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文化艺术培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培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培训报告

第1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群众性 文化艺术 批评 传播

传播是一个社会互动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进入了信息时代,传播的作用在社会中日趋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大众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体现了“人对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以其拥有广泛的群体和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面向社会大众传播,使文化艺术在社会中得以普及。而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以不同的传播类型,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不仅沟通群众性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接受,而且促进、指导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

批评传播的归属

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充实、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图书报刊的传播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开拓视野;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的传播,让我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素质;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参与活动的传播,让我们发挥自身的才能;各种社会美育活动的传播,让我们从中陶冶情操;广播影视、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媒体的传播,使我们获得知识、技能、信息更加便捷而广泛,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这些文化传播在社会中起到了增知益智,寓教于乐,审美鉴赏,娱乐求趣等作用。在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它以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为对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媒体)来传播。

批评自然是需要传播的,只有经过传播才能达到批评目的。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应该通过口传、文字、电子等渠道,来实现对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参与、接受、组织、管理等情况的评判、分析、阐释等。通过理论式的专著、论文等形式,系统地传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宏观地促进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通过随感式的随笔、杂文、观感等形式,通俗而趣味地传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以评介式的序跋、书评、述评等形式,有利于对群众性文化艺术某一项目的批评进行具体、概括的传播;以经验式、总结式的经验谈、总结等形式,有助于指导、完善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推进对批评自身的传播;通过有评论性的报道可以使群众性文化艺术的参与、接受、组织、管理、研究及批评各方之间得以沟通,同时也传播了批评自身;通过网络式的网页、博客、帖子、QQ等形式,利用现代技术快捷、高效地传播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及其批评;通过互动式的手机短信,即时、自由地传播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

由此可见,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从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特征等方面来看,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精神文化交往,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

“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并且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具有双向互动性,可以在人类活动中超越时空恒久长存,属于文化范畴,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也就体现出文化传播的属性。同时,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面向社会各阶层,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作用于社会,而且批评的传播者也来自社会各阶层,成为大众化的传播,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又具有社会传播属性。但从总体来看,在传播过程中,还是文化传播属性占据主要地位,因而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应归属于文化传播。

批评传播的类型与途径

作为一种传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是批评传播者(即批评主体,后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精神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对于传播的类型和途径,传播学著作的分类有二分法、四分法。

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社会传播或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亲身传播只有自我传播,由于它主要是一种自己内在的、心理的传播,因而没有通过社会来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它们都是通过社会来进行传播的。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

文化传播也可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也有将群众性的文化传播分为自身传播、亲身传播、团体(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_5_,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根据自身情况,以批评者为传播者,以批评内容为传播内容,以批评接受者为传播对象,通过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媒体传播等来传播文化信息。

自我传播

批评传播者通过接受对象(信息),在头脑里感知、理解、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批评。但这一过程只是批评主体内在体验的传播,并不对外交流。如一个人当他在接受一个信息(可以是看书报,可以是收听或是观看节目,可以是体验自己参与活动)后,会m现一个判断,这就将体验转换形成批评思维,而他并不一定要说出来。因而这是批评的最基研的传播。这种传播将批评的传播者与批评的接受者合为一体。

人际传播

批评传播者将自己形成的批评思维作为信息通过语言在两、三人左右之间进行交流,由于人际之间的交流是社会成员的礼会互动行为,因而具有社会化,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就体现了社会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信息的传播。可以采用聊天、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如将自己对群众性文化艺术节目的观感或对自己参与群众性文化艺术项目的体验,通过这些方式在一定的人际中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礼会传播。这是批评的基本传播。这种传播可使批评的传播者与批评的接受者角色相互转换、交替。

团(群)体传播

批评传播者在一定的刚体(或组织)举办的三人以上群体场合中,交流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信息。大多是通过研讨会、座淡会、报告会、总结会等有计划组织进行精神文化的社会交流,从而起到社会传播作用。这种传播既可双向传播(即传播者与受传者相互交替),如研讨会、座谈会等,也可单向传播,如报告会、总结会等。

媒体传播

批评传播者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等社会媒体向社会传播自己的批评思维,进行精神文化的社会交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媒体也在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现代化,为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使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面越来越广泛,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传播 种类越来越多样。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途径根据不同的传播类型及其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途径:

直接途径

批评传播者以人际传播的聊天,团(群)体传播的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总结会等方式通过语言直接地进行传播。

间接途径

批评传播者以人际传播的书信、电子邮件,媒体传播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通过文字、媒体间接地实现传播。

批评的传播者与受传者

从传播角度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即以批评主体为传播者。具体的批评传播者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人数众多,构成复杂,大体可以划分为个体层面传播者与群体层面传播者。

个体层面传播者以个人面目出现从事传播,包括批评者、作者、编者、休闲者等,其中批评者、作者、编者多从聩世立场出发,属职业传播者,休闲者则从自身感受出发,不受职业限制,是自发行为,属自发传播者。

群体层面传播者则由几个人或一群人等组成的团体、组织、机构等从事传播,包括各种协(学)会、报刊编辑部、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学校、研究单位等,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与职业相关,属于职业传播者。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受传者即是批评的接受对象、批评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同样来自于社会各方面,也可分为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的受传者。

个体层面受传者包括休闲者、编者、作者等。主要通过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直接途径或间接途径接受并反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

群体层面受传者大多为集体受传者,包括学校、研究单位、报刊编辑部、群众文化艺术单位等,主要通过组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大多以直接途径接受并反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均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或专门知识、一定的或较高的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并在传播与受传中体现出来。

批评传播的行为

由于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多方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多方面性,而批评的传播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具有多层次性,其立场、出发点各异,传播目的、任务等也均有所不同。因此又可根据传播目的、任务、立场、出发点等的不同,批评传播的行为各有不同,这里归纳为“自发批评传播行为”、“职业传播行为”两类。

自发批评传播行为是从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传播者个人的立场自发进行的传播行为。这一类根据批评主体个人兴趣、感受自由地传播,完全是个人的批评思维。这类传播行为一般出自休闲者、部分专家(学者)。

职业批评传播行为是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传播者从工作需要的立场为出发点所进行的传播行为。这一类由于须符合自己的职业、地位、政策等,传播的是职业批评思维,因此并不完全是个人的批评思维。这类传播行为大多出自管理者、职业批评家、专家(学者)、编者等。

批评传播的影响

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之一,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自身对于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可以在导向性、鉴赏性、指导性、启示性(借鉴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导向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政策方面,多为职业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进行政策上的把握,在批评中对受传者进行引导,从而使批评传播起到转变受传对象的观念、更好贯彻政策的作用。

鉴赏性的影响主要在于审美方面,由包括职业的和自发的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的鉴赏,在批评中实现审美体验、审美阐释,从而使批评传播达到提高受传对象的审美情趣目的。

第2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1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的价值

文化艺术社团是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文化艺术社团对于非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塑造、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先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其多维度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1.1文化艺术社团活动造就文化艺术氛围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展示及其他实践活动,使大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行动上找到榜样,认识得到提高,在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2]。通过文化艺术社团的活动,学生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断得到提高。随着活动的增加和社团影响力的增强,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或对其进行关注,其文化艺术活动会影响更多的人。循环往复,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将不断得到提高。1.2文化艺术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社团的形成多出于自发,文化艺术社团的成员多为有文艺特长的大学生或爱好文艺的大学生。通过社团的活动,其成员的文化艺术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也是不断遇到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文化艺术社团的主要成员在其中不断接受挑战,在产生矛盾时,会激发其自觉思考问题的激情,他们会全面出击,向学校、企业、社会协会等去筹集资金和其他帮助,会想尽办法去化解遇到的矛盾。与此同时,社团成员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3]。

1.3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引领非艺术类高校先进文化艺术发展

文化艺术社团创新文化艺术带动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发展,推进非艺术类高校文化氛围的构建和树立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形象。文化艺术社团是非艺术类高校先进文化的最大生产力。通过其深厚文化艺术的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向整个校园辐射,产生深远影响;社团作为高校文化传播中心,在文化的选择和传递过程中不断推动非艺术类高校主流文化的形成并创造新的文化;社团作为现代校园文化的创造重地,自然也就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龙头,对非艺术类高校主流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相互的辐射和先导作用[4]。

2三大举措建设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

实事求是分析非艺术类高校,因在专业支撑、师资配备、生源基础、招生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文化艺术社团普遍缺经费、缺场地、缺人员,文化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也面临巨大挑战[5]。非艺术类高校面对现实,应该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凭借积极的“后天努力”为加强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不断进行探索。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艺术社团建设,在大学生中选拔业余爱好者和优秀人才,提升文化艺术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文化艺术教育普及度,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实施三大举措。

2.1多种渠道保证大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扶持力度

非艺术类高校要建立文化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规划、部署、指导和协调工作。对文化艺术社团制订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明确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予以强有力的保证。非艺术类高校要从硬件设施上对文化艺术社团进行扶持。可以专门开辟场地用于文化艺术团训练,力争建设具有演出厅、交响乐排练厅和乐器房、合唱团声部排练厅、舞蹈排练室、临时展馆、书画馆、广播等功能用房的学生活动中心,为文化艺术社团的活动提供场地保证[6]。非艺术类高校要保证文化艺术社团活动的经费。要努力设立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专项经费和大型活动专项经费,并按照需要逐步提升,为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展示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尝试其他的途径,鼓励文化艺术社团与社会接轨,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多方式多渠道筹措活动资金。许多高校在这一问题上已做了有效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7]。

2.2提高文化艺术社团水平重在指导教师来源多元化

非艺术类高校可以组织设立大学生艺术教育导师团,聘任来自高校、艺术界的艺术家为艺术教育导师,如著名艺术家、指挥家、作曲家等,聘为兼职艺术教授。可以根据不同导师的专业特长将文化艺术社团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指导,设立交响乐、合唱、民乐、舞蹈、武术、电声乐、主持人、曲艺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社团。以文化艺术社团成员为主要对象,开展艺术修养类专题培训;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等专门课程,对喜欢艺术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8]。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家专场讲课。积极依托社会优势资源,定期约请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很好的资源和载体,定期引进邀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艺术社团成员进行生动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2.3设立大学生参加文化艺术社团的激励措施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可以通过外部或内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永恒主题和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9]。非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措施激励大学生参加文化艺术社团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学习激励。可以通过学业上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对文化艺术社团成员进行激励。比如,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计入学习学分;为参加文化艺术社团、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学生,设立单项奖学金;对文化艺术类竞赛的获奖学生或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上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二是制度激励。对文化艺术社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晰、规范化,以鼓励、引导、激励为立足点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制度。如引入社团参赛制度,完善团员日常活动、训练、演出考核制度,制定评比表彰制度,细化激励评奖、评优等各项细则以便于实际操作等。三是活动激励。积极推动相关品牌活动建设的实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这不仅有助于营造雅俗共赏的校园艺术氛围,而且会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同时,品牌活动建设与文化艺术社团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品牌活动建设的好坏与文化艺术社团建设息息相关,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极大提高,对于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会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要鼓励艺术实践活动主动与社会对接,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服务社会中了解社会、提高文化艺术水平和激励大学生艺术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

非艺术类高校因没有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师资缺乏、没有艺术特招生政策、学生学业压力大、艺术素质不高等弱势,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一系列巨大的挑战。不可否认,一些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社团坚持艺术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能力、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在引领大学生培养艺术修养、拓展艺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10]。但是总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其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缺乏持续性、稳定性。因此,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以此进一步多维度推动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

3.1专业化的外部管理

所谓专业化的外部管理,是指进一步理清对文化艺术社团的管理条线,加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文化艺术社团的监管。专业化的外部管理包括领导的高度重视、明确发展规划、探索发展模式等。专业化的外部管理首先要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切实认识到文化艺术社团建设的价值,真正从多维度对其加以扶持,有力推进其全方位建设。非艺术类高校要建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校领导担任小组长,负责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规划、部署,指导、协调工作。专业化的外部管理要明确发展规划。非艺术类高校要对文化艺术社团制订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明确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管理办法等,从学校大环境的制度上予以社团强有力的保证。领导小组可向学校提出设立文化艺术教育专项资金要求,支持艺术社团发展。专业化的外部管理要探索发展模式。非艺术类高校要根据国情、市情、校情探索文化艺术社团发展模式,拓宽其发展途径,以此促进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如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文化艺术社团与社会接轨,在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的有偿服务等,多方式多渠道筹措活动资金。

3.2规范化的内部管理

规范化的内部管理要使文化艺术社团从财务制度、人员管理、奖惩机制等各方面努力,使得管理制度进一步明晰、规范化,以鼓励、引导、激励为立足点形成社团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是组织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1]。根据文化艺术学生社团的实践,财务管理必须要认真加以引导和监管。文化艺术社团的活动经费筹集通常是按照学校支持和自筹相结合、自筹为主的原则。学校支持主要是团委为社团提供部分经费支持。自筹主要是指文化艺术社团严格根据学生社团管理的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收取一定的会费,收取标准应报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批准;同时可以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寻求赞助力量,但不得损害学校、其他社团的利益,不能在校内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社团必须有专人对于会费和其他经费进行管理,并制定详尽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不能由社团负责人兼任,社团负责人不能干涉财务人员的工作;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不定期对社团会费使用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生问题,按学校有关规定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情况严重者可给予其处分。完善人员管理制度。人员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制度来加以保障[12]。对于人员管理,从社团招新开始,到社团活动开展、演出制度、参赛机制、人员考核、评优,甚至优秀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培训、培养制度等,都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加以明确,使得社团的发展有章可循,促进社团科学、有效、健康的发展。同时,针对文化艺术社团的特殊性质,制定专门的相关制度,以有力地推进和保障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

3.3多样化的活动管理

非艺术类高校对于文化艺术社团建设要实行任务活动多样化的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实行各具特色的管理。在推动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不忽视科学化的管理。活动品牌化。参照科学创新类项目(如挑战杯)等的品牌化操作,经过重点发展和培养,将成熟的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建立具有文化艺术社团自身特点的系列品牌活动,如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等。通过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力的扩大来增加文化艺术社团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和素质的提高。活动定期化。文化艺术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做活动计划,使得各类社团在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活动。定期化的活动对于社团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合唱社团形成有影响力的合唱团,每年的某个时间形成常项演出任务,从而推动社团的日常训练,使社团活动更具计划性、目的性,也有助于社团整体素质和演出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活动主题化。追逐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同时也结合并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将文化艺术社团的活动主题化。同一主题下,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组织活动,对于社团活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主题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对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和良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也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活动开放化。鼓励文化艺术社团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校际交流。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鼓励艺术实践活动主动与社会对接,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服务社会中了解社会、提高艺术水平。

第3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湖南麻阳;盘瓠;盘瓠文化;保护;传承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具有至今保留完好的世界仅有的盘瓠图腾族徽、家祠性质的规模化盘瓠庙建筑体系和独一无二的祭祀习俗,是盘瓠文化的古都。盘瓠文化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大的重视。截止2011年12月麻阳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8个。①下面着重介绍几个与盘瓠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的情况。

一、盘瓠祭

盘瓠祭是盘瓠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巫文化宗教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祭祖为核心的端午习俗,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麻阳五月划龙舟是为了祭奠先祖“盘瓠”而非纪念“屈原”。麻阳盘瓠祭是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一锦江河沿岸村镇、兰里镇、绿溪口乡、隆家堡乡、江口墟镇、长谭乡、锦和乡、郭公坪乡、尧市乡10乡镇各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整个盘瓠祭的过程大致分为:开神门——唱大戏——龙下水——龙舟赛。目前已查明的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分布于麻阳境内锦江河沿岸11个乡镇,但是由于破四旧等因素使得各盘瓠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只有高村乡漫水、兰里镇新营、郭公坪乡陈家坪三处。

为了更好的保护盘瓠文化和盘瓠祭,1988年,漫水盘瓠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漫水盘瓠庙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漫水村被湖南省苗学会确定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2006麻阳苗族自治县申请将盘瓠祭加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参与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五年计划。至2011年,该项目保护计划已搜集各类媒体报道12次(篇),接待专家学者38人次,搜集影像资料11小时,制作光碟3套,文字资料积累30余万字,数据资料22G,投入2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传承人保护基金,建成盘瓠文化展览馆,搜集盘瓠文化论文12篇,组织撰写学术论文15篇,完成盘瓠大殿室内外雕塑15座,雕饰300余平方米,积累照片2000余张。于此同时,为了发扬盘瓠龙舟,政府耗资550万元修建了千米龙舟大看台。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摄制组来到漫水,拍摄制作了内容精彩的旱龙舟专题片,6月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②

二、花灯

花灯本是汉族艺术,随着苗汉文化相互交融学习,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为苗汉人民所共同喜爱的民间艺术,有“南方二人转”之称。麻阳花灯是湘西花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一套完整独特的表演程式,并在原有汉系花灯中融入了苗族特有的巫傩文化创造了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麻阳花灯戏”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定型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并在1990年被收入《湖南地方剧种志》。

但现在花灯剧的发展状况却很不乐观。一方面花灯剧团本身存在着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能力不强,年轻人对传统剧目缺乏兴趣不愿继承,遗留资料不多,观众群体萎缩,剧团经费不足,缺乏财政补助,演员待遇低等种种问题,另一方面,花灯戏的项目保护单位履责力不从心,花灯戏演艺业未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少有传承活动和展示,这导致花灯剧团在传承和发扬花灯戏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甚至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在,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下,麻阳花灯开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07年12月,麻阳花灯戏入选《怀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麻阳花灯戏正在申报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发扬花灯戏,麻阳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项目保护规划,成立了麻阳花灯艺术研究领导机构,寻找和保护老艺人,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支持,确定了传承人32名其中代表性传承人3名,搜集和整理花灯剧本126本(套),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2套,数据资料16G,每年举办进200场送戏下乡演出、接待演出、商业演出活动。③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花灯戏的传承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民间绘画

麻阳民间绘画,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麻阳现代民间绘画的特点,麻阳民间绘画融汇了麻阳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将湘西苗绣、挑花、蜡染、印花、剪纸、雕刻、木板年画以及我国传统美术、儿童绘画等造型、用色、构图的手法融入绘画之中,生动的描绘出了苗疆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习俗。④

麻阳民间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跻身于画坛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8年,麻阳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被重新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画乡自1984年至2011年28年间,共举办156期创作培训班和基础美术班,共培训作者4100人次。作品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专题美展8次,还举办过为国际友人展览等大型专题展6次,共展出作品2067件。麻阳苗族现代民间绘画还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和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全国八届群星奖和全国性各类大型美展20多次,展出作品293幅。画乡作品代表国家捐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5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日本中日艺术研究会”等永久收藏。作家和记者在国内外发表画乡报告文学、评论、介绍文章130篇。曾50多次被中央、省、地电视台、电台录相、录音专题报道和录制专题片播放。⑤

综上所述,可以将麻阳县保护、继承、发扬盘瓠文化的主要措施概括为:1.建基地——湖南省盘瓠文化研究基地;2.报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3.打品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积极培育传承人——确立花鼓戏传承人、举办创作培训班和基础美术班等。但是,盘瓠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文化工作者们的努力,这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盘瓠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当中。笔者认为,应该将盘瓠文化渗透到日常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主动保护和继承盘瓠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盘瓠文化才能长期地充满活力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盛斌 . 湖南省麻阳县政协委员忧心非遗保护 建议进行保护性创新性开发[N]人民政协报,2011-12-28. A02版

[2]薛重庆 . 挖掘地域特色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J].对外大传播:地方外宣版,2003(04).

[3]麻阳花灯戏 项目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 2012.01.20

第4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第5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理念的学理依据与政策依据

“桂中”是一个概述地域方位的名词,是广西中部地区的俗称。桂中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有首批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中来,推进学校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也有着一定学理依据和政策依据。

(一)学理依据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教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内在关系,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与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的内在关联也有着深层的理论依据。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学校“课程”是“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民族都创造发明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人们将其认为“精华”的部分编写成教材,放到学校中作为“课程”,以便能够进行代际“文化传承”。可见,课程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承形式,它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民族交往、民族发展和民族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地威胁。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主要机构和场所,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圣职责和艰巨任务。课程作为高校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主要工具,总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将一定社会的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高校审美教育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文本和艺术样态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感受艺术美的生成、理解艺术美的内涵、把握艺术美的价值等各种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优质审美教育资源,既要传承发展,又要应对文化现代化的矛盾,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既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又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课程,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关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所面临重大问题。

(二)政策依据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并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当前,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境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资金短缺。”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责任,并积极主动地与民委、文联等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民委系统、文联系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大力推进高校特色办学,强化高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功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建设。因此,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政策依据。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柳州师专地处桂中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这里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不仅拥有被首次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而且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这些鲜活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为学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资源。然而,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独具民族特色和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艺术,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正逐步消失。柳州师专作为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地方高校,目前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中,都缺乏对这些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特别是对于以文学艺术为教学重点的中文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没有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在上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等课程时,更是缺乏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内容的介绍,这大大削弱柳州师专在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制约了其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的建设。因此,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学校的审美教育中来,是丰富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强化其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而打造其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少数民族人们久远历史记忆的积淀,是其灵魂与精神集体表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地方高校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依托、开发和利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学资源,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审美教育,培育和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这不仅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开发与高校审美教育和谐共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的需求。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专家滕星教授指出,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一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溶人现代化主流文化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方式;二是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一不可。要在学制、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具体落实这一教育目标与任务,要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学校应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培训中心”[2]。柳州师专是桂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学校享有“桂中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美誉。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柳州师专不仅要为桂中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师资保障,更要为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在柳州师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将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无疑是拓展和创新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良好路径。对于如何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实践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尝试。

(一)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现阶段,我们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可以采取网络收集和田野调查两种路径。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无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收集到一些关于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料,如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资料、桂中壮族歌谣和瑶族舞蹈的视频、桂中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的图片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了解目前有关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基本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态。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极其有限,而且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此,我们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到少数民族族群的地进行实际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不断的收集、挖掘、整理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文化艺术,如来宾麒麟文化、忻城土司文化、金秀大瑶山文化,以及壮族的歌谣、瑶族的舞蹈、苗族的服饰、侗族的鼓楼等艺术形式,并整合互联网所收集的资料。同时,将所有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为提炼桂中地区民族文化艺术表征提供必要的资源。

(二)凝炼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表征形态

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3]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艺术丰富而庞杂,因此,我们在对桂中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挖掘、收集、整理之后,必须还要对其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凝炼出最能代表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柳州师专课程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比如,桂中地区忻城县所保存的土司建筑是全国保持最为完整的土司文化遗址,是桂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之一,享有“壮乡故宫”的美誉。然而,土司文化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考察忻城土司文化,无疑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之一,而从土司制度的内涵而言,它确实存在着诸多“糟粕”之处。因此,我们挖掘、整理、提炼桂中土司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深度挖掘,全面整理,另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桂中土司文化中的具有很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作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正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时所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又如,桂中地区的苗族和侗族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在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和分析,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因此,在全面挖掘、收集和整理桂中地区的苗族和侗族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要提炼出既能彰显它们各自身份又具有艺术美感特征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态。无疑桂中地区苗族绚丽多彩的服饰艺术和侗族独具特色的鼓楼建筑艺术和芦笙艺术成为了这两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表征形态。

(三)多维度论证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桂中地区拥有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柳州师专中文学科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而如何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来,并形成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加以实施和推广,则需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诸如中文学科课程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内在关联、高校审美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相融合合理性、高校教学科研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必要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殊性与柳州师专中文学科建设现实性的契合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做出深入明晰的阐释,才能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然而,理论的前瞻性与现实滞后性和特殊性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从在学理的维度论证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可行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与规划纲要等方面进行论证。此外,我们还要对柳州师专所处的现实境遇、学校的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从而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实践

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凝炼出能够表征桂中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样态,将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教学资源上的保障;而从学理、政策、校情等多维度论证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将为其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支撑。就桂中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实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来。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高校都会开设“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传统课程,尽管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有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这些教材的编写者考虑到“全国通用”的视域,他们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却是大同小异,在这些传统的教材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往往处于一种“缺席”的地位。柳州师专作为桂中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有着得天得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就目前学校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而言,缺乏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关注。例如在“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美学理论的既有的基本体系,着重对“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审美范畴”、“美感”、“审美教育”等一些基本理论概念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列举的一些典型的艺术形象对它们进行讲解,很少结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种“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无疑会游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之外,学生除了了解一些艰涩的美学概念和“古典”的艺术形象,很难从“美学”教学中获得切身审美艺术的“美感”,从而导致“美学”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无法真正实现审美教育与审美交流的目标。如果我们在“美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将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美学”教学中来,适当的选择一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案例对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的内涵进行具体阐释,同时又能从理论上对一些具体鲜活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学理分析,这样一方面使得一些晦涩的美学概念不会显得空洞无物,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到身边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形成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度审美交流,使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认知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美学”教学的审美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

第6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

艺术总监:顾振清

艺术馆内一层面积:500m2,高度:9米。二层层民厅面积:160m2。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以及跨界的艺术衍生品展览与开发。艺术三层的VIP厅成立艺客会。将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理论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举办艺术学术报告,开拓艺术领域的各种资源,信息共享,促进各领域间的互助合作,普及艺术教育等工作。还可举办各类酒会party,如:开幕酒会、自助餐会、私人宴会、主题聚会、专题论坛、创意、互动性强的演出、现场live秀、音乐会、拍卖会、新车品鉴会、时尚新品会。

白盒子艺术设计中心

以国际艺术品与设计师的跨界合作商业模式为蓝本,积极探索适合国内艺术市场的商业模式。是集艺术创作、思想坦克库、艺术家驻留计划艺术设计等综合性实践艺术空间,是及时了解当代艺术信息的前沿窗口。设有艺术家、设计师沙龙,各文化领域的创意人士开发新思想、新创意提供环境与服务。挖掘并确立限量版艺术品在国内特有的艺术经济环境中的商业模式,由限量版艺术品和艺术与创意设计帼结合.让“艺术改变生活”。

设计范围包括:

艺术家限量版:步及白盒子艺术机构的四个业务单元及其他需求群;环境装饰:雕塑、装置、新媒体艺术;

软装饰:创意设计类的艺术家具、艺术灯具、各种生活艺术品等。

白盒子影像艺术中心

白盒子影像艺术中心,引进Epson最先进的影像输出设备,力求提供给艺术家一个从输入到出的全面解决方案。摄影资源是白盒子艺术馆的优势之一。针对不同需求,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摄影专业讲座和培训班。力求为不同的需求者从技术到创作思维等方面提供帮助与交流。为所有的客户包括摄影师、艺术家、收藏家等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影像信息档案库,同时有选择的建立白盒子艺术馆图片库。可对外承接大型活动摄影、会议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以及时尚封面摄影等高端影像外拍业务。

艺术店

艺术店以艺术作家、设计师原作及限量版艺术品为主要方向,包括雕塑、装置、油画、版画、影像图片与多媒体、艺术陶瓷、礼品丝巾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建立与国内外艺术店的关系,与画廊、时尚界、装饰设计界的业务往来关系。使艺术家的学术思想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渗透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艺术改变生活”是我们一贯的主张。

第7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稳定;文化修养;理性;和谐社会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真实存在和令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于我们的国家未来发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就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到1000美元这样一个发展时期,是社会问题较多也比较容易引发社会动乱的时期。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一必然时期,国际社会学界对此也有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在这里有社会制度、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外因作用,但从个体内因的作用上看,文化艺术的作用尤为重要,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助于个体在面临矛盾与冲突时更为理性。目前我国已经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最低生活人群的社会福利问题,但在这一逐步改进的过程中内在文化建设稍显薄弱。

稳定的意义不仅仅关乎于国家的平稳发展,也关乎于每一个家庭、社会个体的幸福指数,以全方位的视角、从外因与内因中全面分析社会稳定问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内因上最大程度地使人性上的失衡得到文化艺术砝码的平衡。对此历史上也不乏文化巨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文化干涉,如孔子在春秋诸侯的乱世中就提出一整套干预社会秩序和个人素质成长的文化主张,这种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礼节的培养对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至今日,我们仍提出了“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的社会化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的建立就起源于最为基础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教育,其意义必然是深刻和深远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社会状态结构是基本稳定的,但依然存在着导致社会动荡的深层因素,其中有失业率、农村与农民负担重和贫富差距等几类主要因素。国外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当失业率大于10%时,最容易产生社会不稳定状况,但也有许多事实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时失业率也曾达到过15%左右,但社会依然稳定有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说到社会心理的形成,从良性方面说,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心理一定是社会个体的文化素养较高,能以客观理性的思维来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另外就是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丰富,会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个体内心的非良性情绪的产生,反之,一个脆弱的社会心理结构往往包含着非理性和情绪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相比于这种经济“硬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平衡就显得尤为突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艺术建设,在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农村乡村一级的层面上有流于形式、空泛薄弱的现象存在,而学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社会小团体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这种最为直接密切的生活近距离的影响力有时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所组成的整体社会的价值观的问题,而社会科学可关注的价值观有时比经济学所关注的价值更为重要,而社会个体的价值观是在多种文化与艺术形式的长期作用下而产生的,是由多种文化影响组成的。另外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在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基本上是空缺的,在影视传媒和网络全方位的影响下,过多的单纯娱乐化的节目和网络游戏代替了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空间,使文化艺术对社会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显得力不从心。文化素质的提高会使社会个体在遇到现实困境时以广阔的视野和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避免偏激狭隘的心理情绪的积累,学会以历史的发展态度来看待社会进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整体发展方向的积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特殊性,不会轻易采取极端化的行为方式,这对于中国社会稳定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廊坊处于京津经济发展圈中重要的地理区位,而这种优势又使廊坊的社会稳定形势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廊坊在未来的发展目标中自身定位于文化休闲型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从最为具体化的社区文化建设入手,使廊坊真正具有文化、艺术、休闲生活的“人气”,不是仅仅从硬件上建设剧场、休闲娱乐中心和高尔夫球场等一系列外在的形象化直接利益化的硬件工程,硬件与软件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廊坊未来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区文化艺术建设方式有:区、县、乡一级的文化行为,如各种形式的收藏品展览(邮票展、各种票证展、奇石展、花卉展)。廊坊有着很好的展览条件,但展览内容与创新则有单调的唯经济倾向。

第8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艺术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以期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与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实践

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缘由

所谓公共艺术教育实训,是高职院校面向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的环节,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实训的校内、校外基地,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教育实训教学主要包括: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祖国为目标的社会艺术实践。针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所建立或拓展的场所或途径就是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主要功能为:第一,艺术实践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能力与素养等方面提升的环境;第二,职业环境的熏陶,“现在的企业特别强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缘由有以下三个方面:1.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艺术课程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场所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条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场所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体验,学做结合、实景教学使学习过程变的有意思,知识点更易于被接受。高职院校学生艺术课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由此提高。2.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有序的专业实训,艺术素养得到迅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品德教育、艺术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相互融合,着眼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化以及个性化发展,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3.改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训条件增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训条件的改善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艺术教学。遍布校园的场所、深入学生的社团组织、精彩纷呈的高雅活动,让艺术活动成为校园生活组成部分,极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人文修养、职业素养、认知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向正面、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必然会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公共艺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公共艺术教育核心教学项目,设立多种实践场所,包括舞蹈房、书画室、陶艺工坊、手工实训室、琴房、管弦乐室、模拟演播厅等以及具有长效性的实践途径的艺术社团。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实训基地成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培训中心,将这些艺术教育软、硬件手段的结合,提高艺术教育实训水平,为培育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包括舞蹈房、乐器、书画工具、陶艺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多媒体报告厅、演出排练厅、模拟演播厅等场所都是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物质保证与必备条件。注重营造、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艺术氛围,在校园的教学楼、道路等公共场地或者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艺术教育宣传,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中习得艺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质量与实训效果将得到提升,学生将更积极地学习人文艺术。高职院校管理者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规范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专项基金,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方面进行投入,保障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扎实稳步发展。2.重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采用多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来校任教,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与社会部分脱节。对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培养计划,注重公共艺术教师的实践锤炼,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梯队培养,达到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确保教师走在美育教育工作的前沿。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对现有艺术教师开展人文与艺术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第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教育中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稳定、水平高的公共艺术教育兼职教师队伍。3.强调网络平台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应与时代同频共振,“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因为其具有快捷、高效、方便、重复观看等特点。一方面,艺术教师可在微课、蓝墨云、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富于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强,掌握新媒体的能力较快,可以很快通过手机客户端的相关软件学习老师传授的艺术知识。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艺术传播,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推送优秀的艺术作品,对网络平台中的文学、绘画、歌曲、微电影等人文艺术作品,特别是经典的艺术作品要积极转发并做评论。高职院校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提供机遇为推进传统文化艺术与网络文化艺术有机的创新性融合,鼓励广大师生自主的创作网络作品、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公共艺术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管理者应积极关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音乐中心、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以及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公共艺术的资源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将其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校外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在社会活动中参与艺术实践,学习效果将变得高效直观,课堂中模糊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现实,学生对艺术认识由此达到质的飞跃。为了更好地拓展高职院校艺术实践平台,公共艺术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需要重视以下三种模式:1.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公共艺术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不同类别、不同层面认知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是为了提前让学生了解他们将来从事的行业并热爱行业。首先,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积累社会经验与践行艺术素养。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到南京地铁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南京地铁文化(如珠江路糖果车站名称来历)与发展历程;在高铁站实训时,学生对于高铁候车厅的空间设置、商品的展示设计等方面有直观认识,尤其是“158”雷锋服务站的实训,服务老弱病残等重点旅客,是学生理解与践行人文关怀、体现自身人文素质的机会。行业规范与艺术知识两者相融合,社会经验与艺术素养有所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综合素质得到社会与行业认可。2.校政合作模式。与政府合作开展艺术实训,高职院校应坚持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第一,“请进来”是将一些参与政府艺术普惠项目的著名国内外艺术家和学者、拥有专业素质的表演艺术团体邀请到高职院校中来进行授课或展演,通过理论授课、艺术示范、艺术作品鉴赏、艺术演出等,将艺术知识、美育观念有机地贯穿公共艺术教学全过程,推动公共艺术教育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国家重大纪念日主题展览活动等,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可以此为主题展览提供展出场地,通过这些机会激励青年一代承担立志报国的使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加强爱国主义意识。第二,“走出去”就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将本校优质的艺术团体或节目推向社会,这是开展艺术实训的一种手段。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组织的各类主题艺术活动的机会,如文艺会演、艺术展演、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等,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这需要高职院校树立品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项目,既能为学生提供更高端的艺术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展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3.校校联合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互相合作、共享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或资源,共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一方面,校际之间可以交换利用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形成校校的实训基地,校际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校校之间可通过艺术联合巡演等活动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交流,如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的“公铁水”艺术教育成果展巡展,借助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趋势和平台以丰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实训的内容和质量,检验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的水平与质量。

第9篇:文化艺术培训报告范文

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