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社区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职业教育

第1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通过剖析浙西南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浙西南社区职业教育发展建议,提高城乡统筹过程中农转非劳动力职业技能,推进社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1901

1社区职业教育特点

1.1社区生源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

社区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实行开放招生,因此在入学制度、年龄、学习方式等方面政策比较宽松,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那些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下岗企业职工,这些人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低下,缺乏非农业型劳动技能,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参与劳动就业的竞争力,无法真正融入城市。通过对这两类群体开展深入的职业教育,加强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掌握适当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区职业教育重要议题。

1.2学习内容形式多元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社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为适应区域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社区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非常广,既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人文学科、艺术、卫生保健等基础性教育课程,也有计算机、管理、建筑、自动化、经济、医学到服装设计与缝纫、美容、摄影、栽培、手工、家政等各种实用性专业和课程。教学形式上,社区职业教育一般与企业合作制定教育计划,实践课程派教师指导,学员通过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得学员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2浙西南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社区职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全面统一思想认识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学历教育才是正规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其次,人们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休闲教育或者是娱乐教育,培训对象也主要针对老年人,在社区职教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大多局限于休闲娱乐方面。再次,人们认为职业教育是企业、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的事情,与社区无关,忽视了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外来人员等社区各个层面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使得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多社区教育中处于真空化的状态。

2.2社区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资源整合力度薄弱

浙西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地方财政基础相对薄弱,在社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职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此外,浙西南社区职教管理大多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和协调机制,职教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常会出现有的社区投资建立了高标准的职业培训基地却不有效利用,而其他社区却到处寻找培训资源的现象。在师资力量整合方面也是如此,没有一个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3社区职教机构覆盖规模不大,居民参与性不高

目前,浙西南社区职业教育机构主要由职业培训学校、机构组成,其规模较小,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对于偏远山区农村社区来说,居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据统计,丽水偏远山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不足25%,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45%,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约占0.8%,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超过75%。另一方面,目前社区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也不高,由于条件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社区职教培训的项目非常有限,主要是本地原有的传统培训项目,如农村社区主要是农林作物的培训项目,而其他项目基本没有,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很难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参与性不高。

2.4缺乏奖励和就业导向机制,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浙西南社区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协调机制,各社区的职业教育基本各自为政,没有培训奖励激励制度,鲜有对参与社区职业培训的居民实施各种奖励措施。此外,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缺乏有针对性、能提高就业技能、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培训项目。劳动部门也没有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挂钩,没有良好的培训就业导向机制,缺乏对劳动者在培训后的就业保障,进一步影响了社区市民认可度和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浙西南社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3.1政府介入,建立专业机构加强统筹管理

由于浙西南属于欠发达山区,社区分布零散,资源难以协调统一,再加上各社区目前各自为政,状态松散,社区内个单位之间没有一个法定的隶属关系,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引导与出面,在政治上形成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协调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在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援助,支持和帮助社区职业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介入,建立统一的社区职教专业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社区的各种职教资源,推进社区职教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宣传,提高社区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各层次人士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愈发强烈,社区职业教育由于其功能繁多,覆盖范围广,满足了各阶层对不同教育的需要,社区职业教育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加大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对社区职业教育的错误看法势在必行。首先,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级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开展职教大讲堂等形式,大力宣扬社区职教的重要性,让市民从思想上重视社区职业教育。其次,开设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各类型职教培训,满足各层次人员的培训需求。再次,针对特殊群体,设立各种的优惠制度,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居民对社区职教的认同度和参与性。

3.3加大投入,统筹社区职教资源

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区职教发展要求,打破各部门的界限,引导社会各机构通力协调合作,加大对社区投入,合理统筹各方资源。首先,要加大社区内教育机构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企业和社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合作,合理规划各社区职教资源的布局。其次,要提高师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社区职业教育中来。再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了解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最后,要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践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的特点,为学员量身打造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课程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不断加强课程的通识性、应变性。

3.4就业引导,强化劳动者就业保障

劳动者,特别是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农转非劳动力,他们参与社区职业教育培训,最终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劳动部门将社区职业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政府引导,社区、企业参与的培训就业导向机制,形成培训、就业一体化社区职教体系,降低劳动者参加培训与就业成本,真正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就业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遇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社区化及其战略重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9).

第2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系统;转升制度;社会服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33 ― 02

引言

美国加州的社区学院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分布在72个学区的112所分校,每年服务学生人数超过270万。〔1〕

加州社区大学系统是著名的加州三级高等教育体系(即加州社区大学系统、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及加州大学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处于基础阶段的一个教育系统。加州的三级高等教育体系是由1960年的加州教育整合计划推出,至今仍规范着加州高等教育的整体框架。该计划推出后由于实施效果出色,被美国各州所仿效,现已成为美国各州普遍实行的公立高教体制。该体系中的加州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me, 简称UC系统)为四年制,共有10个分校和一个医学院校区,本科生注册人数约为13.6万,研究生人数为4.1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科研和承担研究生教育,可以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加州州立大学系统(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简称CSU系统)也为四年制,共有23个分校,注册学生数超过40万。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主要从事应用教育,可以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及教育类资格证书,但无博士学位授予权。〔1〕

加州社区学院系统(The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作为加州高教系统的基础环节,设计为两年制,其主要职责分为两个部分:一,提供初级的学术及职业类的学历教育;社区大学的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转升入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二,通过开展各类继续教育项目、短期培训及社会服务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加州的职业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主要由社区学院系统来承担。社区学院可以颁发文理科的副学士学位,并与社区内工商业界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所在社区提供订单班课程、员工在职培训,专业进修课程等。

一、加州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社区学院作为提供高中后教育的机构,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一是为计划进入四年制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大学第一、二年的通识教育及初级的专业教育课程;二是为计划毕业后进入职场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三是为工商企业和社区提供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课程。

(一) 社区学院的鲜明特色――转升制度(Transfer)与对接协议(Articulation)

社区学院系统在创立之初就确立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可从社区学院接受教育。社区学院全部是公立学院,学费相比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更加低廉,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在高中成绩并不出色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四年制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及初级专业课程,两年后符合转升要求可转升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后两年的学习,所得的学位与直接进入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所得的学位没有区别。这就是转升(Transfer)制度。转升不需要参加考试,但通常与学生在社区学院的学习经历密切联系,主要包括学分要求、通识教育要求、平均学分基点(GPA)要求,因此只要学生在社区学院认真学习,有很大可能在两年后升入四年制大学。

为了使学生顺利转升,各个社区学院都与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甚至州外大学签订了课程对接协议(Articulation),以保证学生在社区学院习得的课程能够在转升后得到认可。社区学院的所有课程在申请开设时就必须通过相关委员会的审核,确认其可以在加州州立大学或加州大学系统转升,通过这种方式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课程实现无缝对接。

转升制度及对接协议的实施,确保了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加州大学31%的学生,州立大学55%的学生是各社区学院转学生。转升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加州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二)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圣莫妮卡学院商科为例

圣莫妮卡学院(Santa Monica College) 是一所由西部院校协会(WASC)认可的两年制社区学院。被公认为是加州乃至全美最好的社区学院之一。

圣莫妮卡学院商科下设三个专业大类,分别为会计、工商管理及汽车技术,十一个专业方向。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下设九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专业工商管理、企业家精神、国际商务、专业保险、保险业务、物流/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领导力及商品销售。其中五个方向可以颁发副学士学位,分别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保险、物流/供应链管理、领导力及商品销售;八个方向颁发结业证明,六个方向颁发专业证明。 〔4〕

社区学院的学生由于很多是在职人员或成年学生,因此并不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固定的课程表进行学习。学生一旦完成注册,就有学业顾问按照学生的学习目的(转升、就业或短期进修)提供选课建议,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表,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选修课程。

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的专业方向两年后可转升入四年制大学的相关专业,而对那些实用性强专业(如保险业务、护理、早期教育)或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可选择获得结业证明或专业证明。

工商管理专业的副学士学位、结业证明及专业证明对于学分的要求依次递减。以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的商品销售方向为例,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要求包括取得60学分(成绩为合格以上),其中至少24学分为专业课学分(包括四门专业基础课、三门专业课及一门专业限选课),完成圣莫妮卡学院的通识教育要求或加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的通识教育要求;获得结业证仅要求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中的24个专业课学分;获得专业证明学分要求为12学分,包括三门必修课《营销原理》《推销原理》《广告展示》及一门专业限选课(从《商务入门》《广告入门》《销售原理》中选择一门)。〔4〕

这样的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计划两年后到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按照副学士学位要求的课程进行学习并获得所需要的学分;对于计划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可以按照结业证明的课程及学分要求规划自己的课程表;对于在职人员想继续进修或有意改变职业方向的成年学生,可以选修更快速获得职业资质的专业证明课程,缩短了其教育时间,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且两类课程既有重合又有衔接,较好的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教育要求。

(三)社区学院的社会服务项目

社区学院的学生来自于各个行业,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7岁,有70%的学生是在职人员〔1〕。因此除了学历教育之外,社区学院还通过各类社会服务来履行其“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社区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开设订单班,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员工培训,开展各类短期继续教育课程等。社区学院的学分是可以累加的,很多学生来到社区学院短期进修获得一个初级的技能证明,然后凭此证明找到相应的工作机会,然后边工作边继续进修更高级的课程,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证书,再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或升职加薪。如此良性循环,既提升了个人价值,又不致中断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降低了失业风险,同时在整体上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5〕

二、加州社区学院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启示

加州社区学院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职业教育体系已发展相当成熟完备。尽管社区学院与我国的高职院校定位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值得借鉴。

(一)“转升”制度与我国的“专转本”制度对比

“转升”制度作为加州社区学院系统的重要特征,实现了社区学院与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的无缝对接,尤其重要的是从社区学院转升的学生在学年限及所获得的毕业证书与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完全一致,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及在高中成绩平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

而我国高职学生若想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目前在江苏省有两种途径:专升本与专转本。专升本制度是个别高职院校与个别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项目,目前并非主流的升本方式,而且其获得的证书属于自学考试学历系列,在社会认可度上低于全日制本科学历。更为主流的方式是专转本制度。相比“转升”制度,专转本制度在两个方面值得思考:1.专转本仍然采取“一锤定音”的统考模式,在江苏省,高职学生在大三下统一参加全省统考的“专转本”考试,考核语文、英语、计算机三门,本科院校择优录取。这种做法一方面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前三年高职院校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割裂了高职院校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性。应该参考转升制度,加大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在转本过程中的权重,同时高职院校应与本科院校加强联系,逐步使其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课程对接,政府教育部门在课程对接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

加州社区学院除了为转升学生提供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和初级专业课教学外,有相当多项目是为所在社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并且由于得到了州政府的财政补贴,针对小型企业开展的员工培训很多是免费的,而针对个人的短期职业培训收费也非常低廉。而我国高职院校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社会服务方面仍有很大欠缺。我们国家在职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往往是由私立的培训机构作为主体,培训费用由个人承担;或由企业承担员工的培训费用,对于中小企业和员工个人来说,加重了其经济负担,从全局看也不利于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因此政府应该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开展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方面加大投入,给与高职院校一定补贴,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承担起更多地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各类短期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Community College League of California, Trustee Handbook,2012

〔2〕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28-30.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职能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4):105.

第3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新要求、新变化,独立学院面临着调整充实、转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在伴随着被母体高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了迈向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从办学数量上来看,独立学院自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呈现递减态势,且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从在校生规模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8年至2013年这短短6年间就增加在校生数约60万人。

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校数量呈逐年萎缩,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以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承担愈来愈多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增长与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项投资建设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条件不足的状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将母体高校教师和自主聘用制教师进行双轨制管理: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仍把母体高校作为仍然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往往易造成这部分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临时工”的位置上,缺少应有的主人翁与“建设者”意识,进而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与归属,独立学院的建设成长与之关联不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自主招聘的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一部分是招聘的应届硕、博士生,往往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的老,少的少”“招不进,留不下”的师资困境。而他们在薪酬待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又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易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公众认可不够

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依靠母体院校资源优势,发展到2012年的独立颁授毕业证与学位证。除此,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独立学院支持,诸如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生在招聘所面临的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然而,据山东省2012年的一份招生情况:“在之前进行的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中,有104所院校理科和119所院校文科‘零投档’,其中超过9成为独立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认识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母体高校相比没有“优势”与“特色”;招生门槛低导致招生质量较差,人才培养的起点及过程难以与母体高校抗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能力欠缺,致使独立学院的毕业证、学位证含金量成色不足……上述因素常常容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不看好,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

二、明晰自身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在创办初期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然而独立学院毕竟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的高校,如果一味地模仿跟随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其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因而创建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积极转型的关键一步。对于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转型”发展之路,需要对独立学院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空间下,独立学院应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着眼于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成良好的品牌,与公办高校进行差别化竞争,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未来发展探究

(一)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推动,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就已多次强调,要不断研究制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面对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情,以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利用好自身已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与地域经济和特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独有优势,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转变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二)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印发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作为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又一走向。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学校以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援服务的政策取向,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引了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社区学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势头,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经费使用、政府调控、多元化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试图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独立学院提供发展思路。我国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其独特、灵活的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在今后的社区学院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2-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2015-2-26.

[3]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4]单俊楠.文凭“变脸”,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零投档”九成为独立学院[N].半岛都市报,2012-8-3.

第4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客观性

要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区教育有质量的发展,高等学府与社区的合作是必由之路。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表明,社区与学校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互作用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地区和技术推广的重要任务,这就为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捷径。目前,社区教育承载着教育群众、提高大众职业素质、支撑地区发展等重任,如若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参与其中,这必将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丰富其高等职业教育内容和迅速培养社区发展可用的职业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相通性

近年来全球化深度发展,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社区教育都深受其带来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以下简称“三大理念”)的影响,并渐将他们的培养目标转向技术性、基层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并强调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能力的培育。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传统的研究型高等教育并不适合推广,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涯发展过程:不断学习,更好就业,并不是人人都去做研究,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正应和了国际上对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的提法。而且,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全日制、正规化、之前的学历教育占绝对部分;学分制实施不彻底;工学结合度低;学生的选择性范围有限等,诸多因素限制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多样化发展。好在大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努力转变方向,并迟早会突破这个限制向多样化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具备全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并时刻准备为全社会提供职业教育。而社区教育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为全民提供全方位的全程教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国家终身职教体系过程中与社区教育有着基本特性的相通。

2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三大理念”的指导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深入社区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有:

(1)突破观念瓶颈,丰富办学形式,推进高职教育普及化。高职院校的发展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职业性人才保障的教育机构。所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的普及,其必将深入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

(2)拓展办学市场,凸显社会服务功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基于系统化学科知识的静态课程结构,它则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中动态课程结构,更具有普适性。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经验,适宜在社区教育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推广。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专业师资力量,可以弥补社区教学的劣势,与其合作办学(比如夜校、假日班、短期培训班等等),为之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还有高职院校的各类学生组织,可以深入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高职院校的教育影响力。

(3)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国家终身职教体系。随着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其丰富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久厚的办学经验与校园文化资源等需要高效利用,而深入社区发展正好如一个催化剂。高职院校与社区资源优化整合,不仅可以避免他们资源闲置,而且能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扩张。同时,伴随高职院校影响的扩大到广阔的社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优势互补的效果将日益明显,将使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走向社区,就是走向社会基层、走向民众的真实生活。

3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岗、待业人员不断增加。并且城市化的进程也突飞猛进,以至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突现的“民工荒”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再思考社区如何对这些人员进行高质有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再教育,以及相关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问题都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可就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来看,实现社区内的各种教育因素和机构的整合、协调和互动的体制运行都不够有效。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运用不到位,致使社区教育的职教功能长久以来都处于低效率,甚至是空白状态,难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根据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社区教育需求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如徐明怡对上海闵行区的调查研究、沈光辉等对福州市居民的社区教育调查报告等,不同程度的反映居民对与自身现在或者将来的职业生活及经济利益有关的教育活动需求日益增长,而且经济活动越频繁的地区其功利性教育需求和对其教育质量要求也就越高。通过结合我国现状分析,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如美国社区学院、台湾地区的社区教育等,笔者认为要满足这类需求,最佳的途径就是找到社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所以,整合地方高职院校力量,提高社区职教质量,是一项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鉴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级应用人才短缺,职前和职后高职教育应该是现阶段社区教育的首要任务。然社区教育本性——“充分利用整合或者开发社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驱使,社区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互助是未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20-02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意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其实质就是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并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依归。通识教育的鼻祖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将通识教育称为“永恒的学科”,但赫钦斯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这是其思想研究中的短板。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一词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为了防止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倾向,强调了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概念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其不但在大学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术领域也有专门的文章对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究,但与此同时,单就某一具体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却少之又少。

二、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自2006年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来,对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探究,从未间断。由于专本并轨的特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很难跳出受自考课程制约的怪圈。一方面,自考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求通过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但通过多方面调研,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通识性理念不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重视科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特别是缺少通识教育的理念。其所包含的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偏向于人文学科,只有一门数学属于工具科学,没有任何涉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未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适应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德育课必修课和文化课必修课,根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全校统一,而且开设的学期固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本身是一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欠缺的恰恰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而且其专业平台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公共基础课存在重复现象。例如,专业平台课中有《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德育课的限选课为《心理健康》;专业选修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重复。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8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枯燥,缺乏灵活性。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合理全面的精神营养,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可包括以下几个系列:人文学科系列、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和艺术教育系列等。但实际中学生选择相对较小,基本上限定于政治理论课。而课程形式多是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四)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目前为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四年级在校生30人,五年级实习生30人,毕业生20人,在校生家长20人发放《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共100份,在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的基础上,针对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否符合通识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以及是否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其中51.8%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28.2%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基本符合通识理念,10%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10%表示不太清楚。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比率分别为10.6%、14.1%、47.1%、28.2%。有84.7%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香港岭南学院黄慧英和卢杰雄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性,二是认知性,三是文化性。其中价值性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能够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认知性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学习探究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文化性是对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精神营养应该是合理而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能。所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单纯的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同样应该受到重视。针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其认知性教育尚存在欠缺,作为方法论的教育,应包括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除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外,同样应加强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对话性

很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对立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行过程中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专业教育,因为毕竟课时数有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更是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努力寻找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共同点,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互呼应,相互沟通,形成对话。根据调研,用人单位除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文化、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养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德育课注重了对学生政治、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但作为与专业能力的融合,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就业岗位群又多是公益组织、服务岗位,其文化素质培养应注重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思想史的了解、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职业素养除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外,还包括熟练的口头和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身心素质的养成应注重对人本博爱精神的渗透和对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强化。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适当反思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弥补和整合各专业凌乱知识的功能。如果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对话性,试图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拉近,那么反思性就是对专业教育的弥补,甚至站在专业教育的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类专业,而基于全校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向于人文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而且所有方法论的学习都是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这就容易使得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短板,因为自然科学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将与专业课程相重复的课程替换成理化、科学史、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四)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知识,而是要切身投入到课程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式实践,感悟人文气质,体验生命表达,领会科学魅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备充分的体验性,将其演变为精神修养的重要过程。而且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综合运用系列讲座、影视展播、实地参观调研、竞赛、场景模拟等多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而锻炼心智、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1]魏传光.大学通识教育的异化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第6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一、经管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1.经管类设置理念滞后,不能够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管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属于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包括高职教育专业的调整与完善,还包括相应的评估、论证、审批、监控等一系列系统而复杂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从目前一些地方高职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都很难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不仅高职教育教育思想比较落后,专业设置的理念也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专业培养目标趋同、扎堆开设投入少的专业等诸多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就业率,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对于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跟不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然而,一些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忽视区域经济的“需求导向”,不能够以经济建设为参照物设置专业,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进行对接茫然无序,不仅跟不上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而且还习惯于扎堆开设投入少的专业,这些专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在学用一致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却很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经管类高职教育要在专业设置上寻求解决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策略,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需求保持一致。以有效解决技术结构层次低、培养的学生不能服务区域市场的问题。

2.经管类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鲜明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考虑招生市场需求。具有人才市场的职业性特征,却忽略了区域经济的就业市场需求,忽略了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因此,导致我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结构失衡,专业设置过分追求功利性,迎合一些人追求未来就业舒适性的心理,导致虽然是一些“热门”专业,但是,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管理人才供需失衡,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同质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一些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产生一些“人才稀缺”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职学生毕业即失业,高职教育失业率的提升。这种“人才失业”尴尬的局面,把区域经济发展与经管类高职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割裂开来。另外,一些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忽视专业衔接以及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终身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却是杂乱无章、事与愿违,不仅没有统一的专业设置标准,同时,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统一的专业名称,导致一些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产生交叉,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的空间,影响了学生进入对口专业学习。也阻碍了一些专业的发展速度,不仅影响了教育资源,还造成了人才无序浪费。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产业化特色不够鲜明。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仅不考虑办学条件以及生源的状况,还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既不能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设置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同时,也不能够立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的开设,为了好招生、好分配,迎合学生和家长的就业心理,一些高职院校频繁替换专业,这不仅造成专业设置周期过短,而且还导致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专业设置产业化特色缺失,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二、经管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发展趋势

1.经管类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适应性”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一个重要的属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管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更应该彰显“区域性”的地方特色。自高职教育产生之日开始,我国高职教育就是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第一线、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方面,高职教育立足于本区域,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技术服务具有定向性质,在服务方向上,高职教育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帮助和支持高职院校的物力和财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仅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谋求自身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一个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只有找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才能够体现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2.经管类设置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发展趋势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宽化趋势;二是专业综合化趋势;三是专业实体化趋势;四是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当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和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专业覆盖岗位群集,区域人才市场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加速了应用型人才的流动。专业宽化,为学生就业后继续学习,发挥更大的潜能奠定基础。专业综合化趋势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体现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精一兼数、多工序轮换的需求。现代化高技术企业,多机床操作、多仪表看管等已经成为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因此,专业综合化趋势是从不同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所谓专业实体化,主要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还要考虑其专业可以为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成为综合实体,为区域经济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因此,经管类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不仅要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还要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专业实体化,不仅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还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高职教育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重视行业协会,在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共同建立技能认证体系,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的重要标志。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改革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区域经济发展下经管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经管类高职教育要与社会接轨,就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贴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体现“区域性”特点,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架构相匹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一定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适应性,一个是针对性,要建立一种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的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先发展学生愿意学、相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同时,还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体系,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少老专业将不断淘汰,新的职业需求需要职业教育不断突破己有的经验和模式,强化专业评估,改变封闭、单一的评估模式,完善专业设置评审程序,建立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就业预警机制,逐渐淘汰、合并对学生就业前景暗淡、人才需求日趋饱和、不符合当前经济需要的专业,同时,重点扶持那些学生就业前景优良,发展空间巨大、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新兴产业专业,以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性。另外,区域经济发展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还要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推进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专业建设的内涵。同时,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学生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度,不断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四、结语

第7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 职业教育。

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建设。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大多难以保证,虽然经过教师的不懈努力,但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一、贫困地区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通过对广西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教学仪器设备不足,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由于财政收入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少,职业院校的发展只能做到“以学养学”,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只好降低学费标准。办学经费的不足致使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捉襟见肘,实训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价格较为昂贵的数控机床类实训设备,也只能购置少数的几台。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时,由于实训设备少,学生人数多,即使采用三班倒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日渐增多的学生实训需要,学生的生均实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

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工业较为落后,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产品生产工艺已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要聘请这些企业的员工作为实训教师已不适应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而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又不愿到贫困地区来工作。因此,地处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只能利用假期的时间,送本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这些教师只学会一些基本的东西,回来后就到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效果较差。

二、贫困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以高职教育为龙头,全面整合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资源。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是贫困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广西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和各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资源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有利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了实训教学设备重复投入、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现象。要办好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整合和规范化建设区域性的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代表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振兴当地经济的重任,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都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应考虑将实训教学设备进行整合,拿出一些经费用于建设规范化、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基地设立于高等职业院校内,由高职院校进行管理,产权归政府所有,各职业教育院校使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时,应按一定的比例上缴实训费用,该费用用于基地内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更新换代,保证基地内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采取如此措施,可以保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建设规范化的实训基地,使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 ]

(二)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做到资源共享,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其实训基地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建立,为当地的企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平台所需资金较多,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实训基地既要跟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先进的实训设备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可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实验平台。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考虑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各种管理与服务平台等,力求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在功能角度上,要求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实训基地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某个院校或专业的专用场所。基地要面向学生、教师开放,向社会开放,在时间上应实行全天候开放。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要求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引入专业导师制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习创新制度。同时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师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能力,要求实训教师在搞好实训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训基地管理者的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通过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深入学习,聘请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传授实践知识与宝贵经验。这样,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能紧跟行业发展水平。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使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

打造一流区域性实训基地品牌,面对社会的竞争,实训基地必须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基地品牌。实训基地除了完成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的教学外,还可以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拓展基地的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的建设起点较高,设备先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向校内、校外承接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

实训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场地以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将实训基地建成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该科研成果的转化将大大的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一个高投入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完善。只有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广大师生更新观念,共同努力,才能把实训基地建设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hi138\Com]

参考文献

第8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室内设计 教育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各种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也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新型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并分析室内专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各项教育事业开始获得重大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这样在高校开始创办室内设计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是在与工业设计相互分离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此后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室内设计这一新型的产业成为了热门专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室内设计专业便在各个高校创办开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创设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背景与条件都是不相同的,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存在区别。一般的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偏重艺术,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特点偏重施工技术。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体制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设计的艺术表现能力,但是设计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死板,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不能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实践中,重新思考与定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教育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特色,促进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注重实践,寻求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可以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要实现校企合一、教师与工作车间的统一,教学质量与设计产品的统一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这样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要完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设备。基本的教学设备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资金支持,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的需要;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仪器设备的选用要符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是设计行业的前沿的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与条件,促进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最后,要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坚持实践、实用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认识与分析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提供教育教学必须的基本设施条件,改革课程结构,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第9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涵盖了大量包括管理类与服务类在内的知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将社工、管理、服务三种理念有机地集中于一体。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多的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它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在10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力量、教学督导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专业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区、福利机构、物业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长者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社区老年服务与管理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基层物业公司、社会管理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企事业单位文秘、行政管理岗位、社区服务机构等。10年来,该专业已经与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12年与万科物业公司签订合同为万科定制培养三届学生。

二、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引入国家社工师与物业管理师相关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工作任务导向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设计与确定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任务由工作项目组成,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析出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确定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在所有课程学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53%。这也说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1)认识实习环节,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参观和了解现场环境及情况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与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标内容以及工作要求。

(2)课堂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内容不断融入专项技能训练之中。通过模拟和演练,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

(3)综合实践环节,系统性地将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综合所学的内容和已具备的能力,打造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工作方法训练、物管综合能力培训,老年社会服务实训,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按照实训大纲,进行真实岗位及任务进行训练。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有政府建构,如徐州市局,云龙区民政局;有社区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大型物业公司,如万科南京物业、徐州金鹰国际物业,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仿真工作情景的展示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接触专业实际工作,提高处理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毕业实践训练环节,在教师和实习机构人员的专业、实践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掌握与技能性训练,学生可全面结合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专业性问题,编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太多,这就需要明确主导目标,细化具体内容,实现实习的针对性,避免肤浅的通用性认知实习。如社会工作法中,学生的实习过程全部是在固定的专业位置上完成,缺少系统全局性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便难以细化和度量,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很大局限。

(二)实习单位安排不合理

目前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社区居委会,但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社区居委会缺乏工作积极主动性,而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所以在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任务与其专业要求并不对口,而都是一些通用性的琐碎事务,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三)校内实践教学内容薄弱

由于条件所限,社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十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缺乏。例如,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配合,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支持,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地指导。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师范专业教育,缺乏适度的教学经验,更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或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来。

(五)科学地指导水平低下

目标导引的形式单一,没有完善的实践目的与方向。专业教师负担过重,不仅对社会实践全权负责,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模式。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组织机构,在目标、思想和组织上都缺乏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来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践的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监控体系的建设

教学档案可作为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监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需要首先撰写和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安排、考核办法、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记录相关专业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改进。另外,还可通过建立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启用学生教师网上评教系统,对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教学――实习转移机制,还需要更为灵活、多变、和更贴近专业特点的实习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培训的适应性,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行业现状和工作内容。

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聘请行业专家与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通过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

(三)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实现校内校外实践互动结合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设立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等,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各种服务场景,熟悉服务流程和专业实践任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对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

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培训,派驻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区领域参加锻炼,学习适用的实务操作技能。也可考虑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走访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区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调查他们的实践开展情况,学习经验。

(五)建立有效的模式进行实习督导

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督导相互合作的实习督导机制极其重要,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逐步实现。学院可以聘请各方面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他们对服务一线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运用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谋求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有力的保证。

(六)依靠专业学生社团强化实践训练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依靠专业学生社团,义工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促动教学。如学生社团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民政局、徐州市老龄委开展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服务巩固、反思了所学专业知识,合作单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星怡,魏蓉婷.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及课程设计的调研报告[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

[2]赵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3]曹启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0(10).

[4]王衍.应用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7).

[5]黄荣英.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专业,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