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职业教育中网络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虽然网络教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高职院校的网络软硬件环境都很完善,而且也基于网络开发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不过,职业教育中网络教学的开展还并不成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都还无法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学生缺乏网络学习的意识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因受到应试教育长时间的影响,往往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性地学习,学习内容完全囿于教材本身,常常用突击教材的方法来应付测试,对所学知识该如何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所知甚少.他们对于在网络上实施自主学习很难适应,网络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消遣和娱乐的工具.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资源,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查找、检索和利用;也不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通过论坛、电子教室等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同学进行协作;更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各个模块进行自主学习、享受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上述情况说明,很多学生还没习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还不适应网络的学习环境,无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更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因此,要在高职院校真正高效地开展网络教学,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能力.可以说,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之路,任重道远.
1.2网络教学资源匮乏
建设网络教学数据库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很多高职院校完全按照Web1.0的方式安排教师或者专职人员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由于牵涉到海量的数据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形式,以及复杂的管理程序,其工程量十分浩大.加上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十分匮乏,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人力不足.而且,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时,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把过去的教学资源电子化、数字化,无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很多教学数据库盲目追求存储量,大量将未经精细开发、未经系统整理甚至是不专业的数据存储到服务器里,片面强调数据的数量和容量,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平全不具备黏合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至于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影响到教学策略的应用.
1.3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能力亟需加强
要想实现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就必须要保证学生的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足够好.实际上,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网络自主学习的成败.目前,大多数的学生网络操作能力一般,仅仅能够使用QQ聊天,使用邮箱发送邮件,使用百度简单检索资料.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检索技巧,才能流畅地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
1.4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心.他们肩负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他们要帮助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开发.然而,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难适应,忽视与学生通过论坛和实时工具进行交流,不喜欢通过电子教室辅导答疑,甚至有很多教师对网络技术一知半解,根本无力组织网络教学,因而即便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却更倾向于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效率和潜力.由上面的论述可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模式构建路径
Web2.0中诸如RSS、Tag、WIKI、SNS、Blog、播客等众多核心网络技术为互联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创新.Web2.0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它打破了网站对信息的高度垄断,全民参与网站信息和资源的开发,分享、共有和推送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网络体验.Web2.0的信息流向从与传统Web1.0的“网站—用户”模式转变为了“用户—用户”模式,网站从信息提供者变成了信息平台.[2]因此,Web2.0在技术上的进步,远远比不上其在理念革新方面的影响.那么,高职院校该如何将Web2.0的先进理念应用到网络教学当中呢?
2.1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呆板.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工作者往往也十分重视个性化教学,但是,由于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数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差异化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谈.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网络的日新月异,即便师资力量仍旧不足,教师也终于可以将因材施教真正付诸实施了.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差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为目的的教学”.[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适应学生各自迥异的学习倾向和风格,这并不容易.因材施教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了如指掌,然后才能有的放矢,设计教学方案.那么,什么是学习风格呢,一般来说,学习风格具有整体性和持久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化的认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4]24学习风格的分类方法繁多,不过其中有一种影响深远,即VAK学习风格分类,其三个英文字母分别是Visual(视觉)、Auditory(听觉)和Kines⁃thetic(动觉)的缩写.因此,要想弄清楚学生学习风格的具体类型,就必须进行学习风格测试.VAK学习风格测试的理论基础奠基于“视听动学习模式”.“视听动学习模式”是学习过程中的视觉认知学习、听觉认知学习和动觉认知学习这三种学习模式的合称,也可简称为VAK学习模式,它是认知学习与教学的三个基本途径和方法.[5]根据VAK学习风格测试理论,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认知学习风格、听觉认知学习风格和动觉认知学习风格三大类,每一类学习风格都有不同特征和优势.通过该测试,教学组织者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风格,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认知优势开展学习为其网络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转换教师的教学角色
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很多师生早就习惯于课堂教学.教师不擅长组织网络教学,学生则不适应主动学习.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网络平等,网站和平台必须要去中心化,它们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权威.教师也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垄断者和唯一提供者转变为教学信息的管理者、辅助者.因此,要想科学高效地开展网络教学,转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管理论坛和BBS,能够创建并使用学生电子档案袋,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实时通讯工具等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一般适应各自不同的网络通讯方式,视觉型的习惯文字交流,QQ、MSN、微信的文字界面他们用得得心应手;听觉型的喜欢音频交流,QQ电话、SKYPE、微信的语音聊天是他们的首选;动觉型的倾向视频交流,网络电子教室、QQ视频、微信视频等对他们来说十分适应.因此,唯有教师的各种通讯交流方式都能流畅使用,才能使自己的网络教学水平真正得到保障,从而更加高效地与学生沟通,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作为网络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有效地获取教学资源,培养学习动机.此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确立学习目的,帮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并选择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说,不但教师要完成从课堂的中心向网络的辅助这一角色转换,学生也要做到从被动地接受灌输转向主动地自主学习.师生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就能为网络自主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3开发教学资源
基于Web2.0的网络教学要做到去中心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当中来.这一点对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师资匮乏的现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本因为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建设高质、高效网络教学体系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因此,构建一种基于WIKI模式的师生共建教学资源的机制,有利于传统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向新型教学资源转化,从而加速数字化职业教育网络的建设进程.学生参与开发教学资源,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将不合格的内容都到教学平台上.他们可以将自己搜集和整理出来的信息发表出来,由教师负责审核和监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其他学生的评价来改进和完善.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评价,网络平台可以对教学资源的各种数据包括访问量、评价、投票等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有效地降低教学网络开发和建设的负荷.网络平台依据教师设置的规则对教学资源开展聚合与RSS推送的相关服务,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各种高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和分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参与开发不同的教学资源.视觉型的可以专攻文字材料,听觉型的可以专注于音频材料,动觉型的则主要进行视频材料的展示、录制和加工.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合作,分管同一份教学资源的不同内容.这不仅能够加快教学资源的开发速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打好基础.
2.4确定学习目标
想要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就必须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清楚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最低应该学到什么水平,应该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和策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自主性较差,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可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学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学.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里的学习目标不仅仅包含课程本身的整体教学目的和标准,还要涉及到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要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从而方便学生参照学习.当然,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目标显然也应该有所不同.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可以通过RSS直接推送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具体的学习重点.同时,要把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推送过去,通过TAG标签给学生提供导航服务,使其能够方便地检索和接收到所需的信息.
2.5组织网络教学
网络自主学习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把学生聚合到一起.集体凝聚力是提高网络黏性、开展任务型学习的重要前提.基于SNS的社会服务网络应用,可以帮助师生创建各种教学资源社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首先是在网络社区内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流通.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不同的社区,从而体现社区的专业性,不同的社区也可以通过订阅、推送来分享有关联的资源;其次是可以组成专业性的教学资源开发团体,高效地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共建资源社区,协同开发,降低负荷;最后是借助于SNS中的社会网络理念促进学生形成志同道合的专业性团队,提高用户黏性,进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绩效.基于SNS应用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社区最能够发挥社会化驱动的效能,构建公平的社区管理机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持久高效的自主学习.创建SNS社区的最基本前提是一定要确保社区内要涵盖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高效合作是确保社区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除了提高网络聚合性,教师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偏好和个性不会受到约束.Web2.0的网络理念强调个性化,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能够根据其兴趣和偏好进行自我设定的学习页面,从而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基于Web2.0的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必须向学生提供界面主题和教学模块的定制功能,学生能够通过主题的切换来选择体现自我个性;能够通过教学模块的自我筛选和组合来实现教学资源的自我优化,XML和AJAX等应用在技术上完全支持这种操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种设置.Blog是非常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网络交流方式,是Web2.0时代的个人网页.在网络教学中,它体现着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Blog就是以网络教学作为平台,快速与教师、学生和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领取教学任务、协同合作、自主学习的便捷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学生就可以方便自如地构建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智能化学习空间.利用这个个人空间,学生可以定制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聚合,可以自动推送自己的学习、协同工作情况,可以和其他师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只需要登录Blog,就可以通过其导航界面聚合、推送教学资源,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获取、参与开发教学资源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6进行教学评价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使用终结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体现学习结果,却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由于评价手段不够充分、评价主体单一,其评价结果也往往流于主观、片面,无法体现动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真实水平.在网络教学中,相较于终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显然更加科学、客观.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能忠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并对其中有问题的地方提供相应地辅导,并在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中记录.当然,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评价的角度和方式也要区别对待.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在线测试平台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必须把所有的学生引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来.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并不是教师,与其协同合作的小组成员、同班同学、同专业的学生其实更加了解情况.甚至在威客中与学生有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司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作为客户,他们显然掌握学生专业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因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用户等可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以此全方位地反馈教学情况.所有的评价结果均可以通过服务器进行定量统计,以供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性分析.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也可以使其对自己进行充分、准确地评价,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作出自我调整.同时,由于学生对教师也作出评价,也就为教师的教学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
3结语
要想构建基于Web2.0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要在教学中彻底贯彻Web2.0的核心理念.我们不但要发扬全民织网的精神,师生共建教学资源库,还要利用Web2.0的各种应用来高效地聚合和推送教学资源.同时,更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社会机构和用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导向作用.这样一来,就势必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学习上的自我优化和自我调整,为学生学习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作者:王海生 周玉萍 熊立新 周宇鑫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生,张学红.基于Web2.0的外贸翻译数据库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0):77-78.
[2]狄强羽.基于Web2.0的外贸翻译平台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06):94-96.
[3]缴润凯.关于差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7):52-53.
关键词: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学分转换
中图分类号:G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學分银行是建立在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之上,同时借鉴银行的存储、兑换等概念和基本功能,对各类学习成果、教育培训证书等通过认定实现积累和转换,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互通衔接,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破解职业教育与高等学历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研究综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2012年,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学分银行试点。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从2019年起,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等一系列实施规划与政策,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和资历框架构建进入加速期。
学分银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诸如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美国的转移政策和学分衔接等。在世界教育领域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认证、转换与评估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与研究也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在全国建立70个分中心(认证点),覆盖了31个省市地区、20个行业,组建了由30家机构组成的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已为近500万学习者建立了学分银行账户。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机关等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纷纷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建设学分银行,搭建资历框架,推进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同时形成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积累转换模式,形成一系列相关的学习成果认证规则与转换标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制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实施方案》,开通全民终身学习在线与学分银行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组织全省各地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关人员注册学分银行建立账户,为学习成果存储与累积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以学分作为流通工具,具有学习成果积累与存储、实现学分转换和兑换功能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能够实现学分认证、存储和兑换的制度体系。
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建立弹性学制,通过学分银行把每一阶段所获取的学分累积起来,根据学分获取的多少可以适当延长或减少学习时间,旨在鼓励全民终身学习。依托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电大成人专科学历教育等在学分互认过程中的互认融通,在构建与完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学分互认模型。促进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课程开发、标准制定、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更为直接的支撑服务。加强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完善,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产生的学习成果之间在类型和层次上存在很大差异,直接进行学习成果转换、互通、认证有一定难度,需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资历框架和转换标准。在学分互认过程中采用的计量方式是根据学习量还是将学习效果作为学分转换的依据,还有待于通过实践尝试进行改革和推进。
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系统解决认定、积累和转换中的核心问题,完善评价机制,推进教育公平,畅通人才成长渠道,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依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来。在终身学习和建立职业教育各类学习成果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方面,我国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在认真研究和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适合的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
三、研究思路
依托山东省终身学习在线和学分银行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组织学习者注册个人账户,上传存储终身教育学习成果,建立学习成果档案库。开展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与转换试点,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实施路径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学分认定标准、转换规则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职业教育各类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按照专业目录,制定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制定不同层次的课程衔接标准,形成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探索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证书之间的有效沟通模式,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类型之间的衔接。将学习者已经获得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折算成对应的课程学分,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上,中职、技工、高职与成人学历教育之间有很多可衔接与沟通之处。从学分银行建设和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的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推动各层次教育培训等学习成果之间紧密结合、相互融通。
新形势下应大胆探索找寻适合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教育模式,涉及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人学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积累、转换机制,有利于探索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学习者建立学习成果终身档案,按照统一的框架及标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用,激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推动力,为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第一,有助于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学习者的所有学习成果都能够实现积累、存储、认证与转换,有效推动与鼓励学习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主动学习,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
第二,有助于学习者实现便利化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提供了便利途径。通过移动客户端建立终身学习网络,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分享与共享。
第三,有助于便捷化管理学习成果。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有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建立学分银行能够实现学习成果进行积累、存储,实现不同学习成果之间进行转换、兑换与消费,有助于实现获取途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的便捷化管理。
五、研究意义
建立能够实现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对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学分银行可以使其获得具有多元评价体系和多样选择的学习机会;对于学校来说,能够促进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进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融通与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增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是增加学习者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建立全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新途徑;二是促进各类教育体系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证书培训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之间进行有效融通衔接,消除与打破各类教育之间独立、封闭的局面,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三是通过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与转换,有效避免学习者重复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教育服务。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强调的是,在特定作业的社会成员,发挥灵活性专业技术跟随潜在的,长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提高能源效率,是决定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很多职业空间内的有机融合的关键要素。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走上未来岗位所需的基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职业素养的神圣使命,还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所以,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学生运用基本语言的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要任务目标。
一、加强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完全体现在专业技术上,还体现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理解上,更多地体现在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上。为了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其专业的印象。例如,对于一些文本的解释,在学习过程中,通常结合具体事物和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思维让自己有一种感觉。例如,在讲授“邓稼先”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专业和文章主角的职业相比。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常常觉得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贵贱之分。这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让学生领会,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我们最终都是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做贡献。一定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愉悦,正确对待每一项工作,将自己最大的热情献身于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素养。
二、结合专业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除了上述加强学科教学,使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文化内涵,还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为职业生涯的成就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全面分析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教育。例如,对于会计班的学生,应该注重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理解文本和教育学生理解语句的能力。然而对于电子商务的学生,除了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根据工作需要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对其准确性、逻辑性、严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加强培训,使学生更严谨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锻炼学生说明文和报告材料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支撑。
三、利用关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对职业中学学生需求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就业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具有自身的自主性,职业中学学生就业还是以双向选择为主要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十分重要。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交际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自我介绍以及演讲技巧的讲解,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只有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才能在企业的面试中展现一个完美的自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文等文体的写作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工作能力,让企业接纳他们。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或者是面试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我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与培养。通过这些方式,职业中学学生才能充分意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推动开放性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知识的任何研究,正在为它们的应用奠定基础。只有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真正的把握。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提高学生敬业精神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前的几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到讲台上为同学讲一个故事或一种哲学,或是自己的看法和总结之类的,一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来教导学生怎样与同学沟通和交流,同时也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其次,也可以创造一些开放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语言,了解语文学科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再次,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招聘市场感受一下气氛,让学生了解雇主的需求,实现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整合自身能力,让学生在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明确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总之,面对当今职业中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教师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专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中学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日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教育[J].华章,2012(6).
【关 键 词】职业教育;语文;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50-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已成为职业教育应重点关注的课题。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肩负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的双重培养任务,以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以专业特征为出发点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既要求学生具有专业技能水平,也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文化知识,满足素质教育发展需求。有关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注意,并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必然联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应用文写作“产品、服务广告”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定义、特征等,并让学生留意街边、媒体中的广告,摘录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广告内容,在课堂开展广泛交流;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制图、计算机等技术综合运用,设计一条自己喜欢的广告。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过程,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也了解到语文知识运用于专业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既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合理性,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满足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将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职业水平以及未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考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教育需求相一致,发挥语文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仿真法、角色模拟法等,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与领悟,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时刻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习效率。
以语文学习中的演讲为例,演讲涉及到学生综合性语言能力,也是养成学生良好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安排演讲时间,既让学生感到压力,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自己的演讲内容、锻炼口才。但是个别职业院校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如果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演讲草稿的拟定,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在合作过程中,每名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实现共同成长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若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设置详略得当、难以搭配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在课堂适当引入提问方法,给学生思维带来启发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之歌”这一诗歌单元时,解析诗歌的内容结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适时将“长江之歌”这一歌曲引入课堂,并为学生演唱其中一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就争先恐后地唱起这首歌,课堂氛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随之增强,此时趁热打铁地分析诗歌内容、诗歌结构等,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便于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四、发挥阅读与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较为关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职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改变学生学习中的惰性。通过加强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阅读的背景,不断丰富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有益思考过程,提高阅读写作水平。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丰富实践经验;另外,学生在进行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主动收集材料、积累丰富的感情,提高写作的目标性,强化能力水平。通过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通过有效的阅读和写作,不断完善自我。
五、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完整、有效的课堂评价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推动学生不断发展、进步。通过教师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动力。因此,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收集信息,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知自己,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更好地把握知识。另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尤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等,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总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因此,语文学科服务于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更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步入社会,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月仙.以开放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
[2]杨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谈语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3).
[3]林芬.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
[4]魏存礼.试论现代职业教育中语文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7).
关键词 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31-05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中,企业参与不足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探索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并加强其履责能力和行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表现
第一,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有学者对我国500强企业中的110家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主体意识不突出,有待增强。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编撰缺乏统一标准,没有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社会责任报告。”[1]企业多是基于慈善目的或政府压力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缺乏校企共同承担和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主体意识,也没有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第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然而,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虽然是参与主体,但是在参与中投入的资金不足。如笔者到访的一家中部地区特大型国有企业,其有近万人的员工规模,每年也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但每年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资金不足百万元,占企业年产值的0.2%都不到,其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可见一斑。当前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极大限制了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正常履行。
第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完善是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并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专门规章制度,对参与方式及途径、经费保障、企校合作、业绩考核等相关内容并没有具体和明确规定。多数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边缘事业,特别是当参与职业教育需要企业付出较大经济成本时,这种将职业教育边缘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二)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原因
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不仅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外部因素的制约。
第一,逐利性是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天然屏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企业的终极目标[2]。“利润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大小直接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除少数公益性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其目的是要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应成为每个企业自觉的行为。”[3]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大型还是中小型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追求利润。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在这种制度下,学校和企业联合招收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生在企业作为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操作训练,在学校以学生身份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短期来讲,学生难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还要为学生消耗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致使企业短期内的收益率降低。同时,企业也无法保证学徒期满,学生能够长期留在工作岗位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的长远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而,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意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承担职业教育责任。
第二,缺乏职业教育话语权是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现实阻碍。“在现有不多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多数为学校主导、企业配合,学生“工”的时间不长、质量不高。”[4]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配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一个普遍形态。在这种合作关系下,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职业教育责任的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企业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考核评价等细节上缺乏一定的话语权,造成了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
第三,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一直被认为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促使人们愈发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尽管政府层面非常重视,但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专项法律法规。2014年8月国家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只是对开展现代学徒制提出指导性意见,而学校和企业两个相关主体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在实施学徒制中的权责关系均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此外,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相关制度规定尚不明确。总之,尽管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但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仍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明确规定。
二、现代学徒制下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职业教育形式。”[5]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平等的培养主体,应该是基于一种“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学生参与、政府支持”的模式进行合作。企业和学校一样,不仅具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自,更应该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责任。
(一)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合理性分析
第一,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达到股东利润最大化。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多元的,除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企业还应保障和提升社会绩效,或者说,在确保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6]由此看来,企业除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包括发展社会经济、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和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因此,职业教育属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中发展社会经济的范畴。此外,李伟阳等学者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源于自愿的慈善行为、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对契约精神的遵循、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的匹配、企业对社会压力的回应、企业对最大化社会福利的贡献等”[7]。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不管是出于自愿的慈善行为,还是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亦或是企业对社会压力的回应都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质疑传统“股东至上”企业观的基础上,由以Freeman、Donaldson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首先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只依赖于资本投入,同样依赖于企业管理者、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入”[8]。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可以推断,职业教育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原因有二:首先,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职业教育在人才“生产链”中处于生产环节,而企业处于消费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院校是企业的人才“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技术创新、员工教育培训等起着很大作用,毋庸置疑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依据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责任。“谁受益谁投资”是教育经济学遵循的成本分担原则。范先佐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而言,包括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的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9]由此可见,不论是教育的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教育成本分担的两个主体是学生和社会,而社会由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构成。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受益的主体分别是个人、国家和企业。这三大受益主体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时,分别以缴纳学费、政府拨款和补助的形式进行了教育成本分担。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企业没有分担学生的任何成本,而企业又是主要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企业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现代学徒制下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
现代学徒制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来说,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参与招生和学生管理。首先,企业作为重要的培养主体应具有招生责任。国家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联合招生”意味着企业具有和职业院校同等的招生权利和责任。由于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企业方面只有根据提供岗位的职业性质和特征才能招收到合适的学徒,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中,招生责任更多的由企业来承担。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试点中以成人教育形式直接招收企业员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农场合作试点,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招生或招工的职责。其次,“联合培养”意味着企业与学校有共同培养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对学生的管理问题。企业负有对学徒的安全、卫生、出勤、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职责,有为学徒提供一定补贴、生活费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是在正规职业院校进行的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涉及到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一般看来,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是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似乎与企业没多大关系。然而,在现代学徒制度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不仅是职业学校的义务,更是企业的职责。因为学校终究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只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在企业,学徒是由师傅带着在工作岗位上边学习边实践,学徒的专业领域和学习内容基本上是由师傅来决定的,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商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等问题,可以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就现有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参与教学实施和学生考核评价。首先,企业作为培养学徒的主体,开展教学实施是其基本责任。在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学生的前两年一般以在校学习为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交替上课,第三年主要由企业师傅带着进行在岗训练,学校教师同时进行一定的理论知识辅导。由此可见,在三年的学徒制培训过程中,学生始终离不开企业为其实施的教学。因此,企业为学生开展教学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由于企业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任务,也理应有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责任。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这一方面企业的考核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真实。同时,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关系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关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参与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权利。
第四,参与现代学徒制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首先,企业有参与制定现代学徒制标准的责任。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现代学徒制标准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标准。陈国松等学者对人才培养标准有较为合理的解释,“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相比,人才培养标准包含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但更加微观;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规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0]。据此,现代学徒制标准可以理解为,学生经过校企共同培养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由于企业具有培养学生的责任,加之企业又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何种能力的人,企业是较为明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标准的制定是合理的。其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之一,企业也应该有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责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会影响企业效益,从企业的利益角度来考虑,企业理应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责任。
三、现代学徒制下落实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策略
“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更是‘由企业’和‘在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充分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11]因此,应充分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
(一)政府层面
1.制订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
“企业参与的深度往往源于制度环境的规定性,它通常是强制性的,即法规政策等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必须或可以在哪些环节、以何种方式参与现代学徒制。”[12]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权利以及参与方式、途径等进行明确规定。在我国,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给予极高重视,但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却相对滞后。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学徒制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视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国家不但出台了相关的劳动和教育法律政策,为学徒制提供法律保障;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13]德国出台的《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各办学主体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可以在结合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晰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学校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对企业如何参与、参与的范围、内容等作出细致和明确的规定。
2.给予企业财政上的支持
为加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盈利是企业亘古不变的目标,为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国家应该为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设立奖金等鼓励措施。一方面,对一些创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开设“现代学徒制基金”,通过制度的形式向企业收取一定资金,再由国家根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情况,向这些企业拨付一定的资金,进而达到激励效果。
(二)学校层面
首先,职业院校应适当将职业教育权利让渡给企业,使企业真正获得职业教育的话语权,从而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组织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缘于权利的缺失。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权责不对等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权”和“责”本应是对等的,有什么样的权利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那么其应该拥有相应的行使职责的权利。而责任与权威一般同时存在,人们只有对某种事物有一定的权威才可能对它承担责任,“在自己没有权威的地方承担责任是对权力的篡夺”[14]。
其次,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起校企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学校在将部分职业教育权利让渡给企业的同时,应主动建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训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应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会商,以一种动态的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校企职业教育责任,促进校企全面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层面
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履行,一方面需要外部给予企业法律、经济、权利上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履责意识和能力。
一是企业应增强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企业应进一步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推进器,职业教育责任的履行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企业享有的一种权利。只有进一步增强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才能使企业从根本上增强履责动力和履责能力。
二是企业应完善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相关制度。完善的制度是企业履责的现实保障,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企业在经费投入、计划制定、师徒结对、学生考核录用等方面的权责,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履责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面,主要以笔试为主,评价落脚在学业的学业成绩之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首先,与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考核被大大忽视了,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次,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存在的第二个问题。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主体是教师,这产生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教师在评价中起着决定作用,一些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观念落后的教师既未能公平地实施评价,又阻碍了学生学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做到全面、多方位评价学生,这种评价结果当然缺乏信服度。
(三)学业评价缺乏与企业的沟通
中等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得到社会与市场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学生学业评价尚属于闭门造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而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的步调相协调。中职教育与社会企业评价体系脱节,只会起到南辕北辙的负面效果。
二、完善中职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所在。在这种正确观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轨道。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课程开设方面主要有四大方面,包括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实习。这四门课程其实分属为两大范畴: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因此,考核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可厚非,但它不应该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以实践为特色、以技能培养为方向的中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这种评价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二)完善中职教育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走向多元化与全面化
1.笔试与实验操作、面试等方式相结合
笔试是评价学生学业的一个方式之一,但不应成为评价的唯一方式,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不利于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为此,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要想走向多元化,首先要丰富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评价、面试等。从各门学科的性质与内容出发,评价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
2.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以往中职教育评价偏向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在学期之中与学期之末进行。这种结果性评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单一使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缺乏全面性与立体化。为此,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纳入生成性评价。生成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扩大学业评价主体的范围
面对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人力资源,扩大学生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了教师之外,学校首先要重视纳入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时代的发展与本行业的形势了如指掌。积极纳入企业技术人员,为中职学校与社会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技术人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评价,因此对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大有裨益。在教师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评价之外,学校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生生互评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各个方面与特点出发,因此是有效的、全面的。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重身份使教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学校要想完善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明确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评价学生学业方面既能够全面又有所侧重。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评价这方面才能更加科学与合理,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旨在将一些最新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用技术去武装自己,以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有些方面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甚至还需要教师创建特定的环境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它们。
1 在职业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拿着课本和粉笔,通过黑板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把学生需要做的事情都规定好,并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他们去做这些事,每位学生需要参加的所有活动,教师都会有相应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想法。然而,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拥有叛逆心理,尤其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人生观,却一直生活在他人安排好的生活中,并承受着来自于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时,他们就会非常厌恶原先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下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到压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让每位学生得到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间和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
2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1 表现形式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它能为现代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把学生带入一个声音和图像共同作用的世界,把那些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用多媒体进行职业教学,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能够把各种事物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能够把事物的本质剖析清楚。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中遇到难题也能够轻松地解决掉。
2.2 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每位现代教育人员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网络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信息能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教学方案,而且还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将教学的范围局限在课本内不能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只有让学生学到和看到更多的相关信息,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学习平台。
2.3 模拟真实的实验
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在讲课过程中部分必做的实验,可能都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完成,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阻碍的,因为学生光靠教师的口头描述而不去实际操作是很难掌握好这些知识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整个实验的过程详细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了解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例如,在《模拟护理技术试验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一章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自己安排和调节护理技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实验条件和环境比较有限,导致有些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甚至有些数据是相反的,引进信息技术,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些常规实验条件下所不能完成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4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技能的更新
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目标中提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高低将会更多地取决于其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实际训练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设置也要与企业和行业的背景相结合,并对校企合作给予高度的重视,突出合作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其主要做法就是,利用相关医疗机构提供的资金和机械设备来建立实训基地,从而将教学活动和技术推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实现实习、实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来为学生讲解一些案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医疗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企业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打破,由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给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所以部分教师会产生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想法,以至于用一些机器去代替教师的讲课过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话,不仅不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而不能真正地去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地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以外,学生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接受学习,这样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情况。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和相关的专业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进行,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分半的,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生;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赵海燕,女,汉族,职称:副教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临床医学、护理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知识、技能、道德和心理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在部分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素质培养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对自身教育不足之处的检讨,以期可以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同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学生通过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继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另外,学校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专业设计
在目前的高校专业课程设计中,缺乏科学性的专业设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不能有效的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的采用灌输式教育,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在课程设计中,与企业的发展形式脱轨,难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1]。
(二)缺乏职业化团队
在高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中,由于缺乏职业化的团队,导致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不理想,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在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队伍中,存在缺乏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缺乏素质教育经验等问题,限制着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2]。
(三)缺乏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难以摆脱高考失利的心态,其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自卑的心理,致使其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学生存在缺乏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等问题,限制着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不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3]。
(四)缺乏职业道德的培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缺乏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工资待遇与福利条件等,在职业道德方面却缺乏有效的重视,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一)科学性的专业设计
在高校的专业课设置中,部分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学校要科学性的进行专业设计,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学校要加强职业能力的教育,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性培养,要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企业的最新发展形式。
(二)加强职业化团队建设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职业化的团队建设,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可以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使教师可以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使教师可以更好的投入到素质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可以加强高校职业化的团队建设,进而可以更好的完成职业素质教育工作。
(三)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意识是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但是在现在的高职院校教育中,部分高校缺乏对职业意识的认知,难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使学生可以正确的认知自身的不足,并且可以积极的改进自身的缺陷。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体育竞技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意识。要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继而可以更好的向着目标而努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讲座、交流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最后,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岗位实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在高校的教育中,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凝聚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可以聘请管理人员来介绍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其次,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添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最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加入社会企业的实践,以期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专业设计不合理、缺乏专业化团队、缺乏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缺乏职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高校可以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观念,并且可以从思想、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进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越,吴存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4(12):48-51.
[2] 蒋萌,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02):5-8.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智慧学习系统;智能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64-02
一、前言
在国家致力于l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的背景下,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学习系统的建设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关注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虚拟学习系统和个人学习系统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系统可以实现虚拟系统与学习主体的深度融合,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持学习者的社会性协作交流,在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构建适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智慧学习系统就尤为必要。
二、构建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智慧学习系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形成更高标准的智慧学习系统的智能化支撑平台,不断更新,争取建设更加先进的系统硬件环境。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增强,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满足智慧学习系统教与学需求,并通过激励措施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建设智慧学习系统中的优质微课程资源。
3.引导学生使用智慧学习系统,建立智慧学习系统一体化模式下的弹性学制和柔性考评机制,实现学历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对接,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进一步完善优化制度,构建“松散耦合的一体化数字综合学习与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的管理与服务。通过智慧学习系统集成平台,使用者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可以进入智慧学习系统,同时在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中根据推进的资源和构建的学习群体中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
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智慧学习系统的构建实施
1.大力加强系统智能平台建设。4G时代已经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终端享受智慧学习系统带来的愉快、轻松、便捷的学习服务。学院与网络运营商联合,实现了学院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建设,具体包括EasyGate系列易网关,ACE系列流控产品,PowerCache内容加速系统,交换机和无线管理设备。同时计划开展智慧学习系统项目第四阶段建设,即云计算中心建设,140平方米标准化机房,配备精密空调,云服务标准设备,云计算操作系统,最终实现校内外信息的无缝链接,使更多的学习者都享受到了智慧学习系统带来的实惠便利,同时也实现学院教学管理、智能学习与评价、课程资源及数字仿真实训快捷方便的应用。
2.利用智慧学习系统平台,提高高职教育育人水平。经过反复的探索实践,已初步建设的智慧学习平台目前运用于教学管理,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智能化;运用于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便捷化;运用于教学过程,实现了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学习环节的无缝链接。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的发展,促进了学院育人环境的改善,实现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的目标,近年来,我院在生源数量下降的背景下,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率也在攀升,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趋势。(1)构建了多功能的智慧系统平台。依托智慧学习系统的技术支撑平台,建成了包含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库、MOOCS展示平台、网络课件制作、在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学习系统。在课程中心的资源构建中,不仅有智慧系统根据学习者的搜索痕迹推进的相关课程公告、课程统计和课程内容等公众资源,同时也有校内平台教师创建的实训作品库、素材库、积件库和项目库供学习时选择。通过智慧学习系统的构建,将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教与学及管理模式的智慧化。(2)打造智慧学习系统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智慧学习系统中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良好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和培训积极引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逐渐转变为网络应用建设者,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研究,不断地挖掘技术应用的潜力,促使应用与技术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积极开发与智慧学习系统匹配的开放资源库建设。基于智慧学习系统的开放资源库建设体系是一个结构繁杂、动态变化的系统,它由处于系统云端的学习资源库、开放课程库和管理信息库构成,形成了智慧资源体系的基石。学习资源库和开放课程库中的内容,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教程等都将通过智能化的处理(如自动添加语义描述信息、智能分类和转换、智能汇聚和进化)实现智慧性转变;管理信息库不仅存储完备的教育基础信息,而且能以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智慧管控。智慧学习系统的开放资源库的建设和运行还需要以多元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自主建设、共建共享、公建众享、购买商业资源)和创新的资源保障与推进机制(管理机制、知识产权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和需求动力机制)为保障,协同资源建设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保障智慧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建设。另外在系统资源库建设中注重切实强化平台的资源存储、资源评价、资源关联以及资源再生等作用,强化针对不同使用者的资源检索、学习方案推送、在线学习、讨论互动、监测评价等功能,把资源库建设成为智能化、开放性学习平台,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的学习型社会要求。(4)建造智能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我院以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批智能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系统中通过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例如我院与许继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初步达到了改善目前实训效果的建设目标,提高了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建设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到机房,针对所开选课程开设的实验和实训,进行网上虚拟实训。通过网络虚拟仿真技术掌握实训与实验的流程和操作步骤,在线进行虚拟实训考核,并推送相关理论知识,获取虚拟实训评价,然后预约进行真实系统下的实操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5)构建智能化的育人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系统的应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学生管理中利用智慧系统中新媒体的载体功能和信息推送功能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品位,提高鉴赏力和辨别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去学习知识,既要成人,还要成才并发展特长,成为品行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高技能、高素养的职业人。
3.全面重视与合作,确保智慧学习系统的可持续建设与应用。根据学院信息化发展规划,确立了以智慧学习系统建设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带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和实施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人员、资金、服务保障各方面促进智慧学习系统的研究建设,目前与“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系统”相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也正在加紧申报建设中。
四、结论
基于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智慧学习系统的构建是按照“平台+资源+系统”的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用户的职业素养为根本目的,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研究构建开放职业教育的智慧学习系统,探索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智慧学习系统相结合,不仅实现了系统资源的建设与集成,而且关注共享与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蒋龙余.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