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区域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管理

第1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3.政策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作者:严业明 张德艳 王言艳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第2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评价 区域经济管理 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财富总量的增长迅速,是很有效率的。然而,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多项指标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巨大障碍,长期下去,将会成为孕育社会急剧动荡危机的根源。而区域经济质量问题从根源上看,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管理欠缺的问题。

1.简述区域经济质量评价

1.1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作用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基本环节。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比较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及选择等事前管理,却忽视了适时地对区域经济发展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且,区域经济没有科学的、适时的质量评价体系,因而不能适时地进行区域经济管理控制,长期积累以来,导致贫富悬殊、区域经济严重失衡。

区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区域经济管理更要重视高质量标准。评价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当前,中国区域经济活动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一种综合、客观公正和便于操作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只有恰当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才有助于避免不充分的决策过程,才能避免发展不可持续性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1.2构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构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也就要求我们选取的评价变量指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比较综合地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经济质量特征。并且,评价指标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得出合理的评价结论。指标数据要与质量评价内容相关,并且要便于采集、整理和计算。在管理的人本原则指导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既要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还要弥补现有的众多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而且所选用的变量指标数据要易获取,便于实际操作。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

近几年来,尽管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扩大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遏制,但是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以根本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马太效应”的出现,这又给缩小区域差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正不断的增大。众所周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地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机会和权利的不均。

2.2区域合作仍存在障碍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造成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如预期。在预期中,通过区域政策可以解决区域差距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地方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要求使有些区域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这就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并且,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即使思路很好,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是将个人利益放在前面,区域合作的实质效果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1合理进行产业的区域分工

同等资源条件下,分工可以实现产出的增加。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背景下,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从而使中西部地区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也就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2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又是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结语: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区域经济管理内容和方法也将不断的得以充实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域经济管理这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将不断成熟,将会为科学管理区域经济系统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区域产品结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勇于创新,实现新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法)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

第3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争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市场失灵”。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化了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支撑了政府干预理论,但其模式所推断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城市社会学教授H·孔兹总结到:管理方法学派认为,管理是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发挥管理的效能和作用;管理经验的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愈多,管理的就越好;行为学派认为,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和市民发挥潜力是成功的要素;社会学派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管理应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学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资料作为最好的定量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既可以目标相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内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从而进行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配合,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程度。

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二是,反宏观调控行为,造成权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纵向对经济权限的分割和占据,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征,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了其中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成为权力经济,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良性发展。

中央放权,地方政府又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际要素流动不合理干预方面,这又可以继续往下深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不断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等各种手段,加大产品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量,以此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也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从而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3.1打造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充满了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坏了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学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3.2树立经营区域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产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获取一定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建设的新项目中,走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实行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城市区域的投入比例。区域规划、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对区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效率的利用。

3.3建设电子政务

建设电子政务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政府,推进政府信息上网以及政府网上办公等。地方政府运用地球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针对区域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再现,对区域功能机制再进行动态监管测试,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提升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知识高含量和技术的高标水准。

3.4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别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下,各行业之间才能合理的布局,合理的投资进行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割断了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3.5做好区域调控主体

中央不可能具体操纵各个区域,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熟悉,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相应的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了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周吉冈.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重建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18):4-5.

[2]苏勇耐,黎本寿.浅谈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3(7):40-41.

[3]欧阳志伟.浅谈公共管理的特点及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2012(2):35.

第4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域协调;经济;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和控制区域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区域政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的公平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当依据以下几个条件来判断:一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相关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到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差距趋于稳定;到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差距则趋于缩小。因此,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在经济发达阶段,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倘若一个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太大,已构成经济近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有触发经济、社会、政治危机的可能,区域经济政策就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反之则应把效率目标放在重要地位。三是社会资金积累能力和政府可用于开发的财力。因为公平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可运用的财力、物力。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效率导向型还是公平导向型,必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开始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的经济重心主要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这对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发展经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东西部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已经开始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这时就要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应运而生。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给予西部最主要的就是政策扶持,政策带来了地区发展巨大的优惠优势,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向西部加大投入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优先投产许多的建设项目,通过投融资政策不断改变西部投资软环境和提供优惠信贷等等。政策措施带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更重要的是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我国整体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共处、人民的安居乐业。

转贴于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政策分析。

资金是地方发展的血液,国家为了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

另外在解决由于长期地方财政枯竭造成的社会生活发展迟滞的问题上,国家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方式来解决,如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产业政策是地方经济建设方向性的重要指导性方针,主要目的和方法是针对不同区域功能的区域设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潜力产业,限制发展落后产业,禁止发展淘汰产业。对于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产业问题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规范,因此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管道、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水电、优质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铝、钾、磷等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业发展,特色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加强西部地区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设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国家除了要利用好宏观调控的职能外,还要积极使用市场这把利刃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在西部加大投资力度,用金融信贷的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提高在西部投资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以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加强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

另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参考文献

[1]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第5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01-03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地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传统的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而且能够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转化和应用知识,需要高校运用开放式的模式,将学生放在更多的社会环境中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广泛地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密切联系。

一、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认为较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种:

1.“工学交替式”模式――“工读结合”。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较长的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去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也能促使社会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2.“订单式”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根据商务事务的特点,依托当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地安排实验(实习)环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模拟性较差的缺陷,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中。这是一种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前X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以完成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Y年在企业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参加企业各项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共建研发机构模式。考虑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出命题,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对企业及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或科研机构的重大管理难题、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合作与科技创新。

这四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不能与本地经济与区域产业特点结合,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无法与本地经济联系起来,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域产业的特点,无法准确地辨别区域发展优势,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二是不能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缺乏针对性{2}。三是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动与当地产业融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从“互利互补,协调发展”{3}。

二、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在一体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可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产学研合作情况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目前,产学研各方的管理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机制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4}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组。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显明的制约作用。二是成立政府产业专家委员会,保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上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为保障产业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靠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开发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1.基于区域经济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效产学研合作在具备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并提供经营管理专家咨询的同时,还具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基地”,研究机构对区域经发展状况研究来为地方政府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5}这样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表1来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占全省总基地数(87个)的16.4%,其中经济类7个,说明新建地方高校学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不过至今为止,湖南工程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还没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基于区域文化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文化视角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肩负培养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务,同时还需要研究区域文化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并发展区域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特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等等{6}。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终将“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文化始终是湖南院校发展传承的重点内容。在各院校办学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建立相应的平台,促使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企业文化,并随之发展起来。从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文化类占16.5个,是经济类的两倍强,这对促使文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办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才能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7}因此,引导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间开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工学院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以董事会为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共创集团、江头生态农庄、香港皇朝、泛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卓越金融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计划”,共建“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8}

2.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从整体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衡阳六大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或实验教学基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范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组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区域特色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地方高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衡阳师范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和船山学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

4.主动深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工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涉及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策划、生态农庄设计、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地方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余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占到了全部科研经费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B2013062)]

注释:

{1}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9):147-149

{4}王鹏杰.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5(4):54-58

{5}韩作振,韩汝军,刘桂仁.山东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服务地方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24

{6}孟令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体制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谱萱,刘胜,肖中云,刘金春.八载砥砺铸辉煌,创新发展育英才――湖南工学院升本改革创新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5.6.17:4版

参考文献:

[1] 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25-29

[2] 王飞绒.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琼.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9):50-53

[4] 刘叶,邓成超.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鹏.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周衡志,六扬,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长效机制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汤姿.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10-211

[8] 王伟.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93-295

(作者单位:1.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9)

第6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 发展趋势 思考

当下的世界格局中,国家之间竞争激烈,且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压力不断加大。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中不断进行着革新与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个体,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冲击。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软实力,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经济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往往会贯穿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下,经济体制大环境对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其标准和需求也趋于高标准。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纷纷开始效仿世界成功管理案例进行自身企业的软实力提升。因此,学习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与自身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了现今我国经济格局中个体企业的管理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现就笔者观点,对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新趋势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思想的转变。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其思想转变主要在几大方面得以体现。

(一)经济管理思想由自主创新向市场需求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者即是需求的供应者。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平衡,很大程度上在受供应者的调节支配。在一项需求出现的初期,需求的生产者在市场中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的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者的供应量较小,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初期,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而随着供需不断向平衡发展,供给量的增大且市场需求不断被满足,就导致了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不断提升且其针对性越来越强。在这一情况下进行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害无利,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向市场需求倾斜成为了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管理思想由重视硬件管理向注重提升软实力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企业在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时往往对其硬件发展较为重视。在企业体制建设时期,设备的数量、质量和运营情况会对企业生产能力带来直观的影响。而随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在件等企业硬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的环境下,进行企业的硬件管理就显得较为无力。因此市场对象的管理者开始将视线转移至企业形象、民众基础、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建立等软实力建设的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软实力建设后看到相关积极效应后,对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较为明显这一认知加深。因此,经济管理思想向企业软实力提升方面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中,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不断向新趋势发展转变。

(一)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受企业个体自身学历与职业素质影响,较具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在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的初期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当下,企业员工个体素质与学历的不断提高,都使得权威性较高的管理组织的适用性不断降低。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会引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反效果。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个体素质普遍提升,且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因此,避免员工产生负面情绪,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了现今经济管理组织的新工作方向。这也直接引导了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这一新趋势。

(二)管理向个体参与方面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决策者的意见具有着较高地位。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事宜的决策权往往被少数人掌握,并不会参考企业中个体的意见。这固然在提升企业决策的执行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员工个体中却极易引发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员工个体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对管理层反感等消极作用。现代的管理则更倾向于倾听个体的意见,甚至让个体直观参与管理。决策的执行往往会先在个体中进行意向调查,取得一定的支持率后在进行执行环节。由于管理层次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且在管理方法上越来越人性化,因此管理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经济发展中对团队意识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的经济体制建设不同于生产中的流水作业,其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高。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管理层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工作任务以及决策的执行需要在团队中加大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因此团队意识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样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所在。

(四)经济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在进入21世纪后,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为管理信息的接受以及管理的途径等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条件。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及对信息分析效率的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互联网技g的应用也就成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要求。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建设在未来还将长期持续进行,因此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热度。当下的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建设中还可能存在着些许偏差。因此,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者只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真正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启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2016,(32):17-19.

第7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一)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的服务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营结构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费投入还是有所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只能从一些药品,或者是医疗上进行相关的创收并以此来进行弥补,而且还有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必须依靠医药的昂贵收入来进行维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这样对于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甚至只会进入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根本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而是放在的谋取利益上。

(二)社区卫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卫生经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理念也表现的较为滞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相关的服务态度和治疗技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得到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仍然不够,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一来,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职责、相互关系的模糊。虽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是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我们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加强经济的管理和完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也许我们的卫生机构就很难进一步的维持和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卫生机构中,还会有一些个体的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对于经济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更好的协调这种情况,最终推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要深化对社区卫生经济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加大投入的力度。社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其本身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进行社区的完善和改革。对此,就要积极的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投入,进而来积极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所服务。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就要重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进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配。与此同时,我们那就要依靠政府来承担社区医疗的相关费用,使得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有效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好的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对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在这方面,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同时依托综合性医院来有效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及社区、医院之间有约束性的双向转诊制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行社区医院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的配合。而大医院也就可以对社区转来的患者进行相关优惠(如减免一定比例的检查费、化验费)等,这样,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了医疗上的相关资源,并且实现了更好的社区服务,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依靠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地分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能健康地发展运行。

(三)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我们知道,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的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社区医疗体系,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进行管理,其中要做好和社区医疗的有效结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社区医疗费用由医保报销,如果社区卫生机构不能很好的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的话,那么就会给社区居民的看病造成困扰和麻烦,造成社区医疗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对当前社区卫生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的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在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呈现不但增长的趋势的,而在这其中,药品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就要充分的重视该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和完善。首先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如药品成本提高给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如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如果医院相关的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就会出现医药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甚至进行不科学合理的用药等。所以,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就要通过完善相关监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避免社区医药经济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中去,实现其健康的发展。

(五)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补偿资金,并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其中,我们要进一步的强化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最好是推行全程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相应的模式,其中需要考虑到利润和效用的问题,对此,也就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与投资者的运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对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进行记录、汇集以及计算和分析,并且需要我们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不同项目和不同范围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通过科学化的计算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及总体的成本水平,通过这样的成本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催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医疗结构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8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管执法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城市形象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城管执法工作的开拓性、创新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规模多大,城管执法的范围就有多大。城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对市容市貌的执法管理,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经济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管工作,思路有新的突破,观念有新的改变,作风有新的表现,能力有新的提高。通过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和服从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1]

一、城市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区域中,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管工作,对于做好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二)城市的发展壮大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企业集中。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以及衣食住行,所有这些如果任其无序发展,那么城市马路再宽也要拥挤,城市建筑再好,也要被垃圾污染。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维护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正常有序,就需要城管保证这一切有序进行,这就决定了城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国力的竞争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竞争。环境是资本、是品牌、是生产力,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作用,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会吸引人、吸引资金。人流物流的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管理的“主力军”,通过行政执法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障碍物清理、维护本市形象、促进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城管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来落户,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城管应该是构筑这个平台的得力人选。

(一)提高使命感,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大的范畴,我们都羡慕新加坡的城市文明,这个文明是靠严厉的执法得来的。******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把城市管理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会投入巨额资金,这是社会上纳税人的血汗钱,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城管工作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管好城市为己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规范执法,保护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规划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面。确定正确的执法理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城管工作是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改变人们心目中城管“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不良形象,通过沟通讲解。让百姓理解并支持城管工作。切实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数字化城管,以服务与人民和社会的心态做好城管工作,是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转贴于

(三)人性化执法,推动经济发展

2008年1月7日湖北天门市城管执法人员耍威风打死路人,触犯刑律被逮捕;2008年4月23日,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群殴市民事件;2009年3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城管执法局,滥用暴力,致使当事人受伤,引起市民众怒;这样的报道频频,与城管没有实现人性化执法有很大关系。执法必然涉及到处罚,处罚势必会带来抵触。怎样实行人性化执法,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呢?城管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强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我们龙港镇作为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正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人口素质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相对滞后的矛盾,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人性化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城管工作难点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城市三乱、街巷卫生、渣土抛洒等。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管执法,推动本市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维护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杜绝被各种“禁止、不准”束缚,该干的事没干好,该取缔的项目没有取缔的不作为;处理棘手问题和驾驭现场局势的能力弱,不按程序执法、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的乱作为,是目前我们城管执法的工作重点。

[1]张凤英.试论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运行体制改革[J].甘肃农业,2010(12).

第9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

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早期理论创新还是近期实证研究,学术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理论的研究十分重视,此类文献及成果众多。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曾指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经济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崇拜和炫耀的对象。[2]学者们从开始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直至认识到应当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化的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18-19世纪时古典经济学派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基于土地的不变性因素,经济增长决定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代表索洛(Solow,1957)[3]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后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托宾,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和斯旺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生产函数可以总结为一般的函数关系式。为了突出技术进步变量,该函数式可以变为Y=A(t)F(K,L)。这里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t是时间,而A就是技术。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技术进步作为外生性的重要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只是认为这种因素是随机出现而已。随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罗默(Romer,1986)[4]根据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独立要素,是内生性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随机事件。[5]新经济增长理论体现了学者们研究技术进步的重要价值,研究它对经济赠长的促进作用。刘茂林(1996)[6]认为,虽然经济增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社会影响因素,法律制度等,但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因,现代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增长时都无不涉及到对技术进步的探讨。通过技术进步来衡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较为抽象,只有找到能够反映技术进步的指标,才能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科学的量化与评价抽象的经济关系。目前专利计量作为技术进步或创新的测度指标,研究时间相对较长,研究内容丰富,分析技术也比较成熟,Griliches(1990)[7]。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目前专利确实是衡量技术进步水平较为常用的指标,很多学者也广泛接受这一观点(Acs,2002;Furman,2002等)[8-9]。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专利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Cr佴pon等,1998)[10],近年来,国内对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通常也是将专利产出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通过数据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专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研究表明了技术进步或创新同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通常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投入量越大,技术创新越快,专利产出越多;技术进步较快、科技研发实力较强、专利产出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实力越强。可以说专利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良性互动关系(方曙,2006)[11]。这种互动关系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例如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专利产出总量与经济实力均居世界之首(刘华,2000)[12]。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专利产出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各地区之间实际上也存在这种差异性,而且专利产出水平高、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趋势(李习保,2007)[13]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专利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远远没有实现发达国家表现出的互动关系(鞠树成,2005;孙成江,2006;魏剑,2011;郑保章,2008;侯筱蓉,2008;范建华,2011;等)[14-18]。针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表明专利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在互动关系上则表现出不同结果。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之处,对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既有定性研究,也给予科学的定量分析;第二,研究者在选取样本区域上具有针对性,既考虑问题的总体性,也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特殊性。然而由于我国各个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专利产出与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可以学习和借鉴,而研究结论对河北的实际发展并不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针对河北实际状况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基于此,关于河北专利产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是本文所要论证和回答的问题。

二、河北省专利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积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自1985年《专利法》颁布以来,河北加强地方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专利事业进入了平稳发展轨道,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增长启动了有力引擎。在图1中,纵轴表示专利水平指标量(件),横轴表示年份,各年份专利申请量(PAN)均高于专利授权量(PGN)水平。从中也能很直观的看出,体现河北省专利发展水平的专利申请量(PAN)与专利授权量(PGN)两个指标的发展趋势特点:1援以2001年和2008年为标志年份,1985—2001年河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趋势平缓,这与该时期河北专利发展水平较平稳相一致。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新世纪之初国际间高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工作也驶入快车道,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在全国大背景下,河北专利工作在这一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专利发展水平指标体现出较快增长趋势。2援从2008年开始,图上反映出了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出现了急剧增长趋势,专利发展水平进入高速增长期,而且这种增长趋势一直保持着,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知识产权受到全社会广泛、深入的关注,知识产权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北省在2008年开始制定并实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积极引导地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全省积极营造知识产权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培育知识产权创新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技术的产业化水平,河北的实例显示了专利发展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图2中,左纵轴表示专利水平指标量(件),右纵轴表示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HBGDP)(亿元),横轴代表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PAN)曲线位置高于专利授权量(PGN),而地区生产总值(HBGDP)曲线位置均高于两者。从1985-2012年,PGN、HBGDP、HBGDP都有持续的上升趋势,从图中看,三者具有增长的同步性、同向性,变动幅度相差不多,这说明本地区专利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依存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本文以1985—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样本数据对象包括了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HBGDP)与河北省专利申请总量(PAN),以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HB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规模的指标,地区GDP指数是以1978年=100为基年作为调整单位,TGDP是经过地区GDP指数调整后得到的实际GDP值,我们选取了河北省专利申请量(PAN)作为衡量河北省专利发展水平的适度指标。详细样本数据分类与构成如表一。目前现有文献反映专利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以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指标(刘华,2002;张继红,2007);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指标(范建华,2011;张优智,2013);发明专利申请指标(魏雪君,2006);综合使用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赵彦云,刘思明,2011);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万小丽,2009;陈衍泰,2006)等。经过反复衡量对比和研究分析,笔者针对河北省专利发展和经济增长实际状况,选取了河北省专利申请总量(PAN)作为衡量本省专利发展水平的指标,排除了其他指标类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在选取指标对象时不能盲目设定,应当针对自身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结合经济总体布局综合考虑,本文是立足于河北省专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对于专利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学者有的选取全国范围数据,有的选取省际数据,研究范围不同指标选取应当有所区别,即使是同样针对省际数据,也要根据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而选取不同指标;具体到河北省专利发展的实际而言,1985—2012年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绝对数量差距较大,专利申请量能够较好的体现河北专利工作的实绩效果,而专利授权量由于审查程序因素具有时间滞后性的缺陷;最后经过实证分析发现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具体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此相关性会使各个指标之间的专利信息发生交叉关系,所以,本文认为以河北省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专利发展水平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取实际地区生产总值TGDP与专利申请量PAN的自然对数,得到LnTGDP和LnPAN后,分别绘制时间序列图和散点图(如:图1、2)。通过对图1和图2的观察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河北省经济增长指标(LnTGDP)与河北省专利产出总量指标(LnPAN)具有同方向性、步调统一性的长期增长态势,从图上能够较为直观的看出,这两者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了科学精确的证明这种关系的存在,我们通过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最终获得0.9587的相关系数值,该值可以描述出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通常情况下,研究相关关系的方法是依据已有的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计算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但是,有些情况下方程中的两个时间序列是趋势时间序列或非平稳时间序列时,得出的估计结果有可能形成误导,以此结果指导实践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结果看似合理而涉及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回归,就是格兰杰(Granger)和纽博尔德(Newbold)所称的“伪回归”现象。经济现象中很多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因此,具体研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伪回归”。为此,避免非平稳性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在回归中使用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从而得到的回归结果才有实际意义。[19]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对LnTGDP、LnPAN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二。由表二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原序列的检验结果都没有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LnTGDP、LnPAN序列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一阶差分后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这说明了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可以说上述两个变量均为LnTGDP~I(1),LnPAN~I(1)。另外,对比图1、3、4可以看出,LnTGDP、LnPAN序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在两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图中,也印证了DLnTGDP、DLnPAN两序列已经是平稳时间序列了。因此,LnTGDP与LnPAN序列是I(1,1)阶协整关系,说明了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使用差分序列进行回归会忽略水平序列所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协整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处理非平稳数据的方法。[20]下面通过协整方法对LnTGDP,LnPAN序列进行检验分析。

(三)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85—2012年河北省经济增长和专利申请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4。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说明LnTGDP与LnPAN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即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经过标准化的协整向量(LnTGDP,LnPAN,C)为(1.000,0.2988,3.9638)得到专利申请量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方程为(括号中为标准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以专利申请量作为专利发展水平的指标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专利申请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将提高0.299个百分点。这和国内其他研究省际层面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学者所获得数据比例大体一致(陈衍泰,2006;范建华,2011等)[21]。这也说明了,河北省专利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同样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在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专利整体状况的条件下,通过对比河北与其他省份,得出河北专利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体数值是较为合理的。经研究发现,LnTGDP与LnPAN两个变量是协整的,它们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它们可能是不均衡的,扰动项是均衡误差。上述的检验结果,LnTGDP与LnPAN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也可能是不均衡的,这就需要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描述。其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规模自身修正偏离均衡的作用机制。我们得到了描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变化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

(四)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是说明了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面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指明了利用回归分析处理了两个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以上结果显示河北省专利申请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在统计上是由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导致专利申请量的增加,或者两变量互为因果关系,需要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因果性的方向。证明变量间存在确定性的相互关系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行。根据表1中的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HBGDP)与河北省专利申请总量(PAN)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四所示,P值为原假设成立时的概率显著性水平。表4的结果显示了,在滞后期1-7年时,河北省专利申请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从数据上显示除了第3年以外,其余各期中专利申请量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且该因果关系在第5年时表现的最为显著;在统计上从第1年到第6年经济增长并没有显示出是专利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到第7年时才显示出互动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基于河北省专利发展状况和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河北专利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两者还没有达到双向互动的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