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省**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3.3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档案人应尽的职责。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敢于创新,城建档案事业正如这五月石榴花一样,将会绽放出艳丽夺目之彩!
摘要:本文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提出城建档案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新思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重点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地下管线档案工作,推进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信息化。
关键词:城建档案工作;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工作机制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杨志峰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1.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缺乏力度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1.4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在我国是资源密集度较高、知识密集度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基本上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特征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1.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2)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3)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4)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5)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6)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7)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1)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城市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改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或者说,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中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建设的重点,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产业方向上,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应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标准,并把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把经济生活中传统的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止,即实现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战略的总思路。
(2)生态建筑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建筑体现了以人和自然为本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结点。它是由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经济过程和人文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耦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3)发展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也就是指第三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城市必须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如商业、交通通讯等流通部门保证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影响。交通的密集和拥堵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饮食服务业造成的油烟及消费过程中严重浪费现象等也会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在重视实体生态产业发展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公益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服务基础,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生态意识。
(4)绿色消费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消费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促进和制约关系。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二是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置,提倡“绿色生活”;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提倡“绿色家园”;四是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4 选择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二者的关系从“经济优先发
展、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到“清洁生产,污染零排放”,又发展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历一次大的调整。而基于生态优先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潮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1 国内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的工业化是20世纪主导生产模式,以不可再生的石油作为能源。“石油经济”倾向于集中趋势、规模化生产,生态压力超过生态承载力,带来环境负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自主创新为主,日本采取了模仿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独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新加坡、南韩、我国台湾、我国香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anies~4)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东盟三国(asean-3)外扩内联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3)菲律宾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越南社会主义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因此,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中应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倡导节能型经济,加速再生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循环再生产模式与节耗经济应成为追求目标,把前向关联产业废物作为后向原料资源,使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4.2 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的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仿照生态体系中的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的机制,将现行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使园区经济和环境同时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在产业布局上,把相互之间有较强“食物
链”关系的各产业主体放在一个园区内,并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生态园区。这既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废物,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4.3 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题,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具体设计需要遵循四化原则,即工业园区化、园区循环化、产业知识化、企业清洁化。
参考文献
[1]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2):21-231.
[3]黄肇义杨东援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1.
[4]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5-111.
[6]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17-251.
[7]国家发改委1“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r]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4).
[8]李赶顺,张玉柯,等.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8.
因此,无论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是园区项目建设规划,都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着力强化规划意识、加大规划力度、提升规划品位、树立规划权威、狠抓规划落实,提出了“完善功能、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规划工作基本步入了良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对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整体工作看,呈现出“五个提升”
(一)思想认识有较大提升
1.规划先行的观念已经确立。过去好多都是拍脑门决策的,干完之后就违规。现在我们各县(市)区无论上项目、建园区,还是开展城市建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规划问题,在哪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没有完善的、科学的规划,绝不开工,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进步。
2.服务大局的观念已经确立。无论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大家在工程建设中,小规划能够遵循大规划,局部利益能够服从整体利益,全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所加强,以往那种盲目、无序的建设现象正逐步得到控制。
3.打造精品的观念已经确立。穆棱河综合改造起到了引领作用,现在有几个小区建的不错,城市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过去那种只求建、不求精,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落后思想正得到扭转,放眼未来、学习先进、超前谋划、打造精品的意识正在形成。
(二)工作落实有较大提升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市就完成了约3000余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约660余公顷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指标,特别是主要领域重点工程规划均已完成并得到有效推进。目前,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已经深入实施;恒山区、滴道区、麻山区、梨树区等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以及全市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鸡冠新区各地块的控详规划和部分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一次到位,市体育会展中心、市一中新校区等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高水平、高层次、高标准设计的穆棱河风光带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得到省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老城区改造规划正按部就班地推进和实施,今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规划理念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邀请、招标等方式,与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先进地区一流的设计单位加强合作交流,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把脉、谋划、设计,构建起与高水平规划设计院合作的有效平台。尤其是引进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力量和高端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了鸡西(鸡冠)工业新城、鸡冠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穆棱河综合治理、西山城市森林公园、棚户区改造等规划设计。又组织年轻干部到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有效解决了理念不新、规划无序、缺少精品、特色不优等问题和矛盾,城市布局形态及功能与城市发展趋势逐步和谐。
(四)基础建设有较大提升
近3年来,规划部门完成了360多标准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准确率达100%。对全市测绘市场的监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不断提高规划档案的收缴和利用率,能够利用先进摄像、录像装备,以及全程微机化管理,拓展资料和信息储备范围,为规划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能力素质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攻坚时期,大量艰巨的工作任务、紧逼加压的工作态势、对外地先进经验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市规划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成立了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在规划部门增设了总工办等5个科室,在六区设立规划管理大队,相继充实了一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作人员。与以往相比,常年在基层、在一线指导工作的领导多了,能钻研、肯钻研的干部多了;一些不敢想的规划,不仅敢想了,而且能够形成精品;一些老大难问题,能够群策群力,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可以说,从局长、院长到工作人员能力素质都有所提升。这次万达集团来,规划局做得不错,值得表扬,我们的人员、素质、能力、超过了其他备选城市。
二、全市规划权威的树立、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升,统领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同步跃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项目数量更多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而每一个项目建设离不开规划。近3年来,我市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总量突破300个,近“十一五”时期的80%,有20多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见效,是“十一五”时期的一倍,特别是大唐第二热电、建鸡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项目的开竣工,都得益于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和服务。同时,支撑项目建设的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煤机产业园区等市级重点园区初具规模,规划的重要性也至关重要。
(二)城乡建设更美
1.在鸡冠新区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实施、高标准推进,完成投资9亿多元,率先启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已完成了1832亩土地收储工作,开工建设了街、康新路、柳浪街、九粮路“两横两纵”四条道路工程,“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目前,市一中新校区、体育会展中心等工程已近尾声,商住小区3宗土地已通过拍卖方式出让,市中医院新址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正高速推进,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的鸡冠新区已成为我市拉大城市骨架的核心支撑。
2.在老城区改造上,市中心区绿化总面积已增至1024.38公顷,新增公园、游园、广场27个,3年来人均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近2平方米。实施的大树进城,鲜花上街,建绿地,增设游园,点缀了我们生活空间的同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更具品味,使城市的空气变得清新自然。“四区一县城”实现了亮化连接,路灯由主要街路延伸至背街巷道。增设景观灯近4000盏,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美化了城市,照亮了鸡西城市夜空。实施的“穿衣戴帽”工程,改变了以往色调单一、灰暗的现象,城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3.在滨水城市建设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突出滨水特点、打造鸡西品牌”的要求,以穆棱河百年一遇防洪堤建设为载体,配套建设穆棱河两岸风光带,增加了主城区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穆棱河与鸡冠新区遥相呼应,形成“依山而建、围水而居” 的城市新结构,实现了新城与旧城的融会贯通。在2011年重点实施穆棱河广场和水上公园建设以来,一年多一点时间,已完成投资4.5亿元,勾勒出穆棱河风光带的初步轮廓,在我市的城市建设史上是一个壮举。
关键词:建设工程 国家经济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4914(2011)03-283-02
一、建设工程的概念及用途
建设工程概言之.就是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当代人们日益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科学进步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一些利国利民的工程建设。比如水利工程、钢铁企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道路运输工程、文化建设工程,“菜篮子”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这些都是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给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也在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军事效益等。
二、工程建设的分类及内涵
1.工业建设。一个大的项目一旦启动,一批派生项目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项目,而是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其他项目建设。通过抓一个重点项目,带动―连串项目,产生一种项目联动效应。例如,广西的浦北至铁山港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决浦北与沿海的交通问题。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浦北至铁山港二级公路距离铁山港、北海机场近这一有利条件,抓住浦北至铁山港二级公路建设的契机,调整和完善工业、城镇建设规划和布局,实施“依托沿海,重心南移,工业主导,三化统筹”发展思路,加快了泉水工业集中区、张黄四级城镇的开发。这将有力地带动浦北的工业、商贸、运输、旅游、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保证重点项目联动效应的发挥,该县还采取了一定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了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对各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县级领导挂包制、项目承建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督制和项目招投标制等,严格项目调度考核。二是加强了载体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对项目的吸引力。加强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在县城规划了县城工业集中区,南部规划了泉水工业集中区和张黄工业集中区,为项目的引进构筑平台。三是加强了软环境建设。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政策挟持力度。规范经济秩序。着力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所有这些都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使一个个项目在浦北生根、开花、结果。水利工程是一项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工程。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加快建设城市技术设施的步伐。水利工程的建设能使得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比如,随着浑河的综合治理和沿岸的开发建设,完成了北堤南移工程,提高了防洪标准,形成了带状公园;建成了将军桥,扩展了永安桥,加强了铁路桥,打通了河堤路东段,实现了市区主要道路柏油化。建设水利工程、交通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都需要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建设水利的过程,发挥重点建设项目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渠道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能够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2.民用建设。民用建设工程主要有科技文化工程、“菜篮子"工程、文化传统再建工程等。这些建设工程同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在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传承发展的作用,对群众来说,这些科技文化建设工程能使得他们更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科技文化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这些科技文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将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对一些传统文化来说,如何能有效地进行传承,如何能使得这些古老的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度有关项目建设政策、将文化传承规划到项目建设的路径中来。通过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这些文化精髓、文化宝藏能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物价高涨,青菜已经到了人们觉得吃不起的地步。为此。国家快速地建立起了“稳定物价”的项目,这就使得“一元青菜”重出江湖。迅速稳定了物价,安定了民心。这些都是利民利国的民用建设工程。
三、工程建设在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1.工程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油田工程、交通设施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等,迅速提高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实力。对城镇来说。软硬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要素的外在表现。在硬环境建设中,交通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硬件。大力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使得我们的家园越变越好,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能顺畅地运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对农作物的种植起着“旱涝保收”的作用,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交通环境的改善。比如,水利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它肩负着除害兴利的重大任务。既要防治水旱灾害,力求避免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与开发水利资源。发展灌溉,提供工农业用水,利用水能发电,防止水质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等,发展生产力。从保障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角度来认识水利基础产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有助于在改革大潮中更好地发挥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工程建设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发现、创造新型材料,对科技创新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广西南宁建设的南宁大桥,就运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大型跨拱桥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法将会节约工程建设的材料费用,节约各类能耗,同时在感觉上也更美观。这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对科技的推进作用,只有需求才会产生生产,只有需求才会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创造能力,才会有力地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3.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园林工程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枵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事实上,实施抗旱防洪、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把加强水利园林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的切人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比如,南京的滨江风光带建设,就是通过综合治理.将南京山水交融、自然雄浑的独特滨江风貌呈现给群众。这样的工程建设项目就是合理地利用了地理位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沿江码头设施改造、路网结构完善、生态修复保护和园林景观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凸显了南京滨江地区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对群众来说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论文摘要: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突出战略重点、改境方面去探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有效途径。
各类新型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内在动因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构建必将成为引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乃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审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成渝经济区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效途径,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学定位看,最基本的是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座城市能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终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要考虑它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在建设区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中,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首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为城市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的内在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力为基础,而且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中间包含着对文化发展滞后性的清醒认识,对激烈国际文化竞争的强烈感知,对人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深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在推进区域,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强市。一是要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地方法规硬性约束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建设相互仂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从面上确保“文化强市”的整体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的文化态。要适应国情、市隋、市场和时展的要求,牢固确立文化战略思维,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切实把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突出战略重点,提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城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涵若干战略支撑点,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的重点。一是培育和发展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力和带动力,必然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支撑点。二是建设区域性现代交通体系,切实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联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既是建设区域性中,已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作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区域性中,市的综合承载功能。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加快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促进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区域性中,市提供基础性保障。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县委将明年确定为产业项目建设年、合作经营推进年和城乡建设提升年。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将准确把握县委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攻坚克难求突破,创新务实谋发展,全力把我县经济社会建设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坚持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全力壮大工业经济。产业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龙江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坚持以园区建设为统领,以强化招商为途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集中力量建园区。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产业配套、产品物流等因素,聘请专业设计院对三个园区进行高标准规划,引领园区建设和发展;做好园区土地收储,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和搭建融资平台。二是全力以赴抓招商。坚持广泛招商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排好时间,高效运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明确招商方向,明确招商产业,明确招商具体企业,广泛宣传推介龙江,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扎实有序推进。三是千方百计促生产。现有企业是我县工业和财政的基础。完善包扶企业制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培育行业带头人,开展生产协作,实现抱团发展、集群发展。四是不遗余力优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提高办事效率,把龙江建成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二、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要以推进合作经营为突破口,带动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同步发展,力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坚持合作经营引领。按照市委“两年内使农民全部入社”的要求,鼓励农民组建种植、养殖、林业、营销等合作社,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增强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在种植业上,重点发展以大型农机为主的各类农业合作社,扎实做好16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完善和提高工作,重点做好东方红、平安等农机合作社的升级达标工作,稳步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大力推广山泉模式,通过算细账、算大账,让合作社和农民都看到效益,提升合作社的吸引力。在养殖业上,坚持规模养殖方向,以专业村屯、养殖小区、榨乳站为重点组建合作社,提升养殖水平和效益。在林业建设上,以兴玉果业合作社为依托,不断扩大经济林规模,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生态经济大发展。二是坚持政策项目驱动。上级政策和项目是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要依托产粮大县的“品牌”,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农口各部门要做到认识到位、沟通到位、争取到位,重点围绕节水灌溉、标准种植、高产创建、养殖补贴、林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争取,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我县。要用好农业各类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倾斜。坚持造林与规模经营相结合,争得上级支持,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加快林网改造步伐,为大型机械作业奠定基础。三是坚持服务体系保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真正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增产增收。要立足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大力实施规范化栽培,推广等离子处理、玉米覆膜、通透栽培等新技术,向良种良法要效益。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等措施,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三、坚持构建现代商贸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商贸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把第三产业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与引进并举,扶持与开发并重,力促三次产业战略升级和协调发展。一要构建快捷通畅的现代物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形成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网络。二要打造新颖独特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具体景点开发规划,坚持多策并举,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等措施,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步伐。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支撑力。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广泛的实际,突出旅游特色,打造旅游优势,广泛宣传,叫响龙江旅游品牌。三要搭建灵活便捷的融资平台。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离不开融资平台保障。针对园区和城市建设,探索建设新的融资机构,确保全县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打造现代宜居城市,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四高”标准,建新城,改老城,带乡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强城乡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老城改造,还是新城开发,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一并建设,保证群众生活和休闲需要。加快老城硬化、绿化和美化,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向上争取城市建设项目,做好污水处理厂运营和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加快集中供热进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二是加快建设速度。加快老城改造,对遗留拆迁地段要加大依法征收力度,确保明年如期施工;对新征收地段要完善征收措施,尽可能一次征收到位,为挂牌招标及加快开发奠定基础;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片状开发,确保老城焕然一新。加快新城开发,形成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的特色小城镇。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要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要集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交通环境整治、施工环境整治、市场秩序整治等专项行动,展现龙江良好形象。
五、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持续繁荣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教育提升工程,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出精品,出品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乡村一体化公立卫生所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三级食品安全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就业再就业。关注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繁荣龙江特色文化,提炼龙江精神,塑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发挥文联及各类文化协会作用,鼓励文化创作,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村文化室和文体广场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2.1.4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效建设;园林建设;绿化管理
1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资源
在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规划好自然土壤的应用,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作的科学性。自然土壤表面的10~25cm是适合植物根系生长的土壤,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结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制定合理方案,才能在建设绿化园林时,尽可能少地破坏土壤的原样。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工作,还要考虑各种植物成长过程中对于土壤的需求,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力求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园林绿化工作的效果。在必要之地实施改造,并尽最大可能利用原土回填,让土壤保护当地的生物物种,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还极大地节约了园林绿化建设的资源消耗。
2科学选择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
能否科学选择园林绿化所用的植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能否实现低碳化目标。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低碳高效园林绿化工作的支持。科学选择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
固碳能力强的植物,适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固碳能力因此成为衡量植物是否低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夹竹桃与垂柳等是较为常见的植物。
2.2选择科学方式搭配植物
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需要开发科学合理的植物搭配方案。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讲究颜色搭配,都是做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技巧。在选择植物时,彩色植物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彩色植物中的花青苷色素能够更好地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线,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美观度。除此之外,彩色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强,能够保证园林内部环境的合理性。一般来讲,彩色植物中落叶植物较多,考虑到秋冬季节彩色植物绿叶脱落,美化环境与平衡环境的作用难以发挥,园林会出现空白期,还需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做好彩色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使园林一年四季都可以处于固碳释氧的良性循环中。
3积极选用低碳环保的园林绿化材料
除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绿色植物外,园林绿化建设还包括配套建筑物的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的安装。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在建设城市园林时,应当选择环保性材料,例如石材与竹制品。利用这些环保材料代替钢材、水泥与玻璃,能够有效落实低碳理念。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看台建设中应用圆木,用石材打造园林中的桌椅,用碎石铺设小路等手段,都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低碳化。积极落实低碳思想,从园林绿化建设的材料入手,提高园林的节能性,有利于拉近园林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距离,更能激发城市居民对于园林的情感。
4积极使用节能型园林绿化技术
在各类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设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期待。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多,使得城市的用水需求不断提高,节约水资源是建设低碳园林的关键环节。将节水型技术推广于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环境和谐度。在选择园林种植的植物时,应当选择一定比例的耐旱植物,减少植物自身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要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与养护过程中的用水情况,结合园林内所用植物的用水情况,制定园林灌溉的方案。在灌溉园林植物时,要利用多样化的灌溉技术,像渗灌、滴灌与微喷都是节水灌溉的先进方法,不仅能够节约园林绿化建设所用水资源,还能形成良好的园林绿化建设氛围。除了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好节流工作,还要做好水资源的开源工作。所谓开源,就是通过建设集雨池,利用雨水的收集与循环使用,大大减少灌溉用水量,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低碳高效的目标,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向城市居民传达正确的资源使用观念,让园林绿化工程发挥出多样化的功能。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调整生产与运行的标准。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入手,在考虑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低碳研究力度,让园林绿化建设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
作者:赵利国 刘伟 单位: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石家庄市裕西公园管理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邮政;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日益变化与革新,作为国家发展的产物-邮政,要想跟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其必须深刻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与形式,并根据邮政经济体制的自身情况,以发展的眼光创建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具有特色、完善、服务于人民的邮政体系战略,才可以紧跟日益发展、变化的城市经济态势,并立足于迅猛发展的城市中。
一、建设并提高邮政体系的营销战略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邮政体系要立足于城市经济发展中,就必须在稳固金融业务、物流业务、信息业务的基础上,开发营销战略,随城市发展的态势创建与其相应的营销方式,可与政府、商家、企业或人民建立不同的营销业务,以满足其需求。
二、以“三通四进”的战略扩大邮政市场
(一)“三通”战略
1.“通政” 战略。邮政企业可派出一名高管到市政部门进行洽谈,双方达成合理协议,并进驻市政大楼设立服务地点,便于市政办公人员对邮政业务的了解,并向其有关部门适时宣传邮政业务,促进其知晓度并建立有效客户,从而提高营业效率。
2.“通商” 战略。邮政企业可通过营销人员与中小型企业、商场、写字楼等商家的洽谈,达成合理协议后进驻此地,设立专门的服务地点并派出高管进驻,与其进行事宜的协商或衔接,而且商场可通过邮政自身业务宣传的同时帮助其做宣传,达到双赢的目的。
3.“通民” 战略。此战略除了利用邮政网点的设立,便于市民办理金融业务外,邮政企业还与第三方进行了业务办理的项目,便于市民进行各种费用的缴纳,不仅方便于市民,而且也缓解了第三方业务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邮政经济的效率。
(二)“四进”战略
1.进商贸市场。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邮政企业需进驻各大商场并建立网点,要看重商场长久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可采取高额投资赚取长久利益的政策,并设立专门的收件发包部门和投送部门,便于商场工作秩序的有序进行,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
2.进写字楼。邮政企业可通过营销人员对本市大型写字楼的应用情况进行考察,然后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并进驻写字楼,与各企业建立业务往来的关系,可在办理金融业务的同时发展邮寄接收与发送业务,或报纸、信函上门服务等业务,不仅方便于写字楼工作人员,也提高邮政经济的发展效率。
3.进社区。邮政企业可对城市较大住宅区进行考察,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进驻创建服务地点,并加强商业电子信息功能的设置,以此方便本区域人民日常生活资金的使用,也可通过商业电子功能办理各种缴费业务,可大大提高人民的知晓度及生活的便利。
4.进校园。邮政企业可与大中专学校和其他高等学府进行业务往来的洽谈,并实际考察学生的日常活动情况,除了建设金融业务外,可根据校内行情创建速递网点,便于在校人员物件的邮寄往来情况,不仅解决校内混乱的局面,也可提高邮政自身的收益。
三、以“核心营销”的战略发展城市的邮政经济体系
(一)建设大客户营销体系,给邮政发展带来新思路
邮政企业的主导业务就是金融业务,所以在核心营销战略中抓住大客户的方式是一项长久发展的思路,邮政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大客户建立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态度,抓住每个大客户的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对“三通四进”各企业的服务,适时升级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
(二)建设项目营销体系,给邮政发展带来新途径
邮政企业办理的每一项业务都属于一个项目,因此在抓住大客户经济营销的核心项目后,邮政企业可随城市发展形势创建报刊、数据服务、校园服务、节假日业务优惠等项目,来发展邮政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创意产业,给邮政发展带来新机遇
创意产业的开发不只是在创意上,而且要付诸于生产与推广上,例如邮政采用明信卡进行邮件的传递,这属于一种创意产业,而邮政经济要跟随城市发展的需求,就要时刻挖掘城市发展的变化,并适时推出新的创意并发行,例如,机场使用邮政创建的登机牌等,都属于一种创意性产业,不仅可以祝福往来的乘客,而且也可通过登机牌作为一种广告宣传。
四、建设并完善人员队伍及经营机制,提高邮政体系在城市发展中的战斗力
(一)人员队伍的建设
1.职业经理人队伍。邮政企业应重视为本企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群,并建立晋升机会,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大小采取直接晋升、嘉奖等体制,不仅能够稳定职员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奋斗精神。
2.中层干部队伍。邮政企业的中层干部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工作态度上升到那个职位,因此其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所以邮政企业应适时建立嘉奖头衔,并适当提高其基本工资额度,鼓励、激进中层干部人员发挥其作用,推动其积极工作的态度及执行力。
3.投递员队伍。对于投递员队伍的建设,邮政企业应加强对其专业能力的培训,并建设多劳多得的管理机制,促使投递员人员提高工作态度及效率,以此发展邮递业务。
4.策划设计队伍。营销的基础就是策划设计,因此邮政企业需加大对策划设计人员的培训与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并适当设计一些评比活动,挖掘个人潜质并促进其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内部硬件设施的购置,并引进先进的素材库等,使设计人员有先进的依据可寻,也提高宣传单的质量。
(二)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
1.完善经营机制。渠道的创建和产品的营销是邮政企业经营的两大主要机制,管理层人员可根据不同职能采取适宜的经营管理政策,对渠道部门要求其创建资源等,对营销部门要求其建立专业的适应城市发展的产品等。
2.完善管理体制。企业要立足与长远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工作者,无论什么企业都应该有一个相互合作、和谐的团队,所以邮政企业应根据每位工作人员的特点,设立严格的激励机制,部门管理制度,来增强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上进心。并多创建一些具有团队意识的活动,来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促进邮政企业市场部门、营销部门及财政部门等各项职能部门的顺利发展,从而提高邮政体系整体的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邮政体系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态势不断进行完善与建设,才可以使邮政经济发展体系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相吻合,使其立足于长久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范鹏飞.创新发展网络邮政[J].信息系统工程.2002(10).
[2]谢册,刘中林.邮政企业补偿机制的实现方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9).
[3]王为民,张洪芬,张利敏,张俊娟,李学栋.中国邮政业务结构的优化研究[J].邮政研究.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