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所谓校外艺术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其可以充分拓展儿童对于艺术的求知与探索。近几年,校外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从2010年的2800多家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7550多家。校外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呈现如此繁荣火热之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政策方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建立规范完备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切实改进美育教学。艺术教育在学龄阶段的重要性多次被强调,因此需要加强推动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其次,家长方面。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与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人群成为家长后,对于孩子在艺术领域的培养更为重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还是自媒体方面,都为少儿在艺术领域的特长展示提供了较多的平台,从而也提高了少儿在音乐、绘画、舞蹈、主持、表演等方面学习的热情。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在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舞台展示、艺术竞技等经历提高胆量、增强自信,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最后,少年儿童方面。教育家卢梭将儿童期划定为:2到12岁。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少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至12岁少儿超过2.2亿,据了解,近几年接受艺术教育的少儿起始年龄在不断降低,中学前的孩子成为艺术培训的主力。从少儿成长规律来看,3至12岁是儿童不断探索自我、认知世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爱好广泛,艺术敏感度极高,各项身体机能、大脑功能都在不断开发,此时是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最好阶段,也是最适宜的启蒙和打基础的阶段。从学龄儿童压力和课余时间分布来看,中学前的儿童相对学业压力较轻,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安排课外艺术学习。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是针对少儿在语言表现表演方面的能力所开发的一种新兴的综合性艺术学习门类,主要通过声音、舞台、形体、表达、演出等综合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语言组织力等,加强少年儿童的参与意识、责任感,从而促进自信心与责任心的建立[1]。主要培训形式可分为小记者、少儿主持人、少儿朗诵、少儿表演等。通过近年来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的蓬勃发展与教学成果反馈,我们可以总结出语言类艺术教育模式对于少儿素质教育的成效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适应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规律,促进少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人类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学龄阶段儿童(7至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具体变化中抓住本质,并且可以进行群集运算。而语言类的艺术教育,如少儿演讲、少儿主持等不仅对少儿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事件评价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并且在少儿情感表达上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二,打开审美窗口,懂得聆听与再现。审美是人认知、评价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上的存在。对于2至12岁的少年儿童来说,生活情感经历颇少,对于社会和自然的认知不够全面,难以将自己的主观理解与客观存在建立很好的关联性。而语言类艺术教育,如少儿朗诵、少儿话剧、少儿主持等可以通过教学中内容和目标的选择,对少儿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进行较好的引导,并且通过参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少儿更好地提升学习聆听语言内核和表达自我感受两种能力。第三,提升交流欲望,形成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语言是教育的工具,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达自我情感、彰显智慧的工具。语言传播也是孩子不断完善社会属性的过程。在语言类艺术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学习目标,如少儿小记者、少儿话剧、少儿主持等需要通过团队协作、语言交流、相互鼓励等方式来完成。在这些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外向的孩子更善于沟通,也能让其收获互助与责任的意识;而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在目标主导的情况下勇敢地与人交流,在跟随团队不断达成目标的喜悦感之下提升自我的交流欲望,形成团队意识。目前,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依然保持火热状态,这与国民素养、家长期望、少儿特性等方面分不开。但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也让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在实施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作用下,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文化市场的相关法规与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难免会出现教育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笔者通过对上海多家艺术教育机构的走访与分析,发现语言类艺术教育在为少儿素质教育带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师资质无考核、教学质量无保障。(一)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少儿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规范制度尚未完善,因此少儿艺术教育的办学门槛相对较低,甚至可以以其他形式注册申办,如教育服务、咨询公司等。这类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并非教育部门,而是由税务、工商机构监管。此外,教学场地、学费制定、教材选用等方面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二)教学目标不精准。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主要针对的人群是2至12岁的儿童。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特殊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艺术直觉等多维度进行探讨。市场上较多的培训机构以考级和获奖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品质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会过分地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该阶段儿童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违背了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初衷,使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应试教育。这些教育现象都属于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提到:“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2]。所以,针对少儿的艺术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不能是单板、机械、枯燥的,必须针对少儿学习的心理特点、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启发少儿的特长与天性,适应少儿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教师资质无考核。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中的教师队伍大多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构成。其中,多数机构的兼职教师占据主要师资力量,这种状态对于教师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此外,目前校外少儿艺术教育教学资格认定和水平鉴定方面还未做强制性要求,许多培训机构中的兼职教师会聘用一些在校大学生、地方电视台电台主播任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悬殊,甚至有些没有经过针对性的少儿教育培训。(四)教学质量无保障。由于市场艺术培训类机构众多,就算是同一门语言类艺术培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也各有不同,甚至有的机构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选用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有些机构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语言类艺术教育课程后,由于师资力量流动严重,许多教师上岗前未经幼儿教育体系培训,只是简单地将自己在本科学习、工作实践中的知识依葫芦画瓢地传授给少儿,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教学质量和学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长期发展建议

第2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儿舞蹈;素质;教育;重要性

一、舞蹈就是美育

中国的美育理论,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乐论”可以说就是最早的美育概念。“乐教是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态。当然,乐教并不是音乐教育的简单指称,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音乐、诗歌、舞蹈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包含着。”中国现代引进西方美学第一人王国维和中国当代第一代教育家二位先生的美育观自然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但他们显然也受到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就根据孔子的“兴于诗”“立于乐”认为孔子的美育观是“始于美育”而“终于美育”。我们还可以看到,先生在当时风靡文坛的有关“艺术的起源”的研究中,对舞蹈艺术的先知先觉。他在《艺术的起源》一文中直接讨论了舞蹈的美育意义:“舞蹈的快乐,是用一种运动发表他的情感的冲刺。要内部冲刺得非常,外部还要拘束就觉得不快。所以不能不为感情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过度放任,很容易疲乏,由变为不了。所以不能不有一种规则。初民的舞蹈,无论活动到何等激烈,总是按着节奏,这是很合于美感上的条件的。”舞蹈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动作、表情、姿态,这些行为可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于美的追求,是少儿乐于接受的。所以舞蹈可以用具体的形式让少儿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美,通过不同的舞蹈类型,孩子还能接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这些传说一方面可以让少儿增长知识,还能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而陶冶情操。不同区域的美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少儿还能进一步的增强动态美感。所以,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更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舞蹈更能增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认识。

二、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三大理念:1.教育对象:全体学生优点:教育观的转变,素质教育舞蹈队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同学的课程,“面向全体同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时处处不能离开全体学生这一轨道。2.教育内容:以素质培育为主优点:素质教育舞蹈拥有人文性、愉悦性、整合性、创造性。3.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优点: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内容乃“醉翁之意不在舞”,教育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少儿在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简单记忆和模仿,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而舞蹈最具独特的地方是需要少儿通过不断的想象才能得到更多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少儿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不断进行思考,才能对舞蹈有更多的感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让少儿释放天性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可以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舞蹈是一种需要不断创造的艺术表演,它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幻想、想象能力,从而促使有少儿的全方面发展。

三、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孔子的“六艺”,其教育思想是一致而统一的,六艺的本质在于德教。彰明考道,论常大道。西周的“六舞”,是歌功颂德,观其舞,便知其德,以舞咏德。《乐记.乐施》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敦,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德舞相融,古人早就是这样认识的。所以《礼乐.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朱熹说:“有德者,英华发外。”德于内,而乐则形于外,内外想通,互为表里。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对于少儿来说,道德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少儿舞蹈中可以添加进教育性的故事内容,让少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更多的美好事物,学会了关心,可以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引导他们对家长、同学和社会都有一个美好的感情。孩子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要克服排练的辛苦,培养了更多的艰苦意识同时还磨练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不仅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四、总结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素质教育舞蹈独特的魅力,围绕“观察模仿、即兴表演、交流合作、创造求新、综合融化”五项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最为突出的亮点与创新点,极富原创精神,是对舞蹈教育本质的诠释和彰显。在中外教育史上,虽然很少有教育家使用综合课程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却闪烁着综合性特征的光芒,那就是对每个学生的整体人格的关心和关怀。它不仅适应孩子的天性,更容易被少年所接受,无形中就树立少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舞蹈的表达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肢体表达,所以需要少年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那么在训练中就会涉及一些体能锻炼,少儿的身体状况自然会变的更好。而想要将舞蹈表达的更加灵性,就学要少年不断的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断的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又很好的开发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可见,普及素质教育舞蹈的重要性。

作者:邓倩如 单位:贵州省歌舞剧院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文集[M].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全集第七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舞蹈 素质 能力 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教育。

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健康心理,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创新、审美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今竞争之激烈,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无疑很突现。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但过去认识非常有限。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在青少年与人的交往中,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显然,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对美的高层次追求;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与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尽管现今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样,但舞蹈以其独特美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与追求的情感。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二、舞蹈教学促进艺术素质提高

抓好学校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音乐节奏明快、行动活泼,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这个无声的语言中,通过动作、节奏、娱乐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孩子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作为整体艺术的舞蹈,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等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毅力得到磨练。

(三)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故,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的外形美与内质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习惯,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提醒他们自觉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良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乐观,为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积极基础。

三、舞蹈教学中学员表现力的培养

在民族民间舞的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舞蹈教学中,怎样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丰富的内容,表现优美韵律的能力,是舞蹈教师教学的难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使得孩子性格差别多样。同时,每个孩子对舞蹈的感受与表现力也不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学习优美和谐的动作,要把握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还须了解其民族情感特征,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难度巨大。教学别关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有益探索。

(一) 重视把握舞蹈感情基调

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常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舞蹈活泼、生动,特别能激起学员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只单纯教动作,动作中缺乏一种情的魅力,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也是高雅艺术的基础。排练新舞蹈前,先把内容、情绪、情境等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学员听,让她们喜欢和理解所要学的舞蹈。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奠定学员充分表现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础。如在排练蒙古族舞蹈时,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粗犷、彪悍的性格和情感,充分表现舞蹈中骏马奔驰的形象;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时,只有理解鄂伦春族人欢聚歌舞的习俗,舞蹈才能潇洒、开朗;藏族舞蹈既有舞姿流畅优美一类,又有激烈奔放、热情洋溢的一类,认识藏民族的性格特征就不难理解。我国各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风情习俗,决定着各民族舞蹈中情感表现的不同,让学员理解作品,把握这些情感基调加以表现,是学好民间舞蹈的前提。

(二)重视丰富舞蹈艺术情感

舞蹈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化、典型化,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引导学员善于将在舞蹈中感受的美外化,发展学员的观察能力,这对儿童理解和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非常有益。在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戏鹿》时,除向学员介绍鄂伦春族人喜爱鹿,以鹿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外,还带学员去动物园观察鹿的动态,使学员入微细致的把握鹿的优美形态,以舞蹈的艺术方式体现出其独特的狩猎民族性格。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过程,在从未间断索取的同时,我们又与它们依依为友,与它们嬉戏,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要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更热爱生命!

《戏鹿》作品曾获得2000年,在全国第二界“小荷风采“少儿舞蹈评比,荣获铜奖;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展演中获银奖;2001年,在呼伦贝尔市第三界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2004年,在《‘校园之春’第四界全国春节联欢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创作编导三等奖。

(三)重视增强舞蹈的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发挥想象力对舞蹈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员们难以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音乐、动作、联系平时的经验借助想象去补充、认识凝练的美,这也就扩充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舞蹈艺术活起来。当看到随风飘拂的柳条,就启发这柳条多象仙女在翩翩起舞啊!那牵牛花多象小军号在嘀哒地吹啊!春雨蒙蒙地下,落进田野呼唤小草快快露出嫩芽等,让孩子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奔放出来,表现在舞蹈作品上,好比太阳在水面上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四)重视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表现不仅是能模仿,更重要在于创造。这种创造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一是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来实现创造美。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表现和创造艺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员的舞蹈表现力,精髓在于理解,基础在于提高她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舞蹈教学的难点、重点存于此、困于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系于斯,成于斯。

参考文献:

1、《大连青少年教育网》主页

第4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日趋攀升,这也包括对校外教育、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强烈期待。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美育教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校外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美育教育职能和特殊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构建既符合公众期待,又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机制,成为我们校外教育机构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校外教育 舞蹈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8-02

相对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活动,校外教育机构与全日制学校在职能、运作及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深入地研究这种差异,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从差异的探究中,探寻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服务于校外教育机构,特别是校外艺术教育的模式来。

所谓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教育模式是当下教育界广泛运用的一个术语。作为一个概念,教育模式所要表现的有两层意涵:当一种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运行程序和方法,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形式,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形式、教育层面、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力图去抓住关键要素,并进行简洁的概括归纳,而后形成了策略和程序,这就是教育模式。就此意义来看,教育模式就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理念溶于一体的实践模型。再从实践层面上来认识,教育模式就是由一定课程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是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意识、观念和整套操作方案的总称。

由此可见,教育模式对于教育实践除了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还有实际的实践意义,对校外教育机构来说,这种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更是急需进行探究并尽快形成。

在形成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繁复过程之中,有三个环节是连环相扣的,认知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创新是出路。认知的深浅,将决定实践的成败;实践的成败,将作用于创新的可能;创新的可能,又将影响新一轮的认知。那么,如何寻找到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付诸于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本文拟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少儿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少儿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从而激发少儿自身的创造潜能,舞蹈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美的桥梁。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刘范先生认为:在理论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3个范畴:感知、表象、概念。人的实际的种种认知,都由这三者所组成。儿童认知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包括各个认知成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它的主要认知成分的更替。认知发展的动力来自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性,主要的发展动力是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刘范先生的理论让我们得到一种启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为我们校外教育模式所用,使之成为推动少儿认知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校外教育模式的形成。

如何主动、有作为地进行“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是“渡河之舟”,如在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一段独舞,让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体会、模仿,再进行塑造与表现。这个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接的认知、直观的感受、到形体的模仿、情感的体会的过程,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并运用了认知的力量、动力,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潜能,实现了“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实现“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发展程序。设想,如果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直接采用间接性认知,这就是使用“注入法”,直接模仿理性知识与舞蹈技能,这就失去过渡的铺垫,缺少了“直接性认知”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直接观察的教学训练,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这将违背认知事物、认识发展的规律。

“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作为艺术教育技艺培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所强调的是让孩子在感知中去发现自我,感受美,然后不知不觉当中开启身体和情感的天性,从而调动自身的潜能,这也是艺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基础之一。

校外舞蹈教育就是一种构建少年儿童认知的美育过程,让孩子参与舞蹈的过程,自然地挥洒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机械地仿效和无意义地重复成人的东西,是将自己作为认知中的动态对象,用肢体动作融入自己的认知活动,感知美的世界。

二、“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

当我们都认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激发少儿的创造潜能的时候,我们就要正视目前我们校外舞蹈教育存在的重“技艺型教学”,轻“审美型教育”的问题。

少儿舞蹈教育在中国发展非常快速,让我们看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各种难度与精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动少儿舞蹈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舞蹈教育越来越强调技艺化,而渐渐偏离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与当前艺术教育的定位以音乐(含舞蹈)和美术为内容的教育与教育手段的采用有一定的关联,即强调教学生学一种技艺、会一种本领。依照这样的教育要求,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就会倾向于技艺型的。但今天我们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时,是不是应该调整我们的思路,回归本体和宗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我个人更强调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少儿的情趣,让他们感知、体验美感。我们都知道艺术教育活动的作用不外乎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有效地促进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是促进智力发展;三是促进身心发展;四是开发创造力。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也不能例外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学会技艺似乎比较容易,但要在实践中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美,并不是唾手可得,因为,我们的校外教育机构确实是比较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以现有比较功利性的艺术教育形式为例,在师生的互动这个教育评价形式中,老师多以好与差来界定艺术教育的成效,这样传统式的划分评价,确实束缚了学生美的能力的开发。再则,不太强调艺术与生活关联,弱化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基本处于技艺学习的窠臼中,难以从技艺的学习过程中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艺术技艺水平上升,艺术感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没有教会学生审美的判断能力。凡此种种现象,说明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实践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艺术教育实践亟需进行改进,需要形成一种技艺培训与审美培养并举的实践性校外艺术教育模式。

那么,校外教育机构该如何进行这一个“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少儿舞蹈教育的认知,提升我们的认知,即开发少儿美的感知能力,发挥少儿纯真的天性,比把少儿训练成舞蹈的“工具”更为重要。我们所要寻找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适合少儿天性与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舞蹈的快乐,在快乐中舞蹈,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所以,我们要紧紧扣住艺术教育实践环节这个关键,实现从“重视技能模仿”到“审美教育体验”的转移,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舞蹈教育才能达到我们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将“技艺型教学”“审美型教育”进行融合,设定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途径、方法,使技艺的教学始终突出美育的内涵,使审美的情趣与内涵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切忌揠苗助长,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自己规律、年龄段的特点,且不可订立难以企及、脱离孩子特点的审美标准。同时,要将“审美型教育”适度提升,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学会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操修养。

实践在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中,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合情地实践,对于受时空所限的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活动很重要,而在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中,实践还需有规范、有规划、有监督。

三、“收敛式回归”向“发散式张扬”的跨越

当我们紧紧抓住少儿舞蹈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我们的舞蹈教育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创新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会有一种想突破原有艺术教育模式的真切渴望。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实施艺术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校外艺术教育的全新要求,如果缺乏创新,艺术教育就会失去活力。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来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校外教育术教育模式,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思维导向,也才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模式结合起来,体现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特质,这对校外教育实现理念到实践的跨越,有着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果说,“发散式张扬”是校外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的运作方向,是校外艺术教育模式的推进器,那么,“收敛式回归”则是对其运作方向保障、完善推进过程,起着不断矫正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收敛式回归”所表现出的工作稳态与“发散式张扬”所呈现的工作锐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发散式张扬”的占据较为高端和表现强势的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可得知,人们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面。因为,发散性思维能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有其辐散性、求异性,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而收敛性思维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却也存在位差,但不是对立概念。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科学地利用、进行互补式利用。

目前,我们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教育模式,大多还困守、自闭在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框框套套之中,如何实现以“技艺的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观念跨越,就是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教育模式认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能够做到教会学生技艺,获取要领,就是完成教学活动。部分老师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技艺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而忘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所教授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或是复印机,与有创新意义的目的相差甚远。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应该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培养、训练。在课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舞蹈,用孩子的情感去理解舞蹈,用孩子的身体去体会舞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例如,校外舞蹈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女性教师,许多家长不愿意男孩子去学舞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孩子长时间地模仿女性老师的动作,在人格的形塑方面会出现性别的偏离。那么,如何纠正这种偏差呢?我认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动作模仿,就要多从男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出发,让男孩子多看一点男性的舞蹈资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的动作与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判断选择接受男性之美,充分感受男性身体与舞蹈的自然对接与联系。第二步是激发让男孩子的想象,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不要限制他们的发挥。第三步则是启发他们对舞蹈的内容和美的理解,当孩子对所表现的舞蹈有了亲身的体会,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从身体和动作里散发出男孩子应有的健康之美。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是要让如男孩子在接受舞蹈教育之后,突显男孩子的阳光与健壮,而不是接受舞蹈教育之后,弱化了男性特征,增加了女性化色彩,而“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将会给予我们舞蹈教学新的思考。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还得考虑将多种感官的刺激与感受进行交汇,以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已有的先进的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能看、能听、能动手的全新教学情境。

创新,作为校外舞蹈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应该讲求师与生的互动、将日常训练与教师辅导,使之融为一体;应该凸显技艺与情操、技艺与艺术修养的相辅相成,使之内化为创新的原动力。

四、结语

教育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全日制学校的探索仍在进行,仍未形成或仍未完全形成,而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认识校外舞蹈教育,我们就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模式的产生,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而教育模式的实质就是让人们易于把握教育规律的一种最佳方式,它将简明高效地为人们提供一种把握教育规律运行的程序或者步骤。教育模式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认识的一种理性操作策略,是帮助人们尽快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途径。既要符合规律,又要可操作,对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教育模式更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5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儿 扬琴 教学

器乐演奏技能的习得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学习者的音乐能力和练习有关,又和教师的教学密不可分。少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主学习能力未完全形成,教师在器乐技能的习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传承扬琴艺术,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扬琴教育工作者们在使用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更深入地了解教学对象,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视野中审视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少儿扬琴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6个方法,以供参考。

一、针对少儿心理特征,制定合理教学策略

少儿的性格尚未固定,心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也是心理和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对器乐演奏技能的形成尤为重要。少儿阶段学习扬琴,有极大的成长空间,且少儿对父母、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好奇心强,这些对于扬琴教学都是积极因素。

但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少儿注意力不能长期保持、情绪不稳定、形象思维能力大于抽象思维能力等特征,扬长避短,注意调动学习者的情绪,多用表扬和鼓励。教学时,选择少儿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如与扬琴有关的图片、故事、游戏,少儿易学易会的曲子等,寓教于乐,使学生越学越快乐,产生积极性。

二、正确认识少儿身体特征,注重平衡训练

少儿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很多身体机能未定型,在此期间的重复训练可能改变相应的身体机能。而对扬琴演奏而言,最为重要的技能之一便是平衡。扬琴演奏是一项双手参与、腕指结合的全身运动,其独特的发音方法要求左手具有不输于右手的灵活度,这就要求左右手的平衡;另一方面,扬琴较大的形制决定了手部运动的范围和幅度都会相当大,整个人的重心会随着手部的运动而不断变化,为了取得更好的音色,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做出相应调整,这就要求身体的平衡。

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少儿左右手平衡的重要性,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用诸如左手单音、轮音训练,左右手轮音训练等方法来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扬琴演奏活动中,身体平衡主要通过坐姿的调整来实现:身体的前倾后仰、双脚的前移后挪配合手部的演奏,不仅会带来重心的变化,还会影响到扬琴的发音和演奏的舞台表现力。教师能够注意到坐姿对舞台表现力的影响,却较少主动关注坐姿对身体平衡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三、打好基础,重视发音方法的训练

扬琴的发音有其独特性,其是依靠手持柔软的琴竹击弦完成的,乐音的音强、音长和音色都由此决定,发音活动涉及持竹、运力、击弦点、琴竹触弦部位等方面,稍有不同则发音天差地别。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通过不断摸索发现,运用“三指持竹法”(持竹)、“手腕弹动击弦法”(运力)结合击弦点和琴竹触弦部位的训练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乐音:“颗粒性强、声音饱满、圆润、厚实、不虚、不燥。”①

扬琴的发音是一切技巧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这套方法易懂难学,既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训练,又需要学习者不断的练习和感悟。少儿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会音色差异和发音技巧。

四、循序渐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内化演奏技能

器乐演奏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分解学习、连续性练习、完善和内化四个阶段。到自动化阶段,动作已经娴熟完善,之前孤立的动作能够串联成为复杂统一的运动,整个实施过程成为下意识的动作,演奏者能够将注意力放在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上。从分解学习到自动化阶段,要经历的是一个漫长、不断积累的过程。少儿因为身体机能尚未定型,可塑性强,习得各类器乐演奏技能的速度较快,技能一旦内化,将受用终身,所以教师应该在重视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各种技法的练习。

当代扬琴借鉴了不少其他乐器演奏技法,形成了“单、齐、轮、颤、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和装饰音”,②这些技法难易程度不一,使用频率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由易到难,根据使用频率高低安排扬琴演奏技法学习的进度,促进各种技能的内化。

五、因材施教,正视少儿的天赋差异

尽管少儿学习扬琴的效果天然优于成人,但少儿在扬琴方面的天赋也各有差异。天才客观存在,他们拥有更灵巧的手、更敏感的听觉、更强烈的兴趣、更快的反应能力和更好的学习能力。教师一旦发现有扬琴天赋的少儿,一定要立足长远,对基础、技法、表演、乐感、舞台表演心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训练,切忌拔苗助长。

当然,更多的是资质一般的常人,在少儿阶段,这些人在音乐方面的才能类型和倾向存在着各种差异,听觉、节奏、感知、技巧、表现等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优缺点,扬长补短,对教学和训练内容做适当调整。

除了少儿天赋差异之外,父母让少儿学习扬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演奏方面能有所成,有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素养,所以教师还必须意识到这方面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六、抓住最佳年龄条件,培养绝对音高和扬琴乐感

绝对音高感是一项重要的音乐感知能力,就扬琴学习者而言,培养绝对音高概念能够对其演奏、伴奏、调音,以及其他音乐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绝对音高的培养是有时机的,人在3到10岁时听觉思维相对单纯和敏感,在固定音高乐器上反复奏响的每个音高会在他们心底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建立绝对音高概念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时机,绝对音高训练就会收效甚微。③扬琴和钢琴一样,属于固定音高乐器,如果有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少儿学生,教师尽量让少儿在学习扬琴的同时,通过视唱练耳等手段,帮助其树立绝对音高概念。

乐感又称音乐感,泛指对音乐欣赏、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扬琴乐感特指少儿对扬琴欣赏、理解、表演或进行艺术创造的特质。除少儿学生自身的天赋外,扬琴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毫无疑问是培养扬琴乐感的最佳方法。但除此之外,聆听和参与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安排学生训练的同时,让少儿观赏扬琴演奏视频,聆听大家名曲,如果有条件更可以到现场聆听音乐会,让学生参加演出和竞赛活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体会扬琴的韵味和魅力。

扬琴学习是一个长期持久的活动,少儿阶段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拥有更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依据,尤其应该多研究器乐技能习得的客观规律,立足终身学习,放眼长远,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笔者的6个方法基本涵盖了少儿扬琴教学的主要方面,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如何完善仍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注释:

①郜鹏.扬琴初学系列稿之二[J].小演奏家,2006(6).

②姚晓琴.论扬琴的技法与艺术表现[J].艺术百家,2004(1).

第6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音乐教学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塑造

艺术教育在完美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连接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心灵活动没有限制,可以将现在和未来、理智和情感、物质和情感协调沟通。艺术教育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开拓和丰富心灵,鼓舞他们对美的创造激情和意志力,进入生存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侧重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种融知识、趣味、情感、实践于艺术和审美教育之中的教育模式正处于建构实验之中。少儿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奠基期,也是接受艺术教育的最佳期。少儿时期特别有可能将道德中的秩序、规则、责任和艺术中的和谐、体验和享受达到统一,大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少儿的发展进入新的境界,为完美型人格打下基础。

二、音乐教学有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

全脑功能均衡是一个人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大脑左半部和右半部的功能是存在着差别的。通常认为,大脑的左半部有着逻辑分析、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而右半部有着非言语、综合、音乐、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大脑的左右半部对外部信息的处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左半部善于加工语言、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而右半部善于完成比较灵活的任务,能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直觉加工,能够以演绎的方式组合出新的形象,从而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由此可见,左右脑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只有充分开发它们各自的功能,一个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在全脑功能的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是灵活性、开放性的创造活动,艺术活动是左右两半部协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人们对音乐节拍、旋律的感知在右半部,而对乐曲各要素及音乐性质的理解在左半部;在绘画方面也是如此,绘画既需要框架结构,又需要内容细节。综上所述,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无论从艺术加工过程还是从艺术成品来看,都是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和理性共同加工的产物。再结合脑的分工状况,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活动是左右脑协同互补的活动。因此,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少儿全脑功能的开发。

三、音乐教学有利于德育渗透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非常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他指出:“盖欲改国民之素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科。”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庄严雄伟的《国际歌》鼓舞了成千上万无产者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唱着《共产儿童团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等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为的胜利贡献出一份力量。又如儿童歌曲《一分钱》通过描绘一个孩子在马路边捡到了一分钱之后交给警察叔叔的故事,使人们受到了拾金不昧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广义上来讲,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体验。通过进行音乐美育,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强大。

第7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苏荷美学;美术馆;儿童;美术教育

前言

少儿美术教育一直是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伴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少儿美术教育也在一步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依旧还存在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台湾林千铃所创办的苏荷美学算当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他们不但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还创办了特有的当代儿童美术馆。因此,根据对苏荷美学核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对今后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关于对苏荷美学的系统研究并不存在,只有少量资料介绍其教育理念及苏荷儿童美术馆的情况,不过有一些与其教育理念相似的研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探究当今少儿美术教育所存在的误区。本研究主要建立在苏荷美学教育核心理念和前人对少儿美术教育所存在误区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而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 对儿童美术馆认识的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参观美术馆已成为当今很多家庭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苏荷美学”认为美术馆不应只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是应该具备一种新使命――在休闲和娱乐中获得教育。有不少家长认为带着孩子去参观美术馆就能使孩子获得教育,但具体到如何去获得教育却又答不上来,只是浅显的认为看画就可以提高审美,好一点的还会说需要听讲解员讲解。如果仅仅是依靠这样简单的方式,美术馆是适应不了现今知识水平的极速发展的,美术馆应当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来最大可能性发挥出其存在的意义。这点也可借鉴“苏荷美学”创办的儿童美术馆的经验,例如他们在讲解莫奈的印象主义时,为强调光对印象派的作用,建设了一个场景空间,背景是莫奈的作品,伴随房间光线的变化,莫奈的作品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调感觉,这样既形象又生动,使儿童更易理解。

还有一点就是美术馆的互动游戏,现在大多数美术馆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点了,在我参观的大型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设有儿童互动游戏区,但很多小型美术馆这方面依旧欠缺。且在互动游戏形式的设置上还比较单一,未能很好的将美术馆的知识内容融合进去,大多采用填色这样的简单游戏。美术馆在儿童互动游戏方面应采取更多样化的形式,更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参与性,使他们能够在玩乐中去学习知识并且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二、 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指标所存在的误区

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家长仍有绝大部分喜欢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标准。而“苏荷美学”认为其实我们应当给孩子画不好和画不像的权利。首先,从生理上说,几岁的小朋友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手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时我们却要求他们一定要把线画直,或者说颜色一定不能涂出线外,其实是不利于小朋友肌肉的发展的。再者,其实很多知名艺术家的画都是画得“不像”的,他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点和小朋友画画是相通的。孩子们画画更多的不是在表现技巧,而是在于把内心的感受想法画出来。如果儿童受到家长“画得像不像”这样的评价,也会逐渐以追求“像”为画画的目的,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严重妨碍了儿童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发展。世界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就曾经说过“我在小的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毕加索所学习的“像孩子一样作画”就是在学习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那些看似凌乱的线条和不规则的色块背后的美丽世界。

大师都是这样的看法,我们普通人也何不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和评判儿童的美术作品,发现他们作品中所存在的“美”的闪光点,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画得像还是不像上去。

三、 对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认识所存在的误区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直都设置有美术课,而我们究竟为何要去学习美术呢?“苏荷美学”认为儿童学习美术应该是去学习美学和美感,而不是学习画图。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美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他们觉得孩子画面中的创意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存在根据儿童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依据,这样的误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是因为创意性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做到了很好的宣传,所以家长会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但是其根深蒂固的觉得“画得像”才是画画的首要条件这一观念却依旧没有改变,所以这也是即使很多家长觉得提高孩子审美最重要,也认为孩子画面中的创意性很重要,但是还是会拿画得像不像去评判儿童的美术作品。这里的误区就在于家长在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知道了美学、美感的重要性,但却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把学习画图放在首要位置。

家长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解、接受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是学习美学和美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误区,从而帮助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晨颖.邂逅纯真邂逅美丽――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随感[J].艺术生活,2011,(2):64-68.

[2] 何燕飞.浅析家长在幼儿美术教育上的误区[R].新疆:中国会议,2010.

第8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品牌服务;读者活动;社会教育

1引言

少儿图书馆是集公益、教育、文化等于一身的、以全社会少年儿童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公益性教育文化机构。其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阅读辅导、少儿兴趣培训等服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开展品牌服务,是在提升图书馆业务水平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获得读者的喜爱,在读者中留下声誉并最终成为品牌。少儿图书馆品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以卓越的服务质量、丰富的服务内容、高效的服务效率来为少年儿童服务,不断培养他们的阅读乐趣,努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引导他们全面健康成长。简而言之,品牌服务的开展,既是少儿图书馆业务服务水平及社会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少年儿童读者成长及对其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

2开展品牌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开展品牌服务是扩大图书馆服务影响力和提升图书馆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

“品牌”一词最初起源于市场营销,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1]用服务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客户已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发展战略。

少儿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公益性决定其开展品牌服务必定是与社会效益紧密联系的,精心打造和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是扩大图书馆服务影响力和提升图书馆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在网络信息服务愈来愈受到人们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同时,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地减弱。图书馆只有打造出自己的服务品牌,才能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读者群,使图书馆成为新一代读者的首选信息门户。品牌服务以其提高图书馆价值与社会地位的积极作用,正在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核心[2]。

服务品牌的载体是服务,在策划优质的活动打造图书馆品牌的同时,使图书馆内部的服务更具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外则通过优质的服务,使图书馆的形象更鲜明,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2.2 开展品牌服务是帮助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少年儿童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新知,享受各种新奇的体验,但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包袱。少儿图书馆是他们探索、思考、解惑的重要场所,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少年儿童展示了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殿堂。在这个殿堂里,图书馆的优质服务是少年儿童成功地获取知识的基本保障。图书馆开展品牌服务,即根据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地整合本馆资源,并以读者能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3]。少年儿童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品牌服务能快速、便捷地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有效匹配,并通过参与、阅读、学习、演练等方式将所获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从而取得自身的进步成长。

3开展品牌服务的主要形式

少儿图书馆的品牌服务的实现要以优质服务为基础,以特色服务为特征,以少儿图书馆资源为载体,以读者活动形式加以体现。下面以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4],具体展示少儿图书馆开展品牌服务的主要形式。

3.1 户外类品牌服务活动——“童心看南宁”大型户外创作活动

少儿图书馆开展户外类品牌服务活动是搭建一个由学校、少年儿童读者和其家长共同参与并以自然环境为活动区域,以走近大自然、走近生活为主要方式,以锻炼少年儿童读者体能、放松少年儿童读者身心、扩大少年儿童读者视野、增强少年儿童读者野外生存能力等为目的的活动。“童心看南宁”大型户外创作活动是我馆联合民办培训学校创立的户外类品牌服务活动之一,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并适应各年龄段学生特点需求的活动,更是一个重视发掘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及培养自我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几年开办了多期。通过“童心看南宁”大型户外创作活动,少年儿童读者的课外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许多。他们走出教室,用身体去接触自然万物,用眼睛去观察美好事物,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气息,用语言和画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切身体会到书本上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大意义,能意识到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伟大所在,能在活动中找到无穷的快乐等。与此同时,我馆还根据外景创作的需求,适时采购图书供该培训班师生作为教辅读物。“童心看南宁”活动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青睐与支持,与此同时,更多的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孩子亲自实践性的重要性。

3.2 学习理财类品牌服务活动——“儿童双语跳蚤市场”活动

开展“儿童双语跳蚤市场”品牌服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给少年儿童读者提供一个学习理财的平台,与此同时,用他们感兴趣的英语进行交流,以及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使活动的内涵更为丰富。在活动中:1)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为驱动力,引导少年儿童读者将自身已经不需要的书籍、文化用品和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拿到跳蚤市场上展示、交流、交易。2)通过货币购买或以实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价值观、金钱观和节俭意识。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其使用英语来交流,营造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4)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读者作为整个活动的主角,自行对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并达成交易,而图书管理员及家长在活动当中只担当了引导与协助管理的角色。5)在交易完成后,少年儿童读者可以参加跳蚤市场专门设置的、由少年儿童读者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春蕾助学”和“捐一份书香,献一份真情”等爱心捐赠活动,把销售所得进行捐献,用于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学校的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爱心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3.3 竞技比赛类品牌服务活动——“我阅读、我快乐”少年儿童故事演讲比赛活动

为丰富全市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少年儿童中营造书香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馆每年开展一届少年儿童故事演讲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极具社会影响力。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故事教学是少年儿童成长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语言发展的营养。故事作为少年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是少年儿童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使少年儿童获得比平时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开启智慧,丰富头脑。以竞技比赛的形式开展故事教学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少年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成长。

3.4 动漫类品牌服务活动——少年儿童动漫系列活动

动漫是将影视艺术融入于漫画之中,并以动态的方式展示漫画故事情节,达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视觉效果。动漫是现代影视艺术与传统漫画故事融合的产物,它能更丰富地表达漫画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和感受,更具表现力,同时借助现代影视艺术在呈现效果上给观众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非常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开展少年儿童动漫系列活动是希望通过引导少年儿童参加动漫欣赏、动漫学习、动漫创作、动漫演示等来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力、艺术创作能力,并让动漫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设计及思想等给予少年儿童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我馆在少年儿童动漫系列活动中开展动漫“创意能力”比赛活动,对作品不进行形式限制,鼓励参赛的少年儿童尽情发挥想象和创意。通过比赛,少年儿童的动漫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3.5 开展讲坛类品牌服务活动——绿城“蒲公英”讲坛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设杏坛授徒,传说有弟子三千。在新世纪,讲坛以它独有的方式,阐释各种社会理念,传播先进知识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发展。在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是图书馆基础业务的延伸,各类专题讲座可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我馆开办的“蒲公英”讲坛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每月举办至少一期活动,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讲座内容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学、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讲座方式将室内讲座与室外讲座有机结合。如,2013年,“蒲公英”讲坛在馆内每月举办一期的“如何做好青春期教育——主题家教系列沙龙”、在馆外到各学校巡回演讲的“感恩教育公益讲座”,在讲师、家长、孩子及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各种代沟被跨越,交流更顺畅,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认识,相互理解和尊重,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结语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少儿图书馆整合各项优质资源,为少年儿童读者开展品牌服务,使他们敞开胸怀,扩大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其成果和意义是巨大的。通过这些活动,少年儿童也将不断加深对公共图书馆的了解和感情,使公共图书馆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 品牌学[DB/OL].[2013-11-18]. http://.

[2] 以品牌服务提升图书馆的优质服务[N].新华书目报,2011-08-12.

第9篇: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儿;意志;培养

一、增强学生运动欲望

1.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舞蹈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亲身实践,在改善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时,单纯的思想引导是不够的,唯有亲身体验才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自身意志力的成长,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不同运动对于意志力品质的培养也会存在差异,比如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勇敢拼搏、不畏艰难、敢于竞争的意志力品质,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们顽强拼搏、敢于超越的意志力品质。列队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克制自我、自律自强的意志力品质。而舞蹈运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品质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舞蹈艺术融合了诸多体育因素,对于意志力培养也更具有全面性。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儿的意志品质特点,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少儿意志进行培养。

2.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竞争法

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动作示范为传授方法,但是意志力的培养需要采用竞赛法,通过良性竞争对于培养意志力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人都是好胜的,都是喜欢成功的,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失败者,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在不断竞争中培养自身意志力。

(2)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法就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法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通过有趣的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兴趣,降低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同时也能在娱乐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

二、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的意志

儿童幼年时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行动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做事往往凭兴趣,即使有目的,碰到点困难受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寓教于乐,强化对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前提。

所谓兴趣是指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感情体验联系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在快乐中舞蹈,在自信中舞蹈,在欣赏中舞蹈,在创作中舞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钻研、探究的习惯。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处于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为长期学习舞蹈,培养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舞蹈启蒙、兴趣培养建议采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教材,还有老师自创的游戏、情景剧、载歌载舞的歌谣、统合训练等)。

但是,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和训练呢?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苦练”渗透在浓厚的舞蹈兴趣中,“趣练”融会在长时间坚持舞蹈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笔者在舞蹈训练中,把磨练意志的“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儿童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地机械训练,时间稍长孩子就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把激发兴趣和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两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有了这种愉快的寓教于乐活动过程,儿童便会对舞蹈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舞蹈表演角色,同时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意志的目的。

少儿意志力的培养不但重要而且还很紧迫,培养学生意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门学科培养学生意志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是,作为舞蹈教师应该发挥舞蹈课的特色,激发学生运动欲望,寓教于乐,强化幼儿舞蹈的强度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从而在舞蹈课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课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意志力,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霞.少儿舞蹈教育的思考[J].剧作家,2007(3):27-30.

[2]陈丽.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魅力中国,2007(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