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英, 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一、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欠缺的主要表现
1、不能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异同。
一些辅导员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问题存在两种认识偏向,即心理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心理化。或者轻易地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当成思想政治问题来处理,或者把学生一般性的思想困惑问题当成严重心理问题来对待,夸大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还有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不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把学生的问题都看作是思想政治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只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2、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情绪体验比较强烈的时期,同时也缺乏人生经验,因此许多外部事件,例如学业失败、人际关系失调、亲人死亡、失恋、遭受暴力伤害等等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辅导员不能及时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学生甚至会采用极端行为,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可是大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心理辅导的能力,不能及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一般包含两大方面,一是预警机制,能够识别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避免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二则是应对机制,这是当心理危机事件己经发生后,应当采取的系列措施。
3、难以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提供有效指导。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特点反映在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有的学生没有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从困境中走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应用自己学习心理辅导的知识帮助学生,但是因辅导员班主任缺乏心理辅导能力就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保健指导。
二、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能否将心理辅导职能运用到工作中,是辅导员班主任能否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那么,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缺乏。
目前,心理辅导已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在思想教育中加强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心理辅导可促进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促进德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但是要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辅导员班主任需要运用心理辅导专业知识,有时需运用各种特殊的技巧与方法来开展活动。心理辅导涉及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知识与技术,其中心理学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并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业背景,更不用说具备心理咨询的经验了。有的高校虽然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了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而且辅导员大多缺乏专业背景,因此对于开展心理辅导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并没有真正掌握,更不用说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如了。 转贴于 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非常缺乏的。
2、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
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指导和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对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和资格认证等也未施行统一的要求,培训及督导工作仍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虽已开始重视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但培训力度仍然不能满足客观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
1、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培训。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心理辅导基本技能的培训,是提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的重点。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为基础,辅导员班主任应通过系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构建合理的心理辅导知识结构。
高校可分批分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能力水平。如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与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业务交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工作。如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系列活动等;参与主持心理测试,让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参加团体培训,让辅导员班主任掌握团体辅导的能力等。
2、鼓励资助辅导员参加心理辅导相关专业进修。
辅导员班主任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并支持热爱学生工作、责任感强的优秀辅导员参加心理辅导专业进修。如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位或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3、提供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机会。
高校教育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落实到每个大学生身上,辅导员班主任是关键。因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即从心理健康的“咨询”、“辅导”和“治疗”三个环节来看,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辅导这个环节,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大学生对心理援助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辅导模式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也能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尝试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和注意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二)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后期的培训相结合,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健康成长。江光荣教授曾指出:咨询员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个人投入咨询中的,每一位咨询员或治疗家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用大致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待人、咨询。他的专业训练专业经验固然重要,他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在咨询活动中保持沉默。
[关键词]医学院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郭艳(1975- ),女,河南洛阳人,徐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70-02
辅导员不仅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辅导员自身的心身状况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构建和谐院校的重要部分,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了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取自江苏、山东五所部属及省属医学院校的在职辅导员,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指导语写在问卷上,调查对象根据指导语要求自行填写问卷,施测后辅以个别访谈。本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220份,回收率91.67%,其中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86.67%。其有效问卷中,男辅导员45人,女辅导员163人;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11人,1980~1984年出生的139人,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58人;教育学类专业的64人,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56人,管理学类专业的39人,其他专业49人;分管就业工作的58人,非分管就业工作的150人。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是目前国内心理健康及其相关研究中选用频率较高的测量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调查对象一段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一共有90个项目(症状),采用1~5级评分,反映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存在情况。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通过与全国常模的9个因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在问卷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上都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具体的9个因子中,除了人际关系这一项外,其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人际关系因子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P>0.05,说明在人际关系因子上与全国常态无明显差异。总体说明了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除了“其他”因子外,对于总分和另外9个因子,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均高于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辅导员和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可见,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从多元方差分析上看,SCL-90在不同学历状况上,总分、躯体化和偏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Sig
(三)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除了“其他”这一因子外,总分和另外9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并且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另外九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同时,除了强迫、抑郁、恐怖及其他因子外,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各项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可见,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专业变量上最差,其次是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专业的辅导员。从多元方差分析看,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敌意、偏执两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Sig0.05。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由于分管方向不同,9个因子的得分包括总分均有差异,其中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ig
三、结果讨论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分析
本研究分析可得知,苏、鲁五所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人际关系因子之外,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不同年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80后”辅导员已占据了学生管理的舞台。作为年轻的引导者,他们具有其他年龄群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强烈;教育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创新等。但同时,他们又存在政治专业化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少、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由于上述思想行为特征,“80后”辅导员对自身要求较高,希望很快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优秀的一面,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学校的重视以及学生的认可。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对于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大学五年只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飞跃”,短期内不可能看到明显的成绩,优秀的医生需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这种成果的滞后性无形中导致“80后”辅导员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自身期望与外部认可的较大差距在心理上得不到有效调节,极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中发现,所学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所区别。每年,各医学院校都会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留校任职辅导员岗位,他们大多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又多为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与学生有着同样的学习经历,在工作中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建议。但这部分人留校或是想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方便继续考研深造,或是因为就业不理想而迫于无奈的选择。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更希望从事医生的工作,并且与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相比,缺乏相应的师范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与高收入的医生同学相对比,理想的破灭、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对自身的不认可,导致了医学专业辅导员对工作的倦怠。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也相应开始了大规模扩招,原本的“精英教育”已由“大众教育”取代,急剧增多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就业工作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其他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难题。而就业率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学校、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现实的问题,仅依靠辅导员“熬白了头,操碎了心”是远远不够的。职业责任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给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为无法完成的工作过度焦虑,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五)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的冲击
目前,对于辅导员的未来和前途,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才是辅导员的出路,但所有的推进政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家和高校对于具体的实施途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于辅导员的系统培养也是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因此,尽管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定位非常明确,但是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却是漫长的,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与实施的滞后性让辅导员思想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困惑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
本调查在访谈中得知,各所高校都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很少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大多数辅导员对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够理解并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帮助,但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却选择逃避或是“能医人却不能自医”。高校应该针对辅导员设立心理咨询及疏导的机构,并定期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辅导员敢于去寻求帮助,及时得到疏导和干预。同时,要为辅导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状况的检查和测定,防患于未然,及时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辅导,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辅导员尤其是“80后”辅导员大多专业知识过硬,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人生阅历,而这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培训,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不仅仅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要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其中,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要把心理学知识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下大力气提升“80后”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较高的层次和境界上教育和督导学生,帮助学生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目前,高校大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年轻的辅导员老师也同样需要。积极为“80后”辅导员队伍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确立工作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巩固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辅导员广泛涉猎多个学科方向,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只有为辅导员的未来和出路做好准备和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因此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推进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先天赋予的,而是一个后天培养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推进辅导员的准入制度,严把考核选拔关,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目前,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及选拔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准则或标准,应该增加心理素质评判和测定的内容,筛除可能有潜在心理问题的人选,从根本上保障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朱福妹,朱必刚.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6).
[2]彭恬静.“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与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0(8).
【关键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辅导员;原生家庭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描述
1.心理异常学生特别多
在我校,每年新生入学都会进行心理普测,测试结果显示异常的占到5%-10%,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这部分同学中的绝大部分其家长和原来的高中学校并没有发现其异常,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隐蔽性,只有当发病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异常,所以如果不是专门的测试,平时很难发现这些隐藏的异常状况。因为这一特性,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心理异常的同学的起因是在高中甚至初中形成的,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从而造成现在的严重情况,现在再介入治疗,如果不用药物控制,很难彻底根治。一进入大学,来自各方面对学业的关注度,陡然下降,自己也放松了学习的目标,这才开始慢慢的暴露出问题。
2.学校并不是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存在差异,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教学和专业打造,目的是能够有更好的生源,所以这从客观原因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问题的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老师就会不重视,那么心理有异常的同学,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他们的病情就得不到适当的治疗。等到东窗事发的时候才来解救该同学,已经为时过晚了。
3.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高职院校配备的心理健康老师非常有限,而且这些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兼职,他们本身也有非常沉重的工作任务要完成。和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大多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出生,所以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有没有问题,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当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找到辅导员聊天时,辅导员也无法给出专业的回复和适当的开导。所以这就造成了有的心理问题在初期没有被甄别出来,没有得到合适的开导。对于处于心理问题初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是太愿意一来就去心理咨询室,找专门的老师咨询,在初期他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也许只是觉得自己情绪不佳,容易暴躁,容易烦躁。所以如果辅导员不具备心理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可能会造成延误。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1.对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
虽然心理异常的学生人数较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特别严重的心理疾病,有的可能只是短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来的焦躁,所以辅导员要学会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仅是对大学不适应的同学,我们只需关注就好,如果没有异常情况,那么一个学期之后,辅导员再找其谈话,应该就不会再有不适应的情绪,就可以把他从心理问题学生里面踢出去;对于确实有心理问题,但是并不是太严重,比如轻度的抑郁症等,他们没有极端的思想,也不会采取极端的措施,更不会有轻生的念头,那么这部分同学,辅导员就需要持续关注,半个月或是一个月都需要进行一次谈话,以确保他的病情没有变严重,还需要和家长沟通,和家庭一起,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那么对于那些有轻生念头,或者以前有过自杀行为的同学,辅导员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背景,那么就一定要借助外力,寻求有这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同事,或是直接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来定期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并告知寝室同学对该生也要加以关注,并时常和家长联系,反馈该生在校情况,也从家长处获悉学生与家长的相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后,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
2.加强辅导员的相关培训
需要加强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相关的培训,从培训中吸取知识,从前辈那里听取案例,以便自己在遇到相似案件时,可以有参考的处理方法。培训可以分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培训和心理健康案例分析,通过不同的类型的培训,获取不同的知识,弥补辅导员专业的不足。学院亦可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中心,每周定期举办活动,供辅导员们相互分享案例,学习经验。
3.注重与原生家庭的联系
根据多年从事辅导员的经验,大多心理有严重疾病的同学,其原生家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么是放任学生,完全不管;要么是限制学生太多行为,完全扭曲了其成长轨迹。所以当发现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同学,一定要积极的与原生家庭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联动,这样更有助于学会度过心理困难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负起责任的是学生背后的家庭,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以只有让原生家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愿意积极配合其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打造“成员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聘职教师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1.1按标准配足专职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要求: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目前仍有高校人员配备不到位,以兼职代替专职或者以聘请代替专职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1.2按需求聘请专家队伍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复杂,问题多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高校应依据本身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男女生比率、专业布局等实际情况聘请校外专家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例如:文科类女生多的高校,聘请的专家首先应侧重女生生理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其次应注重男生的男子汉气质的塑造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另外,聘请专家时还要注重与医院的对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来校内讲座,同时指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转介就医等,共同做好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按发展聘任兼职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涉及面广,仅仅依靠专职心理老师(1:3000~5000比例配备)是无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因此,必须依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本校实际发展状况配备适量的兼职心理老师补充队伍力量,特别要重视对二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工作指导,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定期排查二级院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的成长辅导和心理疏导,遇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中心或协助心理中心送医院就诊。
1.4按目标打造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从新生入校一直到学成毕业接触最多老师,是最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老师,也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之一。因此辅导员能够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所以高校应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培养打造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5按实际培训朋辈辅导队伍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广大学生的同辈朋友,在其所开展的工作、活动及进行的心理辅导中,主要是向周围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援助途径等,同时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周围同学的心理动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角色。他们被称为“阳光天使”,是预防最基层的心理危机产生的关键力量。因此,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朋辈辅导队伍的培训是加强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
2.开辟“形式多元”的培训教育途径
2.1校内培
学校每学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心理健康案例交流会、团学人员培训班、外出学习交流者的返校汇报会、校内专职心理教师的面授等方式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促使大家向身边的人学习,获得典型经验,并在工作实践运用中进步。
2.2专家讲
为了紧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形势,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专家面向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学到更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更实用的教育咨询技巧,促进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3送出学
高校应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交流活动,包括全国高校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高峰论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各类心理健康疗法理论与实务培训等,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技能。
2.4竞赛激
唐纳德?克雷斯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比过去做得更好,而在于你比竞争者做得更好。”竞争能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心理健康教育赛课、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与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激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强化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优意识,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2.5考证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问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几名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但兼职的老师往往专业知识又比较欠缺,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通过培训考证促成长。因此,高校可免费对兼职心理老师、全体辅导员进行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培训和考证,从而提升兼职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
3.创新“方式多元”的考核激励措施
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机制是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活力,鼓励创新、争先进、创优秀的有效途径。
3.1加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高校应将各二级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综合考核中,并明确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项奖,并对单项奖的评选从发展性心理教育和预防性心理教育等方面提出详尽要求。
3.2落实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应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内容和分值,学生工作处、二级党总支每学期应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3.3细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在辅导员月考核中建议实施缺项扣分的方式。
3.4重视朋辈辅导员的考核奖励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 心理素养 提高 必要性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多数由直接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多元化和学生工作难度大等原因,目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养情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习成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案例凸显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的缺失
一次我对面桌做的同事因为宿舍关系问题再次找学生谈话,遭宿舍其他女生排挤的当事女生坐下之后就哭哭啼啼,控诉室友对自己不好,合起伙来欺负自己。我递去一张面纸给她擦眼泪,就在我和这女生眼睛对视的时候,我感觉她的目光有点迷离。我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无意间听到该女生讲自己经常感觉室友在说自己的坏话,质问室友的时候,室友回答什么也没有说,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后导致室友对这女生很反感。忽然他们师生间的谈话停了一会,接下来该女生严厉问我刚才是否说她什么坏话了,我吓了一跳,当即予以否定,同事也告诉她我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时我感觉到该女生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同事似乎没有感觉到该女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帮该女生寻找宿舍关系不和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我见这种情况很着急,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同事,让他把该女生转介给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和该女生面谈后认为该女生有严重的抑郁症,建议立即休学回家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
同事因为该女生宿舍关系问题,多次找该女生及其宿舍成员谈话,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同事的心理素养水平高一点的话,就不难发现该女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该女生也能更早得到治疗。
2、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的含义及现状
2.1心理素养是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良好以及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1]。
2.2目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专职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多数由直接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对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高压性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导致职业适应不良,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等神经症症状。(2)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心理学知识不够丰富。每个辅导员都有自己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很少是心理学专业,有的辅导员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很少学过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因而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识别,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混淆,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和疏导。(3)高职院校对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专职辅导员自身的知识更新意识不强。院校很少专职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即使外派专职辅导员校外参加心理培训也有人数上的限制,对于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考级的费用也不予专门的经费报销。专职辅导员的工作繁琐、工作压力大,年轻专职辅导员又基本上处于恋爱、结婚的阶段,种种原因往往导致专职辅导员忽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忽视心理学知识的补充和完善。
3.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养对于弥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及辅导员的个人成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1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训有利于弥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2]。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学生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把心理健康辅导逐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是新时期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繁重,单靠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根本无法完成,对大学生的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靠心理素养水平高的专职辅导员来完成。
3.2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训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专职辅导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对待,处理的结果差强人意,耽误学生接受咨询和治疗的最佳时机,把自己也搞得疲惫不堪。如果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养水平经培训提高的话,就有可能及时识别学生的问题症结,事半功倍。
3.3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训有利于专职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水平的提高能够完善专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使专职辅导员能够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专职辅导员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增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4.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具备良好心理素养的辅导员,就会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拥有一支心理素养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4.1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应把好专职辅导员选聘关。在选聘专职辅导员的时候尽量选聘心理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对应聘者进行心理素养的考核选拔。
4.2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中应加大心理素养培养方面的内容。专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岗前培训的时间通常较短,期望专职辅导员通过岗前培训就能提高心理素养不太现实,只能在有限的岗前培训过程中让专职辅导员接触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开阔专职辅导员的眼界,为他们以后涉猎心理学知识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4.3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对专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对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培训力度。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校内外的行业专家对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等方面内容做专题报告,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养。对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养培训有利于专职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方法,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4专职辅导员自身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专职辅导员在繁琐的工作之余应抓紧时间补充有关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知识。专职辅导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专职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也能增强学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关系到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又出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失衡,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行之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氛围是关键。我校曾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心理调查,“你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更愿意选择向谁倾诉?”(①同伴;②家人;③老师;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结果是:①75%;②11%;③12%;④2%。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比父母和教师更知道同伴有哪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更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容易使同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中生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想法,按照同伴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心理特点,我校近几年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作为突破口,以此探索适合本校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什么是朋辈互助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已走上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却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热点。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peer psy-cholical counseling)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所具有的亲近性、自、灵活性和时效性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比拟的,但其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与专业心理辅导也有明显差异,如专业心理咨询中要求不得逾越咨询关系,对咨询的内容严格保密,而朋辈心理咨询师在平时仍然会与同学有着朋友和伙伴的关系。朋辈咨询师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师角色,仅仅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有时候对这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二、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以构建工作体系为起点,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规范有序
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体系由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社团”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处指导,心理辅导室由心理教师牵头并负责组织和直接管理心理社团,团委学生会和各年级班主任间接管理。心理社团人员由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下设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全权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班级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堂和课间时段在教室的心理动向,宿舍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外时段在宿舍的心理动向和问题。各层级在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相互沟通,层层互助,共同为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以加强管理培训为抓手,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行之有效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归入心理社团。在心理社团组建之初,由于对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为此心理辅导室专门利用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并在德育处召开的全校班主任会上,大力宣传心理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二是热情开朗,真诚友善;三是善于沟通,乐于接纳;四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五是积极乐观,勤奋进取。最后还利用MHT心理健康测试和艾森克人格测试对招募的学生进行筛选,每班选出3个(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保健员),全校共45个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员组成学生心理社团。
为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颁发任职聘书,做到持证上岗;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集中上交“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和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心理教师也利用会议布置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近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我们每学年还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奖励证书,以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2.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与一般人际互动存在着质的区别,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有一定省察能力,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校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开展一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块,培训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沙龙、观摩学习等。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培训―演练―点评―反思―提高,保证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教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演练,要求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案例演练中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演练的同时接受其他成员观摩和c评,最后由心理教师综合点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的反馈,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和风格。
(三)以丰富互助活动为载体,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助人自助
1.心理宣传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校广播站“心理和园”栏目、心理辅导室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心理专刊、“星河”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高三希望小报心理专刊、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心桥”小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辑、出版、组织和实施等相关工作,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营养快餐。
2.心理调查
我校每年10月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此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和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组织和安排心理测评活动,如负责派发学生心理档案表,督促和指导学生填写以及收集工作;心理测评现场的纪律维持和技术指导;心理测评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析等。此外,在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前,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协助心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学校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使心育活动更受学生喜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咨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身份上的距离,而觉得是在说教,并且会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而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容易沟通交流,易于建立信任和咨询关系。此外专业心理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主建立了心理辅导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反映和缓解,避免问题的恶化,这样就建立起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也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在咨询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及材料的保密和整档。如果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及时向心理教师反馈,请求专业支持或转介。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咨询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迷途的船只,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4.团体心理训练
我校团体心理训练倡导“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突破”的理念,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不断创新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已将团体心理训练由小组、班级的模式扩大到年级模式。小组模式以设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主题,吸纳对主题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参与,每组不超过10人;班级模式主要是根据各班需要,自报主题,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到各班开展心理训练;年级模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固定主题,如高一级的新生适应心理训练,高二级的青春期心理训练,高三级的考前心理训练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督导下慢慢开始尝试负责小组和班级心理训练的教练工作和年级心理训练的助教工作,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和活动,并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不断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心理论坛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与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心理论坛活动。论坛每月一次,有围绕新生适应困难开展的“我适应我快乐”心理论坛,围绕十八岁成人宣誓开展的“化责为力,奋勇前进”心理论坛,围绕新年开展的“我的梦,大学梦”心理论坛,围绕三八妇女节开展的“花开花谢应有时”心理论坛,围绕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的“感恩有你”心理论坛等。每一次心理论坛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团委学生会成员自行组织,论坛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舒缓情绪,不断碰撞思想和心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