特殊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有研究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病情程度、药物的使用、医院的卫生管理如消毒灭菌力度及监测不够、季节变换、患者自身知识的匮乏等因素密不可分[3-4]。因此要采取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不断拓展知识,提高整体素质。研究显示精神分裂患者的感染率最高[5-6],主要因为此类患者生活较懒散,无自我保护意识,居住环境空气流通较差,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另外药物的使用也可导致院内感染[7],主要是由于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起到较强镇静作用,从而使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功能下降,一些反射如吞咽等减弱,并容易导致呛咳,所以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经过电休克治疗患者会出现短时间的自主呼吸停止及抽搐,而后出现深度呼吸,从而很容易将口腔内的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增加了呼吸道感染概率。对于胃肠道院内感染,主要是因为该类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精神紊乱,卫生观念薄弱,几乎无自我保护的能力,餐前不洗手或与别人交换食物,并且在此精神状态支配下,饮食没有规律。另外抗精神病类药物可导致便秘,在使用泻药时导致胃肠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胃肠道的菌落发生紊乱而引起胃肠道感染。本次研究中有25例胃肠道院内感染发生在秋季,主要是因为天气逐渐转凉,肠的蠕动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另外,在封闭式的病区内患者的活动范围较小,空气不流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也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皮肤感染率最低,此类感染主要是由于病房潮湿的环境导致皮癣症的发生,再加上抗精神病药影响了神经的内分泌功能,进而使皮脂腺的分泌上升,对细菌的滋生十分有利,引起脓肿或皮肤溃疡等。因此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基础和生活护理。要定期开窗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并且干燥清洁,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在季节转换时注意衣着的增减,尤其是秋季。医护人员要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熟练掌握,如患者在用药后出现口渴症状,要及时协助其喝水;出现便秘后要嘱咐患者多喝水、多运动并辅助合理的导泻剂。要加强对电休克治疗过程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同时要切断一切感染途径,保持环境卫生,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并做好医院的消毒,确保公共洗涤池及厕所保持清洁,对于餐具要严格消毒。最主要的是要积极治疗精神疾病,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通过户外活动及娱乐活动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及改善精神状态。

本次研究显示有145例出现院内感染,以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较多,这与患者的病情程度、医院的管理方式、药物的应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严格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涂亚莉. 精神病人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6):535-536.

[2] 梁春莲,朱水宁,李映素. 精神障碍患者院内感染肺炎18例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456-457.

[3] 梁艳,苏勉,崔翠鸾. 住院精神病人院内感染164例分析及护理[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97-99.

[4] 王松菊.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医院感染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9):16.

[5] 童玲玲,王春娥. 精神病人院内肠道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0(5):449.

[6] 甘桂荣,郭晓玉,张新连. 精神病房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 医学创新研究,2007,4(14):82-83.

第8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

①机械通气时间≥48 h;②胸部X线检查可见新出现或明显进展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伴或不伴胸腔积液;③新出现的发热;④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⑤有肺实变特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音;⑥血WBC>10×109/L或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

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较多,主要有:①各种介入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或切开绕过了上呼吸道(如鼻腔、会厌)的正常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气管导管气囊以上部位常积聚许多分泌物,使致病菌极易进入支气管及肺组织。机械通气者,吸痰机率较高,易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另外胃管、输液管的使用,以及医护人员手的感染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②呼吸机及其辅助装置的污染,呼吸装置污染导致VAP主要包括2个途径:呼吸治疗器械装置如雾化器、湿化器易引起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气管导管、呼吸机管道、吸痰管的消毒不彻底或被污染带菌,其次是呼吸机雾化器、湿化器、输氧管、冷凝水管的污染而使细菌定植于呼吸机回路管道内并随着喷射(吸入)气流形成的气溶胶或通过污染的冷凝水反流进入气道导致感染[2,3];③对躁动患者使用镇静、肌松剂及冬眠药物,抑制了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为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各种制酸剂、H2阻滞剂的使用,使胃pH值高,导致胃内G-菌生长繁殖,含大量G-菌的胃液返流至口咽部,通过胃肺逆行感染途径引起感染[4];④疾病本身因素,患者由于疾病本身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呼吸道屏障功能受损;⑤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与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成正比。机械通气时间愈长VAP发生率愈高[5]。机械通气患者多数采取仰卧位,而这种容易引起胃-食管返流造成误吸而增加发生VAP的危险[6]。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对策

3.1 环境的要求 做好病室空气的消毒,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并用消毒湿毛巾擦洗桌面、地板和墙面。有条件者也可将患者置于有层流装置的病房或负压病房。

3.2 认真消毒隔离,严格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细菌来自患者的呼吸道,目前认为7 d更换一次为宜,频繁地更换呼吸机管路(24~48 h)不仅无宜于减少感染,而且VAP的发生率增加了3倍[7,8]。但也有研究显示污染率随着换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少应每24 h更换消毒一次。呼吸机湿化器的湿化液需要补充时应弃去剩余的液体,清洁后装入无菌液体,24 h更换1次[9]。呼吸机环路内的冷凝水也是高污染物质,应及时排空呼吸机环路及滤水瓶中的冷凝水,以防反流入肺内。冷凝水小瓶应经常清理,由于污染严重,在处理冷凝水后应洗手后方可接触其他患者。每日更换呼吸机滤纸。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头部抬高30°~45°的高枕斜坡卧位,以防止误吸。俯卧位和仰卧位虽可改善患者氧和,但对预防VAP发生意义不大,而连续转动对于VAP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积极意义。

3.3 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基础护理,认真细致做好口腔护理,选择适合的口腔护理液。有研究显示口腔护理时由两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在气管导管气囊冲气后,给患者取头抬高30°,一名护士由一侧口角缓慢注入50 ml生理盐水冲洗,另一护士则在对侧进行同步负压吸引。进行2个循环的冲洗、吸引后,应用三联液(100 ml生理盐水两性霉素B 50万U,多粘菌素E50万U)的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2次/d,可以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达到减少口鼻腔细菌下移从而减少VAP的发生[10]。

3.4 呼吸道的护理 提倡有效吸痰,正确掌握吸痰时机,有痰就吸,无痰时无须机械地定时吸痰。国外总结了正确的排痰程序是:雾化吸入药物、变换、叩打、使用振动器等之后再进行吸痰。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气道湿化和定时翻身、拍背后吸痰才更具实际意义。研究显示通过综合胸部物理治疗[11]和应用密闭式吸痰方法[12]可有效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除,而预防VAP的发生。气道湿化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破坏了正常呼吸道湿化功能,加之呼吸机是单向通路,吸入的氧气又是干燥的气体,这就造成了呼吸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和丢失,使呼吸道内分泌物变黏稠,结痂,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所以要重视呼吸道的的保湿。注意在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并做到及时添加,吸入气体温度控制在32℃~35℃,防止温度过高引起呼吸道黏膜烫伤和温度过低而达不到湿化的目的。加强雾化吸入,可给予盐酸氨溴索2次/d雾化吸入[13]。其次,气管内滴药也是保持气道湿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每1~2 h气管内滴注2~5 ml液体,24 h总量可达200 ml。保持气囊持续充气状态,注意气囊压力不小于20 cmH2O。每6~8 h清除一次气囊上分泌物,防止滞留于此的口咽部分泌物返流造成感染。放气囊时要清除气囊以上滞留物。

3.5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彻底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以避免交叉感染[12]。对无条件一床头一水池者,每接触一次患者应更换一次性PVC的管理。

3.6 尽可能缩短人工气道留置和机械通气时间,运用“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尽早拔管,应用无创通气,减少VAP的发生[14,15]。

综上所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呼吸机环路和气囊的管理,应用综合胸部物理治疗,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和利用正确的口腔护理方法,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减少感染环节,可有效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蔡少华,张进用,钱桂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9):166.

[2] 刘明华,张庆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和诊断进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6.

[3] 马季娜,于日新,张中和,等.机械通气前抗生素应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2002,9:500.

[4] 左泽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肺逆行感染途径的研究现状.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09.

[5] 蔡少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新策略.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6):242.

[6]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50.

[7] 张庆玲,刘明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58.

[8] 廖静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分析.护理杂志,2006,23(9):49

[9] 刘丽红,杨丹.呼吸机相关肺炎九例的护理干预.山西医药杂志,2010,26(1):91-95.

[10] 李君歆,李然伟.强化口腔清洁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护士进修杂志,2006,2(21):166.

[11] 景继勇,关美娟.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2(39):100.

[12] 刘妍,何立平.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护理研究,2006,6(20):1619

[13] 潘爱娣,潘云虎.盐酸氨溴索次雾化吸入对机械通气患者祛痰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2007,3(12):220

第9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 支气管哮喘; 疾病控制;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1.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078-02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炎性病症,与患者的饮食结构及所处环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在临床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危害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哮喘疾病临床发生率的不断提升[1],对其治疗干预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作用意义更为显著和突出。临床护理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存在着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下文以笔者所在医院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实际情况为例,对个体化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控制中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67岁,平均(42.8±7.6)岁,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吸入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患者28例,其他原因引起患者9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6~69岁,平均(42.5±7.8)岁,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2例,吸入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患者27例,其他原因引起患者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病例选取标准

所选取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诊断标准[2],且经临床检查与诊断确认为支气管哮喘。排除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排除病例资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实施常规的疾病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呼吸道护理、生活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计划,通过建立个体化护理干预小组,设置相应的责任护士,结合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例资料等,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其中包括呼吸道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氧气吸入护理、生活饮食指导等。其中,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呼吸道护理干预,是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排痰困难、呼吸不通畅等,患者病症治疗期间,需要实施相应的呼吸道护理,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要指导并嘱咐患者正确排痰、多饮水,确保患者每日饮水量在2.5 L;对于病情变化较为严重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雾化吸入或机械呼吸等辅助治疗手段,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氨茶碱、甲基泼尼松龙等药物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减小呼吸道梗阻情况,确保患者气道通畅。

其次,做好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与病情变化观察护理和干预。临床中,还要对患者用药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与分析,及时改善患者药物治疗后出现的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并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状态,影响患者病症治疗效果。

再次,要进行氧气吸入护理干预。对缺氧或需要进行氧气吸入治疗患者,首先要控制患者氧气吸入量在3 L/min左右,并注意每隔半小时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记录观察,以确保氧气治疗效果;此外,对高浓度吸氧治疗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患者氧气吸入治疗中出现中毒反应,以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及生活饮食指导护理与干预。对疾病患者开展治疗护理过程中,注意结合患者疾病发生原因,对存在心理问题患者要结合其不良心理产生原因及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控制,以减少不良心理对患者疾病治疗和恢复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治疗康复。此外,还要对患者日常生活及饮食进行指导,禁食刺激性食物,以高纤维素饮食为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治疗过程中避免随意更换治疗药物或增减药物剂量,对于氨茶碱及激素治疗患者,应注意控制患者的药物服用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病情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开展健康指导及生活饮食护理时,需要结合患者情况以集中培训指导护理和个别性指导护理两种方式相结合形式开展,主要以指导患者远离过敏源、加强身体锻炼、日常饮食注意、疾病复发预防等指导护理内容为主。

1.4 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