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探究式 化学 学习
现代科学教学观认为,科学教学应挖掘出学生蕴藏的巨大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成为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
1、探究法教学优点分析
(1)探究法教学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会聚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组合。因此,探究法教学就是要对化学课程进行科学探索,也就要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和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致使学生失去创造性思维,也缺乏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因此,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要积极采用探究教学的模式,充分的展现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完全让学生在未知领域里自由去探索,积极地去思考,真正做到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并且从中挖掘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不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探究法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精神。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时代也呼唤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根基。通过探究式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的动机,并在交流中探索和获取知识。同时,我国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了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化学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因此,变革学习方式,创造性地选择更多的内容,增加许多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更多的化学实验将在探究和讨论中变得烁烁如声,这也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探究法教学是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方式的模式之一。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由于传统化学教学方式一味地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利用探究法来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充满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因此,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化学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也是顺利推进探究式化学教学方式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1)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化学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化学老师就应该改变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实施化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影响学生的过程,老师要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创造条件。同时,多样化、多渠道化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好教学内容,教师也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自身的水平等因素来选择探究的内容。确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经历过程、掌握方法、体验乐趣、获得知识与技能。
(2)摈弃机械化和表面化的探究。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展化学课堂探究活动,并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就要摈弃模式化的探究、刻意安排的探究等机械化和表面化的教学探究方式,坚持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
(3)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教育是要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化学学习的价值,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景”对于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化学课程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4)要以情景引路。作为探究式教学,不论在探究活动开始,还是在探究活动之中,教师都要善于创设符合探究内容的教学情景,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会使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式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强调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40分钟课堂以外的科学实践活动,注重教材中问题的探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与研究。不然的话就很难达到“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的总目标。以下就是在课外进行的一次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科学三年级上学期关于种子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种子萌发后植物开始慢慢长大是不是还需要这些条件。于是我建议这些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来找寻答案。
一、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准备的过程
首先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到花卉市场选择我们所要研究的植物,最后确定了玉竹这种大小合适,价格适中,比较普遍的盆栽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然后对怎样进行实验研究又进行了谈论:
1、研究的问题
我们想研究玉竹这种植物要能正常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水,养料,空气这些条件。
2、假设
我看到爸爸养盆栽时都要浇水,搬到有光的地方,泥土里有营养,周围充满空气,所以我假设玉竹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养料这些条件的。
3、研究计划
准备玉竹,设计四种环境,第一种环境缺少光照,第二种环境缺少水分,第三种环境缺少营养物质,第四种环境缺少空气,然后把每株植物放到这些特定的环境中,最后留有一盆植物在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做对比,每天观察记录,分析观察记录,实验总结。
4、实验材料的准备
玉竹盆栽(2),烧杯(2),锥形瓶(1),保鲜膜,沙
把一株玉竹移栽到装有沙的锥形瓶中(缺营养),一株玉竹移栽到晾干的土壤中(缺水),一株玉竹叶子用保鲜膜盖起来(缺空气),另一盆玉竹移到暗环境中(缺阳光),剩下一盆玉竹各种条件都不缺作比较。
二、探究活动的观察和数据记录过程
准备好实验材料后,就要学生每天坚持观察玉竹植株的变化,做好记录,在这段时间,除了做缺少阳光实验的玉竹,其它玉竹都要放到窗台上,除了做缺少水实验的玉竹,其它玉竹隔两天就要浇次水。
观察记录表:
三、探究活动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引”博览群书――科学兴趣的培养途径
科学教材虽然给了儿童一个很广阔的思维空间,但由于课本内容的框架设置,使得学生个性的发挥和知识面的拓展受到很大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博览群书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如《百科全书》《小学科学》《小爱迪生》《发明与创造》等,这些书籍和杂志,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帮手,教师可以在教学相应板块内容时做些不定期的推荐。如教学“地球的运动”章节时,课本内容简明扼要,通过几个实验难以解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建议学生阅读《百科全书》中“地球运动”的内容,这样既能很好地拓展教材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地球奥秘探究的兴趣,一举多得。另外,网络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如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中的“傅科摆”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傅科是物理学家,怎么会与天文学搭上边呢?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科普网站,要求学生查阅物理学家傅科的相关资料,这样既引导学生绿色健康上网,又增长了学生的科学课外知识,收效甚丰。
通过书籍杂志的阅读,网络平台的搜索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激”好奇质疑――科学学习的不竭动力
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打开科学奥秘之门的钥匙也只能是一个个“?”。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也应该重视问题的产生与提出,激发学生去“激”疑“诱”惑,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各种好奇和惊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应有目的的开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轻松环境中自由想象,得到更多的思维启迪。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蓝天白云、青草红花的交相辉映中,让学生与植物亲密接触。“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根一定在地下吗?”“向日葵的茎这么高这么粗,我家牵牛花的茎怎么那么细,还爬来爬去的?”……在不断的质疑中,让学生认识了植物的茎和根,对植物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堂教学中,如《磁铁的磁性》一文的探索,可利用磁铁的性质,演示磁铁“跳舞”的实验。“磁铁具有吸引力”,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识,而今磁铁竟然还会“跳舞”,这一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但就是这一“冲击波”,使得学生脑海中疑问环生:“磁铁难道还会互相排斥?”“磁铁的吸引力会不会跟它的大小有关?”……这些学生感到有趣但却无法一时解释或解决的疑问,大大地激起了他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磁铁性质的欲望。
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主动、经常地启发学生利用并发挥自己好奇的天性去猜想、假设、自行设计、自行探究,启发学生通过引申、对比来生疑、释疑,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自圆其说,那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教”求真求实――失败中渗透科学精神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赏识,实现自我价值。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和足够的成功,更要予以他们必要的激励,同样,也要给学生尝试必要的失败与挫折,要教会学生用情感、用智慧和理性去体味、评品失败、挫折的滋味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竭力保护学生有意无意地过错或失误,有时也可以失败为标准来评判学生。
如“固体发声”实验中,学生为了让试管发出更大的声音,把试管给打破了,此时教师如果指责学生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更会使学生在实验时束手束脚,影响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会意一笑,对学生的实验研究绝对是有力的激励。有时学生固执的看法或意见貌似是跟教师故意唱反调,其实这是学生一种研究学习的科学精神,教师理应鼓励。如观察猫的习性,有学生观察到猫不但吃鱼,还会吃草。在相互交流时遭到全班同学的反对,但这位学生硬说是亲眼看到的,不会错。面对这位学生的坚定,教师一方面要肯定他的执著,另一方面则建议大家查找资料,因为科学结论的证实是要有依据的。经查实,猫在吃鱼太多时或因经常舔舐自己的毛发在胃里形成毛球时,会引起呕吐,食欲不振,吃草有助于猫胃肠的蠕动,所以猫有时也会吃草。激励不仅仅在学生成功之后,还可以在学生失误之时,这对学生求真求实的良好科学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大作用。
四、“促”探索研究――实证中增长科学才干
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渠道,在学校、商场、工厂、自然界……凡是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的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这样的切身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如学习《萌发的种子》一文时,如果单凭教师讲授,学生很难认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更难以理解种子的胚根和胚芽的作用。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浸泡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情况,那么,他们所获得的便不单单是“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等知识,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到了种子的种皮和子叶对种子发芽所起的作用,认识到了气候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了怎样才能使种子更快更好地发芽生长,同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进一步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空气有重量吗?为什么植物花的颜色是不同的?怎样才能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学生带着一个个疑问亲自体验、实践,在探索中提高了实验能力,增长了实践才干。
五、“护”独立实践――尊重中张扬学生个性
小学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师生的教学合作,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培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倾向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时为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探索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张扬个性。
如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通过实验,学生知道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动手操作。从形状来说,学生捏的橡皮泥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形的,也有的是船形的,形状各异,但都能浮在水面上。接着教师提出:用同样多的橡皮泥,看谁的承载物(一元硬币)多?这就增加了实验难度,同样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们通过讨论,有的从精致上下手,有的从壁的厚度上做文章,争先恐后地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当教师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能承载更多硬币时,他们非常科学地提出了“船”的“排水量”这一科学概念,为下一课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观察黄豆种子发芽生长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黄豆芽受种皮的束缚,长得很慢,于是就把黄豆的种皮给剥掉了。再观察时,发现不受种皮束缚的黄豆芽,长得很快,马上长出了真叶。实践使学生得出结论:种皮对种子的发芽并不起大作用,没有种皮的保护,种子照样能发芽生长。但是,在以后的几天里,学生又发现,剥掉种皮的黄豆,新叶开始渐渐枯黄,最后夭折了,而没有剥掉种皮的黄豆都长得很好。于是,他们重新得出了结论:种皮对种子起着保护作用,虽然没有种皮,种子也能长出胚根、长出新叶,但是它最终还是不能生长。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作者:刘玮 单位:信丰县信丰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式; 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2-001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打好基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会产生去探究“是什么”或“为什么”的动力。教师只有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科学教育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教师可以在实施探究之前,精选一些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鼓励科学调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探究总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在许多探究活动中,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科学调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科学进行调查,因为在全面细致地了解调查对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等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在调查中还会访问群众、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让学生去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将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把探究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例如在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时,我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铁丝、铁片、酒精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想研究热在圆形铁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的学生想研究热在“S”形铁丝中是怎样传递的?有的学生想研究热在“U”形铁丝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提出问题后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小组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热在固体中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学生通过“提问――猜测――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不仅得出了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尝到了探究的艰辛与欢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领会到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在科学中提出质疑的重要性,从中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精神。
四、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教育教材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内容的渗透。这些科学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走便捷之路,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必备的基本功。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孔子曾说过:“授之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则享用不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通过分散、集中等把科学方法的教学与科学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实践,去创新的能力。
五、贯彻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21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使其具有整体意识和合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同等地位的合作伙伴,缺乏合作性的活动,学生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态度很难在家庭中形成。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引导课外探索,培养探究习掼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课堂内容的探究后,十分有必要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所谓自主探究式教学事实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提出、优化,产生可探究问题,并进而主动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最终获取正确科学概念的过程。本课题组经过了大量实践与研究,初步构建了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常模。
一、“自主探究式”常模构建
1.模式流程
2.模式特点
自主性 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制订与实施计划,主动交流分析、运用拓展。
问题性 从质疑到最终释疑,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产生问题与解决问题。
开放性 探究问题的产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以及探究成果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追求非封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切感受探究活动的真实,才能落实探究全过程的鲜活。
3.适用范围
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活动课等。
二、“自主探究式”常模分析
1.设置情境,引导质疑,生成可探究问题
问题贯穿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始终,设置形式多样、生活活泼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优化问题,最终产生可探究的问题,明确自主活动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功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认知失调,产生知识的“缺陷感”与“饥饿感”,进而产生质疑的欲望,生成探究问题。我们可以设置趣味式情境,引发学生趣中质疑;设置悬念式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设置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或“愤”或“悱”……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价值进行正确评估,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完善科学探究方案
猜想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是探究方案的前提。猜想与假设一般分为猜想环节与假设环节。猜想是建立在各种事实及对事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直觉,假设则是对猜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科学的一种假定。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一般建立在对学生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基于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我们需要十分注重引导,要让学生形成在表述自己猜想假设的同时说明自己的依据,久而久之,学生猜想假设能力自会有长足进步。
计划是为了证实假设的具体的探究方案,是后续探究活动的具体化与程序化,一般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假设分析可采用的研究方法,然后根据自身兴趣、知识储备及相应的器材条件确定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验操作步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实验前我们应组织汇报计划,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中不断完善计划,实验中应随时关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计划,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反思计划制订的得失。
3.观察实验,搜集数据,获取完整探究信息
首先应注意合理分工。实验小组学生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主持人、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职责明确,这样方可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高效。同时每个角色尽可能实现流转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应注意方法的指导。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都有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时应注意观察的有序性,实验操作应注意规范性等。
再次应高度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记录。后续的解释与说明前提是实验信息准确与采集的完整,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描述,详细记录。
4.展示交流,解释说明,形成科学探究结论
展示交流环节是教师组织学生向全班学生汇报、展示本组采集的实验信息,并引导学生补充、甄别、解释与说明,最终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描述与表述能力,又可以引发学生的相互质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认识的层次。
为有效提升这一环节的教育教学效益,我们要努力营建和谐奋进的氛围,鼓励想说敢说、实话实说;要丰富学生展示模式,采用参观展览、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辩论会、信息会、自主板贴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展示兴趣与展示实效。
5.运用拓展,自主评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运用探究获取的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内涵的认识,拓展科学概念的外延,有效巩固、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正确的自主评价,明确自己探究过程的得失。
三、“自主探究式”常模变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究式”教学常模有时仅包括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而产生许多变式。例如:
1.引导质疑式。整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般的环节为创设情境引发提问,分析问题价值生成可探究性问题。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和谐氛围的创设和有效情境的设置,和谐氛围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想问也敢问,有效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好奇、疑惑或冲突,使学生能问。
2.猜想假设式。猜想假设很容易与学生的“胡乱猜想”混同,因此,这种课型的主要流程是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猜想与假设,强调学生表述时的“事实性依据”与假设生成的逻辑性特点,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3.循环递进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形成阶段性结论,再探究第二个问题……最后完成所有的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对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的多向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从领悟自主学习开始探究
1.观察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意愿,必须引起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欲望提起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如在学习《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之后又让学生观察相同的木块在另一中液体中的结果,通过观察,学生在脑海中就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木块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疑问上课,从而能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2.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欲望
每当学习新的内容课时,我除了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外,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自我设计学习标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颗探究的心,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标准――“我要弄懂”“我想知道”“我须明白”,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了起来,就能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探究中的团队氛围
1.组建更适合学习的探究团队
以前的探究学习小组都是前后位的学生组成,虽方便,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重新划分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进行组合,使之学习小组更加合理、公平,也更好地实现互补和互帮互助,更好地实现小组协作。
2.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探究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或温馨、或激烈、或竞争、或团结的学习讨论气氛,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中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发散、活跃、开阔。
3.培养竞争的团队精神
小组中的合作互动,既体现团队的智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的品质,促进学生合作互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自我竞争,共同进步。
三、自主探究过程的体验
1.探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始于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过程。如在学习《四季星空》时,让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让我们感到有些古怪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选定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2.带着疑问,大胆猜测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这时他们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为此,针对学生的一个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假想,积极探究。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小组这个集体中,敢于提问,虚心听取,大胆发言,明确答案。
3.大胆设计、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指导他们不断尝试,允许他们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动力,从失败中寻找方法,从失败中得到经验。这样,科学实验教学由“我知道”走向“我体验”“我创造”,实现了知识的深度学习,实现了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1学校的经费紧张,实验条件不足
学校扩招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且仪器设备陈旧落后,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教学课时被削减,被多媒体演示或课堂讲授形式所代替,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偏少,创新性实验更少。
1.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
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论文(设计)也仅仅是在生产单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并没有达到最终的实践目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体现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习后专业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处于大学最后的阶段,往往得不到重视,又受到学生找工作、考研等的影响,使得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并没有独立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3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
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刚毕业就上讲台,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深厚扎实,但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作为实践教学的执行者,这恰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一个没做过设计的教师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结果可想而知。专业课的讲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听起课来也觉得乏味,对专业课内容没有感性直观认识,没能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效果。
2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2.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根据专业定位目标,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安排,增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对现有课程中的实验安排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型实验设备缺乏而又暂时不能解决的情况,可积极与相关兄弟单位加强合作,达到实验安排的最终教学目的;同时对有些专业课程可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设计或课程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比如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来说,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勘察等课程均可设置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分组,让组员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运用,最终从头到尾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熟悉设计的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所,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临城、张河湾等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教学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但为青年教师队伍提供了一个良好有效的工程实践锻炼场地和条件,而且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情况,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住宿、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除上述传统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外,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也采取了与生产单位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完成一二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地质实习后,基本掌握了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描述、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工程地质测量与测绘方法与技能。因此,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实习安排在工程单位进行,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勘查实践,既把一二年级实习所学的技能得到了应用,又在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到了在学校中没接触到的东西,为日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加强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这一环节,是实践环节中亟待加强的地方。毕业实习是继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之后的一个时间较长、综合性较强的特殊教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考研、找工作等,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针对近年来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端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提高;(2)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毕业后不同的发展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分类,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完善毕业设计监督和管理,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我专业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分别制订各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大纲,细化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操作规范、评分标准等,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的评价科学化、标准化,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基本可归纳为:口试、笔试、提交报告、第三方证明(证明文件)等。口试是以口语演说、答辩等形式测试学生口头表达类等技能程度,如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笔试是以书面答卷形式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要领、步骤规范等,是常规考核方法。现场操作是让学生现场动手操作,观测其操作规程与技能掌握程度,比如对仪器操作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提交报告(论文或设计)是通过提交一定格式要求的书面文字材料来考核学生观察、分析、策划、写作等综合技能,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一二三年级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四年级实习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或设计),每个年级根据实习内容再选择口试、笔试等相结合来考察学生。
2.4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
关键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59-0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根据这一理念,并通过小学科学教学整整一轮的实践与探究,笔者明确地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谈到科学素养,就不能不说其重要性。美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头号强国,之所以如此,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归结为美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事业。然而发达的科学技术又来源于什么呢?我国科学家、教育家、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就教育与科技而言,当然教育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一流的教育才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石,而教育的中心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教育。
据中国科协最新的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而美国早在1990年的数据为6.9%,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那么科学素养都由哪些因素构成呢?主要包括三方面: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和个人影响的了解。概括起来讲,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思想)、科学精神(态度)。
1 科学知识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实验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虽然许多科学知识化靠教师讲学生记也能达到目标,但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是枯燥的、抽象的,也是不牢固的,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发生困难。实验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使他们看清这些自然现象之间韵联系和因果关系,获得一些生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获得的,所以记得牢固,用起来灵活。如《空气在哪里》一课,假如不做实验,教师告诉学生: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虽然记住了,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明白空气会占据空间,也不知道砖里、番茄里是否有空气。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很多,有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演绎、归纳、类比)、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和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实验也是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2.1 观察的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离不开观察,实验现象必须依靠观察才能获得。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有的比较明显,时间也较长;有的现象不明显,而且一出现就马上消失,只有经过有顺序的、细致的、不失时机的观察才能发现微妙的地方。例如,学生做水的沸腾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试管底部开始观察最初出现的微小的气泡越集越多,接着观察气泡从底部开始慢慢上升,由小变大,越升越高,越变越大,直到气泡升到水面的现象,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试管口与试管上端所出现的现象有何不同。通过有顺序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到气泡从形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如果不仔细观察,许多微妙的现象就容易被忽略。
2.2 思维的方法
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天生喜欢大自然,面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他们总想知道为什么。而实验可在人为控制下使大自然的现象重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看到空气从炉灶内流动形成风的情景,接着提问:炉灶内外的环境有什么不同?(求异思维)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同的环境?(索因)然后把这一实验推广到整个大自然,让学生思考自然界是否有冷热不同的环境?为什么有冷热不同的环境?(类比思维)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实验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有思维的参与,实验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2.3 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在探究中,不断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怎样溶得快》,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三种假设:搅拌、捻细、加热,然后教师启发提问:要研究搅拌比不搅拌溶得快应怎样没计实验?学生讨论得出:把肥皂块放入两只烧杯中、要求肥皂块的大小一样,水的多少、温度一样,一只搅拌,另一只不搅拌。你看没计得多好,这不是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对比实验吗?经常进行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实验能力将会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方法也会在一次次的设计中得到巩固。
3 科学精神
3.1 探索精神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因为现在的实验绝太多数是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例如,《电磁铁》一课的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铁钉、导线、电池、指南针等,让学生处自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教师只在其中起点拨指导作用。当学生知道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后教师提问:电磁铁磁性是否有南北极?让学生继续研究。当学生遇到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尖是南极时,教师都给予肯定并请学生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为什么会变?与什么有关?……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验的设计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探究精神得到培养。
3.2 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科学实验就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演示实验中,如果实验失败,教师不能轻易地用几句话把整个实验否掉并得出自己需要的、但当时实验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的概念,这不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即使实验失败而出现错误现象时,也必须向学生讲清失败的原因,并用正确的实验来加以纠正。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如实反映自己在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和结果。如果自己的现象和结果与大多数学生所做的不一样时,可检查一下自己的实验器材、装置、步骤、方法有无差错。如有问题应调整后重做,如没有问题,教师就应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实验结果。
3.3 创新精神
实验是创新之本。科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数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