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教育孩子的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孩子的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孩子的心理

第1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也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儿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师也可采用一些贴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2.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有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但偶然间他的图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在同学们面前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时,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 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 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教师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6.赏识不能过度

第2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关注。离异家庭不同于一般家庭,只具有“部分家庭功能”,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家庭离异的过程中都深刻体验到分离的煎熬。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家庭。其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例如子女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据调查,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作为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处理离婚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也应当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还有孩子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一、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父母离婚,子女突然失去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很容易感到惊恐不安,容易被激怒。据调查,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有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沉浸在家庭瓦解的悲伤气氛中,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此来发泄心中长期压抑的不满,如骂人,打架,行凶,做事不考虑后果。这种强烈恐惧感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调节,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注意力严重涣散。

(一)相关案例

小雨,初一女生,14岁,来到咨询室就掉眼泪,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原来,她家里天天上演着一场由父母主演的唇舌之战,因为父亲有外遇,还嚣张到把情人带回家。母亲自然受不了,天天和父亲吵架,处于准离婚的状态。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拿小雨和弟弟出气。小雨和弟弟经常被骂,都非常害怕。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就躲进房间,即使学校催交生活费,她也不大敢向父母要,因为父母常常因赌气而彼此推脱。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

刚开始的时候,小雨还在学校强忍着痛苦,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取得的优良成绩能挽回准备离婚的父母。但是,她发现即使自己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笑容在父母脸上也是转瞬即逝,他们之间的战火依然连绵不断。

小雨从内疚到麻木,因为在家得不到温暖,总在学校里耗着不回家,周末也借口出门。为了报复有外遇的父亲,她同时交了十多个男友,她心里认为,反正父母忙着吵架,反正家都不成家了,自己学好也没人管,自己学坏也没人关注,就这样混着过日子吧。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案例中,由于父母在准离婚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情绪问题,在家当着孩子的面天天吵架,孩子也成了父母吵架发泄的对象。刚开始小雨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改善家庭氛围,但是努力后她发现是白费力气。因为对家的失望和对父亲的报复,她成绩急剧下降,对待感情玩世不恭。我们需要如何处理准离异状态下小雨受到的伤害呢?

第一,澄清父母离异并非是对孩子的抛弃,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如故。当父母决定要离婚时,双方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但是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理智地告诉孩子:父母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你永远是父母疼爱的孩子,我们都会照顾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非是抛弃他们,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与他们的血缘关系是永远都存在的。

第二,消除孩子对父母离异的内疚感,让孩子明白,离婚并非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够好,而是由于父母情感的破裂。当孩子得知父母即将要离婚的时候,会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协调父母的关系,保护完整的家。当孩子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父母还是要坚持离婚,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产生很强的愧疚感。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澄清他们婚姻的失败与孩子的表现无关,让孩子知道他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他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离婚前是,离婚后也是,消除孩子的内疚感。

第三,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情绪波动大,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不仅容易在情绪上大喜大悲,而且会习得以吵架为主要沟通方式。因此,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地处理彼此情绪,并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等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理性地和孩子分析离婚的事实,多关爱孩子一些,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少。

第四,离异家庭孩子的爱情观很容易受到误导,应与孩子进行爱情观的探讨。就如案例中父亲在外面有外遇,并带回家中让孩子得知,很容易误导孩子的爱情观,小雨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试图通过交多一些男友来补偿,甚至以此报复父母。因此应当让孩子明白,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爱情观,但并不一定正确,我们爱父母,但并不一定用与父母类似的行为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忠诚。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父母的爱情观,但不去模仿。

此外,学校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例如,心理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他们的心情;并成立一些同质团体,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的,他们是被关爱的。

二、父母离异后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离婚后孩子可能会跟父母中一方进行单亲家庭生活,也可能面临重组家庭的生活。那么,离异后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相关案例

我校初一某女生,现在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父亲、继母、姑妈和奶奶等都不喜欢她与亲生母亲见面。每次和母亲见面前后,都会面临一些针对母亲的恶言恶语,她很不开心。她想割掉与母亲的情感却不能,常常很想念母亲,想和母亲见面却不敢,怕父亲、继母等不开心。她不开心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哭,喜欢隐瞒自己的感情,尽量表现开心的一面给别人看。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父母离异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恶劣,最终伤害到的却是小孩。离异后的父母在探访孩子、教育孩子方面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他们很传统地认为,孩子和我一起住就属于我,拒绝另一方的探访和交流。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怎么处理好离婚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呢?

首先,处理好离异父母之间的怨恨情绪,不要对孩子表达怨恨。夫妻离异后,难免有一方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的不好,甚至有一种仇恨的心理。但是在孩子心中,两个都是他至亲的人。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外人看来有多坏,孩子在内心深处都爱自己父母。由于父母一方对另一方有恨,孩子为了表达对这一方的忠诚,不能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爱,就会处于一个非常痛苦的境地,爱不能,恨不能,只好收藏自己的感情,或者学会用恨来表达爱,严重了甚至会出现情感表达障碍。所以,离异后的父母应收起自己的怨恨,别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不要谴责对方或者互相诋毁,应告诉孩子父母离异是大人感情的破裂,与孩子无关,让孩子体验到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双方仍是爱着他,想着他的。

其次,离异后子女的教养,父母双方都有平等权利,即使与孩子生活的一方,也无权剥夺另外一方探视孩子、教育孩子的权利。父母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共同商讨,达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合理的教养方法,在教育子中遇到的问题时,要开诚布公地交谈和商讨。如:父母中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一方,应如何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间隔多长时间见面;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邀请父母一起为其过生日;孩子遇到人生中较大的抉择时,父母双方都有商讨和给予建议的权利。

此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别人怎样对待其父母离婚的态度上很敏感,他们会担心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作为老师,更应客观和谨慎对待其父母的任何一方,不要议论和贬低他们,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其父母一方的不满和气愤。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孩子内心深处爱着父母,如果教师流露出对父母一方的不满,孩子就很容易在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为了孩子,教师应支持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亲近,欢迎他们来学校里看望孩子,主动地定时与父母双方交谈,了解孩子的情绪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针对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下,带着满满的爱,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

第3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比较早,可溯及到10年前,她主要是设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归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培养积极进取,活泼开朗,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耐挫、抗挫的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1999年,她的孩子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并且在大学就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这位母亲回顾说,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对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强化理想教育,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理想教育,认为这是“对牛弹琴”。其实,孩子也有理想,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也是理想的萌芽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正确,对形成今后积极的心理品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马卡连柯在阐述他的著名的远景教育原则时指出:培养一个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美好前景的道路,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景,用自有的前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景。孩子的理想是不断更新的,他对谁有好感,就会向谁学习。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读物把关很严,小学阶段,就陪孩子到新华书店购置上百种小画书,都是利于儿童成长的。中学阶段,他们家里共购置了上百种青少年读物都是有讲究的,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受到知识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理想。他的理想是从读《干什么事最快乐》形成的,他读过动物的对话后,朦胧得体会到干自己能干的事最快乐,逐渐养成了为小伙伴服务最快乐的意识。

二、注重赏识教育,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当今家庭,孩子受到家长的娇惯,变的懦弱,不想做事,缺少自信,在任何家务事面前都说“我不行”。造成新一代人的依赖性病根还是家长,家长不让孩子做事。孩子自小帮家长做点事,家长说是“帮倒忙”,不让他们做。这位母亲可不这样做,她读过十余种心理学书籍,有意识地在孩子身上实验,做家务都让孩子在身边。孩子模仿做,就给予表扬,哪怕包饺子时他抓面,种菜时他埋菜,这位母亲都给予赏识,并教孩子把事做好,使孩子养成敢于动手的习惯。所以,孩子在家里有多种爱好,养乌龟、养金鱼、种菜、种花,在报刊上经常发表写实文章,我想是与他敢于实践,学会研究有关。孩子做事时从不说“我不行”,一般都说“我能行”、“让我试试”。心理学家认为,“我不行”是一种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塑造出来了。而“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被塑造出来。在孩子“我能行”时,家长给予赏识,就能巩固孩子的自信自强的心理。

这个孩子把“我能行”的心理迁移到学习上,上课发言踊跃,敢于实验。更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刚进入大学时,学校召开竞选干部演讲会,让学生主动上台,她儿子很自信地走上讲台,果然演讲获了奖,展露了才华,被选为学生会干部。

三、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

这位母亲说:“在家庭中,全家人活泼开朗,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常在阳光下游戏、星期日采标本,全家人动手布置家庭报栏,整理图书等。邀请几家亲戚孩子来家开赛诗会、歌咏会、作文讲评会,给孩子发奖品。在愉快的家庭活动中让孩子长知识,增才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家庭课堂不是家长教孩子,而是孩子教家长,儿子模仿老师的样子,给我们讲数学、讲故事,我们听得很专心,孩子讲得很起劲,我们每次都夸他讲得好,儿子兴趣就越来越高,经常这样活动,儿子在快乐中复习了功能,提高了说话能力,消除了胆怯恐惧心理,形成了后来的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做家长的以愉快乐观的心境,引人入胜的方式,饱含情理的语言,全身心的投入,真可谓是对孩子尽到了教育之责。

四、引导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呢?这位母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家里添置物件都征求孩子的意见。每逢寒暑假,让孩子负责一两周的家政管理,发给其家庭生活费,让他拿计划,让他买菜买粮,他居然在一两周里把家庭生活搞得有条不紊。平时孩子的生活也让其自己当家,自己选购衣服,自己招待同学,做母亲的只给适当的建议与配合。孩子有了缺点,他们在家庭民主会上适当提出,让其自我矫正。不断学会自我评价,每周都自己量化了成绩,并在自己房间里的“自我表现量化图象”上标上点和曲线,自己约束自己。她从来不干涉孩子的正当秘密,让孩子自己有一片“小天地”。

五、重视挫折教育,培养孩子耐挫抗挫的心理品质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站起来的动力,关键看孩子耐挫力的程度。

第4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一、好习惯的养成

从新生命的孕育到婴儿的呱呱坠地,孩子的一些习惯就已经开始慢慢养成了。胎教中就专门指出,孩子的饮食和作息会遗传母亲怀孕时期的习惯。从这一点我们得出结论,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做起。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要让孩子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扶习惯了,慢慢他就会养成自己克服困难的习惯。当然这种摔倒也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摔得重了,家长不管,孩子可能由此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再学走路。有人说大人勤快了小孩儿懒,大了懒了小孩子勤快,这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有的家长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什么都轮不到孩子自己想、自己做,孩子慢慢就会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功的教育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的,也就是说让孩子先学会做人;我国古代也有“三岁看老”的说法。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孩子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如果养成一种坏习惯,也许孩子一辈子也还不清它的债务。那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一位细心的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出来喝水,一会儿出来上厕所,一会儿削铅笔,一会儿找橡皮。

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不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孩子在与老师、同学和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遇到颇多的障碍。试想,如果回答问题或发言时,孩子说话啰嗦、反复,没有中心思想,对身边的同学没有吸引力,是不是很尴尬很伤他的自信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孩子平时只习惯听别人说,自己不爱开口,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少、胆子小、不自信、心里紧张。在这一点上,家长就要做到在家里多给孩子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或者家长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孩子开始做到简单流畅的回答,以后逐步说得更多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和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更要抓住机会让孩子锻炼。一些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孩子问题多或者说错了的时候,家长不耐烦或者训斥孩子,这无形中就让孩子关上了语言表达和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家长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情趣,多让孩子阅读和倾听,孩子有内容可讲,多讲就会熟练。在这一点上,家长也不要着急,要在鼓励思维精神的同时,慢慢锻炼和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总有一天二者会达到同步。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

自信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儿童的自信心更应该从小得到培养。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也来自于周围人的鼓励。比如孩子学写大字的时候,作为师长,就应该先把他写得比较好的那些字圈起来,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再帮他认识到其他的字不好在哪里。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以后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还是一个成就卓越的成功人士,培养孩子具备坚强的性格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性格,一个人才能承受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挫折,才能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并非只是在智商上优于一般人,他们的成功与其坚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具备坚强的性格。

四、教育无他,唯有爱和榜样的力量

第5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教育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雅的现象――离婚,农村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根据多年我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观察和接触,我就粗浅地谈谈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方式。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1)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孩子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发生了扭曲,心情变得烦躁,逆反心理特别强。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学生的在校表现为:上课不听讲,不善言谈,下课要么捣乱,要么和学生打架,屡教不改。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自卑狭隘。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我班有一个女生名叫王某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但是她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家务事。上课时,她好像很疲惫,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别的女生也不和她玩,慢慢地,她变得自卑,脸上少了昔日的欢笑。

(3)心理偏位。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亲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如王某同学,原来在文成小学读书,他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儿头”,四年级时转到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转来一周后,他就成了我们班乃至全校的“名人”,没有他不敢干的事。经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无恶不作。

(4)厌学严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如徐磊同学,他妈在的时候,学习上也算积极上进。他爸妈离婚后,在学校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懒得要命,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写,讲道理说好话也不听,由中上的学生变成了差生。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长专制。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农村家庭尤为明显,由于大人文化素质低下,考虑问题很片面,多数以家长的意见为主,成了典型的专制式家庭。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不管对错都要服从。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性格。

(2)放任自流。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是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家庭的残缺导致学生心灵受损,家长为了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憾,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却害了孩子,误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为自己服务。

(3)溺爱娇惯。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极大,自高自大,无视他人的存在,只想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三、农村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啥离婚,但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这些不属于自己想的问题。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

(2)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第6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一、殷红博教授认为: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软实力”

作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与教育专家、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创始人,殷红博教授认为:要培养出好的人才,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6岁前的身心发展关键期,开展先进的关键期教育。因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尤其6岁前的学前教育阶段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和最关键的第一步。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基础,是整个终身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决定人一生发展水平的智能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社会性与品德体系、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以及综合个性心理品质等几乎都在7岁前打下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谈到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6岁前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学前教育阶段对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的方面就是很早就注重学前教育的研究并拥有高水平的、适合本国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并且每年都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学前教育不断的创新,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拥有大量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发达国家不但很早就建立了“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国家人才培养早期教育发展战略”。殷红博教授认为,中国亟须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未来创新型杰出人才培养战略”和“中国未来创新型杰出人才多元优势教育体系”。

二、抓住关键期,培养儿童的软实力

殷红博教授认为:开展6岁前的关键期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健康及全素质发展。培养模式应当做到“软硬兼施”,既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硬实力,更要注重孩子软实力的培养。孩子的硬实力主要是指孩子的运动技能和掌握的知识、特长等。例如,孩子掌握乐器能力、外语能力、唱歌、跳舞以及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等。孩子的软实力主要是指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全素质能力。例如,孩子的自信心、合作性、沟通能力、责任感、感恩与道德品质。全素质能力主要是指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创造等。

三、全新的关键期教育,让中国幼教理念走向世界

1997年殷红博教授把他独创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体系”应用于教育实践,创立“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是中国拥有完全原创“关键期教育”的著名专家型幼儿园。博凯独创的关键期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全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幼教理念。

1.开展全面的科学型教学,打造出中国幼教知名品牌

博凯幼儿园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及系统的教材、教案,以及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家园共育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博凯幼儿园以科研指导教学的教育模式,开展全面的科研型教学,使科研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创了中国民办幼儿园科研创新型办学之路,打造出中国幼教知名品牌。

2.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专注创办精品幼教典范

博凯一心一意专注办精品教育、国际教育,创办15年来不盲目扩张、不搞加盟、不搞连锁,集中优化各种资源,让每一位博凯的孩子得到最佳的教育和培养。博凯这种精品教育的办学理念使得博凯的科研和教育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取得了令外国幼教界和专家赞叹不已的教学效果。

四、创立中国专家型幼儿园。让博凯成为中国幼教成功典范

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是教育的灵魂。博凯创办15年来在中国幼教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来自于博凯先进的关键期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

博凯幼儿园创始人殷红博教授是中国著名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专家。他是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创始人,在海内外出版18部专著,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殷红博教授是中国开展O-7岁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开展0-7岁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全素质教学实践的先行者。

1.从培养未来杰出人才的高度研究学前教育对培养未来杰出人才的作用

从1983年开始,殷红博教授开始进行未来杰出人才素质和未来杰出人才早期培养战略理论研究。

2.研究大脑发展关键期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规律

殷红博教授尤其把研究重点放在7岁前婴幼儿身心发展关键期理论研究和儿童关键期全素质教育领域,并开展一系列的儿童关键期全素质教学实践。经过近30年3万余人次对儿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艺术素质、学习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长期跟踪研究与教学实践,殷红博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儿童发展关键期的五大规律:相似规律、时间规律、持续规律、水平规律、优势规律。并创立“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多维度发展理论”,他对人类大脑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发现,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人类70%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心理、优势学习能力以及能人所不能的个性心理特征,在7岁前的发展关键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人的事业成功和生存质量。如果孩子在发展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的适时教育,孩子的综合潜能将得到开发。

五、博凯15年创造多个中国传奇,培养出众多杰出毕业生

博凯15年的办学历程创造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传奇。博凯是拥有完全原创民族品牌幼儿园;是中国“智能全纳式关键期全素质教育”幼儿园;是中国以未来杰出人才素质为总目标,开展儿童关键期全素质教育的幼儿园;该园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全国名列前茅;教师稳定率在私立幼儿园中全国领先;拥有男教师数量排在全国前列;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在私立幼儿园中居首;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在私立幼儿园中首屈一指;师生荣获的各种奖项在私立幼儿园中全国领先;率先创立了中国幼儿瑜伽舞蹈队、中国幼儿足球啦啦队、中国幼儿高尔夫球队……

六、研发首创移动幼儿园――儿童关键期教学一体机

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创始人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时7年研制成功。该机是一套国内、国际领先的高科技移动教学系统。该系统无论在设计理念、教学理念和操作理念等方面都为国内领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关键期教学一体机三大核心学术突破:

1.第一学术突破:关键期优势发展教育理念:

该教学系统运用全新的儿童发展关键期理论和全素质优势发展教育理念,指导教材设计和制作,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大脑发展关键期规律,尤其是依据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规律,创设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游戏化教学体系。

2.第二学术突破:全新的多媒体教学内容

该教学系统大量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把许多现代高科技的电脑制作技术融入到教材制作之中,使得传统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孩子不容易观察到的内容得以实现。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孩子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的建立。

3.第三学术突破:多维高效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系统大量运用flash和3D动画制作技术,把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成化和内隐化处理,不仅能够在教学液晶屏上实现“A――机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而且能够充分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更易于观察、易于理解、易于思考、易于记忆。

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园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北里雅园3号

第7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教育孩子是一项最伟大的工程,因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培植心灵、历练意志、鼓舞精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多数家长并未能如愿。所以,教育孩子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传统的“黄荆棍子出好人”的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已不适应文明意识、人文素养逐渐提高的社会的发展,已逐渐被具有民主性、人文性的教育方式所取代。“做家长是一门职业,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一、给点台阶

教育孩子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故有“人后教子”的说法,就是说教育开导孩子要避开众人,并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切忌当众训斥孩子,这样不但不利于教育,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反而增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给孩子一定的台阶,让他们自我反省。

二、给点时间

孩子的错误缺点,有时会让人十分气恼。家长如果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对孩子是一种摧残,使孩子感到很茫然。此时最好缓一缓,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再选择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犯错,家长应允许孩子改错,并给孩子改错的时间,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错误是一笔财富,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三、给点空间

父母爱之深就会盼之切,哪怕自己的孩子有丝毫的差错和不足也超乎寻常地在意。也许就是因为身为父母,我们离孩子太近了,于是总不自觉地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微小不足,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正所谓一叶障目!站得远些,给点空间,隔点距离看孩子,也许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真实、更出色的孩子!

四、给点权利

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权利,同时也有犯错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心理自助,给他们宣泄的权利。直面失败、挫败、困苦,并逐步克服它们。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孩子抱着很高期望的家长,更不能着急,千万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否则,孩子一着急,一烦恼,就会自暴自弃。这样,家长的期望只能收到失望,甚至是无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学会巧妙地指出缺点,引导孩子不断增强自我改正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步期待完善。

五、选择时机

选择合适的时机、地点批评教育孩子,以情景感染育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散步时、游戏后、餐桌上……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轻松愉悦的心境乐于接受批评。不分场合、时间、地点的唠叨和训斥,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六、委婉一点

家长要准确把握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逆反心理,批评、教育孩子时要委婉,讲究艺术性,要考虑孩子心智发展程度,不可以成人待之。可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要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努力做好孩子的朋友,交谈时和孩子要平视,说话要委婉。让孩子有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冷静处理

有时,故意冷淡孩子,不理孩子,能使孩子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采取过激行为的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无声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八、激将一下

家长要以对孩子的教育、关爱为出发点,以孩子的自我教育为归宿点。根据孩子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坚持正面激励的同时,有时可适时、恰当使用“激将法”刺激孩子。注意把握好“激”的力度,故意用反面的言语和行为刺激孩子,唤起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猛然警醒,触及孩子的灵魂深处,促使孩子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激发孩子改正错误的欲望和决心。并在“激”的同时,还应给孩子提出具体的努力目标,使之改正缺点错误。

九、幽默一点

幽默也是教育有力的手段,用幽默作为教育的武器,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在笑声中受到教育,不失为教育的一方良药。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十、允许申辩

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为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弄清楚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家长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允许孩子申辩,可提高孩子的分析力、想象力、辩驳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因为孩子要申辩,就要动脑筋分析、思考,使自己的申辩有说服力。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允许孩子申辩,可以加深孩子同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促使两代人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融洽。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申辩,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孩子的申辩是对的,家长就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申辩是错误的,家长也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孩子心悦诚服。允许孩子申辩,可以培养孩子的抗争能力,有利于在前进的道路上,树立起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8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洁白无暇,我们要慎重的去下第一笔,我们怎样正确引导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呢?这就需要正确引导,爱的恰如其分。我在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刚会走路、哑哑学语的孩子,自己被一个小板凳绊倒了,哭了起来,母亲奔过来说,宝贝不要哭了,是他绊倒的,指着小板凳,妈妈给你打它,说着啪啪打了几下,孩子还在哭,母亲又拿着孩子的手说:“宝贝打它,看它再敢欺负你"我看这一幕就找到了现在孩子自私的根缔了。家长这样引导孩子,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要去出击。不论孩子有多小,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分清是非,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是自己不小心绊倒的,就应该自己爬起来,把小板凳拿到一边去,不至于挡道。也许这个家长觉得这是无所谓的,可是在孩子的心理就会留下错误的信号,也许家长觉得很爱这个孩子,但是爱的不恰当,那就叫不负责任的爱。还有的家长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是家中的太阳,一切都围着他转,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自以为是的坏习惯。所以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常言到,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误导孩子,把握住启蒙教育孩子这个“度"是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使孩子有一好的开端。

二、老师的教育

孩子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爱心去感动他,用热心去教育他,用恒心去转化他。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教师的责任重大,既要教育做人又要教育怎样学会求知,所以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学生的表率。对一些调皮的孩子,我们一定挖掘他的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把握转折点,促进飞跃点,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坚强起来,迎接挑战。有这样一个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很好,生活富裕,夸张的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中视他为小太阳,百般迁就,然而,由于过分的溺爱,教育方法不正确,使孩子形成一种任性、自夸、骄傲的性格特征,也养成了惰性,随意性。作业经常不交,写字十分马虎潦草,有时作业是偷工减料,与学生打架,常受到家长的投诉。这样他成了班里的一匹熬杰不驯的烈马。老师、家长都很头痛。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商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家里不要过分迁就他,做错了就要批评。在学校,老师严格要求,不交作业一定要补全。发动学生亲近他、帮助他,老师利用课余时帮他补课,教育他不能骄傲,通过各种活动,如“开展剖析自己”的讨论会,是孩子认识到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他在失败的教训中,感悟到了再不能这样下去,于是他想通了,逐步有了改变。老师抓住时机热心的教育他,帮助他,逐步地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后来,他终于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爱心去教育孩子,发现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让学生心服口服,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教育孩子的“度”,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务。

三、学校、社会的教育

第9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1.认清形势,摒弃读书无用论思想增强农村家长的育人观、就业观。农村家长要转变“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据调查,有些家长不但让子女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也不注重对子女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家长了解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不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就将被社会淘汰,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求学读书是立足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根本途径,家长不要被眼前的物质利益所迷惑,为了子女的长远发展,不要剥夺孩子读书的权利。

2.加强品德教育,注重视人格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孩子固然重要,但农村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家长要尽到父母教育的责任,观察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孝道观。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不要错误地认为家长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即可,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需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二)积极探究家教方法,促进和谐亲子关系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有农村的家长不但受教育程度很低,并且不懂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缺少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让农村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愿来决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子女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地教育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对于子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总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子女成才有重要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村家长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家长平时与孩子勤沟通,不要总是留恋于麻将桌旁或只顾赚钱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其子女会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尚失了个人进取精神,子女会形成父母不靠个人努力实现了富有,自己不需要努力学习。

2.经常与子女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关系,它蕴含着教育子女的巨大能量。首先,尊重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和孩子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要摆出家长命令式的口吻搞一言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爱。其次,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夸奖。孩子犯了错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千万不可揪住一点错处不放。再次,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要寻找共同的话题,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不能总是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否则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的谈话产生抵触。

3.家庭成员教育观念协调一致,克服祖辈教育弊端父母之间、父母和老人之间的教育方式往往不一致,这样的家庭不利于子女性格的形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家庭中应各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首先,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赚钱而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严父慈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角色分工有所差别,“教育子女就是母亲的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其次,父母需要做好长辈的工作,教育子女要保持一致的立场。在某一阶段或针对某一件事的教育方式上,家长之间不要矛盾、对立。祖父母不要一味地宠溺孩子,常言到“惯子如杀子”。两辈家长若在孩子面前各执己见,孩子易对事物失去判断的标准,无所适从,产生副作用。

(三)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好比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只要有一个轮的方向出现偏差,就有可能使马车颠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现象很普遍,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很少沟通,家庭教育没能起到配合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家庭教育作用。为了收到预期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联系。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养偏低,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存在着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任务的思想。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指导,教师应主动将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等表现及时反映给家长,以便家长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另外,利用寒暑假,教师应到学生中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给家庭教育以具体的指导。

(四)政府主导,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