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班级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的内涵

第1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班级作为高校体制下最小的分支,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当代的高校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新型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校园就是要“以人为本”,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学习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建设中,班级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出发点与基石。而对于高校,班级的建设就是细节的建设。当然,班级建设也会带动高校的学习、文化等方面建设。高校的班级建设可以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文化课的水平,可以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这些又可以更好地实施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二、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一)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理念及体制中的作用

当今,各高校要成为现代化的大学,就必须摒弃旧的管理理念与体制,确定“以人为本”的正确管理理念与体制。对于班级来说,是高校管理体系下最小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尤为重要。班级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要求,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些要班级的各个同学发挥各自的特长。学校给予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权力,可以把班级按照学生共同的意愿去建设,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而班级建设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去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这无疑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动手机会去培养各自的能力。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更加喜欢新鲜感,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喜欢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高校的班级建设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且学生可以在建设班级的时候,更加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无形的帮助。

(二)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作用体现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通过班级建设体现出来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是全体同学共同创造并接受的,寄托了所有学生的理想与追求。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都是通过班级的建设体现出来的。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集体有一种依赖感,更加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这样可以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更加方便地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文化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集体建设有贡献的人才,通过班级建设可以更加容易地让学生成为建设性的人才。班级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以小见大。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体现出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程度。

(三)班级建设在校园内涵中的作用体现

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思想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各大高校,如果不注重内涵的建设,不发掘自身的特色,就很难发展壮大,甚至难以立足。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宣扬“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的办学理念。我们国家的大学在世界的知名度不高,名校甚少,关键就在于缺乏自己的风格,缺少自己的内涵。校园内涵的体现自然要通过班级来体现,建设一个有特色有内涵的班集体已成为国内外积极实践的新模式。我国高校在班级建设中提倡一种家庭式的建设,班主任和辅导员强调一种泛亲情化的关系,即同学之间要以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和关系相处,师生之间则讲究长辈给予晚辈般的关怀和指导,这种形式虽然有助于班级的和谐团结,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她没有明确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缺乏理念的树立和内涵的建设,反而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通过班级内涵的建设,我们才能够将班集体凝结成一条扎实、牢靠的纽带,通过建立好班级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更能够塑造出有内涵、有修养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指导方针和树立理念,这样将更加能够把一个学校独有的内涵、风格体现出来。

三、学分制下的班级建设

现如今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实施以学分制为主体的大学管理体制,学分制增加了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自由度,但是却对传统的管理制度造成的巨大的冲击,班级建设无疑是新形势下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班级建设和管理都日趋离散化、复杂化和社会化,因此班级的建设必须从班级的最小单元出发,以局部带动整体。①从每个成员的思想出发,从思想上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每个学校都有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同校训一样班级要有自己的班训、有自己的灵魂,让班训深入人心。②班干部决定班级管理的成败,选择有能力有思想的同学当班干部,加强班干部表率作用,带领每个成员参与到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来。③班级多举办以班级或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将大家联系到一起,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让大家团结在一起。每个成员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班级建设的作用会大大加强,有效弥补学分制带来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对个人发展、班级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班级作为一个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没有好的管理体系,就无法帮助学校直接管理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因此要在新的教育制度下更加认真地进行班级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学校的正常管理和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结语

第2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班级人文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得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一个班级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取得成绩的关键,因此,任何班级的建设都要重视班级人文文化的建设。

宏志班是国家“西部助学工程”开办的特殊班级,我有幸担任南宁市第一个宏志班——南宁一中高中04级(13)班的班主任。建班之初,如何塑造宏志班的班级人文文化成为了我和班级的主要功课之一。

班级人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意思是它必然要体现某种主题。而要确定主题必须要遵循特定的原则性的东西,同时还要有实现这一主题的具体的措施。笔者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将无法成功营造出班级的良好人文文化氛围。因此,精心设计班级人文文化的主题和围绕主题制定具体措施,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工作。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提炼班级人文文化主题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班级人文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共同理念,它对班级成员的思想道德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任何班级人文文化从导向上来讲都应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这是它的共性。但是,每个班级成员构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等条件千差万别,所以班级人文文化具体到各班应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班级人文文化主题前,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最大的实际莫过于学生的特点,这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在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实际并能引领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方式才能成为班级人文文化的主题。

宏志生是来自全区各地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的优秀品质,如“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作为、特别有志气”。宏志班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班级,有自己独特的班训、班风——“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这些都是独有的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更好地利用它们。通过师生们共同努力,班级答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每个同学都要自律地做人、自信地生活、自强地成才、自觉地报国。

二、围绕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采取恰当措施推进班级人文文化建设

转贴于

1、倾注爱心,传承爱心,在班级营造家庭的气氛

马斯洛动机理论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人的需要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高中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高峰,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需要有归属感,因而作为班级人文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班主任,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付出爱,让他们对班级有家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有认同感,进而才会发出建设班级的激情。

宏志生们大多是第一次远离亲人在外求学,他们不仅希望学业有成,同时也渴望老师能像父母亲一样关爱他们。我理解他们的需要,也尽力去帮助他们:天冷了,为他们拿来御寒的冬衣;听说孩子们营养不良了,就要求食堂每天为他们煮鸡蛋加强营养;有同学生病了,及时送去医院并细心照顾;中秋节、五一节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和学生一起搞活动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使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增进了师生的情谊。在“我的班级,我的家——我成长的乐园”主题班会上,我引导他们:既然班集体就像家,每个成员都要爱家,为家添砖加瓦。他们乐于接受,于是纷纷行动起来,自觉地投入到班级自我管理中。他们在班委的主持下,讨论形成共识: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不久,一部由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并表决通过的班规产生了,它凝聚着学生们渴望参与班级管理的热忱,使得班级管理由原来的“要我做”变为了“我要做”。此后,大家还不断地对班级工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折射班级人文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文化内涵的多维性要求多种形式与之相适应。班级人文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策划每一项活动,突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班级人文文化建设活跃起来了。通过实践,学生们有了亲身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了许多道理,更加乐于接受活动中折射出来的思想。

3、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还要重视互助组织的作用,发挥同伴互感教育的功能

在班级人文文化中,班主任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突出学生在班级人文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中间组织一些互助组织,让学生互相帮助,发挥同伴间的教育功能,也会对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宏志班中,42位学生分成了七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负责,每一周每个小组都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让每一位组员总结自己本周生活、学习、工作、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得好的大家互相鼓励,做得不好的大家为他指正,并督促他改正。这样使得学生许多的思想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和解决。

在宏志班,学生还自发地组建了“流动阅览室”,就是学生们把自己所买的书或所订阅的报刊集中到班长手中,由班长造册登记,然后供全班学生借阅,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增进了学生间的情谊,成为了班级人文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3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极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创建班级文化,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关注度,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有效开展

1.构建人性化的文化体系,增强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了保证班级文化建立的完善性和科学性,首先,保证班级文化体系制度的人性化,开展特色文化教学和讨论活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合理化的周期,开展师生交流会和谈心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度,学生把平时的建议和意见用纸条的形式传达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加强班级文化精神的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建立文化角、读书角,让学生在空闲时间借阅文化角的报刊和图书角的书籍,培养学生爱读书和勤思考的好习惯。

2.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创建班级文化

为了增加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创建时,可以利用班级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或不同专业的人员,为学生介绍不同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指明方向。教师也可以增加班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吸引学生关注班级文化,对班级文化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书本文化知识进行区分,提高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把班级文化内容的选择权利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过程中进行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价值,教师要注意结合文化资源和家庭资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1.宣传社会理念和不同的文化知识

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班级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理念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指导作用,在为学生展现不同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和社会联系。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说,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班级制度规范和社会规范,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2.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积极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在不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其次,站在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师在班级中利用文化角、图书角和讲座等形式进行班级文化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在阅读不同文化书籍的过程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不同文化资源和书籍的熏陶下,学生提高了文化修养,提高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为了保证中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人性化的文化体系,增强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创建班级文化,利用文化交谈会、创建图书角等形式举办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光平,杨新建,李旭,田华明,罗春旭,文军,郑朝晖,刘绍荃,蒋涛,陈龙泉,陈若梅,张洁,石晓波,任小林,鲁奎,裴锫榆,代艳,钟莉梅.做人在先,艺体见长,多元出口――成都列五中学办学特色钩玄[J].亚太教育,2016(35):8-13.

[2]龙思.试分析班级文化建设及其功能[J].经营管理,2014(29):380.

第4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三化一上墙”、“五个一”、“社团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系列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期间,我市中小学校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受到了一致好评。当前,全市教育发展正在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是当前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年,市教育局把校园文化提质上档和总结凝练作为工作重点。各中小学校要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计划,细化工作目标,每一所学校都要凝练形成本校的核心文化。现就强力推进学校“核心文化”建设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高“三化一上墙”工作质量与水准

自我市年开展“三化一上墙”工作以来,各中小学校校园环境脏、乱、差情况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但仍有部分学校存在绿化不统一、净化不彻底、美化不上档的现象。年,要求各中小学校全面提高“三化一上墙”工作水准,100%达到净化、绿化、美化。师生的作业、美术作品、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要进一步提高品味、档次,要在学校适当位置以主题分类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每学期至少更换一次。同时,要注重学校精美雕塑、草坪和花木栽植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布局审美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拓展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

所有学校要按照每个学生参加一个社团的要求,扎实开展“社团建设”,切实消除各种社团活动存在于汇报中、停留在展览中的现象。社团类型上应涵盖学术类、实践类、文化类、艺术类、服务类、专业类、技能类等,层次上应包括学校社团、年级社团、班级社团、学科社团等。学校要保证社团活动的场地、师资、活动时间,要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以课表形式呈现),充分利用各个功能教室,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弘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学校要不断总结,大力表彰支持优秀社团组织。

三、做好班级文化的构建与评价

以构建班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文化为着力点,推进班级文化常态化建设。避免同质化、走过场、应付检查等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班级文化要从内容、形式上进行指导,建立班级文化管理考核机制,确保每个班级形成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班风,挖掘学生内在的特色潜质,形成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营造新时期的特色班级环境和民主班级氛围。

第5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第6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_教师专业 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最流行的概念,它既涉及政府的教师科层制管理,也涉及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它既有群体动力学的因素,也有个体自主选择的意愿;它既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又是实践中的现实对象。没有一个领域像教师专业发展这样如此全方位地触及到学术、实践和政策领域。本人一直在关注着这样一个领域,通过将近10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来源于多年的文献阅读、政策制定的参与、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的指导、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相关研究,这些看法总体上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专业内涵的三个维度

第一,教师专业内涵第一个维度是“教会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要经历学会教学、会教和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学会教学和会教的升华。从专业的客观需要角度来说,教师进入专业就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这其实是一个教师培养如何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专业要求的问题。

第二,教师专业内涵的第二个维度是“育人”。“育人”是教师“专业”必不可少的内涵,没有了“育人”内涵就不是教师专业。当然,这里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性表现在“认知”“道德-公民素养”“社会性”“健康”和“审美”的要素构成,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身体、心理、认知、逻辑和情感等方面发展,这与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德、智、体、美、劳”是一致的。

第三,教师专业内涵的第三个含义是“服务”。广义上,教师是要提供专业服务的,指向专业外的,而本文理解的服务是指向专业内的,不仅要对学生服务,而且还要对学校服务,对同伴服务。

2.教师发展内涵的诠释

教师专业的内涵构建为“发展”内涵的构建提供了本体论意义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教师专业的内涵,才能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这就意味着,“教会学生学习”专业内涵维度是发展的,“育人”专业内涵维度是发展的,“服务”专业内涵维度是发展的。

我们以“主体层次”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即“前经验主体”“经验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审美主体”。本文之所以用“主体”概念,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自主的专业建构的过程,它体现出自在、自为、自觉、自控等内容。

前经验主体层次是指教师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自主地构建专业的前经验水平,从时间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培养期,二是入职期,这两个时期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学会教学”认知和行为。

经验主体层次是指在前经验主体层次的基础上逐渐地摆脱个体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而在自我实践中自主建构专业的经验水平,从时间上没有期限,只有在经验-反思机制下的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复杂、从偶尔到经常的变化过程。

认识主体层次的教师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形成认识框架,具有自己的经验性。

价值主体层次是指教师自我对于专业认同、专业使命的建构水平,教师对“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三个专业维度的高度认同,并把它们视为其终身专业的使命。

审美主体层次是指教师自我对于专业认同和专业使命实现中体验专业幸福的意义的建构水平,它也是在教师价值主体层次上的升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主体层次和审美主体层次贯穿于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它不是前三个层次的替代,而是体现前三个层次的分布水平的层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是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才能实现的。所谓机制就是运用一定的条件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就是教师运用经验、反思、证据、数据、概念和理论等条件实现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等专业目标的活动过程,也是运用教师精神、教师知识、教师能力等专业基础的活动过程。

1.经验+反思机制

经验+反思机制是国际流行的、公认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依据经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前经验主体层次和经验主体层次教师的机制。这两个层次在经验+反思机制下促进了教会学生学习、育人的专业发展、服务质量的提高。

2.专业证据和数据机制

专业证据是教师用来证明专业的有效信息或资料。证据包含的要素有很多,如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形成丰富而多样的证据,可能的证据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成就的证据;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观察;教师对同伴和学校影响的证据;学生的反馈;同伴/校长的反馈;家长反馈;教师的自我评价;参与专业学习的证据,以及教师对这些学习的反思。专业证据的获得主要通过阅读,阅读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种方式,没有阅读不可能获得专业证据,关键是阅读什么?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首先要阅读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材料,如认知心理学、道德发展论、公民教育、个体社会化等,它与教师知识中的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获得提供更多的专业证据。

3.专业概念和和思想机制

专业概念和思想机制是认识主体高级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机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中,教师通过专业概念掌握和形成获得对专业的理解,从而实现专业行为的有意图的外显。教师的专业思想最终寻求的是在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上获得抽象的和陈述规范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往往会面临两难窘境,一方面“课上得漂亮”,另一方面不能做出学理解释;一方面其教学具有规律可循,另一方面无法准确定位和清晰描述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可能与骨干教师缺乏专业概念掌握和形成,以及理论掌握和形成的机制有关。

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1.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保障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则、规定、政策等。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实现的,教师在不同的国家因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不同而体现出身份、地位的差异。《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获得专业发展,这些制度包括教师培养制度、资格制度、技术职称制度、任用制度、职务制度、教研制度、荣誉制度等。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依赖或制度路径。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建构。学校文化直接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通常学校文化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环境,制度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而行为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环境。

3.学习社群

学习社群是在具有共同愿景和价值共享的组织中,实现明确使命以学习方式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习社群中完成的,没有一个教师会离开学习社群而获得发展,当然教师的学习社群是在多个层面上构建:一是在学生层面上,因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是与学生相关的,也就是专业学习要应对和适应教师在了解学生、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等方面遇到的挑战,以及利用“教学相长”的客观环境,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也构成学习社群。二是在同伴、专业领导层面上,专业学习应是教师和校内外的同伴、专业领导者一起进行的为解决教师面临的挑战而进行的共同学习。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学习社群,即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科研组、党支部。这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三是校外专家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学习在高校、非政府组织、学区、学校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得到校外专家支持,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习社群。

4.班级互动

班级互动是班级组织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环境或背景在班级,班级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教师的“专业”起到构筑组织的网络关系的作用,学生作为这个网络组织的中心通过教师“专业”获得发展,在这个网络组织中,家庭、社区和学校构成了互动关系,家长、社区成员和教师构成了互动关系,这些关系主要是在班级组织中形成互动关系的。教师恰好是这些关系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沟通者,在组织、引导和沟通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在班级中进行课堂教学时是一个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与学生互动中获得了其“专业”发展,“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在班级互动中的直接写照,教师在班级互动中与家长获得了沟通,通过沟通教师获得了其“专业”发展的理解基础,因为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背景以及家长的作用下形成的,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获得这个“信息”。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的建构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基础、机制和环境的讨论,我们可以试图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本文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是由专业内涵、专业层次、专业基础、专业机制和专业环境构成的,专业内涵揭示了专业的本质规定,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是教师专业的内容构成;专业层次是教师专业在前经验主体、经验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上的发展路径,意味着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是一个从前经验主体到审美主体的发展过程;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内涵体现和专业层次实现的基础,教师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能够得到功能发挥的策略和手段,它体现在经验―反思、证据和数据、概念和思想三个方面,专业机制是教师专业形成发展层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能够有效产生作用的推动力;专业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层次、基础、机制在国家制度、学校文化、社群学习、班级互动中综合外在因素,学习社群是教师专业的助推器,国家制度规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层次的制度路径,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运行条件,班级互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的现实条件。模型图如下:

结语

从上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基础、机制和环境的讨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型建构,我们认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实践模式建构和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可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第7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文化;现代化教育手段;建设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及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动力及自信心不足、文化底子差及自我要求低的现象。班级是中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最重要的育人氛围,是一个班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灵魂。要把中职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丰富多彩、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对于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更能得心应手。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一个能育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呢?现就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探究等几方面作浅要分析。

一、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下,班级师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物质和活动形态。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集体独有的教育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的脊梁,具有约束、激励、凝聚、同化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作用

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能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优秀的班级文化是一种有个性、民主、创新的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耳濡目染地陶冶着人,对班级、学校的管理也是不可多得的法宝,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健全人品的形成、班级的和谐稳定以及学校教育的成败;大而言之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因此,广大学校及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尤其应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三、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那么,如何才能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我所带的是一个由59名学生组成的财会专业的班级,他们都是中考分数线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加上班级人数偏多,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有很多困难。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班级就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支撑着学生全部的学习与生活。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的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以及班级的育人设施等,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用来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尺度。优美的教室环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更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实施班级管理,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深入开发新的资源,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使班级里的各种物化设施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把教室建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在开学伊始,我组织全班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建设“共同的学习生活家园”,让教室的每面墙、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营造教育氛围。比如:在讲台上方摆放绿色植物如仙人掌、芦荟、吊兰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空气作用,并且安排专门同学照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学生爱整洁的习惯;布告栏里张贴各项规章制度和临时通知;教室的正墙上悬挂国旗,正墙两边张贴奖状锦旗,两边柱子上张贴名人名言;教室后墙黑板旁边的墙壁上开辟明星风采园地,及时展示班级活动照片展、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班级后面开设小小图书角,要求每一位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比如文学著作)贡献出来,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借还手续和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用来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便会有很大的进步。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即制定班规,它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在学校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因此,中职学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并应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以学习、纪律、卫生、班风为制定的标准,并且辅之以品德考核量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能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建立建全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的执行上,教师首先要带头遵守,然后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使全班学生懂得违反制度是不应该的,以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的象征,它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教育和制约作用。

首先,要组织一支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班干部要求严格,让他们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带头作用,提高班干部威信,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事实证明,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班团干部队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有助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手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好评和家长的认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机短信、qq群等云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升级,均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如校班歌比赛获二等奖;校拨河比赛获第一名;校广播操比赛获二等奖;校运动会上女子获第一名、团体获第四名等,这些集体活动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为形成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搭建了桥梁。

班级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心,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科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改变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10.

[2]赵国柱,杨素青.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程[M].开明出版社,2012:3.

[3]杨桂宏,许红梅.中职学校如何建设班级文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0(9).

[4]黄园园.浅谈中职学校特色班级的创建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5]王浩宇.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J].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2(4).

[6]蔡长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

[7]刘品.班级文化建设浅谈[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51).

第8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建设;群体

当前,各种学习型组织、互助型组织、专业型组织的建设,在推动群体成长、发挥群体效用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班级的组织建设,应该应该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内涵;以学生自觉参与为重点;以教师引导为依托。

一、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制度为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组织建设,首先应当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组织内的成员提供行为的参照,明确组织内成员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班级组织,是由许多独具特点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给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打上不同的烙印。这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会对班级的组织建设带来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因素,能够促进班级组织建设,而消极的一面,则会阻碍班级组织建设。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班级制度,来鼓励积极因素的发挥,抑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使班级的组织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要求班级的组织建设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自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i所谓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和有所选择的特性。”ii这种自主性,能动性需要制度的约束,让自主性、能动性与提高学生学习、维护班级组织合法利益、塑造班级组织良好形象的方向相一致,而不是让无条件、无约束的自主性、能动性扰乱班级的正常秩序,破坏班级利益和班级形象。

二、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文化建设为内涵

制度建设,是用一系列看得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是用一种强制约束的硬力量来使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班级组织利益发展的需要。而文化建设,则是要在班级中树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同样能产生影响的软力量来约束、规范班级群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平常的主题活动、班级标语方面进行,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宣传,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的文化建设,应与学校的文化内涵相一致,同时也要充分发掘学校所在地区优秀的文化内核。

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文化为内涵,是以班级群体心理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为依据的。“从众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群体成员会不由自主的放弃个人主张,而与大家保持认知或行为上一致的心理行为。” iii在建设了群体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相应的班级文化后,群体成员就会以这种班级文化为准绳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班级文化,当这种行为不符合班级文化时,行为主体会迫于班级文化的压力而进行调整。例如,当在班级树立了“爱护公共卫生”的文化后,群体成员就会形成普遍的爱护公共环境的氛围。

三、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学生自觉参与为重点

班级的组织建设是在班级中进行的,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离开了学生群体,班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班级的组织建设,要围绕学生来进行,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群体中的一份子,让学生感受到群体所给予的安全感、归属感、宽慰感、力量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的竞赛活动来进行;其次,赋予学生相应的管理班级的权限。除了按班级需要选举出来的班干部外,可以设立一些流动的工作岗位,让班级群体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自觉性,要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因为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互相信任、交往密切而形成的心理及情感的聚合体。”iv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的组织建设中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发挥消极的作用。中学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与共同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结合起来的,他们交往密切,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目标,日常行动仅限于课后的交流或者娱乐活动。在中学生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非正式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班级非正式群体或是全部的投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为班级组织建设添砖加瓦;或是整体的游离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之外,对班级的组织建设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因此说,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否自觉投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中来,会对班级的组织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非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对起群体成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非常强大的。”v因此说,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调动,主要集中于对分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的调动。

四、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教师引导为依托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还不具备独立进行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能力,中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无论是班级制度的建立,班级文化的建立,或是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首先是思想的引导,使班级的组织建设围绕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对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方向偏差,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其次是活动方面的引导,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于班级的组织建设活动如何进行、怎样进行尚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活动是有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什么活动是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从而推动有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活动的开展。

重视教师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是要让教师包办一切,自行安排班级的组织建设的各个步骤、各项进程,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进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领航员与舵手的关系。没有领航员,船在海中的行驶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无法到达预定目标;没有舵手,船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样无法到达目标。所以说,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依托,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对于合理的,可以加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规划中来,对于不合理的,要耐心的向学生说明原因,获得学生的理解,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也可以通过交流将某些想法灌输到学生的认识当中,为教师的引导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注释:

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i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ii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15.

iv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9.

v李帅,赵新艳,焦彦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初探[J].华章,2013(01):289.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帅,赵新艳,焦彦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初探[J].华章,2013(01).

第9篇:班级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与语文教师职业素养

有“北魏南李”之称的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说过,他无意要惹火烧身对语文的学科性质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他认为语文学科绝不等同自然科学,不能用“严密”“客观”的逻辑体系来要求它。语文教学的内容当然有知识,但孤立的知识再多,都不代表语文素养本身。教学是语文教师“文化意识”水平最直接的体现,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思想。没有脱离文本的语言教学,更没有脱离精神意识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赋予文字符号精神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具有“文化意识“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例如,“推敲”,它是动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如果没有教师讲解,学生就很难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反复考虑、锤炼的意思)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贾岛吟诗炼词的故事)。再如,“汗牛充栋”,从本意上是指书很多,用牛车都拉不完,仅从本意上讲不难,但不说清楚成语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什么是“牛”不是“马”(春秋时期主要用牛车作为运输工具)?不讲清楚成语的典故,学生也很难在脑海中浮现出古人收集藏书、追求知识智慧时的生动画面,也难体验不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语文教师也谈不上具有文化意识素养。符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和其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缺乏赋予文字历史文化意义和强大的精神文化的能力,那么这个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是缺乏人文性的。例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这样的句子就进行了深挖,不仅要让学生读出秋风所烘托出来的气氛、情感,还要让学生联想到秋风和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关系,把秋风比作当时的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赋予文字以生命力。所以,任何脱离“文化意识”的语言教学,都不可能称之为真正的语言教学。

二、班级建设中的文化意识与语文教师职业素养

文化意识可以理解为社会群体通过大脑共同的意识形成的价值观或理想体系。其形式都以群体的物质存在表现,如斯巴达人崇尚武力,英国推崇绅士教育。每个集体、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这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的班集体也负有这样一个文化建设的责任。有的班级爱学习,有的班级爱劳动,这不全是学生的素养问题,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有报告说,某中学的语文老师给每个学生都取了字,同学之间称呼不叫名,叫字,有文气又亲切,这也是班级文化,无形中也培养了班级古文学习的兴趣。有凝聚力的班级往往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故事,他们会习惯性地使用一些大家认为生僻的词汇或者对某种事物有其特殊的情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文化意识,建设班级文化。魏书生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将民主管理融入班级文化,在他的班级里,人人都有事做,有事管,都愿承担责任。所以,即便老师不在,班级依然秩序井然。好的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事半功倍。但要培养好的班风学风,教师还得在文化意识上多下功夫,建设健康文明的班级文化。总之,对语文教师“文化意识”素养的提出,在实用主义盛行和我国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不仅是对时代教育的反思,也是对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文化意识”培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这一意识,融汇贯通运用于整个教学实践中。

作者:杨成洪 高阳 窦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