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以人为本 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夏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实际的历史可能更长。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成了其核心思想的构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无比灿烂辉煌,缔造了繁荣、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要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道路,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关注人本的伦理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儒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主张争相辉映,盛极一时。到了先秦时期,儒家学说从各种学说中逐渐脱颖而出,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成为显学,形成了庞大的儒家学派。从汉代开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成为“官学”。宋明以来,以儒学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流,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广为传播。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指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的几百年),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革,从殷商时代的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向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转换,继而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意识转换,中国文化逐渐开创了一个内敛的过程,专注于人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从孔子“恭、宽、信、敏、惠”,到孟子的“四端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不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专注于人自身的管理。通过人的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人,强调人为帮本,强调人的修为,强调入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

2.从文化的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即“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

既然天人合一是一体的,人就必须关注自我,强调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儒家认为“仁”也是天道,是中正之道。“仁”首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克己安人,强调人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

3.从文化的内容和层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而不同”,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内涵的生命有机体

中国传统文化从创立初期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秦汉以后的“独尊儒术”到唐代的佛教东进,从草原文化到中原农耕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共生共荣的一个内容丰富的生命有机体,并且充满着渗透、融合和变革,但始终是“和而不同”,保持着各自的个性和色彩。比如,儒家文化在吸收和认同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哲学的基础上,主张人自身的积极修为;佛教文化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需求,适应佛教的因果轮回,也体现了儒家的现实修为,提出不仅要“修现世”还要“修来世”的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怀,“克己致礼”的谦恭自牧,也有“天行健”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更有“日新其德”、“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之光,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4.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

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伦理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自身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人自身的积极修为,实现经世致用,达到管理别人,管理事和物,以至影响和管理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们对本与末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结晶,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

中国管理哲学,汉朝陆贾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大学”的最终目的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实际就是管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开创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管理哲学和思想,进行了人类历史时间最长,规模和范围少有的伟大管理实践。从华夏始祖的教民农桑到秦王朝统一中华,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从元朝的中华版图到大清的“康乾盛世”,从万里长城到四大发明,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原文化到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成功地管理并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缔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巨大的管理思想宝库,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对西方现代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1.西方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基础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产生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脉。西方文化传统是一种神的宗教文化,其基点是人对神的敬畏和遵从。神是万能的,神是唯美的,人是被动的,人是罪恶的,对人的管理就如同对物的管理,就必须按神的意志制订规则和律法,实现对人的管理

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西方现代管理,其起点是对物的管理。虽然,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也开始注重对人的关注,管理学科中的行为科学也强调人性因素,但管理的根本目的仍是物的生产,对人的管理也是把人当成物来管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从本源上看,西方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以否定人能实现自我管理为出发点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以人的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的人本管理是不一样的。

2.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历程体现着融合创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

西方文化发展模式是一种超越的融合更新模式。希腊的浪漫主义和罗马文化的物质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三种传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中世纪末,中国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使西方两只眼睛盯着上帝逐渐改变为一只眼睛看着上帝,一只眼睛看着人,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之中。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融合更新和变革导致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封建社会贵族的政权,导致了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思想、政治和产业的三场变革以后,到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新兴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西方。

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史专家丹尼尔A・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根据西方管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代时代。西方管理从对物的管理,到泰勒把人当机器的科学管理,到开始关注并研究人的人际关系学派,才开启了社会人时代,再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当代时代,更加重视人性。西方管理已逐渐将尊重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升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主流。

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西方管理从物到人的演变。从西方管理的不断发展更新,我们依稀看到了中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前景。

三、和而不同――中西方管理的融合创新之路

1.中国周边国家的管理实践证明中国管理思想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2.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本土化其实质是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和文化的吸收融合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进入中国之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几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西方公司着手开始了大规模的“本土化”管理的革新与实践,结果证明是极其成功的。许多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大部分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这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魅力的吸引,更是中西方管理文化融合成功的实践。

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影响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也必将影响世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这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大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成果,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现代管理在帮助人类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帮助人类共享美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西方管理不可能独自承担,必须凝聚全人类的智慧。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对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4.中西方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地球村日渐形成,中西方文化已完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但由于中西方的人文特性不同,中西方文化必将保持自身基本的合理内核和元素,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以及几千年的管理实践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和核心内容。中国管理现代化应正本清源,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理念和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变化、适中的思维习惯,大力弘扬爱国爱民,责任奉献,修己安人,信义忠诚,和谐中正等核心价值和精神,摈弃人情过重,人治过滥等弊端,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中的法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未来。

西方现代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东方管理,中国现代化管理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中国现代管理必然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和思想,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念,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和而不同”,共同谱写人类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 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张岱年 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与践行 问卷调查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4-02

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青年学生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教育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然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参考,分析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并提出“四个融合”教育策略。

一、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分析

2015年5月,课题组利用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关于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作用认识、践行情况、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289份。经过分析、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良好,但仍需普遍性的提高

问卷设置了10道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测试,如“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7.27%(N=21)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看过”,43.25%(N=125)的学生看过“1~2本”,22.15%(N=64)的学生看过“3~5本”,27.34%(N=79)的学生看过“5本以上”;再如“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5.95%(N=75)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66.09%(N=191)的学生表示“有些感兴趣”,7.61%(N=2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0.35%(N=1)的学生表示“讨厌传统文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不关注,甚至不感兴趣。这需要在强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转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腐朽观念,真心实意地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但仍需有效性的引导

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觉得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0.66%(N=26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3.46%(N=1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19%(N=1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用到的地方很少”,0.69%(N=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赞同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性格培养、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影响较大,认为青年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但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不正确,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性的引导。

(三)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一般,仍需针对性的加强

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如何评价”时,15.57%(N=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很自觉,也很感兴趣”,64.17%(N=187)的学生认为“仅是小部分同学能自觉学习传统文化”,15.57%(N=4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4.15%(N=1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您能做到自觉用‘忠、义、孝、仁、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吗”时,20.76%(N=60)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做到”,75.43%(N=2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做到”,1.38%(N=4)的学生认为“完全做不到”,2.42%(N=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就整体而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小部分学生的事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践行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性。

(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但仍需积极性的关注

当被问及“现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时,78.2%(N=2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加强保护”,11.76%(N=34)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9.34%(N=27)的学生表示“不好说”,0.69%(N=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传统文化不会受到威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但同时,我们仍需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在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方面的错误认识,这应当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自觉,但仍需坚决性的执行

当被问及“您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时,67.82%(N=196)的学生认为“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26.99%(N=78)的学生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3.81%(N=11)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1.38%(N=4)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认识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的监督,提高其发展传统文化的执行力,真正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提炼,形成包括校党委、社科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四大主体在内的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总结出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一)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宣传的原则,通过宣传橱窗、宿舍文化、德育品牌、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微平台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调查显示三分之一(31.14%,N=90)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统领和宣传作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这三门课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结合起来,构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三)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日常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系列,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承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健康成长、正确成才的引导者和守护人。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共性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

(四)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31.48%(N=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社团,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广泛宣传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中都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各种社团进行分工合作,如书法类和文学类社团主攻书法和文字等传统文化,文艺类和音乐类社团主攻古乐赏析等传统艺术,体育类和竞技类社团主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实践类社团注重在活动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和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努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正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P福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研究[J].广西教育,2015(8)

[2]韦建乐,卢国维.“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J].广西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

第3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第4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第5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1.我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现状

1.1社会认知现状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同时也舍得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并且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辅导补习班情有独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盲目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在教育思想上却陷入了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孩子的品格养成。所以,这种紧张的补习班教育方式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为这是一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超前的形式,势必会给孩子在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有计划性的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使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智慧、中庸、平和和孝先等优秀的品质教育灌输给孩子,就会减少和避免青少年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而更有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积极发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

1.2现行的初中语文

现在我国教育?I域大力推行素质文化教育,许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推广和应用,并且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应用了许多年,致使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教育认识还跟不上时展的形势,头脑中只片面的追求表面的工作,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并没有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的主旨产生认同。在新课标的教学管理和改革上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这样的主要学科,本来初中生学习语文内容就会感到比较烦闷、枯燥,而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感同身受,而是一味加大语文学习的任务和内容,盲目的认为题海战术才能够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学习的压力变大,非常容易出现厌学现象。

2.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语文是初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有着极其关键和重要的教学地位,更是研究和学习好其他主要学科的基础性科目。然而,现今的中国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理科一直处于优胜的地位,而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为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之中提高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较好的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教材所教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快速吸收进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要和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前,应仔细理解和掌握本堂课所传授的内容,找出难点和疑点问题,瞄准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着力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要旨,详细对课文进行解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3.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3.1教师严格要求自身修养

要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精华。通过教师自己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进行系统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十分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理解和掌握,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感召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对传统文化保持着强烈的学习热情,还要注重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学习,加深认识和理解,以自身感召学生、带动学生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

第6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传受者

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传播者。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传播者是整个传统文化传播的起点,控制着整个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过程。本文中的传播者是指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介从业人员及文化从业者。首先,传播者应具备娱乐化传播环境的营造能力。良好的娱乐化传播环境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进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娱乐化的传播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政策上倾斜,扶持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此外,还应该举办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会,使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应具备相应的高科技文化素养和媒介认知能力。传播者须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及娱乐化相关知识,只有对传统文化和娱乐化制作技术有正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娱乐化编码。传播娱乐化大多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技术,如Flas的制作技术。再次,传播者还要提高自己的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认知能力是指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①。即充分认识媒介的功能,认识传统文化传播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及受众的接受过程,认识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历史语境。而且,传播者还肩负着培养接受者的媒介认知能力的重任,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信息传播的能力。此外,传播者还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培养接受者的互动及反馈能力。如通过组织传统文化座谈、进行BBS讨论等途径来扩大互动及增加反馈信息。

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接受者。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接受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接受者的重要性。本文中的接受者主要指中国人群,尤其是指青少年群体。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使接受者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接受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其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其次,清楚地认识接受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认知能力。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应该对接受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了解接受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认知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进行传统文化娱乐化的产品制作,根据接受者的实际媒介认知水平进行娱乐化的传播。

传播内容

传播本质体现为信息的流通,而传播内容要通过符号文本方能体现。因此,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基本要素,传统文化娱乐化的传播内容建构须以符号特点和文化规律为基础。

遵循符号的特点。符号具有任意性,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是在坚持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也就是“所指”不变的前提下,使传统文化传播符号娱乐化,即在“能指”上的娱乐化。传统文化娱乐化的符号文本建构关键在于在不改变传统文化内涵(即所指)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即能指)进行娱乐化的建构。因此,娱乐化必须忠于原文内容,不能因为表现形式的娱乐化需要而出现虚假内容。一些电视历史剧中的虚假历史内容是应该坚决杜绝的。此外,符号具有新陈代谢的规律。传统文化在进行娱乐化符号建构时,应尽可能使用新的,并受到接受者喜欢的娱乐化形式。如,在传统文化网络游戏开发时,建构接受者乐于接受的游戏元素及情景等等。但是,所采用的娱乐化形式要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背景介绍,避免接受者产生误解。

遵循文化规律。文化具有三要素,即认知、语言过程和非语言过程②。传统文化内容的娱乐化建构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认知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传统文化进行娱乐化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价值取向等认知部分表现出来,让接受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娱乐化的表现形式绝对不能湮灭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这应该成为评判娱乐化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部分,如唐诗宋词元曲及昆曲等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不能简单地重新建构,而是可以在情景建构上采用娱乐化方式,比如用漫画建构一个情景,根据诗词曲的具体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在情景表现的过程中将其本来的内容展现出来,从而让接受者更容易领会其精神实质所在,而不能随意改变诗词曲的经典语言。对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只要不改变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在语言形式建构上可以引入娱乐化的元素。比如,电视历史剧。此外,非言语语言主要体现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的使用上,传统文化的礼节具有独特的风格,传统文化娱乐化建构一定要把这种风格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影响。

传播媒介

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媒介因素,进行多媒介的组合,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进行娱乐化媒介的市场化运作,树立媒介产品的精品意识。

进行多媒介的组合,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提出了一个“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③,认为需求、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决定着受众是否接触某一个具体的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选择接受者容易接触到且受到接受者欢迎的大众媒体,并要考虑到各种媒介的互补性,增强受众接触媒介的可能性,进行多种媒体的组合。

能满足接受者心理需要的媒介就有可能在接受者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当然,媒介娱乐化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与娱乐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使媒介与接受者产生良性互动。生活的状态会改变,接受者选择媒介的标准也在改变。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具体媒体组合需要对接受者媒介接触习惯进行及时跟踪调查,根据接受者本身所发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而在接受者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

树立媒介产品精品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运作须进行媒介市场化,注重娱乐化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品牌延伸很重要,传统文化娱乐化产业化运作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进行品牌延伸。例如,京剧的市场化,可制作京剧的节日礼品,京剧用的刀、剑、乐器等各种旅游品,这都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传播媒介还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如果仅仅寻求传统文化娱乐化的消遣价值,就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终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产品并不是简单的流行和内容的肤浅,它必须制作得精致、有品位,给予受众有震撼力的思想和审美式的愉悦、高雅的休闲,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受众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趣味,使人们愿意去接触和保存这些产品。

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建构的最终成功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娱乐化建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方法。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必将导致媚俗倾向,甚至出现一些低俗、恶俗的节目。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对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加以控制,当好“把关人”和“过滤器”,处理好娱乐消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教育的关系。[本文为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娱乐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XW0804)]

注释:

①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国际新闻界》,2001(5)。

②马歇尔・辛格:《文化:一种感知途径》,《桥梁》,1971(10)。

③山根常男[日]等:《社会学讲义》,《大众传播》,1977(1),第113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Al・Lieberman、Patricia・Esgate[美]著,谢新洲、陶岳波、王宇译:《娱乐营销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尼尔波・兹曼著[美]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黄进:《观察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观念行为的重构》,《传媒观察》,2005(1)。

第7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文化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它既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又关系着我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冲击、融合的当下,在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必须强调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此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呼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乐的演绎,边缘化本土音乐,这是令一个民族深思和担忧的事情。如今,从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标准,人们对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了解,这种对传统乐理教学缺失的教学体系,最终将阻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开始追求具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音乐。我国的音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次转型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加强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例如,时常召开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研讨会、设置传统音乐的专业研究方向、大量编写传统音乐相关专著和教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来倡导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对策

(一)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保障

首先,对音乐教育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我国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过于偏重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而轻视了本土传统音乐的学习。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学习音乐的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对此,我国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民族音乐的元素,才能促进学生重视和学习传统音乐,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责任。其次,对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进行创新,注重传统音乐教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多为学校教师自己编写或推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这已然影响了传统音乐的教育。因此,重视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于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编写音乐教材时要注意选取收录旋律优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名族特点的音乐素材,借此多元化的选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在偏重西方音乐教育的时期,师生都习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理解和评价我国民族音乐。但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评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对此,必须完善音乐课程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理论、鉴赏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增加,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创造环境

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关键需要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学校里讲授的传统音乐大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了传统音乐的灵魂。真正民间音乐的传承多是代代相传的,这样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却也因此缺乏规范性。因此,让民间音乐传承人走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入民间实践,领略真正的传统音乐,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去粕取精和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设专门课程、讲座等,邀请民间音乐传承者走入课堂,讲授最具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文化,令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尊重,进而产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开展课外传统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其魅力。学校中学习的传统音乐知识大都止于理论,只有学生亲身接触民间音乐,并结合本地传统文化才能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令掌握的知识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升华。此外,当下传统音乐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运用现代科技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传统音乐兼具了民族与时代的特色,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和长远的发展。

(三)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为传统音乐的传承灌注活力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到某一音乐的本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传承。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音乐的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忽视了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背景的联系。而切断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传统音乐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剖析和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音乐独特的灵魂,而传统音乐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此外,传统音乐源于传统文化,最终也将回归传统文化。现今的大多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变得浮躁和单薄,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重新回归文化的沃土,在丰富的养料中获得新的活力,绽放更美丽的艺术之花。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源泉。提高传统文化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传统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真正的兴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全球化进度加快,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理念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精华,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明确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深化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的传统音乐传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长远发展。

作者:王莎莎 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旦.试论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2]田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4]奚峰.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03).

[5]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第8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第9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作用

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比较薄弱,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因此导致现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了解国外节日和文化,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必要。文章中笔者针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对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了解现阶段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只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学习、背诵,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现阶段的学生由于受信息交流的影响,对国外的一些文化过于推崇,相反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屈原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并不了解,这是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疏忽。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唐诗、宋词、元曲,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中国流传上千年文化背后的内涵,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重视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院校甚至于相关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在考试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并未进行重视,导致现阶段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存在偏差,因此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由于现阶段中我国媒体文化的发展,一些影视剧、电影、小说在生活中盛行,其中也不乏历史剧的播出。然而这些历史剧以及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正确历史之间是存在一定出入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以为影视剧、电影、小说中的是正确的,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造成影响。学生对于错误的传统文化的了解,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给国外一些想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造成影响。因此,学校、教师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途径。

二、解决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阶段存在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我国是历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大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就相当于了解自己的历史。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语文教育这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是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其根本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学校可以在学生步入高职院校的开始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会。随后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再逐步将传统文化进行渗入,完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

(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只是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因此,院校方面可以成立相关的培训小组,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树立重视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识,教师自身要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时,不仅要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从古诗中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默写之外,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古诗中蕴含的语言色彩、以及当时诗人当时的心境、古诗的几种基本形式等等都要进行了解。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细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三)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渠道,引领学生正确了解传统文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影视剧、小说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因而从根本上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渠道。由于小说以及影视剧从根本上与正确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在不了解正确事实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将存在出入的文化内容定义为正确的传统文化[4]。因此高职院校方面要从根本上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远离影视剧及小说的影响,学习正确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引进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见识。

(四)教师正确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行提高,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充分考虑,以实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的同时,将与诗词内容相符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一)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今后学生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转变,传统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更加立体的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现阶段信息交流的大形势下,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三)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文化发展历史高职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在观看影视剧、小说的过程中,对错误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抵制。不让错误的传统文化对其自己造成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文化观念。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经过近几千年的传承,从中受到的哪些变化,其中哪些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渐渐取缔,哪些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将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领略,从而体会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变故,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宣扬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高职语文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对其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发扬,让传统文化不仅是在我国进行流传,在国外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进行传承,不仅仅是国外优秀文化在我国流行,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让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