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污染的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84-02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如近年来出现在腾格里沙漠的污水排放事件对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且2000-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347.1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0%。因此,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014.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75.5亿元,平均年名义增长率高达18.8%。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2%之间,且2012年以后比重逐渐降低。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而言,2000年以后呈现震荡上升趋势,但是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比例呈现震荡中下行趋势,虽然2012年以后趋势有所上升,但是到2013年占比也仅为10.4%。而工业污染治理中的工业废水污染投资在绝对量上和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重两个指标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如何?就已有研究而言,梁淑轩和孙汉文(2007)认为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增加有利于工业废水及COD排放量降低。段显明和郭家东(2012)研究结论认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原因是应该通过改进和增加技术设备、污染处理设施,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措施来实现。但是毛晖等(2013)研究结论认为环境治理投资对污染排放影响有限。因此,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可能是由于模型界定和样本选择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本文将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是否能够显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除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比较,运用面板数据分析问题的优点在于:一是面板数据可以很好地结合截面和时间数据增加样本量,从而增加自由度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提高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数据可以从多维度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截面数据,虽然可以分析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但是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虽然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但是无法反映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三是截面变量和时间变量的结合可以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
本文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来表征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增长由历年人均GDP来度量,因为相对于总量GDP,人均GDP更能反映出真实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投资则按照目前中国的统计口径,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来衡量。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二、估计模型与方法
本文选取毛晖等(2013)的模型进行估算。
首先,分析收入和污染之间的关系:
yit=αi+c1xit+c2xit2+c3xit3+μit(1)
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治理投资对收入―污染关系(即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本研究在(1)式中加入环境治理投资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yit=αi+c1xit+c2xit2+c3xit3+c4zit+μit(2)
其中,yit为第i个省在第t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xit为第i个省在第t年的人均GDP;zit代表各省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额;αi为特定的截面效应;μit为随机效应。
文中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计算。模型的变量取对数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对数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因此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因果关系;对数变换通常可以降低异方差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对数变换可以使测定变量的尺度变小,且对数变换后的线性模型其残差表示为相对误差,而相对误差往往具有较q小的差异,且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形式压缩异方差的效果比较明显;双对数模型的回归系数更具有经济意义,表示弹性,即自变量变动1%引起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及Fish-PP检验等五种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均为I(1),即一阶单整。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则表明,人均GDP与污染物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本文使用的是Stata13.0软件。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Hausman检验结论拒绝原假设,因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聚类稳健标准差,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2)中加入投资变量,而(1)中没有。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投资治理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从估计结果(1)和(2)中lngdpp、lngdpp2和lngdpp3的系数大小和正负可以看出来,加入环境治理投资变量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环境治理投资引入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收入与工业废水之间的基本曲线关系。二是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方程(2)的估计结果显示lninvestment的系数为正,虽然对应p=0.387(即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这也足以说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并未有效控制废水排放量的增加。
【关键词】工业;工业废气;污染;治理
当前工业废气污染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当前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而治理工业废气污染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对成熟的治理技术。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工业废气污染存在的危害性,并对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同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近年来在治理工业废气污染方面所采用的技术进行研究。
一、工业废气污染的危害
1、工业废气污染对人体造成伤害。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中最主要的体现是,人体吸入工业废气会造成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性能停滞,甚至会出现致癌或者眼睛失明等现象。
2、工业废气污染对植物造成危害。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尤其是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这些会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造成植物叶枝脱落,还会造成植物尤其的农作物的减产。此外,会影响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3、工业废气污染会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影响。工业废气污染作为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越了国界,危害已经遍及全球。工业废气污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速全球臭氧层的破坏;二是工业废气污染会形成酸雨,造成农作物减产,建筑物等腐蚀;三是工业废气污染会使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融化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二、研究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意义。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废气越来越多,已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研究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降低企业的能耗和环保投入资金,实现政府、社会以及企业之间多赢的局面。
三、当前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探讨
工业废气一般分为固体颗粒粉尘污染物和气体污染物,因而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也要针对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比较成熟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吸附法。吸附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固体吸附剂(譬如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吸附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而达到消除有害污染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净化效率高的特点,是一种传统的废气治理技术,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治理技术,但是该技术存在投资后运行费用较高且有产生二次污染的缺陷。
2、吸收法。吸收法是利用某种特定的化学液体来对工业废气进行吸收,再利用有机分子和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的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但是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高情况下废气污染物的处理。同时这种方法的回收率太低,由于前期投资及运行成本都很高,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
3、催化燃烧法。催化燃烧法主要是借助某种催化剂来分解或者使工业废气燃烧后变成无害气体。这种方法使用设备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基本上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缺点是不能对废气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回收,只有投入,而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4、生物法。生物法起初主要应用于脱臭。近年来随着对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法也逐步应用于有机废气污染物治理。这种方法与先前的常规治理技术相比,具有设备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只能在处理低浓度、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气污染物时才具其经济性,也就是说此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5、光分解法。光分解法主要是在光照环境下,借助催化剂(如TiO2)介质材料产生正负电子荷,将空气分解为氢氧根离子,从而产生分解还原作用.因此可以将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恶臭物质分解或无害化处理达到净化空气、抗污除臭的作用。光分解废气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特定波长的光直接照射,使废气直接分解;另一种是在光照条件下,借助催化剂的作用对气体进行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研究效果比较突出,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
四、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展望。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在环保治理工程领域开展时间不是很长,目前虽然各种治理技术复杂多样,但是由于某些工艺还不够成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将会朝着多样化、低成本、低能耗、管理维护简单等方向发展。
五、结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气污染日益严峻,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采用了一些废气污染治理技术,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废气治理、净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不高,持续研究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废气治理水平,我们要加快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应用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快速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徐磊,黄学敏,曹晓强.生物法在处理有机废气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山西建筑,2007,33(11):364-365.
[2]贺文力.试论工业废气的危害及其主要防治方法[J].科技与创新,2014年11期.
[3]韩明远.试析治理工业废气污染技术的有效应用[J].民营科技,2015年08期.
[4]祝洪芬.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02期.
关键词:工业污染;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4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05-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在我国近3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走的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恶果。据2009年《中国企业公民报告蓝皮书》估计,工业企业仍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以上,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这些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而从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未来西部的支柱产业。近几年,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二、理论与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e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Malmquist(1953)[1]提出,它利用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指数。1982年,Caves,D.L.&Diewart,E.首度把它应用到生产理论,并用来作为生产效率指数[2]。
本文根据 Fare等(1994)[3]提出的基于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to=Dto(xt+1,yt+1)/Dto(xt,yt)(1)
这里即为时期的产出距离函数,下标o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式(3)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了时间t的技术条件下,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同样的,我们可以定义在t+1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测度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ot+1=Dot+1(xt+1,yt+1)/Dot+1(xt,yt)(2)
其中,Dto(xt,yt)=inf{θ:(xt,yt/θ)St}=(sup{θ:(xt,θyt)St})-1,
Dot+1(xt+1=inf{θ:(xt+1,yt+1/θ)St+1}=(sup{θ:(xt+1,θyt+1)St+1})-1。St,St+1分别为t,t+1期的生产技术;xt,xt+1分别为t,t+1的投入;yt,yt+1分别为期的产出。对(xt,yt)St,有Dto(xt,yt)1,当且仅当(xt,yt)位于生产技术的前沿,Dto(xt,yt)=1。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可用式(1)和式(2)两个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该指数大于1,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即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小于1,则表明生产率恶化,构成该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实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是导致生产率水平降低的根源。
Mo(xt+1,yt+1,xt,yt)=
Dto(xt+1,yt+1)Dto(xt,yt)×Dt+1o(xt+1,yt+1)Dt+1o(xt,yt)-1/2
=Dt+1o(xt+1,yt+1)Dto(xt,yt)×
Dto(xt+1,yt+1)Dt+1o(xt+1,yt+1)×
Dto(xt,yt)Dt+1o(xt,yt)1/2
=EFFCH×TECH
=PEFFCH×SEFFCH×TECH(3)
同时,式(3)给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上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TECH)。技术效率变化测度在t期和t+1期中技术效率变化对生产率的贡献程度,而技术变化主要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表明了代表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若TECH>1,表示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反之,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FFCH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FFCH。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在变动规模报酬的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
三、指标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DEA方法的重点难点在于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不同的指标数据选取得到的相对效率会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决策单元DMU的数目大于输入输出指标之和的两倍对模型的求解比较有利。鉴于本文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进行评价,因此,选取指标时就要考虑到工业污染治理活动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使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对应。综上分析,本文的投入指标为: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万元),由于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投资在相关年鉴中没有用产出指标加以衡量,故本研究所指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只包括治理废水投资、治理废气投资、治理固体废物投资和治理其他投资。本文的产出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包括工业SO2、工业粉尘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万吨)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不全,故不进行分析)2001―2008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为样本,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本文根据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把工业污染治理看作工业企业的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利用Win4-DEAP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即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是指在技术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是在给定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或在给定产出情况下寻找最小投入,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2R模型求得。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整体技术效率比较低,八年平均技术效率值仅为0.674,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存在32.6%的投入资源浪费。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
从横向来看,就不同的年份来说,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如2001年,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值仅为0.446,0.219和0.182,而同期的广西和四川省的效率值则为1,技术相对有效;甘肃和宁夏在2002年效率值更低,分别仅为0.173和0.184,在2004年也不过仅为0.296和0.152,而同期的广西技术效率值都相对有效。2004年以后,随着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加大,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地区之间每年的技术效率仍相差较大。如2008年,广西、云南和青海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最优,而同期的贵州、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效率值仍低于0.5。从各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甘肃、宁夏和新疆七年均值均低于0.5,分别仅为0.352、0.428和0.444,而广西、重庆和青海都很高,接近相对有效的状态。其中,广西环境治理技术效率最高,七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环境治理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由此可见,同样是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西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比较高,而西北地区比较低(青海省除外)。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工业污染增长速度趋缓,有的出现负增长,比如重庆和四川。
从纵向来看,2001―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各年都呈一升一降循环变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从2001年的0.660上升到2008年的0.680。就各个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也都处于上升趋势,但内蒙古由于受规模效率递减的影响,其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到了2008年,内蒙古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才有所回升。
(二)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分析
1.2001至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各地区TFP平均变动及分解情况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1)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八年内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分别平均上升了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平均上升的幅度小于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深入,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然而,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仍然不够理想。(2)从技术效率指数(E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地区技术效率有所下降,这也是直接导致在技术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提高的前提下整体TFP指数却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把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从表4中可以看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纯技术效率指数(PC)小于1,主要有内蒙古、云南、陕西、宁夏和新疆。由于纯技术效率反映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当PC小于1,表示这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即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没能使效率发生改进。而规模效率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规模效率指数(SC)小于1意味着改变了要素投入,规模效率没能得到提高,即这些地区如果仅仅通过加大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而对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都小于1的省份,如云南、宁夏和新疆,这些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必须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以及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3)从技术变化指数(T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各个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变化指数都大于1,其中新疆技术变化指数最大,其值为1.158。由于技术变化指数(TC)表明的是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所以当TC大于1时,表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
2.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各年TFP平均变动及其分解情况分析。根据表1和图1结果,分析如下:
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9.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各个年度数据来看,2006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其中2005―2006年度生产率增长最高,达39.8%;2001―2002年次之,为14.5%。2006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快速下降,并且均低于1,2006―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为0.935,2007―2008年低至0.892,表明2006年后西部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逐渐恶化。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全要素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04―2005年,技术进步率达到了44.6%,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降低使技术效率降低而拉低了总的生产率。2001―2002、2003―2004和2005―2006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则得益于技术效率和技术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2006―2007年生产率的恶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降低造成的,尽管技术变化率达到了23.5%,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处于下跌趋势,故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大降低了。而与之相反,2007―2008年生产率恶化则主要是由技术变化引起的,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变化率的恶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下降了。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各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从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了其效率值,并且求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跨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判断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来源,基本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七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4。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就各个地区来看,广西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高,八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其次宁夏和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很低,七年平均值都低于0.5。由是观之,西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普遍低于西南地区。
2.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并且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幅度大于规模效率上升的幅度。对于各个省(市)而言,技术变化指数全部大于1,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指数仍小于1,说明西部整体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启示
以上结论对于西部地区控制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有以下政策启示:
1.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应为2%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应为1%以上。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仅为0.3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21%,显然,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其固定资产的投资、工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项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发挥好资金在工业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效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对于规模效益比较低的地区,要改进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对污染治理的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污染治理效益比较高的地区,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规模,投入更多的要素和创新资源,以到达污染治理的产出最大化。
3.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状况、环境状况来确定适宜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根据西部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有差别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Malmquist.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04):209―
242.
[2]Fare,S.Grosskopf.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3]Caves,L.R.Christensen,W.E.Diewert.Multilateral Compositi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关键词:污染源;企业;绿色招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8-03
1 引 言
近年来,黑龙江省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数量变动频繁,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新的工业污染日益加重,成为制约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宁安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状况。本文以工业污染源普查成果为依据,探讨该市工业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宁安市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界定的工业源普查规模和范围,宁安市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194家,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80%。普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数据采用顺序为监测数据、产排污系数核算、物料衡算,数据真实可靠。本次普查结果基本上体现和代表了全市的工业污染现状。
2.1 全市企业分布18个小行业
该市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7家,其中重点源是6家,一般源是1家;小型企业187家,其中重点源是72家,一般源115家。
全市工业企业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行业,18个小行业,主要分布的行业制造业占优势,共计154家;热力供应位居第二,共35家。制造业中:以69家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33家农副食品加工、1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位居前三位。全市工业源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三陵乡无工业污染源未列入)。
2.2 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2.1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锅炉总数130座,锅炉总额定出力355.46MW,窑炉总数40座,废气治理设施总数84套,无脱硫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的投资2 531.50万元,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706.24万元,废气治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2.1788×106m3/h,废气治理设施实际处理废气量385 649.50万m3。工业废气排放量563 995.39万m3,其中:燃烧过程排放量277 886.55万m3。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烟尘排放量6 346.37t;二氧化硫排放量1 554.55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1 256.18t;氮氧化物排放量1 175.66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976.71t。工业粉尘排放量1 529.43t,氟化物排放量1413.24kg。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0.50kg/万元GDP,单位面积排放量是34.35kg/ Km2。工业综合能耗38 9339.83t,工业GDP能耗为0.72t标煤/万元GDP,以宁安市城区消耗最大,占全市的80%,全市能源消耗原煤位居第一位。
供热行业是33家,也是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的行业,城区是25家供热企业,东京城镇8家供热企业。用煤量是59530t,废气排放量是61839.16万m3,烟尘排放量是789.74t,二氧化硫是272.2t,氮氧化物175.01t,供热量达到729744GJ。
2.2.2 固体废物排放使用情况
宁安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204129.2t,共有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污泥和其他废物,以炉渣和粉煤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固体废物的56%,基本上全部综合利用于建筑行业或铺路等;其他废物85757.39t,占固体废物的42%,其中84356.89全部综合利用;污泥量为439.03t,其中320t综合利用,116.03吨进行处置。全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202608.11t,综合利用率达到99%。
2.2.3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136个企业用水,用水总量2835.73万吨,取水总量427.43万t(城区和渤海镇取水总量分别占总取水总量的62%、28%),其中:60个企业用城市自来水(地表水)8.38万吨(城区、东京城镇自来水取用量分别占74%、18%);78个企业用自备水(大部分是地下水)419.05万t(城区和渤海镇自备水用量分别占自备水总用量62%、29%)。其中23个企业有重复用水约2408.30万t,其它乡镇的取用水量很小。全市工业源自备水中只有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3000吨自备水为地表水,其他均为地下水。
工业排水主要是排入牡丹江,全市共有废水治理设施21套(18个企业),总投资4 321.1万元,运行费用441.36万元,耗电量316.2kW/h,废水处理设计处理能力64734t/d,年实际处理量为1 318.37万t。2007年GDP539 400万元,工业增加值147 120万元,工业源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为3.8kg/万元GDP,13.98kg/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排放量为259.55kg/km2。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14.44万吨,排放量的百分比为宁安市城区64%、渤海镇21%、宁安镇9%、兰岗镇4%,重点排水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及渤海镇。
水污染物中相对排放量大的主要有化学需氧量2056.69t、占67%;生化需氧量809.34t、占27%;氨氮148.63t、占5%;石油类21.54t、占1%;挥发酚0.18t、接近0%;氰化物1t、接近0%。城区、渤海镇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位居前两位,主要排放化学需氧量的单位是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放量分别为1370.07t、166t。位于渤海镇的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排放化学需氧量205.59t。氨氮排放量大的企业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氨氮107t,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排氨氮38.33t。
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丰酿酒有限公司、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5户排水企业的取水量之和为360.5万t,占工业源取水总量的84.34%;排水总量为260.07万t,占全市工业源排水总量的82.71%。该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
3 宁安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1)企业的布局和污染物的排放负荷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城区、渤海镇、东京城镇,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排放污染源的负荷越大,污染越严重。
(2)该市有些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大。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限制耗水耗能高的企业。
(3)区域工业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个别企业或建在居民区,或建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上风向,或临近居民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4)为搞活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对招商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环保监管职能,导致进入该市的项目,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过于简单,污染问题随之出现。
(5)有些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差,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资源型,竞争力相对较差,“三废”产生量相对较高。
4 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耗能高、耗水大、浪费资源的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例如关停天马水泥有限公司两条落后生产线,关停粘土烧砖的小企业等。
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方面,严格控制污染严重项目的建设,根据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在管理中应注意:产品结构要合理、选址要得当、坚决实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2 合理工业布局
把调整工业布局作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重要对策。如划定铁西和范家工业园区,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制定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努力使乡镇工业的发展与村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必须用战略眼光统筹规划,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统一协调关系,对于环境隔离带很小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大气的交叉污染和水质叠加影响,在工业布局中要留有足够的环境隔离带和避开水域相邻区域的水源保护带。新建的乡镇工业项目选址。不但要考虑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影响,而且要考虑周围相邻环境的环境。在城镇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城镇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限制建设工业企业及有污染的乡镇工业群体。
4.3 针对性治理高污染企业
对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和33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供热企业,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方面无脱硫设施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或零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4 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
结合乡镇工业调整,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效益差又难于治理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减少污染的数量;对于居民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有污染危害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于搬迁困难,而且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抓紧技术改造,实行停产限期治理或合并、转产等措施;对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的乡镇工业分别采取停产或限期治理等措施。
4.5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所辖企业的污染防治负责,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平衡因素。环境保护部门切实行使国家赋予的规划、监督、协调等职能。
应建立健全乡镇环境机构,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成立或配备兼职和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建立环境法制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开展。4.6 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废物排放
依靠科持进步是防治工业污染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必须明确环保科学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提供适合市情的治理技术和科学管理依据。
努力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及时准确地报告环境状况,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使之适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宁安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发和引进节约能源和资源,无废物排放或减少废物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三废”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使“三废”资源化、产业化、商业化,逐步实现废物排放量最少化。
4.7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意识;抓好环境管理部门和乡镇工业管理部门领导和职工的环保教育工作;对乡镇企业专职和兼职环保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人人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主题词:污染源普查 环境监察
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等情况,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信息库,为强化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对搞好环境监察工作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2007年,国家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本文通过总结岳阳市工业污染源普查情况,分析了工业污染源环境监察的主导方向和要点,并就岳阳市工业废气、废水污染源普查情况分析了污染源普查在环境监察工作中的作用。
1工业污染源普查基本情况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2007年岳阳市工业污染源共有3000家,其中重点工业污染源1427家、一般工业污染源1573家。全市工业源用水总量19118万吨,废水产生量13269万吨,废水排放量12878万吨,其中COD排放量55716吨,氨氮排放量6341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 11180082万立方米,其中烟尘排放量2070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436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35367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0274吨,氟化物排放量8145千克。
2工业污染源行业分布状况及主要污染因子
2.1 工业污染源废水污染情况
图一. 岳阳市工业废水排放行业分布构成图
我市工业废水排放主要分布于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五大行业(见图一),其工业废水合计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8.3%,其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等。其中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占总量的58.0%、14.7%、9.0%、4.6%和3.7%;生化需氧量主要来自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占总量的67.5%、14.0%、8.9%、8.5%和0.9%;氨氮主要来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占总量的86.2%、5.5%、4.6%、1.5%和 0.6%;石油类主要来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橡胶制品业,分别占总量的43.4%、31.7%、9.1%、4.3%和4.3 %;挥发酚主要来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占总量的86.4%、8.0%和2.7%。氰化物主要来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总量的96.2%、0.26%和0.03%。
2.2工业污染源废气污染情况
工业废气分为工艺废气和燃烧废气。我市工业废气排放主要分布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六大行业。其污染因子主要为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其中:烟尘主要来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排放总量的21.8%、19.4%、17.8%、11.0%和9.8%;工业粉尘主要来自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8.2%、20.9%、9.55%、8.94%和8.38%;二氧化硫主要来自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3.1%、26%、22.6%、6.22%和5.49%;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3.2%、13.3%、10.9%、7.07%和2.97%。
3工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
普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排放浓度高,超标现象严重,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是我市污染较重行业,因此对这些行业加强监督管理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是环境监察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通过工业污染源普查发现我市企业在对其产生污水的处理方面还存在着工业源废水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实际处理效果差,一些较小规模的企业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等问题;工业废气也存在处理达标率过低,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不下等问题。通过普查发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市环境监察的重点方向。
4工业污染源监察要点分析
通过对污染源普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将环境监察工作值得注意和加强的地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如下要点:
4.1废水污染源
①核查废水排水量;②检查排放的水质情况;③检查用水工艺和设备是否属于禁止和淘汰的;④检查是否向水体和地下水排放有毒物质;⑤检查清污分流情况;⑥检查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态、运行管理、处理效果;⑦检查废水重复利用情况;⑧检查企业是否存在稀释、偷排等行为。
4.2工业废气污染源
监察分为燃烧废气和工艺废气两类[2],其中:燃烧废气的监察要点为:①检查燃烧设备(生产厂家、合格证、防尘脱硫装置、其运行及防噪声设施必须达到环保要求 )。 ②观察林格曼黑度,分析超标原因;查炉灰与炉渣;查除尘和集尘设备,除尘废水和废渣的去向。③检查燃料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工艺废气的监察要点为: ①检查废气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环评要求建成。②检查防治设施的运转状态及运行效果。③检查排放管道是否存在漏风、漏气现象。④检查排气筒高度是否符合要求。⑤检查运输、装卸和储存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物质的活动是否采用了密闭。⑥对向大气排放含汞、铅、砷、氟、氯和硫化物等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的企业要严加监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5污染源普查成果在环境监察中的作用
污染源普查使我们较全面的掌握了我市废水废气排放的基本情况、污染源的主要行业分布情况、主要污染因子,这些都为环境监查的全面正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通过污染源普查我们还掌握了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及分布情况,对企业的工艺流程、产能配比、原材料消耗、物料平衡、产污环节及产污量、污染源状况、污染防治情况及污染治理流程、综合利用情况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些都为环境监察工作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为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环境监察实际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了监察工作中“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底气不足”这最主要的问题,减少工作中的繁琐和失误,最大限度节约了工作经费。同时,普查情况反映了我市当前工业生产面临的环境压力和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立窑水泥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企业存在的规模小、污染大、技术含量低的问题,畜禽养殖行业废水污染严重等等,这些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境监察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针对这些问题,200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着湖南省下达的排污减排目标,认真编制了减排计划,抓住工业污染源减排这个重点,积极实施“三大”减排工程,扎实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全市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治理主要围绕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3大重点行业大力实施工程减排。全市先后开展了造纸行业、苎麻(纺织印染)行业污染专项整治,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全市还狠抓了非火电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硫工程减排,全市以关停小造纸、小水泥、小砖瓦为重点,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畜禽养殖行业实施了强有力的污染整治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另一方面对污染大户实施限期治理措施;对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枯水季节实行限产、停产措施。通过近两年环境监察力度的加大,污染物排放有了大幅度的削减,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为我市的节能降耗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取得使我们在环境监察实际工作中能胸怀全局、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对当前环境形势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路,大大提高了环境监察工作效率和水平,为环保工作的推进打开了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陶一通, 苗万强. 浅谈环境监察人员在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的作用[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 32(1)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环境部门甚至放任发展重工业,任由企业排放重工业污染物,毫不考虑城市环境的承受能,严重忽视了环境部门的工作职责,长期下去,只会导致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随意丢弃垃圾,垃圾不分类管理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为了自身利益而抵制环境部门的环境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政府负责,其中相关治理政策的出台也是要经过政府的抉择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然而,目前政府对城市环境治理体系的关注力度弱化,对于一些治理政策的实施也是任由其自然发展,导致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欠缺。再者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先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兼顾城市环境的发展,环境治理体系作用并不理想。
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治理策略
2.1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减少农工业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治理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城市农工业所造成的污染物问题。在城市农工业污染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是有效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相关企业的整合,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不将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污染物处理压力,并且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生态农业展,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减少有毒物质超标的农业生产物流入城市市场的可能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效益的增长。
2.2发挥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对象只要是面对河流废水,工业废水,工业废品,环境噪声等严重危害环境的物质,经过对这些污染物的进行综合分析后,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规律性统计分析,然后进行预测,对这些污染物采取合理措施处理。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会造成过度污染的企业进行随机检查,促进企业对因此生产而造成的污染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有效处理;对一些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暗访,根据暗访所得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排污设施,导致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停牌处理;对那些重视生产污染有效处理的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监督性监测全面了解企业排污处理措施及相关规定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支持。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不容置疑的。
2.3完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我国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八五”期间,全国用于污染治理的环保补助资金达74.96亿元,安排治理项目89430个,占同期全部污染治理项目的69.02%。完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首先要从监管入手,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执行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各城市地区政府加大对各企业的管理力度,呼吁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监管中去,共同为城市环境治理事业显出一份力量。再次是在城市市民居住方面,相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城市建设工厂产生的环境阻力,深入群众中去对情况进行全面理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最低限度的降低建厂企业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3结语
[关键词]资源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环境经济手段;大气污染
[DOI]10.13939/ki.zgsc.2016.38.174
1 引 言
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但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着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环境持续恶化等重大问题,其中京津冀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尤为突出,环境协同治理是京津冀协同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以及相关措施
2.1 京津冀大气污染现状及问题
京津冀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二氧化硫、烟粉尘两种大气污染物与环境收支之间的关系。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情况:2002~2014年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北京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从2002年的19.2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7.89万吨;天津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从2005年的26.5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20.92万吨;河北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由2006年的154.5万吨下降到2014年118.99万吨。
京津冀地区烟粉尘排放量情况:2002~2014年北京地区烟粉尘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津、冀两地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北京地区烟粉尘排放量总量从12.7385万吨下降到5.74万吨;天津地区烟粉尘排放量总量最高是13.95万吨,2010年最低是7.28万吨;河北地区烟粉尘排放量总量最高是179.77万吨,2010年最低是82.1万吨。
2.2 京津冀资源税收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分析
从表中京津冀2002―2014年环境收支状况,可以看出2002~2014年京津冀资源税收呈上升趋势;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投资则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走势,这是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周边地区在运动会之前两三年中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具体情况见下表。
3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形成深层原因
3.1 产业结构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明显不均衡。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北京已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北京GDP的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比重达到最高为77.94%,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都在下降,总体来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是明显的“三二一”型。天津1.2∶49.39∶49.32,总体来看天津市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型的,正迈向后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11.7∶51.0∶37.3,河北省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型,河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北京市作为中国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京津冀作为未来世界级经济群,京与津、冀两地命运同在,北京应进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产业发展,天津、河北应将经济增长的平衡点从对重工业的投资转移到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上。
3.2 能源结构
能源品种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四大块,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每种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使得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现象日益加剧,尤其是河北省更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的专业户。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区域能源消费中心,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约4.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高达88.6%。北京地区,2014年能源消耗比重:石油44.6%,煤炭27.2%,天然气28.2%。在河北省内,2014年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煤炭88.67%,石油7.36%,天然气2.19%,一次电力1.78%。2014年度各市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统计显示,能源消费前四位的是唐山、邯郸、石家庄、邢台,而这四个城市是雾霾出现最严重的城市。
3.3 微观个体消费偏好行为
目前的许多强制性手段虽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激励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治理效果往往不能持续,因而需要充分运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治理污染中来,企业和消费者个体能够改变其经济行为,致力于源头防治。积极引导并促使其改变其生产方式,鼓励创新技术,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治。就消费者个人而言,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通过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来刺激生产者减少或改变其污染行为。此外,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有积极作用。公众的生活也为大气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公众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大气环境产生了威胁。
4 政策建议
4.1 落实资源税收改革与优化
我国自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资源税改革,改革重点在于由之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此幅度内拟定。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工业企业煤炭燃烧。所以在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上,深化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首先,税率理应适度提高,以产量作为计税依据,从根本上控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费总量。其次,扩大征收范围,尽可能将更多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纳入征收范围。最后,煤炭资源税深入改革应该覆盖整个产业链,调节各方利益,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才能够自觉节能降耗减排,理顺资源能源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有效化解雾霾式环境威胁。
4.2 确保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有效性
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投资的环保效果取决于投资结构的有效性。近年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度低,比重小,这是环境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环保投资应该更多地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方面,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重污染行业治理方面,加强和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方面的资金投入。此外,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技术水平,企业从材料采购、生产管理等对环节入手,把工业污染尽多地消除在生产之前和之中,逐步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及“全过程治理”的转移。
政府与企业一直上演博弈游戏,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并没有落实到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中。数据表明应尽快落实排污费改税,清“费”立“税”,征收部门由税务部门代替环保部门,真正地成为地方性财政收入,让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3 财税收支的协同配合
京津冀若想实施有效的生态环境共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那么财政政策与税收征收政策的协同配合无疑是最佳选择。京、津、冀三地打破各自的“一亩三分地”的财税制度安排已然迫在眉睫,若想实现,首先,必须建立财政税收共享制度,使京、津、冀三地将大区域整体利益作为各自利益,实现财税收支能力平衡。如在资源税收方面,改变税费征收的各自为政,逐渐完善地方税收体系,避免由于地方税费政策优惠不同导致的无序竞争。
其次,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推行产能转移补偿、环境生态补偿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助于弥补河北与京、津两地财政能力上的鸿沟。京、津、冀三地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相互监督,互检互查机制,确保各方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提高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地方政府合作的成本,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各治理主体间的全面合作与共赢。
参考文献:
[1]苏明.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8(7).
[关键词]泾河流域;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0-02
The water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e Shaanxi section of the Jinghe River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COD and NH3-N as pollution indicators, Analyse the sources of pollution and the pollu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basin is agricultural origin , followed by the living sources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Simultaneously, it put forword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the watersh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Key words]Jinghe River Basin; pollution source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1、流域概况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老龙潭以上的马尾巴梁,海拔2540m,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33个县,约618万余人,于陕西省高陵县陈家滩汇入渭河。
泾河在陕西省境内长258.8km2,河道平均比降2.09‰,其中位于陕北定边县境内的支流马莲河流域面积1413km2,关中段流域面积7833km2。泾河流域在陕北地区涉及榆林市定边县,为泾河支流马莲河源头地区,在关中地区涉及宝鸡、咸阳、西安三个行政区的麟游、千阳、陇县、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礼泉、乾县、泾阳、咸阳市渭城区以及高陵区共11县2区。泾河主要支流有:马莲河、黑河、达溪河、三水河等[1]。
根据2014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泾河全年期Ⅱ类水质河段长度占流域全长的23.86%,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13.26%,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39.95%,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22.90%,主要超标项目为COD和NH3-N,可见泾河水质总体上较差,水质优良河段仅37.15%。
2、污染源分布特征
2.1 工业污染源分布特征
根据2014年陕西省污染源普查数据,泾河流域陕西段2014年工业污染源共108个,流域内工业污染源分布情况见图1。2014年工业污染源COD排放总量为958.72t,NH3-N排放量总量为145.54t,各行政区工业污染源排污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COD在礼泉县、彬县和泾阳县排放较多,高陵区和永寿县排放较少;而NH3-N在彬县、长武县、泾阳县排放较多,高陵区、麟游县和永寿县排放较少。
2.2 集中城市生活源分布特征
根据调查,进入泾河水系的集中城市生活源主要是长武县、彬县、旬邑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泾阳县6个县。根据2014年陕西省污染源普查数据及各县污水处理厂2014年实际处理情况,流域内集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情况见图3,COD排放量为3276.2t,NH3-N为428.8t,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行政单元为泾阳县。
2.3 农业源分布特征
泾河流域农业污染源包括禽畜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农业面源污染。
禽畜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根据2014年陕西省污染源普查数据统计得到,2014年统计禽畜养殖单位共117家,禽畜养殖COD排放总量为1439.3t,NH3-N为49.7t。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为降雨径流污染,是指溶解性和固体性的污染物从特殊地点,在降水或者融雪的冲刷、淋溶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本次农业面源计算采用输出系数模型,其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输出系数,常用的方法有查阅文献法、野外监测法和数学统计法。由于缺乏长系列的监测资料且实验条件不充分,故采用文献法来初步确定泾河流域污染负荷的输出系数值。从泾河流域实际出发,将营养源分为土地利用、牲畜及农业人口3大类,为了提高分析精度,将土地利用进一步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城镇用地几种类型[3~5],农业人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见表1,其中人口数据来源于各县的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发展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遥感解译结果。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输出系数取值参考渭河流域研究果[6~8],如表2所示。面源入河系数一般通过调查监测法以及查阅参考文献法等方法获得,其准确定量的确定则需要建立在较长期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9~11],泾河流域面源污染入河系数为0.2,包括了流域损失以及污染物由坡面进入河道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是一个综合入河系数。
经计算,2014面泾河流域农业污染源COD排放总量为8894.7t,NH3-N排放总量为807.2t。各行政单元排放情况见图4所示,礼泉、乾县、泾阳污染物排放量较多,与该三县耕地面积大、人口多有关。
2.4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2014年泾河流域COD排放总量为13132.1t,其中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为961.3t,占7.3%,集中城市生活污染为3276.2t,占24.9%,农业源为8894.7t,占67.7%;2014年泾河流域NH3-N排放总量为1377.2t,其中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为141.2t,占10.3%,集中城市生活污染源为428.8t,占31.1%,农业源为807.2t,占58.6%。可见,泾河流域污染源主要以农业源为主,其次为生活源和工业源,这与流域
不同行政区污染物排放情况见图5、图6所示,可知COD排放主要是泾阳、礼泉和乾县,其次为彬县、旬邑、永寿和长武,其它地区排放量较少;NH3-N排放主要是礼泉县、彬县、泾阳和旬邑,其次为乾县、长武和永寿。各行政单元COD和NH3-N排放主要以农业为主,其次为集中城市生活源,工业源排放最少。
3、污染防止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流域以农业为主,人口分布众多,污染源主要以农业面源为主,生活污染为辅,而工业污染源易于控制,经处理后,排放量相对较少,因此流域污染治理除加强工业和集中城市生活点源的治理外,应更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的治理。
(1)加强对流域居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教育,鼓励和扶持以控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
(2)控制农村生活污染源,建议流域各乡镇将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纳入村镇发展规划,包括村镇排水管网、废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系统、垃圾处理工程,逐步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源对流域水质的影响。
(3)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
4、结论
泾河流域陕西段水质优良河段仅占37.15%,水质总体上较差,流域污染源主要为农业面源,占污染物来源60%以上,其次为城市集中生活源和工业源,流域污染治理应以农业面源治理为主,生活源和工业源治理为辅。
参考文献
[1]王菊翠,仵彦卿,党碧玲,等.基于统计分析的陕西段泾河水质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2,8(2):121-126.
[2]于芳,宋进喜,殷旭旺,等.泾河陕西段水体污染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4):421-424.
[3]申艳萍.小流域非点源负荷估算及控制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
[4]于捷.西安对渭河水质的影响分析及污染控制研究[D].陕西,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2.
[5]周洋,周孝德,冯民权.渭河陕西段水环境容量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01:7-11.
[6]蔡明,李怀恩,庄咏涛,等.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负荷估算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4(7):40-45.
[7]杜娟,李怀恩,李家科.基于实测资料的输出系数分析与陕西沣河流域面源负荷来源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32(4):827-837.
[8]黄永刚,付玲玲,胡筱敏.基于河流断面监测资料的面源负荷估算输出系数法的研究和应用,水力发电学报,2012,31(5):159-162.
[9]城市规划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常见问题辨析.中国环境规划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