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与审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行为发展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备受青睐与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产品”属性,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赞赏与认可,对消费者的心里产生某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旅游文化作为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的包装设计与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义
旅游文化不仅仅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与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旅游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学习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当地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实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促使旅游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升华旅游者的人生境界与生活品味,增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丰富旅游内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发挥出现代旅游业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旅游文化为指导,不仅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还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与格调,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的趋势,使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为驱使的结果。现代的旅游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行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审美需求。随着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对文化享受的不断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接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受到影响。虽然每一个旅游者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赏与理解,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认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国家、文化背景、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赏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规范与制约着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着规范与制约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保证旅游活动质量与旅游行业的规范性,强化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旅游文化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的认同。旅游文化的实质就是旅游者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对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乐、舞蹈或者戏剧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欢,一些濒临灭绝与濒临坍塌戏剧、建筑等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得到当地居民与政府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重新获得生命与灵魂,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可供市场与族流的方式。如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发展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强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识。
2.6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濒临消亡与灭绝的东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将现代商品机制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解决了地区文化封闭、滞后的问题,促进了地区现代化旅游文化的发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认同,提升旅游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消费者依赖与认可的标记。
3.1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点的特色挖掘,展现出旅游景点的与众不同。旅游业是一个既有典型的经济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的一个行业。旅游景点特色的挖掘,表现出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打响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旅游品牌向旅游者传递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东的旅游特色泰山与孔庙,北京的旅游特色长城与故宫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品的质量,不要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影响整体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点的特色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大众化。
3.2建立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宣传平台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的过程。旅游景点的品牌需要经过宣传平台的宣传,获得广泛旅游者的认同。在现实中,宣传平台不仅起宣传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创意、制作与推广。宣传平台主要有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发挥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传平台还可以采取文学作品、旅游活动、政府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传的作用,又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3.3总结凝练旅游景点承载的科学精神。在对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时,注重凝聚当地文化传承的精神特质。犹如佛家点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对于培养与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总结凝聚旅游景点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手段还原历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旅游景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科学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总 结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灵魂,不仅体现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风采与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形象[5]。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会科学家,2009(6):116-119.
[2]冯志,鲜乔蓥.旅游文化功能转换与旅游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转型[J].视觉艺术,2009(11):165-168.
[3]颜澄,梁雪松.旅游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营销战略[J].营销策略,2013(11):027-028.
(一)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和资源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研究旅游文化才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旅游的开发应充分重视旅游的历史发展特征,注重旅游历史文化的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内涵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满足旅游者文化审美需求,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容和背景。旅游者(旅游主体)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群体,旅游活动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满足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交换地域认识和感受异域文化环境,增知益神、陶冶情操、获得文化满足。旅游者首先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文化人,是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和需求的前提是旅游者的社会文化素养,因此旅游者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文化驱使的结果,其次才是旅游者应该具有一定货币购买力和时间购买力。所以,旅游者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消费群体。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是社会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社会文明进步中逐步形成,富含文化内容。人文类旅游资源无论是有形的文化古迹还是无形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识形态,均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自然类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通过人类的山水审美思维体现出来的,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现象、自然奇观等构成自然景观,孕育出地域性的人类文明。正如“文因景成、景因文传”,自然物的美是通过文化来鉴赏、反映和传播的,它的开发同样需要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中介体(旅游服务)是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旅游中介体服务于旅游者,旅游者通过经济行为达到精神文化享受的目的,因此,旅游产品应该是文化性产品,旅游中介体必须为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务。由于这种特殊的旅游供求关系,决定了旅游中介体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应具有充足的文化特性,注重旅游者经济消费的同时,注重其文化消费特征。旅游地应借助旅游服务展现地方文化特征,旅游目的地应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体验。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支持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整体和谐,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与文化和谐发展,而旅游业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产生变迁,从而影响到旅游地的文化生命周期。对此有学者建议旅游地开发要注意文化调适,即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均衡和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应该对风俗民情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时缓和由于旅游发展导致的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矛盾,使旅游地居民受到尊重。
2.忽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进行短期行为的开发必然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淳朴的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现今在旅游开发中的趋同化、现代化、城市化现象非常明显,开发者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忽视旅游地的文化精神表现,甚至造成旅游资源破坏,致使旅游产品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性文化内涵、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建议
(一)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文化主题是旅游地建设的灵魂,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其确定的主题或提炼设计的主题,一般地,旅游地的文化属性越鲜明、主题越突出,也就越具有特色。巴彦淖尔市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既不是游牧文化,也不是单纯的蒙古文化,它是北方不同历史时期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古代农耕文化交融结合的产物。二是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不是纯粹的晋陕农耕文化,而是近代农耕文化与蒙元文化相交融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应该说西口文化是近现代巴彦淖尔市文化的主体元素。三是现代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不可能是绝世古堡。今日的巴彦淖尔,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同样具有当代世界性。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共同组成今天独特的巴彦淖尔文化,所以,巴彦淖尔市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十足,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一定要认真地、深层次地、全面地挖掘和发挥它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出准确的文化定位。
(二)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营销旅游地文化形象营销包括旅游地的景观综合形象和主题形象策划、营销宣传、旅游地理念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塑造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引导旅游者认知旅游区的文化内涵与形象。比如,峨眉山围绕佛教文化主题设计挖掘具有个性的旅游项目,以史实和相应传说故事为依据构建该旅游区的基本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地进行文化形象营销。巴彦淖尔市也应该围绕草原文化、西口文化、现代文化这三大要素精心设计文化形象和品牌进行营销。
一、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背景
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的丝绸之路,已于2014年6月在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的天水而言, 提供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文化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这条线路上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统摄在丝绸之路文化主题中,更遑论转化为完善的旅游产品,发挥羲皇故里的品牌效应。天水旅游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加大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中心,使其充分拉动旅游需求,成为促进天水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
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羲皇故里,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比较少见。如将华夏历史上推三千年的大地湾遗址,处于天然太极图中的卦台山、建筑恢弘的伏羲庙、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小黄山之称的石门、留下杜甫《秦州杂诗》的南郭寺等等。
天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可以从“五线六类”来观察。第一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连接城市有天水、西安、兰州和敦煌;第二类以寻根祭祖为主,涉及旅游景点有天水的伏羲庙、宝鸡的炎帝陵、延安市的黄帝陵等;第三类以石窟艺术为主,主要覆盖天水境内的麦积山(麦积区)、大像山(甘谷县)、木梯寺(武山县)等;另外两线分别以闲度假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围绕“五线”,天水分布着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古遗址(大地湾遗址等)、古建筑(石门山等)、古战场(街亭等)、古墓(赵充国墓等)、民俗等六类旅游文化资源。
三、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管理下,天水市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扩大产业规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但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主导过于单一,缺乏旅游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固守传统旅游观念,旅游与文化融合思想僵化,主要以传统观光旅游,文化、休闲、节会、商务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突出等。加之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说,因此表现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天水没有寻求到一个统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主题,六类主要旅游文化资源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渗透和促进,寻根祭祖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没有整合出潜在的文化联络关系和协调机制。宣传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丝绸之路对天水旅游的影响力甚微。二是对旅游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能全面兼顾。三是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问题,省、市、区( 县 ) 以及十多个部门参与了旅游资源的管理,利益分割时相互争取,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踢皮球”,没有一个主心骨的单位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和市场监管。以麦积山石窟为例,作为辖区的麦积区竟然没有利益分成却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四是许多资源还处于有史无迹、有迹无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旅游观念没有完全跟上全国旅游发展的步伐,导致旅游资源开发速度慢,深度不够。现有旅游产品注重观光,但娱乐性、延展性和参与性不强;产品质量等级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注重旅游资源的物质形态,而对其精神、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五是天水旅游文化需进一步提高档次,要积极破解旅游仅仅依存物化了的旅游资源本身而导致的发展瓶颈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设计高层次旅游文化建设思路。六是天水旅游文化建设中全民文化素质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人才与素质的缺乏制约着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围绕旅游客体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通过旅游活动吸引和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因素。细而言之,旅游文化资源涵w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类资源类型。目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乃至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必须利用好其重要的区域特征和多样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散点化的各县区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挖掘、概括、凝练、升华出凝聚天水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城区发展文化主题,营造文化风情,创新文化艺术,在更深层次上提炼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把天水建成以丝绸之路视野为统帅的国家精品旅游线和甘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这对天水乃至区域和丝绸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法,共检索到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相关文献有400多篇,剔除一些干扰文献,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文献有200多篇。“旅游文化资源” 一词广泛地被用于旅游各领域,旅游各领域也都亟需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旅游文化开发方面的带有普适性的高层次研究成果。研究归纳起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定义了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基本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吸引旅游并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旅游因素,包括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三类资源。本研究即采用该观点。二是关于如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重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原则过程和重大措施。三是关于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其实就是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另外,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的重视不够,而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更处于空白。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趋势趋向于深入寻求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发展主题、主线和系统,以避免其停留在比较宽泛比较宏观的层面,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相生发展取得实效。
(二)研究思路
从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出发,研究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以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发挥旅游文化对天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
1.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调查分析:掌握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中的地位,掌握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做法,总结归纳优点与不足,为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丝绸之路文化渊源、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资源分类原则、旅游美学等相关知识及国家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文件精神,借鉴学习相关省市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赴天水国家级旅游景点和相关部门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天水旅游景点发展状况、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状况、天水旅游与文化资源相生现状、天水在丝绸之路中彰显地位和作用所依赖的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天水旅游与文化整合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特别是天水涉旅游专业高校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中的服务意识等。
2.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研究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提出保障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策略得以应用的相应机制。重点研究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以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视野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通过提炼个体化的城市精神文化主题,为把天水建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提供依据。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
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该书美中不足之处是有些章节的审美特色还有待挖掘和完善,如自然风景的审美(多种感官的通感体验)与文化艺术的审美(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主要区别在理论上未能很好阐明等。此外,书中的部分图片排版的图幅有些偏小。建议在再版或重印是予以改进,使该书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是我们从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的媒介,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文献的研究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使学术研究能进一步的突破。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分析。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盘晓愚.论文学的旅游价值[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
[2]沙润等.旅游景观审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韩璐.物境、物象与心境、心象[J].杭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2004,(4).
[4]杨存昌.物境・意境・情境[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5]周健,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2.
[6]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70.
[7]李洪波.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52.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缉熙,绪论,旅游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不“跑”风景,旅行家,1985
[3]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陈鸣,实用旅游美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昆欣,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7]于贤德,景观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
[8]陈传康,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9]张海荣,旅游审美原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10]杨海波,旅游遍中国,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倩倩.体验视角下的旅游学学科体系探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2]王海利.旅游美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陆梅林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61.
[4]叶朗.旅游离不开美学[N].中国旅游报,1988-1-20.
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情,富含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因此涉外旅游已成为我国急需的人才,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很多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作为旅游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用语(ESP),在跨文化交际和管理活动中,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有更多、更直接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的贫乏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正是由于目前旅游英语教育过程中文化输入的缺失、母语文化的干扰等等,因此在旅游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研究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季羡林先生认为凡在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而人类文化学认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正式文化,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涉及到文化学、历史、地理、哲学、政治、文学等很多学科。二是普通文化,也就是生活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普通的社会习俗、惯例以及行为规范。因此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表现出来的特色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时候,应该注重渗透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如胡同、寺庙等建筑文化因素;聘礼、元宵、端午节等民俗文化因素等。第二,旅游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也就是精神文化知识,如讨价还价、消费、购物、娱乐、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来说,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知识文化指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知识。词语文化反应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多对应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观念文化指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思维特征等。
二、文化渗透的意义
对于文化与旅游英语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本身包含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同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这种正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种渗透作用更是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像菜系、旗袍等饮食服饰文化因素;剪纸、京剧、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文化因素等等。近年来,原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按照生态学原理,原生态文化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其原始古朴、独特自然,开始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正是由于这样,目前已有专家开始关注非物质遗产的开发,这种非物质遗产更多的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简言之,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是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2、文化与英语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鲜明地反映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记录和保存着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体现和凝结着民族的信
仰、习俗、思维、心理、审美等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这样说,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但是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会影响语言的指称和表意、语言的构成和生成发展。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此外,语言教学依托各种文化材料才得以体现,以各种文化为背景进行语言教学能够增加趣味性,减少单纯语言教学的枯燥感。由于旅游文化涉及面的宽泛性,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的各方面内容,使得学生必然拓宽旅游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而提升交际的文化信息含量和内涵,进一步提高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渗透文化
1、旅游英语教材建设应加大文化元素的融入
《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中,应强化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文化知识的渗透,加大中国文化知识的分量,作为一门专业应用的教材,旅游英语教材的文化应该既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但是目前的教材往往强调“外来”,忽视“自有”,重墨西方文化,淡笔中国文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介绍很少。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比如说清明节、端午节或者是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不是很深入或者说是一点都不了解。因此在旅游英语教材建设中,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的英语表达,同时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英文阐释,同时注重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部分。
2、充分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情境中化整为零的教学
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内涵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换整为零,穿插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文化意识,最终帮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完善学生英语知识构建。
3、恰当选择语言教学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是英语,毫无疑问,在教学中应该进行与目标文化即英语文化有关的教育,但是旅游英语知识面比较广,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文化内容的覆盖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的意识、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产品本身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其次是相关的旅游常识,包括货币、卫生、住宿、餐饮、相关法律常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我们应该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但是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些方法和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渗透的层次性。文化是有层次性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文化,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文化。正因为文化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有层次的渗透旅游文化,根据其本身的模式,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规律。同时,由于语言的教学是存在阶段性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一定阶段,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语言能力来确定文化渗透的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我们强调旅游英语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全盘西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各文化间双向的、平等的、健康的交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的交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既要顺应英语国家的文化,流利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也要成功地推介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
(3)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汉英语言文化的对比。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过于强调中英文思维方式、翻译技巧、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忽略介绍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很多词汇由于文化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介绍这些具有显著代表性的词汇。同时,能够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大多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的礼仪、节日、戏剧、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文化差异。
(4)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的难易程度要掌控好。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水平有高低,因此掌握所嵌入知识的难易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学习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如果知识设置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文化渗透知识太简单,那么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利于我们文化的渗透,因此一般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先介绍较容易掌握的、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之后再介绍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分别是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以及印度梵剧,但其中唯一屡演不衰并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就唯有中国戏曲了。现如今江苏戏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江苏戏曲;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江苏的各个地方都有与之文化背景相符的戏曲剧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戏曲文化大省。但同时我国地方戏曲面临生存的危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戏曲文化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而多数学者均认为将旅游与戏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也越来越火热,人们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而戏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发展戏曲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双重呼唤。
1戏曲文化旅游分析
1.1戏曲文化旅游的萌芽
中国戏曲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最早的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后来经过汉代唐代两朝的发展变迁,一直到了宋、金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现存戏曲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写意,形式内容自由灵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文化旅游这个理念首次出现于2007年:“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虽然这个概念还尚未成熟,依然值得思索与推敲,但它对我国现存的戏曲文化旅游的现象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研究戏曲文化旅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江苏地方戏曲的发展近况
江苏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不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小戏种,例如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回娘家》兴化市淮剧团的《板桥放粮》南京市话剧团的《母爱无边》在全国第五届小戏小曲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自开放以来,我省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优秀传统剧目整理为创作原则,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树立了江苏地方戏曲的特色形象。客观地讲,我省地方戏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江苏省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然而,近年来,我省地方戏曲的现状与地位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欧美文化的流入,很多人开始崇洋,反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感到疏远与陌生,甚至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剧团因生存困难而解散,有的演员因生活所迫而改行,但让人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因为对戏曲事业的难以割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放弃高薪,不计回报的重新归队。这种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1.3戏曲文化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它的起步较晚,还没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其应具有的效益。现在戏曲文化旅游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康的文化建设空间以及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即旅游寻求文化品位而与作为民族文化的戏曲相碰撞的结果,戏曲欣赏既要有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也要有刘曾复、吴小如等鉴赏家。艺术家传递文化生命,观众热情回应,鉴赏家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但这仅仅是浅层,更深层次的原因就要涉及戏曲文化的内涵,以及戏曲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国戏曲已经形成了我们所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个人认为戏曲文化旅游者大致可以分为好奇求知型、炫耀攀比型、求美享受型、放松释压型、文化体验型。既有追求深层次审美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存在因其独特与闻名而出于炫耀心理欣赏的。戏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它包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历史价值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进中国人血液中。
2江苏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带来的不仅是金融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危机和机遇。民族戏曲固有的内质与现代文明冲突,引发了民族戏曲的生存危机,特别是西方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现在街头巷尾播放的流行歌曲,圣诞节挂起的装饰灯、圣诞树,英文歌曲的传唱让不少中国青年迷失,甚至产生了一种中国哪儿都不如国外的危险思想。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专家学者认为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宣传弘扬文化,比如关于中国戏曲故事与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我们所熟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无锡就建有三国水浒城,还有《梁祝》在江浙地区的梁祝文化景点,《白蛇传》与杭州的断桥、水漫金山和江苏镇江金山寺,《桃花扇》与南京秦淮河李香君故里,这些著名的戏曲故事对景点的知名度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还有不少地方甚至为了争夺其归属权闹得不可开交,不过这些景区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依然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仅仅只有故事是不够的,它们的景区设施设备以及旅游资源相对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现在关于戏曲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阶段。与现在所有的研究相对比,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学术的研究依然显得较为单薄,不协调。
3如何发挥戏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戏曲文化旅游产品转变为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而戏曲文化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戏曲文化与旅游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变化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满足了游客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层次的需求。但现如今戏曲文化还仅是一种资源,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将其转化为有偿的文化旅游产品。个人认为应该对江苏戏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开发,包装戏曲文化资源的外表与内涵使其成为一种产品,建设旅游观光和影视制作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将旅游与戏曲文化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打造戏曲文化的发展的平台。
3.2社会资本向旅游经济靠拢
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结合社会资本,有了资金才能进行更好的开发。因为江苏戏曲文化种类繁多,因此政府的投资范围也非常的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发戏曲文化资源,政府需要鼓励进行多元化投资,例如允许民营资本开发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在向旅游经济靠拢的过程中,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政府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提供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
3.3戏曲文化与多媒体的结合
旅游文化是不可触摸也是无形的,因此必须要借作一定的物质才能进行感知和渲染。同样的戏曲,需要团队的合作运营,乐器、演员、场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将戏曲文化和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好的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宣传的成本,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知名度。现在也有不少戏曲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结合游戏,例如剑网三团队推出的粤剧《决战天策府》等。利用现在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江苏戏曲文化旅游的开发能够更好地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占领市场的速度,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
3.4建立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指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将娱乐休闲以及服务接待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目前主题公园已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旅游地的知名度与游客参与度。例如常州恐龙城现在就已实现了由馆到园,由园到城的转变,成为常州的代名词,江苏也应该在合适的地方,建造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结合现代化设施,将戏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旅游活动,建设集影视制作、旅游观光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吸引多个年龄段的游客,以传统文化保护和江苏戏曲文化弘扬开发为主题,运用新旧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培养文化消费群。
作者:丁海峰 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论坛,2010(04).
[2]朱岚涛,陈小燕.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7).
[3]李玲.湖北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徐松浚,徐正春.陆丰市戏曲资源概况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1).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旅游业。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要能够基于民俗文化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要能够探索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开发之路,能够通过旅游弘扬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的融入,有效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开发效益,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民俗文化,发展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对民俗旅游的认识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方去,观赏其他地方的民俗事物,以民俗事物为依托进行产品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和自然风关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特色旅游项目。在在当今形势下,民俗旅游也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的项目资源是地方文化,旅游地的局面通过出售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方式,吸引顾客,获得经济利益。民俗旅游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旅游者到民俗旅游地主要是为了感悟民俗风险,体验民风民俗,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与感悟。民俗旅游的开展必须要能够开发自己的民俗旅游产品,个地区根据地区文化的不同,可以从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民族特色的多方面开发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受到当地民俗态度的豪华,民族素质的高低的影响,也就是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体验地方文化的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很多游客猎奇的心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开发民俗旅游的价值与意义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其开发价值和意义是伟大的。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开发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俗旅游的开发能够发扬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各种民族的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具有纯真质朴的特点,既是民俗产物,也是艺术珍品,这种民俗资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开展民俗旅游文化游客能够在观赏体验这种民俗资源的基础上,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能够将这种民俗文化带出去,是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发扬。
(二)民俗旅游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娱乐需要。从游客角度上讲,他们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娱乐,为了的放松娱乐,而开展民俗旅游正好可以满足游客进行身体上和精神上娱乐的需要。比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民俗旅游活动,这种活动娱乐性加强,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了解这个地方的民族文化,并且可以在这种民俗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满足游客娱乐的心理需要。
(三)民俗旅游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这种民俗文化世代相传,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感情。在民俗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从发参与体验各种活动,可以真切地感悟到不同地区的民风民情,感悟民族文化,这种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
(四)民俗旅游能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民俗旅游活动场所大多在较为封闭落后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人们生活贫困,信息流通不畅。而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利用地方文化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具有很强地域特点,这些旅游产品是很有新意的,能够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需要,因此,地方旅游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外,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的好,可以为地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围绕游客需要,可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这样,地区人民就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发家致富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对地方人民创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俗旅游开发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需求,同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但如果开发不当,会对民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破坏地方民俗文文化。具体而言,在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俗文化同化现象。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对地方民俗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地方民俗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一种文化模仿现象,这样,会影响到民俗文化的本质,影响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导致民俗文化庸俗化现象。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其民俗文化具有神秘性,淳朴性和高雅性的特点,参与旅游的人,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光旅游,了解参与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开阔眼界,感悟纯真的美。但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淳朴民族风情的错读和歪曲,导致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情况,这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民俗文化商品化现象。目前,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的情况是很严重的,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刺激游客,增加民俗旅游的经济效益,但其致命弱点是,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后,民俗文化原有的精神内涵就散失了,这样,民俗文化之传承与发展的本质就失去了。
(四)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模仿情况严重,缺乏新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有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素来都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说明我国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是存在差别的,地区民俗旅游要能在这种差别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民俗旅游产品。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民族地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民俗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都很类似,这种盲目模仿现象严重阻碍了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策略
旅游产业在发展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起经济利益,同时还要重视民风民俗的保护,能够对民俗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这样,才能使民俗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才能保证民俗特色旅游之路能够长久走下去。具体而言,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策略如下:
(一)加大民俗旅游的宣传活动
民俗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宣传活动。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大多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要能够使这些资源发挥作用,吸引到游客,必须要进行宣传活动,没有宣传,民俗旅游很难真正的火起来。因此,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本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地方旅游单位要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要能够成立民俗旅游开发专家组,对市场进行分析,通过多种途径,对地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的影响力,保障民俗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开发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这种民俗文化资源是稀少的,是宝贵的,如果过分开发,不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这种民俗文化资源就会枯竭甚至会消失,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资源的保护,要能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组织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制定民俗文化、环境包括策略,能够把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另外,要能够积极做好游客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宣传,是游客能够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另外,要引导民族地区人们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引导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庸俗化或者是异化的情况发生。
(三)因地制宜地进行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民俗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使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发挥作用,能够招来游客,是民俗旅游开发者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民俗旅游开发要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制定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对民族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对原有民俗旅游资源加强保护与建设,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产品开发中,要能够从地方资源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产品开发。比如,一些地方的建筑很有特点,就可以围绕建筑进行民俗资源的开发,进行产品设置,再比如,一些地方的民族服饰或者是饰品、歌舞等具有特色,就可围绕这些进行产品的开发,要能够扬长避短地进行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通过产品把一些淳朴的,文明的,能够表现地方民主风情,积极的正面思想和精神展示给游客,满足游客精神方面的需求。
(四)把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及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活动活动场所是灵活的,作为旅游活动的策划者,可以在本地区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同时,还可也把民俗旅游活动进行挪移,把民俗旅游活动,移动到具有绮丽自然风光的地方或者是移动到一些旅游城市。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有很多民风民俗是颇具吸引力的,民俗活动也是非常多的。因此,进行民俗旅游开发是很有资源的,如何提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相关旅游开发者要能够把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进行结合,有效地提升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可以将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放在著名的自然风景区,或者是放在名胜古迹之所,甚至可以移到国外的一些地方,开发固定或者是流动性的民俗旅项目,这样,才能有效满足顾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才能使民俗文化与自然丰谷和文物古迹相得益彰,有效提升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升民俗旅游的影响力。
(五)通过立法保护民俗旅游资源
目前,我国针对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物、民族乐器等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包括,但还有很多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制定专门法律制度进行保护,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民族旅游过程中,如果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不当,或者是地区为了赢得短暂的经济效率,不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就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使民族文化发生变质。因此,通过立法保护民族旅游资源,保护民族文化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