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开发规划

第1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 游价值很 高的资 源,也是喀斯特地 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 ,缺乏文化 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在开放不久后很快便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 ,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多年来贵州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东亚片 区的中心,虽然堪称 “逢山必有洞”,但 由于洞穴旅游开发水平较低 ,旅游开发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开发前期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等,使得大部分喀斯特旅游洞穴生命周期短,衰落快 ,始终无法让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究其原因,洞穴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是主要原因。所以,挖掘喀斯特洞穴的文化内涵 ,构建喀斯特地区洞穴文化体系,把握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是喀斯特地区洞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 喀斯特洞穴文化及其特征

1.洞穴文化

洞穴文化 “指的是人类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对溶洞的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贵州的洞穴文化是发育在特殊地域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一类独特的文化,包涵了史前山洞文化、民族洞葬文化、洞穴艺术文化洞穴宗教文化、洞穴建筑文化、洞穴军工文化、洞穴探险文化等方面。

2.洞穴文化的特征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淀积,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上凝聚形成的。在文化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的痕迹(胡兆亮,2001)。洞穴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的产生与喀斯特的分布有很大关系,与洞穴的分布更是直接相关,没有洞穴作为载体及生存的环境,洞穴文化就无从说起。贵州自然环境中73%的喀斯特分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及亚热带的湿热气候为洞穴文化的发育提供了环境基础;贵州喀斯特分布区众多洞穴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非喀斯特区的寥若星晨相比,更是体现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二元性。喀斯特洞穴文化具有很强的二元性,一方面,灿烂的史前文化使其文化显得一枝独秀,使贵州文化的研究跳出了夜郎起始的两千多年前而推至了二十多万年前;而另一方面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一隅,相对于中心地区,无论就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来说,都是边缘,而洞穴文化则又是贵州文化的边缘 ,故谓之双重边缘。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将贵州与其它省份隔离开来,使得贵州文化乃至洞穴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及保留,洞穴文化一经产生其文化主体精神就不强,文化特质不明朗,难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在另一方面,史前洞穴文化的辉煌及其向外的传播与辐射使贵州居民又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高度警惕,表面开放,实质封闭,在文化上就表现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根本属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同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喀斯特洞穴文化从其形成到其内容体系都体现着这一特点。喀斯特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在时空上的一个二元演变过程。在横向上,它受到了本土其它文化要素的影响,受到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它接纳了外来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边缘融合 ,并将其本土化;同时从纵向上来说,它又是既有继承又有发扬的一种文化,这是其形成的综合性;从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内容体系来看,喀斯特洞穴文化包含了物态、行为、心态等文化要素层,而且各层相互渗透。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时间演进的非线性。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演进历史,经历了从表层到深层利用的变化 ,同时也存在着几种利用方式同期 出现 ,在 同一 空间进行叠加,呈现人地关系的时空交叉重叠现象。如历史发展到近现代 ,当工业文明进入到洞穴 中时 ,仍然还有一些人在选择洞穴作为栖息地。“三线建设”中的洞穴军工文化,以及很多国家利用洞穴作核试验基地是现代文 明的体现 ,而贵州紫云宗地的苗族同胞对洞穴居住地的选择,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沉积在现代社会里 。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多层次性。喀斯特洞穴文化是一个庞大体系,包含了意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文化层。其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了对洞穴中自然物的加工、洞穴中的文化沉积及利用洞穴作承载物的各种物质文化表现形式 ,如洞穴宗教建筑物、洞穴军工厂等;在意识形态层洞穴文化主要表现在洞穴的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如洞穴的岩画、书法及描写洞穴的诗词;在制度文化层上洞穴文化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洞穴文化的物质形式的外延而产生的,如洞穴的丧葬文化。在另一方面,喀斯特的洞穴文化作为文化,按照流行的人群,可以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及敏感性 :洞穴建筑与古人所使用的工具 ,是洞穴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料来源于与洞穴发育有很大关系的喀斯特环境或直接来源于洞穴中,它直观地指示了环境 ,是对环境组成物质的敏感反应。喀斯特的洞穴文化同时也是抽象的意识文化领域里的东西,人,frl-/E难直观的看到它,其与环境的关系大多是间接的,很难用数量来进行量化的。就像洞穴的原始宗教反映了人们的某种环境心里 ,但并不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主体是抽象的。

喀斯特洞穴文化价值的滞后性及间接性。岩画中所反映的生活及狩猎场景或是其他的图像在现在来说,它是文化系统中的无效要素,但它却具有积淀价值及结构价值,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凸现。文化增加了民族 自信心,文化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但它是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的,其主要通过它的社会性、通过对人们思想及行为的影响表现出来,它是一种间接的表现。

二、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资源的旅游价值是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因此具有科学、历史考古、艺术价值的洞穴旅游资源应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在现实的资源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通常我们认为文化内涵很深,价值很高的洞穴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后旅游者却寥寥无几,门庭冷落。再加上洞穴旅游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遍在性及脆弱性,所以在洞穴旅游的开发中必须协调好资源一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1.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首先是资源的整合。由于贵州洞穴旅游资源是一种遍在性资源,分布零散,没有形成可以集多种内涵为一体的旅游地,很难形成质量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因而整合开发就是必要的。资源的整合首先是资源种类上的整合。

其次是空间上的整合。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的整合本质上是旅游 目的地重新获得发展机会,复苏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把有条件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纳入到旅游开发的体系中来,由相关区域旅游的开发进行经济联动 ,通过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梯度推动落后区域的旅游发展。

最后是观念的整合。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利用雅文化资源提升贵州总体旅游产品的品位提高贵州的旅游形象。例如,洞穴军工厂已经废弃,开发者如果将这废弃的厂房加以利用 ,在洞穴中摆上飞机模型,并对洞穴军工厂形成的历史、政治原因进行讲解 ,将机器轰鸣的热闹景象在再现将“三线厂”昔 日的辉煌,今 日的发展形成一个雅俗共赏的解说系统,雅文化的大众化还是可行的,当然,大众化了的雅文化要被大众所接受同样还需要借助媒体的有效解释。

2.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开发

一方面,贵州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多数缺乏规划 ,保护意识较差,洞内环境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洞穴的功能设计、灯光和游路的设置上科学性较差,使得洞内各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尤其是钟乳石类次生化学沉积受到破坏较多,也较严重。再加上没有合理规划游客数量 ,导致洞内空气 中co:浓度升高,产生不利于游人健康的空间环境通风状况改变,沉积物氧化,沉积物中的低价铁变成高价铁,使钟乳石之类的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钟乳石颜色变黄、变深,光泽变暗。如织金洞,洞穴深部,由于灯光的照射产生了一些像苔藓类的低等植物 ,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的卷曲石、晶花等 ,已经老化变色甚至脱落。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旅游实践活动中,人们没有把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忽视和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敏感性、连锁性 、非逆性和异质性的洞穴旅游资源,其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一旦破坏,将是永远的“失去”。所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资源保护的关键。对已开发利用的洞穴 ,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在做好资源保护的基础上 ,扩大其开发利用途径,挖掘其文化内涵,做到资源一环境一效益的协调发展。

3.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开发

贵州旅游洞穴由于在开发之初多数盲 目上马,没有做好资源的调查,所以使得各旅游洞穴在景观类型上单一 ,缺乏文化内涵,洞内景点规划重点不突出,遍地是景;景点的命名随意性较强 ,脉络不清;重神话及传说或“象形表征”现象严重,缺乏科学性及艺术性,景点文化解释雷同较多,而且浅显,意境不够深远。在另一方面,由于导游人员(尤其是景点导游)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导游词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以龙宫为例,笔者在还是儿童时就到过龙宫,其中“龙女闺阁”、“老龙坐宫”等景点就已经如此命名 ,时隔 20年,当笔者再次到龙宫时,解说词还是 “涛声依旧”,几无变化,令人乏味。完善景区文化解说系统,将文化及科技解释放到解说之中,增强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艺术性、文学性及美感;将洞穴内大量的彩灯换成 自然灯光,尽量避免灯光对洞穴环境的破坏;发掘洞穴多样性资源,使洞穴的文化价值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廖婧琳.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构建及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 学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04)

2.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一喀斯特与贵州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

3.史继忠.诱人的伊句园一贵州史前文化fMJ.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良范.贵州岩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史继忠.贵州文化解读.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6.唐文元,刘卫国.夜郎文化寻踪.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2

7.王政贤.奇异的石头世界一贵州岩石裁体文化[M]贵阳:贵9、I’l教育出版社 ,2000.

8.刘敏中.文化学学文化学及文化观念[M].哈 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9.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林继中.文化构建文学史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第2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第3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体验的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吴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民族旅游开发 基于舞台真实理论的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旅游开发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RMP模式的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山东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游客心理的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主题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特色农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基于休闲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资源观点(RBV)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 基于低碳的环保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谢元鲁.罗家坝巴人遗址与川东北旅游形象的再造[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31-35

[20]胡浩,王姣娥,等.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808-816

[21]徐小波,赵磊,等.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7):1367-1379

第4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关键词:责任旅游;旅游开发;河南省商丘市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旅游,本文调查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调研牵涉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对许多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文以其中的一个区域为例,以调查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目标。考虑到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如社区的广泛参与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责任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1责任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freeman[1]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1.2传统旅游与责任旅游开发方法比较

国外许多学者提出,责任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个框架和一套实践行动,是一种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2-5]。责任旅游是在无规划、无管制的传统大众旅游的消极客观性之间描绘出一条明智的道路,是一种在相关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资商之间优化利益分配的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表1)。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单纯鼓励的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或者小型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责任旅游,而只是旅游开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考虑旅游开发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大规模的破坏。实施责任旅游不仅能支持开发精心策划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也能吸取以往的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角度深谋远虑地采用新兴技术、消除大众旅游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之最小化。实际上,由于责任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施责任旅游时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并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跨学科性,必须采纳旅游开发和规划的“6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协议(compromise)和守信(commitment)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政策冲突,防止政府机构和各部门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争夺资源上,从而最终实现责任旅游的目标——使各社区获得的利益最优化。

2责任旅游开发的原理

2.1是连续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性的、整体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把旅游开发放到范围更广的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去考虑,在制定决策时要全方位地考虑和分析它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影响,把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作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计划才能不断调整,以适应和面对全球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责任旅游开发是连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创造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连续的规划过程,每进一步的执行或者退一步的决定都是经过评估和检验的,是在已经采用的政策和策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2.2是围绕社区定位的,侧重点在它是可更新上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授权本地居民使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一方面,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他们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将影响旅游开发的结果,并最终影响他们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开发者和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交流,邀请当地居民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中,并给予机会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促使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业作为可更新的产业来管理,鼓励开发那些能表现和提高本地资源完整性的旅游产品,保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以便将来继续使用。

2.3是目标明确的,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当地居民和政府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其次,确定目标后,就能制定政策、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该目标。另外,根据当地的市场份额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作为游客花销所创造纯利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权衡利弊和公平交易的必要性,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确保做出明智的决定,鼓励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制定适宜的计划并采取相关的行动。

3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应用

3.1开发背景

商丘市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河南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相传“三皇”之一的燧人氏曾在这里钻木取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率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墨家鼻祖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至圣先师孔子等先贤的故里。璀璨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商丘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

商丘市是商族的发祥地,是商族起源和商先公活动的主要地区。《诗经·商颂·玄鸟》对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商丘市即“居住在丘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市还是商业贸易的发源地。契的孙子相土继契封于商,他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商氏部落的人民便驾着马车赶着牛羊到各国交换货物。因为是商族人率先进行商品交换的,于是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行业称为“商业”,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

商丘市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商丘市是墨、道、名3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汉代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揽天下名士在商丘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闻名全国。明清之际,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近400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些历史名人和不朽著作,更进一步丰富了商丘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商丘市旅游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3.2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开发思路

责任旅游开发涉及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来说,要通过与其交流,邀请他们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对政府部门来说,作为整个旅游规划和开发强有力的领导,涉及到管理旅游资源,并使各社区获得利益最优化、负面效应最小化等工作;对投资商来说,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采用新兴技术,使各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3.2.1多元化社区点的建立

基于商丘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建立多元化社区点实现利益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5点。

1)商贸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人”发源于商丘,选择基础较好的街道确立为商贸区,进行商贸社区建设,展示商丘“商人”、“商文化”的内涵。社区居民以南北中山大街上的经营者为主,但整个社区体现“商人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强调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认知和认同度。

2)文化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市现存有仓颉墓和商丘古城张巡祠对面的八关斋现存有颜真卿真迹,考虑在商丘古城建立书法社区,以体现商丘市古老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社区居民的书法作品展览、书法创作的过程展示,引导全民书法创作和学习活动,在早晚时分,开辟专门的书法练习、交流的活动,地点不一定局限在室内,创作形式也不一定在纸张上,强调游客的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融合。

3)生态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各种经济林、用材林,水产品和各种优质水果相间连片的生态背景,建设生态主题旅游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消费心理需求。通过社区居民的生态农业展示,提供果品采摘、品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

4)农家体验社区的开发:基于已有居民开展与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饮食经营,整合居民的自发行为,增加其经济收入。社区居民白天提供干净、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小吃;夜间举行高跷、盘鼓、舞龙、舞狮、杂技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5)农耕社区的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模式,建立农耕观光休闲旅游社区,改善当地单一的经济结构现状。社区居民提供大面积的梨花观赏游览,酥梨的采摘,枣、花生、石榴等的品尝,生态庭院经济参观,中原农家生活体验等。

3.2.2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

责任旅游开发必须从当地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旅游开发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旅游规划活动的共同参与,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业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社区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政府协调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在投票表决时采取加权制组成:①社区代表:居民、商铺经营者、餐饮经营者、果园承包人、旅游投资者;②政府协调代表:街道办事处、各区旅游局、村委会。

2)社区管理职责: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社区大会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决议,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常设机构人员可以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社区代表由全体居民推选,代表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政府协调代表处的作用在于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协调代表处只是行业监管者,主要从外围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不需过多干预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的合理选择,尤其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减少“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避免与居民直接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最优化:依据责任旅游开发的原则将商丘市旅游相关利益来源定位于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利益:如书法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开办书法培训班、出售书法作品、出售文具等获得经济收益;导游优先选用经过培训合格的市内居民;鼓励古城内原有的几家特色餐馆继续经营,每年进行特色餐馆评定,导游有义务向游客推荐古城内的优秀餐馆。

第二,政府利益:如古城内商铺缴纳的各种税费;增加商丘古城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的部分返还;古城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游览区农家客栈、餐饮经营者缴纳的各种税费。

第三,社会利益:向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的实时监控(包括资源开发、规划、服务和市场营销);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不压制当地社区的同时保护和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保持商丘古城原有布局风格);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时,提倡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庭院构建上,农舍宜坐北朝南,屋后宜增加植被保护(如种植小竹林等),屋前植物宜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遮阴,冬季落叶以利阳光照射,吸收热能。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ballinger, 1984.46.

[2] 张帆. “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 20(6):9-13.

[3] kontogianni a,skourtos m s,langford i h,et al. integrating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non-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t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123-138.

第5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开发;SWOT分析;宝赠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73-02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宝赠村概况

宝赠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西北面,地处湘桂边缘,距离龙胜县城约65公里,有“八百里侗乡南大门”之称。这里山清水秀、古树悠悠、民风淳朴、侗族文化十分丰富、宝赠祭萨节享誉中外,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宝赠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宝赠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相对温和,年日照时间为1 244小时,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4.8℃,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湿度为83%,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700毫米。全村山清水秀,峰峦叠翠,林木丰茂,空气清新,水质优良,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70%,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优良。

侗族文化特色突出:宝赠村为特色侗寨典型,民族风情浓郁。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族大歌、芦笙舞、多耶舞等享有很高的声誉;村寨独有的祭萨节、合拢宴、传歌节等节庆地方特色突显;村寨建筑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廊椽毗连、青瓦若鳞、鳞次栉比、美如画。“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1]

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调查发现宝赠村的旅游资源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共5个主类,10亚类,19基本类型。宝赠村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侗族文化资源、休闲度假资源、健康养生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

(二)劣势(weaknesses)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教育和卫生等是农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财致富的前提和基础。宝赠村目前没有大型停车场,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安全信息系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市场营销力度不足:宝赠村除依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祭萨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外界对其的认识几乎为零。红糯、生姜、百合、茶叶、红薯和养殖的禾花鱼等农产品绿色、生态、无污染,为健康饮食之佳品;其独有的侗族特色文化丰富较具吸引力,但因为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宝赠村旅游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旅游开发人才匮乏:经过对宝赠村贫困户调查发现,2015年宝赠村共577户,初中以上学历户主占总户数的65%,全村人口质量不高,相关技能培训力度不够,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学历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宝赠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旅游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旅游的政策的颁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旅游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而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支持桂林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宝赠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龙胜县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5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16亿元。随着健康养生旅游市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休闲观光农业市场、营地休闲度假市场、山地户外运动市场等备受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品牌影响力较大、宣传促销力度大的龙胜将会迎来越来越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宝赠村也将会依托自身侗族文化及特色村寨打造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和世界农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宝赠村拥有特色的红糯、茶叶、生姜、百合、红薯、禾花鱼等特色资源,依托龙胜旅游大循坏公路建设,创意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四)威胁(threats)

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激烈:与周边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皇都侗文化古村和龙胜平等镇广南村等侗族文化相比,宝赠村侗族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知名度,但资源等级不高、优势不明显、政府支持力度与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产品宣传等方面与周边同类景区也相距较远,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宝赠村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将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潜在危险,对侗族古建筑群的保护也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淳朴浓郁的侗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将越来越偏离和改变其本质核心成分,宝赠村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一定威胁。

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矛盾。政府、企业和村民三者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好坏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着村寨旅游开发的长远健康发展。如果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居于主体开发地位的村民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久而久之就会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严重时可能会采取抵制旅游开发的措施,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三、宝赠村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结合宝赠村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大方面分析,为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宝赠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把握机遇,回避威胁,减少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提出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四大旅游开发策略。

SO策略是在对宝赠村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政策、旅游客源市场前景、特色产业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重在充分利用宝赠村旅游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与优势,对宝赠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串珠成线”形式多层次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品牌,并通过食、游、养、娱等相结合渠道,为游客提供深度领略侗族古寨风情的途径。

WO策略是在充分分析宝赠村旅游开发外部机遇和深度挖掘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度挖掘、市场营销力度和旅游开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之后提出的,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多渠道进行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原有侗族文化、农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

ST策略是在充分挖掘宝赠村旅游开发内部优势和分析其与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的前提下提出的,注重于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回避存在的威胁,要求启动区域间旅游合作模式,加强互利互赢合作,避免单打独斗而无法有效开拓市场、限制自身开发的局面出现。

WT策略是为能减少旅游开发劣势和回避存在的威胁而提出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旅游市场的体制管理,加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监管力度,做好旅游形象宣传、环保宣传等工作;要加大力度引进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平台;尽量规避与周边同类产品的竞争,争取化竞争为合作,共同实现共赢共进目标。

四、宝赠村旅游开发建议

科学合理规划指导建设:加强科学的规划管理,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规划可以旅游共享经济、全域旅游等理念依托宝赠村现有侗族文化、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等,以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为目标,以“天赠宝地 风情侗寨”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体验产品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产品为辅,建设集参观、学习、游玩、美食、摄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村民有效参与得到保障:村民既是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也是旅游资源的产权所有者之一,村民的广泛参与是村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证,建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如开办家庭旅馆、经营农家乐、制作和销售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歌舞表演、节庆活动等。

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政府要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和领导机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政策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旅游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继续加大广西第一书记扶持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各类培训和教育。

营销新理念引领新突破:结合宝赠村实际充分使用营销新理念进行市场开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游客感兴趣点,并设计相应的创意图片、软文或者视频、微电影,在微博、微信、旅游网、手机APP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营销、推广,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知名度,扩大旅游影响力。

共享经济理念引领发展: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2]。宝赠村旅游开发可充分借助众筹模式、O2O电商模式和美食、空间、交通、服务、物流、媒体、人才共享市场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建共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推互进。

参考文献:

第6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从1995年的中国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2006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民族旅游的热潮似乎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内容丰富,自成系统,涉及到民族旅游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类特殊而广大的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有着一些共同特点:长期封闭,生产力水平低,文化构成单纯,经济落后且结构单一,人口素质低,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等,其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十分脆弱,很难承受外来强势文化特别是旅游经济大潮的冲击,因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更让人忧虑。

由于主客接触和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加上双方巨大的经济势差,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令人堪忧。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珍视的价值取向,随着村寨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朴素美好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如民风不再淳朴,有的村寨出现商贩围追堵截游客,商品短斤少两等现象。不仅破坏了旅游的气氛,也影响了村寨的形象。

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价值,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一般都认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石民族村寨旅游业得意发展的原因,比如聂泽龙等(1999)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比如秀丽的热带风光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简王华(2005) 提出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件法宝。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寻求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异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挖掘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较晚

大多的民族村寨处于比较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现仍保留着数千年来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髓,即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民风纯朴、环境优美,这也构成了当地主要的旅游资源,但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因素,民族村寨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

(二)传统风俗受到强烈冲击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游客的增多,作为一个本来封闭,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到了外界强烈影响,现代设施的运用,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受到强烈的冲击,并且在日益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

(三)利益分配不均衡

村寨旅游开发涉及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旅游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旅游业的受益面较为狭窄,分配不均衡。无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采取哪一种开发模式,其中主要利益的只是归于主要的小部分,民族村寨大多数村民参与旅游的层次比较低,比如村寨的卫生保洁,小商品的销售,一般性的劳务服务等,收入较低。由于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民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中造成了村民与村民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以及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四)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淡薄

很多民族村寨的管理不是由专业的管理公司负责,而是由村干部或者当地村民担任,采用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方式,缺乏旅游业专业的运作与管理,管理能力较为有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旅游服务意识不高。

三.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围绕民族文化,旅、农、工、贸联动发展

应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其它行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进行,建立旅一农一工一贸联动发展。一是发展第三产业,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问题,兴建旅游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二是发展第一产业,兴建农副产品基地、农业观光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发展第二产业,开发各种旅游食品、饮料、纪念品等,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四是发挥旅游的牵线搭桥作用,让旅游市场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让民族文化转化为产品,形成文化产业,加速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措施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贯穿着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规划、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等三个环节,因此,协调好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需要从这几个环节中进行。

1.规划环节的协调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不应只是一种规划团队(受托方)的行为,还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为此,上金贝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建立“开放式”的规划体系,允许多重决策权威——政府、公众、专家、企业的协调参与。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还应建立一种灵活的机制,使规划者有能力在各部门的决策者之间进行协调,最终产生一个好规划。这就要求做到:政府要高度重视当地民族村寨旅游规划,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规划者要立足民族村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综合各方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发挥其专业优势,探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途径和方法,为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投资开发环节的协调

旅游投资开发是旅游开发的关键环节,是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实际存在的主要体现。围绕着投资赢利问题等问题,投资开发环节主要体现为旅游企业及投资人是否乐意前来投资以及以何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各旅游利益主体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分工和如何分红等实质性问题。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而言,这个环节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利益主体进行协调:创造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协调政府、投资方与民族村寨居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民族村寨与周边村寨的关系。

3.经营管理环节的协调

首先明确各利益主体在经营管理中作用和地位

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经常会发生多头经营管理的现象,从而造成经营管理的混乱。通过利益主体的利益分析,了解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开发中利益诉求,为建立利益协调机构奠定基础。

其次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协调机制

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政府、开发商、规划者都有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而当地居民的声音往往被淹没,但是,当地居民在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经营管理协调机制中,应该赋予当地居民的权利表达,加强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体系的比重。

最后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

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含义是“一种兼有资本合股和劳动联合的经营的组织形式”,“是在所有制性质既定的前提下,对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各种生产要素加以组合和经营的形式”[24]。利益分配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公众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经营和保护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保证股份合作制经营企业长远发展、股东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的重要机制。

这样,国家、集体和个人可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按照自己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调动社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保护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目的,实现民族村寨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环境一一社区参与一一经济发展一一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措施

以保护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由民族村寨社区共同参与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以达到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社会发展为目标,在管理体系的监控、协调下,实现旅游经济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保护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及孕育此文化的环境,因为这是民族村寨旅游的灵魂所在,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站,由学者及当地居民组成,收集、整理并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中具有绝技、特殊工艺的老艺人、老工匠,记录这些无形的民族文化并使之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培养民族文化自己的传承者,因此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培养地居民的文化感情,实现文化自觉,建议在民族村寨中开设民族文化传习馆,从小抓起,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四.结语

第7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关键词: 旅游小镇;策划;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小镇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民生活要美丽、环境要美丽,旅游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是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一般小镇,需认清旅游小镇的特点,创新规划策略和技术。

二、旅游小镇的特点

旅游小镇是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旅游小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民俗保留较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本底条件。

旅游小镇最本质特征是以旅游业为支撑, 旅游产业是小镇的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旅游小镇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首先拥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其次区位条件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如大城市或景区周边或紧临主要的交通干线或交通站点等,具有旅游市场客源及其便捷到达的前提条件;第三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具有旅游开发的意愿,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2、旅游小镇现状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工业等其他污染产业发展较少,旅游小镇得以保持生态景观环境,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现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欠缺,与旅游开发的高标准设施配置要求距离较远。

3、旅游小镇设施开发建设标准高,旅游开发对外来投资依赖大。

旅游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对旅游服务设施的便捷、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性的要求甚至高于城市,旅游行业是对服务设施高敏感的行业,高标准的配置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标准必然高投入,旅游小镇完全靠自身实现旅游开发的难度大,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旅游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丰富的行业相关性,因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外部资金和外来投资者都会对小镇的开发产生深刻影响。

三、旅游小镇的策划

1、找魂――充分立足自身条件,找准旅游小镇特色定位。

旅游小镇的开发作为一个项目,要围绕“5W1H”的线索,回答在哪里开发(where),什么时候开发(when),为什么开发(why),为谁开发(who),开发什么(what),怎样开发(how)的问题。围绕这样的思考线索,立足自身条件,但不拘泥于周边,从宏观的角度寻求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

确定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游小镇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质,以此为切入点,尽量避免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质化竞争。

2、布点――策划小镇旅游产品体系,引爆旅游市场。

根据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层次化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如哪些是面向高端客群,哪些是面向大众客群;确定核心旅游产品、引爆性的旅游产品、盈利性的旅游产品、配套性的旅游产品等。

旅游产品体系是对总体定位的落实和校正,旅游产品是否能支撑总体定位,反过来总体定位是否有条件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在旅游产品上,这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一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后续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取得预期的结果。

3、运营――制定实施策略,保证小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镇的运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首要一点是民生问题,旅游小镇开发的主体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收入提高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三者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居民在各方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将民生问题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建立良性关系,多方共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季节问题,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第三是开发时序问题,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旅游城市的“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前期开发可以了解旅游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指导后续开发,同时精雕细琢、原汁原味的品质更是凸显旅游小镇魅力的灵魂所在。

四、旅游小镇的规划

1、规划体系――城市与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

旅游小镇为的规划需要将城镇规划体系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在旅游策划方面的欠缺,导致只见建筑不见灵魂,对市场和产品的缺乏考虑,会造成项目的整体失败;旅游策划师对城市规划体系缺乏了解,响亮的定位,炫目的产品得不到空间落实,也无法实现初衷,因此旅游小镇的开发需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立得了意,落得了地。

2、景观风貌――文化筑魂,设计遵循文化。

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避免千城一面,盲目国际化。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兴趣点在于发现环境、文化的差异,旅游小镇要吸引游客,文化特色是关键。空间氛围的营造给游客很强的代入感,建筑语汇、景观小品、室内装饰中的文化要素,是旅游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挖掘的创作素材。

3、设施配置――设施超前,服务共享。

基于旅游服务对“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旅游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旅游人口及因旅游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旅游小镇生态为基,小镇旅游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

五、结论与建议

旅游小镇的工作框架与技术路线框图

旅游小镇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不能直接套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建设标准,需要策划先行,找准小镇的定位和灵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小镇的产品体系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才有的放矢,具有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旅游小镇的市场引爆和品牌效应,必将带动旅游小镇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9.

第8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论文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第一,是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馆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3.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区或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这些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未开发利用。多数地方没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这项工作。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会活生生的传承下去,才不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消失。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转贴于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护。事实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

(二)旅游开发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地方与传统文化,进一步惠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财政拨款,旱涝不保,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游览的门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2]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地理.2003,(1).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05,(6).

[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文

1.1 功夫茶文化的基本论述

中国的茶道虽然兴于盛唐时期,但是功夫茶到宋代达到盛世。宋代将品茶艺术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宋代文学家苏辙曾有诗曰:倾身事茶不知劳。由此可见功夫茶在宋代的地位。从宋代至今日一直最有名气的就属潮汕的功夫茶,所谓功夫茶,并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指一种泡茶的技术手法。功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特别的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手法,并且功夫茶讲求的更是一种精神和礼仪,这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功夫。

1.2 体验经济与旅游开发论述

国外关于体验经济的论述比中国提出的要早一些,波士顿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了体验旅游的概念,并把此概念定义为了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并在二十世纪末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并反映人们消费行为和心理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虽然中国在二十世纪末也曾提出过旅游体验的这一理论,但是至今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那么在中国所谓体验旅游基本上指继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同时也代表着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心理的成熟。

1.3 茶文化旅游概况论述

关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宏观上茶文化的研究,我国有很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也给予了一些解决方案,同时也预测了相关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并且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茶文化旅游,此种方法主要是找到不同的地区做研究,并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研究,有茶文化旅游的地方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成果却是有好有坏,所以,有关专家就要更深入的研究我国茶文化旅游业产品和模式的开发了。

2 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2.1 国内体验经济理论下的茶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我国在提出发展经济茶文化旅游策略的同时将我国功夫茶文化和体验经济理论相结合,并深入研究茶文化关于体验的各种功能,例如,休闲娱乐功能、健身体验功能、审美体验功能等等。并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避免狭义的开发,应当给茶文化旅游构建一个积极并广阔的平台,并利用旅游业更好地去继承和发扬我国功夫茶文化。

2.2 我国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的分析

自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我国功夫茶文化也是比较受欢迎,但是,在茶文化和旅游开发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旅游规划开发者没有更深层次挖掘我国的茶文化。我国功夫茶文化承载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精神,但是,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商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内涵,同时研究挖掘的力度也是不够,所以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就总会有一些问题,例如,旅游产品茶文化含量少、没有足够的文化特色、主题和品牌也不是很鲜明等;还有因为旅游规划者和开发商们没有足够的创新的意识,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雷同现象,很多的就是购买茶叶和游览观光等项目,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心理。

2.2.2 旅游规划开发者不够重视游客的参与心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希望旅游项目积多种多样又要很有特色,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游客们更想进行具有体验性的消费,但是我国旅游规划者和开发商并没有很重视游客们的参与心理,有些开发商只是为了营利,让游客不停的购买茶叶,但是,旅游六大要素中,除了食、住、行、游、购之外,还有娱,所以,开发商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多多重视一下游客们的参与心理。

2.2.3 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度低并宣传力度也不够。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中国的功夫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同时做到提高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但当前的旅游开发商对于茶文化这个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整合度也比较低,没有很好的将茶文化和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很难使我国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统一,对我国功夫茶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这就很难使产品和项目丰富起来,从长远利益上来讲,这将难以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3 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

3.1 增强功夫茶文化旅游体验性

3.1.1 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性。我国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大力度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功能,注重产品的包装从而走价格的路线,而现在体验经济理论背景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就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和感官体验度,从这个角度来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并更好地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和产品。然而,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不能把每个旅游者都当作是消费者来看,而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体验消费的过程,满足他们的参与体验度。

3.1.2 丰富体验活动的内容形式。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场景化的体验上,还要利用历史的真实再现和人文构造等一些科技手段,把地方的民俗民风融合进来,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在茶园、茶博物馆和茶楼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的文化元素,例如,让游客参与在茶园中管理,游览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采茶的项目、在茶楼喝茶的时候,表演一些当地民族的舞蹈、歌曲或者是古典乐器,让游客们欣赏,这样就有利于旅游的回头率的提高,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开发茶文化旅游创意新模式

3.2.1 文化主题以及文化创意模式的开发。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钟情于文化主题和文化创新模式的旅游了。在茶文化旅游的规划的开发中我们也可以参考这种旅游模式,在以功夫茶文化为主题的同时,可融入其他的休闲娱乐以及养生文化等因素进去,让游客们以体验为主,从而获得独特的功夫茶文化上的体验,同时更要注重文化创意的开展。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整合,再加工,例如,可以借助高科技灯光舞蹈美化的技术,将功夫茶文化更生动、更实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做到创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

3.2.2 现代商务度假以及养生健康模式的开发。功夫茶文化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怡情,所以,茶文化的旅游就可以融入现代商务度假和健康养生的旅游模式了。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步伐过快,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就需要依托空气清新和风景怡人的茶文化旅游这一项目来缓解人们的压力,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2.3 以故事为主题的旅游模式的开发。这种模式一定要有一些娱乐性质,可以结合功夫茶文化的历史和传说并结合茶区的自然风光,构建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故事,从而在表现茶文化主题的同时也可以做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内容。

3.3 构建功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新平台

3.3.1 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发展。因为茶文化的旅游资源多在高山地区,有可能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之前就要争取政府进行一定的财力和政策的支持,在初期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可以吸引一定的游客量来旅游观光。

3.3.2 加强功夫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开发。例如,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尤其是有名有优质的特产。从而丰富旅游市场的发展,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另外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不要只受利益的驱动,对景区过度开发,这样会造成游客体验的负面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可以在特色文化建设上来避免开发商的过度开发。

3.3.3 注重旅游区宣传力度的加强。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例如,在电视台播广告、杂志宣传、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分发旅游小册子或者是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等。还可以找明星代言扩大景区宣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