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探究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科学知识

第1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一、传统实验室不等同于探究性实验室

探究性实验室是指能够充分支持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它与传统的实验室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传统的实验室里,学生的实验主要是按照现成实验的步骤,来体验前人已经完成的实验的步骤和结果,提供的是一种演示和验证的实验环境。而探究性实验室,则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探究设备和工具,创设一个面对事物进行探究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室引入了多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来获得和处理实验数据,使原来大量基于现象、定性的验证性性实验转化为基于数据、定量的探究性实验,从而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因而,探究性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二、探究性实验室可以给孩子更多机会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卓有成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方面,强调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结构方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这些都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们仍然缺乏将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和手段,即我们缺乏适当的教学技术,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桥接起来。而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教学技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手段,这是它与小学里的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学科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的过程。首先,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其次,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学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体与脑的共同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同时科学探究需要时间,需要器材,要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要学生们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而要做到这一切,没有探究性实验室的建立将无从谈起。建设探究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工具,创设探究的环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

三、多渠道有效建设小学探究性实验室

1、利用原有仪器进行新的探究性实验。一般仪器只使用于某固定技能性实验的训练,这里是指教师提供原有仪器,形成新的探究情景,给学生发现的机会,构建解释异常现象的原理,领悟探究的本质。如实验室里不常用的采集工具箱,里面铲刀等工具只到实践课或者是野外考察才拿出来用,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将这些工具箱发给每个小组保管,开展探究性实验,如对"土壤中各种各样的草根的识别"这一题目,既新奇,又有挑战性。利用工具箱中钳子、铲刀、剪刀等,进行挖草根、识草根、分草根等活动,及时总结表扬,学生兴趣很浓,探究活动也得到保证。

2、对原有仪器进行改造和重组。科学探究性学习要求提探究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加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对各种仪器进行重组和改进。如讲到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实验室里的磁铁、金属线圈、发动机、铁钉组合在一个工具箱中,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再给学生试试,得到心灵的体验。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利用原有的而又不常用的资源,可谓“一箭双雕”。

3、鼓励师生自制教具,丰富实验室资源。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能利用低成本的资源创造出高质量的业绩。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自制教具,丰富实验室资源。如实验室里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资源很少,教师可利用卡纸,放大镜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观星箱,及时鼓励优秀作品的出现,展览在学校的橱窗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利用自己做的观星箱初步观察星空,既感到亲切,又增加了实验室天文学方面的资源,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防止将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的购置,它是一个包括设备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研究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科教师、教研员、装备部门共同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要联合各个部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第2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一、“活动与探究”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如丢失了开启科学宝库的钥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学生主动积极揭开化学中的各种神秘面纱,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1.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活动与探究”课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社会阅历,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开展活动与探究。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情境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问题,要一改传统教学中读问题,听问题。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知识时,切完青菜后刀放在磁砧板上,第二天生锈了,学生根据生活经历,猜想菜刀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防锈的方法如何?接着周五让学生向商店购买崭新的小铁钉,发给学生每人三枚,安排他们分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和干燥的空气中及隔绝的空气环境中(用纸或薄膜包裹着)。周一全部带回课堂进行比较、探究、交流。从而得出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和防治铁生锈的一些方法。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探究的水平。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读、接受性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过程“活动与探究”都要求教师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能够去体验探究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不断滋长。

二、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中的“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果把活动与探究比作一条船,教师应该是导航仪,而学生才是真正的船长。“活动与探究”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科学探究应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的自主性。独立实践能力是化学学科中的特殊能力,学生掌握好基本操作技能后,教师应提供多样性的“活动与探究”内容。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对实验设计等途径,使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得到发展。初中学生与社会接触,实践能力,水平都相对低下,要充许学生犯错,教师可以及是纠正,而不是批评,漫骂。要多鼓励多支持,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商洽,而不要总把自己当作 “师父”,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2.加强“活动与探究”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日后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学生的创造性总是在迫切需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开始的,“活动与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点时,开展以下活动与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例,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有机化合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甲烷,乙醇,葡萄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例,淀粉、蛋白质。通过如此“活动与探究”就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3.培养“活动与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性思维是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设疑,然后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操作时学生很容易先熄灭酒精灯再移离导气管,导致试管炸裂。所以教师要强调离熄不能换位,学生便会积极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活动与探究”的效果进行评价

每次“活动与探究”,教师应记录学生的表现:是否热心,能否坚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同学合作的情况,对探究活动的体验等。记录学生的活动结果:是否顺利地实现探究活动计划,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原先的设想是否得到检验,能否明晰地表达结果,交流的情况如何等。同时学生要开展自我评价。检查探究活动的总体安排是否妥当,探究能力有无提高等。从评价中查找问题,不断尝试与措索,以提高自身理解和组织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活动与探究”不能极限于教材,而要面向社会、工厂、日常生活进一步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社会、工厂、生产、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例如,在学习水的污染时,让学生星期六、星期天回家观察河流的污染源,锦江河畔昌盛造纸厂的排污情况,株潭镇河畔居民生活垃圾任意向锦江河倾倒问题等等。同时鼓励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可能这些建议简单或不成熟,但是,对提高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增强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责任感非常有益。

五、在“活动与探究”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

第3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在科学游戏活动中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通过三年的实验,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对于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开展有了以下几点体会,现提出来与大家共讨。

一、选择好适宜儿童发展特点的活动内容

不同年龄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才可使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性、使幼儿在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性。如活动“各种各样的香皂”,我们安排在小班进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嗅觉、感知觉,通过认识、观察各种不同香皂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培养入园初期幼儿有序的观察能力。而活动“密封的方法”我们安排在大班进行,因为对于“密封”不但要求幼儿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还有个环节“请幼儿自己尝试在纸上涂蜡油”需要幼儿有很好的操作和控制能力。

二、精心设计活动,做好实验准备

科学活动要求实验教师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操作,注重活动的严谨性。每个科学活动开展前实验教师都应对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反复推敲每个环节、每句组织语、每个材料投放的方法与位置、每个活动中幼儿的座位摆放、每组人员的安排等等。精心设计后,教师要进行实验前准备,教师操作材料的投放、顺序摆放,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顺序摆放。实验前准备还包括活动组织前教师要亲历实验的制作过程,明了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预测幼儿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问题设计与引导。如中班活动“让土豆片浮起来”,教师是从网上找到这个活动的,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了修改,可是在研究课时又发现了很多环节有问题,如:对于实验的目的明确性不足、在哪里体现幼儿有自己的猜想、在幼儿操作实验环节如何控制幼儿取糖或盐的数量、如何监控幼儿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又进行了总体活动设计的修改,通过三次修改,多人参与研讨的活动,从课堂效果上看幼儿参与性很好,实验效果明显。

在这里需要提出一点,教师预测幼儿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问题设计与引导,需要教师不但有精心的准备还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如“让土豆片浮起来”活动在进行时出了一个小插曲,在请幼儿判断糖、盐哪个可以使土豆片浮上来时,一名幼儿认为糖和盐混合的可以,这个结论在教师课前准备并没有进行实验(教师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于是在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和这个幼儿一起加了一个实验:糖和盐混合成溶液,看看土豆片是否能浮起来。通过实验的结论是:土豆片不但浮起来迅速而且看上去比放在盐水中的还要好。因为出了这样的结果验证了幼儿的想法,他开心地手舞足蹈。因为不能根据一个实验就得出结论,教师又和其他幼儿一起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实验结论一致。幼儿显示出异常的兴奋,他们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放在盐水中的土豆片时间长了也会沉下去的,这个实验教师也没有进行课前准备,于是大家提议将课上的材料留到观察角,等明天再看,第二天一看所有留存的土豆片全部变黑下沉。看到自己的猜想被验证幼儿再一次为自己鼓起了掌,相信这次活动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们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的助力。

三、设置恰当的猜想内容

为了鼓励幼儿探索和发现,教师请幼儿猜想的内容应该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自身体验有关联的相关问题,让幼儿进行有部分根据的猜想,而不是凭空瞎说、瞎猜。如活动课“漂浮的土豆片”,教师请幼儿进行了两次猜想:第一次是集体猜想:土豆片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会怎样?第二次是个人猜想:糖或盐哪个可以使土豆浮上来?因为在玩水或家庭生活中幼儿可能看到过或体验过类似的情境,所以这两个问题幼儿都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而在小班活动课“漂浮的扣子”中教师如果设置“小扣子为什么会浮上来”这个问题就很不适宜,因为这个实验是通过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产生气泡而使小扣子浮上来的,在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是没有柠檬酸与小苏打的概念的。

四、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做个有效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问题,此时教师的观察、引导、支持十分重要。如活动课“谁能穿过弯管”,教师请幼儿对系上一段绳子的小铁钉、手电筒的光、一段长约10厘米的铁丝进行试验,请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结论:它们谁能穿过弯管(一节弯曲的塑料管)。由于是塑料管,幼儿在操作中为了使手电筒的光可以通过做着做着就将管子弄得偏直了,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有误差的,如果教师没有观察与指导幼儿就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机智的教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她在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时将这问题抛给了幼儿,因为别组的实验结果和幼儿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幼儿的困惑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请全体幼儿来发现,这个活动中的小插曲既培养了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性

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一个幼儿拿着一杯水和一块糖问一位专家:“老师,你说这块糖要是在水中化了,杯中的水位会升高还是降低?”这位专家说:“我不知道。”孩子又问了另一位专家,他也说不知道。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专家没有随便说出一个结果,而是很明确地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所以我不知道。”(摘自《幼儿教育》2006.4《教师:你会说“我不知道”吗》)科学实验最注重真实性,有这样一个例子:活动课“漂浮的扣子”中有一个实验,全班幼儿的实验都成功了,只有一名幼儿的小扣子在水底稳稳地待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所有的操作材料都是一个个逐一发的,这其中的一份为什么与众不同呢?大家想到了所有的可能重新进行了无数个实验,可是只要用那个幼儿的杯子进行的实验就是不行,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所知向幼儿解释,因为我们要注重真实性,我们告诉他们:教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专业、不够深入,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学习。

第4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校科学;职前教学;培养模式;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

[2]戴丽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3]秦丽滢,龚大洁.职前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以小学科学教师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第5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出问题;途径方法

据报道,1998年,第26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在美丽的冰岛举行。在这次竞赛中,中国队大获全胜,参赛的5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个人总分第一,个人理论第一,实验第一,团体理论第一,最佳女选手。但是,在竞赛结束之后,举办国组织各国选手在冰岛游览一天。游览之后,竞赛组委会组织选手们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结果,许多国家的选手提出大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问冰岛的湖面上为什么有一股浓烈的硫磺气味。专家们从地质、化学等角度作了解释。唯独全获金牌的中国选手没有一人能提出什么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学生集体“失语”,难道是中国的学生天生就不会提问题吗?这显然不是!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我国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安分守己,以便培养他们循规蹈矩的、有定向的进取行为和思维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冲动逐渐消失,甚至变成了初进大观园的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什么都“不惑”安之若泰,麻木不仁,那我们的国家将失去创造力和竞争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予学生在提出问题方式方法上的指导。那么,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必须的。

下面是笔者以一堂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课为例,阐明如何发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积极作用,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课题:《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的途径研究》

【教学思路与设计】

创设情境——用古今中外有关“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至理名言和对作者的竞猜作为导入的情景。并把教师本人的一句话列在其中,作为出奇制胜的“包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突出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把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的面面俱到讲清讲透,既不现实,也是舍本求末。因此,设计中我在课堂的导入部分,以复习诊断的方式让学生回忆科学探究的步骤,在“活动探究一”中让学生完整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之后的活动探究中都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提问的途径和方法。

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由于学生期中考试后刚刚学完第六、第七两个单元,第八单元将要学习。所以,作为期末复习课在教学中一要尽量将教学内容控制第六、第七两个单元及相关的知识内容上;二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拔高。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学中一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丰富学生的常识和生活经验,把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1.聚焦、启思、宽松的情境和氛围营造

【创设情境】首先请同学们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有那几个步骤,(停顿几秒)请位同学回答。

【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1) (2) (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解释与结论(6)反思与评价。

【设计意图】问题(1)、(2)由学生在学案上填写,(3)至(6)步骤教师直接提供,目的是让学生既了解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突出重点,节省时间。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教师拖长语气)——提出问题。毋庸置疑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

古今中外关于“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许多至理名言,如教师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询问这些名言的作者是谁。为后面的“包袱”打开埋下伏笔。

(1)“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有不少学生答道。教师肯定学生

(2)“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

学生七嘴八舌。教师纠正到这句话是李政道博士说的。

(3)“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学生感到困难,没人抢答了。教师告诉学生是巴尔扎克说的。

(4)“敢于质疑是硬道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当教师告诉学生是老师自己说的时,教室内爆发出一阵笑声。学生们被教师的幽默所调动,学习的热情被唤醒。(达到教师教学设计的预期目的)

2.小题大做、体验成功、熟悉过程

【活动探究一】教师演示趣味实验:用一块手帕(选择全棉面料,不要化纤面料),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坩埚钳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

【教师】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你的问题和猜想。当火焰熄灭后,手帕。

学生回答,完好无损。

【教师】让一位学生摸一下实验后的手帕。(设计意图:为最后问题的正确解释打下基础)

这位学生补充说道:手帕是热而潮湿的。

【教师】根据现象,你想到什么问题?

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许多学生一起答道。

【教师】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请同学们做出猜想。

沉默,学生象是卡了壳,一时回答不上来。

【教师】及时引导,追问道:手帕没有燃烧,应从燃烧的条件上找原因。同学们想一想:棉布是否属于可燃物?

学生答:属于。

手帕燃烧时是否与空气没有接触?

学生答:接触

那么,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呢?

学生答:说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使温度达到手帕的着火点。

为什么会没有达到着火点?

课堂气氛一下又热烈起来,马上就有学生举起手来。

学生A: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手帕的面料问题。不同面料着火点不同,全棉面料的着火点比化纤面料的着火点高。

学生B:我还猜想可能是酒精的浓度问题。70%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大。

【教师】肯定两位同学的猜想是科学合理的,并给学生展示前面用于实验的手帕上的商标(化纤面料)已经完全烧掉,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化纤面料更易燃烧。同时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学生B的猜想是正确的?

问题一出,立即有学生举手。教师请举手学生回答:用无水酒精替代70%酒精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脸上呈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教师】教师用95%的酒精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实验中借机强调对比实验中,应当控制好实验变量。

学生们看到,用95%的酒精溶液浸湿的手帕,在酒精燃烧完后,手帕缓缓燃烧起来。快到一半时,教师将燃着的手帕浸入事先最备好的一杯水中,火立即熄灭了,教师追问,灭火的原理,学生一起答道: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这时,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原有的紧张、拘束、沉闷完全没有了,课堂氛围更加宽松。

【设计意图】通过“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小实验引入,即复习了同学们刚刚学完的“燃烧的条件”这一基础知识;同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之一——从“异常情况”或“化学实验”中提问;更主要的通过前后两次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再一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思维

【活动探究二】多媒体展示。请一位学生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为探究CO2溶于H2O,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教师】为此,小明和小王之间发生争执,如果你是化学老师,你将如何帮助他们解开谜团呢?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注意比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提出你的问题。

学生A:石蕊溶液变质。

学生B:不对,小明、小王所用的石蕊溶液相同,所以不是石蕊溶液的问题。可能是两种方法通入的CO2量是否相同?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B对材料的观察非常仔细。并追问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生C:为什么小王的实验中,红色的石蕊溶液加热后,没有变色?

学生D:碳酸到底稳定还不稳定?

学生E:实验室制取的CO2中是否含有其它酸性物质?

看来学生们提问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肯定这些问题问得都有价值的同时,追问学生如何提出这些问题的?

【教师】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一是从“ ”中发现问题(异常或化学实验)

【活动探究三】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座位依次回答。

下列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简要说明理由。

【结论】在实验室里,常用(填名称) 和 反应来制取CO2。(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教师】请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教师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下面我们只提出问题和假设,不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代表发言。

学生A.能否用粉末状大理石代替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B.能否用块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C.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D.改进发生装置后,能否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

【教师】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二是从“ ”思维中发现问题(逆向)

【活动探究五】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答这些问题,并想一想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

【教师】在学生对问题的逐一解答中,教师逐一帮助学生总结出提问的途径或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完成【活动探究一】后应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而把验证实验方案留给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这样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首尾呼应、强化激励、情感交流

【教师】4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在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每事问》,并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每事问》——陶行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设计意图】这首诗既浅显易懂,又振聋发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用诗歌结束本节课,又达到首尾呼应,做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

5.教后反思

这节课取得出乎预料的结果,课后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问出的问题更深入、更“刁钻”、更难以回答。例如以下我选取学生问的几个问题:

(1)石墨为什么能够导电,而同样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却不能导电?

(2)铁为什么会被磁铁吸引,而其他金属不会被吸?

(3)为什么炼钢是利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他杂质转化为气体或炉渣而除去,这个过程中铁为什么不会被氧化成铁的氧化物。

可见,这节课成功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一要通过各种方法或途径,让学生了解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要创设提出问题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是简单还是刁钻,是正确或是错误,教师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嘲笑、不讽刺学生,认真地解释或解答,一时无法回答的,也应向学生说清楚,课后师生共同探究或探讨,以消除学生胆怯心理,这样有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三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2)精心设计“提问”。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老师通过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惑和问题。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提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介绍了七种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①从“异常”、“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

②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

③从“探求因果”中提出问题。

④从“比较”发现问题。

⑤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

⑥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⑦从“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

4.教师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越是敢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个性能力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美国学者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质疑问题的过程是经历了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教师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提出问题,由简单浅显问题引导学生到反复深入地思索,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这当中,如果学生提出了独到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度到“不教”。

第6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学模式;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就业的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本质上已经开始不单单只是与大学生的生计相关,更是关系到他们在社会尊严问题,所以这样的形势也就自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学习知识 及提升自我素质修养的地方,这样高校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圣地,但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只靠学校的努力,更多需要社会与国家和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有所发展。目前,高等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就业,所以大学院校进行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就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改革,来满足现如今的就业状况。

一、现如今大学生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世纪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日益的突出,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开始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其中分为必修和选修及讲座等类型。但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教材的不统一导致学生缺乏针对的学习。在目前的很多院校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写的,这样就使得教材缺乏正规性和统一性,但是目前更多的情况下都是本校老师自己编写去准备相关的材料,但更多的是教学大纲不做要求,就让就业的指导老师自己去自由的发挥。在指导老师教学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的时候,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而言往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也难以保证上课的质量;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就业指导重于形式,导致连续出现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发生。

(二)过于重视教学内容技巧而忽视实践的作用。[1]如果把教学的课程内容依旧停留在收集就业形势,面试时的技巧等这些东西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更会偏离了教学的本来目的。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大班教学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授的内容也大多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实效性不高。老师往往过于重视书本概念就会使得老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也就进一步的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实践和交流,这样就会让让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课程的模式缺乏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在很多的欧美就业指导体系都追崇人性和谐自由,与人生互相促进发展的教育指导观念。所以西方的高效就业看中的是有计划的指导和学生的人性化,但是这样的简单两个方面在我国是基本无法做到的。我国的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与学生成长相连,一般都是在找工作前才开始进行相关指导,缺乏系统性和个性。而大众课堂的传统方式教学,就很难能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也很大程度的忽略了学生的自身优点和个性[2]。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建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不发对人才的渴求,所以就要求改变旧的局面,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起到积极地借鉴效果,来帮主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为了让指导课程更贴近实际需求,就需要我们深入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教学实践化案例的使用

实践化的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生活上的模拟,来推动教学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深入情景中,最后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看法。但在目前的教学特点来看,使用案例教学的情况不多,也就不能带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也降低了讲课教学的效率。教学实践案例化的方法与就业的情况联系,在重视老师和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下,努力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老师要多注重材料的完整性来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的调研相关的典型事例,编写就业指导案例,进行讲解给学生听。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言,展开自由的讨论或角色的扮演,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实地的考察教学

教学方法是一种组织形式而通过具体的调研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校外的讲课一般自作笔记,在总结写出感悟,来巩固自己的旧知识,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大学生只有通过实地单位的参观考察后才能了解新的就业形势从而为自己的就业做打算。

三、总结

在现如今的社会就业压力竞争下,进行大学生的指导课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套理论性较强的任务,所以需要各方面的运用综合才能解决。在不断改进旧有模式的基础上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W习的转变,来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严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第7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知识 对比与分析

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对理解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笔者进一步体会了有机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新旧课程中的分布特点。

一、两套教材的有机知识特点

(一)精简内容、调整难度,体现基础性

在“学科中心”和教学大纲的影响下,《化学》的有机知识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重的逻辑表达常常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从,加之“习题演练”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教科书》充分关注了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对多年来一直困扰教学的若干难点作了调整,同时《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而且重视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科书》删去了乙炔、乙醛、甲醛和酯的性质以及苯的结构等知识,加强了有机知识与生产的联系;不强调同系物的概念及性质,更加关注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典型物质的知识,也不过分强调有机分子的结构,更多地限于物质的认识;在认识物质的性质时也不强调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注重它的实用性。在《化学》的基础上,《教科书》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和概念的学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发展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从总体上来看,与修订的前的《化学》相比,《教科书》不再出现环烷烃、键长、键角和键能等知识,理论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降低。

(二)增加学生实验的比重,突出有机化学的特征

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有机实验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有33个演示实验、4个“学生实验”和4个“选做实验。《教科书》有20个实验,从数量上与《化学》相比是要少一些,但是这些实验几乎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教科书》的有机知识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线,同时并在研究性课题中也渗透了有机化学实验。可见学生实验数量较《化学》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带动大脑的思维,增加其印象。事实说明,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学习烷烃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乙烷和丙烷、乙烯和丙烯的分子模型,即可体验同系列有机物的成键情况,也可对比各系列有机物的成键规律。

(四)突出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教科书》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科书》的第一节安排“甲烷的取代反应”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可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安排了9次“实践活动”、20次“实验”和10次“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实验”和“科学探究”,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还通过“科学视野”、“信息搜索”、“学与问”和“思考与交流”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学到有机知识,而且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介绍最新科技成果

《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材内容。例如在合成材料中,将新科技生产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介绍给学生,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形态有机物相继被发现。通过最新科技成果知识的介绍和学习,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了解,体验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二、两套教材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一)《化学》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化学》中有机知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烃共6节;第二章烃的衍生物共6节;第三章糖类油脂蛋白质共4节;第四章合成材料共3节。

(二)《教科书》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第8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探究教学;政治;课堂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21-01

政治教材几乎每课后面都有“活动课”的题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课堂教学也是探究式的,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意义

几年来,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重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自身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我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魅力所在。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用教材,教教材,学生读教材,背教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标准,就是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运用“探究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把学习的主体性还给学生,而且还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浓厚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1.2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运用“探究”方法获取知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习了知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读书,学会运用某种工具读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会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2.1 利用探究训练,使封闭的课堂多纬度地走向开放。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在疑惑情景中提出不足,并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育创新,重学生的基础学力和相对不足的探究能力,把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大量的不足深思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独立完成任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2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头脑风暴法”促学生不断探究。探究式教学完全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推理形成结论,符合新课程革新发展的趋势。它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学会透过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深入学习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从大量的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既锻炼学生的推理及判断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深思不足,如何探究发展获得新知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3 把探究式学习同课堂不足结合起来,会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政治教学的重大意 义,更好的实现政治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政治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思想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3.1 激趣引题探究法。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如果能采用激趣引题,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导入,让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将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

3.2 体验探究法。古人说过:“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品德的内化,没有亲身的体验不能深有感触。体验探究法就是利用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探索,即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政治课教学,以灌输为核心,过分强调对观点的记忆、背诵、模仿,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和思辨性;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能力。与传统教学不同,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贯穿体验性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注重实效。

3.3 授之以渔实践探究。这一环节是对探究的成绩与效果的巩固和检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根据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回顾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第9篇: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内容摘要: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相对应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恰当地引导,通过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地运用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来讲,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以期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自觉地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师生关系理念等正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产生强大冲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进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作以简单介绍,以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相对应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恰当地引导,通过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地运用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来讲,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以期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自觉地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一、创设情景激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而新教材的每一框,每一目,几乎都选择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情景导入,并根据所给材料设计了学生探究与共享的问题。如《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样性》一节,课文开始,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三个镜头,镜头一显示了一组体育项目,分别是击剑、跆拳道、武术,镜头二显示一组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分别是故宫、泰姬陵、巴特农神庙。镜头三显示了一组使用不同语言文字的报纸杂志,分别是中文书籍、英文刊物、俄文报纸,而且设计一个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设计,不仅直击目标,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切实感悟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解决一部分简单的疑难问题,这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质疑和归纳分析,把观点、理论于实际中得到验证,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巧设情景,不仅可以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而且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书本中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化、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

二、引导探究,分工合作

引导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萌发创新灵感,而分工合作,组内交流则是引导探究的基础,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提倡思维方式的多奇新活。因而,在这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情景设置、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的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度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在组内展开合作、探究、交流,初步化解难点,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集中加以解决,具体做法有:(1)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只要学习内容稍能反映出过程,就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想法,实现对事物的顿悟。(2)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地确定一个唯一答案的做法,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总之,引导探究,分工合作是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自主探究学习,绝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绝对自由课堂,而是教师的巧妙指导,妙手升华,充分尊重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能力。

三、释颖解难,重点突破

由于学生受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已充分交流、讨论,但难免还有不少的问题难以解决。因而本环节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组内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包括已达成的共识和存在困惑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提出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重新置于问题中讨论,教师给以适时的启发、点拨,让学生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疑难问题。此过程,教师实际上就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师生在共同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将形成的共识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将形成的理论知识、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理论是要应用、服务于实践的。只有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于阐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后训练题,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注重过程,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