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

为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这在老年慢性病的全程治疗、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慢性病自我管理

1.1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通俗一点说,慢性病自我管理即是"在医生的保驾护航下,病人自己照顾自己"【1】。

1.2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自信心,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在技术上(培训医生),政策、环境、资源上支持医生在日常诊疗时为病人提供帮助,支持其进行自我管理【2】。

2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构架

慢性病自我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全部的疾病任务交给病人,而是强调病人也是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之一,与整个慢性病保健系统融为一体。展示了以支持病人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性保健服务的框架。从中可以看出此模式整合了病人、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系统及卫生机构的系统改变、社区资源与政策以及更高层次的积极政策及环境。

2.1老年病人日常的自我管理

老人得了慢性病之后,对待慢性病,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完全依靠医生,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因为:①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来满足为数众多的慢性病人的服务需求;②绝大部分慢性病是不能根治的,医疗服务只能起到控制或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3】;第二种做法是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去看医生。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因为,虽然病人自己在管理自己所患慢性病方面能做很多,但绝大部分病人毕竟不是卫生专业人员,缺乏卫生专业知识的自我保健不仅不能控制疾病,甚至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⑶

因此老年人对自己所患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焦虑、害怕,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不能不在乎,任其自由发展。需要在接受正规检查治疗,医务人员的照顾指导下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安全用药,避免诱因,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并且坚持定期复查。

2.2社区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教给老年人如何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与医生交流,使其同时也能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正确的、合理的、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将病人的自我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2.3医务人员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慢性病自我管理如同一座桥梁,帮助医患双方建立起共同参与管理慢性病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保健服务系统都应将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例行的任务。医务人员应定期回访,建立动态观察机制,让老年病人安心。

2.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卫生管理系统如何培训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的服务方式,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许多慢性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管理任务(不良情绪,疼痛,气短,疲劳等症状管理),慢性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社区应首先开展针对老人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并且对某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有专人上门讲解,定期连续的服务。

3小结

总之,通过在社区持续开展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让每位老年病人学习到自我管理技能及信心后承担日常的疾病管理任务,加上来自医生及社区的自我管理支持和随访,能使慢性病人主要依靠自己控制所患疾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荣安.我国老年慢性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6.

第2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门诊慢性病管理;医保体系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近几年,随着淄博市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市级统筹、门诊统筹以及付费方式等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对保障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慢性病服务管理模式,实现科学化管理,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一、加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门诊慢性病中,城镇职工35种、城镇居民9种纳入医疗保险。从历年来的门诊就医情况看,慢性病人不断增加,门诊慢性病人数年增长率平均30%。

1.总人数在绝对增长,医保基金管理压力加大。虽然目前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人数不足参保总人数的3%,但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的特点是病情重、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较低、需长期门诊治疗。据统计,每年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的新增人数总比治愈和死亡人数要多,因此总人数在绝对增长。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次是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民群众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导致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人数每年快速的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慢性病日趋年轻化的实际情况,今后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人数还将会急剧增加,给医保基金的管理造成了压力。

2.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医疗费用增长。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病和恶性肿瘤、心脏支架、肾移植抗排异治疗的患病率不断增加,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治疗难度降低,相应地增加了这类疾病的治疗需求,一些具有更好治疗效果或更好治疗功能的药物和检查、治疗手段,又会形成新的医疗服务需求指向,增加和扩大检查治疗的内容和范围,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

3.经办机构承担医疗费用手工审核支付业务量大。随着近几年门诊慢性病人数逐步增多,业务经办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门诊慢性病参保人就诊垫支现金后,再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报销,程序繁琐,支付周期长,参保人经济负担重,急需在管理服务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二、主要思路及目的

一是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门诊慢性病联网结算,以方便参保人就医报销;二是在联网的基础上,实现慢性病与门诊统筹的接轨,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变以往慢性病参保人就诊垫支现金后报销的压力;三是实行门诊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切实搞好门诊慢性病签约服务工作,明确协议服务单位和慢性病参保人双方的责任,细化协议服务单位的医疗服务措施,规范就医诊疗行为,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具体管理措施及对策

1.严格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的审批和报销程序,加强基金稽核推行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的“准入制”和“退出制”。首先是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准人制”,对参保职工递交的相关资料,医保经办机构要组织定点医疗机构3名以上德才兼备的专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认真审核,将符合规定的患者纳人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范围,为他们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患者到省级以上协议医疗机构,检查化验治疗发生的门诊票据,要加强稽核,必须要有医疗机构的专用处方和正规发票,查看用药检查是否与治疗方案相符。必要时派稽核人员到实地调查,严防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次是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退出制”, 脏器官移植、尿毒症患者其待遇实行终身制;其他病种有效期限为2年,特殊疾病门诊慢性病患者两年复查一次,符合条件的仍按特殊疾病治疗,不符合条件的退出,不参加复查者视为放弃。

2.签订医疗保险慢性病医疗服务协议。慢性病参保人持慢性病有效证明到所属医疗保险机构指定协议单位进行选择,办理签约信息登记。充分尊重慢性病参保人就医选择,参保职工可从门诊慢性病协议服务单位中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零售药店、医院各选一家,作为本人就诊的签约协议服务单位,参保居民可从门诊慢性病协议服务单位中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医院各选一家。签约信息登记完毕后,慢性病参保人与医疗保险处确认的协议单位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协议单位为慢性病参保人建立医疗保险慢性病大病历档案,完整记录病情变化及诊治经过,辅助检查资料、诊疗处方载入个人档案。

3.改进结算方式,为慢性病参保人提供快捷服务。协议服务单位为门诊慢性病人建立个人档案,对门诊慢性病签约人员实施即时联网结算,实现联网监控和医疗费用的审核、结算,同时严格规范慢性病病种药品适用范围及用药剂量,不得滥用辅助药品,数据通过网络按规定上传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完善慢性病服务管理模式,防范基金的支出风险。

4.实行限额管理,有效合理利用医疗基金。对在门诊和零售药店发生的医药费用年度累加计算,并设定限额,年内超出限额部分,医保统筹基金不予补助。慢性病参保人如果在门诊、药店,社区服务机构以及一级医院内的医疗费用超过了限额标准,可到签约的二级以上医院继续诊治。同时,制定特殊病种最高支付限额管理办法,以加强对个人医疗行为的约束,遏制特殊病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趋势。

第3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常规护理;效果

近些年来,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由于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且需终身接受治疗,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1]。因此,注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意义重大。现为了解健康管理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56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某社区的11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健康组。常规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6岁~78岁,平均年龄(66.8±6.9)岁;病程2年~12年,平均(8.9±1.3)年。健康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6岁~78岁,平均年龄(66.8±6.9)岁;病程2年~12年,平均(8.9±1.3)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1.2方法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日常护理,即日常护理、用药护理,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健康组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具体内容为:①健康随访: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确定随访的主要目的、内容、形式及次数。随访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其对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为其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②饮食指导:慢性病患者应多吃新鲜的蔬果,尤其是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物等应尽量少吃;控制脂肪与盐的摄入量,戒烟限酒。③运动指导:引导患者参与体育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健身操等。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项目、时间及频率等。④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避免负性情绪的刺激。1.3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用药依从性(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定期回院复查)、膳食结构优良率(合理饮食)等[2]。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用药依从性、膳食结构优良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由于慢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需接受终身治疗,因而,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即可回家休养。但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回家后往往会懈怠,不遵医嘱用药,饮食方面过于随意,如此一来则无法达到疾病控制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病情加剧[3]。因此,强化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显得尤为关键。而健康管理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如饮食、用药、运动等,以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与依从性,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4]。在本研究中,实施健康管理的健康组患者,护理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用药依从性以及膳食结构优良率均高于采用常规日常护理的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健康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55-57.

[2]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3]彭柳媚,胡于俊,周子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49-1551.

第4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药血型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7-02

1慢病的现状

现阶段,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较过去已经有了显著的降低,然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较过去发生的显著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5-7]。据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死亡率在前5位的慢病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01.38/10万)、恶性肿瘤(176.25/10万)、呼吸系统疾病(138.62/10万)、损伤和中毒(95.44/10万)、心血管疾病(67.03/10万),其余的慢病所引起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如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疾病、神级系统疾病等。

2慢病的危险因素

与慢病的发病存在联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生活压力、性别、家族遗传、吸烟酗酒、高血压、口味、睡眠质量、肥胖等。年龄大、家族遗传等是所有慢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存在差异性。如高血压的发病主要与肥胖、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睡眠质量有紧密联系[8-10];冠心病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家族遗传、肥胖、睡眠质量差存在密切的关联;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肥胖、家族遗传、口味重、高血压有显著的联系;脑卒中的发病主要与性别(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家族遗传、高血压、生活压力大有明显的联系;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与生活环境(长时间接触化学、物理致癌因子)、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有较大的关联[11]。

3慢病的干预对策

慢病具有病程长、容易复发、预后效果差、存在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对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给社会、家庭、个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属于严重的公共问题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做好慢病的干预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慢病的发生率,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12-14]。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宣传海报、广播、视频的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规律饮食、增加体育运动、减少烟酒的重要性,并且让广大居民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等最为常见的慢病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知识;定期举办慢性疾病的咨询、义诊活动,每年为居民进行免费的体检;通过举办“无烟活动”教育戒烟的重要性以及指导吸烟者进行有效的戒烟[16,17];同时政府干预对于慢性病的防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强化宏观管制,弥补市场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增加对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公平、公正,最终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18]。

4总结语

近些年,慢病的患病人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因此为做好慢病的防治工作,必须从发病的源头着手,找出慢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从而给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19,20]。临床研究发现与慢病的发病有着紧密联系的因素包括年龄、生活压力、性别、家族遗传、吸烟酗酒、高血压、口味、睡眠质量、肥胖等,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调整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如减轻生活压力、戒烟戒酒、规律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等来预防慢病的产生。参考文献

[1]姜立民,施侣元.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3,7(7):341-343

[2]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3):97-98

[3]Hongcai SH,Guohua D, Junhua H,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y ( MISPS )[J].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06,3(2):116

[4]王亚东,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5]陈静,商洪才,张伯礼等.重大慢性疾病防治策略、途径与中医药整合调节优势[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5-16

[6]朱荣,马颖,滕芬,等.政府干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984-985

[7]方红,黄俊.新形式下城乡结合部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9(22):66

[8]徐光铮,张惠琴.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相关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2):107-108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riting Group. 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3,21(20):1983-1992

[10]李丽君,殷堰,黄秋圆,等.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69-170

[11]胡代碧.100例60岁以上老年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卫生,2007,8(2):33-34

[12]Mathers C D,Loncar D.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PLoS Med,2006,3(11):e442

[13]王薇,赵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133-1137

[14]万传君.浅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及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59-260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5,44-45

[16]张安玉 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17]Derek Yaeh, C H,C.Linn Gould,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J].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1(21):2616-2622

[18]McAlister FA,Fiona MEL,Koon K,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s in heart failure [J]. A 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1,110(4):378-384

第5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健康管理; 慢性病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自198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2]。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①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②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

2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义是:延长人类生物学年龄和心理、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正式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越显现出其重要性。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2012年首届世界健康老龄化大会的主题是"演变:变革时代的整体老龄化";国际助老会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可见,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健康老龄化的卫生保健正成为本世纪具有重要地位的课题。2007年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上 Professor Colette Browning(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资助的健康老龄化网络中老龄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发言;2012年"第二届中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5]。可见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战略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并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从事老年临床护理人员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等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我国经济不算发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们健康意识薄弱等状况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国发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3.1健康管理定义 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6]。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即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人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于所有个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务人群,而这部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义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疾病进行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变的过程,可以延缓许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则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对健康管理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7],证明了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刘祚燕[8]等认为:将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护理,能充分调动老年患者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体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身心社会的整体观照护老年人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医护人员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骤 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资料;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是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第四步是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对健康改善的状态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种关于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量表:OARS量表、综合评价量表CARE、多水平评价问卷PGCMAI等[9]。有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为从事老年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路径。

3.4健康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 需重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人们的意识,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健康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视,有了疾病才讲健康管理,对于广大老年人更应如此。

4结论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发挥医疗保险、医院、社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数据库,科学采集与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性评估系统,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多维度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医疗领域软件及硬件的创新来进行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护理中来,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管理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是老年科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秀英,刘祚燕,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2]袁荣.老年护理与发展现状[J].当代护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张建华.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 Thomas.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辉,刘恒,等.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4(2):114-115.

第6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2010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明确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全球物品的自动识别,达到信息的互联与实时共享。物联网将“互联网”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标签物品,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智能网络,物品间可自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1]。

本研究针对我国疾病管理现状,通过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来解决疾病管理中各个主体所要求的一体化系统管理,以实现医疗单位、患者、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等多方信息实时共享,进一步优化日益紧张的医疗资源配置,减轻医院的工作负担和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更好地体现疾病管理项目的核心原则:在保障医疗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服务费用的支出。

1 疾病管理研究现状

在中国这一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慢性病挑战。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 85.3% 和79.5%。在世界银行(bank of world, bw)于2011年7月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报告中,估计在未来30年(2010-2040年)内,如果中国每年能将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就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1.1 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diseases managemen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旨在控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慢性病疾病负担。

持续护理联盟(care continuum alliance, cca)将疾病管理定义为: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患者沟通的系统,它强调患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撑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强调运用循证医学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的恶化,它以持续性地改善个体或全体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效果。它包括了疾病管理项目的6个核心部分:①目标人群的识别鉴定过程;②基于实证的治疗指南;③包括医生和其他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合作实践模式;④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包括初级预防、行为矫正、依从及监管等);⑤过程和结果的衡量、评估及管理;⑥日程的报告和信息反馈(包括患者、医生、健康计划和其辅助的提供者等多方之间的沟通)。

疾病管理属于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下面的一个项目,加强项目的患者、医生、医药公司、保险公司、政府机构等多方之间信息沟通,以全面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而不仅是关注于疾病的治疗效果,相比其他医疗服务项目,它更侧重于对医疗服务的全面控制和评价,以平衡临床效果、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益。

1.2 国外项目运作模式

疾病管理项目在美国实施20余年以来,由于其在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世界各国政府卫生机构及公司相继将其引入,并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疾病管理项目。在此选择两个比较典型的国家作为代表对疾病管理项目的模式进行简单介绍:一是医疗费用基本由个人自理的美国,另一个是实行全民医保的英国[2]。

1)美国

作为最早实施疾病管理项目的国家,美国在疾病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保险公司将对商业保险计划员工的疾病管理外包给疾病管理服务机构,从而降低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险费用;另一种是美国各州将疾病管理委托给第三方疾病管理机构,或者是独立开展项目,或者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以更好地将医疗卫生费用控制在年度的财务目标之内。

转贴于

2)英国

2001年英国卫生部提出了《有经验患者项目:21世纪慢性疾病管理的新途径[expert patient program (epp):a new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即有经验患者计划。该计划实施6年,主要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并根据计划逐个实施。此项目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再对项目进行细分,体现了英国其固守全民医保的理念。

2 物联网技术在疾病管理中应用探索

物联网技术的实质就是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标签物品,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突破信息只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限制。而疾病管理项目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系统,需要一个同样具备完整体系的技术支撑来满足在这个体系中医院、患者、医药公司、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主体对于信息收发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因此,这个技术支撑必须包含信息采集、汇总、传输等一系列的功能,互联网满足信息的汇总和传输,但在采集上面还需要依赖人工操作,而崭露头角的物联网技术依靠其具备多种传感器(如红外识别,温度传感器等)的感知层终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的自动采集的问题,这就增加了在疾病管理项目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2.1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索

疾病管理项目包括6个核心部分:①目标人群识别;②治疗指南;③医疗合作;④患者自我教育;⑤评估;⑥报告反馈。

物联网技术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据此6要素展开:

1)目标人群本文由收集整理识别。在疾病项目管理中,目标人群特指慢性病患者,因为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将慢性病患者从普通患者中筛选出来并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进行标记,建立个人电子病历档案用以定期对反应其病情的生理指征进行长期监控,减少不必要的长期住院负担,将其治疗重心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释放医院方面的床位。

2)治疗指南。治疗指南指的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一个或多个治疗和用药方案。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的延续行为,而医生的治疗建立在其主观经验和对于治疗的认识判断,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标准。得益经过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识别后建立的档案,在患者进行社区和医院之间转换诊治以及遭遇突况而由其他医生治疗时,可由通过物联网医学传感器读取患者rfid标签芯片,从而实现病历快速查询并节省额外的生理体征检查程序。

3)医疗合作。医疗合作主要体现在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社区等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医院将治疗方案、用药记录交与保险公司审核,同时为社区参与到患者的日常恢复提供专业的治疗指导;保险公司则通过与医药公司共同使用的数据库,在保障患者治疗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选择最优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保险公司的实时第一手信息则为医药公司提供足够的样本数据,并丰富其完善药物的设计思路。

4)患者自我教育。慢性病的治疗除了依赖医生以及药物之外,需要患者加强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特别是慢性病所带来的一些严重并发症。通过物联网计算机终端,患者可以方便地获取来自医院方面的专业信息,来改善自身的行为模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这种医患之间的实时互动沟通,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和医生对患者的监管。

5)评估。评估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临床、人文、经济。因此疾病管理的评估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系统。三者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医院计算机终端、医生手持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终端、患者rfid标签进行综合汇总。将治疗结果的评估转化为电子版资源,并上传到数据库终端,形成医生共享的病例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生降低对主观的依赖以及误诊率。

6)报告反馈。医生除了根据患者rfid标签定期生成的日常报告用以检查患者的服药记录和恢复程度以外,还可预警患者的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调整治疗、用药方案;同时可以将药物疗效、患者生理体征反馈给医药公司用以药物改善。

2.2 可行性分析

1)成本分析。一般认为价格在5美元以上的芯片主要为应用于生物科技和医疗方面的有源器件,10美分~1美元左右的常为用于运输、仓储、包装、文件等的无源器件,医药等应用的标签则在5美分以下,标签价格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现在电子标签的成本越来越低,2006年,每个标签的价格5美分,而在2011年部分已实现巨额生产规模的厂家已将其成本控制在1美分,除此之外,由于标签可以读写、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标签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2)标准问题。目前国际上制订rfid技术和应用标准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我国常用的两个rfid标准为非接触智能卡:iso14443,iso15693,参照iso/iec18000制订国家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的工作。

3)隐私安全。每个rfid标签具有一

转贴于

个按照国际统一的电子产品代码编制的全球唯一编码,这个标签在出厂前就已经写在标签内,并且不可更改。芯片内的数据经过加密计算与认证,确保数据安全,防止链路与数据破解,并且可以按照扇区锁定重要信息。

4)政策环境[3]。在卫生部2003年的《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中。卫生部提出要加强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的生产、配送、防伪和追溯等方面的应用,要进一步推进个人大容量智能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3 应用案例

3.1 社区老年人慢病健康监测

这类技术的代表主要为应用于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wehealth无线健康检测慢病监护试点”。患者在家用“wehealth远程监控终端”测量的血压、心率等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终端上传到社区医院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3人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分析数据后,通过系统反馈给患者其健康状态信息及相关治疗建议。

3.2 健康吧

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吧”,居民持医保卡通过登记后,在“健康吧”里自助使用10多种医疗自测设备(如血糖测量仪、身体成分测量仪、肺功能测量仪、骨密度测量仪和动脉硬化测量仪等)做健康体检,每次测量的数据都会通过终端设备自动上传到个人健康档案里与管理医生形成有效互动,医生通过监测居民生命体特征的细微变化使居民及时获得健康管理指导建议。

3.3 知己健康管理

“知己健康管理”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导开展,患者每天把随身携带的能量监测仪显示的信息和膳食情况输入“知己健康”软件。社区医生通过电脑即时获取信息,分析患者饮食、运动存在的问题,开出个性化“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实现能量平衡、有效运动。

3.4 案例评述

上述有代表性的案例表明这种涉及物联网的智能健康管理技术由基层的一级医院(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卫生所等)主导,项目在患者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的监测和收集,进一步通过医务部门对所收集数据信息的汇总分析,并向患者反馈监测信息所代表的健康状态,并给出相关的治疗和保健建议。可以看出,由于技术应用尚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物联网技术在对患者疾病管理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的患者管理中,更侧重的是患者的筛选和信息的收集。在物联网技术革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控和定期反馈,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而定期更新治疗指南,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查询及依从性等。

4 物联网疾病管理的发展趋向与展望

除在疾病管理的6个核心要素上应用之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围绕疾病管理有关方面如疾病分类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的药物分类管理和标识追溯应用等方面应用,从而带动现有诊所-医院诊疗模式转向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的改变,除了为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便利之外,还可丰富其他患者求医途径的选择,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

第7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发生变化.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已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卒中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如果不对这类疾病进行干预,将制约经挤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社区脑卒中患者缺乏治疗常识和保健意识,使对脑卒中的病情控制及预后受到一定影响,故此对脑卒中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社区居民中宣传脑卒中的防治知识,宣传脑卒中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这对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1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方法

1.1 组织脑卒中讲座在合适的时机与居委会取得联系,集中一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脑卒中患者,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进行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

1.2 脑卒中防治材料宣传印刷好文字材料可配插图,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在社区宣传栏中张贴,要做到通俗易懂,最大限度便于居民阅读和理解。

1.3 为社区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建立慢性病档案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开辟绿色急救转诊通道,降低脑卒中死亡率,防治并发症。

1.4 组织社区脑卒中患者相互交流让脑卒中患者相互之间直接交流病情感受,治疗心得,往往比医护人员宣讲更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积极配合治疗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的切身经历更是其他患者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范本。

2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内容

2.1 一般人群管理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脑卒中的防治知识。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普查并进行合理治疗,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身体锻炼。

2.2 高危人群管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人,均属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定期随访、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各项指标正常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措施有更好的依从性。对有吸烟饮酒的人群,还应劝其戒烟限酒。

2.3急性脑卒中的社区处理①应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或者通气不足或者是窒息,建议在急救医生的帮助下做气管插管。②保持整个呼吸换气的足够,氧饱和度要保持在90% 以上,保持通气正常。③在转入大医院前最好开放静脉通道,有条件时做个心电图及测量血压及血糖,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④快速启动绿色通道转诊程序。

2.4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对已经发生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肥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卒中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应采取下述的ABCDE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止或延缓缺血性卒中的再发。Antiplatelet(抗血小板聚集):AS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nticoagulation(抗凝):华法林;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β―blocker(β一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等;BMI(体重指数)18.5~24.9kg/m 。Cholesterol low―ing(降低胆固醇):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CCB(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CEA(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术);Cigareuequit(戒烟)。Diabetes control(治疗、控制糖尿病):如: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α一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和胰岛素;Diet adjust(调整饮食结构)。E:Education(健康教育);Exercise(锻炼身体);Examination(定期查体)。

2.5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身性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第8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一、工作目标

按照市卫生建康委要求严格落实上级健康扶贫工作规定,充分认识卫生计生系统健康扶贫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情况等工作。

二、 整改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效展开

进一步加强对健康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医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医务部下设扶贫组。专人负责管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妥善处理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针对去年扶贫组对我院督查和暗访出现的“先诊疗后结算” 问题的通报情况,我们认真总结,明确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运行, 确保扶贫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对贫困对象进行分类标识, 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结算,简化入院手续,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扶贫救助对象。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未签”的问题,我院公卫科人员按区域划分管理贫困户,与贫困户家人或者村医以及贫困户帮扶对象联系,时刻关注贫困户人员去向;同时下乡核实走访贫困户;及时组织全镇村医开了村医整改会,动员村医积极联系外出人员,掌握外出人员动向,做的及时签约。

(二) 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低。

通过医院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同时我们在全院宣传栏、各个诊室、护士站张贴和放置标示牌,让医护人员都要知晓健康扶贫政策,加强政策上的医患沟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策知晓率。

(三)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减免政策及时到位。

我们加强了减免政策与信息化管理的监督检查,根据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安排专人负责,加快完善步伐,做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针对来我院就诊的扶贫人员,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直接给予减免, 确保贫困患者各项减免政策落实及时到位。

三、 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健康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性,确保把健康扶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作为重点工程来干。成立了医院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兼任小组组长,各组员各司其职,在医务部成立扶贫组,由医务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做为常态来抓,及时处理扶贫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严格执行并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

(二) 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统筹,强化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扶贫中的综合协调能力,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责任意识,责任落实到人,对在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三) 规范诊疗行为,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四) 加大全院临床、护理、医技科室对健康扶贫政策的学习, 熟记各项减免政策,加强医患良好沟通,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为扶贫人员就医服务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及就医条件。

第9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 门诊 市场资源

档案管理工作是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管理和积累完整的档案资料室医院挖掘自身医疗市场的重要途径。门诊大病具有病源稳定性好,占用医疗资源小,医疗费用大,且不占用医保统筹金指标的优势和特点,应引起高度重视。是增加病人数量,减少固定病源流失,是医院增加收入和服务人次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强门诊大病管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料来源

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份的门诊大病档案资料、住院结算汇总表、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与门诊大病相关心脏手术的统计数据。

2.研究方法

采用excel表、spss16.0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分析,为减少误差,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致性,所用数据均来自计财部、病案室、信息部第一手资料,为与某市医疗保险年度同步,采用数据时间段均为上年12月份至次年11月份的医疗年度。

3.结果

3.1门诊大病近三年基本情况分析

表一 2010年至2012年度门诊大病运行基本情况

近三年已结算门诊大病数据显示,人均费用以及个人负担比例变化较小,医疗收入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结算人数的增加,因此增加门诊大病在办人数与增加医疗收入具有同等意义。(见表一)

3.2医院主要疾病基本情况分析

近三年,排名在前七位的门诊大病病种的顺序没有变化。为便于对比分析,将公务员、保健对象增设的门诊大病病种 “高血压病”、“糖尿病”,分别将其合并到“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肾等并发症”与“糖尿病合并心、肾、眼、神经等并发症。

“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肾等并发症”、“糖尿病合并心、肾、眼、神经等并发症”、“心、脑、大动脉血管疾病术后综合治疗”三种病种,分别占据门诊大病前三位,与医院心血管科室开展业务的情况密切相关。(见表二)

2010至2012医疗年度,该七种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分别占全年医疗费用的93.20%、94.97%、96.47%,结算人数占全年结算人数的构成比,均在96%以上,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因此,作为医院门诊大病的主体部分,必须要重视该七种门诊大病病源的维护与管理。(见表三)

2011年5月19日,“心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与“心脏瓣膜置换抗凝治疗”调整合并到“心、脑、大动脉疾病术后综合治疗”病种,另外“冠状动脉搭桥术”也可办理此门诊大病。因此2012医疗年度该病种增幅较大,(结算人数317人,医疗费用184.66万元)。结算人数同比增加106人,医疗费用同比增加 68.99万元。(见表四)

3.3医院门诊大病与心、脑、大血管手术对比情况分析

表五 2010-2012医疗年度门诊大病结算与心、脑、大血管手术完成情况

图一、2010至2012医疗年度“心、脑、大动脉疾病术后综合治疗”结算人数情况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瓣膜手术”、“冠脉支架”近三年合计手术病人1600人,心、脑、大动脉疾病术后综合治疗的门诊大病结算人数724人,去除2010及2011上半年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原因后仍有差异。(见表五、图一)

经过筛选,2012医疗年度,医保病人在医院手术,且术后可以办理“心、脑、大动脉疾病术后综合治疗”门诊大病的手术例数为431人,目前,“心、脑、大动脉疾病术后综合治疗”在办人数为362人(317人已办理结算业务),其中191人为2011医疗年度过渡到2012医疗年度的病人,新办人员171人。粗略估计,该门诊大病潜在流失病人260人,以2012医疗年度该病种人均医疗费用为5825.24元计算,仅2012年就流失医疗费用151.46万元。

因此,增加门诊大病数量和收入,要重点加强对心脏手术后病人的政策宣传和医疗优势宣传,临床主管医生是第一责任人,科室全员、全过程管理,减少病源流失。(见表六)

4.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电话随访档案材料分析,门诊大病病人数量增长较慢的原因如下:

(1)社区门诊大病的就有距离优势、政策优势、价格优势,分流病人较多;

(2)医院门诊药品价格、次均费用较高;

(3)服务质量、理念、流程、报销时间等还需要改进;

(4) 对固定病源维护较差,缺少定期电话随访、跟踪;对术后病源,需继续加强沟通,减少手术后病源流失。

5.建议

(1)强化临床医生及病人“住院-门诊一体化”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建议临床科室落实具体人员,对术后病人进行院内追踪、院外电话随访,打造人性化服务品牌。

(2)加强医院附近社区居民、术后病人宣传力度,详细讲解医院门诊大病较社区门诊大病具有药品齐全、设备先进、专科特色、专家坐诊、夜间值班的优势。

(3)根据大病病种以及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专科特色的特点,开展专病特色研究和特色治疗,打造心脑血管疾病专科特色的医院品牌。

参考文献:

[1]康敬梅.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档案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2]王宝山.浅谈医院档案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06)

[3]刘瑛.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4]刘斌, 朱美英, 张战赛, 等 . 上海市松江区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研究分析 〔J〕 . 疾病控制杂志, 2008 ; 12 ( 3 ): 281-2

[5]杨金侠, 王章泽 . 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 〔J〕 . 中国卫生经济, 2010 ; 29 ( 7 ): 67-9

[6]黄建始 . 美国的健康管理: 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 .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 86 ( 15 ): 1011-3

[7]徐文君, 李天萍, 卢建华, 等 . 新医改形势下美国健康管理对我国糖尿病防控工作的启示 〔J〕 . 健康, 2010 ; 23 ( 6 ): 11-2

[8]吕岩玉, 李子贵, 王利红, 等 . 北京市中关村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 26 ( 6 ): 400-3

[9]张维忠 . 高血压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 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 28 ( 3 ): 167-9

[10]张 璐, 孔灵芝 . 预防慢性病: 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 —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 14 (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