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

第1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一是加强法律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乡司法所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法律知识进课堂”、等活动,利用法制课堂、专栏、图片、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基本法律知识,切实开展关爱未成年人的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未成年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品味,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发放资料宣传资料600余份,张贴横幅20条。

二是实施普法教育,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狠抓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求乡中小学把法制教育课同思想品行课融为一体列入教学计划,排进各校课表,选用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教师授课,增强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做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课堂法制教育主渠道教育的作用。

三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法制教育实效。针对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特点与教育实际,在抓好学科教学、专题法制教育的基础上,首先,抓好课外活动教育。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法律知识演讲等多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培养爱法、敬法的情感,增强守法、用法的能力。

四是加大工作关注力度,全方位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乡妇联工作的基础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履行教育、督促的责任。乡妇联和学校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督促村委会、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控制留守儿童辍学率。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第2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局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紧抓好,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既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内在需求,也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局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即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普法重点,明确提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必须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依法办事和维权意识。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在《规划》中明确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普法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县委普法办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学校除开展正常的学校法制教育外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将学生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此外与公安等部门配合,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重点整顿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体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逐步成为我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使我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以学校法治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一是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整体规划。我局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工作力度,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全县的普法工作的大局之中,提出要求,保证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紧紧抓住“六一”未成年人维权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提高法律素质,明确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20*年6月期间,根据红司电20*-23号明传电报精神,及时制定下发了《(蒙普电20*-1号)内部明传电报》,要求教育部门、各乡镇司法所要以“法律进校园”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县乡各级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积极与各学校联系,为青少年儿童上好法制课,学校利用标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以及于6月1日起实施的《禁毒法》等与青少年儿童生活、维权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县第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还于5月29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行了以“飞扬的五环”为主题的迎奥运系列活动,队员们以开展大、中队主题队会,绘画,制作奥运会旗、会徽、国旗等形式深切表达了对奥运的祝福与期盼,并让学生们学习了国旗法的相关知识。活动期间,共举办法制讲座32场,368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出黑板报1期76版、展出法制展版7场64块,县司法局还为全县中学、小学送上了《反法制教育读本》122本。为维权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点多面广、辐射范围宽的特点及“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优势,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

(二)抓好法制副校长及辅导员工作。一是配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使其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我县231所公办中、小学校全部聘请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等部门领导和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学年,各校组织不少于3次的普法学习教育,参学率在95%以上。二是成立普法讲师团,进一步落实“法律进校园”工作。为更好有效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切实落实“法律六进”工作,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分别到全县部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

(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日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6.26”禁毒宣传日,各中小学邀请戒毒所干警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等给师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教育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师生开展《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运用到街头和进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向青少年和儿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知识,逐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并将县“12348”法律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宣传服务活动。

向初高中赠送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专题讲座vcd,在学校中开展“法在我心中”读书教育活动。县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3000套,发至教师、学生和法制副校长手中,用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采取把法制教育与文化课教育和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在校园全面营造法制育人环境,如组织师生办法制板报、小报、橱窗、写学法心得。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设置普法宣传专栏,1175个班级设置了板报。三年来,全县各校共出法制宣传专栏630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170场,各种会议宣传930次,学校广播宣传265次,课堂宣传23500节,各校采取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法律进社区”和“法律进村”三结合三联动形式,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县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11所,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1次,接受教育的师生和家长达15000人次。

通过以上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全县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高,也增强了广大师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的全面开展。

第3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通过抓准了这节课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一边结合法律条款,一边结合典型案例,对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和吸食、注射的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拒绝。每节课都这样抓准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点,这会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养水平。

教法学法独特,推动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

思想品德课和法制教育课如果是水平性教学,这会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这对法制教育将百害无一利。因而在教法学法上要有创新。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借用典型案例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从而驱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我把刚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刘龙打架事件”用多媒体技术编成生动的案例,通过学生现实说法和探究讨论,学生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要保持这样,作为老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适应未常年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诱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能动性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未成年学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细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导,加上国家社会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些外因会使得初中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同时更要有积极的内因来夯实,这里积极的内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坚强意志、正确的辨别是非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只有这些,外因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发掘一切积极因素来诱导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要我学”变为如今的“我要学”,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的错误做法。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轻松驾驭好现行思想品德教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学生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达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法律的乐趣。如在教学《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探究中,让学生在“赡养父母”等主题活动着去品味法律的内在魅力。

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探索教学的双边活动,尤其要充分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学环节以最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梳理好作为一个网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严格按照《网络文明公约》进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网违法要受法律的制裁,从而懂得上网要遵守法律。通过典型案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来分析,如学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师的帖子,这种行为侵犯了老师的名誉权,经公安机关的侦破,侵权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品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学以致用,依法实践

第4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作者简介:葛海,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41―04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目前,我国在校的未成年人有二亿四千万,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

笔者认为,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本文仅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对策研究。

一、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研究

在许多人心中,学校是一片净土。在校的未成年人是这片净土上的小花小草小树苗,而植根于这片净土上的教育工作者便是赋予花草营养的园丁,他们为这片净土创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育存在着误区和盲区,有的甚至直接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下面仅就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义务教育不公平使部分未成年人未能受到良好教育。

义务教育目前仍不尽人意,大部分农村可用于义务教育的资源仍然匮乏,一些城市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幅还低于经济增幅。不少农村学校和城市非重点学校的硬件建设严重不足,骨干教师流失,教学环境差。部分出身于普通市民、下岗工人和农民家庭的未成年人在这些学校未能受到与社会进程同步的良好教育,导致他们文化素质低,是非观念差,法制意识淡薄。

(二)课业负担沉重使部分未成年人预埋心理失衡隐患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为保优生而将差生拒之门外,使得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憎恨学校,仇视社会,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三)学校教育不当使部分学生被迫辍学

一些本应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被推给家长,或者放任自流,极个别学校为了保全学校荣誉,竟然对稍有错误的学生简单地用勒令退学、开除等方式将其推向社会。这些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极弱,有的学生一旦觉得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往往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甚至向犯罪迈出危险的一步。

(四)学校管理不善使部分学生染上恶习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熏心,向家长索要财物、暗示家长向其送礼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歧视;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致使学生畏惧、逃学,流入社会违法犯罪。

(五)部分学校德育与法制教育的不力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

1.学校淡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有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在课堂上讲大道理、道貌岸然,课堂下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在不良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经过相互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

2.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育多半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多数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部分学生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及音像制品等;加之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反而更加严重。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这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出来,造成暴力、等犯罪。

二、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行性研究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同时它还担当着向未成年人传授生活知识、灌输道德观念、指导未成年人承担社会责任等重担。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作为法律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

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优点:

1.学校教育目标集中反映了社会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家庭中,父母所设想的教育目标仅限于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可能有性质上的差别,它与学校教育目标在要求上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教师可以了解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要求,在其一致性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在其不一致方面则可以通过恰当方式逐步使其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

2.学校教育目标清晰、明确、全面,具有法定性质,常常是通过政府或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而公之于全社会。家庭教育目标则可能清晰,也可能不太清晰,可能全面,也可能片面,且不具有法定性质。教师能够帮助家长使其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更明确,并防止对德育的忽视。

3.学校教育目标具有科学性,是一种科学的预见。它是依据客观社会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情况,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下确定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和科学理论。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则可能正确地反映了客观情况,也可能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教师能帮助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合理化,防止教育期望过高或过低,因而有益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

(一)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让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

在农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减免农业税后的新情况,应调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投人的结构比例,增加义务教育经费,增加对西部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金额;在城市,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将新增部分向郊区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严格监管,杜绝贪污、挪用、挥霍、浪费义务教育经费的事件发生。各级政府要增强教育公平意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缩小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总之,要努力让所有的未成年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良好思想。

(二)切实减轻未成年人的课业负担,让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适当降低课程难度,相应减少学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清理并减少学校的收费学习项目。让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避免学生因课业压力过重而诱发心理问题,出现行为失控,甚至辍学。

(三)以学生为本。改进学校教育工作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不断改进工作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作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任务之一,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家庭困难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教师良好师德,加强教师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对违纪教师要严肃查处,禁止一切歧视和侮辱学生的说法和做法。要给受处分的学生以申述权利,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程序上平等;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轻微犯罪学生的教育转化。

2.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全面发展。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功课过重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始终处于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讲道德、守纪律的氛围里。

3.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客观真实、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教育环境。

4.调整法制课程设置,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在问及同学们希望的法制教育形式时,分别有40%、23%、22%的同学选择了看电视或者报纸、听讲座或者报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或学习班等形式,仅有1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父母教这种传统模式,这就说明只有增强形象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才有实效。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版报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宣传画、案例等为内容,展出形象直观的法制教育墙报,图文并茂地宣传法律,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聘请法学教授来校做专题讲座,聘请司法人员到校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利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在“学雷锋系列活动”、“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等重大主题活动中,以及举行升国旗仪式、重大节日庆祝和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时,及时将法制教育内容穿插其中。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司法公审大会,参观少管所、工读学校,倾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违法犯罪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些真实、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可以使未成年人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法律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其对犯罪行为的憎恶,努力树立合格公民的做人理念。

此外,法制教育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对社会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所以,法制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制启蒙教育,初步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育未成年人不进游戏厅、不在外留宿、不接触、不参与赌博、不看黄色书刊、不结伙偷窃打架、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和个人声誉的事;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交通管理规则》的常识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中学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理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来进行,使学生明确懂得我国法制的原则,知道法律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此外,针对有违法苗头的后进生,可以举办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班,利用课余时间或第二课堂时间组织他们进行重点的法制教育,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以单独谈话、座谈会、专题讲座的方式,启发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EB/OL].http://

省略/lw/lw―view.asp?no=2551,2003―

07―02.

[3]王文波,三道“防线”需要社会共同筑牢[N].人民法院

报,2004―11―18.

[4]王银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启

动[N],人民法院报,2004―11―30.

[5]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

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6]王秉中,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7]王大伟,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带犯罪发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在社会层面上与法律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

(一)法制教育内容倾向于社会化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的社会理念较强,在对于少年自身的发展上,要求其与社会的整体政治趋势相符合,以政治的最终目的为指导,深入到法律所限定下的生活的各个角度中,将基础教育作为其根本,进行全面的普及推广。同时,在法制教育的切实实施过程中,美国模式下的教育理念也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相结合,依据人们生活的发展所需,考虑学生接受拘束的范围与特点,进行有效力的协调。在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美国的法制教育强调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性,在不同的年级,教育的本质是大体相似的,即要说明美国法律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且这种制度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是永恒的,是以让美国的青少年都要立志于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格公民。

(二)注重行为方式的养成

教育只能是思想层面上的主观指导,法制教育的真正效果还要通过行为来做出具体的体现。在当下,美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依然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学校开始设置“走向法庭”的授课活动,即是让学生们通过切身的法庭体会来加深对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增强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明确体会,从而在日常的行为中规范自身,将法制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理念进行实践应用。

(三)教育方式的多角度开展

美国的法制教育以多途径、多渠道、多视野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社会普及,将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设置,同时,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语言再到历史,任何一个可以被掌握的知识中都加入法律的理念的闪光,这样,法律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其单调的条文制度模式,而是以全新的多样式的知识体系展现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层面之中。

二、美国青少年法庭变革

(一)青少年法庭的历史发展

青少年法庭的设立是美国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框架下,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种处理程序上的基础设置。美国的少年法庭的最初设立,大约在一百多年以前,其初始宗旨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建立一种能够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能做到正确的指导与错误的根本纠正的司法制度,引导未成年人犯罪后改过自新,重新融入到社会体制之中。随着美国国内的国情不断变化,顺应社会对于法律制度的需求,先今,美国在处理青少年犯罪上,对于少年法庭所实施的法律制度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与实施强度,2005年和201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先后作出了废除未成年犯死刑和未成年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两项历史性的判决,在最高司法层面显示了回归康复和矫正型少年司法理念和维护少年法院制度的司法倾向,然而,鉴于少年法院的走向历来受到社会各方力量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与牵制,因此其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目前还难以定论。

(二)青少年法庭的制度变革

第6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增强在校青少年、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法制观念,了解法律知识,明辨是非,提高法律素质,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遏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势头,并促进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重视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整顿和建设,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体教育网络,为实施依法治区,保证社会安定提供必要条件。

二、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精心组织

为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依法治校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决定成立陆慕高级中学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校长、书记**同志为组长,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两位主任和团委副书记**及**三位年级组长为组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分工负责的依法治校工作网络,从而为全面开展依法制校工作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依法制校工作的实效性,我校依法制校工作的任务是:1、结合学校实际,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照章程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并依法自主管理学校。2、坚持以法治校,切实提高办学水平。3、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4、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以法治校水平。5、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依法治校,做到“普”、“治”结合。

三、继续抓紧实施方案的落实,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法制建设工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深化岗位责任制,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得到落实。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将学校管理和事业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2、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教师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坚持学习法律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员学习《宪法》、《刑法》、《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使广大教师依法治教。

3、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4、在法制教育经常化的基础上,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年龄特点,组织不同内容的学习,高一年级重点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高二年级由政治教师组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等;高三学生则增加专业法的学习。

5、举办“模拟法庭”活力,积极转化后进生,强化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并利用多种渠道,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将法律知识渗透到每个家庭,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6、进一步规范师生行为,强化师生实践。一方面对全体教师师德要求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行为的检查考核,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行为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检查指导、强化实践行为,如带领新生到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和训练、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组织开展扫幕、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等。同时为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进而规范行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值日,全面参与学校的全员管理。

四、突出重点、形式多样

第7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却迅猛增长,且倾向于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显得艰巨和重要。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那么我们体育课教学如何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呢?

一、在理论教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象具体的给学生渗透法律知识。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法律教育。体育课有很多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不同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了体育的精彩,同时又深受法律知识的熏陶。其次通过图片和多媒体教学,使渗透的法律知识清楚、形象的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

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室外教学学生的参与兴趣比较浓,自主能力也比较强。在室外教学时,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渗透法律知识的。

1、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渗透不同的法律教育。体育教学内容概括范围广,涉及知识多样,田径、球类、武术、户外、游泳等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范围,而这些内容里面潜藏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合理的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每天我们都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巧妙的将法制教育融合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竞争对自己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课外活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对这些事件的产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比赛中渗透法律教育。体育比赛不仅仅是大型的比赛,在我们的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和小型体育比赛更是常常用到。大型的体育比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多媒体或现场比赛时,讲解容易出现违反的法律法规,。如,在重大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将众所周知和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和比赛中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事都有规则,我们的行为要受到规则或法律的约束。如在篮球比赛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和团结互助的品质。

4、遵守体育规则如同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体育运动都有规则,如果没有了规则,比赛将无法进行,而比赛规则就是比赛的法律。然而,在比赛中,有很多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无视规则的存在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法律和规则一样,我们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有很大意义。

5、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们还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后,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创造了条件,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就会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比如利用学生上学,放学过斑马线,这一生活细节,体育课中也可以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离不开法制教育。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不仅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走入歧途,更要教育少年儿童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在中国,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法制教育的脱节,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解读,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少年儿童法制教育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

法制教育;少年儿童;对策

1986年,国家教育部就率先指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法制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就是指为了培养其作为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的基本观念,建设法制社会,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通过将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等途径相结合,以宪法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

1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1.1知法教育:

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因此,要首先将知法、懂法教育,纳入到少年儿童教育的体系当中,贯彻于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少年儿童知法教育,就是要通过学校的法律宣传、教育,使少年儿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现阶段,少年儿童知法、懂法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举行的相关的法律法制教育课程以及相关主题的法制讲座,例如进行关于少年儿童的相关法律课程教育,或者邀请相关法律从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题讲座,等等。

1.2守法教育:

守法遵纪是知法、懂法的最终目的,守法也必须以知法为前提和基础。对少年儿童进行守法教育,强调少年儿童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在权利教育方面,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并且容易受到各种侵害,所以我国相关法律都给予了少年儿童特殊的保护,比如关于少年儿童的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刑法和婚姻家庭法中对少年儿童权利的相关条款,帮助少年儿童理解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并且依据规定维护自己的权利。在义务的教育过程中,不应该生搬硬套强制的要求少年儿童必须做或者不做哪些行为。对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要结合权利教育共同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务观念,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相关法律的出台与支持,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使得法制教育去的一定的成果。但是,具体的特殊对象—少年儿童身上,他们的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少年儿童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法制教育都没有足够重视。学校很多情况下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于法制教育,较多只是为了应付,并且配备的法制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其自身的法律修养也需要完善;家庭则把重心放在孩子的身体成长;对于少年儿童自身,由于年龄的限制,往往不能做到自我法律教育。基于这些原因,法制教育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足够的法制教育,导致缺乏法律相关知识,法制观念淡薄。

2.2学校未对少年儿童法制教育足够重视: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重视法制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注重主课,忽视一些“非考试课程”,课程计划对各门课程的学时、课时安排等等都做了规划,其中作为非考试的课程,很难得到学校的重视,法制教育课程当属这一类。其次,各学校对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也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定位和长远规划、没有领导组织机构。另外,在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当中,大多也是为了应付,教师教学也强调单向灌输和说教,总是试图以外部的思想灌输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最后,安排非专业的教师进行兼职的法制教育,敷衍了事,结果令人失望。

2.3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

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少年儿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父母对孩子一味地溺爱,一些孩子变得自我、叛逆,特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另外一些家庭,父母或者在外挣钱、或者离异,这些孩子缺乏关心和教育,容易出现厌学、暴力等,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最终会使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道路,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4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少年儿童的各种教育都是为了使其更好的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少年儿童,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尤其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极大地阻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赌博、迷信,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无一不在侵蚀着少年儿童。在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应接不暇,少年儿童对各种信息很难做到正确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诱发少年儿童犯罪。

3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出现多种问题,孤掌难鸣,是很多原因综合导致。笔者主要对影响较大的原因做以简单分析。

3.1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阻碍: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更要促进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则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教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当中。实际情况则是,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中小学教育,大部分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对高考有关的考试课程相当看重,那些所谓的副课包括法制教育,就成了完成任务的面子工程,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受到极大的阻碍。

3.2我国普法教育的不足:

普法教育也就是普及法律的教育。自从国家的普法教育政策实施以来,成果显著,人们的法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普遍得到了提升。但是少年儿童普法的宣传还是不够彻底,普法教育不仅表现为形式主义,而且缺乏长效机制,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学校的普法教育也成为形式主义活动,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成立相关工作小组,根本没有从促进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出发。

4加强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施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受到多重影响,小到个人大到社会。为了更好的实现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和谐处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法制教育过程中的关系,趋利避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在法律上保障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贯彻实施:

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保障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施。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涉及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但是内容不多,而且针对性不强,没有明确将少年儿童作为规定的保护对象。教育部门应该联合检察院、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共同编写适合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教材,将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纳入国家的课程标准当中,并且对实施结果进行合理适当的考核,保障实施。

4.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应该将法制教育打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系当中,设置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结合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实施个别辅导的方法,也就是指在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结合少年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任法制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在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少年儿童的教学参与度,提高教学成效。

4.3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奠基性、弥散性和生活化的。在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首要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指导。学校可以由专人负责家庭法制教育工作,向家长宣传法制教育方针、政策,传递正确的教育方法,普及科学的法制教育知识。

4.4净化社会风气,改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少年儿童受到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变精神信仰的影响,社会环境也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新媒体的大力发展,也使少年儿童的信息来源丰富多彩,有关部门必须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对少年儿童的密接社会环境进行整治和净化。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完善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其次,要对少年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进行净化和改善。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生动形象、充满趣味以及开放的教育优势,传播正能量,同时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侵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申佩 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谭华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研究[D].2012.5

[2]杨芸.中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研究[D].2014.5[3]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2.2

第9篇:未成年法制教育的知识范文

根据于俊平介绍,通州法院法官会深入校园,在共建院校担任诉前调解协调员,指导学校妥善处理校园纠,这在北京各地区法院中是一项新的尝试。在学校发生的纠纷中,少年庭法官提前介入,案件双方都会对作为有司法权威的中立第三方产生信任,从而调解工作也方便展开。除了法律知识的耐心讲解,法官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双方角度为其考虑,积极促进双方和解。例如学生与学校发生矛盾,如果学生及家长与校方彻底闹翻,可能会导致学生转学,而学生再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会影响学生学习,学校则可能被诉至法庭,影响校方声誉,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另外,如果双方调解不成,走诉讼程序,也会将案件归于少年庭审理,力求保证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于俊平说,法官介入调解的成功率很高,但有时也会有不成功的例子,原因是部分学校投了校方责任险,保险公司不接受调解,学校顾虑不能保险理赔,选择诉讼判决方式。

2在校安置缓刑考验期学生

缓刑考验期的在校学生安置是法制共建协议的重要内容。部分高年级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学生犯罪后,一旦判处刑罚,学校一般按照校规校纪开除处分,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如果不加管理,极易再犯罪或自暴自弃。缓刑考验期学生应当接受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也就是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定期管理。但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不影响学生学业并保护其隐私的情况下,也会定期回访,和学校、社区矫正机关共同做好帮扶、教育工作,对于存在生活等困难的,法院也会予以救助。成年后步入社会的,法院也会对有些学生进行适时跟踪,但本人拒绝的,法院不会强行教育或督导。

3增强法制教育团队专业力量

作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的重要一环,法院承担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与学校的法治共建,更承担着对其他教育力量的督促与指导。严格培养教师的法制教育素养通州法院对全区新入职教师、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及幼儿园公招人员进行过法制教育讲座。于俊平表示,这三类人员均需学习必要的校园纠纷案件应对和法律知识,需要了解法律对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要求。他认为,一些教师确实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针对这三个实施法制教育工作的群体,培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针对新入职教师,会通过讲解一些违法犯罪预防的知识和案例,尤其是本辖区教师违法以及犯罪的案例,以接近性和生动性感染老师,提升他们的守法意识。针对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重点在未成年被害预防讲解,并强调法制教育的大局观。针对幼儿园公招人员,主要从他们的具体工作入手,如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事故等。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培训的不同点还需参照侵权法38条至40条,因为分别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做了不同规定,前者责任要求更高,故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更多。促进家校联合,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通州法院会定期与学校协商,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由法院的法制副校长到校授课,以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促使其承担起监护责任。组织涉事家长到法院开展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用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强化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同时,将未成年学生被侵权、被侵害案件情况及时通报校方,提高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另外,法院也会向相关部门建议或进行联合发文的方式,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关注来京务工人员的生活境况;同时,针对刑事案件多发问题,建议治安重点地区的派出所、治安巡防部门做好警务防范工作,堵塞社会管理漏洞。

4多方联合创新法制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