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装板块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服装是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A股市场有61家上市公司。而出口稳定增长,国内需求旺盛加上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今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顶住了诸如出口退税比例下调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取得超行业预期的增长速度。
目前,因为国内消费升级受益的相关品牌,和有自身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一些因为全行业结构性调整逐渐被边缘化的企业则慢慢受到冷落。
内需促使行业发展超预期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统计,2007年1~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布产量322.7亿米,同比增长12.82%;服装产量126.5亿件,同比增长14.31%。与2006年同期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说纺织服装行业是出口稳定增长,内需强劲,超出了行业原先预期。
而这样的增长是在今年行业面临内外部诸多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显示出行业强大的竞争能力,尤为可喜。之所以在要素成本稳中趋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国家控制纺织顺差的政策导向、欧盟提高环保标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纺织行业的经营业绩仍然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
2007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117.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提高19.46%。该增速是建立在2003年以来20%以上的增长速度之上,属于较高水平。
除出口稳定增长外,对行业影响更大的是国内需求的升温。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内销的大幅增长为中国的纺织服装工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从今年上半年看上证纺织服装各子板块业绩可以看出,服装板块,尤其是内销型上市公司,表现非常抢眼。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30.61%、42.05%、180.3%,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
除了受益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带动的消费升级热潮的形成,居民对品牌服装需求大幅增长。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上市公司有望从这轮内销热潮中受益,未来发展有望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目前行业原料价格处于稳中趋升的格局,不会对行业产生根本影响。而使行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近些年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吸收了。
与产量相对应,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总额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1至8月份,纺织服装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53.7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2.86%:实现利润总额710.7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7.39%。
实际上由于我国业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及企业溢价能力的提高和国际市场中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优势仍然明显。
品牌与渠道成为致胜之道
由于受行业内外不利因素整体影响,行业中企业分化较为明显。
纺织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纺织―印染(染整)―服装”等环节。上游包括纺织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业:终端可以划分为衣着类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再加上印染(染整)和辅配件构成了全行业的子行业结构。
受益于国内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的拉动以及企业投资收益的增长,今年服装板块(尤其是内销型上市公司)表现非常抢眼,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30.61%、42.05%、180.3%,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07%、9.34%,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在整个纺织板块中处于最高水平。
同时,辅料配件板块也从中大幅受益,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同样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板块是家用纺织品。毛纺、麻纺、丝绸、印染板块无论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均相对较低,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缺乏可圈可点的素材。
根据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特点,投资者现阶段应注意选择具有品牌、渠道或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从目前来看,以内销为主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上半年表现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具有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服装类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抢眼。其中,雅戈尔服装主业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4.45%提高至46.52%,鄂尔多斯服装主业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8.33%提高至31.69%。在国内服装企业“群雄逐鹿”的形势下,上市公司中没有品牌及渠道优势的企业很难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
从发展指标看,四家品牌型服装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同比增长50.12%、56.4%,净利润同比增长速度高达187.4%。
对于目前部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对于净利润的贡献,除个别公司主营转型外,多数企业主营多元化有利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对于纺织主营业务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
值得重点关注的三类企业
产能过剩特别是结构性过剩(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缺乏)在棉纺板块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技术进步、产品档次的不同,我们将棉纺行业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企业,如鲁泰、华茂;另一类则是生产大众化产品的企业,如黑牡丹、华芳纺织等。
从产品的销售情况看,一方面是鲁泰和华茂股份产品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常规产品的企业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部分上市公司(以华芳纺织为代表)订单明显不满,企业开工率不足,从而业绩呈现下滑趋势,其中,以牛仔布为主的黑牡丹受市场流行周期的影响,目前市场需求不旺,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呈现大幅下滑趋势。
从2007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看,鲁泰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3.53%、20.55%、22.69%,毛利率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5.01%、10.58%,均在行业中处于遥遥领先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牡丹和华芳纺织,以华芳纺织为例,公司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8.23%、-9.9%、-38.32%,毛利率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07%、1.07%,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目前行业特点,今年第四季度,以下三种类型的企业应当受到重点关注:
一是受益于国内消费升级热潮的上市公司。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国内衣着类消费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主营内销的公司带来机会。但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那些具有品牌、销售网络的品牌消费类公司占据优势,如雅戈尔、七匹狼。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泉州纺织服装企业 影响 对策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和失业率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使得人民币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服装纺织品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是建立在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和较低产品价格优势之上的,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人民币的升值大大地消弱了。
福建省泉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泉州市区及下辖的晋江市、石狮市等地有近万家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出口是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泉州市纺织服装业实现总产值12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 ,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0% ,出口值32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25.8%。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缓慢复苏,且伴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据泉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就下降2%-6%,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5%~10%,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要下降10%~60%。
二﹑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概况
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主要的产业之一。泉州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现已经发展成为泉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泉州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而泉州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泉州市石狮不仅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也是福建省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中心区,品牌总量跃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涌现出爱登堡、彬伊奴、卡宾、威兰西等一批著名品牌。相关资料显示:泉州市现在有大约8000家企业是纺织服装的生产,从业人员更是有50万余人;在泉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中超1000亿元的庞大服装产业占1/4 ,出口商品值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27.5% ,产量占全省的70% ,占全国的10%;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2项、中国驰名商标32枚、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枚和国家免检产品18件;全市8000家纺织服装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70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22家,超10亿元企业8家。
三﹑人民币升值对泉州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泉州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下降。泉州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吸引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务工人员多就业于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由于对员工的学历和技术要求不高,用工成本相对较低,成本优势成为泉州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核心优势,但是近年来这种优势已经出现弱化迹象,一方面,2008年以来,《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及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直接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会相对提高,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将下降,出口受到一定的抑制。
2.利润空间缩小。人民币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给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 ,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就会下降约12% ,毛纺织行业约下降8% ,服装行业约下降13%。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达到5% ,就意味着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极有可能出现“零利润”。
3.部分订单流向成本更低的新兴制造国家。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情况下,泉州市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随之上升,与外商签单更加困难,出口销售收入下降。部分外商计划或已经开始缩减采购量,部分订单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兴制造国家,目前已出现不少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
四﹑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短期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人民币升值对泉州市纺织服装出口带来的影响,企业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损失最小化,相关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可采取以下短期策略。
1.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高涨的压力,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企业寻求新的赢利点、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减少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依赖,积极关注马来西亚、韩国等潜在的亚洲市场,积极寻找新兴出口市场。
2.主接国内订单。泉州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着外贸和内销两种营销策略,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设置,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使得外单加工风险加大。相反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下,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主线,国内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较高。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主市场向国内市场倾斜,建立起营销网络,推出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内销品牌。
3.与客户协商把预估升值写入合同。出口企业可以把汇率写进订单里。企业在签订单时可以根据当时的汇率进行预期估算,如果判断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可根据交货期以及对市场的波动方向的判断,计算出一个预期汇率,并在签订合同之前就把这种预期升值部分加到当时的汇率上去计算;或者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直接进行约定,如果交货时汇率有调整变动,就以新调整的汇率结算货款。
五、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长期策略
以上提到的短期策略只是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的暂时措施,要想比较全面的应对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影响还须从培养人才,培育自主品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措施包括:
1.强化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加快人才储备。技术性较强的业务,企业必须要拥有实务操作与精通外汇理论的专业人才,这是防止外汇风险的重要项之一还是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另外,有条件的企业也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不断充实人才管理外汇风险,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经营风险的研究,最后能够熟练的使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避险套利。
2.调整产品结构, 培育自主品牌。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分析,确定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加强自主品牌研发与建设,掌握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和信誉培育出自己的出口品牌,使服装出口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从而更好的扩张盈利空间、减弱汇率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3.转变经营机制,降低生产成本。面对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要经常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和储存等环节入手,尽量的把成本降低,提高生产效率,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在另一方面的销售模式上积极探新,比如:在国外建立专门的销售公司和专卖店,也可以在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发展,在出易中尽量要减少没有必要的环节,在交易的效率上更要提高,尽可能的把成本降低。同时通过利用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适当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能源,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
4.通过海博会,提高品牌知名度。“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于每年4月18日-21日在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召开。海博会作为全国性、国际化纺织服装博览盛会,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机遇。利于泉州服饰板块的推广,又有利于闽派服装企业的品牌推广可通过:举办顶级名家、名师论坛活动或交流活动加强与台湾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根据泉州石狮的闽南文化特点和底蕴,对闽派服装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体现,推行名牌战略,提高泉州纺织服装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国内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杨艳龙.泉州市纺织服装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J].福建论坛,2010(8)
[2]金巧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江南论坛,2009(12).
[3]胡振宇,金凌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8(12)
[4]赵晓.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5]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
[6]许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
[7]数据来源:泉州市纺织服装网: [OL] http:// /
从狂飙到轮番涨停
紧跟大盘走势,化纤板块在震荡中不断抬升,而最近一段时间,稍有利好消息的风吹草动,都演变为板块的股价飙升,上演了化纤类上市公司轮番涨停的好戏。
年中,化纤板块已经显示出惊人的飙涨能力。根据WIND数据统计,7月1日~8月10日。申银万国二级行业分类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以30.62%的涨幅(算术平均)居众行业之首;而澳洋科技、华蜂氨纶和山东海龙三只化纤类个股更是出现在7月以来沪深两市涨幅榜前20名,分别上扬了82.79%、78.28%和65.5%,居第5、7和16位。
证券分析师认为,产业复苏在望是拉动化纤板块本轮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进入6月份以来,纺织品、化纤量价齐升,其中6月化纤产量同比增长10.57%,而粘胶短纤、涤纶、氨纶价格上涨明显,有超过半数的化纤企业扭亏为盈。山东海龙、澳洋科技和华峰氨纶更是凭借着近期化纤价格大幅度回升之机,成功地从一季度亏损转为半年度盈利,让市场刮目相看。
10月20日起,封盘概念的诞生刺激了化纤板块全面看涨,一时间成为场内的热点。商务部最新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欧美等地区的化纤产品征收最高36.2%的保证金,14家外企如巴斯夫、霍尼韦尔以及帝斯曼等著名化工公司都将执行新的反倾销税率。商务部这一消息可谓及时雨。此消息一出,锦纶切片厂家就作出表态,80%以上的供应商都已封盘,市场对于此类化纤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强烈,二级市场上,以美达股份为首的化纤股应运而起,至此,封盘概念股新鲜出炉,10月20日,美达股份、德美化工、联合化工等化纤股均以强势涨停收盘。
11月3日,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报告称,9月份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总产值创今年以来新高,结束了自去年底以来连续9个月负增长局面。受这一消息刺激,当天美达股份、神马实业和南京化纤涨停,化纤股普涨。
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化纤板块今年前三季扭亏为盈,盈利8.73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恢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纺织服装的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的恢复将带动化纤行业。同时,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其替代品化纤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利好因素。
氨纶火爆
进入11月以来,氨纶板块个股表现非常抢眼。11月3日,行业龙头华峰氨纶在尾盘时强势封于涨停,第二天继续高开高走并最终封于涨停。业内人士指出,氨纶板块的集体走强主要是由于盈利预期好转,由于股价更多是提前反应预期,随着下游回暖,市场预期氨纶产品价格将继续提升,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将得到提升。
广发证券认为,氨纶行业景气上行周期已经来临。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2001~2009年氨纶行业景气周期分析,由于2010年氨纶行业新增有效产能仅为1.9万吨、目前行业开工率已保持满负荷,2008年和2009年需求基数较低、出口需求正在逐步好转,新建1条1万吨氨纶线投资额高达4亿元,建设周期长达1.5年,因此判断此轮氨纶景气上行周期已来临,氨纶景气度可看至明年全年。申万也在四季度投资策略中指出,氨纶行业景气度没有粘胶恢复得明显,还处于复苏初级阶段,四季度成本压力不大,需要关注下游的复苏情况以及出口量的变化,等待出口复苏带来景气回升。
一位研究员指出,氨纶今明两年的产能投放较少,下游回暖后氨纶产品价格有望继续提升,加上氨纶上游原料价格保持相对低位,主要氨纶上市公司业绩环比实现提升,市场预期促使氨纶板块集体走强。
三季报显示,华峰氨纶、烟台氨纶、友利控股三家公司均得到机构增持。其中,友利控股三家基金新进合计1988.33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6.68%,而上期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无机构投资者;华峰氨纶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两家基金合计持股1979.24万股,而上期仅有一家基金持股1677.04万股。烟台氨纶的三季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8只基金,合计持股1368.88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13.76%,其中有两只社保基金和两只易方达旗下基金,而半年报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10只基金仅合计持股793.45万股。国金证券分析认为,氨纶产品价格在7-8月份有一波较快的上涨,而三季报显示氨纶公司业绩环比的确出现了大幅好转。这或许是机构增持氨纶股的原因。未来只要市场预期和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的话,行业趋势就不会改变。
盈利回升
虽然利好消息刺激之下,化纤个股表现热闹,精彩纷呈,而能真正制造看好空间、带动行情较长时间向好轮动的还是上市公司最核心的能力――盈利。盈利能力的最终确认使得化纤个股上涨时底气十足。
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化纤板块今年前三季扭亏为盈,盈利8.73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恢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纺织服装的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的恢复将带动化纤行业。同时,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其替代品化纤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利好因素。
海关总署9月的出口数据显示,9月单月,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同比下降4.6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8.11%,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这一出口数据超出预期,在目前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出口好转的势头将得到延续。纺织行业出口的好转无疑助推化纤行业向好发展,部分小品种化纤价格可能将继续上涨。
封盘的举动让投资者再次清楚地意识到,化纤板块已经开始逐渐转好。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化纤行业收入、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都显著回升,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5%,毛利率也上升至15.2%,与2006年11月份和2007年2月份的水平比肩。
与此同时,化纤行业的三季报也为投资者平添信心。化纤业三季报业绩环比大幅好转,粘胶短纤企业回升最明显。粘胶短纤三季度毛利率恢复到20%以上,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均实现正增长。氨纶业还处于复苏初级阶段。
此外,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触底回暖不断得到确认,作为纺织服装的出口大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从而拉动对化纤产品的需求。
需求增长空间可期
对于棉价高企、全球经济回暖所带来的国内外需求增长的预期,使化纤个股受到市场追捧。
就在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粘胶短纤的价格还在成本线附近,以至于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开工率非常低。
数据显示,除南京化纤外,其余粘胶公司一季度均产生亏损,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但从3月份开始,粘胶短纤的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到6月份已上涨至16000元/吨。由于产品价格上涨,粘胶企业的开工率开始上升,3月份产量为12.9万吨,而1、2月份的产量在10万吨以下。近期的产品价格更是涨升至17000元/吨附近。
粘胶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拜棉花价格疯涨所赐。粘胶纤维的化学组成、热学性质、密度、染色性与棉相似,对棉花有很强的替代效应,棉花价格上涨能够带动粘胶短纤价格上涨。去年年底棉花价格跌至谷底,今年以来除8月份出现了大约一个月小幅回调外,基本处于上涨过程中,最近的一波上涨从9月份开始启动。目前的现货价格在14200元,吨以上,年初时仅有12000元,吨左右。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我国2009-2010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在上一年下降4%后再下滑9%。考虑到单产的上升,产量预计下滑8%至719万吨。所以,未来棉花价格进一步涨升,从而牵引着粘胶纤维的价格涨升,故预计粘胶价格有望上涨至18000-19000元/吨,从而使得粘胶价格与成本的价差扩大280元/吨,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服装纺织业在出口退税、出口转内销等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相关企业盈利表现良好。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纺织业将继续维持复苏状态,并有效带动上游化纤行业需求的增长。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服装品销售额增长幅度已达到18%,高于同期总商品销售额的增速,而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服装鞋帽内销效果显著,有效推动了服装纺织业的持续复苏,并成功带动下游化纤产品需求的稳步增长。
同时,由于盛夏已经过半,秋冬季节即将来临,促使纺织企业生产热情提升,从而对化纤原料采购量与采购价格有所刺激,同时,生产企业的低库存也将进一步增强化纤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扬,致使化纤品成本上扬,同时在市场供给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升化纤产品价格,所以,部分化纤产品价格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有赖行业行情可持续
2008年的艰难行情发生时,谁也不敢乐观估计化纤走出最困难时期的时间要多长,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会长郑植艺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009年化纤行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调整时间将会比较长。
1-2月份,行业还深陷在严重亏损的泥淖中。3月份开始,行情出现明显好转。据化纤协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9年上半年,化纤全部品种开工率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好转,特别是春节后企业开工率提升较快,化纤企业库存经过去年底的消化已降至较低水平,又由于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大部分合纤产品呈上涨趋势,市场“买涨不买跌”,且下游需求有所恢复,因此化纤行业开工率提高,特别是二季度,各行业开工率已达较高水平。1-5月,化纤行业平均产销率超过100%,为100.27%,同比提高2.08个百分点。其中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的产销率在98%~99%之间,其他主要品种产销率均超过100%。产销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同比分别提高了19.58和14.59个百分点,由此也能看出,今年上半年粘胶纤维市场非常好。
但是,在资本市场,已经行情好转的化纤板块并没有立即显现效应,到年中,化纤板块的表现还略显沉寂,涨幅低于大盘同期涨幅,到三季报陆续公布,在亮丽的业绩推动下,行情开始爆发,并进入集体疯狂,一直高热不断。
资本市场固然有着自身的操作规律,但是化纤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要吸引投资目光,还有赖于整个化纤行业的良好发展。化纤行业常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一旦行情好转就有资本快速进入,短时间内出现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继而行情恶化。产业升级、调整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化纤行业面临的头等难题。
从已公布2011年中期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数据来看,除运动子行业外,服装行业上半年保持较好增长,品牌公司量价齐升,毛利率改善,净利润平均增速可超过40%。经营性利润增速超过40%的有:富安娜,罗莱,报喜鸟,九牧王,美邦,港股博士蛙;超过30%的有:梦洁,七匹狼,森马,鲁泰A,港股利郎;港股百丽在高基数下可达到30%以上的税前利润增长,非常出色。而港股运动李宁、中国动向出现同比下滑,主要受到休闲和时尚品牌替代影响。
中金公司认为,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每个季度订货会的订单状况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该公司相应时间的业绩,使得我们对该类企业的业绩预测有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和验证标准,提高其盈利能力的确定性。从订单情况统计和业绩增速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到,家纺、青少年休闲服、休闲男装,2011年下半年的订单增长表现良好。家纺行业2011年下半年订单增速大多超过50%,商务休闲男装行业的七匹狼、九牧王、利郎下半年订单同比增长也超过30%,青少年休闲服行业的美邦和森马也有超过20%的增长。在良好订单支撑下,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可关注品牌服饰中业绩增速在30%以上,且估值较为合理的公司。
日前公布的6月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数据,较之5月的同比增速,提高3%,预示着未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专家认为明年随着棉价等原料价格低位运行,纺织服装销量增速有望回升,从而实现量价转化,考虑到高价位将对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弱化,预计2012年消费增速呈缓慢回升态势。
而目前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已经跌破22000元,只有21971元,美棉期货已经跌至100美分附近,市场已经开始预期19800的收储价格的托底作用。棉价暴跌,说明下半年出口不旺,预示着粘胶和棉纺相关个股投资机会的到来,对纺织服装零售企业中长期发展带来良机。
国金证券指出,时值市场对中报业绩增速的敏感度较高,在目前宏观政策密集期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本周纺织服装板块将持续攻守兼备的趋势,即以追求确定性收益的投资策略为主,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此外股权激励等题材性要素也将触发相关个股的阶段性行情。从投资方向上建议配置七匹狼等确定性与防御性俱佳的白马股,这类公司基本面运营良好,业绩确定并保持增速在30-40%甚至更高的情况下,凸显出非常高的安全边际和比较强的防御能力,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2011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8只,低于30倍的有13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7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期25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黑牡丹(600510)简要点评。
黑牡丹(600510):牡丹盛开 龙城腾飞
黑牡丹(600510)2009年公司资产重组完成后,由一家纯粹的纺织服装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东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集团)总公司的上市公司资本平台,为常州新区并延伸至常州市全面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大股东常高新集团是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的国有独资企业,集政府投资、开发建设和资本经营等多项职能于一体,重点承担高新区内的道路基础设施、安置房、重大项目等建设任务。
城镇化完整产业链成型。公司城市资源综合功能开发主业已形成三大模块,城镇化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投资。城镇化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开发、保障房建设、万顷良田建设等具体业务。
保障房业务龙头公司。公司安置房(保障房)业务规模较大,每年竣工达40-50万平米。截止2010年底,黑牡丹累计已建成安置房约300万平米。在A股上市具有保障房业务的地产公司中,公司保障房业务的规模名列前茅。盈利能力相对较高并有保障,政府承诺15%的毛利率水平。未来,随着北部新城建设和万顷良田工程的不断推入,安置房业务将持续稳步发展。
自创品牌-纺织服装业务有望重获春天。公司自创牛仔裤消费品牌ERQ,突破以前代工和提供原料的单一业务模式。ERQ采取M2C(线上)和体验店(线下)相结合模式,至6月,体验店已快速增至47家。2011年服博会ERQ品牌签约突破8000万元。
太平洋证券认为,在不考虑万和城以外其他商品房项目估值、一级开发第二阶段估值和纺织服装业务估值的情形下,公司2011年每股重估价值达11元,估值具有较强优势。上调公司评级至“买入”,目标价12元。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3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83元、1.20和1.86元;当前共有3位分析师跟踪,2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1位给予“买入”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33。
制药行业:成本犹在 言春尚早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1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行业分布相对集中,金属与采矿行业有4只入选,成为本期盈利预测调低个股数较多的行业。
今年1-5月的医药行业利润增速19.45%,慢于收入增速,成本侵蚀利润的现象明显,板块亦然。虽然相关上市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上半年高位运行,大都涨势减缓或者已经出现回调趋势,预计下半年成本压力减少。分子行业看,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子行业由于毛利率低,对成本更加敏感,而且产品价格市场化定价,业绩弹性更大,其中有提价能力的公司业绩弹性最大。化学制剂子行业对成本相对不敏感,而且企业没有向下游转移成本的能力,企业的业绩弹性更多来源于公司基本面变化而非成本变化。中药行业下半年成本侵蚀利润的状况将依然存在,尤其是毛利率不高的中药普药企业。但如果中药行业政策面出现变化,中药行业下半年将面临更多机会。。
中信建投表示,今年上半年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遭遇了政策高压和成本上涨的寒流,加上去年的估值泡沫亟待化解,医药板块市场领跌,但下半年行业面临的政策和成本压力都在减小、行业利润成长无忧。有业绩反弹和估值底部的支撑,下半年医药指数走低的概率较低,但如果下半年大盘强势,医药板块即使利润增速反弹也还是以个股行情为主,言春尚早。
海普瑞(002399):成本高企 产能不足
海普瑞(002399)去年占公司生产成本85%以上的肝素粗品采购成本大增,导致2011年销售成本增速远超销售收入。而山德士在2010年7月获得依诺肝素钠(一种低分子肝素制剂,原研厂家赛诺菲使用品牌名为Lovenox)的简化新药生产许可(ANDA)以后,原研药面临降价压力,从而压低肝素钠原料药出口价格。我们预计2011年全年销售成本相比2010年全年上升17%,而销售收入因出厂价下调下降5%;全年毛利为28.5%,相比10年下降1,354个基点。
公司现有冻干能力不足,今年来一直处于超额生产的的状态。从2010年5月募集资金到位,到2010年底为止,计划投资8.65亿元的“5万亿单位肝素钠原料药生产线”只投入了572.14万元(截至2010年期末投资进度为0.66%),预期2012年7月才能正式上马,产能不足严重约束公司11/12年增长空间,不利于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服企上市,艰难起舞
据WIND资讯统计,纺织服装板块IPO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维持着“井喷期”效应, A股共有19家纺织服装类企业在排队上市,今年这个春天显得十分拥挤。但实际上数据显示,在2010年以来上市的19家纺织服装公司中,目前为止没有破发的仅3家,去年5月底上市的九牧王,因业绩坚挺而成为拟上市企业的榜样。
“这些拟上市企业多为中小服装品牌,它们纷纷上市,目的就在于尽快把自己的渠道做强,品牌做大,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但不得不说,里面有些企业不具备上市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业绩持续增长的后劲,最终会沦为被吃掉的小鱼,单凭热情似乎难以打动市场和监管层。”
2011年IPO被否的纺织服装企业比比皆是。比如淑女屋因募投项目市场前景和赢利能力不确定被否;日本品牌优衣库的商上海利步瑞,主营业务毛利率及销售净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水平,却没有合理解释;今年二度“闯关”的维格娜丝去年首次过会因为存货周转率问题被否……2011年,服装类企业成为A股IPO被否的重灾区,11家服装类企业申请IPO有6家被否,过会率仅45%。因为服装行业本身门槛较低,鱼龙混杂,很多公司并不具备上市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业绩持续增长的后劲。此外,品牌服装的核心竞争力更多是软实力,很难从经营数据中全面体现,这也给监管部门判断其价值增加了难度。
未来三到五年间,服装行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增强,如果技术含量缺乏、经营状况偏弱,业绩不会有强而有力的增长突破点,到头来会沦为被边缘化的行业配角。
“鉴于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监管层和投资者在考量新上市公司时要非常谨慎,才能挑选出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业内人士分析,“服装属于快速消费品,所以加盟商、经销商多,这会存在一个存货计量和销售收入计量的难题,也容易出现人为操纵存货和收入的问题。这些都是服装企业IPO折戟的主要原因。”
资本聚集,如何善用
从2000年开始,杉杉就陆续和国际品牌合作,使用对方的品牌和设计,利用杉杉低成本、精良的生产优势以及优秀的市场开发能力,引进MarcoAzalli、Sasch、Renoma、Munsingwear、LeCoqSportif、Smalto、Luniam等国际品牌,其“多品牌、国际化”战略驶入实施快车道。目前,杉杉拥有各类服装品牌共计22个。据了解,杉杉现有每个品牌都有专门的运营团队负责,同时剥离生产环节。2006年,“宁波杉杉时尚产业园”落成。随后,MarcoAzalli、LeCoqSportif等由杉杉公司参控股的国际品牌,与杉杉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杉杉西服”、“S2-citylife”等同时入驻共同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不难看出,杉杉的多种举措正在表明其角色转换——通过“资本”方式控制一批国际服装品牌,同时培植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二者互补结合,变身为“全球品牌综合运营商”。
杉杉这种“剥离生产管理”,通过“资本控制”管理集团运营发展的方式,早已在业界闻名。资本聚集后能够成为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如何善用这把双刃剑,杉杉集团的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为力量有限,而将力量集中在资本控制上,集中精力进行资本运作,逐步将集团发展扩大,这就是一种将资本的作用有效最大化的良性方式。而不是被大量资本所累,最终举步维艰。
与杉杉这种先人一步的方式相比,美特斯邦威上市以后走的则一种相对传统的扩张发展之路。业界众所周知,美邦在上市之后,子品牌的发展态势突飞猛进,自2008年成功上市后,当年,ME&CITY问世,2009年,米喜迪童装(me&city kids)诞生,2010年,线上专供品牌AMPM推出,2011年,线上鞋类专供品牌CHIN祺上线。几年时间,美特斯邦威连跳4级,一个多品牌帝国应运而生。对于聚集在手中的资本,美特斯邦威把握时机,将积累的资源运用得恰到好处。虽然在此之后,由于门店扩张过度,经营出现问题,子品牌ME&CITY曾经一度陷入经营困境,使美邦出现亏损情况,但在美邦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后,亏损情况得到了改善,资本运营再次进入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多家证券机构亦始终持续看好美邦在资本市场的未来表现和投资价值。可以说,美邦上市近四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服装企业聚集资本“戴着镣铐起舞”的典型案例。
轮到氨纶领涨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复苏、氨纶出口增长共同推动了需求增长,即使在传统淡季,旺盛的需求也使得氨纶厂家继续保持高开工率、低库存。需求的相对刚性使得纺织服装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率先走出低谷,纺织服装出口也明显好转,拉动了纺织服装的产量增长,进而带动对于氨纶的需求。
年初以来,化纤产品价格不断上扬,其中以氨纶最为明显,受供需关系不平衡影响,氨纶企业接连提价。
2009年11月以来。氨纶价格持续上涨,继11月底40D价格上涨1000元至48000元/吨后,今年1月12日的氨纶行业会议上调40D氨纶价格3000元至51000元/吨。春节后,氨纶企业报价普遍上调3000元~5000元/吨,主流厂商40D氨纶报价在54000元~57000元,吨。预计近期氨纶价格仍将维持上涨的态势。
另外,锦纶纤维、锦纶切片、涤纶短纤等产品价格也有近10%的涨幅,这表明年初以来化纤产品需求良好,随着纺织服装内外需不断好转,化纤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现上涨趋势。
据湘财证券分析师发表研究报告指:2009年我国氨纶产量20.31万吨,同比增长21.21%,国内消费量20.10万吨,同比增长27.27%,加上出口后的下游需求量为22.96万吨,同比增长32.56%。2010年氨纶新增产能较少,产能增速约为5%;出口复苏将推动氨纶需求的增长,预计氨纶下游需求量增长率18%以上。产能增速低于需求增速,氨纶行业周期向上确定。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氨纶行业经过了2008年的暴跌,从2009年开始新建产能明显不足,即使2010年初开始新建产能,新一轮的产能投放也至少要到2011下半年才能形成。则未来一年半至2年的时间内,产能新增几乎断档。
出口型更看好
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客户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减少氨纶采购,但2009年4月起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累积的需求开始释放,国际客户进入市场购买氨纶,推动我国氨纶出口自09年4月开始逐步增长,创出历史新高。
3月10日,海关总署10日2010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01.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43%,其中2月份出口额为45.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60%,月度出口增速从去年11月份转正以来增速不断扩大;2010年前两个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8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其中2月份出口额为80.97亿美元,同比增长96.92%,月度出口增速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首次转正。
目前化纤板块上市公司有25家,其中出口占主营业务15%以上的有6家,而海利得、烟台氨纶出口占比更是达到50%以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回暖将给出口占比较高的公司带来更大利好。
华峰氨纶1月份40D氨纶均价约为50000元,吨,春节后40D氨纶成交价格已上涨至53000元,吨,20D氨纶成交价格也从70000元/吨上涨至73000元/吨。烟台氨纶40D氨纶成交价也从节前的1000元/吨上涨至54000元,吨,新签合同报价已上涨至56000元,吨。
此次春节后氨纶价格上涨,是2009年中期以来历次涨价中幅度最大的一次,并且从时间上看涨价时间也更为密集,涨价间隔时间更短。氨纶价格已突破加速上涨的拐点,氨纶价格上涨进入快车道。预计近期氨纶价格仍将维持继续上涨的态势,在3月中旬,40D氨纶价格上涨至58000―60000元/吨;而此次氨纶价格的上涨,将可能持续到5月份。
华峰氨纶、友利控股、烟台氨纶这氨纶生产的前三甲也凭着各自的本事,迎接收益。烟台氨纶:氨纶芳纶齐进
烟台氨纶是我国第一家氨纶生产企业。虽然其氨纶年生产能力小于华峰氨纶,但其拥有的芳纶项目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在氨纶价格节节攀升的行业景气上行环境中,烟台氨纶抛出7000吨舒适氨纶纤维生产线投建计划,引人瞩目。
烟台氨纶拥有氨纶产能2.2万吨,去年上半年公司氨纶毛利率不到6%,随着下半年价格回升,毛利率提高到20~25%。
在烟台氨纶的发展规划中,氨纶和芳纶两个主营业务的发展同步进行。有关证券师分析认为,烟台氨纶2010年底拟投产5000吨医用氨纶和1000吨对位芳纶项目,将会极大地增加公司产品毛利率,增加公司利润,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烟台氨纶的氨纶和芳纶业务均有上升和复苏的动力。其拥有氨纶产能2.2万吨,目前毛利率已提高到20%~25%。同时,烟台氨纶的芳纶市场占有率为60%左右,对位芳纶的毛利率也将维持在40%-50%,该产品利润较为丰厚。预计2009年烟台氨纶全年芳纶销售量在2000多吨左右。随着海外市场的回暖,2010年芳纶需求有望复苏。
从具体产品上看,烟台氨纶生产的间位芳纶市场占有率为60%,毛利率为34,53%,大大高于其氨纶5.41%的毛利率。2010年拟投产5000吨医用氨纶和1000吨对位芳纶,其中对位芳纶100吨中试已完成。对位芳纶具有很高的经济附加值,而医用氨纶在医用和保健卫生领域市场前景较好,预计新建项目投产后将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华峰氨纶:依托差别化
1月18日华峰氨纶公布2009年业绩快报
在2006年,华峰氨纶有4个募投项目投产,新增产能8000吨:主要为3000吨高透明度差别化氨纶、1000吨细旦氨纶、1000吨耐氯氨纶和1000吨经编氨纶。2008年,公司新投产1万吨经编项目和I万吨纳米改性氨纶项目。新产能的投放使得公司产品差别化率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华峰氨纶产品差别化率高达50%左右,远高于国内30%的平均水平,平均产品价格也比常规品种高1000元/吨左右。
根据华峰氨纶近期公布的2009年业绩快报,2009年度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加17.74%;实现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32.92%。公司公开资料显示,第二季度以来下游纺织业对氨纶产品的需求回暖,氨纶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是企业主营业务赢利好转的根本原因。公司生产线全面复工,技改扩建项目全部投产。目前华峰氨纶的年产能达到4.2万吨,拥有48条生产线,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其中,经编氨纶产能为1万吨,年、纳米改性氨纶产能为1万吨/年,氨纶产品差别化率提升至50%以上,高于国内30%的平均水平。
众多券商看好华峰氨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差别化氨纶产品。从产品结构来说,华峰40D氨纶产量占50%左右,20D氨纶占20%,40D经编约占10%~15%。事实上,差别化氨纶的生产成本与常规品种差别不大,但毛利率高。其次,华峰氨纶纺丝技术的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居行业领先水平,生产成本中大约60%的原材料可以依托集团的大宗采购平台进一步降低成本。
友利控股:产能扩张适时
当2012年的日历被撕去最后一页时,常熟服装城完成了1002.83亿元成交额的创举,这是常熟服装城成立28年来,年度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作为服装专业市场千亿元俱乐部的第一个成员,常熟服装城的样本意义不言而喻。28年间,一个地摊市场是如何蜕变成千亿元专业市场的?这个千亿元市场又给常熟服装产业带来了什么?
28年前的模式之争
常熟服装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积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建场之初,居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局面。
1988年,温州人杨岩锡第一次走进服装城,租不起门面,只能把摊位摆在玻璃钢简易棚下一个1米长的水泥板上。服装城每天凌晨4点就开门营业。19岁的他常常直接睡在水泥板摊位旁边,炎夏暑气灼人,隆冬寒风刺骨。
“当时还叫做常熟招商城,总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大家经营的无非是内衣、袜子、被面等批发业务。每天6角钱就能租到一个摊位;如果租3天以上,摊位费只要5角。”杨岩锡回忆起20几年前刚创业时感触颇深,“即使5角钱的摊位费,也没多少人敢租,生怕做赔本买卖。”
如今,服装城的门店却成为抢手货,必须通过公开拍卖,一个门店40年优先承租权最高拍卖到400多万,服装城也连续8年四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但是罗马不是一夜间建成的。全国上规模的服装专业市场有上万余家,常熟服装城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与常熟服装城同时起步的还有石狮服装专业市场,但是常熟只是抓住了一个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成了常熟服装城日后的迅猛发展。
当时石狮服装批发市场入驻的是纯粹的贸易商,他们从厂家拿货,转手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任常熟市闽南商会会长洪清淼分析说,“这种模式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同样一份利润要两个人来分;另外一个是在信息流通和反馈上相对滞后,市场的需求因为批发商的种种考虑往往不能及时真实地反馈到厂家。”洪清淼分析说,这样造成了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厂家要么就是疲于赶活,要么就是产品严重积压,最终倒闭。
即使这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当时还是不远千里到石狮采购,而后在全国各地销售。但是在当时,常熟所代表的新模式和力量正在在悄悄崛起。
相比石狮服装市场中介贸易商云集的场面,常熟服装城在起步阶段就引入了“前店后厂”模式,常熟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进驻服装城,直接面对销售终端,将市场和技术等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后方。
这种模式发展日益完善并且沿用至今,常熟服装城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常熟市共有4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服装城要让这4000多家企业在国际服装城都有店面。“这还不算外地进驻的厂家,可见服装城的实力和潜力有多大。”
此后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常熟国际服装城,随着石狮等国内其他服装专业市场的日益不景气,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经销商聚集常熟,使常熟成为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老板的摇篮
正是常熟众多的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进驻才支撑起了常熟服装城的崛起,这也是因为常熟地区服装品牌的强大气场所带来的效应。常熟的数千家服装服饰企业都在这里设有销售窗口,企业支撑市场、市场带动企业,通过产销一体实现无缝衔接,销售成本的谷地构筑了市场竞争的高地,大产业、大市场打响了“常熟服装”的大品牌。
“全国服装看江苏,江苏服装看苏州,苏州服装看常熟。”常熟在江苏,在全国,堪称一座响当当的服装城。
常熟现有规模型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涌现了一批著名品牌,在“2012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成果会”上,常熟的波司登、梦兰集团、阿仕顿服饰、特别特服装、AB集团、雅鹿集团、东渡集团等7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位居全省首位。
常熟服装产业特色非常鲜明,羽绒服和商务休闲男装两大板块尤为突出。但是对于一个地方产业而言,单项突出有可能意味着产业格局的相对单一。
常熟人的市场敏感度让他们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常熟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纷至沓来。设计精英集聚,将使得常熟在继续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稳妥地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和系列化,进而从整体上优化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虎门服装”、“石狮服装”一样,如今,贴有“常熟”字样的品牌服装以及由此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这个富庶鱼米之乡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如果说本地强势的服装企业是常熟服装城的血肉,那常熟的创业氛围就是服装城的灵魂。
常熟服装城是当地创业经济的发源地,是培育成千上万老板的摇篮。常熟服装城管委会主任潘云来自豪地说,常熟一大批企业老板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七彩马、大红鹰、绅贵、秋艳等知名服装品牌,都是借助服装城平台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常熟服装城挖到“第一桶金”开始,江苏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政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中小型服装企业工厂在内、市场在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窘境。2003年,龚政创立阿仕顿男装连锁,依托常熟服装企业、常熟服装城优势,把总部放在常熟,采用以快取胜的SPA(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模式。
短短几年,阿仕顿男装连锁迅猛发展至数百家,成为江苏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发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对许多服装企业和品牌而言,中国常熟服装城是它们发展的助推器,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拓展全国市场的征程。中国常熟服装城品牌孵化器的功能正逐渐显现,不少个体经营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了从小店铺到大工厂的飞跃,成为了“以市场升级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动体现。
常熟服装企业支撑起了服装城,服装城的兴旺,也牵引了整个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7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此外,常熟还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全国县(市)之首。
对于未来发展,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潘云来说:“今后,我们要把常熟服装城当作一个特色的区域品牌来包装、打造、推介,成为常熟发展的更亮更响的名片。”
旅游电商路还长
常熟人从没有满足于服装城“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的地位,创新一直是常熟服装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通过一次次创新转型调整,常熟服装城一步步迈进了千亿元俱乐部的大门。
从最早人们喊出来“星期天到常熟买衣服”,到现在,常熟服装城成为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每年到常熟服装城的游客超过了200万人次。
常熟服装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常熟服装城签约的各地旅行社从一开始的100多家,到现在已经超过500家,购物旅游定点市场由当初的4家发展到8家。
但是市场搞旅游并非常熟服装城一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专业化迅速普及,同时涌现出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等著名主题购物旅游景区。但是,服装城毕竟是从原有的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纯的市场行为和发展购物游这两者之间从定位开始就有着明显区别,而且购物旅游收入占市场交易总额的百分比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因此要想把旅游购物做出特色,对于常熟服装城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常熟市政协委员杨怡芳认为,服装城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同时也应该是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播基地,从宣扬中国服装服饰文化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服装服饰文化展览馆”,用图片、影像、实物、蜡像塑造等,以时尚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国几千年的服装服饰文化。
电子商务在国内飞速发展,而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早在5年前就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律动,投入巨资成立了“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求做到有形实体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
目前,一个集商家搜索、商情、网上交易、网上结算、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商朝网”已经开始运行。与目前其他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同,常熟服装城所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以实体市场为原型的,商朝网上的每一个虚拟店铺在现实中也有真实合法的店铺与之对应,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成国内大型市场电子商务交易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范例。
结合一年一度的服博会,常熟服装城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常熟服装城网货交易会’,每届“网交会”为期一个月。据统计,两届网交会期间,平台线上交易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11年同比上涨166%,2012年同比增长433%,打通了线上网货线下分销“双车道”,为常熟服装城供应商和采购商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去年初,常熟服装城依托本地产业资源的集群优势,重点筹建成立了“中服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一个符合电子商务生态发展需要,融合了网商、软件商、运营服务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一期已入驻电子商务企业12家,实现交易额6574万元。计划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10亿元,到2015年再造一个常熟服装城网上商城,交易额达100亿元。
但是电商业务喜人的增长后面也有隐忧。许多客户常常在线上只做几单甚至1单,下一次,有客人来询价了,他们还是习惯于线下谈单、线下交易。这令常熟服装城电商团队很困惑。
今年的上市公司盈利经历了过度悲观到相对乐观的变化。3-4 月经济数据及一季报的下行,使得市场大幅下修了今年的A 股盈利增速,但随后的稳增长措施使得7.5 的GDP预测再度成为主流,进而使得盈利预测出现上调。
我们中期观点认为,今年的盈利下行趋势不改,但呈现较缓和的跌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本轮PPI 在相对低位震荡,不同于2011 年由通胀到通缩的快速转换;二是2012-2013 年沪深300 内的上市公司在纷纷缩减开支,处于相对守势。因此,今年的盈利可能将出现较大的分化,表现为不同行业的冷热不均。
(一)整体:收入端承压,盈利有改善
2014 年中期,从全部A 股上市公司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同比略有改善,由上季的7.92%升至9.47%。由于去年二季度为全年经济和盈利最差的季度,因此低基数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盈利的同比增长。考虑到去年三季度基数较高,今年三季度盈利情况非常值得研究,届时将对市场走势存在重大影响。
上市公司中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收入端在继续放缓。全部A 股非银行石化收入增速已跌至6.4%,低于名义GDP 增速,反映了经济下行的影响。但是,中小板和创业板收入增速略有回升,分别为11.9%和24.7%。
净利润相对一季度出现积极变化。全部A 股非银行石化的净利润增速从一季度的5.7%提升至中期的8.0%。但是,这里有去年二季度基数较低的原因。此外,中小板盈利略有改善但也仅为2.4%,创业板盈利增速则从17.6%下降至15.1%。我们分析大小板块盈利的这种背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小企业对经济下行的感受更明显,而权重股受益于去产能和竞争结构的改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二)结构:地产链和新兴产业最优
我们接着从行业的角度拆分了中报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如果剔除银行和石油石化,只有不到10个细分行业收入增速有所加快,包括交运、电力等公用事业类,TMT 中的三个行业,消费中仅有农林渔牧和餐饮旅游有所加快。其余行业清一色出现收入回落,消费板块的商贸零售和纺织服装回落尤其明显。总的来说,如果经济增长不能见底回升,上市公司层面的周转率难以提升,只能通过提升利润率或加杠杆来促进增长。
净利润角度,分行业来看,地产链对盈利增长的贡献最大,新兴行业也依然有不错表现。非银金融和电力因其行业因素利润增长较好,其余表现不错的行业主要来自汽车、建筑、家电、建材等地产链上的行业。这六个行业的利润占全部A 股非银行石化的近一半,可以说全部A 股非银行石化的盈利增长主要由它们贡献。但是,由于去年三季度盈利基数最高,而地产链行业在今年二季度大概率达到了盈利高点,可以预计三季度盈利将再度下行。此外,电子、传媒、通信等新兴行业盈利表现依旧不错,不过估值亦反映得比较充分。
(三)要点:周期尾声,消费略稳,银行不良
我们总结了中报中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地产链相关行业处于增长周期尾声。我们简单统计了业绩增长的情况。从中报来看,实现增长的公司数近60%,其中30%以上增长的超过30%,仅看增长不看估值确实具备基础。不过,对比2013 年年报,整体增长能力已经略有放缓。
我们单独统计了汽车、家电、建筑、建材这四个和房地产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从收入和净利润角度,其单季度增长从一季度开始回落,二季度回落更为明显,只不过从同比增速角度依然优于其他行业。总的来看,这几个行业均走出了一个完整的盈利上行周期,目前处于下行周期的第二个季度,没有明确迹象表明其盈利增速能在此企稳。
第二、大消费板块依旧疲弱但已相对稳定。
本轮周期中必选消费板块的表现比可选消费要疲弱很多,这其中原因较复杂,不能仅从增速比较的角度一概而论。
具体来说,除了零售和纺织服装以外,餐饮旅游、大众食品、农林渔牧的收入增速在二季度均有回升。如果考虑到零售行业在去年二季度的高基数,也大致可以确认其收入端下滑最快的阶段正在过去。净利润角度,除零售依旧表现不佳之外,纺织服装尽管增速变慢有企稳态势,其他行业则持平或略有加快。考虑到这些行业股价调整时间多接近一年,结合这一增长情况和其估值,我们认为已经需要在配置层面引起重视。
第三、需关注银行业不良大幅增长的局面。
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以及对商业银行中报的研究,我们可以断言,当下商业银行的决策逻辑已不能简单复制过去。
我们无法确定金融体系的风险偏好是否会继续下行,但当前显然没有到开始上行的阶段。全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连续8 个季度上升,截止中期整体不良率已突破1%,不少股份制行在长三角的不良率已突破2%,这种情况下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股份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几无增长。此外,在利率市场化推动下,银行的负债成本仍在上行,息差不断收窄,这同前几轮萧条期存贷款利率同时下行的情形截然不同。风险偏好下降,负债成本上升,成为制约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主要制约。这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驱动的产业链会造成深远影响。
驱动因素:趋势及关注点
(一)现金流:上游现改善,下游无亮点
最新上市公司中报显示,中小板、创业板、非银行石油石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有季节性回升,但中小板与非银行石油石化板块的现金流量与营业收入比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大类行业上,中报现金流状况均较一季度有所改善。相比去年同期,能源、材料、医疗保健行业现金流状况好转,而工业、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公用事业行业现金流趋紧,其中工业与信息技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未有好转迹象。
行业上,上游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钢铁、基础化工、电力行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相比上季度明显改善,但只有钢铁相对去年同期略有改善,剩余行业大部分相对去年同期恶化,其中建筑、机械、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纺织服装、房地产、计算机、电子元器件、传媒恶化严重,验证了TMT 与工业大类行业现金流状况恶化的情况。
(二)利润率:毛利率有改善,财务费用堪忧
由于银行及石油石化占居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60%以上,且这两个行业为垄断性行业,其盈利变化对实体经济真实活力的反映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分析盈利能力,以及后面两个部分涉及的现金流量与周转效率时,考察的对象为非银行及石油石化上市公司。
毛利率角度,全部A 股剔除银行石油石化出现了0.5 个百分点的改善,中小创业板则持平或下降。三项费用率角度,三个板块同比均出现了上升,尤其是财务费用出现了明显上升,融资成本高企的问题在上市公司层面确实能够得到佐证。由此,净利润率在中期均实现了环比改善,但同比变化不明显。
最新的中报非银行石油石化三项费用中呈现财务费用占比相比一季度略有回落,由16.3%降至15.8%,但14 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占比相对13 年整体提升2%,上市公司仍在继续加杠杆,后续财务压力加大。
在需求疲弱的压力下,企业在压缩管理费用的同时,行业内竞争加剧下企业为抢占市场对销售费用的投入力度维持大较高的水平,由上季的17.8%小幅回落至16.89%。
最新中报非银行、非金融、非银行石油石化财务费用占净利润的比重相比一季度均大幅度回落,但仍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与此同时,非银行、非金融、非银行石油石化财务费用同比增速相比一季度保持平稳,为23.48%,但远高于去年同期3.08%的增速,显示了非银行、非金融、非银行石油石化公司加杠杆的进一步延续。
(三)杠杆率:整体加杠杆,个别有改善
从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来看,中小板、创业板、非银行石油石化后的杠杆率均是上升的。年初一季度为企业增加负债意愿最强的时期。前期关于财务费用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报企业暂时减缓加杠杆行为导致财务费用占净利润比重降低,但相比去年同期,仍处于高水平。
相比美国金融危机后市场化环境下企业去杠杆行为的顺畅,国内面临较多的体制约束。这导致杠杆率持续攀升、经济调整迟迟未能完全出清。
行业上,大部分行业的杠杆率较去年年报有所回升,仅石油石化、钢铁、建材、传媒、通信负债率呈现小幅回落。 具体行业上,煤炭、基础化工、建筑、机械、国防军工负债率增加幅度较大。
(四)库存周转:产能过剩行业继续恶化
今年中报显示中小板与非银行石油石化周转率低于去年同期,只有创业板存货周转率略好于去年同期。
大类行业上,只有公用事业行业的库存周转率较去年同期在提升,能源、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行业的库存周转率较去年同期均在大幅度下降,反映了下游需求疲弱。
行业上,库存周转率较去年同期回升的仅有有色金属、电力及公用事业、电力设备、家电、房地产、非银行金融;其它大部分行业库存周转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煤炭、钢铁、商贸零售存货周转率相比去年同期恶化严重,去库存压力加大。行业差异与直观感受较为类似。
趋势研判:预计缓慢下行,中观走向有别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盈利变动存在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到单位产出的盈利能力是如何变化的。在我们的常用的另一套盈利分析体系中,通过将加工类PPI 同比引入到综合“量价”的盈利分析中,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以加工工业PPI 作为反映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盈利能力的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同比-剔除价格因素的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构建剔除价格后的销量指标,用以反映实体经济的需求。基于量、价相互制约关系下的盈利分析如下:
(1)以价格从高点拐头向下作为起点,价格回落的初期,由于价格的绝对水平仍处在高位,需求向下的趋势并不会及时扭转,这一阶段,盈利往往继续回落;
(2)当价格跌到一定程度,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加工类PPI 同比下降至2.5%以下时,价格的回落开始对需求产生刺激,需求开始反弹,这一阶段,盈利表现为震荡或向上,关注盈利底部的出现;
(3)随着需求继续回升,供过于求的状况开始出现逆转,企业的定价能力增强,因此,可以看到价格开始反弹,在“量价齐升”的阶段,企业的盈利增长态势最为良好;
(4)价格继续上涨并超过临界值之后,需求开始受到抑制,盈利见到拐点,但盈利增速仍在正值区间。
从当前的“量、价”变化来看,PPI 在三季度仍有下行压力,这将带来周期性行业的盈利继续承压。不过,市场对此分歧不大。真正需要解决的,在于地产链上供需结构较好的行业、大消费板块、新兴产业的盈利趋势如何,因为这些行业中观格局的重要性毫不弱于宏观变量。我们认为:
(1)地产链行业已到景气尾声。除去年的白马股和今年的小盘股以外,2013 年至今赚钱效应最好的行业多在此领域,例如家电汽车建材。但是,结合一轮盈利周期的完整性,地产周期传导的滞后性,以及个股的普遍高涨幅,我们判断这个板块景气周期接近尾声,建议尽量回避;
(2)强周期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对于上游资源品(煤炭有色等)及中游制造业(机械造船等),现在大体处于被动去产能、被动加杠杆的最困难时期。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些行业已在被动调整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并且预判明年将看到资本开支的大幅下行。在完成痛苦的供给收缩后,明年很可能出现星星之火的机会;
【关键词】产业群;现状;思路;对策
多年来,晋江市立足于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制定出台产业集群发展扶持政策,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产业集群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集群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1.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特点
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晋江市产业集群已初具一定的规模,目前聚集了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轻工杂品(含文具玩具、制伞、拉链)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同时拥有电子机械、化纤、纸制品、生物制药等一批具有明显集群趋势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综观近年来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2011年晋江市集群趋势比较突出的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文具玩具、制伞、拉链、化纤、纸制品、电子机械、生物制药等十一大产业(以下简称“十一大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以下简称“规模产值”)2197.34亿元,占全部规模产值的比重达88.9%。十一大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7.5%;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25家,占当年全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单位数的88.5%;超10亿元企业34家,超30亿元企业3家。
从单个产业集群规模看,7个集群规模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制鞋制革业规模产值突破700亿元达715.23亿元,占当年全部规模产值的28.9%;纺织服装业规模产值突破500亿元达570.06亿元,占当年全部规模产值的23.1%,制鞋制革业和纺织服装业产值合计占据全部规模产值的半壁江山,当仁不让成为推动晋江市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建材陶瓷业规模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59.12亿元,占当年全部规模产值的10.5%;纸制品业、食品饮料业、电子机械业和化纤业等4个产业规模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达155.37亿元、152.43亿元、128.43亿元和116.44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规模产值的6.3%、6.2%、5.2%和4.7%。
1.2集群效益显著提升
在集群规模迅速扩大和集群结构日趋优化的同时,集群效益也取得了较快提升。2011年,十一大产业实现规模产值对当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9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2.4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8.6%;实现利税总额295.9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1.9%;实现产品出货值353.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的95.6%。同时,晋江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这些产业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晋江就业,社会效益可见一斑。2011年晋江的十一大产业安排从业人员达48.30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91.8%。
1.3集群链条拓展延伸
目前晋江市纺织服装业已形成了从切片拉丝、织造、染整到成衣生产的配套工业体系;制鞋业从皮革、鞋材、化工原料、鞋机乃至数字制模等企业生产齐头并进、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雨伞业除少数配件尚需由市外采购外,其他如塑料、伞骨、伞布等原辅配件生产企业一应俱全。由此逐步形成了“数镇一业”、“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生产协作日趋社会化。伴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成长,晋江的工业化水平和层次以及区域竞争力和企业产品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东石、磁灶、永和、英林、深沪、龙湖、新塘等镇(街道)先后被授予“中国伞都”、“中国陶瓷重镇”、“中国石材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称誉。
1.4集群品牌影响扩大
至2011年底,十一大产业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4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名牌2件、国家免检产品75项,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县级首位,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之都”。有9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灵源万应茶荣获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品牌。主要产品产量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产业地位,其中,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20%;茄克衫产量占世界的12%;食品业年产值占福建省的50%以上,糖果总产量占全国的近20%;外墙砖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琉璃瓦产品几乎垄断全国市场;制伞业占全国雨伞产量18%、出口量26.7%,是中国最大的伞业制造基地。晋江地域品牌被授予“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拉链之都”、“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称号。
2.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够均衡。2011年,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轻工杂品等传统产业规模产值占全部规模产值的比重达到72.7%;传统产业就业人员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仍高达83.8%。反观晋江力主培育的几大新兴产业,除纸制品业外,电子机械、化纤、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发展相对缓慢,其中,化纤业规模产值占全部规上产值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4.5%左右,电子机械业占比为5.2%;而制药业规模企业不增反降。
二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晋江企业已经逐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特别是一些品牌企业、骨干企业纷纷建立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但大部分企业对技术改造投入仍偏少,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高,企业发展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产品同质性严重、差异性小,许多产品停留在相互模仿上,缺乏自己的核心产品,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三是素质制约仍较突出。晋江市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仍然偏低,与发达的县域经济不相匹配,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素质要求还有明显差距。从目前来看,晋江市企业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机制尚未到位,企业管理模式有待优化,企业发展意识、开放意识等观念适应不了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等,制约着企业乃至集群经济进一步发展;二是企业基层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掌握现代知识和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较大。
四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晋江集群发展的服务环境、政策环境、通关环境、诚信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人居环境等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此外,晋江中小企业发展乏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04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达68.6%;完成规模产值416.8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6.9%;而规模以下工业产值现价仅增长16.4%,低于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现价增幅16.5个百分点。
3.加快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整合产业资源,做强做大企业
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股份合作,扶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打破股权单一的格局,着手进行资产重组,组织实施股份制改造,争取更多企业挂牌上市,积极稳妥打造“晋江板块”。要坚持走品牌经营之路,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创建更多全国性、国际性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晋江企业的影响力,以产品的品牌推进“晋江”地域品牌的建立,以地域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2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产业高地。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轻工杂品等晋江五大传统产业虽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多属民生产业,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些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晋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能加强改造升级而不能轻言放弃。另一方面,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筑新增长极。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对产业进行取舍选择,适当抬高产业进入门槛,优先考虑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和集群配套产业,严格控制污染型、高耗能、低效益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