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专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的方法是什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在哪里?这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为例,浅谈一下职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专业教育遇到了许多以前我们没有遇到的问题,中等专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发展,虽然我们仍然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但目前中等专业教育的定位趋向于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工人”。在比较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中,“技术工人”是不仅做知识的工作,同时也作体力工作的人员,他们是知识工作者中最大的一群。很显然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瓶颈”:师资匮乏,没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制;实训设备落后、数量少,满足不了学生实训的需要;专业的滞后性,专业设置满足不了工厂的实际需要;专业的随机性,没有相应的大纲和规定,不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杂乱无章等等。
二、加强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的理论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懂技术、会操作、动手能力强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学校专业课设置上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都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最终使学生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水平。
1、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知识是实际操作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基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听课,老师应该从知识上、教法上下功夫。如删掉某些偏难的、不实用的章节,选适当的教材,把重要的,学生能听懂的知识详细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把实践教学引进来,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满足市场的需求是衡量中专教育的主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培养的中专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要求,一方面中专生的生源许多来源于农村家庭,经济上大多数不是非常宽裕,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够减少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再教育的途径的多样化,促使部分学生能够边工边读。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保障。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增加职业技能的训练时间?通过一定的实践和讨论,我认为以下几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实行多样化
中专学生入学年龄大多是16—17岁,他们的思想及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改掉他们以前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就得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工作,我认为实践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实践教学中,为满足实习要求,不断的丰富实践内容,使所学知识更实用。(2)实训内容应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成就感。
2、合理安排使用实验实习场地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设实验和实习,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就要合理使用实验实习场地。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是有限的,许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实训时间,合理地使用实验实习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下几点是提高实验实习场地使用效率的方法:(1)制定好实验实习计划,方法多样,如整周或整月实习。(2)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是强有力的保障。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兴趣,要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自愿参加,它能够符合学生的意愿,因此取得的效果比课堂好。我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十分广泛,开设了电子电工业余社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合培训考证模拟现场岗位要求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许多用工单位在招聘岗位的时候,往往要看学生手中拿有几个证书,电子专业的学生就要拿电工证、电工操作证等,考证往往使学生的动力增加,压力变大,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就更加认真了。引入模拟工业现场故障现象,规定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对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5、完善实验实习制度,制定实习计划,采用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技能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专业技能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开发适合自己实际实习条件的实验指导书十分必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要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的是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反馈小结测试考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专业化 职业能力
英语教学专业化,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技能、获得职业持续发展的英语基础技能为出发点,满足各行各业对英语能力提出的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一、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基础文化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行业的需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施英语专业化教学,充分遵循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旨在使学生形成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存及持续发展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除此之外,实施英语教学专业化是改变中等职业英语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目前,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缺乏学习动机、英语教材针对性弱、对学生考核评价单一等,都是制约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因素。
二、实现英语教学专业化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
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强化服务职教、服务专业的意识。注重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找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渗透与专业综合素质相关的内容,扭转中等职业英语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就业形势、择业技巧等方面提供指导,在突出英语教学职业性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2.筛选教材,优化课程
目前,多数院校不同专业使用的是通用英语教材,编排上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公共词汇及语法项目的教学,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无法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应善于筛选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删减或整合,合理设置教材中各个模块的授课比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开发。
此外,课程内容的优化,需要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面向社会、贴近行业、走入生活。教师应该走出课堂,对学生实习就业中英语的使用范围和内容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可操作性。如:对于服务类专业可以选择礼仪接待、酒店入住、餐饮服务、交际咨询等材料进行特色教学。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时代感和新鲜感,话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实用功能,如面试就业、职业描述、填写各类表格等。
3.注重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方法
多渠道强化实践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场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其次,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如:强化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的引领、项目的开展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游戏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最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训练任务的难度,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完善评价体系
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知识和职业能力兼顾、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测验和教师观察、模拟实训等定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特别考核岗位工作的能力。改变教师独自点评的做法,实现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注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对其语言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
总之,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明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英语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0(14).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中等职业院校养殖专业是一门兼具技能型和实践性的学科,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实践教育又是其最根本的教学模式之一,所以,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养殖专业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只有建设好实践基地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更是学生学习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三位一体运用知识的根本基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际生产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
1.促进就业
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就业才是硬道理,好口碑。而实践基地的建设则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首先,实践基地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的生产环境当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将养殖工作的概念淋漓尽致地彰显到学生所处的环境当中。学生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养殖生产氛围当中更能够迅速吸纳知识,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也只有把学生放在实践基地当中锻炼,才能让他们在养殖专业技术上不断成熟,适应工作于就业的需求。
2.加强教师培养
一个优秀的实践基地,不仅是对学生,对老师,同样也是具有培养和教育价值的。教师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实践,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养殖专业的生产、课程、理论等科研型的实践,不但增长了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而且也巩固了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实践和理论整合再赋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指导实践。而养殖专业的研究课程亦可通过实践基地完成,为教师提供了养殖专业课程研究、科研成果发现的便利。
3.强化学生实践认识
养殖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了中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增加了学生与生产一线的接触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实际实践的综合认识。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消除了课堂知识空洞的理论感觉,学生能够很好地接触养殖饲料、配合饲料、养殖设备机器,体验各种养殖方式,真正地掌握养殖知识、了解养殖发展条件,增强对养殖专业的认识,拓宽了养殖视野。
二、建设途径
1.独立建设,自主创新
独立建设养殖专业的实践基地能够让中等职业院校拥有极其独立的支配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成果、生产需要、科研需求进行自主地管理和安排。属于学院自己独立建设的实践基地更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过程当中设备机器的独立使用权。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将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转移到实践基地,实现实践与教学同步进行。
2.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资金的匮乏是阻碍实践基地建设的因素之一,如何能够突破这一难题也是一项值得探究的问题。养殖专业的市场化、经济性、生产性特点则为其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学校和企业合作,实现双赢,便是养殖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法之一。在院校教学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与企业联合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进行合作也不乏是一项取长补短的双赢方式。中职院校具有相对优良的养殖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科技科研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实习生,为养殖企业创造效益,帮助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也能为养殖企业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通过实习生、教师、企业的协同合作进行科研并解决。企业在创收益、保生产的过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生产养殖环境,可以使学生较为真实、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学习,从而也达到了实践学习,完成了学习任务。学校也能通过合作,与企业签订优秀劳动力输送协议,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弱之又弱。因此,如何借鉴幼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遵循舞蹈教学规律,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做到教学目标差异化,教学内容系列化,教学途径灵活化,考核评价多样化,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职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差异化
进入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对象都是16~19岁的女生,而且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阻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出合理的因材施教方案,针对情况进行教学。比如:一种是文化成绩好,虽对舞蹈有一定的爱好但自身舞蹈条件差的同学,针对这类的同学,我不要求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只要求她们必须熟知舞蹈动作的要领、精髓,以培养其欣赏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今后作为幼儿教育教学人员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种是在舞蹈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曾受过短时间或不是很正规的训练且自身条件好,但文化成绩差的同学,对于此类学生我会利用其自身条件好的优势,重点训练她们的动作,提高她们的舞感,让她们掌握舞蹈的理论知识,争取参加各级各类的舞蹈比赛或参加"3+X"高职考专业性的大学;再一种是文化成绩差,自身条件差,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同学,我要求她们认真上好每堂课,但对其动作的要求不高,能完成就好,同时能感知音乐的节奏,慢慢培养她们的兴趣,教授她们对幼儿要有爱心,这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师德。
2.教学内容系列化
从教学内容上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比如:第一学年,我安排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在训练中遵循从地面——把杆——中间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感以及舞蹈感受。第二学年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开始先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特点、动作特点以及动作的来源,接着做示范动作,体验各个民族的不同舞蹈风格,真正学到舞蹈的“味道”。第三学年学习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的创编,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创编出有亲和力的幼儿舞蹈让幼儿喜欢。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学生即将参加实习和以后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途径灵活化
我认为,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幼儿舞蹈节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运用自如。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些同学自己能将舞蹈跳得很好但面对幼儿园的孩子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们明白,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等手段,教会学生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口语化、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应幼儿语言习惯。其次是正确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具备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对教授幼儿舞蹈来说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幼儿很直观的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好的纠正。第三,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由于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所以幼儿舞蹈的创编要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情趣,达到感染幼儿与教育幼儿的目的,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要尽量克服和避免幼儿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从而创作出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好玩,愿意接收大量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
4.考核评价多样化
为力求培养能跳、能编、能教、能分析的全方位人才,我采用的考试方法有: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分析优秀舞蹈作品考试三部分。在实践考试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教授自己创编的幼儿舞蹈,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有考核了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在分析优秀作品考试中,我会提前安排一定的观摩时间,拿一些有学习价值的舞蹈资料或舞蹈比赛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学习兴趣,考试中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感。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种植专业主要是为了给农业生产领域培养实践性人才,培养技术过硬的种植业专业人才。其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这样便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度。
传统的种植专业主要以单一的课程模式为主,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专注的学好本专业课程,但由于种植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单纯掌握其中部分知识,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需要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运用到种植专业的教学中去。
一、“宽基础、活模块”概述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其原身为国外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是专业性的,具有针对性的知识,而是比较宽泛的,包含这一职业群中所有的知识点。
比如,在种植专业,可能包括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果树栽培技术、植物病虫害诊断与治理、土壤肥料学、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只向学生们讲授专业知识。而新的课程模式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农业生产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种子经营与管理、植物病虫害等等专业的知识。活模块,是让学生在宽基础的前提下,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模块部分的学习是有所区分的,每一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内容,学生们必须要通过模块学习掌握自己所在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模块。比如,苹果树栽培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好苹果树栽培模块的内容,掌握苹果树的种植技术,同时还可以选修其他模块,如水蜜桃栽培模块。这种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术业有专攻”。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种植专业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需要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模块阶段,在基础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基础性的知识,而在模块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自己专业的技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掌握好专业技术,进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首先,宽基础课程模式中的“宽”,主要包括专业覆盖面宽、基础知识面宽、课程服务面宽、学生知识面宽、学生就业观念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没有学历上的优势,也缺乏技术上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减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必须要做到这几个“宽”,要让学生们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当毕业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时,能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基础性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
可以说,这样的课程模式是为了给学生们毕业后就业、转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宽基础课程模式中,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课、计算机、英语、职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职业群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极大的丰富了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就业以及转业提供了基础。其中的计算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加他们的转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种植专业人才;英语专业能够让学生掌握另一门语言,为他们未来的转业打下了基础;职业类培训能够让学生在入校时便认识到就业的压力,让他们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而基础性的专业类课程能够为他们后期的模块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活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是针对专业设置的专业性课程,以种植技术为主。在模块中,包括常规种植模块,如植物栽培;设施种植模块,如花卉设施栽培、蔬菜设施栽培;特种作物种植模块,如特种蔬菜、中草药栽培;农产品加工模块,如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村种植新技术;食用菌栽培;园林花卉栽培模块,如花卉栽培、园林绿化、插花、盆景。在模块的设置中,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需求分设不同的模块,在大模块下还可以设置小模块,比如在植物栽培中可以下设苹果树栽培、水蜜桃树栽培,在花卉栽培模块下设牡丹栽培、栽培等等。
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当然,活模块课程模式,不仅仅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活”,学生们侧重于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选修掌握其他模块的内容,只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便可以在掌握一个模块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模块的内容。
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基础阶段,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学好计算机、英语等课程,在模块阶段,学生们主修专业技术,这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和转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内容
除了构建相应的课程模式,还需要组建相关的课程内容。中职教育中种植专业的课程内容组建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到最有用的知识。宽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日后的转岗打下坚实的基础;活模块阶段,要去掉基础阶段已经讲解过的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培养,如具体的植物栽培技术。如果教学时间充足,可以设置专业的技术模块,在大模块之下设置小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专业的种植技术。
同时,还需要区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要根据当地人才的需要设置必修课程,满足当地人才的需要,同时根据市场前景设置选修课程。必要时可以在本专业开设与之相关的必修课程,并且对其他专业开设选修课程,这样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选取还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相关种植技术,淘汰落后的种植技术,引入新的品种和种植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种植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传统的种植专业课程模式相对单一,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发展,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并且为学生的继续教育以及转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 动画教育 专业走向 就业危机
踏着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日益铿锵的鼓点,中国高等动画教育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自2007年起,动画专业大规模扩展,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从几十所发展到几百所乃至上千所。《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1279所,设置动漫专业1877个,发展势头可谓壮观,成为动漫教育大国。然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给在轰轰烈烈发展中的动画专业当头一棒。该报告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亮出了就业红牌,并称之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动画专业当仁不让地登上了2010年前10名亮红牌专业的榜首,2011年动画专业再次“荣登”红牌专业榜首。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部于2011年11月22日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为何一个新兴的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吻合的朝阳专业,仅历经不到10年的兴旺后即将面临被市场淘汰?客观地说,动画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在我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专业设置不当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难道真是动画专业设置不当造成的就业不达标亮红牌的尴尬局面吗?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些学者研究成果报告的内容:“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动漫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动漫企业从数百家发展到了5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了20万,动画片年产量超过了22万分钟。每年都有300家以上新的动漫企业注册登记,中小动画公司的员工规模一般为10~30人左右,因此每年至少有万人以上进入到动漫行业就业。在招聘网站上公开岗位招聘告示的各种动漫影视制作公司、游戏公司和软件公司也是数以万计”。一方面企业在轰轰烈烈地产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动漫人才,另一方面教育界在不断地被告诫动画专业就业率的不达标。由上我们不难看到,国内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中动画专业学生就业率形成了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强烈反差。研究高等教育中动画专业的走向,反思动画专业的兴衰,成为当前高等动画教育研究迫切的事。
1 动画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1 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必然需要动画专业培养产业支柱人才
2009年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了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产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成了高等教育中动画专业的一项必然的重要任务。动画教育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随着中国动画产业不断纵深发展,与产业政策匹配的高质量合格动画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动画教育的重要课题。动画是一门融合文学、美术、影视和科技等多元成分的综合艺术,是一项系统的艺术工程,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条作保障,更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来支撑。而高等动画教育是培育动画专业人才的系统工程,在动漫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国产动画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长足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产业迅速成长的趋势。动画产业发展带动动画专业人才需求,动画教育的重要性和动画专业发展的必然性得以突显,只要国家产业政策不改变,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会源源不断。全方位培养一批富有创造力、具有文化内涵、懂策划、善经营的动画产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动画教育研究的重要着眼点。
1.2 区域动漫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动漫人才
随着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的提出,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来推动,尤其对本区域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不论是融资,还是税收政策及产业定位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各地动漫产业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呈现出令人向往的美好前景。地方动画企业逐渐由“加工—制作”动画的生产模式向“创作—生产—发行”的模式转换。在动画的生产模式转换过程中,必然需求大量与动画产业链相匹配的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包括衍生产品)、推广、发行等人才。也就是说,区域动漫产业发展必然对地方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需求,并期望高校能培养更多符合动漫企业要求的相关人才,这种需求使得动画专业的发展成为必然。
2 动画专业为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市场化产业化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动画专业就业率成为近两年红牌老大的原因不外乎与下列问题关联:招生规模和教学资源不匹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与市场用人需求严重脱节,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也是导致往后动画专业最有可能被淘汰、停办的主要原因。
2.1 盲目扩大招生,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表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会计实践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财会 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财会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中级财会人才,成为中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执教,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以现行会计的准则和要求来训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打造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良好的中级财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国内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教学模式过于公式化、模式化,有些学校的教师仍以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教学方式为主,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难被采纳,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 (二)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目标定位模糊不清,有些学校根据办学的需要随意地更改财会专业教学内容,且教材中理论内容比较多,实际案例比较少,即“重理论,轻实践”,而财会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限定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性的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进展缓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有些学校教学设备更无法与时俱进,仍然以粉笔、黑板和一些帐、证、表等实物展示为主,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学生实习形同虚设,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四)考核制度不合理。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门槛,因此部分财会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全面掌握财会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在考核时多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并非财会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导致中职财会专业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导致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编排上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情节严重,使中职财会专业失去特色,同时由于实训室软、硬件滞后,缺乏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现有学生的实训需求;其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展缓慢;第三、是高校扩招导致中职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第四、尽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其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尚不完善,仍然缺乏科学规范的实践评价标准,无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严重影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进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合作企业的资深财务人员辅助教学
首先,财会专业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学校要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现场实习,只有亲自投身到一线的工作中,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每个会计事项的处理技巧。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聘请合作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担任兼职讲师,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并辅助学校做好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既提高了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让学生与企业接轨,学到最新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全面了解财会专业技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及经济学等内容,不断的扩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增加学生知识面。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以完成财会专业必修专业课为前提,设置阶段性实训课,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此外,每学期为学生安排一次关于财会专业的社会见习,模拟实习财会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三)做好校企合作的工作,增加学生校外实习
根据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现状来分析,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效果非常显著。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都比较先进。尤其是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其“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完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教育是改善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整教学大纲,让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企业解决财务工作中理论问题,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财会专业人才。
结束语:总之,要想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学方法落后的局面,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再通过学校与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中等财会专业人。因此中等职业的财会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力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琳.论会计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误区.会计之友.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