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依照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心理特点,以解决学生的思想根源问题为出发点,利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激励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平稳定。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一切工作的重要“生命线”,无论何时,这条“生命线”都要加强而不能放松。因为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容并收的场所,汇集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近年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勇于探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理性思维仍然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做到辩证、理智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容易被各种思潮和现实社会中某些扭曲现象所牵引。如果不及时加强教育管理,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扭曲,思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糊等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在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创新和发展理念匮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不容乐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牢牢抓住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体现在:高度重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开辟新的工作路径和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实现高校的和谐稳健发展,完成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格人才的目标。
(一)创新观念。针对当今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问题,要全面分析,避免盲目、片面的认识、处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注重学生思想问题的切实解决,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公德心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理性的应对遇到的困难,善于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服务。
(二)创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生机和活力的主要根源。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突破口。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无形的思想教育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活动有机地结合进来,从而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坚持从具体事情着手,严抓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走进基层,深入班级、宿舍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同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化解矛盾,稳定思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教,而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重视思想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对于大学生工作生活、学习、求职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构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的新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吸引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政工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
(三)创新管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所具有的自育功能,协助大学生将头脑中的科学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策略
一、高校学生会微博、五山高校的界定
高校学生会微博是指广大高等院校学生会开设的官方微博。广州市天河五山片区高校众多,我们挑选以下五所类型不同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下面简称“五山高校”)。根据实际调查可知,五山高校学生会腾讯微博使用率低于20%,新浪微博使用率超过70%,故本文选取受众多、使用频繁的新浪微博进行研究。
二、五山高校学生会微博运营的困境
五山高校学生会都把握了微博兴起的浪潮,均在新浪微博运营早期2010年设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随着微博受众率不断升高,成为了高校学生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媒介。从《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可知,“十大社团官方微博”前10名,高校学生会微博占3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会微博位列第九,其余五山高校学生会微博排名也相对靠前。这一定程度上显示高校学生会微博取得成效,但经调查,高校学生会微博运营也存在着困境,表现如下:
(一)微博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主流文化,其有效性是衡量高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五山高校学生会的微博来看,其内容极少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其思想主张也是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多是则偏向于娱乐型和资讯型的微博。
(二)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微博生硬死板,受众率不高
学生会微博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接受程度不高休戚相关。往往这一类微博形式陈旧、内容吸引力不够、关注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只喊口号,不弘扬正能量,无法微博用户中的大学生群体,相反容易受到口诛笔伐。
(三)微博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督,微博质量良莠不齐
微博运营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管理者在运营微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错误情况(如信息错误、错别字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会微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会在学生群体之间的号召力,特别是学生会组织引领思想风尚的关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根源上难以体现。
三、高校学生会微博运营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微博管理者运营微博能力、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以五山高校为例,高校学生会微博大多由学生会网络部或资讯部管理。而实际的管理者往往是大一新生,他们认识有限,未能掌握微博的特点、功能等关键信息,缺乏思想政治作用的前瞻性认识。调查显示,五山高校学生会63%的新任干部认为微博主要职能是娱乐休闲、传递资讯,59%的新任干部还认为高校学生会微博不具有思想政治作用,观念的滞后直接制约高校学生会微博发展。高校学生会微博管理缺乏有效互动,与大学生微博用户互动有限,微博语言上存在灌输与说教的特点,吸引力有限,对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学生会微博定位、栏目与功能设置等缺乏周详思考和研究,内容苍白,发展参差不齐。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亟需更新换代
1 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原生形态
所谓原生态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的较为直接的感染力,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采用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但是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看,原生态的结构形态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1.1 究其根源,原生态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真理性和人格性。所谓的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人们科学世界观的体现。真理性也被称为科学性,其中包含可靠性,有效性等相关的内容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政治观念和教育的方式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原生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政工人员自身知识的专业性,素质的过硬性为基础来实现的。
1.2 从其阶段构成上来看,可以将原生态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成适应性说服力以及超越性说服力两种。前者是指教育对象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和现如今的思想政治现状相符合。对教育对象的引导需要和其自身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将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在实际的政治教育工作中,仅仅提高教育对象的适应性还不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长久发展,还需要引导教育对象本身受到正面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在这一阶段属于适应性,而在下一阶段可能就变成了说服性。所以,要灵活地掌握原生态的思想政治工作。
1.3 从对象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从对象上来看,可以分成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说服力。其中,普遍性说服力就是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的知识的灌输,使得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而特殊性说服力就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哲学的角度可以看出,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同一事物的。所以,要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政治工作。
1.4 从价值性构成方面来看,原生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主要可以分成知识性和思想性两个内容。其中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两个方面的价值都需要考虑到其中。不仅包括满足教育对象对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对知识的提升。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都需要兼顾,如果单纯地强调其中的一方面,就会导致二者的平衡状况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是政治工作的重点。
2 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次生形态
从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原生形态上可以看出,其村子的弊端较为明显。单一性较强,作用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主从式。这是指在各种说服力的整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说服力在整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由它来统摄内部的其它力量,从而建构起以一种或几种说服力为核心的主从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中,整体说服力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说服力向其它说服力辐射后所形成的说服力集合,核心说服力与其它说服力之间在结构上是主从关系,在功能上则是主导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关系。
二是阶梯式。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由某一种说服力开始,与其后的说服力首尾呼应、彼此衔接,从而建构起一个循序渐进、有序上升的梯级结构模式。该模式的整体说服力是从第一种说服力开始渐次向后递进、逐级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既包括各级说服力之综合而形成的"分合力",又包括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总合力"。在该模式中,前后说服力在结构上是一种梯级递进的关系,在功能上则呈现出融合性与累积性相统一的关系。具体而言,前一项说服力是后一项说服力的构成要件,它对教育对象的作用过程是自身分解、融合于后一项说服力的过程。
三是并行式。与前两种模式不同的是,在这种说服力的整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说服力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都要与其它说服力发生联系,从而建构起一个由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均衡作用的并行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说服力之间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在功能上是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相统一的关系。
3 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再生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再生形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条件与次生形态说服力有机结合后所产生的吸收了双方有利因素的、可持续作用的说服力形态。但它还必须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自身的主观条件进行有效对接,进而转化为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内化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意识中去,这样才能产生出可持续的说服力,使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者的目标设定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方面来看,无论他们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本身都包含着对教育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由次生形态向再生形态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系统生成的第二次飞跃。
接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的问题。它发源于接受美学和传播学,追随其根源,西方学术界认为古希腊的解释学是接受的本源。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把接受看作是两个心灵的交流归一的过程,属于理解和解释,通常情况下消除了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作为对解释学的发展有重要建树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解释者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被理解者的思想,治理提到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 “前结构分辨是指早先就有的文化习惯、早先具备的理念思想、事前的假设以及“前有”、前见”和“前悟”构成了“前结构”。
接受问题的最突出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例如接受美学和大众传播美学都对接受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接受美学中的文学作品审美和受众理论都是典型的接受问题研究。受众理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主体性模式即“交易”和“商谈”。以受众和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的传播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二、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 “受教育者”即“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按照“主―客”模式,把教育对象作为单纯的被动客体来研究,而不是按照“主―主”模式,把接受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必然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只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命令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为学生所接受,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学生在培养学习模式上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教育缺乏多样性,表现单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以及教育的个性化体现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工厂化生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担任主角,而学生担任配角,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扮演着权威者、独奏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少探讨和质疑精神,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人的主动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灵性所在,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失去主动性只能导致人和教育的异化;在师生关系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师生间的关系定位在长幼关系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同教师亲近、沟通,师生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而且因沟通不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易于产生矛盾,受教育者易于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运用接受理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一个突出性问题就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相互配合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过程,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是关键。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性和根本性,要想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接受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要按学生的思想需求进行教育。
(二)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是客体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不是客体的被动接受和消极反应,也不是客体接受过程的简单理性跨越。在对认知过程进行描述和界定时皮亚杰将其划分为四个基本范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处在一种“期待视野”状态,并不是简单的白纸。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信息有可能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冲突,学生会摒弃其冲突信息。所以,接受者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些偏差或者错误的前提下,怎么才能使其快乐、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道德内容,树立正确的新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传授的信息相融合,分析接受者的身心水平,发展其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差异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的白面目标而奋斗。以人为本的时念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由此而言,人本理念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将人文关怀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有力彰显,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生发展规律,一定阶级、政党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道德理念对社会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顶级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功用如此之大,其因为其本身蕴含人文精神与人文智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实现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则是教育者在坚持立德树人观念的指导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人情因素,在提高受教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注重情商培养与品格培养,重视人的潜能挖掘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包含: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生境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总体意义是一致的,旨在发掘人的内在“能量”,通过人的个性塑造,精神追求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想,充分关注人的内在角度;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顶层价值是一致的,是关注人的发展潜力和探讨人的终极意义,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标准,就要求时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心、关爱、引导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生命、生活尊严的关注,是对其主体地位的肯定。所以增进人文关怀是帮助大学生构筑“知识、能力、人格”发展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关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的。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不断增多。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情况、生活学习中的诸多困难以及对前途事业的困惑迷惘,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人文关怀是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多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但是,多年来,囿于诸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其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为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将所得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并将之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提高自身各方素质,最终全面和谐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增强,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因此,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程度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关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多方面配合,共同努力。
1.强调学生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承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在实践中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将大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点,前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2.强调大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大学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认可程度,即自我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时,认可的程度就高,取得时效性就高;反之,亦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使其主动、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内化外化思想政治素质。
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的主体能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也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所谓思想政治能力是“主体能成功地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活动的本领,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是想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和重点挖掘的能力。
4.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主体人格。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品格,此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只有克服目标单一、内容简单的弊端,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人格,在社会实践中成为主体。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实践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需要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源于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要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来源于实践,人文关怀也必须切合实际,其内容的设定应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学生实际问题,立足于学生主体,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创新人文关怀教育的理论和路径。
2.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维推进,尤其将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幸福指数相联系。深入研究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幸福成长内在联系,建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以及生活实际问题作为工作水平,深入实践,不断检验获得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国际化、多元化。国外人文教育自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认知理论、班杜拉的学习理论,都注重于人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经验的总结。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做到针对性强、实效明显。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教育长效机制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构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既要整合高校领导,又要着眼于社会环境,紧紧扭住“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不放松。
1.建立健全高校领导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作为工作执行者的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必须做好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全面保障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得到宏观保障,促进其长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加强
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做为成年人,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自我约束能力,然而由于其还处在“校园净土”的环境之中,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受过这个快节奏和无比现实的社会如同狂风暴雨般的侵袭,在思想上还存在理想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即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能够在走出校门之后自信而坚强地接受社会挑战,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接班人,从而在毕业后以聚沙成塔的形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贡献力量,同时将最美的年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推动力量。然而,倘若教育者不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就无法革除弊端,让学生实现从“草莓族”到“核桃族”的转变。
一、在思想政治中融入并加强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从高校学生消极心理现状看其迫切性
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和农村贫困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由于长久以来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导致其心理容易脆弱、不堪打击。其性格上也容易存在执拗、偏激、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等诸多问题。加之如今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其物竞天择的特性越发明显。这也会导致学生承受着学业、感情、事业方面的三重压力。近年来,由于校园极端消极事件(例如打架斗殴、跳楼)时有发生,许多学生心理调查问卷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用南开大学的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来举例,其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学生心理状况并无大碍,呈健全乐观状。然而其它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或障碍。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紧张焦虑、等等,严重者甚至患有强迫症、抑郁症等等,形势不容乐观。
(二)其重要性
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迫切性一样,是显而易见且不言而喻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作用方面。首先,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基础和前提。试想,倘若一个高校学生,连自身健全的人格都不具备,碰到挫折或困难就不知所措甚至终日惶惶,敏感焦躁,又何谈思想政治教育,何谈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呢?换而言之,倘若不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实施载体,如同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直观有效策略
(一)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能让学生不至于“有苦无处诉”。虽然文章前端提到高校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已达一定高度且大多数已成年,已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然而纵使学生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仍然具备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整个安抚过程都是孤独而自我的。而学校心理教育是让老师与烦恼学生面对面交流。试想,是学生自我调节的效果好,还是专家老师面带微笑的倾听和春风化雨般的安慰的效果更加卓著呢?答案无疑是后者。故而注入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校园心理咨询室”能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最直接直观的机构,对学生的帮助自然不言而喻。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健全其心理,帮助其排忧解难,还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学生最基本的引导人。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达标”,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故而,学校应定时定期对政治教师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其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即向其灌输“如今已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时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待学生应遵循“耐心、爱心、宽容”等三大原则,倾听学生的烦恼,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助其找到解决方案。
三、结论
既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并加强心理教育成为如今的大势所趋,那必然证明如今的高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较为消极,改善的空间较大。这就要求校方和教师都能拿出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解决策略,例如本文中所提到的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等等,这样必然能得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将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程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4- 76.
1 把预防教育法与教育时机相结合
预防教育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践行“事前主义”,少做甚至不做“事中主义”、“事后主义”,因此教育时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时势,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科学捕抓、利用、创设最佳教育时机,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安排教育时序,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③
处于价值形成期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社会发展关注度较高,容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内外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重大事件或举行时政活动、节日庆典等盛大活动时;当改革开放触及社会敏感领域,社会面临急剧转型时;当学校实施重大改革,或自身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都会对社会阅历相对较浅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冲击,导致其产生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绪波动与偏激行为。此时,大学生普遍希望具有一定权威的国家、机构或个人能够对浩繁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帮助其解疑释惑、化解思想症结。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有敏感的职业意识和时机观念,能够科学预测社会发展动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把握最佳教育时机,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 把预防教育法与反复教育相结合
所谓反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不断反复抓、抓反复,进行长期的、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教育法与反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发展。反复教育侧重于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思想问题,预防教育法侧重于解决将要或刚刚出现的思想问题。反复教育可以为预防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础,预防教育又为反复教育创造条件。把预防教育法与反复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把预防教育法与反复教育相结合,一是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同任何事物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直线前进,都会经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这一教育养成过程往往是漫长反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预防教育只有尊重客观规律,长期打算、韬光养晦,才能在反复教育中取得实效。二是要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领域。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把预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反复教育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要积极探寻预防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着重采用形式新颖活泼、互动参与性较强的体验式教育实践模式,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 把预防教育法与咨询辅导相结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咨询辅导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咨询辅导的某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大学生解决某些不适当的认知行为,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健康咨询、就业创业咨询、学业学术咨询、评优奖惩咨询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把预防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所提供的咨询辅导服务中去,努力把大学生面临的疑惑消解在萌芽状态,争取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预防教育法与咨询辅导相结合,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咨询辅导服务工作机制,通过配备咨询辅导专业人员,创建咨询辅导室、咨询服务主题网站等途径,为向大学生提供多渠道、全方位咨询辅导服务奠定良好物质基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真诚沟通,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剖析大学生产生思想症结的根源,为开展预防教育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思想信息。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特殊状况,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矫正、防范措施。
4 把预防教育法与自教自律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增加,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愈加重要。高校维稳工作的长期实践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情的普遍关注度较高,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进而威胁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和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对时事热点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形式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评价的总和。其内容包括:
第一,时事热点讨论。结合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社会上或校园内的热点事件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二,意见建议征求。结合自己想要参加的学习项目、学生社团以及考研、考证的相关问题向有经验的学长和同学征求建议。
第三,各类资源分享。将自己喜欢的资讯、软件以及学习、就业信息等进行共享。
第四,不满情绪发泄。利用社会上或是校园内发生的事件发泄自身不良情绪,开启话题博得其他人跟帖。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多元性:内容包罗万象,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也包括娱乐、生活、杂谈。
第二,自由性:可以通过空间、博客、微博、微信、QQ 群等各种网络载体发贴留言,转载传播。
第三,快捷性:通过电脑、手机等便携设备,可以迅速地将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传到世界各地。
第四,互动性:网民可以通过各种聊天工具和网络平台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
第五,渗透性: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导向性,不断向国内民众尤其是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六,非理性:一些网友常常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或情绪过激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发表各种言论,缺乏理性思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关联
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有效实现二者的结合与互动,将大大提升高校维稳工作的成效。
(一)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一,网络作为大学生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信息畅通了渠道。通过密切关注和收集网络舆情,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矛盾焦点和隐患苗头,进而做出科学研判和处置预案,将可能发生的事端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二,网络交互式、开放式的特点改变了思政工作传统的单一式面对面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舆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兴趣所在,通过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其畅所欲言,深层次地沟通,更加灵活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
第三,网络的广泛关注性和迅速扩散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正面信息。面对学生的思想焦点或矛盾隐患,在第一时间信息,抢占舆论阵地,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激化。
(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反应迅速和影响面广,加之大学生接触社会和辨别信息真伪的经验缺乏,极容易引起群体的盲从和矛盾的激化。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先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不茫目跟风炒作,才能规范其网络交往,达到净化校园舆论环境的目的。
第二,对于网络舆情引发的高校的处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及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发前的危机预警功能、事发时的应急处置功能和事发后的调适整合功能,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将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可以使网络舆情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良性的发展。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互动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以网络舆情为抓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改变工作理念,正视网络舆情的存在,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通过主动获取有效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和依据。根据舆情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群体的教育疏导,深入了解和分析信息根源,整改管理漏洞,及时解决和化解矛盾危机,防止事态蔓延。同时,将工作进展和处理情况及时予以通报,掌握"话语权",避免不实信息或煽动性舆论的蔓延,巩固工作成果。
第二,更新教育方式,变传统的面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网络互动式教育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充分发挥QQ群、微博、微信等当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个性化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同时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根据学生对敏感话题和时事热点的关注程度,教育学生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理性看待各种问题,自觉抵制不良言论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对校园网、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群、人人网的监督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加强校园网安全设施的维护管理和网上信息的监控,严防网上不良信息蔓延落地,确保校园网的健康运转和信息安全。通过网络监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敏感时期的思想动态和可疑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
第一,建设思政专题网站,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及时登载党的理论创新内容和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以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环境。由此,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时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提升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信息意识敏锐、掌握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切合时代要求、适合青年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完善信息公开网站、开设校长信箱、网上管理服务咨询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校方的相互了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各项管理措施及规定,及时化解一些因谣言而起的误解及困惑,提升对学校的信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也能帮助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意见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武警学院学报,2014,(1).
[3]张玉华,梁明伟.网络舆情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4).
[4]徐健.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4,(1).
[5]郭宏升,韩芳.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阴山学刊,2014,(1).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职工;教育工作
信息多元化要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效的推动工人观念的改变,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背景工人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从另外的一个层面可以看到在工人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以一套固定的和成形的体系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多起到普遍完整的效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来说,简单的进行说教的作用已经很微弱。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工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抓住热点问题,精准的把握难点问题,在完全把握具体情况的背景下,研究针对性的政策,有效的解决困扰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笔者认为在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运用以下的一些措施。
一、解放思想与新形势、新任务合拍
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基层管理的一项永恒主题,要想方设法把“老话”讲出“新意”,才能吸引职工。一是在学好科学发展观中转变观念。教育者要跟上理论创新的步伐,站在时展的潮头,用先进理论解读现实问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带头解放思想,努力使自己所讲的观点,与时代潮流合拍,与时代特征合拍,与时代要求合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合拍。二是在摸清实情中创新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闭门造车,或者人云亦云,不但解决不了思想问题,反而会引起职工的反感。在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好职工群众最想知道、最感兴趣、最为困惑的问题,才能使教育更具有思想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在辩证思维中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教育者一定要在时代与形势发展的动态中矫正视角,敢于向传统的思维模式挑战,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模式观察事物,既看问题的这一面,又看问题的另一面,还要看两面的结合点;既分析矛盾的根源,又要研究矛盾的变化;既从行为约束上堵塞漏洞,又从思想意识上增强免疫力。
二、掌握大量新知识,吸纳健康的文化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动力功能的同时,教育者要不断拓宽视野,增大知识和信息含量,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提高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充实自己,从深层次夯实和调动教育创新的基础与激情。第一,掌握高科技知识。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深入改革、持续发展时期,增强职工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者一定要把心理健康纳入政治教育之中,及时向职工介绍心理常识,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三,掌握待人处事的知识。当今社会人与人交往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和周围的人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些年轻人所渴望的。在教育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待人接物、上下交流、礼仪知识等方面的常识,这有利于职工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提高自身文明程度,创建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
三、思想教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加具有感召力
教育中的理论灌输固然重要,而实例却有理论不可替代的说服力。举例贴切,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远景为近景,变模糊为鲜活,变无形为有形。为此,一是要选新的、生动、鲜活、有趣的例子。教育中的举例要针对职工求新、求奇的心理特点,讲职工没有听过的事例,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努力满足青年职工求趣、求乐、求知、求成才心理,满足老职工求真、求实、求是的现实需要,满足女职工求新、求美、求荣、自尊的渴望。可以通过历史、寓言、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事例来说明道理。例子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意思和有意义,要耐人寻味,使人们能从中得到启迪。二是要举新近发生的例子。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教育者一定要占有最新的信息,讲一些耳目一新的例子,即使是一些非讲不可的石油战线的传统例子,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讲出新境界。
四、语言的艺术,选择理解和沟通的最佳途径
语言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要靠语言来讲道理。讲话的技巧非常重要,如果能讲新鲜的朴实的话、富有哲理的话,就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一是要讲真实的话。在政治教育中,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一些教育者脱离实际,把大道理讲成了“空道理”,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华而不实的感觉。真实是教育的生命,实话是最新鲜、最生动、最能说服人的语言。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一定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一是一,二是二,简单明了,直截了当,黑白分明,是非清楚。要敢于面对现实,讲出真情实感,讲出真知灼见。二是要讲自己的话。教育者要勤于动脑,独立思考,敢于说前人或别人没说过的话,根据新的实践,讲出新的认识,并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不能人云亦云。要多向他人学习多向群众学习,多向书本学习,多掌握一些演讲技巧,多用一些幽默的、经典的、通俗的、形象的话,把话讲得有情有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必须跟上理论创新的步伐,站在时展的潮头,用先进理论解读现实问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带头解放思想,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内容与时代潮流合拍,与时代特征合拍,与时代要求合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合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掌握大量新知识,注意形象性和生动性,注意语言和沟通的艺术,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采取喜闻乐见、新颖实用的教育方式,努力开拓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