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壮大,我国医学领域在与国际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对于这种情况,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素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英文水平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发展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但是现如今我国医学在关于英语的教育模式以及重视的程度都不够,还有在教学教材以及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上在于国外的发展状况相比,明显较弱。所以,对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针对医学英语教学的目前状况以及发展的方向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我国医学院在关于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第一阶段是英语的基础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英语的学习阶段。在这里,第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培养巩固学生在中学时间所学习到的英语内容,同时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的语法,并且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提升学生在医学上的专业英语学习。然而,由于我国的教学模式长期受到主观原因的影响,学习的质量不尽人意。在这里,主要是有着一下几点原因[1]。第一,对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不重视。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在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其中,教学的内容普遍只是重视到英语的基础学习内容,而忽视了专业英语的培养工作[2]。很多院校在关于英语课程的安排上,基础英语的教学课程明显高于专业英语的教学课程。甚至有些院校对于专业英语的考核标准没有准确的规划,缺少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也导致了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第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要想对于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院校里有专业的医学英语教师。但是,对于我国现如今对于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讲,我国学院普遍缺乏专业的教学教师。因为医学英语自身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本身的专业要求也非常高。但是这种既懂医学又懂英语的专职教师是非常稀少的,也就导致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工作还是由公共英语教师所承担[3]。第三,教学模式有待提高。医学英语是有着专门用途的语言学科,它与公共英语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但是我国很多医学高等院校还是把医学英语的教学仍然使用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没有把培养医学英语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作为目标。同时,在对于医学英语认知上,还是停留在使用辞典阅读外国医学资料就可以的错误理念上,只是注重到应付考试,从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4]。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想要培养医学英语创新型人才,就要把学生思想作为中心。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彻底的转变传统教学里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改正早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要把课题交给学生来自由的发挥,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方法,只有把学生最为教学的中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自身的创作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医学英语学习的质量。第二,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指导工作。培养医学英语创新型人才除了要以学生为中心外,还要具有一位既懂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着创新意思的英语教师,只有教师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主要工作并单是教授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语法,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引领学生去主动的培养英语创新能力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改正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旧思想排除。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多加交流、沟通,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习医学英语的创新思维。第三,加大英语教学的改革力度。培养医学英语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工作上,就要不断的对于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重视对英语的教授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导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厌恶学习英语的情况出现,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惧怕心理。所以这种教学的方式要彻底的改革,要努力的培养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把培养创新思想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向。第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型医学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离不开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的活跃能力,我国高等院校应当不断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和谐、平等的去进行学术研究。同时,学院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学生创造出优质的教学实验室,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会,探讨自己的创新意识以及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经验。
四、结束语
培养医学英语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是离不了学院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的,在这里,加大我国高等学院的教学改革是能够有效的起到培养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医学领域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让我国的医学领域能够走到世界的最尖端。
作者:韩莹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6,20(6):1220-1223.
[2]陈德凤.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141-142.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是全军唯一的检验系,采用的是“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建系20多年来,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⑴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⑵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3)教学中军队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特色不够。学生工作后既难胜任“检验医师”工作,又离“检验技师”有一定差距。
本研究结合本校特色,联合三所附属医院相关科室,整合临床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系科软硬件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在目前国内办学模式中试图找到结合点,探索出一条军队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1 寻求系科科研合作 ,强化师资综合能力培养:建立“大检验”的科研思维,由学校牵头,加强系科学术交流,合作教学,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定期送年轻教员到临床科室进修,结合临床,寻找科研切入点,安排教员利用假期到科室参加临床工作,丰富临床经验。通过密切与临床结合,开展与临床相关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员业务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临床科室的技术人员也通过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研,避免了因临床工作繁忙,疏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弊端,提高了业务水平。
1.2 盘活检验师资力量,结合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系科和校外的软件资源,组建精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系内专家教授,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打牢“三基”,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室科研活动。(2)校外著名检验专家,主要承担检验医学发展的历史与前沿等学术讲座。(3)附属医院检验科专家教授,主要从“临床与检验”、“检验新技术与新进展”的角度,加强学生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3 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建立临床教学观摩基地:目前检验技术已基本由自动化技术取代了大部分手工操作,学生在完成了基本功训练后,必须了解自动化技术,但检验系不可能拥有这些昂贵大型自动化检验仪器。而我校三所附属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我们打破以往独立办学模式,在学生完成了检验基本原理与技能的学习后即进入检验科观摩见习自动化检验技术,使检验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连贯易掌握, 并且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为实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4 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完善学生综合知识结构:重视“三基”的基础上,开设与临床及学科发展前沿相关的4个系列专题讲座。
1.4.1 为检验专业学生开设了“检验医学学科发展趋势”、“检验医学的目标与任务”,“检验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检验医学发展热点问题”,“血液病研究进展及与军事检验医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传授了学习方法,明确了学习目的与任务,增强了专业意识。
1.4.2 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安排,要求医院检验科有教学职务人员必须结合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为本科生安排临床内容的专题讲座,如“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糖尿病实验诊断进展”,“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及临床意义”等专题。通过检验结果与临床病例分析,检验新指标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专题讲座与讨论,弥补了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和内容陈旧的弊端。
1.4.3 开设了“检验新技术与新理论”、 “全自动分析仪的现场观摩教学”、 “生物芯片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种类与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尿沉渣分析工作站”,“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蛋白分析仪”等现场示教,解决了因实验设备缺乏导致教学内容与手段脱离实际应用的状况。
1.4.4“谈谈开展临床生化领域科研活动的尝试”,“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亚硝酸钠浓度对测定直接胆红素的影响”,“肝癌GGT检测方法研究”,“苦参碱抗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等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科研的选题、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素质训练,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
1.5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中结合多媒体资源采用了多种教学法。
1.5.1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临床病例讨论"与“科研方法"教学,应用多媒体(如基因芯片技术)、网络电影(如自动化分析技术)和幻灯片(异常血清蛋白电泳)等多种教学形式,使狭小的教室空间延伸到了广阔的“检验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
1.5.2 “观摩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实地教学,主要是工作现场观摩教学、虚拟世界的网络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等。在我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建立 “检验自动化分析技术”观摩基地,现场讲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与操作,达到了课堂上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1.5.3 为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有余力而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 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创新点
2.1 从“目标教学法”理论出发,提出培养新时期军队检验医学人才的具体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1)达到国家教委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满足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检验医学人才培养需求。(3)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
2.2 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国内检验专业办学模式的新思路。结合本校特色,系科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合培养具有创能力的检验医学人才,在国内检验医学专业二种办学模式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探索了一条既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又能满足现代战争对军事检验医学人才的要求,为军队培养具有“实用性、可塑性和创新性的人才”。
2.3 整合系科软硬件资源,优势互补,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整合软件――学校教师具有系统实施教学计划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组织和实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基”,打牢基础。临床教师有实际的应用经验与临床素材,可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硬件――学校的基本设备主要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利用医院的大型自动化设备,建立自动化技术观摩基地,实地教授给学生新的、实用的技术和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了学校不可能拥有大型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弊端。
2.4 注重素质教育,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改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观念,而注重“生惑”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惑”形成“解惑”思路设计实施“解惑”方法评价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实践应用再“生惑”,这也是 “实践论”中的二次飞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措施。
3 教学改革成果的实践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人才;人才培养
1当前医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医学教育全球化和人才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医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医科院校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多采用的是灌输型教学方法;特别是大学扩大招生以后,学生的平均素质、与学习的主动性下降,灌输型教学方法的弊端更加突出,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因此,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经费不足是困扰地方医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学改革从部属院校到地方医科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受实验经费的困扰,许多医科院校教学改革实际上沦为表面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医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而人均经费并没有明显提高。一些地方医科院校学生,理科学生每学期每门实验课人均实验经费不足50元。其实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质量不能仅仅睁留在口号上。地方政府和医科院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
2.2教育观念落后目前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居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流行于各个医科院校。一般情况下低职称教师从事实验教学、高职称教师从事理论教学,这种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医科院校领导和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实验课任课教师的培训,使各级教育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医科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3以"教师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应加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了解过程的重要性。
2.4对学生的就业准备不足,忽视职业规划,校企结合有待加强。实验课程是与理论课程互相平行又互相联系的一个独立系统,实验课程有一套科学的系统和目的要求.应该遵照实验教学规律来安排实验教学,改变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并从专业整体来考虑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3医学教育改革的方法
3.1尝试一切有利于实现改革目标的改革方法。
3.2充分发挥教师在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3.3变灌输型学习为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习。
3.4不同层次选用不同的改革方案。
3.5在改革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医学教改中的主观能动性。
4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医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为医科院校改革的中心环节。广大教育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结合本校摸索了一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简单谈一下就是要想改变当前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传统模式,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4.1因材施教、突出特色如今的大学生是充满个性、思维活跃的一代,作为医科院校的一名教育管理者就要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2学思结合,不断探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注重学思结合"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改革路径;其中还提到了"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边学边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完全地交给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医科院校是个必然。医科院校必须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靠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交流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探讨在现在情况下,怎样深化改革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赵金莹.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225.
[2]马克学,席兴字.当前医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5):46.
“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工程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医疗器械仪器产业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理、工、医等多学科的医学仪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仪器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理解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实现医学仪器工程相关设计的智慧、能力及奉献精神;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二、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所有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都只是偏重于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学科方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方向。由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多,相互之间的区别还比较大,但它们大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公共课程外,其专业课涉及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仅仅是将这些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色的专门课程。
2.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得课程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大多数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任务是由电子、计算机、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专家来承担,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要结合其它领域的知识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阻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使人感觉课程体系比较松散。
3.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的了解较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相关产业更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部分高校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企业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三、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已经被确认为广西重点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医药制造”等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紧跟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特性非常明显的学科,这种特性在科学研究尤为突出。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特别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1)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2)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3)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3.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4.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建立高校与相关生产企业的良好关系对于工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5+3”一体化;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
一我国七年制办学成果及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试行七年制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1],这种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的模式使得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2]。七年制医学教育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长学制本科教育,国内的培养方式以“5+2”和“4+3”分段培养模式为主。“5+2”模式的本科段和普通5年制的培养过程一致,但硕士段则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少1年,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4+3”模式的本科段减少了1年,进而缩短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时问,与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有所偏颇[3]。
二我国“5+3”一体化研究现状
2015年以来,原七年制办学院校在积极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总结本校七年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院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医科大学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模块”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4];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建立七大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会、卫生与健康、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实践技能、拓展课程等[5]。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横向整合和模块整合,同时还构建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将硕士学位课程全部纳入到通科培养阶段统筹完成,为学生进入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进行临床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留下充足的时间[6]。
三“5+3”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充分体现长学制医学教育的优势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属于优质生源,但当前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到就业后的社会认可度、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来说,均没有体现出长学制教育的优势。
(二)课程设置融通整合不足,“5+3”一体化核心要求体现不够
“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新的思考、质的突破,要重组基础和临床的知识体系,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人文课程融为一体;在大一阶段引入临床导论课程,并设置“临床导师”制,在导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循序渐进地完成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过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实效性。
(三)临床实践训练安排重复、科学研究训练不足
按照国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时间为33个月,其中部分内容与第5年的临床实习内容重复,同时也造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时间和接受导师指导时间、科学研究时间的不足。这就需要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减少重复、补充不足。
(四)多部门管理缺少整体统筹,质量评价有待加强
“5+3”中的“5”归口学校教务部门管理,“3”的阶段归研究生部门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由培训基地负责管理,多部门介入造成职责不清、工作衔接不紧密,有必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四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一)创新培养模式
定位“医教协同、能力导向、融通整合、立足转化”,构建以本科入学为起点,以硕士研究生毕业为目标,实现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缝对接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按照“学科知识整合、基础临床融通、本科研究生课程合理打通、通科二级轮转安排有效衔接”的原则,构建五大整合课程群: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医学人文整合课程、公共卫生整合课程、医学科研整合课程、临床技能整合课程,强调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在本科阶段注入医学科研要求,为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临床思维与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师。
(四)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设立“临床导师”,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对学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初步训练;合理使用标准化病人,用于临床见习阶段培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增进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设置“临床技能训练周”;技能中心设置“开放日”;临床实习阶段设置“自主选科实习”。构建出由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实习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
(五)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将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重视全过程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导师”、开设科研类课程、实施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申报各类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将科研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
目前我国只开展了兽医综合知识的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分为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和综合应用4份试卷,具体内容涉及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相关法律法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15门兽医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兽医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相当于通才教育,尤其近10年来,兽医高等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较之前有所滑坡,致使中国兽医专业教育在体制上、在人才教育质量等方面难以与国际接轨。2009年,我国开展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在执业兽医的甄别选拔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执业兽医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治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管理的更加规范。但一个好的执业兽医不是考出来的,执业兽医接受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执业水平和从业能力。因此,兽医专业教育是培养合格执业兽医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新时期下,推行执业兽医制度的举措与兽医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机构对培养合格兽医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与国际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接轨。尽管我国的兽医制度尚在建设中,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兽医专业高等教育是为兽医公共事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为适应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兽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及时变革兽医教育。面对这一新课题,兽医专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设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保留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兼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真正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1参考执业兽医制度,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
本着“厚基础、重专业、高素质、强实践”的原则,结合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课程建设与整合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定,力求在确定课程及名称时,避免为了迎合考试而过于强调学科分类,但也要考虑根据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所涉及内容确定课程,尽量使所开设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考试科目一致;同时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客观实际和要求,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不增加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规定的考点纳入课程学习标准,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同时根据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适当修订人才培养体系与考核标准。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将尽量选用该校教师编写的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并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引入到平时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
2.2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取分层次的方式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宜。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据学生志向,将学生分为2个层次。第1层次:为有志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者,对这类学生采用“高级科技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2层次:为准备参加工作者,依据学生兴趣和志向采用“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用于临床生产实践的人才。
2.3专业方向分流,按兴趣学习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对属于第2层次的学生,依据其兴趣和志向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如拟将动物医学分为小动物医学方向和普通兽医学2个方向。其中小动物医学主要进行小动物,如犬、猫等小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兽医学主要进行奶牛、猪、羊及禽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教学工作。
2.4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多途径拓展实习基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校企共建、双向受益、产学结合、教研同进”的建设模式,建设了20处标准化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制定了标准化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实习基地网络平台,创新了“2•2”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创建以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实验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以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社会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2个层次4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将前期的2个实习与后期的2个实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逐渐加强。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六、周日和假期时间进入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小动物方向学生在宠物医院进行实习,学习从接诊到化验、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最后达到单独完成全过程的程度;奶牛场实习的学生在校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习,可全面掌握奶牛的生产过程。
2.5建立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
为了更有利于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与学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制定以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为基础的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力争创立以点及面,点面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性培养模式。1~5学期主要为专业基础兽医学课学习时间。在该基础上,第5学期实施基础兽医学实验,将所学课程进行整合,实施综合试验计划;第6学期主要为预防兽医学学习时间;第7学期主要为临床兽医学课程学习时间。因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预防兽医学综合实验,第7学期开设临床兽医学综合实验。经过7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在第8学期,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大综合实验。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业务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与目标
中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 才”为目标,建立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 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 教,建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设中,中心为学科的发展服务,实现资源共 享,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教学 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心统一规划,资源 共享,协调发展,以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 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 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验室建设、实验 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 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中心建 设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2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2.1打破学科界限,创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 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 组和改革,形成了机能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 学)形态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 学和免疫学)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遗 传学)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研究 性实验3个层次,构成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 教学体系。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 标,在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实验教学因此具备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 高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了对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也对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 能力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14。
2.2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相结合,形成互动的基 础医学实验室网络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脱离,造成教学与科研 脱离的倾向是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问 题。本着“八年一贯,本博融通”的原则,围绕培养“具 有较全面综合素质的、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有较强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紧紧依靠各学 科带头人和专家。在中心论证和建设过程中,从基础 医学院科研优势明显和学生素质高的实际出发,千方 百计地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相互 交流,相互促进,将科研新技术向教学实验室转移,删 去基础 骤地进行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和引进,不 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实验技术。中心将科研中常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提取与鉴定、酶促反应 动力学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开设为综合性实验,将为 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分子免疫学、组织 学实验技术、现代病理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向基础医学 专业高年级学生开放,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的 训练,为完成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改革使在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受益匪 浅,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 章及综述209篇,其中研究论文144篇,SCI收录64 篇,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 泛好评。
2.3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中心在建设中充分依托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建设 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 科研成果相结合151。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培 养,提高科研水平鼓励中心学科带头人将科研项目带 入中心,同时加强中心的科研硬件建设,使中心逐步成 为集教学、研究和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科研与 教学共建实验室,将糖尿病中心、药理学与分子药理学 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 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拓展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空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基 地之一,入学的绝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 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亟待解 决的问题。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的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3 个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既为 全体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积极开放 科研实验室,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 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满足自身的学 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4为本科生走进科研项目创造条件,使学生科研素 质训练与国际接轨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于2001年 投资100万元,启动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开 放科研实验室,将有创新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向科研实 验室输送。经过文献综述、开题答辩,共立项45个子 课题,经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共有248名学生参加科 研项目。学生在设备精良、经费充足的科研实验室内, 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国家和 省、部级课题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与实践,锻炼 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 精神。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学生共58篇,其地与基础医学教学 改革的重要支柱,2008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动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 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养的途径。2006年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理科基地以及医学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学院又开始 了第二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250万 元,共开展课题49项,开放50个科研实验室,共培养 医学本科生270余人,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副教 授14名,其中院士 3名、长江学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3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4名。3年来,本科生在 国内外期刊6篇,其中第一作者37篇。参 加项目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受到资深专业教 师的好评,长学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每年约有50人申请 进行MD/PHD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申请出 国读博士学位,大多可以被国际排名前50名的大学优 先录取,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基础 医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
3.1分级管理,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中心建制按照整体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 院、校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学校对中心的人才配置、资 金审批、实验室布局和整体进度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与原则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财务处、人事处、教育处、 实验设备处、基建处)与基础医学院紧密配合,确保中 心在筹备、硬件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得 到顺利的实施与开展。经过筹备阶段(1998—2000 年),硬件建设阶段(2001 —2003年),全面实验教学改 革阶段(2004—现在),中心已经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 养基地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
1996年基础医学院被评为国家基础医学理科人 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实验中心的 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大大地改善了中 心的实验室条件。学院同时将实验教学中心和基地的 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逐步增加和更新部分实验设 备,不断改善中心的硬件条件,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水 平,带动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2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稳定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 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 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实现中心的自身可 持续发展161。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对实验教师和技 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业务培训、计算机培 训、外语培训和网页制作培训等,为青年骨干人员攻读 在职研究生、到兄弟科研单位进修提供有利条件,提高 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和学术水平,使他们迅速成长为 中心的骨干力量■增强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活力。根据学校按任务定编制,按编制聘任人员的政策,我院确定中 心专职人数在45 ~ 50人之间,并认真进行队伍建设。 目前,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在流动中保 持稳定。学院正在通过教学工作量化和对关键实验教 学岗位教师在竞岗、聘任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 障,加大教学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 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中心的师资队伍。
3.3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 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 体系17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和拓 展了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建立了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网站,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 台,并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逐步完善中心信息平 台。中心将实验课程内容、大纲和试题全部及时上网, 形成了文字、音像、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多 层次的教材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医学部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将优质的课程资 源便捷地提供给学生,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网上交流, 建立了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 效果。例如,机能学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系统开设了虚拟实验,主要是模拟在学生实验中难以 完成的一些实验,将有限的学生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 变得相对无限18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深入认识,扩展了学生业余时间的学习空间。 此外,拥有180台计算机以及配套数码互动显微镜系 统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和数字切片 系统,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 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青年时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最强,是智力高峰期,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其次,由于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医疗保险等因素的种种限制,医院的经济效益减少,部分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拥向沿海地区寻求更多的效益,从而导致了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的现象。
二、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
如何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中青年医务人员学知识、钻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医疗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多出成果,使医院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其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已成为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许多人认为,金钱是激励个人的主要手段,但当前许多的心理学家则认为金钱虽然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人们希望满足的不仅仅是经济需要。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络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前面四类需要的前提或基础上,人们才会产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会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出力所能及的最大成就。
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才利益需求的客观性,也意识到了中青年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在对中青年医学人才的培养中作出了较大的努力。近年来,我院大胆地将激励机制引入人才培养中,将竞争机制引入人才管理,并合理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加强院校协作,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为了加快我院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速度,提高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今年初,我院与湖北医科大学签订了联合开办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协议,拟在3~5年的时间内为医院培养20~3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23名中青年医务人员参加了该研究生班的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作为医学人才,他们更加注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以及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等。可见,工作上的激励也是物质与精神奖励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措施。因而,努力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工作环境,随时解决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协调好上下级、同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重视人才、加强培养,适时地选送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外出参加培训及进修学习,在业务上不断地充实其内涵,促进知识的更新。
(三)合理制定奖励政策,加强政策扶植力度
为了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我们制定了《关于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的若干规定》,对参加学习者,除每年给予一周的考前复习时间外,对通过自学途径取得研究生、双学位、本科、专科毕业文凭都分别给予1000、500、3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全年参加职工继续教育学时达150学时以上者均分档次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一、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
当前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医学人才素质的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创新医学人才应当具有以下四层含义:其一是应当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结构,即不仅要具有十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医学专业相关的各类新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而且又要具备较为娴熟的医学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获得新知识、积极探索以及持续创新的能力;其二是应当具备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思维要活跃,应当善于进行想象,而且积极进行创新,不仅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且又不被传统所约束,对于已知领域有极强的探求兴趣与创造热情,对于已知领域能够从全新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并且研究问题,努力寻求突破;其三是应当具备极强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具有相当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也就是要能够从现有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当中,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索,从而得到大量的新观念与新见解之后再重新组合而成全新结构。通过这样的反复来求得升华。其四是应当要具备高尚的意志品质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医学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1.培养创新医学人才是医学模式转变之需要鉴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已经从以往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为生物—心理—社会型医学模式,从以往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参与型模式。这一转变要求医学人才必须深入掌握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具备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2.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适应医学发展之需要医学以人体为其研究对象,具备了实践性比较强、风险性比较高等特点。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在医学院校接受过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大学生与未能接受过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大学生比较起来,在接受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前者成功之机率往往要比后者高出三倍以上。创新医学人才能够对于患者复杂的病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诊断与合理的治疗,并且判断预后,从而减少病人所承受的风险,并增加其生存的机会。
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1.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当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这是设置专业之基础,也是制订教学计划之依据,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归宿。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依据。中国各大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确定应当准确地认识到不同的高校类型与不同地区之差异,并且进行认真研究与全面讨论,并且明确地制订出适合于高等院校发展的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保障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之所需,特别是围绕着中国现行医疗行业的人才需求,努力培养既用得上,也留得住,而且有作为的创新型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这更是当今阶段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体系,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要。要优化医学课程结构,建立起创新型教学模式。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符合大学生个性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的环境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共同促进与共同发展,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建立起一个能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让大学生尽快地参与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教学体系。一是这一课程结构体系可通过对医学类专业课程实施前期打通与后期分流,在确保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能够掌握以后,应当依据大学生的自主意愿与专业的规划,分流出各个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就是要能够适应于医疗卫生事业当中的不同专业技术需求,又要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且适应于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性学习当中创新意识之培养。二是这一课程体系通过进行课程的整合,能够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课程进行整合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核心。要通过对现有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梳理,从而改变只注重于专业上的对口,却忽视了课程教学内容之整合与重组等现状,并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优化和整合。
3.注重于培养医学生的能力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医学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注重于学生能力之培养和提升,是培养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彻底地改变只管对大学生传递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于忽视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大学生的考试分数,过于忽视医学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果只是让大学生们进行死记硬背,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陈旧落后观念,从而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创新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并且积极探索全新的学生能力培养方式,并且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要进行多式训练,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如今的时代,知识是天天升值的。新知识的不断增长,也就相应地导致陈旧知识的不断发展、取代和被淘汰。为了让大学生们能够跟上当前时展的步伐,应对如今时代的挑战,只依靠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且引导大学生运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自觉学习,并且刻苦钻研,从而多方面地获取相应知识,汲取营养。要让学生坚持不断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二要启迪智慧,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医学人才能够在十分相似的医疗实践之中快速地发现其中的细微不同之处,他们总是需要依靠创新思维来创造出全新的与独特的概念,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思维作为创新人才的一种最基本特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一定要注重于创新思维能力等培养。高等院校应当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要结合实际,以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是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之一。大学生今后要走向社会与服务社会,就需要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大量经验都已经证明了创新更是需要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院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能力会激发出医学院校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临床实习,以此来培养包括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在内的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