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抓住了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从此这批人成为了带动农民创造财富的领路人,他们致力于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立下了无数功劳。这是对农村经济精英最初的一个概念界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农村人开始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以为,他们都是带动农村经济富裕的先行者,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精英人物。
目前农村精英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着普通农民没有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汇聚在一起,就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在当今中国农村精英群体中,占据精英数量最大的是经济精英。可以说,他们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了以往的农家乐形式,进而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方式转变。个性化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乡村旅游产品开始进入创意化、精致化的发展新阶段。
(一)发展趋势
首先,地方政府开始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消费的群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旅游人数的增多,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把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让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把乡村旅游当作重点项目来培育与管理,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
其次,投资趋势更加多元化。由于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当地政府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意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政策。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扩大,吸引了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或者企业前来投资,而且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最后,开始注重产品的升级与改造。随着投资趋势的变化,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者们开始思考产品的创新之路。其中,一批农村经济精英开始介入,他们利用手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始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整合与改革。以前只是单纯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外传播乡村旅游的好处,而如今随着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于是,开始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与改造。这些农村经济精英们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也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所以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特点
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发展更加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由于??家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扩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畴。在助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地方乡镇都开始走全面变化的道路。这里的变化主要包括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大家都开始潜心挖掘适合自己乡镇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力争让自己的旅游产品更能代表这个乡村。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很快,走在前端的主要是南方的几个发达城市。其中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经济精英又开始探索与研究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让旅游产品继续走出去,开发新的旅游模式。比如一些省份的乡村开始做起了生态果树园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农业来带动乡村旅游,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业态。据了解,我国现在的乡村旅游有了十大新业态,它们分别是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
三、农村经济精英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异质化基础上的。但是它作为资源层面的吸引要素是不能直接面向市场的,于是农村经济精英的参与就有了存在的意义。经济精英们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对市场发展的预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地与外界市场之间最好的衔接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存在提高了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大城市那样普及,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所以必须对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而农村经济精英们恰好明白现代人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更好的给予他们指导。由农村经济精英们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就很好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规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 城乡关系 二元对立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美好梦想,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但最终仍然实现了当初的追求。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走的异常艰辛,中国农民的利益损失更大。据统计,1978年前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为4881亿元, 另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家仅靠工农产品“剪刀差”,就从农民那里拿走了6000亿元以上。农村、农业在为工业化、城市化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仍无法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好处。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农民成了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国家在制度、政策方面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除了劳动力资源丰富之外,资金、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严重缺乏,影响其正常发展和茁壮成长。即使是位处上海、杭州、无锡等轻工纺织业发达城市周边的苏南一带的乡镇企业,也只能使用城市工厂淘汰的机器设备和临时性的聘请这些工厂的工程师来进行技术指导。即使如此,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这种条件来发展乡镇企业,因而,苏南模式的复制性不强,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长期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接受传统思维教育的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到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务工、经商、办理服务业。首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户籍制度、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工资水平、福利保障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仍然无法获得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其次,绝大部分农民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一方面是受其工资水平低、福利保障少的影响;也就是说依靠他个人的工资收入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结婚生子并生活下来。所以,上至赡养父母,下到子女上学等只能在农村完成。另一方面是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暂时还无法覆盖到农民工的子女,甚至是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提供。从而,他们必须让自己年老的父母住在乡下:一个生活费很便宜的地方。他们也必须让自己的子女在乡村长大,在乡下接受教育和医疗。妻离子散、远离双亲的生活场景使得孤身一人在城市务工、经商、办理服务业的农民只能通过电话或春节回家时和亲人有短暂的交流。作为父母,子女教育的不在场,给其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的缺席,剥夺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力。同样,对农民工个人而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与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遭遇之际,就是农民工的精神、理想受到严重冲击之时,甚至可能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
如此看来,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依然严重,如何让9亿农民也能分享中国现代化的好处,成为建立在高水平工业化、城市化之上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挑战。但是,在接受挑战和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中国现代化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第一,受地球环境资源总量的限制,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13亿人都过上西方资本主义那样高消费的生活,那么全世界的能源和资源仅供中国使用都还显得不够。更重要的是,除中国之外,印度、越南以及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将对地球的环境和资源、能源构成严重的威胁。第二,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陈锡文的估算,中国即使以最快的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去,到2035年,中国仍然有8.5亿人生活在农村,占到全国人口总量的50%左右。由此看来,这种单向的由农村往城市流动的方式仍然很难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农村这些无法流向城市的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保障还是必须要考虑,为此,中国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即使如此,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将种粮食作为主业的农民仍然无法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那么如何使农村人增收致富便成为整个国家(或社会)当前及未来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当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三产业是整个产业结构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其产业带动效应及其他影响力不亚于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旅游业。根据相关研究,如果旅游业提供1个就业岗位,其产业链上就可能解决5个人的就业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改善就业结构的同时还增加了相关人群的经济收入,调整经济收入结构;其次,由旅游业带动的社会流动,就不仅仅是指城乡流动,还可能包括整个世界的流动。同样。2005年以来,全球每年有超过8亿人次的国际游客,更有超过100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在游客流动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文化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同时,还会带动各种资源的流动。从此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由旅游引发的社会流动中的人的流动和资源流动的耦合关系,即人和资源都向旅游目的地流动。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占全国总人口50%强的农村人口长期生活的地区里,对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都较高的城市而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及环境优美、绚丽多彩的自然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从旅游业的构成要素来看,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其两种核心要素,也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特别是对于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多样、民族种类众多的中国西部农村来说,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及清新的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 乡村旅游的产业特征及优势
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明显。
首先,乡村旅游具有“乡土不离”的产业特征,其产业的拓展,完全建基于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之上。“对于中国西部农村而言,较之于传统农业,乡村旅游克服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固有的报酬递减率的先天制约;较之于工业生产,又克服了与工业化比肩同行的城市化所要求的漫长积累过程。”1其虽扎根乡土,但为农民提供了非农性质的工作岗位及收入途径;其虽为新兴产业,但为维持传统村落共同体的原貌奠定了基础。同时,建立在地方性文化之上的乡村旅游,避免了与农业和工业争夺发展资源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劣势地位寻找到新的扩展空间。
其次,从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上看,乡村旅游以其独特文化资源的魅力,安抚、慰籍着现代人日益撕裂的神经,使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我的诉求具有了现实的可能。2丹麦未来学家蒙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向精神需要。3人们的这种精神需要在黔中屯堡社区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在现代社会体会明朝遗韵,给你穿越时空隧道的,摆脱生活压力,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云贵高原体验江南风味,给你天马行空的享受,摆脱都市疏离感,寻找满足与踏实感,求证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一度处于劣势地位的现代性意义上的屯堡社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丰富多彩、历史韵味浓厚的屯堡文化相反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体系下的文化优势。
再次,面对现代农村社会在转型时期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断裂,乡村旅游为其提供了阻止的契机。大规模的城市、城镇建设和工业扩张占用了大量土地,促生了大量失地农民,从而大规模的涌入城市,形成日益受人关注的“农民工”队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的约束,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社会福利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种情况为社会断裂提供了现实的重要土壤。而乡村旅游的开发,由于其乡土不离的产业特征,农民在不脱离乡土的前提下能够从事非农劳动,同时还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从而,“传统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他们不再是耕田犁地的农民,而是新型的乡村旅游企业的员工。”4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场域具有减轻因离土离乡走入现代化的阵痛以及降低观念转型的精神、心理成本的功能,为农民更好的适应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提供了新的契机。
最后,乡村旅游为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传承创生了符合时代特性的机制和模式。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中,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地方性文化的传承机制也受到严重的挑战,乡村旅游是舒缓这种严峻形势的中间过渡地带。“它可以使处在世界体系‘边陲’的中国西部农村跨越式的进入‘中心’地带。原本处于‘中心’地带的国家和人们,对现代性恶的一面的发现和拒斥,也可以成为中国西部农村发展之警示,并引入操作之中,从而真正意义上拒斥现代性的负面效应。”5
参考文献:
[1]卢云辉 孙兆霞 转型期西部农村发展的制度支持缺失问题探析――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例 [J] 贵州社会科学 2007(7)
关键词:新农村;现状;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业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乡村旅游相对于传统的旅游形式而言,以其独特的开发经营模式、突出的产业功能优势,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市基础设施硕果累累,城市公用设施日趋完善,供水率达100%,垃圾清运率为100%,镇村建设步伐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1%。市民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较大改善。
(2)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三峡机场通航和沪渝高速开通,长阳旅游业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递增。十年来,长阳旅游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重大成效,今年清江画廊又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自2004年以来,长阳县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打造百里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为重点,加大投入,打造品牌,成功创建为湖北省旅游强县。201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4.5倍和8倍。
经调查,有少部分居民认为长阳的旅游开发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只是被考古学家利用,并未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实质的好处,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是通过外出打工来赚钱,没有把旅游业作为谋取生计的途径。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长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但知名度不高,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展和大众旅游的开发难度很大,近期开发的景区点线路不够优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除对清江进行过浅度和小范围的开发外,长阳遗址和五爪观景区点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2)旅游产品体系单一,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产品开发较为滞后。目前,长阳还是以靠山吃山的资源型开发为主导,旅游产品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开发与多元化展示,导致旅游产品体系单一,二次消费明显不足。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特别是旅游住宿接待水平低,设施差旅游功能配套不够,景区宾馆的综合服务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景区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及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开发资金短缺,一些主要景区的配套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硬件设施与景区标准相距甚远。近来,游客在逐年增加,但旅游人才短缺尤其是具有酒店管理服务导游等综合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长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旅游开发规划层次低,企业履行合同执行力不够,部分景区缺乏旅游开发控制性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力,存在擅自更改规划内容,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明显滞后,旅游开发企业诚信度有待提高,政府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坚强有力,以致景点开发速度过慢,甚至有投资到位慢或投资不到位的问题。
(4)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意识,以牺牲旅游资源代价,进行资源的资本性开发,忽视了乡村民俗资源的开发,存在着重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11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截至2012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3.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向主导产业迈进,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这一中心,把长阳建设成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打造以清江画廊为核心品牌,在深化巩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渤海川渝地区四个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有序拓展北方和海外两个市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2)整合旅游文化娱乐资源。创建土家族文化与旅游、娱乐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文化震撼力,使长阳成为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培养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策划营销人员和导游人才。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方式培育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力度,培养一批素质高、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这是加快发展长阳生态旅游业的重要保证。
(3)制订好旅游发展规划。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有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要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督促部分景区点编制科学的旅游开发控制性规划,同时加大规划落实力度,按规划的要求把景区项目建设好。政府应加强协调和监督,对景区建设项目实行先报批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报批程序备案登记。
(4)充分重视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使优势资源得以优化利用,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长阳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要充分发挥长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以清江画廊为核心品牌,同时利用长阳县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民风独特,植物、动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长阳县资源组合度佳,区位良好的特点,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视和加大独具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商品的开发,旅游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和动员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群众大力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增强旅游商品的地方性、纪念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利用招商引资,促进旅游商品的引进、开发和生产销售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进旅游创收。
参考文献:
[1]吕品,张耀广,李星明.对长阳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04).
[2]尹小娇.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4]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5]周勇涛.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乡村旅游;顾客体验营销;顾客忠诚
一、顾客体验营销的概念
顾客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以服务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通过创造、提供和出售体验,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所感受,留下印象,使其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一种管理过程。它是体验经济下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它的产生与经济形态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顾客体验营销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的专注产品特色与利益的营销模式,它们之间的区别见表1。
二、顾客忠诚内涵的界定
顾客忠诚度指顾客忠诚的程度,是一个量化概念。顾客忠诚度是指由于质量、价格、服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情,形成偏爱并长期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程度。美国资深营销专家Jill Griffin认为,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出于对企业或品牌的偏好而经常性重复购买的程度。
真正的顾客忠诚度是一种行为,而顾客满意度只是一种态度。根据统计,当企业挽留顾客的比率增加5%时,获利便可提升25%到100%。许多学者更是直接表示,忠诚的顾客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保有忠诚度的顾客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任务。
三、顾客体验对顾客忠诚影响的途径
乡村旅游企业不仅仅要提供商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充满感情力量的体验,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使他们在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层面上,获得一种美好感觉。而这种感觉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顾客与企业接触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优化顾客体验,可以获取顾客的品牌忠诚,从而增强乡村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优化顾客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设计顾客体验式旅游产品
遵循主题性、特色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开发旅游主导产品和旅游精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旅游品牌的提升,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引导消费趋势,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以浙江上虞四季仙果采摘游项目为例,在四季仙果基地体验收获采摘的快乐,推出每季有果摘活动:二月草莓分外俏,四月香甜樱桃宴,五月桑果采摘忙,六月酸甜杨梅鲜,七月葡萄满园香、水蜜桃惹人爱,八月黄花梨压枝弯,十月柿子串串红,十一月岭南打板栗,十二月章镇猕猴桃;同时以四季仙果的基地为基础,发展作物(比如葡萄)采集、加工、消费游客DIY的体验农业模式;开展“花农”赛、“菜农”赛、“果农”赛,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学习制作蜜饯、葡萄酒等果酒。
(二)营造环境的体验
环境通常是全面体验的开始,而且鲜明的、个性化的购物环境能够带来两大好处:保持激发兴趣的参与性体验以及周期性的更新。体验需要真实性,在旅游体验氛围打造上,应充分考虑旅游地特点进行。乡村旅游地是最典型、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产品包的原初形态 , 具有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需要的效用和价值,也是旅游产品全部附加价值的基点。结合乡村旅游地的特殊地域文化可以让顾客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如浙江嵊泗的“渔家乐”利用当地环境和渔民生活的特点,吸引都市消费者来观光旅游,吃住在渔家,体验海上捕捞作业:在海上打渔、船上钓鱼、礁丛中拾贝壳,体会海洋的神奇和征服大海的,这种体验式旅游业务的开发也为浙江嵊泗经济发展启动了新的杠杆。
(三)忠诚交流的体验
顾客对产品和真诚服务的体验中发现、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使顾客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维,最后进入理性消费。与顾客沟通不仅是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还是一种心灵产生共鸣的体验,是情感的交汇。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顾客交流,及时发现、引导、强化并满足顾客对产品的潜在需求,最终促成购买。同时,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作为最直接、对顾客影响最大的品牌接触点,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之具备较高的素质,能提供较好的服务。因为,如果一个顾客第一次接触某产品时感不到满意,很可能就不会再光顾了,所以与顾客进行沟通对顾客忠诚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的当今,几乎所有的乡村旅游企业都在探寻品牌创建和提升的新途径。顾客体验营销是旅游经济下特有的营销模式,由于服务本身的无形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顾客体验品牌的创建对于服务性的乡村企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顾客忠诚是很多因素决定的,企业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顾客心理,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提高顾客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王晓娟,樊亚琴.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2] 张洁.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天津大学,2009.
[3] 申跃. 基于满意度的顾客抱怨模型研究[D]. 清华大学,2005.
[4] 陆娟,芦艳. 服务质量与服务忠诚的多维度关系研究[J]. 财贸研究, 2006,(06) .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
关键词:袁家村进城 ;原因;现状;利弊分析
在关中,袁家村可谓声名远播。全村虽然人口少,自然和人文条件不佳,但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打开了局面,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到访。袁家村是近几年来乡村旅游的新星,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托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身优美的田园环境,借助本地的农业特色,和陕西特有的美食文化资源于一体,开发出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级美丽乡村。近日袁家村应邀进驻西安曲江银泰城,将香甜可口的美食带入了西安这座历史古城。面对袁家村的进城,只是一个尝试,需要我们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认真分析研究实地考察,为“袁家村进城”更好地发展献计献策。
一、袁家村能进城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在乡村休闲旅游中无疑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的袁家村,虽然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据媒体的报道称,袁家村目前日营业额200多万元,年收入超过10亿元。而据西安本地都市报《华商报》的报道,2015年10月3日,“十一”黄金周第三天,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当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居陕西所有监控景区游客接待量之首位。这意味着,在陕西,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首次超过了兵马俑这样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给袁家村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乡村旅游的行业中。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1]
(二)社会原因
随着袁家村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来到了袁家村,观赏美景,体验民俗,品尝美食。经济状况的好转,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袁家村的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给周边地区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留在了家乡,也避免出现很多留守儿童。
(三)文化原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掘袁家村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对袁家村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文化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对袁家村乡村旅游文化归类如下:
(四)商业创业模式
袁家村的商业模式是,商户技术入股,袁家村出资,净利润双方五五分成。所有食材均由袁家村统一供应,这一模式鼓励了一大批拥有技术却没有资金的人,使得袁家村的发展更为顺畅。食材的统一供应,既保证了质量,保证了及时有效性。制造了农业创业平台,让更多的自己村子生产的农副产品可以自产自销,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
把公司和商户有机结合起来,咸阳的袁家村乡村旅游从开始就摒弃了农户分散经营,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从起步就是公司化运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包装、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又为了保证产品接地气,保证每个商户的特色,具体经营又分散给有特色的农户或商户,保证了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诉求。袁家村已经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开分店,不仅进城,甚至逐步开到甘肃,沿着丝绸之路走的更远。[2]
二、袁家村进城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照搬袁家村的30家门店
这次袁家村落户银泰的共计30家,礼泉特色的烙馍、浆水鱼鱼、搅团、醪糟、乾县的豆腐脑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礼泉袁家村作坊里的食材,在这里也可以买到,比如辣椒粉、油泼辣子、醋、菜籽油、粉条等等。 曲江银泰“袁家村关中体验地”,整齐划一的乡村装修风格,干净整洁的炉台灶具和木质桌椅将城市的干净、卫生融入了乡村的田园民俗风格中。干净整洁的门店,热情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后备供给,食材全部来自袁家村。
(二)客流量与日俱增
随着袁家村的进城,吸引来了很多西安的市民。例如在一家biang-biang面的摊位前询问得知,今天biangbiang面商户准备了 200多碗面的食材,中午已出120多碗,下午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被体验者全部品尝完了。其他大部分商户所备食品也都在2个小时左右全部被“抢”空,尚有余下少量吃食的摊位前依然排着长长的队。随着免费试吃活动的结束,正式的营业拉开了序幕,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来到了曲江银泰城品尝原汁原味的袁家村美食,感受地地道道的家乡味道。[3]
三、袁家村进城的优缺点分析
(一)袁家村进城的好处
1.干净整洁的环境
将袁家村搬进城市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市民,倡导健康卫生饮食模式,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平价百姓餐饮。开在商城里环境也舒适,不用像在袁家村一样吃饭的时候站立着,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间摆放桌椅,卫生条件也更好,视觉冲击就比农村的干净。”而且曲江银泰店里配备了洗碗机和消毒机,由工作人员将碗筷统一回收清洗消毒,让顾客对卫生状况更加放心。
2.乡村独特的田园美食进城
袁家村进城给城里的人们带来了家乡的味道,可以吃到地道的袁家村小吃。食材绿色纯天然,长在辽阔的农田里,而不是塑料大棚里培育出来的。礼泉特色的烙馍、浆水鱼、搅团、醪糟、乾县的豆腐脑、辣椒粉、油泼辣子、醋、菜籽油、粉条等等。久居在城里的人们恐怕早已经吃不到这些小时候的味道了,替代这些的是一些城市特有的快餐,西餐。进城的袁家村满足了更多市民对农村的向往,对农村美食的垂涎三尺。同时进城的还有那么多的天然食材,广大吃货朋友们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拿回去自己做,同时也可以带给亲戚朋友品尝。
3.食材安全,种类繁多
袁家村进城给城市的单调食材增加了绚丽的色彩。来自农村纯天然的食材,也让市民可以更放心的使用,不用担心各种农药的残留过量,色素和各种添加剂的用量是否超标。病从口入,作为以餐饮业为主导产业的进了城的袁家村,最关键的是食材的来源有保证,餐饮业采购的食材是经历了多级渠道,这当中的管控没办法完全保障,来历不明的东西很容易混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向生产商采购,不过采购量是个大问题,没有一定的量生产商是不理你的,直接就打发到渠道那里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其他的餐饮企业联合起来,就像众美联,是四十几家国内顶级餐饮品牌共同成立的餐饮供应链电商平台,同行抱团集合需求直接找中粮、益海嘉里这些源头供应商采购,品质完全有保证。袁家村很显然避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所有的食材统一由袁家村配送,这样做一来保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来自乡村,而来一旦出了问题,查找原因也很方便。
4.创新管理,融合发展
进城了的袁家村,由袁家村与西安强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管理,将民俗元素与现代商业相融合,是对“袁家村模式”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和项目延伸。作为一种创新的“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结合的商业经营模式,袁家村迈出了它“进城”的第一步,而以“体验式乡村民俗旅游”广而告之的“袁家村”,变成大商城里的“袁家村小吃城”,更加吸引了民众的眼球,会成为游客们新的关注点,即将迎来它创新性的春天的到来。
袁家村进城不仅是商业与民俗的大融合,同时也是咸阳与西安的联姻。咸阳作为丝绸之路出发后的第一站,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一颗明珠,历史文化积淀也非常深厚,同时又紧邻省会西安,随着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两座城市的融合程度不断加快。
5.最大程度的方便市民
首先,据了解来到袁家村的游客中,有五成以上是冲着这里原汁原味的美食来的。可以为游客节省几个小时路上时间,适合随时过来解馋。其次,城里环境更好一些,交通便利,卫生条件优越,可以带孩子和老人一起来。即使不能同来,也可以买回家里自己做,很方便快捷。随时想吃都可以。
6.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进一步的提高了袁家村的知名度
袁家村进城让人耳目一新,很多人会带着好奇前来观看或者品尝。这将是袁家村繁荣昌盛的又一新的契机。凭借着袁家村在乡村旅游中的知名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里的袁家村也会如日中天。袁家村进城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袁家村,会把袁家村的美食,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沿着丝绸之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可以品尝到这里的美食。
(二)袁家村进城的弊端
1.乡村韵味的缺失
进城了的袁家村没有了乡村韵味和天宽地大的畅快,毕竟袁家村的乡村环境、风俗人情等元素是它发展起来的基础,商业化的袁家村有的只是城市化的印记。好像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商标一个符号,而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家乡故土。
2.乡村文化的缺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袁家村是以乡村民俗文化发展起来的,集关中印象与一身的乡村旅游景区。没有了乡村的背景,离开了文化的故土。真的很为进了城的袁家村着急。没有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建文化,剩下的只是餐饮文化,单独的餐饮文化不知道能不能带领城里的袁家村走向远方。
3.远离了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乡村旅游业在进行“城市化”创新的同时,必然会损失最为宝贵的乡村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远离了农家村落和黄土蓝天的依仗,失去了回味寻找的乐趣,没有了厚重的乡村民俗支撑,单薄的乡村美食能否独当“乡村文化”的大旗,这种“离乡又离土”的纯商业化运作,是否最终会演变为空有噱头而无新意的“小吃聚集地”,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四、袁家村进城的启示
(一)袁家村进城牵手银泰 开启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模式
袁家村进城是一个创新性的尝试,开启了中国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的模式,引来了大批的消费者前来。目前,袁家村吸引的大量客流多为目的性消费,如何将袁家村的客群转换成为整个购物中心的有效客群,为整体运营带来提升,作为购物中心与文旅商业相结合的先行者,银泰日后的决策和改变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商业地产这一新模式迈出的举足轻重的一步。
(二)新的农业创业平台的诞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以前的农产品都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商贩,除去成本,收益甚微。使很多农村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如今的袁家村从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开始,便自给自足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加工成食品,或者直接把食材简单的加工打包后,卖给前来旅游的游客。把公司和商户有机结合起来,袁家村乡村旅游从开始就摒弃了农户分散经营,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从起步就是公司化运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包装、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又为了保证产品接地气,保证每个商户的特色,具体经营又分散给有特色的农户或商户,保证了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诉求。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袁家村汇集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印象,汇聚了关中地区的风土民俗,这里有原汁原味的秦人风味,更是吃货的天堂,礼泉袁家村村民商户现场制作手法精湛,使游客不仅为了吃到嘴里的美食,就连制作过程也是一道风景线。结合袁家村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造出各种美食。正因为人们对袁家村美食的厚爱,才有了进城的袁家村这样的创意。制作过程也可以作为一个宣传的突破口,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 根据笔者调研统计数据整理.
[2] 参见咸阳市旅游局副局长杨军做客《五洲丝路会客厅》的发言.
关键词:贫困地区 生态文明村 旅游扶贫 对策
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以旅游扶贫为手段,将优美的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导入广大乡村区域,使美化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我国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或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并以此带动和促进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此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贫困乡村“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大问题,在具备开办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加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它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多种特点。乡村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等类型,是长期以来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独特乡村文化景观。此外,由于乡村居民世代不断的努力,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乡村景观,其中不少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其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和类型多样,农村、牧村、渔村、林区村落等形成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同区域乡村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情。由于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差异性又形成了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在广大乡村,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文化较少发生变异,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大,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物在城市几乎消失殆尽,对城里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加大和加强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市场现实需求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出现,回归自然、追求绿色、休闲度假已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节庆长假和带薪休假的兴起,为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受城市工作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城市就近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旅游和度假就成了城里人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对生活环境差异性追求,城市人们自然对乡村生活向往与憧憬,对乡村旅游产生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现实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两者的联动发展,是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开发基础
生态文明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新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提出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卫生进村、文明风尚进村”的“五改五进”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做到保护自然、保护居住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这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
我国许多乡村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较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村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村和旅游扶贫联动发展之路。实际上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基本满足了旅游需求的“六要素”。与农林牧等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用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进一步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供了可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实施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
(四)联动开发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开发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而且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前提下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文明村建设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村使绝大部分农户走上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沼气综合利用的推进,农业系统的生态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了农村新形象,又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载体。例如建沼气池的农户每年可节省薪柴或作物秸杆2.5-3 吨,相当于5-6亩薪柴林的年产薪柴量。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又会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因此将资源与市场条件较好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村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有条件的地区迅速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对策
(一)完善生态文明村规划,建设增加其旅游休闲功能
在生态文明村的规划与建设中,不仅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乡村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地方,还要科学规划,精心布置,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乡村旅游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增加旅游项目建设。但是,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基础条件差异大,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二)创新机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有效结合
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因而也可将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村时要更新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在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要广开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部门除积极引导和宣传外,还要通过文艺演出、墙报、标语、培训、组织参观、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联动开发好处,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两个建设”的热情。
(三)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增加旅游吸引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重点要突出地方特色。对落后乡村进行生态文明村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时,一定要强调创新,走自己的路,开发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狭隘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不能仅限定在风景优美、有古迹历史的区域,有特色和独特的景观和特有的民俗都是旅游资源。要充分认识到特色就是旅游资源,它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吃的方面,当地农家的家常饭;住的方面,整洁又有本地乡村风格;行的方面,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木筏、溜索、藤桥、索桥;游的方面,各种乡村景观;购的方面,土特产、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娱的方面,农事活动、农事参与、民族歌舞、婚丧、宗教等活动,均是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要做到有活力、有魅力和吸引力,要讲究风格、气质、品位和特长,要让参观学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人们感到特别、特殊和一见钟情,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变,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突破单一致富观念,与其它开发实施联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旅游扶贫不应仅仅只依靠旅游业来扶贫,更不能仅因扶贫需要而盲目发展旅游业,或就旅游而论旅游,而忽视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协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建设中,如果仅让旅游业单兵作战,孤军伸入,旅游业不可能长远发展,也会阻碍乡村发展其它优势产业,也无法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乡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时,在突出旅游业地位的同时,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则旅”,通过联运开发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不仅要突破传统致富观念的局限,还要突破单一的致富观念,要树立依靠多种手段致富的观念。贫困乡村要根据各村实际,审时度势,有效地发挥本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即使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乡村,在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联动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在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下还要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氛围,提升贫困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要在经济和精神上使农民变得富有,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大环境保护,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扶贫战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在规划中数量指标、利润最大化等经营性设计思想充斥其中,在开发中“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现象屡见不鲜,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将环保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使许多原本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否则就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不会持久,文明村不会持久,旅游扶贫达不到目的。在实施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不仅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更应从整体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强化管理,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繁荣”,为实施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
政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服务工作,投资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信贷、税收、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优惠,引导和吸引投资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要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扶贫开发给予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要对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给予专业指导与管理,如乡村旅游环境监测与评价,监督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与文化的影响,组织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对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支持,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加强对土地、森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减少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杜绝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和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
(七)加大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将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乡村社区居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如以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集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其中,此外,与乡村旅游配套各种服务性项目建设也是加大社区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开发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果园、农家采摘菜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等。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确保广大农村的利益能落到实处,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提高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对于缺乏劳力、资金,缺乏参与能力的弱势群体,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建立建全帮扶体系和受益资金的分配体系,
(八)加大科技投入,注重高校参与
针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增加科研投入,系统研究前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贫血”和“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缺乏规划、盲目开发、知识贫乏、缺乏主见或创业动机模糊,指导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跟风模仿,恶性无序竞争,居民参与意识淡泊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增强乡村旅游“造血”功能。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乡村,“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通过高校与乡村之间对口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实践研究,探索出一种“校-村”对口旅游扶贫帮扶的模式,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的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的科技帮扶又反哺高校大学生,形成高校-乡村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基础。
(九)立足乡情,创新加大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模式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口帮扶和联合开发等模式。政府主导型联动模式运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对于经济落后,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石山,生态环境脆弱,联动开发应以“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和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模式并举。对于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乡村,可以进行市场化操作,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将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共同发展。政府对应各部门的对口扶贫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联合行动,共同开发,协同帮扶,共同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新模式。达到政府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村民参与、企业建设与银行贷款的协同扶贫的模式体系,达到政府增税,企业获利,村民致富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总之,要立足乡情,敢于创新,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17(3)
2.严慧荣.村庄环境趋美, 经济发展加快, 景宁创建生态文明村带来新变化[n].浙江日报,2003-06-19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2020年,国际游客中有3%左右是出于乡村旅游动机而旅游的约2.1亿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的年增长率为6%高于世界旅游增长几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乡村旅游以来,也有60余年的历史。市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物《2020年旅游业远景:全球预测与市场解剖》中估计。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家乐”阶段,90年代后的农村娱乐”阶段,以及目前正在进入的乡村度假”阶段。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农民增收。
贫富差距是三大差距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增收难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使得传统的农业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资源,可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展使一部分农业资源增值。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农副产品可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值。每到旅游旺季,本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还要到邻村或场镇购买。乡村出现了与旅游市场对接的专业户、专业村,由传统农业为主转为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据笔者在县的几个农家乐调查得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年收入是当地从事种养殖业农户年收入的48倍,最好的经营户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0倍多,农民靠乡村旅游收入大大增加,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二)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慢。这是当前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岗位,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岗位。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能增加4.3元。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从而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农业与旅游结合,导致农产品升值,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1个公职就业岗位可以带动3个乡村旅游就业岗位,并带动10个农村家庭受益,农民获得了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就业机会。一般一个农家乐少则雇佣了13个服务员,多则达到数十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住宿、商业以及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加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三)缩小区域差距,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主城与边远区县的区域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厨、改厕,村容村貌大为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边远区县与主城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短期看不太明显,从长远看会大大地缩小区域差距。
四)推动五个建设,有利于农村面貌改善。
不仅仅是主城区和各区县政府所在地的建设,五个建设。更是包括广袤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在内的五个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带拉动当地一连串行业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商业的发展,激活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乡村旅游与其他行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不同行业的交叉发展,达到相互促进的良好效益。与此同时,农村交通改善、农村森林绿化率提高,农民向城里人学习文明的生活方式身体更健康、农村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整个农村变得更加宜居。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旅游接待人数1.68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占20%目前,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九龙坡是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四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县。由于乡村旅游得到国家和市的大力支持,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了不少深受市民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被评为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黄瓜山百里果乡、金果园生态旅游区、古老城生态农业园区、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6个景点,成为市民短期休闲的热门去处,今年5.1黄金周的旅游旺季甚至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南岸区的枇杷采摘节”合川区的古楼枇杷节”区歇马“樱桃采果节”区歌乐山森林公园“阳光踩岭”江津中山古镇“文化进中山”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旅游人次节节攀升,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市因地域性、民族性、生态性的差异。大致有以下几种。
这种模式主要地处城市郊区,1客源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及配套服务。利用客源稳定、交通便利等条件,周末吸引大批游客。这种投资小,经营灵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据初步统计,市主城区范围内就有“农家乐”3000多家。
利用当地生态、果园、花卉基地、民俗、古建筑、人文等资源组织进行旅游经营服务,2资源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景点。如垫江太平镇的牡丹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太平牡丹过去长期仅限于药用生产,当地并没有观花的习惯。2004年4月,当地将牡丹花作为旅游资源,举办了首届牡丹节”以来,每年吸引了大量成、渝两地的游客去观赏。
又有资源优势地区,3客源—资源型。有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包括车程不超过小时的乡村,特别是主城区城郊的缙云山、南山、歌乐山、铁山坪、玉峰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城郊,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被称为主城区的肺叶”吸引了主城区城市居民经常前往。
这些景区周边的农民可直接参与景区的接待服务,4景区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市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可加工旅游商品和农产品、土特产品。
三)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1从宏观管理看
因此需要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但目前各地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⑴管理机构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管理失控、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脱,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
政府一方面应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⑵政策手段不完善。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之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管理和保护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等,以避免造成项目建设随心所欲、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乱收费等现象随时、随处发生,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方面应当很好地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农政主管机关制定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项目辅导实施作业要点》等。
一般都是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⑶规划论证不合理。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地区.同时,开发时仅仅看到本村、本乡的范围而看不到全区(县)甚至更大的区域,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调查,但由于各区县缺乏协调,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总体规划,造成各区县间的盲目竞争、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从经营管理看
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1经营者素质不高。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多数项目的经营并没有去适应或满足游客们心理需求,难以长期吸引回头客。此外,多以经验经营,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多,团结协作少,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状况不好。这是最突出的问题,2服务水平不高。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景区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有时甚至使游客望而却步或者“捂着鼻子匆匆过”,游览道路上也常有污物等,有碍观瞻。第二,服务质量不高。当地导游员和服务员接受系统培训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根据导游词照本宣科,除此之外,一知半解,经不起游人的追根求源,满足不了游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多数服务员为当地农家子弟,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服务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垃圾、污水无法处理,林地逐年减少,污染加重,出现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严重和植被的破坏等现象,3环境保护不力。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产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如主城区的歌乐山、南山、缙云山因农家乐、休闲山庄的过度开发。都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2006年市政府已下文严禁在四大森林公园内修建经营性房屋。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和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的现象,这一方面影响了乡村秩序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城乡差别,降低了农村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而且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困境等等,4农民参与不够。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扶贫,即使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绝大多数地区,由于指导思想或者管理上的原因,使得大多数当地居民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并未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反而,要承受旅游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文化影响,承受日益上涨的物价压力,无法摆脱收入差距拉大(不仅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无疑会使居民产生对抗情绪。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地形象特征,当地居民与人文旅游资源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如果当地居民以这种心态来看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纸空谈。
3从产品开发看
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1旅游活动少。目前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使人感觉观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相似。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模式。而乡村旅游属于专项旅游,能够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项目设计,但目前仅仅局限在观光层次,使之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产品的特性没有充分体现,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导致相互之间产品趋同,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挖掘、提炼与展现,2产品特色少。目前我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原有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区的形象。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能就地取材、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应该体现的乡村性,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不少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其实质,一味追模仿城市和其他农家乐经营者。未脱离观光的特征。
平时游客极少。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短,3游客数量少。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乡村旅游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一方面,一般夏、秋两季农业生产内容丰富,可吸引较多游客。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客源多是周边城市的城市居民,所以游客的旅游时间多集中在周末,游时有限。游客的数量总体也比较少,旅游收入也就相应减少。因此,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换是非常重要的
配备不完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4旅游投入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此外,还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群众参与,政府主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经验是没有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无法快速发展,没有群众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不快。为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国际上。尽快实现缩小三大差距,建好五个的目标,政府既要主导,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
乡村旅游就发展得不好。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1明确职责。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职责的明确是政府搞好乡村旅游工作的前提。凡是职责不明确的地方。相互之间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坚决杜绝有问题互相推诿,有好处互相争利,形成一种在职责范围内各自履职到位,职责范围外相互通力合作,一心一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献计出力。
乡村旅游才能发展得好。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2做好规划。成功的规划是乡村旅游成功的一半。只有规划得好。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区域分工,防止过度重复建设,杜绝相互模仿,注重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特色保护,具有独特的乡村旅游特色,让人过目不忘,这样才能为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
推行年审和淘汰制度。乡村性的丧失就是乡村本身的丧失。制定乡村旅游分类管理办法,对乡村旅馆、特色餐馆、观光农园、观光果园、休闲池塘等实行分类管理,防止标准化导致的产品雷同,防止商业化、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推进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产生明显差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3规范管理。规范的管理促进规范的发展。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实行市场进入和退出政策。建立公平的客源分配制度,防止干部利用职权垄断客源,强化行业自律,支持互荐客源,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群众愿意跟着走的政府才是有公信力的政府。也只有群众的参与,才有乡村旅游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积极帮助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4引导群众。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会引导群众的政府是好政府。要对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发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同时,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开展培训、扶持旅游协会、鼓励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等,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程度留在当地,让群众得到实惠,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二)特色兴旅,科学开发.
开发的效益越明显。科学合理的开发就必须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1科学合理开发。开发越科学合理。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系列产品获得综合效益。因此,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2开发系列产品。市场经济一条制胜法则是单一产品获得单一效益。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笔者分别到茶山竹海农家乐、壁山荷香苑度假村、合川石林千口岩休闲山庄、双桥生态果园农家乐和刘家大院等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现场发放问卷,年6-7月。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各发放100份,总共回收问卷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72份,占回收问卷的99.1%。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者动机主要是休闲放松、增长见识、愉悦身心和社交动机四种。休闲放松类动机是消费者在乡村旅游中关注的重点,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休闲惬意、慢节奏的乡村生活离城市居民越来越远,因此这类消费需求应运而生,这应该是今后乡村旅游规划、产品设计重点关注的范围;乡村题材DC/DV以及美术创作、访亲探友、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等需求在本次调查中评分较低,但其标准差较大,数据变异较大,说明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少量的消费者将其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同时这一部分消费者虽然数量较少,但由于其出游动机性较强,其消费能力和意愿也较强,因此在下一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考虑少量的这类主题产品,主推如攀岩、摄影主题乐园,私密性较好的乡间商务会所等,以满足这一部分的需求。
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3开发特色产品。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如区、区的土家摆手舞、苗家的芦笙舞,市内各地乡村民间工艺。土家织锦和苗家的蜡染、扎染、刺绣;梁平年画、竹帘、梁山灯戏;綦江农民版画、巫山民歌、巴南区木洞的山歌、三峡的川江号子、夏布编织、铜梁龙舞等。应大力挖掘整理具有独特个性与内涵的传统文化,注意特色化发展。如可让游客参观、参与年画、版画的制作,解年画、版画的历史及制作手法、技巧,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可以借鉴法国经验,凡是取得“法国住所合格证”和欢迎到农村来标志资格证的农户对房屋进行翻修,可以获得由法国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翻修成本50%公共补助金。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4建好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比如在住宿上。开辟旅游专线,打造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可以通过电话或因特网办理预约任何一个乡村旅游的服务,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打造旅游者的第二个家”农民成旅游者的家人,农家是旅游者的第二个家,农田是旅游者的家园,农产品是旅游者带回去的家礼,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第二个家”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趋势,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最低的英国人达2%大都市周围,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也有不少城里人到农村购买农家院。政府应该鼓励和出台相应的土地和相关配套政策。
乡村旅游就没有效益,5提高重游率。没有回头客。乡村旅游必须有较高的重游率。只有最忠诚的回头客才能让乡村旅游健康的生存下去,因为重游游客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他口传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展潜在市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笔者在长寿但渡镇碧园农家乐、南岸岚苑度假村农家乐、大足楼外楼农家乐、江北铁山坪铁坪山庄农家乐、巴南区知青山庄的游客调查问卷,年6-7月。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47份,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7份,回收比例89.6%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各类型旅游者的特点,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乡村旅游重游者被界定为偏好型41.8%冷淡型27.6%以及无所谓型30.6%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乡村旅游有着广大的重游者队伍,乡村旅游要提高重游率,必须针对这三类人群进行产品设计。稳住偏好型,抓住无所谓型,争取冷淡型。
三)服务指导,加强管理.
有其特殊性,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是旅游服质量好坏的一个关键。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1抓好人才。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搞好培训。培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最便捷的渠道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
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定期集中处理。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在农村的使用。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经常性和规范性杀菌消毒处理。3管好卫生。卫生的好坏决定了旅游者的多少。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积极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只有安全的地方才能留住游客。安全工作在安全方面,4建好安全。安全无小事。安全能留住游客的脚步和心。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治安、食物等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改造中,瞬间失去了千百年来关于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的积淀成果。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既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容易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乡村的现代化与城市的现代化一样。
好的意识使人产生善的行为,坏的意识使人产生恶的行为。一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宣传。无论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的保护,都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宣传,1强化保护意识。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和文化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治理资源 整合 景区治理
开放式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治理资源,通过对离散的治理资源的有序整合,实现治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克服开放式景区的治理难题,实现旅游开发和旅游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旅游景区,通过对景区治理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景区的有效治理,初步形成旅游秩序和谐稳定,景区环境有效保护,沿岸群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景区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对阳朔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深化对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理论认识。
一、遇龙河景区概况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在大榕树附近的工农桥与金宝河汇合成田家河,由书童山入漓江,全长四十多公里。遇龙河沿河人文景观荟萃,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树绿柳翠,峰青路白,瑰丽多姿。遇龙河景区水程15公里,流经白沙、阳朔、高田等3个乡镇6个村委36个自然村,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
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到遇龙河游玩,遇龙河上的竹筏休闲游成了深受旅客欢迎的项目,遇龙河景区也成了中外游客休闲游览的最佳目的地。竹筏休闲游项目的火热及其投资少易操作,吸引了大量沿岸村民投入到这一旅游项目开发中,纷纷在沿岸建设简易码头,添置竹筏,开始揽客经营,竹筏休闲游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些人为了扩大经营,随意乱建简陋码头,严重破坏沿岸自然环境。一些村民还相互争抢码头,谁的势力大,谁点的码头就多。为了争夺游客,各个码头不仅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甚至还拉伙打架,一些业主外出都要随身携带防身工具。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简易码头和竹筏,缺乏正规培训和管理的筏工,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整治这一混乱状态,促进景区旅游的有序发展,2007年8月,阳朔县委、政府本着“保景富民”的原则,组建了由政府主导的阳朔溯源遇龙河漂游有限公司(简称溯源公司)。规定公司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管理,实行统一票价,综合调度,整体促销,同时一律取缔私人码头,兴建大型现代化码头,完善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
二、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实践
政府成立溯源公司,整治景区的混乱状态,达到“保景富民”,愿望是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公司对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却碰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原占有码头的少数人因利益受到损害,强烈反对取缔私人码头,甚至煽动村民抵制、围攻公司工作人员。沿岸村民由于存在各种顾虑,加上少数人的挑唆,也不积极与公司鉴定协议,使景区整治面临很大困难,公司运营难以顺利开展。面临对这一困局,公司必须想办法对景区具有的各种治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理资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统一经营管理目标。
作为治理主体的溯源公司,手中掌握的治理资源主要有:(1)政策资源。公司由政府主导,依据政府文件成立,享有政府赋予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的各种政策资源。(2)经济资源。公司经营景区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能够把经济收入用以支付工人工资和村民的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还可以用于景区的投资开发。(3)景区旅游资源。公司依据政府规定统一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拥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权、定价权、收益权。但光有这些治理资源还不行,还必须与景区村庄拥有的人力资源、乡村干部资源(村民骨干资源)以及体现在村民身上的信任、支持、情感等精神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良好治理。溯源公司原先碰到的工作困难,就是由于没有对这些治理资源进行整合造成的。认识到问题所在后,溯源公司改变工作思路,先把乡村干部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村两委干部参与协调、管理筏工和景区各种事宜,发挥村两委干部拥有丰富群众基础,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优势,让他们耐心向村民讲解公司统一管理的好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带头鉴定协议,发挥示范作表率作用,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骨干—农户”的工作链去团结带动广大的村民,让广大村民理解、拥护、支持景区的管理工作。同时,溯源公司还利用经济资源的优势,去整合沿岸村庄的人力资源和村民的精神资源。公司招聘大量的沿岸村民做筏工,让他们取得工资收入,并规定筏工工资占营业额的25%,每位村民可享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占营业额的10%。公司还主动将一些码头的基础设施给当地村委负责组织实施,景区内的11个码头建设及景区的美化绿化事宜,大都由当地村民承揽完成,让几百万元的工程投资转化成村民的承包收入。为了增进村民对公司的感情,溯源公司每年还为每一位筏工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并免费对筏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吸收残疾人作为景区保洁员,安排特困村民、贫困党员在景区工作,每逢传统节日,公司都会拿出几万元钱进行走访慰问。免费提供绿化苗给沿岸村民自行栽种,自行管护,让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溯源公司的付出赢得了沿岸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积极参与,也有效地整合了景区的各种治理资源,实现了景区旅游蓬勃发展与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双赢。
溯源公司运营以来,沿岸每位村民每年获得资源保护补助费少则400元,多则700元,2011年溯源公司分配给沿岸村民的资源保护补助费便达900万元。公司拥有的两千多名筏工,全部是沿岸村民,一位筏工的年收入至少可达3万元。当地村民还开办起农家旅馆和农家饭馆,收入节节攀升,有的收入可达10万元。沿岸村民尝到了景区管理带来的甜头,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也使景区愈发红火,游客数量的迅速上升,同时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公司经营步入了良性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几点思考
1、景区治理必须重视治理资源的整合
溯源公司在对遇龙河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时,虽然手中有政策,有经济实力,甚至有安排村民就业的岗位,有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但村民就是不买帐,不愿意跟公司鉴协议,不积极支持公司的统一管理。这充分说明,在村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对个人利益日趋关注的今天,仅靠政策和经济资源,已难以实现对经济社会关系复杂的景区进行有效治理。景区治理,已经不能公司自己说了算,必须有村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才行。村民不愿意鉴定协议,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问题,还有对公司的信任问题、情感问题、权利实现问题等等。仅靠政府强制和经济利诱,解决不了村民的这些问题,必须应用其他手段,运用其他治理资源才能解决。溯源公司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启用乡村干部资源,让村干部去说服教育村民,做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收到了成效。再通过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关照村庄弱势群体等工作,让村民看到了公司的诚意,也获得了实在的经济收益,最终获得村民的支持,实现景区的治理。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独立化、关系复杂化的条件下,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
2、治理资源整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信任、经济利益、情感等问题
治理资源整合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涉及到人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经济利益、相互信任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手段,并运用恰当的方式与策略去,解决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愿合作问题。因为“治理更主要的是引导、协调、控制,而不是单向性的统治和管理,更主要的是比较、选择、决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静态关系。”[1] 溯源公司在进行治理资源整合时,就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村庄干部资源入手,运用村干部与乡村群众关系密切、相互熟悉的社会资源,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景区统一经营管理的好处,通过村干部带头鉴定合同给群众起示范表率作用。为了解决村民对公司的情感、信任问题,公司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建设,让村民参与公司监督,招收沿岸村民到公司作筏工,并给他们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免费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给沿岸群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关心沿河的弱势群体,每逢传统节日公司还走访慰问,给每个村子资金进行村道硬化建设等等。公司的这些善意行为,赢得了村民的普遍信任和积极支持,公司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村民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大幅提高。沿岸村民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主动将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留下一部分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硬化村道和建设文化设施,村委党员还到遇龙河边进行义务植树。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正如德·茹弗内尔说,共同体意即“信任的制度化”。[2] 如果“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阻碍。”[3]
3、资源整合既要满足村民眼前的利益需求,又要为村民长远发展着想
在遇龙河旅游发展之初,随着竹筏休闲游项目的慢慢兴起,沿岸许多村民已经从旅游中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对竹筏休闲游项目及景区旅游开发寄于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由此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经济期望与要求比竹筏休闲游项目兴起之前,已经极大地提高了。而就在这时,由于旅游秩序混乱的原因,政府要组建溯源公司对景区实施统一管理,把竹筏休闲游项目全部收归公司集中经营。这无疑断了村民通过自行开发竹筏休闲游项目实现发家致富的指望,出现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巨大落差,对村民来说是痛苦的,也难以接受的。因为村民的经济意识已经觉醒,通过旅游致富的渴望已经被激发起来,似乎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在眼前,致富的路子也已经找到。此时正如亨廷顿所说“农民不仅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苦,也认识到能够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苦境。”[4]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溯源公司提出的鉴定协议,接受统一管理的要求,他们自然会顾虑担心,十分的不情愿。要消除这些顾虑和担心,就必须让村民看到希望,并采取行动缩小这种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快地让村民现实经济利益,改善村民眼前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溯源公司让村民承包码头工程,到公司作筏工,给予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在让村民快速取得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让沿岸全体村民共享公司收益,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随公司旅游发展而致富,从而赢得村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真正使遇龙河这一完全开放式的景区得到良好治理,既解决了村民面临的问题,又实现了景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